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赐客制及其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1
作者 张鹤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23,共13页
拓跋珪恢复代国之时,实行使归顺者能够获得客身份的做法。北魏建国后,道武帝拓跋珪使赐客的规定制度化。北魏国家使“归国”少数族首领能够成为授客对象;而对“归国”汉人而言,只有上层群体,可以获得“客”身份。北魏国家对客实行了优... 拓跋珪恢复代国之时,实行使归顺者能够获得客身份的做法。北魏建国后,道武帝拓跋珪使赐客的规定制度化。北魏国家使“归国”少数族首领能够成为授客对象;而对“归国”汉人而言,只有上层群体,可以获得“客”身份。北魏国家对客实行了优待的措施,使少数族和汉族的客能够受封爵位和受任职官,并且,还能获得物质赏赐。尤其对少数族人的客,北魏国家实行赐婚的做法。因为北魏赐客制的实行,使客阶层与拓跋鲜卑统治者建立起牢固的君臣关系,并在“归国”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就促使“归国”群体的独立性逐渐泯灭。而且,随着孝文帝汉化措施的推行,使代人与汉人的交融不断深化,从而在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上日趋一致,因此,北魏实施的赐客制对促进北方民族交融,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赐客制 民族 交融 影响
下载PDF
多民族村落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调查——以通辽市金宝屯镇两家子村为例
2
作者 包美丽 卓拉 白力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85-90,共6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多民族杂居村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该文以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两家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多民族杂居村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该文以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两家子村为考察对象,从语言、生计方式、饮食文化,人生礼仪习俗等不同维度,深入探讨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共生现象,同时分析其地理位置、空间布局和民族政策等多元动力。这对我国多民族杂居村落民族互嵌形式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而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与发展、构建多民族共享文化、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村落 两家子村 文化交融 共生 多元动力 民族团结
下载PDF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滇东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3
作者 马晓粉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7-76,共10页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交融,汉文化在滇东形成一定影响;三国至西晋时期,汉人移民逐渐在地化,与土著的交流、交融深度加深。东晋南北朝时期,汉人移民土著化,在主动接受土著文化的同时传承着汉文化,形成了兼具汉文化和土著文化双重特色的“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爨文化 滇东
下载PDF
空间交融背景下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构建逻辑与目标策略
4
作者 才让东知 《西藏发展论坛》 2024年第5期57-63,共7页
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因空间区位和多民族属性的特殊治理情景,其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社区。在空间交融的趋势下,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本身蕴含边疆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重内涵... 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因空间区位和多民族属性的特殊治理情景,其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社区。在空间交融的趋势下,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本身蕴含边疆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重内涵。因此,本文从空间交融的视角切入,提出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逻辑应该从“场域互动—利益共享—认同驱动”三个维度来把握;其目标策略层面,要从“治国必治边”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指出民族互嵌不仅仅是现实背景,而是我国政治语境下的治理情景;要更加注重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特别是多元异质性主体的参与意愿及动力、行为,从“价值共融—行动共商—情感共融”三个路径来构建,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交融 边疆治理 多民族 互嵌式社区 治理共同体
下载PDF
论宋、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特质及其文学影响
5
作者 宋华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106-113,共8页
宋、夏政权长期并存,宋、夏诗歌中都存在西夏书写的内容。西夏本身成为宋诗的诗料之一,宋诗中的西夏书写在边塞诗文本记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边塞诗的重新认识。西夏诗歌中也存在自我书写的倾向,其援引儒家经典... 宋、夏政权长期并存,宋、夏诗歌中都存在西夏书写的内容。西夏本身成为宋诗的诗料之一,宋诗中的西夏书写在边塞诗文本记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边塞诗的重新认识。西夏诗歌中也存在自我书写的倾向,其援引儒家经典阐释其所处时间和方位,展现出对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典籍的接受与发扬。在思想倾向上,宋、夏诗歌虽然用不同语言写就,却同时追求儒家的忠义观念,展现出对和谐统一的美好盼望。同时,宋诗中的西夏书写扩大了边塞诗的功用,使其具有论争功能。西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则继承了儒家的诗教观念,在诗歌中倡导德治,具有劝谏色彩。宋、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展现了11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坛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西夏诗歌 西夏书写 文学互动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台湾地区排湾人头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探析
6
作者 黄帼鸿 陈东生 甘应进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3-49,共7页
排湾人头饰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推广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助于深入挖掘台湾地区先住民服饰文化独特的差异化形式,加深对排湾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唤起、契合并满足现代人对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和探... 排湾人头饰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推广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助于深入挖掘台湾地区先住民服饰文化独特的差异化形式,加深对排湾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唤起、契合并满足现代人对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开展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章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以及图片实例解读,从色彩、造型、图案、材料和工艺等多方面分析排湾人头饰的形态特征,探究头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排湾人头饰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征寓意与其民族的避邪纳福的宗教含义、自然与神灵崇拜以及头饰佩戴的社会地位、等级功业密切相关。同时,排湾人头饰在其发展中也受到了临近部族、外来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迹。其神秘性和独特性不仅吸引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美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湾人 头饰艺术 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 多元文化交融
下载PDF
泰山石敢当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
7
作者 吴楠 崔长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4期90-94,共5页
泰山石敢当是起源于汉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主要表现为在路口、桥头或建筑物上雕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用以镇宅、保平安。后泰山石敢当信仰传播至羌族、满族、瑶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并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泰山石敢... 泰山石敢当是起源于汉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主要表现为在路口、桥头或建筑物上雕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用以镇宅、保平安。后泰山石敢当信仰传播至羌族、满族、瑶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并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泰山石敢当信仰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筑风格、文化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民族交往做出了贡献。该文介绍了泰山石敢当的源流及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情况,分析了泰山石敢当的传播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及其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石敢当 泰山文化 少数民族 文化传播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多重饮食叙事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甘肃临夏州打平伙风俗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薛晨浩 王生鹏 白永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能叙事、传承饮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文化叙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国家叙事。新时代,应充分挖掘打平伙风俗内含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平伙 饮食风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临夏 叙事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杰宏 《学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8期114-119,共6页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交融共生 文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格萨尔》史诗所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安静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8-24,共7页
史诗《格萨尔》是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深层文化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与我国各民族所认同的仁义、忠恕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格萨尔》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学术使命的史诗研究,《格萨尔》是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 史诗《格萨尔》是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深层文化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与我国各民族所认同的仁义、忠恕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格萨尔》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学术使命的史诗研究,《格萨尔》是中华文明根植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的例证,拱卫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格萨尔》跨民族、跨地区、跨文化传播的恢宏格局彰显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通过研究《格萨尔》史诗所见我国多民族以文化为中心的交往史,以商业贸易为主的交流史,以通婚为主的交融史,见证了中华文明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文化遗产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基于历史角度对贵州省习水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分析研究
11
作者 王艳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3年第12期48-55,共8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不断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路径。习水县民族人数占比少,但成分多元,能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不断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路径。习水县民族人数占比少,但成分多元,能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研究场域。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习水县各民族的形成、经济、文化、族际通婚等方面,来了解习水县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发展规律以及了解到历史上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的研究与实践,从而能够更好的制定针对各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做好该地区的民族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基础 生动实践 习水县
下载PDF
西夏南部榷场贸易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铭徽 刘海洋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6-80,共5页
榷场贸易作为西夏与北宋的主要贸易方式,在金与西夏并立时期得到维持,并由于政治因素和贸易需要而逐步发展。榷场贸易带动了陕甘地区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交融互嵌。文章利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相关的史料记... 榷场贸易作为西夏与北宋的主要贸易方式,在金与西夏并立时期得到维持,并由于政治因素和贸易需要而逐步发展。榷场贸易带动了陕甘地区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交融互嵌。文章利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相关的史料记载,以西夏南部榷场贸易为研究对象,论述陕甘地区民族交融过程在经济方面的体现。西夏与金之间榷场贸易的发展加深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程度,为陕甘地区民族交融提供了经济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融 西夏 陕甘地区 榷场贸易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桂林百姓傩的传承与重构
13
作者 郑开妍 黄艺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4期102-107,共6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我国傩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已经趋近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丛系。桂林百姓傩由中原傩演变而来,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获得生机,蕴藏着独特的文...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我国傩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已经趋近于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丛系。桂林百姓傩由中原傩演变而来,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获得生机,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该文在现代文化冲击和文化全球化双重影响下,分析了桂林百姓傩在表演目的、艺人身份、承载功能等方面的转变,发现其仍处于不断被解构、再重构的过程。而把握好傩文化的现代重构路径,需要从思维到具体实践进行深入转变,以期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傩文化的积极意义转向,助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傩文化 桂林百姓傩 民族交融 文化传承 路径重构
下载PDF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混合式教学研究
14
作者 王倩 陆晓雪 《天津电大学报》 2023年第3期35-39,共5页
新时代下,伴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语言是社会沟通来往的重要工具,语言互通是实现民心相通、经济繁荣发展的先觉条件,而国家通用语言是各民族群众交流的重要桥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 新时代下,伴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语言是社会沟通来往的重要工具,语言互通是实现民心相通、经济繁荣发展的先觉条件,而国家通用语言是各民族群众交流的重要桥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其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助力家乡建设起到关键作用。高校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阵地,应在剖析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之上,打破常规教学理念,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提出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行之有效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国家通用语言 混合式教学模式
下载PDF
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日常工作研究——兼论民国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
15
作者 白云竹 李俊义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蒙藏院(其前身为蒙藏事务局)是民国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府直属机构,在治理边疆民族事务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贡桑诺尔布作为蒙藏院总裁,为北洋政府效力近十六载,是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规划者。从民国时期报... 蒙藏院(其前身为蒙藏事务局)是民国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府直属机构,在治理边疆民族事务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贡桑诺尔布作为蒙藏院总裁,为北洋政府效力近十六载,是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规划者。从民国时期报刊资料入手,结合档案、公函等史料,分类研究贡桑诺尔布的日常工作内容,探讨贡桑诺尔布在民国边疆治理中的作用,厘清贡桑诺尔布在这一历史时期为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桑诺尔布 蒙藏院 民国时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民族院校物理实验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16
作者 殷丹 李中正 陈晓春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49期141-144,共4页
随着数字化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各方需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已势在必行。根据民族院校师生特点,从不同教学环节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师教学诉求,以及物理实验课程混合式... 随着数字化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各方需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已势在必行。根据民族院校师生特点,从不同教学环节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师教学诉求,以及物理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度不高等主要原因,详细论述物理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实施价值,并就实施过程中预期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民族地区高校理工科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物理实验课程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古代少数民族文人汉诗研究之意义何在?——读米彦青《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17
作者 李珊珊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293-302,311,共11页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要思路并结合具体内容,论及少数民族汉诗写作缘由、诗作特质、研究根本,将少数民族汉诗置于恰当的历史地位,以进一步明晰它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汉诗创作 文学交融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民族互嵌:知识图谱与研究前瞻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姗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60,共10页
系统梳理2014年党中央号召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倡全方位嵌入期间的学术动态,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民族互嵌主题文献发现,这一研究的发文量增长快、研究层次高,现有高影响力文献多属基础研究;从关键词... 系统梳理2014年党中央号召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倡全方位嵌入期间的学术动态,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民族互嵌主题文献发现,这一研究的发文量增长快、研究层次高,现有高影响力文献多属基础研究;从关键词图谱看,已形成了“民族团结”“共同体”“乡村振兴”等聚类,反映出研究正在向应用拓展、向基层下沉、向实践落地。文章按场域、关系、治理和发展四大类分别综述现有文献,在此基础上前瞻下一阶段知识生产的要点:空间方面,研究如何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文化方面,研究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经济方面,研究如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社会方面,研究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心理方面,研究如何引导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 全方位嵌入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往交流交融 知识图谱
下载PDF
互嵌与共享: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汤夺先 王增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6,共12页
新时代背景下,散杂居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共同性现象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以安徽F市为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呈现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不同维度的文化交融存... 新时代背景下,散杂居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共同性现象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以安徽F市为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呈现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不同维度的文化交融存在层级性和差异性,具有非对称性等特征。基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记忆的共同区域认同的基础性原动力,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外在动力,以及文化尊重、认同和共享的内在动力,共同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进而形成区域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文化共享 民族散杂居地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 被引量:160
20
作者 王希恩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4,324,共12页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与民族结构的重合是民族隔阂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障碍。所谓"推进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就是打破民族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员掺杂或嵌入到其他社会结构中去,从而为消除民族隔阂、实现交融创造条件。从聚居到杂居再到散居是民族过程在族体分布形态上的演进规律,也是民族实现交融的一种基本趋势。居住结构的互嵌应当在分层结构和从业结构互嵌的基础上得以推进,着重需要打破的是妨碍民族交往、对现代生活进步和发展形成障碍的"社区环境",而不是全部的民族聚居和杂居,因此应特别注重相互接纳和包容的软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交融 互嵌 社会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