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赐客制及其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1
作者 张鹤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23,共13页
拓跋珪恢复代国之时,实行使归顺者能够获得客身份的做法。北魏建国后,道武帝拓跋珪使赐客的规定制度化。北魏国家使“归国”少数族首领能够成为授客对象;而对“归国”汉人而言,只有上层群体,可以获得“客”身份。北魏国家对客实行了优... 拓跋珪恢复代国之时,实行使归顺者能够获得客身份的做法。北魏建国后,道武帝拓跋珪使赐客的规定制度化。北魏国家使“归国”少数族首领能够成为授客对象;而对“归国”汉人而言,只有上层群体,可以获得“客”身份。北魏国家对客实行了优待的措施,使少数族和汉族的客能够受封爵位和受任职官,并且,还能获得物质赏赐。尤其对少数族人的客,北魏国家实行赐婚的做法。因为北魏赐客制的实行,使客阶层与拓跋鲜卑统治者建立起牢固的君臣关系,并在“归国”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就促使“归国”群体的独立性逐渐泯灭。而且,随着孝文帝汉化措施的推行,使代人与汉人的交融不断深化,从而在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上日趋一致,因此,北魏实施的赐客制对促进北方民族交融,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赐客制 民族 交融 影响
下载PDF
多民族村落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调查——以通辽市金宝屯镇两家子村为例
2
作者 包美丽 卓拉 白力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85-90,共6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多民族杂居村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该文以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两家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多民族杂居村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该文以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两家子村为考察对象,从语言、生计方式、饮食文化,人生礼仪习俗等不同维度,深入探讨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共生现象,同时分析其地理位置、空间布局和民族政策等多元动力。这对我国多民族杂居村落民族互嵌形式及其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而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与发展、构建多民族共享文化、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村落 两家子村 文化交融 共生 多元动力 民族团结
下载PDF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滇东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3
作者 马晓粉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7-76,共10页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 历史上滇东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不同民族长期保持着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交融文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色。先秦至西汉早期,主要为土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西汉中期汉人移民迁入后,土著与汉人之间展开交往交流交融,汉文化在滇东形成一定影响;三国至西晋时期,汉人移民逐渐在地化,与土著的交流、交融深度加深。东晋南北朝时期,汉人移民土著化,在主动接受土著文化的同时传承着汉文化,形成了兼具汉文化和土著文化双重特色的“爨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爨文化 滇东
下载PDF
空间交融背景下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构建逻辑与目标策略
4
作者 才让东知 《西藏发展论坛》 2024年第5期57-63,共7页
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因空间区位和多民族属性的特殊治理情景,其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社区。在空间交融的趋势下,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本身蕴含边疆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重内涵... 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因空间区位和多民族属性的特殊治理情景,其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社区。在空间交融的趋势下,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本身蕴含边疆巩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重内涵。因此,本文从空间交融的视角切入,提出边疆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逻辑应该从“场域互动—利益共享—认同驱动”三个维度来把握;其目标策略层面,要从“治国必治边”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指出民族互嵌不仅仅是现实背景,而是我国政治语境下的治理情景;要更加注重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多元治理主体,特别是多元异质性主体的参与意愿及动力、行为,从“价值共融—行动共商—情感共融”三个路径来构建,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交融 边疆治理 多民族 互嵌式社区 治理共同体
下载PDF
论宋、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特质及其文学影响
5
作者 宋华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106-113,共8页
宋、夏政权长期并存,宋、夏诗歌中都存在西夏书写的内容。西夏本身成为宋诗的诗料之一,宋诗中的西夏书写在边塞诗文本记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边塞诗的重新认识。西夏诗歌中也存在自我书写的倾向,其援引儒家经典... 宋、夏政权长期并存,宋、夏诗歌中都存在西夏书写的内容。西夏本身成为宋诗的诗料之一,宋诗中的西夏书写在边塞诗文本记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边塞诗的重新认识。西夏诗歌中也存在自我书写的倾向,其援引儒家经典阐释其所处时间和方位,展现出对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典籍的接受与发扬。在思想倾向上,宋、夏诗歌虽然用不同语言写就,却同时追求儒家的忠义观念,展现出对和谐统一的美好盼望。同时,宋诗中的西夏书写扩大了边塞诗的功用,使其具有论争功能。西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则继承了儒家的诗教观念,在诗歌中倡导德治,具有劝谏色彩。宋、夏诗歌中的西夏书写展现了11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坛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诗 西夏诗歌 西夏书写 文学互动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台湾地区排湾人头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探析
6
作者 黄帼鸿 陈东生 甘应进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3-49,共7页
排湾人头饰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推广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助于深入挖掘台湾地区先住民服饰文化独特的差异化形式,加深对排湾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唤起、契合并满足现代人对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和探... 排湾人头饰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推广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助于深入挖掘台湾地区先住民服饰文化独特的差异化形式,加深对排湾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唤起、契合并满足现代人对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开展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章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以及图片实例解读,从色彩、造型、图案、材料和工艺等多方面分析排湾人头饰的形态特征,探究头饰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排湾人头饰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征寓意与其民族的避邪纳福的宗教含义、自然与神灵崇拜以及头饰佩戴的社会地位、等级功业密切相关。同时,排湾人头饰在其发展中也受到了临近部族、外来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迹。其神秘性和独特性不仅吸引了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美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湾人 头饰艺术 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 多元文化交融
下载PDF
泰山石敢当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
7
作者 吴楠 崔长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4期90-94,共5页
泰山石敢当是起源于汉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主要表现为在路口、桥头或建筑物上雕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用以镇宅、保平安。后泰山石敢当信仰传播至羌族、满族、瑶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并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泰山石敢... 泰山石敢当是起源于汉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主要表现为在路口、桥头或建筑物上雕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用以镇宅、保平安。后泰山石敢当信仰传播至羌族、满族、瑶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并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泰山石敢当信仰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筑风格、文化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民族交往做出了贡献。该文介绍了泰山石敢当的源流及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情况,分析了泰山石敢当的传播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及其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石敢当 泰山文化 少数民族 文化传播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互嵌与共享:新时代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汤夺先 王增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6,共12页
新时代背景下,散杂居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共同性现象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以安徽F市为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呈现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不同维度的文化交融存... 新时代背景下,散杂居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共同性现象不断增加,各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以安徽F市为例,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呈现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状况。不同维度的文化交融存在层级性和差异性,具有非对称性等特征。基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记忆的共同区域认同的基础性原动力,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外在动力,以及文化尊重、认同和共享的内在动力,共同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进而形成区域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文化认同 文化共享 民族散杂居地区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下载PDF
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 被引量:160
9
作者 王希恩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44,324,共12页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 民族融合、交融和互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交融"不同于"融合",它强调的只是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是"融合"的进行时态或过程,不是结果。在社会结构的诸多领域中,分层结构、从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与民族结构的重合是民族隔阂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障碍。所谓"推进建立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就是打破民族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的重合,使不同民族成员掺杂或嵌入到其他社会结构中去,从而为消除民族隔阂、实现交融创造条件。从聚居到杂居再到散居是民族过程在族体分布形态上的演进规律,也是民族实现交融的一种基本趋势。居住结构的互嵌应当在分层结构和从业结构互嵌的基础上得以推进,着重需要打破的是妨碍民族交往、对现代生活进步和发展形成障碍的"社区环境",而不是全部的民族聚居和杂居,因此应特别注重相互接纳和包容的软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交融 互嵌 社会结构
下载PDF
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文光 胡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2,共7页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民族政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隋朝君臣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唐太宗等皇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形成了“天下一家”“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这些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促进民族地区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秀明 乜勇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07,共7页
为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地区的理科教学质量,研究构建了促进民族地区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据深度学习框架和民族地区学校寄宿制现状,该模式包括前期分析—课前线上初步认知与构建—课... 为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地区的理科教学质量,研究构建了促进民族地区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据深度学习框架和民族地区学校寄宿制现状,该模式包括前期分析—课前线上初步认知与构建—课中线下深度理解与迁移—课后线上线下评价与反思四个阶段,旨在从认知、人际交往和个人能力三个维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实验研究,研究对象选取青海藏族聚居地区的100名初二学生,应用于初二年级的物理课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提升民族地区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实验组物理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问题解决和学会学习两个维度的深度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高度认可。学生课前或课后采用统一组织的在线学习方式完全适合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创新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深度学习 混合式教学模式 理科教学
下载PDF
基于SPOC的民族院校混合学习模式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静 李新房 宁玉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8-181,共4页
通过分析混合学习的典型特征与基本环节,构建了由前期分析、学习活动设计、混合评价构成的混合学习过程模型。然后,从在线学习融入民族院校教学的视角出发,以"实用藏语"为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混合学... 通过分析混合学习的典型特征与基本环节,构建了由前期分析、学习活动设计、混合评价构成的混合学习过程模型。然后,从在线学习融入民族院校教学的视角出发,以"实用藏语"为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案例研究,详细阐述了混合学习的实施方法和步骤。最后,结合调查问卷对混合学习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促进混合学习有效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C 民族院校 混合学习
下载PDF
多重饮食叙事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甘肃临夏州打平伙风俗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晨浩 王生鹏 白永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能叙事、传承饮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文化叙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国家叙事。新时代,应充分挖掘打平伙风俗内含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平伙 饮食风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临夏 叙事
下载PDF
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 被引量:30
14
作者 罗彩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7,共7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民族分布格局为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发生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政治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民族分布格局为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发生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政治上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坚持脱贫攻坚、富民兴桂战略,文化上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教育上大力发展民族团结教育等。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探寻新时代深化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经验 深化路径
下载PDF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丽娜 郭志刚 陈曦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1期94-100,共7页
通过分析当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在Claroline教学平台的支持下体现该课程教学特色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在培训基地院校之一的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开展了针对2012级、2013级... 通过分析当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在Claroline教学平台的支持下体现该课程教学特色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在培训基地院校之一的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开展了针对2012级、2013级的基础培训生的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契合了基础培训生多样化的学习背景和学习目标,培养了基础培训生自主学习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信息技术课程
下载PDF
多民族交融中的云南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 被引量:3
16
作者 常雯婕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4-50,共7页
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置身于云南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交错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中,与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等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其民族文化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这一特征也体现在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上。
关键词 云南 民族交融 兴蒙乡 蒙古族 服饰 文化特征
下载PDF
敦煌节日风俗所见多民族文化交融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迎春 朱国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34,共10页
晚唐五代宋时期,敦煌民族成分复杂、文明元素多元。敦煌的节日风俗集中展现了各族人民的宗教、文化、信仰,为我们了解这些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途径。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到寒食节、二月八日、赛神、燃灯等节日风俗活动之中,他们求同... 晚唐五代宋时期,敦煌民族成分复杂、文明元素多元。敦煌的节日风俗集中展现了各族人民的宗教、文化、信仰,为我们了解这些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途径。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到寒食节、二月八日、赛神、燃灯等节日风俗活动之中,他们求同存异、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交融共生的民族和文化格局。可以说,节日风俗是敦煌各族人民的文化符号,承载了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文化,促进并见证了敦煌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展现了中华主流文化影响之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节日风俗 民族文化交融 文化符号
下载PDF
文化交融、地域认同与民族关系——基于西北地区H县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满珂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89,共6页
文化交融、地域认同与民族关系之间蕴含着复杂的互动逻辑关系。H县的多次田野作业表明,当地的文化交融现象是跨族际良性交往、交流的结果和表现,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民族交往的机会,缩短民族之间的社会距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时空地域认... 文化交融、地域认同与民族关系之间蕴含着复杂的互动逻辑关系。H县的多次田野作业表明,当地的文化交融现象是跨族际良性交往、交流的结果和表现,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加民族交往的机会,缩短民族之间的社会距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时空地域认同对民族关系的正向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由于民族话语背景和族群所具有的虚拟血缘关系特征,这一影响还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融 地域认同 民族关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蒙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基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黄孝东 张继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188,共7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同根、同源、同宗属性,具体体现在文化遗产要素的互嵌、遗产主体的相互联结以及遗产功能的相互依存上,这充分说明蒙汉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交往的双向性、自愿性与互补性。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审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存续,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 文化遗产 蒙汉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杰宏 《学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8期114-119,共6页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交融共生 文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