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平原主要生态类型耗水分析和水分盈亏状况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杜嘉 张柏 +1 位作者 宋开山 王宗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5-163,共9页
利用SEBAL模型并集成MODIS卫星数据,计算了三江平原2006年生长季5—10月的地表蒸散量,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 利用SEBAL模型并集成MODIS卫星数据,计算了三江平原2006年生长季5—10月的地表蒸散量,结合降水量数据,借助GIS技术对主要生态类型的耗水和水分盈亏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森林、湿地、旱田和水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的耗水量分别为697.14、562.21、486.17和523.52mm,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量大于其他生态系统;从2006年生长季总体来看,三江平原北部和中部区域耗水量要小于降水量,东部、南部和西部则相反。森林、湿地、水田和旱田生态系统在2006年生长季水分盈亏量平均值分别为-193.46、-23.38、-1.86和37.59mm;从湿地、水田和旱田的水分盈亏情况对比来看,湿地开垦为水田比湿地开垦为旱田更适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对于农作物来说,从整个生长季来看三江平原降雨量可以基本满足地表蒸散的需求,但是时空不匹配,在特定的月份上,会出现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水量 水分盈亏 蒸散量 SEBAL模型 MODIS卫星数据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低湿草地蒸散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锦奎 丁永建 +1 位作者 王根绪 沈永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8-21,共4页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低湿草地的蒸散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蒸散量(ET)为611.5mm,日均1.67mm。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57...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低湿草地的蒸散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蒸散量(ET)为611.5mm,日均1.67mm。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57mm/d、2.01mm/d、3.82mm/d和1.49mm/d,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18.26%、9.20%、61.83%和10.71%。ET月变化显示,从3月开始草地蒸散量有所增大,6月牧草进入生长中期后蒸散量迅速增大,到7月蒸散量达到最大,9月牧草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随着牧草生长终结和土壤冻结,蒸散量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到次年2月蒸散基本停止。蒸散的日内变化规律显示,草地蒸散开始于早晨7:00~8:00,13:00左右达到最大,19:00~20:00蒸散趋于0。晴天蒸散强度远大于阴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 蒸散 低湿草地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下载PDF
1961—2010年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申红艳 马明亮 +2 位作者 汪青春 王振宇 李江英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6期87-94,共8页
利用1961—2010年青海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高原近50 a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成因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来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 利用1961—2010年青海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高原近50 a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采用偏相关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成因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来青海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它是热力、水分、动力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三类因子中,动力及水分因子对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较大,而热力因子相对较小;区域分析表明,影响东部农业区和柴达木盆地蒸发量的主导因子为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三江源区为相对湿度,而唐古拉山区为气温日较差。通过分析黄河上游可能蒸散量与地表水资源的关系发现,蒸散量对地表水资源的负效应十分显著,其中夏季蒸散量对平均流量的影响最显著,而秋季平均流量对蒸散量的响应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平均流量 Mann—kendall检验
下载PDF
京津走廊麦田蒸散及其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舒云巧 陈素英 +1 位作者 雷玉平 郑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71-74,共4页
利用区域遥感模型rGIS-ET分析1992年4月至2001年4月京津走廊麦田蒸散及其与地下水位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县内麦田蒸散量空间变异明显,10年来麦田耗水呈减少趋势,但由于补给滞缓性等原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且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冬小麦用... 利用区域遥感模型rGIS-ET分析1992年4月至2001年4月京津走廊麦田蒸散及其与地下水位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县内麦田蒸散量空间变异明显,10年来麦田耗水呈减少趋势,但由于补给滞缓性等原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且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冬小麦用水密切相关,蒸散量的空间变化可间接反映地下水位采水变化。遥感技术可能为较准确估算小单位地下水用水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蒸散 冬小麦 地下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