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qual Volumes of Sand and Gravel Concrete Mix Ratios in Cameroon and Its Effect on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1
作者 Patrick Bame Che Yamb Bell Emmanuel Ndigui Billong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2年第3期539-549,共11页
In recent year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concrete mix ratios which batches equal volumes of sand and gravel in building projects has been gaining grounds in the Cameroon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 In recent year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concrete mix ratios which batches equal volumes of sand and gravel in building projects has been gaining grounds in the Cameroon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herefore to investigate if the concrete produced with rationalized mix ratio can be adopted as conventional mix ratio in terms of minimum required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concrete for buildings. Specifically this work compared the conventional mix ratio of 350 kg of cement: 400 liters of sand: 800 liters of gravel for a cubic meter and the rationalized batch of 350 kg of cement: 600 liters of sand: 600 liters of 5/15 gravel, 15/25 gravel and a combination of 5/15 + 15/25 gravel. Average compressive tests’results for both the conventional and the rationalized mix ratios were found to meet the minimum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65% at 7 days, 90% at 14 days and 99% at 28 days for gravel size combination 5/15 + 15/25. Single size gravel of 5/15 and 15/25 did not meet the minimum require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20 N/mm<sup>2</sup> for the rationalized mix ratio at 28 days curing based on the minimum compressive strength required, this study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qual volumes of sand and gravel mix ratio of 350 kg/m<sup>3</sup> of cement: 600 liters of sand: 600 liters of gravel mix ratio can be adopted as a conventional concrete mix ratio for gravel size 5/15 + 1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ntional Concrete Rationalized Concrete Mix Ratio Compressive strength equal Volumes of Sand and Gravel
下载PDF
高灵敏度柔性多层等强度梁式力/位移传感器设计及传感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倪娜 叶智鹏 +1 位作者 李东波 赵冬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5-786,共12页
针对目前柔性传感器大多数结构为薄膜形式,不利于法向集中力与位移同时测量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多层离子皮肤(柔性电容传感片)的等强度梁式传感器.该触觉传感器由多层离子皮肤和等强度梁构成.当梁的自由端接触被测物时,传感器... 针对目前柔性传感器大多数结构为薄膜形式,不利于法向集中力与位移同时测量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多层离子皮肤(柔性电容传感片)的等强度梁式传感器.该触觉传感器由多层离子皮肤和等强度梁构成.当梁的自由端接触被测物时,传感器可以将力或位移转化为输出的电容信号来进行法向接触力或位移的测量.建立了传感器电容变化量与梁自由端力/位移关系的传感理论模型,并通过力/位移加载试验对传感理论模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传感器的传感理论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当传感器具有四层结构时,对力/位移测量的灵敏度分别为1.855 mN/pF和0.694 mm/pF.所能测得最小力为0.02 mN,最小位移为0.01 mm,同时该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线性度(R2=0.994).该传感理论模型可为此类传感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柔性机器和医疗健康检测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等强度悬臂梁 位移
下载PDF
大型轴件的阻尼油封区表面银钎焊非等强修复
3
作者 杨春艳 孙东坡 +2 位作者 雷瑞祥 史维 杨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7,52,共6页
某大型42CrMo4+Ni+V轴件的阻尼油封区因故产生了表面损伤。为恢复受损区油封功能和几何尺寸,采用银钎焊工艺进行表面非等强修复。首先,制作模拟样棒,制定预焊接工艺规程,按照该规程进行了评定试验。对模拟样棒焊前焊后的相同部位进行了... 某大型42CrMo4+Ni+V轴件的阻尼油封区因故产生了表面损伤。为恢复受损区油封功能和几何尺寸,采用银钎焊工艺进行表面非等强修复。首先,制作模拟样棒,制定预焊接工艺规程,按照该规程进行了评定试验。对模拟样棒焊前焊后的相同部位进行了拉伸、冲击、硬度试验和金相组织观察。分析得出,热影响区范围约为2 mm,采用银钎焊修复对母材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小,用于表面损伤的非等强修复是可行的。最后,将该工艺成功用于大型轴件阻尼油封区表面损伤的实际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轴件 阻尼油封区 非等强修复 银钎焊 模拟样棒
下载PDF
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4
作者 陈祖贺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1期105-110,M0010,M0011,共8页
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在受力情况下加固,面临着加固件及原构件受力不同步、原构件不可随意拆卸、加固后传力路径复杂等问题。钢桁桥设计往往采用“强节点,弱杆身”的原则,节点连接加固的同时,其连接杆身往往需要一起加固,两者不可分割,连... 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在受力情况下加固,面临着加固件及原构件受力不同步、原构件不可随意拆卸、加固后传力路径复杂等问题。钢桁桥设计往往采用“强节点,弱杆身”的原则,节点连接加固的同时,其连接杆身往往需要一起加固,两者不可分割,连接构造对传力效果及其有效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依托上海市松浦大桥大修工程,以控制既有原构件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为原则,围绕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加固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对4种节点连接加固构造方案进行了分析,指出负荷钢桁桥节点连接加固设计应尽量避免原连接件的拆除,并应与杆身加固件的连接构造统筹考虑;然后,基于构造方案4,给出3种节点连接加固计算方法及流程,并通过算例说明了3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提出节点连接加固后应为杆身加固件传力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避免在杆身端部加固件内力向原构件转移;最后,通过成桥试验结果,对设计进行校正,论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钢桁桥 节点连接加固 分批受力 支撑刚度 等强设计
下载PDF
252 kV环保型GIS双断口真空断路器并联电容的电场分析计算
5
作者 吴文海 吴晟玮 +4 位作者 沈丰慧 刘波 高洋 王瑶 赵俊卿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4-125,共12页
文中设计了两种新型252 kV环保型GIS双断口真空断路器均压结构形式,采用双断口真空灭弧室每断口并联一根电容或两根电容两种不同的均压方式,通过对不同均压方式计算电场值对比分析,得出了双断口真空断路器不同的均压方式对主要部件电场... 文中设计了两种新型252 kV环保型GIS双断口真空断路器均压结构形式,采用双断口真空灭弧室每断口并联一根电容或两根电容两种不同的均压方式,通过对不同均压方式计算电场值对比分析,得出了双断口真空断路器不同的均压方式对主要部件电场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真空灭弧室并联单根电容的均压方式只会减小断口间的不均匀系数,但是对屏蔽罩和触头的电场强度降低不明显,而两根单电容串联的均压方式不仅减小断口不均匀系数且降低了真空灭弧室内悬浮屏蔽罩之间的电位差值,使电位分布更均匀,降低屏蔽罩及触头场强值,相对于并联单电容的均压方式触头最大场强值降低了25.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灭弧室 悬浮电位 均压电容 电场强度
下载PDF
高灵敏度柔性多层等强度梁式力传感器的设计
6
作者 叶智鹏 张晨辉 《集成电路应用》 2024年第2期402-403,共2页
阐述设计并制备的一种柔性多层等强度梁式传感器,通过力移加载试验对传感器电容变化量与梁自由端力进行测试,传感器对力的灵敏度最高为1.855mN/pF,具有高灵敏度与线性度。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等强度悬臂梁 加载试验
下载PDF
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支护安全特性研究
7
作者 田晓杰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5期115-119,共5页
针对燕子山矿12401工作面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稳定性问题,通过建立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群组-围岩耦合模型,利用模型分析工作面及顶板的不同因素对模型的力学影响,得到不同因素影响下支架立柱上端的顶板变形和支架支护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出... 针对燕子山矿12401工作面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稳定性问题,通过建立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群组-围岩耦合模型,利用模型分析工作面及顶板的不同因素对模型的力学影响,得到不同因素影响下支架立柱上端的顶板变形和支架支护强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出能有效适应工作面顶板变形的支护策略,分析工作面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的强度特性,得出最高应力在液压支架上具有局部化以及区域化的特点。实际应用表明,可知理论值与试验值的误差较小,均在可接受范围内,非等强支护强度能有效控制顶板的变形,可以采用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群组-围岩耦合模型来判断支架支护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采高 液压支架 非等强支护
下载PDF
基于双折减系数法的重力坝抗滑稳定性研究
8
作者 张秀琴 傅小孙 王会学 《陕西水利》 2024年第1期20-21,33,共3页
鉴于岩土体失稳破坏过程中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采用同一折减系数并不能真实反映出重力坝滑动直至失稳的破坏过程。以我国西南某重力坝为研究对象建立坝体-地基三维仿真模型,基于对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采用不同折减系数的... 鉴于岩土体失稳破坏过程中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采用同一折减系数并不能真实反映出重力坝滑动直至失稳的破坏过程。以我国西南某重力坝为研究对象建立坝体-地基三维仿真模型,基于对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采用不同折减系数的双折减系数法研究该重力坝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抗滑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等比例强度折减法计算结果夸大了重力坝的抗滑安全裕度;采用双折减系数法分析重力坝在地震作用下的抗滑稳定性是可行的,且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重力坝在滑动失稳过程中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各自的安全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坝 双折减系数法 等比例强度折减法 抗滑稳定性
下载PDF
两品种小麦间、混播对其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姜福腾 汲丽莎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7,共7页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征及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等的差异,并进行品种、种植方式及二者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间、混播较单播可显著降低小麦重心高度、株高,显著增加第二节间茎粗、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尤以混播表现最好,但与间播整体上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对第二节间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影响最大。混播方式下,YM2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抗倒伏指数最大,相比于单、间播分别显著增加54.50%、10.89%和65.77%、30.22%。综上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间、混播可降低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增加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壁厚和抗折力,有效提升小麦抗倒伏指数,从而降低冬小麦倒伏风险,促进抗逆稳产。该结论可为山东省冬小麦高产稳产和抗倒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播 等量混播 茎秆形态特征 抗折力 抗倒伏指数
下载PDF
剧烈塑性变形引起的LZ91镁合金微管的强度-塑性协同强化
10
作者 周逸文 许虎 +1 位作者 蔡维 严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7-111,共5页
采用原材料挤压棒+终挤压和等通道挤压(ECAP)棒+终挤压分别制备了外径2 mm和壁厚0.3 mm的LZ91镁合金微管。研究了两种方式得到的微管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ECAP后,微管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由170、185 MPa和22%提高... 采用原材料挤压棒+终挤压和等通道挤压(ECAP)棒+终挤压分别制备了外径2 mm和壁厚0.3 mm的LZ91镁合金微管。研究了两种方式得到的微管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ECAP后,微管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由170、185 MPa和22%提高到200、210 MPa和30%。这主要是由于ECAP造成了显微组织的细化的同时使原始组织中就存在的Mg O和ZnO转换为弥散分布的纳米尺寸颗粒。这些纳米氧化物在后续的挤压过程中促使基体发生动态再结晶并提高显微组织的热稳定性,室温拉伸中会造成位错运动阻力和加工硬化率的上升,从而同时提高了微管的强度和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Z91镁合金 镁合金微管 等通道挤压(ECAP) 氧化物弥散强化 强度塑性协同强化
下载PDF
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研究与不确定度分析
11
作者 于涛 陈玉璞 +2 位作者 张启明 张高伟 张鑫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45,共4页
为实现大跨度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期健康监测,设计了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该设计将等强度梁特性与光纤光栅传感原理相结合,弹簧作为转换元件,等强度梁和光纤光栅作为传感元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灵敏度系数计算式,并进... 为实现大跨度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期健康监测,设计了一种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该设计将等强度梁特性与光纤光栅传感原理相结合,弹簧作为转换元件,等强度梁和光纤光栅作为传感元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了灵敏度系数计算式,并进行了标定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可以实现两点位测量;有效监测量程为180 mm,传感器的灵敏度为10.16 pm/mm,分辨率可达98μm,线性度为3.2%,重复性为4.32%,迟滞性为2.52%,静态误差为5.92%,线性相关度可达0.998,静态特性良好;实验平台不确定度为0.827 9 mm,在量程范围内不确定度对结果的影响较小,满足性能要求。该设计适用于精度要求较高且需要多点位测量的工作环境,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 等强度梁 位移传感器 静态特性 不确定度分析
下载PDF
一种扩展的Drucker-Prager准则及数值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胜才 蒙东林 +1 位作者 范理云 邓礼娇 《力学季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9-769,共11页
已有Mohr-Coulomb(M-C)准则的匹配圆Drucker-Prager(D-P)准则只能在有限的应力点与M-C准则等效,且不具备应力角效应,在工程数值分析中受到限制.因此,对D-P准则设置了角隅函数来反映应力角效应,采用与M-C准则在π平面上面积等效的方法构... 已有Mohr-Coulomb(M-C)准则的匹配圆Drucker-Prager(D-P)准则只能在有限的应力点与M-C准则等效,且不具备应力角效应,在工程数值分析中受到限制.因此,对D-P准则设置了角隅函数来反映应力角效应,采用与M-C准则在π平面上面积等效的方法构建了等面积扩展D-P准则,进一步对等面积扩展D-P准则在中主应力影响下的强度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三个算例比较了不同等效D-P强度准则在岩土工程分析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等面积扩展D-P准则相比其它D-P准则和M-C准则的强度离差更小,整体上在和M-C准则的等效性上表现更佳;数值模拟算例表明等面积扩展D-P准则能够适应各种应力状态,在数值模拟结果上和M-C准则具有更好的等效性,且在计算收敛性上还具有较好的表现,可作为M-C准则的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D-P准则 M-C准则 等面积 参数有效性 强度
下载PDF
等强度正交梁的二维湍流传感器
13
作者 宋大雷 刘晓源 +3 位作者 韩德超 陈小平 宋源基 王向东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24,共4页
针对基于压电效应研制的一维剪切湍流传感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仅能实现对湍流未知演化阶段、单垂线通路进行一维观测的缺点,以及对边界层产生的湍流各向异性特性有观测局限性问题,提出了基于等强度正交十字梁结构的二维湍流传感器,解决... 针对基于压电效应研制的一维剪切湍流传感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仅能实现对湍流未知演化阶段、单垂线通路进行一维观测的缺点,以及对边界层产生的湍流各向异性特性有观测局限性问题,提出了基于等强度正交十字梁结构的二维湍流传感器,解决了一维剪切传感器不能同时感知水平和垂向速度脉动的现状,实现了二维矢量、高空间分辨率的湍流探测。湖试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二维湍流传感器0.7 m/s的流速下灵敏度系数达到了1.916×10^(-5)~2.668×10^(-5)Vms^(2)/kg,可以测量湍流并能够获得10^(-8)数量级的低动能湍流耗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强度 正交梁 湍流 二维传感器 耗散率
下载PDF
等强度梁理论下的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研究
14
作者 徐峰祥 王得伟 +1 位作者 邹震 梁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29,共11页
等强度梁的优化设计方法是汽车轻量化和性能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发等强度梁的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对底盘零部件的高效轻量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baqus软件二次开发平台,将理论模型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开发了新型等强度梁多截... 等强度梁的优化设计方法是汽车轻量化和性能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发等强度梁的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对底盘零部件的高效轻量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baqus软件二次开发平台,将理论模型与有限元仿真相结合,开发了新型等强度梁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该算法在理论上对梁各个截面进行满应力优化设计,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对理论力学模型进行连续迭代修正构建等强度梁结构。将开发的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应用于车桥桥壳的轻量化设计中,结果显示:桥壳降重10.41%,最大应力降低10.64%。随后借助该算法对含多变量的截面形状进行了优化研究,证明了所建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可应用于任意截面形状的等强度梁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强度梁 轻量化 多截面独立并行优化 二次开发
下载PDF
含共线等长双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力学试验及分析
15
作者 昌毅 江元琪 +5 位作者 邹杨洋 甘嘉豪 刘新权 万凯 高金贺 胡文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0030-10038,共9页
在实际工程中,钢构件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多条裂纹共线排列现象,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也是最具有危险性的形式。这种共线裂纹可能导致钢构件发生脆性破坏,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共线裂纹对钢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含共线等长双裂纹损伤钢... 在实际工程中,钢构件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多条裂纹共线排列现象,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也是最具有危险性的形式。这种共线裂纹可能导致钢构件发生脆性破坏,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共线裂纹对钢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含共线等长双裂纹损伤钢构件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单轴拉伸试验,研究了相对裂纹长度和相对裂纹间距对钢构件的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和剩余极限强度的影响规律,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含共线等长双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提出的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的相对误差小于1%,验证了本文所提出公式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针对含多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安全评估,本文提出的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其剩余极限强度分析研究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含多裂纹损伤钢构件后期的预防和修复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构件 共线等长双裂纹 剩余极限强度 屈服强度 脆性破坏
下载PDF
基于MOPSO的斜齿轮传动几何参数多目标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志远 金隼 +3 位作者 李冰 付学中 刘通 韩明阳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69,56,共7页
斜齿轮作为机械设备传动装置中的主要零/部件,应用较为广泛。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斜齿轮部分轮齿因强度低而发生提前失效的情况,综合考虑变位系数、齿数和模数等对齿轮强度的影响,建立以斜齿轮几何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斜齿轮副满足强度... 斜齿轮作为机械设备传动装置中的主要零/部件,应用较为广泛。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斜齿轮部分轮齿因强度低而发生提前失效的情况,综合考虑变位系数、齿数和模数等对齿轮强度的影响,建立以斜齿轮几何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斜齿轮副满足强度、重合度和齿顶厚度要求等为约束条件,以斜齿轮副齿根最大弯曲应力的差值最小、齿面接触应力最小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PSO)算法编写相应的Matlab程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并通过MASTA软件对优化前、后齿轮副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满足设计条件的情况下,斜齿轮副弯曲强度差值与齿面承载能力均有所改善。该研究为斜齿轮宏观几何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齿轮 几何参数 等弯曲强度 齿面承载能力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下载PDF
基于静力等承载强度的T型接头角焊缝焊脚尺寸确定及疲劳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立平 张立杰 +3 位作者 袁晓明 李稳 彭根琛 杨帆 《电焊机》 2023年第11期96-100,共5页
传统的角焊缝在焊脚尺寸设计时出于安全考虑,经常出现“过设计”现象,针对AWS D1.1《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规范》及DIN 18800《钢架结构》焊脚尺寸设计相关标准对比分析,各标准中关于不同板厚推荐的焊脚尺寸范围... 传统的角焊缝在焊脚尺寸设计时出于安全考虑,经常出现“过设计”现象,针对AWS D1.1《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规范》及DIN 18800《钢架结构》焊脚尺寸设计相关标准对比分析,各标准中关于不同板厚推荐的焊脚尺寸范围基本一致,但都仅推荐最大和最小焊脚尺寸,其选择范围较宽泛。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静力等承载强度的焊缝尺寸确定方法。以一种T型接头为例,分别采用标准和静力等承载强度方法进行焊脚尺寸确定和计算。分析表明,对照标准确定的T型接头的焊脚尺寸为12 mm,而基于静力等承载强度计算确定的焊脚尺寸为9.91 mm,相比标准确定的尺寸减小了17.4%。通过ABAQUS和Fe-safe软件分别对接头进行静力计算和疲劳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与标准推荐的焊脚尺寸相比,通过静力等承载强度得到的焊脚尺寸承受的最大静力、疲劳寿命和失效位置均无明显变化,表明该焊缝尺寸确定方法具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焊缝 焊脚尺寸 疲劳分析 静力等承载强度理论
下载PDF
基于等强度设计原则的车载氧舱加强筋合理化设计
18
作者 王若芊 李慧芳 钱才富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1,共5页
对方形车载氧舱的加强筋合理设计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极限分析的等强度设计方法,即根据极限载荷分析确定强度薄弱区域并设置加强筋,不断重复直至结构满足强度要求。结果表明,和根据工程经验设计的原氧舱加强筋相比,按此方法设置的... 对方形车载氧舱的加强筋合理设计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极限分析的等强度设计方法,即根据极限载荷分析确定强度薄弱区域并设置加强筋,不断重复直至结构满足强度要求。结果表明,和根据工程经验设计的原氧舱加强筋相比,按此方法设置的加强筋重量减少27.64%时,车载氧舱极限载荷值大于工作压力对应的许用极限载荷值,满足了氧舱结构承载要求。研究也表明:在薄壁结构上依据等强度原则逐渐设置和优化加强筋的方法既可以满足强度要求,又能较大程度地减轻加强筋重量,在工程上是可行且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氧舱 极限载荷 加强筋 等强度设计 拓扑优化
下载PDF
等强度条件下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性能对比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彦贺 贺茂军 +2 位作者 周能源 杨峻 王登权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3年第5期79-82,共4页
分别以NaOH和水玻璃为激发剂,制备了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在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的7 d抗压强度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基本相等的条件下,对比了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后期(90 d)力学性能、孔结... 分别以NaOH和水玻璃为激发剂,制备了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在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的7 d抗压强度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基本相等的条件下,对比了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后期(90 d)力学性能、孔结构发展规律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的早期(7 d前)强度发展迅速,其中,NaOH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28 d后的强度发展相对缓慢;等强度条件下,碱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的后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孔结构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其中,水玻璃激发高炉镍渣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等强度 碱激发 高炉镍渣 力学性能 孔结构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下载PDF
基于Hyperworks二次开发的液压支架等强度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继业 赵刘见 《煤矿机械》 2023年第9期5-7,共3页
针对液压支架应力分布不均衡、支架大部分板件的强度都没有达到屈服极限等问题,提出基于Hyperworks二次开发的液压支架等强度设计方法。以典型单元的应力强度比标准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对液压支架进行多工况尺寸优化设计和疲劳寿命验算,... 针对液压支架应力分布不均衡、支架大部分板件的强度都没有达到屈服极限等问题,提出基于Hyperworks二次开发的液压支架等强度设计方法。以典型单元的应力强度比标准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对液压支架进行多工况尺寸优化设计和疲劳寿命验算,使其在满足液压支架设计准则的前提下,对原有的模型进行等强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液压支架主结构件在同种工况下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同时提高了液压支架的疲劳寿命,为液压支架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二次开发 等强度设计 优化 疲劳寿命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