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Cosmic Spherules from the Mesoproterozoic Strata and its Significance——in Case of the Ming Tombs Area, Beijing
1
作者 SONG Tianrui ZHENG Ning +9 位作者 LIU Yongqing KUANG Hongwei PENG Nan LI Chao TANG Jigang YAN Qinggao GAO Linzhi ZHU Zhicai XIA Xiaoxu WANG Yuc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38-56,共19页
This study covers cosmic spherules derived from the Mesoproterozoic Dahongyu Formation in the Ming Tombs area, Beijing. The cosmic spherules include iron oxide cosmic spherules, carbonaceous chondrites, and atomic iro... This study covers cosmic spherules derived from the Mesoproterozoic Dahongyu Formation in the Ming Tombs area, Beijing. The cosmic spherules include iron oxide cosmic spherules, carbonaceous chondrites, and atomic iron "steely bead"-shaped cosmic spherules. The mineral assemblage of silicon carbide, forsterite, zircon, and glass spherules and fragments were picked from melt-silicified carbonate of the Mesoproterozoic Dahongyu Formation(ca. 1625 Ma). Cosmic spherule assemblages are solely discovered from sedimentary rocks in China. Platinum group elements(PGE) were determi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osmic spherules and associated minerals. PGE comparative observation between meteorite and cosmic spherules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It is recognized that an extraterrestrial meteorite impact event might have occurred in the Dahongyu Stage. The main evidence is a large number of iron cosmic spherules in silicified oncolitic limestone, and associated cosmic silicon carbide, glass spherules, and fragments, as well as the presence of forsterite. The impact-volcanic crater is characteristic of a big black shale block dropped into the bended silicified limest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SPHERULES carbonaceous CHONDRITE meteorite PGE Proterozoic strata BEIJING impact event
下载PDF
切眼外错布置对工作面见方垮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朝引 郝晓琦 +3 位作者 刘虎 曹京龙 刘洋 靳俊晓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0,共5页
坚硬顶板的失稳下沉是工作面矿压显现的主要来源。在切眼外错布置条件下工作面的回采阶段,对顶板见方垮落时顶板垮落步距提出不同的计算方式。可明确出在切眼外错布置的条件下,当顶板的初次破断步距远大于“见方”来压时的步距大小,所... 坚硬顶板的失稳下沉是工作面矿压显现的主要来源。在切眼外错布置条件下工作面的回采阶段,对顶板见方垮落时顶板垮落步距提出不同的计算方式。可明确出在切眼外错布置的条件下,当顶板的初次破断步距远大于“见方”来压时的步距大小,所计算求得“见方”垮落步距远高于以往计算出的垮落步距,其步距大小与两工作面切眼垂直距离相近。通过现场所收集的微震事件数据和支架阻力来验证,找到顶板见方垮落发生的时期和明显的特征变化,通过比对后可发现在外错条件下,工作面来压等异常现象有向后推延的现象。运用FLAC3D有限差分值计算方法来分析不同采动条件下支承压力的不同情况,证实切眼外错布置条件下工作面顶板见方垮落具有一定的“延迟”作用,从而为矿井在工作面见方期间,为防治动力灾害现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眼外错 工作面见方垮落 微震事件 围岩应力
下载PDF
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与煤岩层对比——火山事件层的沉积学研究与展布规律(Ⅰ) 被引量:11
3
作者 桑树勋 刘焕杰 贾玉如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6-49,共4页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含煤地层中火山事件层的岩石学识别标志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煤地层中广泛发育火山事件层.火山事件层的岩石类型以玻屑(沉)凝灰岩、玻屑晶屑(沉)凝灰岩和凝灰质中细粒砂岩为主.火山事件沉积的成因类...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含煤地层中火山事件层的岩石学识别标志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煤地层中广泛发育火山事件层.火山事件层的岩石类型以玻屑(沉)凝灰岩、玻屑晶屑(沉)凝灰岩和凝灰质中细粒砂岩为主.火山事件沉积的成因类型以空降-水携复合型和空降型为主.研究区由西向东,火山事件层的赋存层位有上迁的趋势;从东、西两个方向向峰峰地区均远离火山源.西部区和东部区分别对应一个火山源,东部区火山源位于河北康堡、围场一带,西部区火山源位于内蒙古达尔罕明安旗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层 沉积特征 展布规律 太原组 煤岩层
下载PDF
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与煤岩层对比——火山事件层的旋回性与煤岩层对比(Ⅱ) 被引量:6
4
作者 桑树勋 贾玉如 +1 位作者 刘焕杰 杨志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结果表明:火山事件期次对应事件层反映的喷发强度变化具有旋回性,一个火山事件旋回对应一次区域构造活动,火山事件旋回具有区域稳定性.籍此以火山事件层旋回划分对比为基础、结合火山事件层的期次...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结果表明:火山事件期次对应事件层反映的喷发强度变化具有旋回性,一个火山事件旋回对应一次区域构造活动,火山事件旋回具有区域稳定性.籍此以火山事件层旋回划分对比为基础、结合火山事件层的期次分析对比,建立了火山事件等时面.应用火山事件等时面对研究区太原组主要煤岩层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层 煤岩层对比 太原组 华北中部
下载PDF
特厚煤层综放采场瓦斯运移规律 被引量:31
5
作者 姜福兴 孔令海 刘春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7-411,共5页
采用高精度微地震监测技术,结合岩石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得到了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场围岩破裂规律。根据综放采场瓦斯运移规律和工作面超前煤体的百米钻孔瓦斯自然涌出量的现场实测,确定了导致工作面超限的瓦斯主要来自于采空区,给出了... 采用高精度微地震监测技术,结合岩石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得到了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场围岩破裂规律。根据综放采场瓦斯运移规律和工作面超前煤体的百米钻孔瓦斯自然涌出量的现场实测,确定了导致工作面超限的瓦斯主要来自于采空区,给出了可抽放瓦斯的范围。通过分析岩层运动规律与工作面瓦斯浓度变化规律,证明工作面瓦斯的涌出主要受高位岩层周期运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采场 瓦斯运移 高精度微地震监测 微震事件分布 岩层运动规律
下载PDF
有关地震沉积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02
6
作者 董春梅 张宪国 林承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5-409,共5页
地震沉积学认为地震同相轴具有穿时性。有关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目前所用的主要技术包括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等。本文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后认为:地震相位旋转的角度要根据与目的层位高频层序... 地震沉积学认为地震同相轴具有穿时性。有关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实用技术还比较少,目前所用的主要技术包括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等。本文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后认为:地震相位旋转的角度要根据与目的层位高频层序界面相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所以相位转换不一定都是90°转换,而且90°相位转换也不能真正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地层切片比时间切片和水平切片更接近于等时,但地层切片技术没有考虑沉积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地层切片的纵向密度以及它所反映的真实信息受到地震分辨率的制约,因此对地层切片所反映的地质信息要进行综合分析;在利用频率信息进行层序解释时,应将分频解释与时频分析技术相结合,这是因为前者侧重于考虑不同频段反映地质信息的差别,而后者则对纵向上的频率变化所反映的地层旋回性给予更多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穿时性 90°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下载PDF
东昆仑山香日德南部白沙河岩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和形成年代的锆石Pb-Pb定年启示 被引量:57
7
作者 陈能松 李晓彦 +4 位作者 张克信 王国灿 朱云海 侯光久 拜永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共7页
柴达木盆地南缘香日德南部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为长英质片麻岩-钙质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组合。白沙河岩组和侵入该岩组的变质花岗岩的锆石逐层蒸发Pb—Pb定年结果表明:白沙河岩组的陆源碎屑来自一个具有2.1... 柴达木盆地南缘香日德南部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的岩石组合自下而上为长英质片麻岩-钙质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组合。白沙河岩组和侵入该岩组的变质花岗岩的锆石逐层蒸发Pb—Pb定年结果表明:白沙河岩组的陆源碎屑来自一个具有2.1~1.9Ga岩浆变质热事件的陆源区,当考虑现有的年龄资料时,该岩组的形成年龄可进一步约束在1.6~1.0Ga间;柴南缘的晋宁期深成侵入活动可能推前到中元古代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Pb-Pb年龄 地层年代 构造热事件 白沙河岩组 东昆仑
下载PDF
地层等时格架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高建荣 郭彦如 徐旺林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52-1756,共5页
通过探讨地震同相轴和地层的关系,认为前人提出的地震同相轴是代表同一沉积序列年代地层的这个观点是不充分的,利用地层等时格架监督技术,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分析展示了地震同相轴与地震数据的频率之间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些同... 通过探讨地震同相轴和地层的关系,认为前人提出的地震同相轴是代表同一沉积序列年代地层的这个观点是不充分的,利用地层等时格架监督技术,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分析展示了地震同相轴与地震数据的频率之间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些同相轴不依赖于频率的变化而改变,但是有些同相轴却随着频率的变化而显示出不同的接触关系,同时证明了这些不依赖于频率变化的地震同相轴是反应地层关系的,从而防止了在地震解释过程中穿时现象的发生.这样可以得到更为客观的地震相,且越是高频地震数据的地震剖面,则会越较客观的反应地层,获得更接近于地质等时面的层位,而地震同相轴穿时的原因.一方面,对于给定的沉积序列没有足够的地震分辨率;另一方面,不规则的累加厚度或异常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震频率 地震同相轴 地层 等时界面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记录与古环境响应 被引量:22
9
作者 黎兵 魏子新 +3 位作者 李晓 何中发 张开均 王张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选择长江三角洲南东部贯穿第四系沉积的钻孔SG7,进行沉积物测年、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和主量元素的系统研究,以揭示长江三角洲在第四系地层的源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第四系的物源区在1.2MaB.P.前后存在显... 选择长江三角洲南东部贯穿第四系沉积的钻孔SG7,进行沉积物测年、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和主量元素的系统研究,以揭示长江三角洲在第四系地层的源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第四系的物源区在1.2MaB.P.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6~1.2MaB.P.主要为现代长江口南西部的小流域,母岩以上侏罗统凝灰岩为主;1.2MaB.P.开始古长江自北向南发生改道并于现代长江口贯通入海,使现代长江流域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源区;1.2MaB.P.以来长江三角洲沉积物的磁化率随地层层序呈周期性变化,其变化周期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周期吻合,高值代表孢粉数据指示的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而低值对应于温暖潮湿的气候,推测长江流域1.2MaB.P.以来的古气候演化主要受天文因素——米兰科维奇旋回所控制。大约1.2MaB.P.和3.8kaB.P.,分别记录了两次向冷干突变的气候转型事件,前者可能与青藏高原早更新世晚期的强烈隆升有关,其不仅影响了贯穿中国腹地的长江流域,更可能是影响东亚的气候事件,也成为1.2MaB.P.长江在研究区改道入海的主要驱动因素;后者为全球性气候事件,除受到天文因素的控制,可能还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第四系 沉积 物源 改道 气候 1.2MaB.P.
下载PDF
早古生代北秦岭—北祁连结合部构造格局的地层及构造岩浆事件约束 被引量:74
10
作者 徐学义 何世平 +3 位作者 王洪亮 张二朋 陈隽璐 孙吉明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1,共21页
通过对位于华北、北秦岭、北祁连交界部位的武威—贺兰山—礼泉地区奥陶纪地层格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奥陶纪时,北祁连洋、北秦岭洋和华北西南海盆相通。早—中奥陶世,自鄂尔多斯碳酸盐台地—鄂尔多斯西南缘—北祁连走廊台地边缘—... 通过对位于华北、北秦岭、北祁连交界部位的武威—贺兰山—礼泉地区奥陶纪地层格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奥陶纪时,北祁连洋、北秦岭洋和华北西南海盆相通。早—中奥陶世,自鄂尔多斯碳酸盐台地—鄂尔多斯西南缘—北祁连走廊台地边缘—北祁连火山沉积盆地,存在一个基本连续,由陆缘相至盆地相的沉积格架。对构造岩浆事件的对比研究表明,北秦岭西段的关子镇蛇绿岩中的火山岩具N-MORB特点,武山高家河蛇绿岩中火山岩具E-MORB特征,它们均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是早古生代商丹洋盆西延的证据。对北祁连东端的早古生代地质体初步确认有:具有N-MORB特征的赤沙火山岩系;形成于弧后环境的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系和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陈家河酸性火山岩系,显示了北祁连东端保存有早古生代洋盆及俯冲构造演化的地质记录。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揭示北秦岭西端和北祁连东端均发育450~391Ma俯冲碰撞型花岗质岩浆侵入事件及408~415Ma碰撞变质事件,表明北秦岭和北祁连经历了相似的洋陆转化过程。因此,北秦岭和北祁连造山带在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可能为同一洋盆演化的产物,经历了大体相当的构造-热事件的改造,两者可能在统一的构造动力学机制下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大体相当的古构造格局。对比研究认为,东秦岭商丹断裂带向西可能与武山-唐藏断裂带相对应;北秦岭的二郎坪群向西可能与北祁连的葫芦河群相对应;北秦岭的秦岭群可能与北祁连的陇山群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地层格架对比 构造岩浆事件约束 早古生代 北秦岭-北祁连给合部
下载PDF
藏南吉隆地区聂拉木群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建称 鲁艳明 张振利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8-180,共3页
构造—岩层(石)—事件法填图结果表明,吉隆地区原聂拉木群实际上包含了变质地层和变质深成岩,应予以解体。解体后的变质深成岩称思马片麻岩,侵位于晋宁期。变质地层称聂拉木岩群,包括曲乡岩组和江东岩组,两者以韧性断层接触,沉积时代为... 构造—岩层(石)—事件法填图结果表明,吉隆地区原聂拉木群实际上包含了变质地层和变质深成岩,应予以解体。解体后的变质深成岩称思马片麻岩,侵位于晋宁期。变质地层称聂拉木岩群,包括曲乡岩组和江东岩组,两者以韧性断层接触,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经历了吕梁末期的中压型蓝晶石—十字石亚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并与思马片麻岩一同于晋宁末期接受角闪岩相变质、喜马拉雅期绿片岩相退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地区 聂拉木岩群 思马片麻岩 构造-岩层-事件法 变质岩 西藏
下载PDF
中国东北44Ma/42Ma火山事件的出现及其地质找矿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凯红 贾海明 +1 位作者 张俊影 彭玉鲸 《地质与资源》 CAS 2008年第3期161-165,180,共6页
中国东北地区古近纪玄武岩浆喷发火山事件从48Ma~32Ma,每1Ma内至少有一处或数处,以K-Ar测年数据记录了其活动的存在.唯44Ma/42Ma间,火山事件间隔时间超过1Ma,即全区该时段近60个测年数据,未发现有43Ma±的测年记录.此时,正是太平... 中国东北地区古近纪玄武岩浆喷发火山事件从48Ma~32Ma,每1Ma内至少有一处或数处,以K-Ar测年数据记录了其活动的存在.唯44Ma/42Ma间,火山事件间隔时间超过1Ma,即全区该时段近60个测年数据,未发现有43Ma±的测年记录.此时,正是太平洋板块由NNW向运动转向NW—NWW向运动,也是太平洋天皇海岭-夏威夷海山火山链活动从NNW向转向NW—NWW向活动的转折时间.东北大陆边缘从拉分-张裂的区域应力场转换为NW向的拉伸(或伸展)应力场.陆缘裂谷或叠加于早期的拉分-张裂盆地之上,或出现新的裂谷盆地,形成了晚始新世石油、油页岩、煤等含矿岩系,并成为古近纪沉积盆地该类资源的主含矿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4Ma 42Ma 火山事件 主含矿层 找矿 中国东北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大青山—乌拉山地区早前寒武系研究的重要进展及对高级变质区开展地层工作的几点建议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振升 徐仲元 +1 位作者 刘正宏 黄道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7-433,共7页
介绍了1996—2003年期间,通过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尤其是高级变质地层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是:重建了一个由4个岩群12个岩组构成的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发现了枣儿沟... 介绍了1996—2003年期间,通过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层尤其是高级变质地层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些进展是:重建了一个由4个岩群12个岩组构成的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发现了枣儿沟角度不整合面和新建了古元古代的美岱召岩群;提出了适合高级变质地层发育区地层工作的“构造-岩层-事件法”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这一思路和方法指导下,明确了本区构造样式演化与高级区地层系统重建的关系,提出了主期构造决定岩石地层现今展布特征,早期构造造成地层组成、结构特征、空间叠置及接触关系性质,后期构造导致区内高级变质地层局部复杂化和再造的基本规律性的认识。最后对高级区开展地层研究提出4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变质区 早前寒武纪地层 构造-岩层-事件法 大青山-乌拉山地区 内蒙古
下载PDF
晋中冀西太原组中段火山事件层岩矿地化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9
14
作者 贾炳文 谷东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5-91,共7页
在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晋中冀西太原组中段普遍发育的一层火山事件层做了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岩石化学、REE配分模式、REE七组分图解、微量元素蛛网图极好的共性特征及微量元素幂函数定律的应用,证明该火山事件... 在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晋中冀西太原组中段普遍发育的一层火山事件层做了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岩石化学、REE配分模式、REE七组分图解、微量元素蛛网图极好的共性特征及微量元素幂函数定律的应用,证明该火山事件层是同源同期岛弧型钙碱性火山喷发产物,并以该火山事件层作为标志层对晋中冀西太原组地层进行了大区域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层 太原组 地层对比 岩矿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被引量:160
15
作者 董春梅 张宪国 林承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8-704,共7页
简单地讲,地震沉积学是应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它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与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其他学科都有所不同,地震沉积学最大的理论... 简单地讲,地震沉积学是应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它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门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与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其他学科都有所不同,地震沉积学最大的理论突破在于对地震同相轴穿时性的重新认识。但它是沉积学的发展而不是替代,地震沉积学研究要以地质研究为基础,在沉积学规律的指导下进行。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是地震沉积学中的三项关键技术。相位转换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可以用于高频层序地层的地震解释;地层切片是沿两个等时界面间等比例内插出的一系列层面进行切片来研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的技术;基于不同频率地震资料反映地质信息的不同,采用分频解释的方法,使得地震解释结果的地质意义更加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穿时性90° 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分频解释
下载PDF
太古宙地层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6
作者 沈其韩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太古宙地层与显生宙地层相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研究难度大。研究太古宙地层,在学术思路上应以岩石、地层、构造和地质事件综合研究为基础,配合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同位素年代学定年为依托。另外,要注意解决好如下6个方面的问题:(1)... 太古宙地层与显生宙地层相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研究难度大。研究太古宙地层,在学术思路上应以岩石、地层、构造和地质事件综合研究为基础,配合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同位素年代学定年为依托。另外,要注意解决好如下6个方面的问题:(1)在“单斜”地层中注意研究有无复杂同斜褶皱;(2)正确判定岩石类型及其属性;(3)多次变形叠加如何与区域变质作用相联系的问题;(4)地层定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5)特殊岩石单位的定名问题;(6)正确区分变质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和构造接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宙地层 岩石-地层-构造 地质条件 单斜地层 同位素定年 变形叠加 岩石类型
下载PDF
辽西义县组早期火山事件层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17
作者 王铁晖 巩恩普 +2 位作者 陈晓红 许江 黄文韬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2期466-477,共12页
义县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沉积层中多含凝灰质成分。为了解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沉积层产生的影响,对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表明... 义县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沉积层中多含凝灰质成分。为了解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沉积层产生的影响,对砖城子层火山碎屑泥灰岩(火山事件层)和纹层状泥灰岩夹层、大康堡层纹层状泥灰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研究表明:火山事件层中含大量的火山碎屑(20%±),其他各层均含凝灰质成份。样品中主量元素Ca O、Mg O和Si O_2含量较高,Si O_2含量变化较大,Al_2O_3含量较低;微量元素与上地壳(UCC)元素比值多小于1,大多数微量元素(Rb、Th、Nb、REE等)处于亏损状态,火山事件层富集Li、Sc、As、Sr和Ag元素。沉积期火山活动对沉积层中Si O_2和K_2O含量影响较大,并可能导致As元素富集。火山事件层样品化学风化指数(CIW)在82~91之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指示风化作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组 火山事件层 地球化学 化学风化指数(CIW) 早白垩 辽西
下载PDF
鄂西高坪龙骨洞地层形成环境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程捷 高振纪 +4 位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刘丽萍 冯晓波 王晓宁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8-274,共7页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划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面的底部,在洞穴沉积物的形成初期,沉积物粒度较粗,形成水动力较强的暗河环境;第二部分是钙板层或强钙质胶结层的形成,表明洞穴处于干涸或水很少的环境;第三部分是地层的主体部分,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形成于弱水流的暗河环境,化石主要产自这部分;第四部分是剖面的顶部,为钙板层,洞穴干涸。洞中的化石和石器部分是被水流带入洞中沉积形成的,部分为人类和巨猿在洞中生存时留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含巨猿化石地层 沉积环境 沉积事件 龙骨洞 鄂西
下载PDF
对陆相区域地层研究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雄飞 章泽军 顾延生 《江西地质》 2001年第4期253-255,共3页
陆相地层侧向加积作用广泛发育,导致岩性、岩相多变。如何控制陆相地层横向不稳定是盆地分析的难点。高分辨率事件沉积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陆相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精度。
关键词 陆相地层 横向变化 事件沉积作用 白垩系
下载PDF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仰强 《能源与环保》 2018年第4期13-17,共5页
工作面回采导致上覆岩层破坏,上覆岩层的破坏与煤矿顶底板突水、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发生密切相关,对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是保障煤炭安全开采的关键之一。回采工作面在覆岩破坏过程中,由于应变能的释放,产生相应强度... 工作面回采导致上覆岩层破坏,上覆岩层的破坏与煤矿顶底板突水、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事故发生密切相关,对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是保障煤炭安全开采的关键之一。回采工作面在覆岩破坏过程中,由于应变能的释放,产生相应强度较弱的地震波(微地震波)。微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动态三维空间的整体监测。对鲁西煤矿3上107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覆岩破坏产生的微地震事件进行了监测,通过对监测到的微地震事件定位计算,证实微地震发展演化与采场覆岩破坏密切相关。鲁西煤矿3上107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微地震监测分析表明,顶板来压时微地震事件数达到高峰,顶板的来压完成时微地震事件数下降,据此得出3上107工作面基本顶来压步距为23.3 m。与通过现场实测得出的基本顶来压步距24.3 m基本吻合,说明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回采工作面显现规律是可行的,从而为回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 矿压显现规律 微地震 事件 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