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迪欧本体论思想及其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启示
1
作者 符俊 尉迟光斌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巴迪欧杂糅存在论、公理体系集合论和当代主体学说,重建本体论哲学。巴迪欧认为西方传统本体论把万物归于本质存在,是“计数为一”的运算,真正本体是进行计算前的“纯多”,是未被纳入人类知识体系的“不可辨识之多”。借助集合论,巴迪... 巴迪欧杂糅存在论、公理体系集合论和当代主体学说,重建本体论哲学。巴迪欧认为西方传统本体论把万物归于本质存在,是“计数为一”的运算,真正本体是进行计算前的“纯多”,是未被纳入人类知识体系的“不可辨识之多”。借助集合论,巴迪欧把“不可辨识之多”的本体存在与空集相联系,进而借助选择公理和保罗·科恩的力迫法,证明数学也需要主体“力迫”介入。巴迪欧意在证明本体存在处乃真理诞生处,在主体的调研和类性延展等忠实程序下,发端于本体存在处的“不可辨识之多”的偶然性事件将演化为真理。从巴迪欧本体论思想看,相对于西方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就是“不可辨识之多”,是人类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表达的是本体存在的真理,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事件 真理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下载PDF
唐代佛教与山水共生的寺院诗 被引量:1
2
作者 左福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4-104,共11页
在中国诗史上,唐代是寺院诗创作的转进与勃兴期,作品数量及题材拓展均取得极大突破。在书写模式上,相继形成藉景畅理、触境明心、纪实绘景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佛教与山水互彰的共生性,为山水诗开拓出全新境界。唐人寺院诗重写景造境,常以... 在中国诗史上,唐代是寺院诗创作的转进与勃兴期,作品数量及题材拓展均取得极大突破。在书写模式上,相继形成藉景畅理、触境明心、纪实绘景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佛教与山水互彰的共生性,为山水诗开拓出全新境界。唐人寺院诗重写景造境,常以动静相生法状清寂之景,物态生动,意境幽玄。寺院诗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警策,字锻句炼,隽语频出,普遍形成以精切之语状绝胜之景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诗 藉景畅理 触境明心 纪实写景 清寂幽玄
下载PDF
论巴迪欧的“事件哲学” 被引量:25
3
作者 高宣扬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141,共11页
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力量,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它们以"在场显现"的鲜明方式,促使哲学家及思想家们重新思考世界的真正面目及其实际性质,尤其启发哲学家们重新思考观察世界及透视人生的哲学方法及其创新的可能性。巴... 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力量,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它们以"在场显现"的鲜明方式,促使哲学家及思想家们重新思考世界的真正面目及其实际性质,尤其启发哲学家们重新思考观察世界及透视人生的哲学方法及其创新的可能性。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及前沿性,它把现象学、后现代性、生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基本思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重新思考了人之生命的创造本质,也进一步解决了哲学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关系问题。哲学在其思想创造中所展现的生成性典范,恰正是"事件作为事件"的性质及其生动形象的在场表演过程。巴迪欧强调世界上每个事物和每个人的多样化、多质化和多元化的个体存在方式;它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是有差别的未分化的,因此,世界的存在表现为混乱不堪的无秩序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史 巴迪欧 “事件哲学” 真理 二元论 事件性 存在
下载PDF
症状阅读、事件与图像学--略谈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图像知识”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72,共9页
作为当代最为活跃的法国艺术史家之一,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以"事件"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以之为重要的话语支点,在艺术史研究中复兴了阿比·瓦尔堡的批评传统。迪迪于贝尔曼的理论创新在于在本雅明辩证图像的真理观... 作为当代最为活跃的法国艺术史家之一,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以"事件"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以之为重要的话语支点,在艺术史研究中复兴了阿比·瓦尔堡的批评传统。迪迪于贝尔曼的理论创新在于在本雅明辩证图像的真理观语境中,使阿比·瓦尔堡的"记忆知识"的独特认识论得以确证,同时在阿比·瓦尔堡的学术路径中,使本雅明对图像真理事件的症状阅读获得方法论上的合法性。乔治·于贝尔曼的这一"批判的图像学"解读方式,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法国当代艺术史的地形,扰乱了学院传统中的"线性叙事",使艺术史图像学研究走向了一种"真理—事件"的考古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事件 症状阅读 真理
下载PDF
爱的本体论:一个巴迪欧主义—后人类主义重构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冠军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1期13-26,112,共15页
作为人类主义核心主题(乃至至高价值)的爱,被巴迪欧重构成为一个后人类主义的真理程序——一个通向“绝对差异的真理”的程序。爱不是属人的,而是非人的。然而,恰恰是这个本体论层面的黑洞性—深渊性的肇因,使得人遭遇有潜能引发主体性... 作为人类主义核心主题(乃至至高价值)的爱,被巴迪欧重构成为一个后人类主义的真理程序——一个通向“绝对差异的真理”的程序。爱不是属人的,而是非人的。然而,恰恰是这个本体论层面的黑洞性—深渊性的肇因,使得人遭遇有潜能引发主体性转型的事件。进而,爱是这样一个本体论场域,在那里,事件、实践和时间彼此纠缠。也正因此,爱不只是能够激发主体性转型,并且能够引致新的世界构建。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绝非一件无足轻重之事,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对于巴迪欧而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我爱你”的宣言,就是一场使动物上升到人类、令事件上升到真理、将偶然上升到“命定”(永恒)的激进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真理 触兴 事件 实践 时间
下载PDF
巴迪欧对诗歌的“非美学”批判 被引量:1
6
作者 汪雨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151,共10页
巴迪欧提出的"非美学"概念中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将艺术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与哲学相对的一种独立的真理程序。诗歌曾经一度被柏拉图所摒弃,原因就在于它源自模仿的模仿,无助于理想之国的建立。然而在巴迪欧的思考中... 巴迪欧提出的"非美学"概念中最核心的一个理念就是将艺术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与哲学相对的一种独立的真理程序。诗歌曾经一度被柏拉图所摒弃,原因就在于它源自模仿的模仿,无助于理想之国的建立。然而在巴迪欧的思考中,他通过"非美学"视角,重新为诗歌正名。巴迪欧通过对马拉美、策兰等人的诗歌进行研究,发现了"诗歌"与"数学"完全可以对立共存。现代诗歌可以作为一个思想的形式来认证自身,它作为思想的任务,不是一个在语言的肉身上的奉献的思想的有效存在,它是一套运作的方法,因此这个思想可以去思考它自身中蕴含的真理。诗歌的本质就是一次事件,是一个蕴含真理的集合。当诗人创作的诗歌被读者进入后,三者构成了一个趋近于呈现真理的集合,诗人的灵感化作字母符号,为读者进入后可能的真理呈现创造了条件,读者必须进入诗歌内部才有可能触碰到真理。当这一切瞬时发生时,诗歌作为一个事件,自然地拥有了呈现真理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非美学 诗歌 事件 真理程序
下载PDF
论顾颉刚走出经学羁绊语境中的以史治易 被引量:2
7
作者 斯满红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80,共8页
明代王阳明与清代章学诚都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史代易的治易流派,20世纪顾颉刚踵其后,但顾氏作为一个现代知识人,与包括王阳明、章学诚在内的所有传统知识人不同,他冲破了经学羁绊的语境,顺应了经学... 明代王阳明与清代章学诚都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史代易的治易流派,20世纪顾颉刚踵其后,但顾氏作为一个现代知识人,与包括王阳明、章学诚在内的所有传统知识人不同,他冲破了经学羁绊的语境,顺应了经学终结并走向科学化的趋势,开创了一个以构建上古真史为目标、探求真知为信念、转经为史为识度的以史治易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以史治易 新范式 探求真知 转经为史
下载PDF
民间口头文学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关于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中几个“史事”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正彪 杨龙娇 《百色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4-8,共5页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真实” 《亚鲁王》 “史事”问题 多重证据法
下载PDF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朱谦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0-158,共9页
环境信息的公开不仅是公众环境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产生后维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等权益以及积极有效参与事件处置的前提。要建立和完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信息制度,就必须结合这类事件的特殊性,... 环境信息的公开不仅是公众环境知情权实现的重要方式,也是公众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产生后维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等权益以及积极有效参与事件处置的前提。要建立和完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信息制度,就必须结合这类事件的特殊性,在尊重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共性的前提下,尤其要强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环境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事件 环境信息 环境知情权 信息公开
下载PDF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被引量:73
10
作者 吴文祥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1-749,共9页
文章首先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史前洪水可能发生的时代,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大禹治水'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推测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发生于4 200~4 000aB.P.左... 文章首先根据古文献学、考古学以及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史前洪水可能发生的时代,然后利用高分辨率的气候代用指标重建了'大禹治水'传说时期的气候背景,推测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大洪水发生于4 200~4 000aB.P.左右,即一次对世界许多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全球性气候异常时期;根据气候突变与东亚季风降水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探讨了大禹治水的历史真相;认为夏朝建立前夕的史前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 000aB.P.以后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所为.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多数学者对史前发生洪水的相信但却对大禹能否成功治水的怀疑之间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洪水 历史真相 夏朝 气候背景 4 000aB.P.气候事件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体育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与引导策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大志 谷鹏 《体育科研》 2021年第4期68-74,共7页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呈现高频化、复杂化趋势,认为其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新媒体引爆,主流媒体跟进;呈现出多维度的体育舆论场;随信息前置快速流变;体育网络舆情极易走向“后真相”。为了加强体育舆情监测,...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呈现高频化、复杂化趋势,认为其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新媒体引爆,主流媒体跟进;呈现出多维度的体育舆论场;随信息前置快速流变;体育网络舆情极易走向“后真相”。为了加强体育舆情监测,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运用跨学科思维,提出体育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加强体育事件网络报道的议程设置;加强多维度体育舆论场建设,平衡话语权与价值观;构筑法治化的网络舆情监管体制;以体育事件为中心,澄清真相,凝聚社会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体育事件 网络舆情 后真相 引导
下载PDF
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的内生逻辑关系
12
作者 李奇凤 刘启亮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78-82,共5页
本文根据会计准则的内生变迁,从相对真理观角度阐述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相对性。结合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通过细分会计事项和会计准则,发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真实会计信息的性质均与会计准则存在内生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 会计准则 会计事项 会计信息 真实性
下载PDF
历史事件的小说再现——以《奈特·特纳的自白》为例
13
作者 曾传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0,共8页
现代思潮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对历史的再现功能提出质疑和挑战,历史事件不断地被解读,从而建构了不同的历史事实,该解读和建构过程亦被称为历史事件的情节化解释。小说《奈特·特纳的自白》从人性的角度,将美国历史上奈特·特纳黑... 现代思潮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对历史的再现功能提出质疑和挑战,历史事件不断地被解读,从而建构了不同的历史事实,该解读和建构过程亦被称为历史事件的情节化解释。小说《奈特·特纳的自白》从人性的角度,将美国历史上奈特·特纳黑奴起义事件进行情节化处理,艺术地再现美国南北战争前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重塑起义领导者及主要参与者的人物形象,诠释该历史事件的深刻寓意,建构不同的历史真实。作为虚构叙事,《奈特·特纳的自白》修正既定的历史叙事,质疑代表官方宏大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有效地对抗官方权力话语的制衡力量,还原了另一个版本的历史真实。因此,被看作边缘之声的小说叙事参与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的再现 历史事件 历史事实 《奈特·特纳的自白》 奈特·特纳黑奴起义 小说再现
下载PDF
何以还原历史真相——晋绥边区黄树坪战斗之考察
14
作者 贺文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8-15,24,共9页
作为历史的事件是对历史本身的客观反映,而作为事件的历史则往往会经历一个不断被修改、裁剪直至最后接近真相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对中共革命史的书写,由于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存在,真相被隐匿的现实非常值得历史学家去探究。从已有不同... 作为历史的事件是对历史本身的客观反映,而作为事件的历史则往往会经历一个不断被修改、裁剪直至最后接近真相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对中共革命史的书写,由于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存在,真相被隐匿的现实非常值得历史学家去探究。从已有不同叙事文本和事件的细节去考证和挖掘事件的真相是历史学家理应肩负的使命。以晋绥边区黄树坪战斗为个案,对不同叙事文本进行解读,并使用大量口述史料进行佐证,期冀找寻还原历史真相的锁钥,进而为相关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历史真相 黄树坪战斗
下载PDF
王鹏飞教授气象学分科理论的学术研究——纪念校庆60周年暨纪念王鹏飞先生诞辰100周年
15
作者 王坚红 程建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3-952,共10页
重点介绍王鹏飞先生在气象学分科之一的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专业研究的推进两个方面的重要建树。王鹏飞先生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辛勤努力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推向了新... 重点介绍王鹏飞先生在气象学分科之一的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专业研究的推进两个方面的重要建树。王鹏飞先生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辛勤努力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推向了新高度。尽管所回顾的是王鹏飞先生多年前的工作,但对今天日益繁荣的气象史志研究仍然有具体指导作用。2020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王鹏飞先生作为学校早期主要建校骨干之一,为学校今日的双一流学科做出了显著贡献。今年也是王鹏飞先生诞辰100周年,此文也表达了对王鹏飞先生的诚挚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所属分科 气象史志研究理论 概念与原理 正本清源 发展的观点
下载PDF
艺术真理是始于事件的“艺术构型”——阿兰·巴迪欧的艺术真理观
16
作者 毕日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9-14,共6页
阿兰·巴迪欧从集合论的“类性”事件哲学出发,认为真理来自艺术、科学、政治和爱四个真理程序中。真理是一个过程,一种信念。真理就是主体对事件的忠诚。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独一的”非美学关系。艺术真理是始于艺... 阿兰·巴迪欧从集合论的“类性”事件哲学出发,认为真理来自艺术、科学、政治和爱四个真理程序中。真理是一个过程,一种信念。真理就是主体对事件的忠诚。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独一的”非美学关系。艺术真理是始于艺术事件的“艺术构型”(artistic configuration),“艺术构型”是无限“类性”作品的混合。艺术真理在诗歌中展现为思想的事件。巴迪欧的艺术真理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哲学 非美学 “类性” 艺术真理 艺术构型
下载PDF
后真相时代新闻事件与公众情感关系探析
17
作者 纪楠 裴珊珊 《山东工会论坛》 2018年第5期94-97,共4页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各种社交软件的普及,后真相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公众情感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人们过多地在意自己情感上的表达,反而会将事实真相搁置在一边;另一方面,恰恰是人们的情感所导致的...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各种社交软件的普及,后真相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公众情感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人们过多地在意自己情感上的表达,反而会将事实真相搁置在一边;另一方面,恰恰是人们的情感所导致的这种公众舆论,给新闻媒体带来了压力,加速了他们对事件真相的调查,还公众以真相。面对频发的舆论反转新闻事件、突出的舆论传播问题,新闻媒体应该着眼于媒介规律的把握,积极沟通舆论场,同时牢记尊重舆论的力量,更新把关标准,推动舆论传播进入良性循环,从容自信地迎接媒介智能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新闻事件 公众情感
下载PDF
事件真理与文学批评:阿兰·巴迪欧读贝克特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3-200,共8页
阿兰·巴迪欧反对将贝克特视为表现虚无的荒诞派作家,他指出贝克特的创作中存在着从"唯我论"到"事件"思想转向,后期贝克特的作品表明,他致力于对"事件"的思考,并为此创作了"真理"的文本。... 阿兰·巴迪欧反对将贝克特视为表现虚无的荒诞派作家,他指出贝克特的创作中存在着从"唯我论"到"事件"思想转向,后期贝克特的作品表明,他致力于对"事件"的思考,并为此创作了"真理"的文本。巴迪欧以非美学思想为指导,试图以贝克特的方式阅读贝克特。他从文本的内在思想结构出发,提炼出适合于文本的批评概念,让文本的真理以概念的形式现身。他也成功揭示了一个等待事件,以文学创造的方式介入事件,并始终对事件充满希望的贝克特形象。巴迪欧的贝克特阅读对我们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理论启发:文学批评不只是为了"解释"文本,更是为了捕获文本的"事件真理",来实现文学创作和批评话语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兰·巴迪欧 萨缪尔·贝克特 事件真理 文学批评
下载PDF
贾雨村讹夺石扇案辨正
19
作者 房义斌 《天中学刊》 2011年第6期58-61,共4页
学界历来认为讹夺石扇为贾雨村欺压良善的铁证,不假辨别地信以为真,对其人品大加挞伐,实属误会。讹夺石扇是平儿、贾琏合谋的谎言,是对纳妾鸳鸯事件的影射,并非贾琏挨打的真相。贾琏挨打的导火索是鸳鸯事件;远因是大不孝——无子。
关键词 贾雨村 讹夺石扇 贾琏挨打 真相 鸳鸯事件
下载PDF
在风险社会中看真理与意见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康之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7,175,共12页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真理而行”还是“依意见而行”?这在工业社会的科学语境中似乎是一个并不需要给予回答的问题,因为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真理获得了类似于中世纪上帝的地位。可是,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真理而行”还是“依意见而行”?这在工业社会的科学语境中似乎是一个并不需要给予回答的问题,因为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真理获得了类似于中世纪上帝的地位。可是,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这一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真理与意见其实是难以分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如果说不存在绝对真理的话,那么相对真理这个概念就是以意见的形式出现的。事实上,真理是具体的,只是分析性思维把人们引向了赋予真理普遍性、同一性的道路上。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不仅形成真理性认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无法形成真理性认识的情况下也必须行动,出于行动的要求,意见的价值也许高于真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危机事件 真理 意见 思维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