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star dune and implications for dune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of Dunhuang,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Weimin TAN Lihai +3 位作者 AN Zhishan ZHANG Kecun GAO Yang NIU Qinghe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57-370,共14页
Aerial photographs and 3-D laser scans of a 90-m high star dune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in Dunhuang,China,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dune morphology on timescales from months to decades.The... Aerial photographs and 3-D laser scans of a 90-m high star dune a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scenic spot in Dunhuang,China,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dune morphology on timescales from months to decades.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relative-equilibrium airflow strength in three wind directions of northeast,west and south wa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stability of star dunes with limited migration.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airflows exerted a crucial impact on variation processes of star dune morphology.Controlled by transverse airflows,the easterly winds,the east side was dominated by wind erosion;and strong deposition occurred on the south-south-east arm with a maximum deposition rate of 0.44 m/a in the 46-a monitoring period,causing the east side becoming steep and high.Controlled by longitudinal airflows,the westerly winds,the west-north-west side was mainly eroded and the north arm migrated from west to east with a rate of 0.30 m/a,causing the dune slope becoming gentle and elongate.The local air circulation(southerly winds)exert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tar dune.Due to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the south side present surface processes from a concave profile to a convex profile in 46 a,which is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habilitating the airflow field at most is a crucial strategy to the protection of Crescent Moon Spring from burial.Opening up the passage of easterly,westerly and southerly winds through intermediately cutting the protection forest,demolishing the enclosed wall and changing the pavilion into a porous pattern have been suggested to protect the Crescent Moon Spring from bu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 DUNE morphology variation erosion and deposition time scale CRESCENT MOON SPRING
下载PDF
Effect of Multiple Thermal Cycles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 Modified Ti64 Thin Wall Fabricated by Wire-Arc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
2
作者 Zidong Lin Xuefeng Zhao +5 位作者 Wei Ya Yan Li Zhen Sun Shiwei Han Xiaoyang Peng Xinghua Yu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875-1890,共16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rmal cycles on Cu-modified Ti64 thin-walled components deposited using the wire-arc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wire-arc DED)process.For the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enci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hermal cycles on Cu-modified Ti64 thin-walled components deposited using the wire-arc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wire-arc DED)process.For the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encing thermal cycles,it was found that both microstructures consisted of priorβ,grain boundaryα(GBα),and basketweave structures containingα+βlamellae.Thermal cycles realized the refinement ofαlaths,the coarsening of priorβgrains andβlaths,while the size and morphology of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GBαremained unchanged.The residualβcontent was increased after thermal cycles.Compared with the heat-treated sample with nanoscale Ti2Cu formed,short residence time in high temperature caused by the rapid cooling rate of thermal cycles restricted Ti2Cu formation.No formation of brittle Ti2Cu means that only grain refinement strengthening and solid-solution strengthening matter.The yield strength increased from 809.9 to 910.85 MPa(12.46%increase).Among them,the main contribution from solid solution strengthening(~51 MPa)was due to the elemental redistribution effect betweenαandβphases caused by thermal cycles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increased from 918.5 to 974.22 MPa(6.1%increase),while fracture elongation increased from 6.78 to 10.66%(57.23%increase).Grain refinement ofαlaths,the promotedα′martensite decomposition,decreased aspect ratio,decreased Schmid factor,and local misorientation change ofαlaths are the main factors in improved ductility.Additionally,although the fracture modes of the samples in the top and middle regions are both brittle-ductile mixed fracture mode,the thermal cycles still contributed to an improvement in tensile duct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re-arc 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wire-arc DED) Ti64-1.2Cu thin wall Thermal cycles Microstructure varia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原文传递
清水冲刷下顺直河道交错边滩演变过程试验研究
3
作者 王茜 卢金友 +2 位作者 周银军 柴朝晖 黄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为进一步认识清水冲刷下顺直河道交错边滩的演变过程,基于长江中游典型边滩形态参数,采用概化水槽试验对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交错边滩纵向、横向和平面冲淤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工况下,纵向上,沿程呈冲刷态势,流量越大,冲深越大(... 为进一步认识清水冲刷下顺直河道交错边滩的演变过程,基于长江中游典型边滩形态参数,采用概化水槽试验对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交错边滩纵向、横向和平面冲淤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工况下,纵向上,沿程呈冲刷态势,流量越大,冲深越大(流量为215 L/s的深泓平均冲深约是流量为46.71 L/s的2.1倍),且大流量下深泓纵向比降变缓;横向上,边滩侧以冲刷为主,冲刷最大的位置在滩边附近,其它部位则呈冲刷—淤积—冲刷的变化规律(如流量为215 L/s时,2#断面边滩以外部分(0,2]h平均冲深约3.5 cm、(2,12]h平均淤高约0.5 cm、(12,21]h平均冲深约0.7 cm);平面上,边滩整体下移,变得细长,淤积主要发生在边滩下游1m范围内。此外,上游异岸边滩的存在初期会促使下游边滩淤积,而后加深下游边滩的冲刷,且对边滩坡脚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冲刷 交错边滩 冲淤变化 水槽试验 顺直河道
下载PDF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道深泓纵剖面时空演变规律
4
作者 马嘉怿 李志威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3,共7页
深泓线的演变规律对于揭示冲积河流河床演变与河势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深泓纵剖面的变化规律,基于2002—2020年173个观测断面的深泓高程资料,对比分析18年内深泓线高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来水来沙情况剖... 深泓线的演变规律对于揭示冲积河流河床演变与河势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河段深泓纵剖面的变化规律,基于2002—2020年173个观测断面的深泓高程资料,对比分析18年内深泓线高程的时空变化,并结合来水来沙情况剖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02年以来荆江河段河道深泓纵剖面普遍冲刷下切,2008年之后深泓高程下切幅度进一步加大,但在来水来沙较多时会出现回淤现象。2002—2020年上荆江枝城至新厂河段平均冲刷深度达4.62 m,下荆江河道冲淤交替频繁,然而上荆江相对冲淤强度为10%,小于下荆江,其主要原因是枝江河段河床组成为粗沙和卵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冲刷的发展,下段为沙质河床,较易受到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泓线 纵剖面 河床冲刷 水沙变化 冲淤强度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洞庭湖水沙过程变异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2 位作者 李正最 谭子芳 冯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0-175,192,共7页
为了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水沙条件变化及其对江湖关系、水情响应、冲淤变化等的影响,以水沙过程变异为主线,利用最新水沙观测资料,采用水文描述法、变差系数法、双累积曲线法、数学计量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水沙变异特征和江湖... 为了探讨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水沙条件变化及其对江湖关系、水情响应、冲淤变化等的影响,以水沙过程变异为主线,利用最新水沙观测资料,采用水文描述法、变差系数法、双累积曲线法、数学计量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水沙变异特征和江湖水沙交互关系,结果表明:(1)从年际和代际尺度上看,长江上游降水量减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是影响洞庭湖水沙变异的主要因素;(2)洞庭湖流域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三口分流分沙的锐减,并呈现三口口门趋于淤积的状态,藕池河和虎渡河逐渐走向衰亡;(3)从洞庭湖泥沙沉积量过程线来看,2003—2011年洞庭湖的累计泥沙淤积量仅为3 411万t,比多年平均值减少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洞庭湖 水沙变异 冲淤变化 影响分析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重庆河段冲淤特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延贵 曾险 +1 位作者 苏佳林 史红玲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三峡水库蓄水对重庆河段冲淤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根据水沙连续原理和重庆河段输沙特点,考虑嘉陵江汇流和水沙变化特征,导出了重庆河段泥沙淤积比的公式,分析了不同时期河段冲淤变化特点,论证了重庆河段淤积比与嘉... 三峡水库蓄水对重庆河段冲淤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根据水沙连续原理和重庆河段输沙特点,考虑嘉陵江汇流和水沙变化特征,导出了重庆河段泥沙淤积比的公式,分析了不同时期河段冲淤变化特点,论证了重庆河段淤积比与嘉陵江汇流比和寸滩站流量有重要关系。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重庆河段冲淤特点与蓄水前基本一致,具有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的特点。试验性蓄水以来河段冲淤特性发生变化,汛后蓄水期和汛前消落期河段有冲有淤,总体发生淤积。汛期河道有冲有淤,淤积有所减轻,甚至发生冲刷。河道采砂对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河段 三峡水库蓄水 河段冲淤变化 淤积比 汇流比
下载PDF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长江口南港底沙运动规律 被引量:13
7
作者 巩彩兰 恽才兴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8-22,共5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强大的数据输入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 ,将长江口南港 1988年至 2 0 0 0年的海图数字化 ,通过最小距离内插得到栅格水深图 ,并且通过相邻两年海图对应位置水深值相减 ,得到河床冲淤变化图 ,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成形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强大的数据输入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 ,将长江口南港 1988年至 2 0 0 0年的海图数字化 ,通过最小距离内插得到栅格水深图 ,并且通过相邻两年海图对应位置水深值相减 ,得到河床冲淤变化图 ,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成形沙体的特征 ,河道容积变化、河道淤积部位和底沙输移路线、预测下一年河道淤积部位、输沙率等 .研究表明GIS技术是定量研究底沙运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长江口南港近 12年内河道发生淤积 ,底沙主要来自洪水和落潮流冲刷上游河床底部 ,再在下游堆积形成新的淤积体 .长江口南港底沙输移趋势以进入下游南槽为主 ,少量进入北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长江口 南港 底沙运动 冲淤变化
下载PDF
侵蚀—沉积连续地形中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异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兆云 章明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5,共5页
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可导致土壤碳库在空间上重新分布,但至今对这一过程中不同碳库的迁移和再分布特点还了解不多。在浙江省亚热带地区选择了由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组成的侵蚀—沉积系列连续地形,分别采集了4... 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可导致土壤碳库在空间上重新分布,但至今对这一过程中不同碳库的迁移和再分布特点还了解不多。在浙江省亚热带地区选择了由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组成的侵蚀—沉积系列连续地形,分别采集了4个代表性土壤剖面,研究了不同地形部位土壤碳库的分异特征,探讨了侵蚀—再沉积过程中各种碳库的转归。结果表明,土壤有机总碳及各组分碳均是:严重侵蚀区<轻微侵蚀区<坡脚堆积区<坡底堆积区。侵蚀区土壤总有机碳自上而下明显下降,而堆积区土壤有机碳库分布较深,垂直变化相对平缓。黑碳极易随地表径流发生迁移,呈由高处逐渐向低处明显富集的趋势。堆积区为连续地形中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沉积连续地形 颗粒态有机碳 黑碳 迁移 空间分异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江亚南沙的冲淤效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田雷 茅志昌 刘蕾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41,共4页
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的地形资料,在GIS软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工程对江亚南沙的冲淤效应:遏制了江亚南沙沙头的冲刷后退,滩面淤高面积扩展,沙尾不断下移,"外沙内泓"作用加强,加剧了对九段沙... 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的地形资料,在GIS软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工程对江亚南沙的冲淤效应:遏制了江亚南沙沙头的冲刷后退,滩面淤高面积扩展,沙尾不断下移,"外沙内泓"作用加强,加剧了对九段沙上沙南沿的侵蚀;同时,工程的修建局部改变了水流、泥沙场,在鱼嘴工程南线堤下侧出现2m串沟。建议采取封堵工程,确保江亚南沙和南导堤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亚南沙 深水航道工程 冲淤演变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库区冲淤演变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程龙渊 张松林 +3 位作者 马新明 刘彦娥 薛晟 郑艳芬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4,共7页
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 ,黄河潼关 1974~ 1986、1987~ 1995、1996~ 2 0 0 2年均水量较 195 0~ 195 9年减少9 1% ,35 5 %、5 5 5 % ,沙量减少 4 0 9%、4 9 6 %、6 6 2 %。潼关以下三个时段年均淤积量为 0 0 4 2、0 16 1、0 2 ... 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 ,黄河潼关 1974~ 1986、1987~ 1995、1996~ 2 0 0 2年均水量较 195 0~ 195 9年减少9 1% ,35 5 %、5 5 5 % ,沙量减少 4 0 9%、4 9 6 %、6 6 2 %。潼关以下三个时段年均淤积量为 0 0 4 2、0 16 1、0 2 0 8亿m3。呈水沙量递减 ,淤积量递增趋势。潼关同流量水位 2 9年升高 2 31m ,受上游冲淤下延影响升高 1 0 5m占 4 5 5 % ,其他因素影响升高 1 2 6m占 5 4 5 %。小北干流非汛期冲刷、汛期淤积格局未变 ,反映了水库运用对小北干流没有明显影响。渭河华县站 1974~ 1986年水量较大 ,渭淤 1~ 10断面仅淤积 0 0 6 5亿m3,华县同流量水位升高 0 0 3m。以 1974~ 1986年为准 ,1987~ 1995年、1996~ 2 0 0 2年华县年均水量减少 2 2 8%、5 6 2 % ,年均沙量减少 11 6 %、34 4 %。渭淤 1~ 10断面 1987~ 1995年淤积 1 72亿m3,特别是 1994和 1995年的中小洪水 ,汛期淤积 0 85亿m3主河槽萎缩 ,华县同流量水位升高 1 0 7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量 同流量水位差 蓄清排浑运用 水沙量变化
下载PDF
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和冲淤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8
11
作者 贲鹏 虞邦义 +1 位作者 张辉 胡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9-298,共10页
为了研究洪泽湖水沙特性、变化趋势与冲淤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与突变检验以及R/S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洪泽湖19502016年的水沙特征;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基于1992年和2016年实测地形,对湖区泥沙冲淤空间分布进行... 为了研究洪泽湖水沙特性、变化趋势与冲淤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与突变检验以及R/S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洪泽湖19502016年的水沙特征;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基于1992年和2016年实测地形,对湖区泥沙冲淤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入湖径流量无明显增加或减少的趋势,输沙量和含沙量呈明显减小趋势,1990年以后含沙量基本稳定在0.2 kg/m^3以下;淮河干流(包括池河)入湖水量和沙量约占入湖总量的89.6%,三河闸出湖水沙占总出湖量的60%.淮干入湖口和溧河洼为主要淤积区域,淤积量分别为2300×10^4和1900×10^4 m^3,平均淤积厚度分别为0.35和0.25 m;其他区域自然冲淤基本平衡.上游水库和河道闸坝的拦沙作用、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水土保持、大规模人工采砂等是入湖沙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湖区水动力特性是泥沙自然淤积主导因素,而湖区库容变化的主因则是人工采砂、围湖造田和围网养殖,且人类活动的影响远大于自然冲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水沙变化 湖盆演变 冲淤分布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小浪底调控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前前 李新举 +3 位作者 于泓 王雪峰 高国勇 黄晓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2,180,共6页
通过天然水沙和调水调沙环境下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小浪底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造陆面积与黄河来水来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小浪底的调控作用改善了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使黄河口迅速由蚀退状态转为淤积状态,沙嘴... 通过天然水沙和调水调沙环境下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小浪底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造陆面积与黄河来水来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小浪底的调控作用改善了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使黄河口迅速由蚀退状态转为淤积状态,沙嘴以0.9km/a的速率迅速延伸,小浪底调控初期(2003-2006年)的造陆速率是天然水沙条件下(1977-1989年)的1.34倍,每1×108 t泥沙的沙嘴延伸长度则为2.9倍;为使黄河口朝良性方向发展,小浪底在运行中应控制利津站的水沙比在0.02t/m3左右,来沙系数稳定在0.01~0.015(kg·s)/m6,即至少保证径流量2×1010 m3,输沙量(3~4)×108 t,含沙量6.34~9.52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变化 调水调沙 水沙比 来沙系数 影响机制
下载PDF
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冲淤变化与分布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华 林秀芝 +1 位作者 胡恬 苏林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12,共5页
根据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实测大断面资料,采用锥体方法计算了不同河段、不同时段的滩槽冲淤分布。结果表明:11962—2012年该河段共淤积泥沙8.635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2.256亿t、滩地淤积6.379亿t,该时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淤积泥沙1.... 根据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实测大断面资料,采用锥体方法计算了不同河段、不同时段的滩槽冲淤分布。结果表明:11962—2012年该河段共淤积泥沙8.635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2.256亿t、滩地淤积6.379亿t,该时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淤积泥沙1.692亿t,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淤积泥沙6.943亿t,淤积主要发生在十大孔兑入汇的河段。21982—2000年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淤积最为严重,共淤积泥沙7.657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5.805亿t、滩地淤积1.852亿t,该时段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河段淤积泥沙2.403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2.001亿t、滩地淤积0.402亿t;三湖河口—头道拐河段淤积泥沙5.254亿t,其中主河槽淤积3.804亿t、滩地共淤积1.450亿t;1982—2000年大部分淤积发生在主河槽内,导致整个河段主河槽淤积萎缩严重,排洪排凌能力降低,防汛压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河槽 滩地 空间分布 冲淤变化 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 黄河
下载PDF
黄河宁蒙河段2018年汛期水沙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学东 赵文荣 +1 位作者 刘伟莉 裴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29,共4页
2018年黄河流域发生多次强降雨过程,干流先后形成3次编号洪水,宁蒙河段高水位、大流量持续近3个月。分析了宁蒙河段汛期雨水情特点、洪水演进以及含沙量变化过程;通过套绘洪水期石嘴山及以下水文断面,计算了相同水位下的断面面积,绘制... 2018年黄河流域发生多次强降雨过程,干流先后形成3次编号洪水,宁蒙河段高水位、大流量持续近3个月。分析了宁蒙河段汛期雨水情特点、洪水演进以及含沙量变化过程;通过套绘洪水期石嘴山及以下水文断面,计算了相同水位下的断面面积,绘制水位—断面面积关系曲线,分析了汛期宁蒙河段典型断面的冲淤变化以及过流能力。结果表明:2018年汛期宁蒙测区平均降雨量、来水量较历年均值总体偏多,出现3场较大的洪水过程,水位偏高,大流量持续时间长,宁夏河段出现3场较大的沙峰过程;汛期宁蒙石嘴山以下水文断面总体表现为冲刷,河道过洪能力明显提高;除头道拐断面以外,石嘴山以下各水文断面均发生较明显的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变化 过流能力 洪水 宁蒙河段 汛期 2018年
下载PDF
黄河宁蒙河段1964—2011年滩槽冲淤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颜明 王彦君 +4 位作者 王随继 闫云霞 许炯心 师长兴 贺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共4页
黄河宁蒙河段不同断面的冲淤变化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近几十年河道的淤积抬高严重威胁着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以1964—2011年6个主要水文站实测流量、水位及大断面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各个水文站断面的理想断面,逐年推算出各站河... 黄河宁蒙河段不同断面的冲淤变化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近几十年河道的淤积抬高严重威胁着沿岸群众的生产生活。以1964—2011年6个主要水文站实测流量、水位及大断面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各个水文站断面的理想断面,逐年推算出各站河道断面的理想断面面积、河槽断面面积和滩地断面面积,并以此分析了三类断面面积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铜峡断面出现轻微的冲刷,磴口、巴彦高勒、三湖河口站断面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淤积,石嘴山、头道拐站断面的冲淤变化不甚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断面 滩槽冲淤 宁蒙河段 黄河 1964-2011年
下载PDF
黄河尾闾河道平滩流量变化对来水来沙的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志军 李勇 庞隆霞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7,共5页
通过分析1976年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河口尾闾河道冲淤变化及河槽萎缩特点,探讨了利津平滩流量变化对来水来沙及河口延伸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口区平滩流量变化不仅与来水量、洪峰流量、水沙搭配系数、河口河长相关,而且与前期河床条件有... 通过分析1976年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河口尾闾河道冲淤变化及河槽萎缩特点,探讨了利津平滩流量变化对来水来沙及河口延伸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口区平滩流量变化不仅与来水量、洪峰流量、水沙搭配系数、河口河长相关,而且与前期河床条件有关。给出了维持河口河道4 000 m3/s平滩流量需要的水量、洪峰流量及水沙搭配的定量关系以及河口延伸长度的限制条件,为河口尾闾河道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河口河道 冲淤变化 平滩流量 来水量 水沙搭配系数 河口河长 响应关系
下载PDF
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对洪水演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露 王新宏 +2 位作者 黄修山 眭红艳 孙亚琴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1期73-79,共7页
基于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 基于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水演变特性发生了显著地改变,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洪水传播历时延长以及洪峰削峰率增大,而这些洪水特性也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的主要原因。2003年之后,因渭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洪水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河道出现冲刷,漫滩流量相较于先前减小,使渭河下游洪水位下降、洪峰传播历时缩短、洪峰削峰率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特性 冲淤变化 河道淤积与萎缩 洪峰传播历时 洪水演进 渭河下游
下载PDF
皇甫川流域综合治理对河道冲淤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岐武 姚文艺 茹玉英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25,31,共3页
皇甫川系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河流,至1997年底流域治理度达2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削减中小洪水水流动量的作用明显,河流中的中粗粒径泥沙所占比重变小,细粒径泥沙所占比重增大。减水幅度与减沙幅度不同,河道断面未发生大的调整。水土... 皇甫川系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河流,至1997年底流域治理度达2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削减中小洪水水流动量的作用明显,河流中的中粗粒径泥沙所占比重变小,细粒径泥沙所占比重增大。减水幅度与减沙幅度不同,河道断面未发生大的调整。水土保持蓄水拦沙和减轻黄河泥沙淤积的作用,为深化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蓄水拦沙 河道冲淤变化 皇甫川
下载PDF
巴彦高勒水文站断面冲淤变化及过流能力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学东 赵文荣 +2 位作者 谢涛 张健 杨桂珍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8-50,75,共4页
通过分析巴彦高勒水文站历史断面形态、同水位面积、平滩流量、水位流量关系线变化,给出了水沙变化条件下巴彦高勒断面冲淤变化特征及现状过流能力。结果表明:该站河床冲淤变化较大,年内变化一般表现为封河期淤积、开河期冲刷,汛期冲刷... 通过分析巴彦高勒水文站历史断面形态、同水位面积、平滩流量、水位流量关系线变化,给出了水沙变化条件下巴彦高勒断面冲淤变化特征及现状过流能力。结果表明:该站河床冲淤变化较大,年内变化一般表现为封河期淤积、开河期冲刷,汛期冲刷、汛后至次年封河期淤积;同水位断面面积和平滩流量均随水沙条件改变有明显减小趋势;与1981年相比,近期同流量水位明显抬高,同水位过流能力明显减弱;参照邻近年份曲线趋势延长法绘制的高水报汛曲线及过流能力更接近该站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变化 过流能力 平滩流量 巴彦高勒水文站
下载PDF
1919—1989年黄河的水沙变化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熊贵枢 支俊峰 +3 位作者 徐建华 李世明 顾弼生 董雪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6,共6页
从对黄河流域70多年气象、水文等资料的分析入手,阐明了气候变迁、引水灌溉及水利、水土保持工程等因素对黄河水沙变化特征的影响。进而指出,当今黄河的水沙状况除受自然因素制约外,已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所影响。
关键词 黄河 工程拦沙 水沙变化 冲淤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