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ebrain excitatory neuron-specific loss of Brpf1 attenuates 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and impairs spatial and fear memory 被引量:2
1
作者 Baicheng Zhao Hang Zhang +5 位作者 Ying Liu Gaoyu Zu Yuxiao Zhang Jiayi Hu Shuai Liu Linya Yo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133-1141,共9页
Bromodomain and plant homeodomain(PHD)finger containing protein 1(Brpf1)is an activator and scaffold protein of a multiunit complex that includes other components involving lysine acetyltransferase(KAT)6A/6B/7.Brpf1,K... Bromodomain and plant homeodomain(PHD)finger containing protein 1(Brpf1)is an activator and scaffold protein of a multiunit complex that includes other components involving lysine acetyltransferase(KAT)6A/6B/7.Brpf1,KAT6A,and KAT6B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causal genes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leading to intellectual disability.Our previous work revealed strong and specific expression of Brpf1 in both the postnatal and adult forebrain,especially the hippocampus,which has essential roles in learning and memory.Here,we hypothesized that Brpf1 plays critical roles in the function of forebrain excitatory neurons,and that its deficiency leads to learning and memory deficits.To test this,we knocked out Brpf1 in forebrain excitatory neurons using CaMKIIa-Cre.We found that Brpf1 deficiency reduced the frequency of 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and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Pcdhgb1,Slc16a7,Robo3,and Rho,which are related to neural development,synapse function,and memory,thereby damaging spatial and fear memory in mice.These findings help explain the mechanisms of intellectual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BRPF1 mu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havioral test Brpf1 CAMKIIa-C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MRNA-SEQ
下载PDF
无镁诱导仓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电生理学特性
2
作者 沈丘月 刘娜娜 +2 位作者 刘黎黎 姜玉武 侯新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0-145,共6页
目的无镁细胞外液建立癫痫放电模型,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仓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方法采用生后1~2 d新生叙利亚仓鼠,分离大脑皮质培养原代神经元培养至第12天,分别予有镁细胞外液(有镁组)和无镁细胞外液(无镁组)孵育3 ... 目的无镁细胞外液建立癫痫放电模型,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仓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方法采用生后1~2 d新生叙利亚仓鼠,分离大脑皮质培养原代神经元培养至第12天,分别予有镁细胞外液(有镁组)和无镁细胞外液(无镁组)孵育3 h,3 h后均更换为正常孵育液继续培养24 h。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电压钳模式下记录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电流钳模式下记录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EPSP)。结果与有镁组相比,无镁组仓鼠原代皮质神经元EPSC[(124.38±75.15)Hz vs.(33.93±22.32)Hz,P<0.001]及EPSP[(37.05±38.37)Hz vs.(5.63±9.52)Hz,P<0.01]的频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之间EPSC及EPSP的振幅、曲线下面积和半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镁处理后仓鼠原代皮质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仓鼠原代皮质神经元可用于构建癫痫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叙利亚仓鼠 大脑皮质 皮质兴奋性 神经元 膜片钳技术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下载PDF
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胎鼠海马神经元NR及mEPSC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向韵 吴梦瑶 +6 位作者 赵洪庆 刘检 雷昌 孟盼 张秀丽 凌佳 王宇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目的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对模拟糖尿病并发抑郁(diabetes mellitus with depression,DD)症状态下胎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R)和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目的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对模拟糖尿病并发抑郁(diabetes mellitus with depression,DD)症状态下胎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R)和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mEPSC)频率及幅度的干预作用。方法取胎鼠(16~18 d)的海马,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随机把海马原代神经元分6组:空白组、模型组、空白血清组、MK-801组、二甲双胍+氟西汀组、左归降糖解郁方组。根据分组,于空白组加10%的培养液;其他5组加15 mmol/L的高糖和50μmol/L的皮质酮予以造模;造模后,空白血清组、二甲双胍+氟西汀组、左归降糖解郁方组中分别加10%的空白血清、二甲双胍+氟西汀含药血清、左归降糖解郁方含药血清,MK-801组中加10μmol/L的MK-801,同时干预18 h。蛋白NR2A、NR2B的表达运用高内涵细胞成像技术(high content analysis,HCA)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的mEPSC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来记录,并对比不同组间神经元细胞的mEPSC频率和电流幅度。结果经镜下观察及NSE鉴定,所培养的细胞是海马神经元细胞,阳性率在95%以上。经HCA检测,空白组细胞的胞体明显,形态完整,突触之间形成丰富的神经网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和空白血清组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出现萎缩、突触断裂或神经网络消失,蛋白NR2A、NR2B的荧光值增强(P<0.01);与空白血清组比,MK-801组、二甲双胍+氟西汀组、左归降糖解郁方组细胞突触间的连接恢复,蛋白NR2A、NR2B荧光值减弱(P<0.01或P<0.05)。膜片钳结果显示,对比空白组,模型组、空白血清组的mEPSC频率和幅度上升(P<0.01);与空白血清组比,MK-801组、二甲双胍+氟西汀组和左归降糖解郁方组的mEPSC频率和幅度下降(P<0.01)。结论左归降糖解郁方抗DD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受损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其能够调控DD状态下的海马神经元蛋白NR2A、NR2B的表达及突触可塑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 海马神经元 突触可塑性 膜片钳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左归降糖解郁方
下载PDF
低强度工频磁场对脑片海马区sEPSC发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金海 杜正高 +3 位作者 郑羽 孔莹 洪辉 邱倩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7,共6页
为研究磁场对脑片海马区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 EPSC)的生物刺激作用,利用实际测量、数学建模和Comsol软件对典型磁刺激装置进行建模与仿真,确定磁场暴露区的磁场强度和分布特性,并采用膜片钳实验对磁场刺激条件下大鼠离体脑片海马区s ... 为研究磁场对脑片海马区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 EPSC)的生物刺激作用,利用实际测量、数学建模和Comsol软件对典型磁刺激装置进行建模与仿真,确定磁场暴露区的磁场强度和分布特性,并采用膜片钳实验对磁场刺激条件下大鼠离体脑片海马区s EPS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强度从刺激器舌面处到脑片区衰减125倍左右,且磁场进入溶液后分布更加均匀;磁场强度越高,s EPSC的幅值和频率越低,当磁场强度达到2 m T时,神经元s EPSC的幅值、频率、半波长、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显著下降,说明随磁场磁剂量增加,磁场抑制s EPSC的发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频磁暴露 磁场强度 分布特性 脑片海马区 sepsc 发放特性
下载PDF
口面部疼痛模型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研究
5
作者 郭梓琰 陈佳楠 +2 位作者 董蕾 高天 张新海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口面部疼痛模型小鼠大脑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神经元电生理特性。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CFA组,CFA组小鼠右侧面部胡须垫下注射CFA,构建... 目的观察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口面部疼痛模型小鼠大脑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神经元电生理特性。方法将18只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CFA组,CFA组小鼠右侧面部胡须垫下注射CFA,构建口面部疼痛模型。Sham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用Von⁃Frey细丝检测口面部机械性疼痛阈值,采用膜片钳方法观察Sham组和CFA组小鼠ACC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PSC)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的发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FA组小鼠面部胡须垫下注射CFA后诱发机械性疼痛阈值较低(P<0.05)。CFA组小鼠ACC脑区神经元的EPSC的频率和幅值均高于Sham组(P<0.05)。当刺激电流在100、125、150、175、200 pA时,CFA组小鼠ACC脑区神经元的AP发放次数高于Sham组(P<0.05)。结论ACC脑区神经元活性在口面部疼痛的发生与发展中呈现增加的趋势,可能与口面部疼痛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面部痛 电生理 前扣带回皮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动作电位
下载PDF
母婴分离应激导致青少年期大鼠抑郁并改变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
6
作者 韦红巧 邱然 +4 位作者 王芳 林楚臻 莫景筌 陈业俊 杨林杰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明确母婴分离(MS)应激及GABAA受体α6亚单位(Gabra6)抑制剂对海马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组,MS乳鼠与母鼠定期分离,建立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新环境进食抑制、强迫游泳以及糖水... 目的明确母婴分离(MS)应激及GABAA受体α6亚单位(Gabra6)抑制剂对海马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方法将新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组,MS乳鼠与母鼠定期分离,建立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新环境进食抑制、强迫游泳以及糖水偏爱实验检测青少年期大鼠抑郁行为;全细胞脑片膜片钳方法检测对照及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结果青少年期MS大鼠在新环境中进食潜伏期(P<0.01)以及强迫游泳漂浮不动时间均延长(P<0.01),Gabra6拮抗剂呋塞米可显著增强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中记录到的eEPSC(P<0.001),呋塞米对慢性MS应激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eEPSC的增强作用较弱(P<0.05)。结论MS应激可作用于海马Gabra6,改变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并导致大鼠抑郁,在此基础上研究作用于GABA受体的药物有望成为抑郁症治疗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分离 海马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GABAA受体α6亚单位
下载PDF
左归降糖解郁方对DD大鼠海马NVU神经元mEPSC的影响
7
作者 王涵翰 张尚霞 +5 位作者 王宇红 刘平安 赵洪庆 吴梦瑶 刘检 唐荣穗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823-827,共5页
目的观察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iabetes mellitus with depression, DD)大鼠海马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体外共培养体系的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mEPSC... 目的观察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iabetes mellitus with depression, DD)大鼠海马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 NVU)体外共培养体系的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mEPSC)频率及幅度的影响,探讨其对海马NVU培养体系的保护机制。方法有效构建海马NVU体外培养体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采用高糖(150 mmol/L)联合皮质酮(200μmol/L)干预构建海马NVU细胞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NVU体外共培养体系神经元mEPSC,比较各组NVU培养体系神经元mEPSC频率和电流幅度。结果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VU培养体系中细胞结构完整。与正常组和空白血清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NVU培养体系神经元mEPSC的频率和幅度均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左归降糖解郁方血清组和阳性药血清组大鼠海马NVU体外培养体系神经元mEPSC的频率和幅度均显著下降(P<0.01);与阳性药血清组相比,左归降糖解郁方血清组大鼠NVU细胞培养体系神经元mEPSC频率和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归降糖解郁方可降低DD大鼠海马NVU体外培养体系神经元mEPSC的频率和幅度,对海马NVU培养体系的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抑郁症 左归降糖解郁方 微小兴奋性突出后电流 膜片钳
下载PDF
Changes in synaptic and extrasynaptic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mediated currents at early-stage epileptogenesis in adult mice
8
作者 Juegang Ju Sheng-tian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18-124,共7页
Previous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N-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s are extensively involved in epilepsy genesis and recurrenc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ynaptic and extrasynaptic NMDA receptors play diffe... Previous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N-methyl-D-aspartate (NMDA) receptors are extensively involved in epilepsy genesis and recurrenc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ynaptic and extrasynaptic NMDA receptors play different, or even opposing, roles in various signaling pathways, including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neuronal death.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changes in synaptic and extrasynaptic NMDA receptor-mediated currents during epilepsy onset. Mouse models of lithium chloride pilocarpLne-induced epilepsy were established, and hippocampal slices were prepared at 24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status epilepticus. Synaptic and extrasynaptic NMDA receptor-mediat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NMDA-EPSCs) were recorded in CA1 pyramidal neurons by whole-cell patch clamp technique. Results demonstr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se and delay time of synaptic NMDA-EPSCs compared with normal neurons. Peak amplitude, area-to-peak ratio, and rising time of extrasynaptic NMDA-EPSCs remained unchanged, but decay of extrasynaptic NMDA-EPSCs was faster than that of normal neur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xtrasynaptic NMDA receptors play a role in epilept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epilepsy EPILEPTOGENESIS hippocampus
下载PDF
Inhibitory effect of morphine on 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via presynaptic mechanism in rat SON neurons in brain slices
9
作者 王晓斌 胡三觉 鞠躬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1年第1期64-67,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orphine on th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EPSCs) and miniature EPSCs (mEPSCs) in rat supraoptic nucleus (SON) neurons and to explore its synaptic mechanism. Methods: Using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orphine on th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EPSCs) and miniature EPSCs (mEPSCs) in rat supraoptic nucleus (SON) neurons and to explore its synaptic mechanism. Methods: Using whole-cell voltage-clamp recording technique in the brain slices, the EPSCS and mEPSCs of rat SON neurons were recorded, respectively. Results: Morphine (20μmol/L) decreased the frequency of EPSCs and mEPSCs (by 65% for EPSCS and by 45% for mEPSCs), and reduced the amplitude of EPSCs by 44% in all SON neurons, but the amplitude distribution of mEPSCs was not affected. Conclusion: Morphine inhibits the excitatory transmissions via presynaptic mechanisms in SON neurons from rat brain sl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raoptic nucleus brain slice whole-cell recording MORPHINE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
下载PDF
胚胎期可卡因暴露对子代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mEPSCs的影响
10
作者 付建 曲亮 +1 位作者 汪鑫 王学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研究胚胎期可卡因暴露(PCE)影响子代空间学习的机制。方法首先从行为学角度分析PCE对子代动物形成可卡因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CPP)能力的影响。进而从电生理角度研究空间记忆受损的原因,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方式分别记录子代大鼠背侧和... 目的研究胚胎期可卡因暴露(PCE)影响子代空间学习的机制。方法首先从行为学角度分析PCE对子代动物形成可卡因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CPP)能力的影响。进而从电生理角度研究空间记忆受损的原因,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方式分别记录子代大鼠背侧和腹侧海马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在PCE影响后的变化。结果CPP结果显示,PCE明显延长了子代大鼠形成CPP的时间。结合既往研究报道的PCE对子代空间记忆能力的损害,推测PCE对子代CPP的影响是因为空间记忆受损所致。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PCE抑制了子代大鼠经急性可卡因暴露后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mEPSC振幅增高的变化。结论PCE造成子代背侧海马CA1锥体神经元功能受损,导致空间记忆受影响,可能是PCE减弱子代形成可卡因诱导CPP能力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期可卡因暴露 条件位置偏爱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背侧海马 腹侧海马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燕 田磊 +1 位作者 徐林 莫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32-1036,共5页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PNS(0.05~0.4g/L)对刺激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的影响,继而以脉冲间隔为50ms的配对刺激代替单刺激,通过EPSC2/EPSC1(P2/P1)值的变化观察PNS对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的影响。结果 0.1~0.4g/LPNS显著抑制EPSCs(P〈0.05),且PNS在抑制P1、P2的同时明显升高P2/P1值(P〈0.05),加强了双脉冲易化,但PNS对IPSCs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PNS显著减小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EPSCs而不影响IPSCs,说明PNS不是通过强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地抑制兴奋性神经元,而是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直接产生抑制;PNS明显升高P2/P1值,说明PNS是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海马CA1区 突触前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燕 宋慧 +3 位作者 宁宗 田磊 徐林 莫宁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37-1141,共5页
三七总皂苷(Panaxnotoginsengsaponins,PNS)是从传统中药三七的根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改善血液循环、耐缺氧、改善记忆力、抗衰老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本研究采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PNS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长... 三七总皂苷(Panaxnotoginsengsaponins,PNS)是从传统中药三七的根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改善血液循环、耐缺氧、改善记忆力、抗衰老等多方面的生理活性。本研究采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PNS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影响,以分析其增强学习记忆功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以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3-4周)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μm厚度的海马脑片,以全细胞电压钳制方式记录CA1区锥体细胞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给予高频刺激HFS(100 Hz)诱导LTP,分析PNS对大鼠海马CA1区EPSCs和LTP的影响。结果表明,PNS(0.1-0.4 g·L^-1)能显著抑制EPSCs(P〈0.05),且对海马CA1区LTP无易化作用;但PNS(0.04-0.05 g·L^-1)不影响CA1区的EPSCs基础突触传递(P〉0.05),却可以增强HFS诱发的LTP(P〈0.05)。上述结果提示,PNS(0.04-0.05 g·L^-1)能易化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长时程增强效应,该作用应是其增进学习记忆力的神经电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增强 海马
下载PDF
缺氧所致神经元AMPA受体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宝松 陈恒胜 +3 位作者 许忠 陈力学 曾琳 龙在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2139-2142,共4页
目的 探讨缺氧损伤后神经元膜表面谷氨酸AMPA受体亚单位 (GluRs)含量、受体结构组成、功能的变化及其在Ca2 + 超载和延迟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神经元缺氧损伤模型 ,采用PI染色、双重免疫荧光标记和细胞比色分析技术定量观察... 目的 探讨缺氧损伤后神经元膜表面谷氨酸AMPA受体亚单位 (GluRs)含量、受体结构组成、功能的变化及其在Ca2 + 超载和延迟性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神经元缺氧损伤模型 ,采用PI染色、双重免疫荧光标记和细胞比色分析技术定量观察神经元死亡和膜表面GluRs含量变化 ,采用Fura 2法测定胞内Ca2 + 含量 ,以膜片钳技术检测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s)的变化。结果 伤后胞内Ca2 + 含量和神经元死亡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膜表面GluR2含量及含GluR2的突触数目显著减少 (P <0 .0 5 ) ,而GluR3含量较对照组则显著升高 (P <0 0 5 ) ;缺乏GluR2的AMPA受体通道对Ca2 + 有很高的通透性。结论 缺氧可致神经元膜表面AMPA受体的结构组成发生变化 ,缺乏GluR2的受体通道数目增加 ,介导了Ca2 + 的快速内流 ,引起神经元的延迟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UR2 AMPA受体 mepscs CA^2+
下载PDF
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岳卫东 张云红 +2 位作者 李玉荣 张树卓 杨雷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 :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 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 :①吗啡可... 目的 :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 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 :①吗啡可明显增强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 ,加吗啡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sEPSC)的发放频率增加了 ( 2 0 7.8± 2 0 .9) %。此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 (P <0 .0 1) ;②吗啡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的发放频率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幅度没有明显影响 (P >0 .0 5 ) ;③吗啡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sIPSC) ,纳洛酮可拮抗吗啡作用 (n =13 ,P <0 .0 1)。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不是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突触传递过程 ,而是可能由于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间接产生的兴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大鼠 海马神经元 突触传递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epsc IPSC
下载PDF
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谢玉波 刘敬臣 +1 位作者 徐林 曾邦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99-401,共3页
目的观察500μmol/L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电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的影响,分析丙泊酚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13~19d)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μm厚度的海马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CA1区锥体神经元E... 目的观察500μmol/L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电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的影响,分析丙泊酚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13~19d)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μm厚度的海马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CA1区锥体神经元EPSC。实验分两组:脂肪乳剂组(n=6)和丙泊酚组(n=10)。先以50μmol/L印防己毒素预孵脑片30min后,记录基础EPSC10min,然后加入450μl脂肪乳剂或丙泊酚(相当于500μmol/L),继续记录EPSC40min;继而以配对刺激代替单刺激,观察EPSC2/EPSC1比率的变化;改变膜钳制电压(-80^+60mV),观察电流-电压(I-V)曲线的变化。结果脂肪乳剂对EPSC无影响,500μmol/L丙泊酚降低大鼠海马CA1区EPSC值,25~30min左右达最大抑制效果,EPSC幅值下降至基础值的67·5%,明显低于脂肪乳剂组(P<0·05);而且500μmol/L丙泊酚明显降低EPSC2/EPSC1比率,也使I-V曲线左移,降低反转电位至-35mV左右。结论500μmol/L丙泊酚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产生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其增强突触前膜、突触后膜GABAA受体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大鼠 海马CA1区 兴奋性 突触传递 Γ-氨基丁酸 受体
下载PDF
卢非酰胺选择性抑制大鼠C纤维介导的伤害性初级传入发挥镇痛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洁 白晓光 +4 位作者 刘暾 李建民 王群 濮雅楠 吕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卢非酰胺(rufinamide,RUF)对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上的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对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卢非酰胺...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卢非酰胺(rufinamide,RUF)对脊髓背角II层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上的镇痛作用。方法:利用膜片钳技术,对SG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观察卢非酰胺对神经元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AP)发放频率及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vok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 EPSC)幅度及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 EPSC)的影响。制备大鼠腰5脊神经结扎模型(spinal nerve ligation,SNL),观察腹腔注射卢非酰胺对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的影响。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灌注卢非酰胺可明显抑制由C纤维介导的单突触e EPSC幅值,这一作用经洗脱可恢复至加药前,但对Aδ纤维介导的e EPSC幅度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卢非酰胺还可减少II层胶状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减弱神经元的兴奋性,同时降低s EPSC的频率,但对其幅度没有影响。在大鼠SNL模型上,卢非酰胺能有效缓解由神经结扎引起的病理性疼痛,且镇痛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卢非酰胺可以通过减少SG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选择性的抑制脊髓背角浅层C纤维介导的伤害性初级传入而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非酰胺 神经病理性疼痛 膜片钳 脊髓胶状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大鼠
下载PDF
可视膜片钳法记录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后电流(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万业宏 王玉英 +1 位作者 戴飞 胡三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0-557,共8页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过红外线可视的引导,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上建立全细胞封接模式。在钳制电压为-70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以传入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刺激阈值为指标,可以区分A样纤维与C样纤维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在钳制电压为0 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5 μmol/L的士宁或20μmol/L的荷包牡丹碱分离出γ-氨基丁酸能或甘氨酸能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可视膜片钳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从而研究初级传入突触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红外线可视观察的帮助下,建立膜片钳封接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同时也使记录研究脊髓背角深层神经元变得更加容易。本研究为探索初级传入突触传递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技术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初级传入突触 脊髓 背角 大鼠
下载PDF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结构电流-电压曲线的离子通道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婵娟 刘亚华 +3 位作者 田亮 黄春阳 刘涛 蒋晖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离子通道层面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海马脑半球,运用切片机制作400μm厚度的海马脑...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药物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s)的电流-电压(I-V)曲线在离子通道层面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断头法分离Wistar大鼠海马脑半球,运用切片机制作400μm厚度的海马脑部切片。切片分别置于60μL脂肪乳剂和依托咪酯(相当于10μmol/L)乳剂中孵育40min。在Schaeffer侧支/联合纤维处给予单个刺激,同时改变CA1锥体神经元细胞膜钳制电位(-100^+40mV时,变化幅度为20mV),绘制I-V曲线,并且采用膜片钳内面向外式记录技术全程记录外向整流特性的单通道氯电流。结果在保持膜钳制电位-70mV的条件下,10μmol/L的依托咪酯降低反转电位,其电位由-53mV左右降低为-60mV左右,I-V曲线左移,相应的单通道氯电流明显增强,通道开放程度增加。结论在静息状态下,依托咪酯主要作用于兴奋性突触后膜GABAA受体,通过使其EPSCs的离子构成发生变化抑制兴奋性突触活动,此过程中外向的电流分量增加,发生的主要改变可能为氯离子的跨膜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CA1 依托咪酯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I-V 曲线 单通道氯电流
下载PDF
芍药苷对急性缺氧前扣带回锥体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果 杜永平 +2 位作者 张月萍 徐晖 胡三觉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第1期73-74,82,共3页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急性缺氧形成的前扣带回(ACC)锥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缺氧ACC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频率的变化,观察芍药苷对急性缺氧后mEPSC的影响。结果急性缺氧后,ACC锥体神...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急性缺氧形成的前扣带回(ACC)锥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缺氧ACC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频率的变化,观察芍药苷对急性缺氧后mEPSC的影响。结果急性缺氧后,ACC锥体神经元的mEPSC频率明显增加;灌流含有芍药苷(300μmol/L)的正常人工脑脊液(ACSF),神经元的mEPSC频率与急性缺氧后相比明显降低。结论芍药苷可能通过抑制急性缺氧ACC锥体神经元mEPSC的频率,调节突触活动的可塑性变化,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急性缺氧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前扣带回 脑损伤
下载PDF
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延海 王珏 张广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098-2101,共4页
目的:观察在发育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上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是否具有调制作用.方法: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13~15dSD大鼠视皮层II/III层椎体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观察D-丝氨酸对m... 目的:观察在发育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上D-丝氨酸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突触后NMDA受体功能是否具有调制作用.方法: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13~15dSD大鼠视皮层II/III层椎体神经元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观察D-丝氨酸对mEPSCs的调制作用.结果:mEPSCs包含两种受体电流成分,即AMPA受体与NMDA受体电流成分;应用外源性D-丝氨酸(1,10和100μmol/L)均增强了mEPSCs的NMDA受体电流成分(P<0.01),并呈现浓度依赖性,而应用NMDA受体阻断剂D-APV(50μmol/L)完全阻断这种增强效应.此外,D-丝氨酸没有影响mEPSCs的AMPA受体电流成分.结论:在大鼠视皮层II/III层锥体神经元上,突触后NMDA受体的甘氨酸结合位点是不饱和的,应用外源性D-丝氨酸可以增强NMDA受体功能,本研究为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 D-丝氨酸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突触传递 视皮层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