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析族群冲突问题的新模式——试评Ethnic Conflict:Commerce,Culture,and Contact Hypothesis
1
作者 岳小国 《三峡论坛》 2012年第2期144-146,150,共3页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福布斯(H.D.Forbes)教授的著作《族群冲突:贸易、文化及接触理论》在分析、借鉴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理解和诠释族群冲突问题的新视角。该著作通过评析"接触理论"的利弊,...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福布斯(H.D.Forbes)教授的著作《族群冲突:贸易、文化及接触理论》在分析、借鉴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理解和诠释族群冲突问题的新视角。该著作通过评析"接触理论"的利弊,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语言模型"。以"语言模型"为基础的研究表明接触怎样能够同时改善和恶化族群关系:在个人层面上,接触能使族群关系更加和谐;但在群体层面上,接触可能会激发人们保留各自的群体认同,从而避免他们在同化中付出沉重代价。福布斯认为,接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它能打破社会分层,减少文化差异,但同化威胁到一个群体的存在,因此增加了彼此间的紧张关系。毋庸置疑,族群间的差异是冲突合理存在且不可避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冲突:贸易、文化及接触理论》 族群冲突 接触理论 语言模型
下载PDF
二维面孔识别中族群信息与情绪信息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崔占玲 王淑敏 +2 位作者 郭津 杜慧博 申寻兵 《心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201-208,共8页
选取80名藏族学生,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二维信息面孔识别中族群信息与情绪信息间的加工关系,以及社会接触程度对这种加工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于低社会接触者而言,族群信息与情绪信息加工彼此独立;族群信息加工不受情绪信息影... 选取80名藏族学生,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二维信息面孔识别中族群信息与情绪信息间的加工关系,以及社会接触程度对这种加工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对于低社会接触者而言,族群信息与情绪信息加工彼此独立;族群信息加工不受情绪信息影响,存在异族效应;(2)对于高社会接触程度者而言,族群信息加工受情绪信息影响,异族效应出现反转。可见,面孔识别中二维信息的加工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考察面孔识别应同时考虑信息的维度和社会接触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识别 情绪信息 族群信息 社会接触程度 藏族学生
下载PDF
王士性《广志绎》所见民族接触现象解析
3
作者 王祖霞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6-132,共7页
明人王士性一度在西南诸省任职,对当地的民族关系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在其史料笔记《广志绎》中可以看出。梳理《广志绎》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接触的形式、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揭示该书所反映的明代西南地区民族接触的真实情况:不同地... 明人王士性一度在西南诸省任职,对当地的民族关系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在其史料笔记《广志绎》中可以看出。梳理《广志绎》的相关史实,从民族接触的形式、程度、影响因素等方面揭示该书所反映的明代西南地区民族接触的真实情况:不同地区民族接触的形式、程度不一;政治政策、经济贸易等是推动民族接触的积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则有可能阻碍民族接触;民族接触对语言词汇、习俗等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既可以凸显史料笔记在民族接触研究上的价值,也可以为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语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志绎》 民族接触 借词 史料笔记
下载PDF
西南民族村寨振兴的多元协同治理路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军 刘洋 李军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4,共11页
多主体协同治理是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实践上看,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队、民族村寨是乡村振兴的三大关键行动主体,而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耦合协同生成了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其中党委政府发挥着主导... 多主体协同治理是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从实践上看,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队、民族村寨是乡村振兴的三大关键行动主体,而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耦合协同生成了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其中党委政府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体现在统筹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注重项目落地后续效应、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建立外部帮扶长效机制、发挥涉农补助激励作用等方面;乡村振兴工作队发挥着接点作用,体现在了解并深度融入乡土社会、提升为民办事服务能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后富群体可行能力、发挥内外联结功能等方面;而民族村寨发挥着内生性作用,体现在支持帮扶干部开展工作、发挥村寨精英的带动作用、释放传统文化的经济潜能、激发社区民众的主体作用、建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以期加快推进西南民族村寨振兴并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村寨 乡村振兴 多元协同 内生作用 “接点”作用
下载PDF
跨地方民族演艺者的社会接触与角色变迁——以佤族艺人为例
5
作者 杨茜好 保继刚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4,共13页
旅游演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加剧多元主客文化交往和跨文化互动。我国民族演艺人才逐渐成为旅游劳工移民、少数民族多元社会角色交织的跨地方旅游演艺从业者,其多重的社会接触将有助于阐释旅游情境中的关系复杂性,进一步跳出传统在地性民... 旅游演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加剧多元主客文化交往和跨文化互动。我国民族演艺人才逐渐成为旅游劳工移民、少数民族多元社会角色交织的跨地方旅游演艺从业者,其多重的社会接触将有助于阐释旅游情境中的关系复杂性,进一步跳出传统在地性民族旅游演艺研究的范畴。文章选取佤族艺人为案例,以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旅游情境下跨地方民族演艺者的社会接触特点及其角色变迁。研究发现:跨地方民族演艺者进入旅游情境中,经历了文化交往向职业交往导向叠加的社会接触,加快推进了现代角色多元化进程;同时,旅游情境构建了一个多重社会接触空间,为他们角色管理适应整体社会结构变化提供了缓冲,彰显出从业者主体性视角下旅游情境的社会结构特征。该研究从旅游从业者的视角,为民族文化繁荣如何赋能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接触 角色变迁 主客关系 跨地方民族演艺者 佤族艺人
下载PDF
民族接触促进跨民族互动的心理机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高承海 侯玲 万明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35,共6页
采用问卷法测量了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的刻板印象程度等变量,分析了民族接触、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明显的刻板印象,包括积极刻板印象和消极刻板印象;民族接触能减... 采用问卷法测量了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的刻板印象程度等变量,分析了民族接触、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汉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持有明显的刻板印象,包括积极刻板印象和消极刻板印象;民族接触能减少消极刻板印象,从而降低群际焦虑,最终改善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态度。因此,广泛创造民族接触的机会,提高接触质量,改变民族之间认知上的偏差,是促进和改善跨民族互动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刻板印象 群际焦虑 民族接触 交往态度
下载PDF
影响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徐黎丽 孙金菊 夏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8-23,共16页
本文在对当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接触深浅是民族关系得以展开的客观变量;民族认同是影响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观变量;国家认同则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变量。民族关系只有在客观接触与主观认同... 本文在对当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接触深浅是民族关系得以展开的客观变量;民族认同是影响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观变量;国家认同则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变量。民族关系只有在客观接触与主观认同统一的基础上,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才能真正走向平等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民族地区 民族关系 接触 变量
下载PDF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一项整合的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高承海 万明钢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2-928,共7页
以32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民族接触(与汉族)、民族认同、民族本质论、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偏见指标)等变量,以整合的视角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接触通过降低群际焦虑和民族认同... 以32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民族接触(与汉族)、民族认同、民族本质论、民族刻板印象、群际焦虑和交往态度(偏见指标)等变量,以整合的视角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接触通过降低群际焦虑和民族认同、减弱消极刻板印象和民族本质论而间接促进了民族交往,民族认同在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消极刻板印象在民族接触和群际焦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这项整合的研究理论上丰富了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接触 民族本质论 民族认同 群际焦虑 刻板印象 交往态度
下载PDF
宗教认同和民族认同对民族交往态度的影响——基于藏族、回族和东乡族大学生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万明钢 高承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7-113,共7页
采用问卷法,对524名藏族、回族和东乡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和与汉族大学生的交往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对交往态度无显著影响,但是宗教认同有显著的消极影响;2.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交往态度具有社会情景性,随着... 采用问卷法,对524名藏族、回族和东乡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和与汉族大学生的交往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对交往态度无显著影响,但是宗教认同有显著的消极影响;2.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交往态度具有社会情景性,随着民族间的接触,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有减弱趋势,但是交往态度呈现积极的上升趋势。3.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交往态度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研究认为,创造各民族接触、交流的条件与机会,增进相互了解,降低宗教的敏感性,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交往态度
下载PDF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刻板印象之比较 被引量:24
10
作者 高承海 党宝宝 万明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10,共5页
采用自我报告法、团体访谈法,从"主位"和"客位"两个角度考察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及与民族交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与汉族彼此持有的积极刻板印象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汉族大学生... 采用自我报告法、团体访谈法,从"主位"和"客位"两个角度考察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及与民族交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少数民族与汉族彼此持有的积极刻板印象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汉族大学生的消极刻板印象数量显著多于少数民族;2.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刻板印象内容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的刻板印象与民族交往态度正相关,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与交往态度负相关。研究认为,改变少数民族与汉族彼此持有的消极刻板印象,尤其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消极刻板印象,是促进民族关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偏见 交往态度 民族关系
下载PDF
从族际交往到一体认同——20世纪以来的宋代民族融合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善军 王道鹏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宋代民族融合问题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各民族的迁徙、杂居、交往、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对相关问题既有开拓,又有深化,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重挖掘民族...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围绕宋代民族融合问题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各民族的迁徙、杂居、交往、融合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对相关问题既有开拓,又有深化,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重挖掘民族融合的媒介和少数民族史料、纵向融合与横向融合的交互影响以及加强相关社会背景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民族融合 族际交往 研究史
下载PDF
接触抑或冲突——两种民族关系的心理学假说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毅 吴宇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1,共5页
民族冲突有着复杂的原因,更有着从小到偏见、歧视,大到暴力活动的严重后果。一方面,在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一种轻易地被观察到的负相关,这种相关对人们熟知的"接触假设"给予了支持: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就越少。另一方面,... 民族冲突有着复杂的原因,更有着从小到偏见、歧视,大到暴力活动的严重后果。一方面,在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一种轻易地被观察到的负相关,这种相关对人们熟知的"接触假设"给予了支持: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就越少。另一方面,许多对接触情景的历史与社会学的研究则提出,在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更多的接触产生了更多的冲突。更高水平的接触怎么可能在民族对抗方面既表现出增加,又表现出减少呢?与接触、冲突关系相联系的理论对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接触 民族冲突 偏见 同化 语言种族中心主义
下载PDF
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9-184,共6页
如何消除民族偏见与歧视,进而减少民族冲突?一方面,民族接触理论认为,在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负相关,即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就越少;另一方面,相互依存的观点则从对历史与现实的资料的分析出发,指出种族间的暴力很少会在相互依存... 如何消除民族偏见与歧视,进而减少民族冲突?一方面,民族接触理论认为,在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负相关,即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就越少;另一方面,相互依存的观点则从对历史与现实的资料的分析出发,指出种族间的暴力很少会在相互依存已经变成制度化的地方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接触 相互依存 偏见与冲突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曹爱军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近现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在国家危亡的历史关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抗击外辱、民主建国的过程中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走向"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套以民族... 近现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在国家危亡的历史关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抗击外辱、民主建国的过程中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走向"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套以民族平等、团结和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制度和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深度融合。现阶段,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提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思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造提供了理论指引。作为当代中国族际治理的核心议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国族认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民族接触减弱民族本质论:文化认同与文化相似性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承海 王荣霞 孙中芳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5-451,共7页
采用问卷法,以911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弱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问题。研究1检验了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民族交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被试的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存在显著负相关,汉族被试存在负相关... 采用问卷法,以911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弱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问题。研究1检验了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民族交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被试的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存在显著负相关,汉族被试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研究2检验了少数民族被试的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与汉族文化的相似性感知在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文化认同和文化相似性完全中介了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负相关。文章认为民族接触可以通过增加民族之间文化相似性感知、降低内群体的文化认同而减弱民族本质论信念。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接触 民族本质论 文化认同 文化相似性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49
16
作者 李静 于晋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98,共8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的表征,反映了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接触与互动的方式、内容及动态过程。由生活性交往、地缘性交往及结构性交往等构成的民族交往层面,由语言交流信息交流及资源交流等构成的民族交流层面,以及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关系的表征,反映了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接触与互动的方式、内容及动态过程。由生活性交往、地缘性交往及结构性交往等构成的民族交往层面,由语言交流信息交流及资源交流等构成的民族交流层面,以及由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及心理交融等构成的民族交融层面共同生成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层级。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交往交流交融是不同民族在文化接触、文化碰撞、文化选择、文化心理相融等心理过程中产生的同化、顺应和吸收等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多重回路且循环往复运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关系 交往交流交融 心理机制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交往 被引量:7
17
作者 滕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76,共4页
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交往方式有职业文化交往、社区内的生活文化交往、媒体传播的信息交往、相同宗教信仰下的文化交往;在性质上可以分为平等和谐的文化交往和矛盾冲突的文化交往;民族文化交往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 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交往方式有职业文化交往、社区内的生活文化交往、媒体传播的信息交往、相同宗教信仰下的文化交往;在性质上可以分为平等和谐的文化交往和矛盾冲突的文化交往;民族文化交往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成员的心理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往 民族关系 和谐
下载PDF
汉、壮民族接触与平话变异的双重性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心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9-116,共8页
民族接触和族群文化互动视为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汉、壮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接触史致平话形成,并继续影响今天的平话。接触视野中的平话变异具有双重性质,即借用与母语干扰,后者又分为转用干优与双语干扰,涉及语音、词法、语法诸层面。
关键词 民族接触 壮族 平话 壮语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城市居民的语言使用与族际交往 被引量:5
19
作者 孟红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1,共8页
语言是各族群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能力制约着族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将族际交往区分出初级群体内的交往、次级群体内的交往、群体之外对象不特定的交往等三个层次,并具体分析了鸟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和汉族城市居民在这三个层... 语言是各族群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能力制约着族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将族际交往区分出初级群体内的交往、次级群体内的交往、群体之外对象不特定的交往等三个层次,并具体分析了鸟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和汉族城市居民在这三个层次上的语言使用情况。再结合语言能力、民族政策等因素,指出乌鲁木齐市维汉居民之间的族际交往存在着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在学校、工作单位等次级群体内隔离状态较为明显,在群体之外对象不特定的日常生活的族际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相对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维吾尔族 汉族 语言使用 族际交往
下载PDF
从汉、壮民族接触看平话的变异类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心释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南方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语言接触视野,把民族接触和族群文化互动视为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汉、壮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接触史至平话形成,并继续影响今天的平话,汉、壮民族接触的情形直接制约着平话、壮语的接触类型。
关键词 民族接触 平话 壮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