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analysis and in vitro antimicrobial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rachyspermum copticum essential oil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被引量:7
1
作者 Wei Huang Jian-Qing Wang +2 位作者 Hai-Yan Song Qian Zhang Guang-Fa Liu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7年第7期726-732,共7页
Objective: To find a natural plant essential oil(EO) with excellent antimicrobial effect on food-borne bacteria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its antimicrobial functi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E. coli). Methods: Th... Objective: To find a natural plant essential oil(EO) with excellent antimicrobial effect on food-borne bacteria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its antimicrobial function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E. coli). Methods: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seven EOs against Gramnegative E. coli ATCC 8739 and Gram-po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6538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gar disk diffusion method, a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of each EO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broth dilution metho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Trachyspermum copticum(T. copticum) EO was analyz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antimicrobial action, 1 MIC and 2 MIC of T. copticum EO was added to a suspension of E. coli, the growth curve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alysis of E. coli, and the release of cell constituents and protein and potassium ions from the bacterial cell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T. copticum EO had the best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the test bacteria, and 10 compounds accounting for 94.57% of the total oil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major components being thymol(46.22%), p-cymene(19.03%), and 毭-terpinene(22.41%). The addition of 1 MIC T. copticum E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E. coliand increased the release of cell constituents and protein and potassium ions from the bacterial cell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showed that T. copticum EO caused most of the E. colicell membranes to collapse and rupture, leading to cell death.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 copticum EO is a good natural antimicrobial agent for food-borne pathog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 oil Trachyspermum copticum Antimicrobial activity GC/MS 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
下载PDF
Intermediaries and Targets of the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Natural Sunlight in Escherichia coil
2
作者 Oscar J. Oppezzo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2年第2期130-136,共7页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大肠杆菌 阳光 中介机构 自然 诱导 自由基清除剂 单线态氧
下载PDF
大肠杆菌耐药性中药抑制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3
3
作者 雷连成 韩文瑜 乔红伟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9-433,共5页
采用琼脂挖孔培养法、琼脂平板点种培养法和药敏纸片法,研究了中药对人源和动物源性10株耐药大肠杆菌体外耐药特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中药中3种物质(分别命名为:IT1、IT2、IT3)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IT1对氟喹诺酮类... 采用琼脂挖孔培养法、琼脂平板点种培养法和药敏纸片法,研究了中药对人源和动物源性10株耐药大肠杆菌体外耐药特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中药中3种物质(分别命名为:IT1、IT2、IT3)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IT1对氟喹诺酮类、卡那霉素、氯霉素的耐药性有较好的抑制作用;IT2、IT3对氟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强力霉素的耐药性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的中药抑制率达到90%,但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没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耐药性 中药 抑制剂 抑制作用 抗菌药物
下载PDF
一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腹泻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测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祥 高崧 +2 位作者 施慧 王雷 刘秀梵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3,共3页
从疑似断奶仔猪腹泻的仔猪中分离、鉴定出15株病原性大肠杆菌。经O血清型鉴定,11株为0131、4株未定型,所有O131血清型菌株呈β溶血。多重PCR检测毒素基因(STa、STb、LT、SLT-2e)和大肠杆菌粘附素单抗(F4、F5、F6、F41、F18)检测菌毛,O13... 从疑似断奶仔猪腹泻的仔猪中分离、鉴定出15株病原性大肠杆菌。经O血清型鉴定,11株为0131、4株未定型,所有O131血清型菌株呈β溶血。多重PCR检测毒素基因(STa、STb、LT、SLT-2e)和大肠杆菌粘附素单抗(F4、F5、F6、F41、F18)检测菌毛,O131菌株的毒素为STa、STb、SLT-2e,表达F18粘附素,未定型菌株的毒素为STa,共表达F6和F18粘附素。对15株大肠杆菌用16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阿米卡星、痢特灵、新霉素敏感,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运用本场大肠杆菌分离株灭活苗免疫猪群,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0血清型 断奶仔猪腹泻 PCR 毒力因子 仔猪
下载PDF
侵袭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的筛选及其对宿主菌的抑制效应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宋彬 熊鸿燕 +5 位作者 朱才众 马翔宇 张路 饶中林 可金星 黄文琪 《中国消毒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7-400,493,共5页
目的在环境水体中筛选高裂解效应的侵袭性大肠杆菌噬菌体,观察其抑制宿主菌的规律,探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抑菌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双层平板铺板法、噬菌斑计数法及电镜技术筛选高裂解度噬菌体并对其宿主谱、形态,以及对牛奶中宿主菌的... 目的在环境水体中筛选高裂解效应的侵袭性大肠杆菌噬菌体,观察其抑制宿主菌的规律,探讨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抑菌处理方法。方法采用双层平板铺板法、噬菌斑计数法及电镜技术筛选高裂解度噬菌体并对其宿主谱、形态,以及对牛奶中宿主菌的抑制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筛选所得的噬菌体LSB-1形态似葫芦状,由两个圆形衣壳体单位组成,噬菌斑透明且无光晕;其对侵袭性大肠杆菌8401株可产生特异性裂解作用。该噬菌体在4℃条件下作用2~12h,可使牛奶中侵袭性大肠杆菌8401株滴度降低2个对数值;在22℃条件下作用8h、37℃~40℃条件下作用4h,宿主菌滴度降低均可达到4个对数值;但在高于4℃条件下,该噬菌体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抑菌作用减弱。结论噬菌体LSB-1对宿主菌有特异的裂解作用,通过与其他烈性噬菌体组合并在充分验证其安全性的条件下可作为食品类物质的生物抑菌剂进行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侵袭性大肠杆菌 食品 抑菌作用
下载PDF
β-半乳糖苷酶重组大肠杆菌诱导表达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卫 张灏 +1 位作者 葛佳佳 丁霄霖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2年第3期1-4,共4页
β-半乳糖苷酶常用于牛奶中乳糖的水解。来源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高温β-半乳糖苷酶基因经克隆后转入大肠杆菌T7表达系统得到成功表达。在SOB培养基上分别以IPTG和乳糖为诱导剂,对重组菌的诱导时机、诱导浓度和诱导长度进行研究,β-半... β-半乳糖苷酶常用于牛奶中乳糖的水解。来源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高温β-半乳糖苷酶基因经克隆后转入大肠杆菌T7表达系统得到成功表达。在SOB培养基上分别以IPTG和乳糖为诱导剂,对重组菌的诱导时机、诱导浓度和诱导长度进行研究,β-半乳糖苷酶比酶活分别达到11.5 U/mg和7.7 U/mg,比酶源菌提高90和6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半乳糖苷酶 重组大肠杆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基因克隆 诱导条件
下载PDF
大鼠内毒素性发热时血清及丘脑下部铜、锌、铁、镁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邢德君 计国义 +5 位作者 杜葵琴 孙连坤 祝世功 郭齐祥 孙庆霞 张文艳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7-19,共3页
本实验将24只昆明雄性大白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即正常对照组,发热高峰组及发热恢复组,给发热组动物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T)。结果发现:发热高峰组动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Cu含量明显)曾加(P<0.05),血清Fe含... 本实验将24只昆明雄性大白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即正常对照组,发热高峰组及发热恢复组,给发热组动物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T)。结果发现:发热高峰组动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Cu含量明显)曾加(P<0.05),血清Fe含量明显减少(P<0.001),Zn、Mg含量虽也有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恢复组动物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u、Zn、Fe、Mg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丘脑下部组织Cu、Zn、Fe和Mg在发热高峰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发热恢复组动物与对照组比较,丘及下部Cu、Zn含量明显增加(P<0.01)。作者认为:大鼠ET发热时血清微量元素Cu、zn、Fe、Mg含量与丘脑下部的含量变化无关,血清Cu含量增加,Fe含量减少可能参与动物发热时的急性期反应,与机体发热时的防御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血液 发热 微量元素
下载PDF
渗透休克法从大肠杆菌中提取GST-Tα1-TP5融合蛋白 被引量:2
8
作者 谢琦 刘永明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9-12,共4页
目的:从大肠杆菌中选择性抽提GST-Tα1-TP5融合蛋白。方法:采用渗透休克法从大肠杆菌中提取GST-Tα1-TP5融合蛋白,优化操作条件,并与超声破碎法进行比较。结果:优化后的渗透休克法从大肠杆菌提取GST-Tα1-TP5融合蛋白可使杂蛋白量含量... 目的:从大肠杆菌中选择性抽提GST-Tα1-TP5融合蛋白。方法:采用渗透休克法从大肠杆菌中提取GST-Tα1-TP5融合蛋白,优化操作条件,并与超声破碎法进行比较。结果:优化后的渗透休克法从大肠杆菌提取GST-Tα1-TP5融合蛋白可使杂蛋白量含量相对超声破碎法降低一个数量级。结论:渗透休克法可高效提取大肠杆菌表达的GST-Tα1-TP5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休克法 大肠杆菌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重组胸腺肽Tα1-TP5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AmpC酶基因型及流行病学分析
9
作者 冯福英 兰小鹏 +3 位作者 杨湘越 张亚彬 胡辛兰 郭容英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56-159,共4页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质粒型AmpC酶株的比率、酶的基因型及其流行病学状况。方法:收集本院、福建省立医院两家医院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的67株耐头孢西丁不重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质粒型AmpC酶株的比率、酶的基因型及其流行病学状况。方法:收集本院、福建省立医院两家医院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的67株耐头孢西丁不重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抽提高产AmpC酶株质粒,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产物序列分析确定质粒AmpC酶和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质粒转化试验定位耐药基因;ERIC-PCR指纹图确定产酶株间的同源关系。结果:福州两家医院耐头孢西丁菌中产质粒型AmpC酶的发生率,大肠埃希菌分别为16.7%和10.5%,肺炎克雷伯菌则分别为8%和0。2株肺炎克雷伯菌产DHA-1型、4株大肠埃希菌产CMY-2型、1株大肠埃希菌产CMY-22型质粒Am- pC酶;5株产CMY型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还分别同时产CTX-M-14、CTX-M-27、TEM-144和TEM-1型β内酰胺酶。7株菌中,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3株大肠埃希菌可将头孢西丁耐药性转移给受体菌。7株产酶菌ERIC-PCR指纹图显示,2株肺炎克雷伯菌来自相同克隆,其余菌株来自不同克隆。结论:福州地区发现产DHA-1型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和产CMY-2型及CMY-22型AmpC酶大肠埃希菌。CMY-22型AmpC酶和TEM-144型β内酰胺酶是国内外首次报道,GenBank登陆号为DQ256079和DQ256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类 克雷伯菌 肺炎 大肠杆菌 质粒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对BMEC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凌 潘阳阳 +5 位作者 何翃闳 李秦 樊江峰 王萌 崔燕 余四九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10-917,共8页
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不同时间点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相关炎性因子转录水平的调节作用。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BMECs并对其进行免... 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不同时间点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相关炎性因子转录水平的调节作用。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BMECs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选取纯化后的原代BMECs,分别加入活菌比(MOI)为100∶1的最佳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对细胞进行感染,分别在感染后第0、3、6、9、12小时采样,采用qRT-PCR法检测IL1R1、IL-1β及TNF-α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添加1×102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6小时IL1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4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9小时,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3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12小时,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1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6小时,IL1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3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9小时,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4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12小时,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本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最佳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作用于BMECs时,在最佳感染时间点可显著上调IL1R1、IL-1β及TNF-α基因mRNA的表达量。IL1R1、IL-1β及TNF-αmRNA表达量在临床上可作为创伤后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能评价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对乳腺炎的病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细菌感染引起乳腺炎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奶牛 乳腺上皮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