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thical Concern in Joseph Heller's Catch-22
1
作者 鲜于静 《海外英语》 2015年第2期191-192,共2页
In Catch-22, Joseph Heller shows his ethical concern behind absurdity, which is manifested from his attitude toward individu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religious belief, sexual promiscu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tc.
关键词 CATCH-22 JOSEPH HELLER ethical consciousness
下载PDF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Self-Consciousness and Animal Suffering
2
作者 Jorge Goncalve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10期704-711,共8页
In this article I will confront Antonio Damasio's theory (exposed in his last book Self Comes to Mind) with the criticism it received from Ned Block. The latter holds that Damasio does not distinguish the concepts ... In this article I will confront Antonio Damasio's theory (exposed in his last book Self Comes to Mind) with the criticism it received from Ned Block. The latter holds that Damasio does not distinguish the concepts of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is has two kinds of consequences. One is that it cannot satisfactorily explain certain mental states (dreams, vegetative states); the other is that it has harmful consequences for animal ethics. I maintain that to compare the two theories we can only rely on our pre-theoretical intuition of consciousness. Thus, I argue that Dam^tsio's theory combines more with our intuitions.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the cases that Block describes as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without access consciousness (and without self-consciousness) are best explained as being cases of mind without consciousness. Dam^sio's theory can also explain those referred cases which are theoretically problematic. Moreover, Dam^isio has a threshold model (an expression by Barry Dainton), which is something that Block seems to ignore. This model fits well with the intuitions and neurological knowledge that we normally have on animal consciousness. Dam^isio's core self and his theory of emotions and feelings allow us to understand why we feel compassion for animals. Therefore, we are able to develop an animal ethic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we are required to do so. So even though Damasio does not solve the mystery of consciousness, he should not be the subject of Block's crit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consciousness 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animal ethics Antonio Damasio Ned Block
下载PDF
医学论文中容易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
3
作者 王沁萍 李军纪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763-2766,共4页
医学论文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其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容易被忽视。为了让医护研究人员了解学术论文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本研究从医学论文中可能涉及的政治意识问题和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医学论文中涉及的政治意识问题主要包括地... 医学论文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其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容易被忽视。为了让医护研究人员了解学术论文中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本研究从医学论文中可能涉及的政治意识问题和医学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医学论文中涉及的政治意识问题主要包括地图问题、港澳台表述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重要领导人及其讲话的问题、保密问题以及其他的政治问题,医学论文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涉及人生命的医学研究伦理审查情况和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通过对医学论文中涉及的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医学论文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和医疗实践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医学和护理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论文 意识形态 医护人员 政治意识 医学伦理
下载PDF
《创世记》中“约瑟的故事”文学伦理学解读
4
作者 范冬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6-90,共5页
“约瑟的故事”在《圣经·创世记》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关于伦理道德观念的阐释和解梦的思路鲜明地体现了与神同在的约瑟所经历的幸与不幸。整个故事以约瑟的经历和遭遇为时间线索,生动地揭示了西方基督教思想对于人物伦理道德... “约瑟的故事”在《圣经·创世记》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关于伦理道德观念的阐释和解梦的思路鲜明地体现了与神同在的约瑟所经历的幸与不幸。整个故事以约瑟的经历和遭遇为时间线索,生动地揭示了西方基督教思想对于人物伦理道德的影响。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以约瑟的故事生平这条伦理主线为研究路径,解读了《创世记》中“约瑟的故事”所体现的伦理情感,从他的命运转变来揭示其伦理身份、伦理选择和伦理意识,反映了其身上具有的伦理特质以及受其支配的伦理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世记》 约瑟 伦理身份 伦理选择 伦理意识
下载PDF
从善政走向善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伦理觉解
5
作者 陈绪新 孙丹薇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4,共10页
“觉解”兼具“觉”和“解”的双重意涵。作为人类民主政治新范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伦理在理论意蕴层面的“自觉”与道德实践层面的“自抉”。通过对其主体角色、权威工具、载体场域、价值策略等核心维度... “觉解”兼具“觉”和“解”的双重意涵。作为人类民主政治新范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伦理在理论意蕴层面的“自觉”与道德实践层面的“自抉”。通过对其主体角色、权威工具、载体场域、价值策略等核心维度的“解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伦理架构得以清晰呈现。这种基于道德视角的深刻解读,将在“觉”和“解”的逻辑场域内,进一步阐明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从“善政”走向“善治”的政治伦理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政治伦理觉解 伦理架构 善治
下载PDF
论数智时代的“自反性”主体与教育的双重责任
6
作者 陈港 姚尧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31,共6页
数智时代下,学生在数智技术的影响下呈现出正反两面的主体状态。研究发现:学生的主体状态在教育数智治理中,表现为数据性与隐控性;在虚实交融空间中,表现为跨界性与去场性;在智慧学习中,表现为增智性与减智性。这种状态可描述为主体的... 数智时代下,学生在数智技术的影响下呈现出正反两面的主体状态。研究发现:学生的主体状态在教育数智治理中,表现为数据性与隐控性;在虚实交融空间中,表现为跨界性与去场性;在智慧学习中,表现为增智性与减智性。这种状态可描述为主体的“自反性”,即主体在数智技术的影响下被动地自我对抗,其蕴藏着学生与技术的对立和学生与自我本质的对立关系。研究认为,亟须一种双重的教育责任观去应对“自反性”的主体。一方面,为朝向技术伦理的“技道”教育;另一方面,为指向生命自觉的“人道”教育。实现“技道”与“人道”的共鸣是化解学生“自反性”状态的取径。教育实践中,应在“教育—技术—主体”的整体式网络中:(1)塑造“技术人文”理念,实现价值引领;(2)推进技术“人道化”,调适主体行动;(3)践行主体间性理念,规约人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自反性 主体性 技术伦理 生命自觉
下载PDF
论校长问责制的社会行动伦理——基于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之思考
7
作者 夏心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21-26,共6页
校长问责制是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不可忽缺的重要治理机制。校长问责制的社会行动伦理机理主要包括教育解释伦理、追究机制伦理、治理监督伦理、教育改进伦理和教育领导伦理等。当前中小学校长问责存在校长治理角色冲突、校长治理理... 校长问责制是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不可忽缺的重要治理机制。校长问责制的社会行动伦理机理主要包括教育解释伦理、追究机制伦理、治理监督伦理、教育改进伦理和教育领导伦理等。当前中小学校长问责存在校长治理角色冲突、校长治理理念冲突、治理事件利益冲突、学校治理权力冲突和学校治理制度冲突带来的伦理困境,需要从公众伦理、关怀伦理、批判伦理和专业伦理等向度着手改进校长治校行为,具体措施包括:建构超越信念与责任两种伦理的校长问责制伦理,重构基于问责伦理的学校治理关系,建立校长问责制的公共领域,将确立的教育价值观念转化为可行性治理策略设计,并且要审慎看待施行校长问责制的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长问责制 社会行动伦理 中小学校长问责 伦理自觉 学校治理关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现状、挑战与出路
8
作者 杜严勇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2-39,共8页
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是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重要手段,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学术界与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并实施伦理审查,但具体规范与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人工智能科研人员的自我伦理审查、同行审查与机构审查均存在不少挑战... 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是防范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重要手段,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学术界与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并实施伦理审查,但具体规范与标准尚处于探索阶段。人工智能科研人员的自我伦理审查、同行审查与机构审查均存在不少挑战,影响与制约着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的顺利开展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我们应该针对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的核心问题,通过强化自我审查、完善同行审查与推动机构审查等多种途径,建构较为完善的人工智能伦理审查体系,推动其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伦理审查 伦理意识 审查新范式
下载PDF
“推”的伦理意蕴及道德自觉性——朱子论“人禽之辨”的新视角
9
作者 王闻文 《甘肃理论学刊》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朱子在“人禽之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严格遵守先秦儒者以仁义道德区分二者的路数,而是转向从“理气”的视角展开讨论。在理气的视域下,朱子又提出“推”这一概念。认为人因气清且正,所以能“推”;禽兽因气浊且偏则不能“推”,即以“能... 朱子在“人禽之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严格遵守先秦儒者以仁义道德区分二者的路数,而是转向从“理气”的视角展开讨论。在理气的视域下,朱子又提出“推”这一概念。认为人因气清且正,所以能“推”;禽兽因气浊且偏则不能“推”,即以“能不能推”作为人和禽兽不同的关键,并以此确立人的主体性。更为重要的是,朱子言“推”不但具有“扩充”义,而且更具反思和觉解的涵义,即认为人是循着天理而为,能够将己之物事推将到他者的场域;另一方面,还表示人对事物及己之实践具有反思性,此是道德创造性之活动。而禽兽的活动则只是按照生理本能的顺性活动,并不能知晓其何以如此。这是朱子在人禽之辨问题的创新和贡献。注意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子的哲学体系,乃至宋明理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人禽之辨 “推” 伦理意蕴 反思 道德自觉性
下载PDF
文明自觉与伦理学的“文明自信”范式
10
作者 陈泽环 《云梦学刊》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文明逐步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话语和实践范畴。就其历史和理论背景而言,现代中国的核心话语和实践范畴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形态经现代化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应,当代中国伦理学主导性范式也发生了从社会主义革命经现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文明逐步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话语和实践范畴。就其历史和理论背景而言,现代中国的核心话语和实践范畴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形态经现代化到文明的发展过程。与此相应,当代中国伦理学主导性范式也发生了从社会主义革命经现代性价值论向“民族复兴的文明自信”的范式演进。为构建这一“文明自信”范式的伦理学,我们首先要在道德本质论和道德价值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自觉 伦理学 “文明自信”范式
下载PDF
生命的长度、温度与容量——论新时期以来灾害报告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11
作者 张瑶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在新时期以来的灾害报告文学中,创作者往往善于通过描摹险境中生命个体的不同状态,去呈现生命的长度、温度与容量。具体来说,读者在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超乎寻常的生命奇迹,这无疑会刷新人们对于“生命长度”的认知。但是“惜命”... 在新时期以来的灾害报告文学中,创作者往往善于通过描摹险境中生命个体的不同状态,去呈现生命的长度、温度与容量。具体来说,读者在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超乎寻常的生命奇迹,这无疑会刷新人们对于“生命长度”的认知。但是“惜命”绝不等同于“偷生”,所以作家们也纷纷鞭挞了由灾害所映射出的人性之恶。与之构成对比的则是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牺牲奉献者,他们用破家为国的行为向人们展现了“生命的温度”,而这种“生命的温度”还体现在人们对逝者的伦理关怀上。除此之外,一些作品也借由对待特殊人群乃至万物众生的态度显示出了对生命十足的尊重,并由此扩展了灾害报告文学的“生命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以来文学 灾害报告文学 生命意识 人性伦理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12
作者 王堃燕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9期159-161,共3页
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方式与形式。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法,深入分析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从技术方法、创作流程、面临的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角度揭示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 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方式与形式。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法,深入分析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从技术方法、创作流程、面临的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角度揭示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与技术实现,以期为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虽然人工智能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具有显著的潜力和优势,但仍需通过高质量数据处理、优化模型架构、利用云计算资源及制定版权与伦理规范来克服现有挑战,从而推动这一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媒体 艺术创作 图像生成 数据处理 模型架构 版权归属 伦理意识
下载PDF
Feminists' Culture and Ethics at Work-- A Critical Analysis
13
作者 Dr. Jayshree Singh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9期739-748,共10页
The male writers' intuitive gift and superb insight describe feminine characters, feminine nature, femaleness, and femininity.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logical portrait and cultural traits asso... The male writers' intuitive gift and superb insight describe feminine characters, feminine nature, femaleness, and femininity.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logical portrait and cultural traits associated with femininity enunciated feminists' discourse to justify vindication of rights as regards women's cultural anxiety,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and aesthetic experimentation. Similarly, the women writers' imaginative powers characterize women's emotions either reflecting shrinking subjectivity or elaborating notion of voluntary subjectivity as regards their experiences and existence, their passions and sensations, and their self and life. The 20th century women's writings raised inquiry against presentation of gendered self, performance of gender, gender discontent as regards with their sex and gender, which are assigned at birth as well as also for the alignment of biological sex, sexuality, gender identity, and gender roles.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of the four selected novels such as The Scarlet Letter,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Emma, Surfacing, and Inner Line shows how circumstances, strata of time, and externalities of others objectify woman and her domestic space; how a woman perceives her deprivation as regards her own image which seems nobody to herself due to the sense of low perception; in what way sexual difference and gender-specific practices and ideology enforce woman to chide herself in the given environment and surroundings of legal codifications, moral prescriptions, and medical prognostications. The analyses of the novels draw how woman's experience as living subject in the vital dimension of human existence and utopian image of human fellowship is potentially undone by way of sexual exploitation, dismemberment, and embodiment. What kind of vulnerable moments force woman to withdraw from her body and fi'om her essence is the center of concern in this paper? While discussing the feminists' culture and ethics in their works, the focus is on the essentialized notion of gender-specific discrimination as well as on the frustrating double-consciousness that characterizes the cultural position of the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inists' discourse FEMININITY gender-specific practices and ideologies ethicS double consciousness cultural position and dismemberment
下载PDF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中科普兰的生命伦理转变
14
作者 王业昭 吴晨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8-42,共5页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是艾丽斯·沃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一生因陷入白人地主压迫的伦理困境,选择抛妻弃子逃往北方;第二生中他受斯芬克斯因子的影响对白人使用暴力,促使其伦理意识觉醒;最后...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是艾丽斯·沃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一生因陷入白人地主压迫的伦理困境,选择抛妻弃子逃往北方;第二生中他受斯芬克斯因子的影响对白人使用暴力,促使其伦理意识觉醒;最后在第三生中,他学会了爱人爱己并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本文对科普兰经历的三次生命及其分别陷入的伦理困境、做出的伦理选择、体现的伦理意识进行全面剖析,展现出他第一生的无能为力,选择逃离到第二生的伦理意识初步觉醒,再到第三生的自我救赎,揭示了文学作品中道德榜样的发展历程及其体现的道德教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生》 伦理困境 伦理选择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意识
下载PDF
信仰与激情:殷夫诗歌创作的革命伦理意识
15
作者 朱献贞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152-160,共9页
在以“左联”为中心的革命文学思潮中,殷夫诗歌创作是一个具有样本意义与典范价值的闪光点。他的创作历程虽然短暂,但内容涉及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红军宣传教育、东方殖民地解放运动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展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激情、理想... 在以“左联”为中心的革命文学思潮中,殷夫诗歌创作是一个具有样本意义与典范价值的闪光点。他的创作历程虽然短暂,但内容涉及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红军宣传教育、东方殖民地解放运动等各个方面,多角度展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激情、理想、阶级意识和伦理精神,也体现了殷夫理性的政治追求和个体情感的内在矛盾。殷夫诗歌创作的革命伦理意识典型地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以政治理想为第一标准、以阶级大义代替个体情感诉求的价值取向。殷夫的诗歌创作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革命文学创作的口号化和概念化,但其抒情方式的简单化和语言句式的暴力倾向也显示出革命文学的诗学贫困与审美偏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夫 信仰 激情 阶级意识 革命伦理 诗学贫困
下载PDF
探寻工程伦理教育与学生的交集——兼谈若干认知误区
16
作者 方召欣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第4期142-147,共6页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工程前景,伦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仍被低估。伦理教育在立德树人和工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然而,学生对工程伦理认知程度较低,各界对工程伦理了解也存在普遍误区,成为当前工程伦理教育需要直面并解决的问题...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工程前景,伦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仍被低估。伦理教育在立德树人和工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然而,学生对工程伦理认知程度较低,各界对工程伦理了解也存在普遍误区,成为当前工程伦理教育需要直面并解决的问题。为此,工程伦理教育亟待聚焦其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入世之间的交集,增强学生参与,以确保单科目或多科目伦理教学效果。首先,通过加强学生对身边社会现象和工程实习、实训经历中蕴含伦理的情境认识,充实工程伦理教学案例库,助力学习者知悉工程伦理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学习兴趣与伦理敏感度。其次,透过工程伦理的道义考量和价值判断两个基本维度,启发和引导学习者慎思明辨,塑造学生工程的大局观,开阔胸襟与视野,因势利导为个人学业和专业发展提供镜鉴和启迪。最后,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探寻伦理传统、风险意识和系统工程思想,促进传统与现代伦理的对话和交流,丰富工程伦理的认知图谱,增强学习者投身工程实践创新的使命感与自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伦理 立德树人 风险意识 认知误区
下载PDF
陈独秀语言变革理论的生成渊源考论
17
作者 王平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276-288,389,390,共15页
主动背离科举之路,使陈独秀获得了超然审视文化传统的从容心态。1904年他在《安徽俗话报》发表的《恶俗篇》,所针对的仅是风俗之类的文化表象。及至完成了从“立国”向“立人”的转变,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伦理。这即寓示着陈独秀终于... 主动背离科举之路,使陈独秀获得了超然审视文化传统的从容心态。1904年他在《安徽俗话报》发表的《恶俗篇》,所针对的仅是风俗之类的文化表象。及至完成了从“立国”向“立人”的转变,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伦理。这即寓示着陈独秀终于洞察到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伦理以语言为依托,是文化传统与每一生命个体的联结媒介。若要摆脱伦理的羁继,势必要对伦理的承载物一语言进行变革。伦理觉悟引致了语言觉醒,陈独秀从对一旧伦理的反思中进而发现了文言文和旧文学的一致性。在这一意义上,陈独秀领悟了语言变革的真正意义,“五四”文学革命之路亦由此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科举制度 政治启蒙 伦理觉悟 语言变革
下载PDF
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
18
作者 曹永洁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7-41,共5页
在日本原始宗教信仰中,蕴含着日本人最初的伦理意识,它从本质上决定了日本人的道德准绳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崇生畏灵的此岸意识体现了日本人现世主义的伦理观;“清明心”的道德决定了日本人以“诚”为本的道德意识和具有审美主义和... 在日本原始宗教信仰中,蕴含着日本人最初的伦理意识,它从本质上决定了日本人的道德准绳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崇生畏灵的此岸意识体现了日本人现世主义的伦理观;“清明心”的道德决定了日本人以“诚”为本的道德意识和具有审美主义和心情主义色彩的伦理意识;神圣化的性意识导致了日本人在性观念上的宽松态度;对罪的无责任意识塑造了日本人的“耻感”文化;集团的功利主义造就了日本人的忠诚意识;上下等级尊卑的意识贯穿日本整个历史,至今仍体现在日本人的接人待物中。探讨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对于从历史的角度整体把握日本人的伦理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意识 道德 善恶 宗教
下载PDF
临床研究者伦理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磊 陈宇欣 +6 位作者 康佳玮 胡梦薇 吴建元 汪春红 黄建英 李博然 张元珍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第12期1408-1416,共9页
目的 了解临床研究者伦理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增强其伦理意识、提升临床研究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通过便利抽样调查参与过临床研究的医务人员。结果 最终调查6 021例,男性占28.46%,女性占71.53%;平均年龄(37.47... 目的 了解临床研究者伦理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增强其伦理意识、提升临床研究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通过便利抽样调查参与过临床研究的医务人员。结果 最终调查6 021例,男性占28.46%,女性占71.53%;平均年龄(37.47±11.46)岁,伦理总分及知信行各维度均分分别(70.62±12.99)分、(59.63±12.50)分、(79.55±19.62)分、(74.92±18.2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三级医院、医生、有伦理相关兼职、研究生学历、副高以上职称以及有培训经历的研究者得分较好(P<0.05)。结论 伦理态度在知识和行为之间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62.72%。研究者对于伦理重要性比较认可,但对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亟须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者 知信行 伦理意识 伦理态度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艺术院系师德师风建设探赜
20
作者 吴伟 杨策 《成才之路》 2023年第13期41-44,共4页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不断发展的前提,而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高校应引导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文章基于当前高校艺术院...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不断发展的前提,而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高校应引导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文章基于当前高校艺术院系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通过思想意识、教书育人、艺术特色等建设途径深入探索高校艺术院系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方案及措施,以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艺术院系 师德师风 思想意识 教书育人 艺术特色 立德树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