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orescence Tracking of Exogenous DNA i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Oak Silkmoth Antheraea Pernyi via 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丹梅 李文利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4年第4期391-395,共5页
Exogenous DNA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d labeled with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was used to transform the Chinese oak silkmoth Antheraea pernyi( A. pernyi)via 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 ... Exogenous DNA expressing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and labeled with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was used to transform the Chinese oak silkmoth Antheraea pernyi( A. pernyi)via 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 SMGT). Sperms entry into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eggs were observed using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ability of A. pernyi sperms to uptake exogenous DNA was confirmed,and transfer of the exogenous DNA was shown by GFP expression in the transgenic eggs. Our result suggested that SMGT could also be used to directly generate transgenic A. pernyi expressing functional genes of inte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eraea pernyi(A.pernyi) exogenous dna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 label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SMGT)
下载PDF
Transgenic Crops by Direct Treatment of Exogenous DNA without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Plasmid and Tissue Culture
2
作者 Zhang Guodong(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P R 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5年第1期1-10,共10页
Gene transfer methods are developing quickly recently, but each method has its limitations. We introduce a new gene transfer technique in this paper, which is simple, effective, and easy to operate,but does not get en... Gene transfer methods are developing quickly recently, but each method has its limitations. We introduce a new gene transfer technique in this paper, which is simple, effective, and easy to operate,but does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 from scientists. This technique is used to transform plants by in jecting exogenous DNA to stigma, style, ovary, young fruit or meristem of the recipient, or soaking the recipient's seeds in exogenous DNA solution. Lots of heritable 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many characters of many crops. It may be used to create new germplasms or realize gene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genera, or families, even between animals and plants. A brief discussion was given to the mechanism of exogenous DNA introduction, integration into and expression in the recipient. We also discussed the meri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echnique.Currently there are two successful approaches that can be used to transform paints genetically,but each method has its limitations that are delay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s to certain commercially important crops. The first technique exploits a natural genetic engineer,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which contains a tumor-inducing (Ti) plasmid that transfers a DNA segment (the T-DNA) from the plasmid to the nuclear genome of infected plants (or in vitro to plant tissue). The method is restricted to dicotyledenous plants; monocotyledenous plants are usually not susceptible to agrobacterial infection. The second technique involves direct transfer of DNA to plant protoplast, prepared by enzymatic digestion of cell walls, for example by chemically stimulated uptake using polyethylene glycol or a high voltage pulse, generating transient 'holes' in the protoplast membrane. This technique depends on a tissue culture system that allows regeneration of mature plants from protoplasts. But so far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protoplasts in many crops. Both techniques use dominant selectable markers (for example, kanamycin resistance) to select for the transformed tissue or plant which can then be screened for expression of co-transferred but unselected genes (Lichenstein, 1987).Now there is a new successful method which can transform various crops, regardless of dicots or monocots, cereals or legumes. It doesn't need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nd plasmid, doesn't depend on the tissue culture system that allows regeneration of mature plants from protoplasts.Comple and advance equipments are not necessary. It is very simple, but very effective. Next is a review about the technique, its application in several crops, the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and its merits and limi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 transfer exogenous dna transgenic crops.
下载PDF
Induced effect of irradiated exogenous DNA on wheat
3
作者 李忠杰 孙光祖 +4 位作者 王广金 唐风兰 张月学 阎文义 陈义纯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6-128,共3页
InducedeffectofirradiatedexogenousDNAonwheatLiZhong-Jie(李忠杰);SunGuang-Zu(孙光祖);WangGuang-Jin(王广金);TangFens-La... InducedeffectofirradiatedexogenousDNAonwheatLiZhong-Jie(李忠杰);SunGuang-Zu(孙光祖);WangGuang-Jin(王广金);TangFens-Lan(唐风兰);ZhangYu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外生dna Γ射线辐照
下载PDF
荧光染色法测定氨基酸中外源DNA残留含量
4
作者 张俊朋 王慧丽 +2 位作者 连莹 朱永琴 乔冲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5期192-194,208,共4页
目的:建立荧光染色法检测五种氨基酸原料中外源DNA残留量。方法:采用荧光染料与双链DNA特异结合后,使用荧光酶标仪测定,激发波长488 nm,检测波长520 nm。结果:DNA质量浓度在0.5~40 ng/mL范围内,浓度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 目的:建立荧光染色法检测五种氨基酸原料中外源DNA残留量。方法:采用荧光染料与双链DNA特异结合后,使用荧光酶标仪测定,激发波长488 nm,检测波长520 nm。结果:DNA质量浓度在0.5~40 ng/mL范围内,浓度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定量限0.55 ng/mL,不同品种氨基酸回收率在73%~132%。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不同品种氨基酸,为企业开展氨基酸原辅料外源DNA残留量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荧光染色法 外源dna
下载PDF
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31
5
作者 刘根齐 张孔湉 +5 位作者 林世兰 吐尔逊 吴新元 姚翠琴 李明盛 李芝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6期463-467,共5页
本研究选用两个白粒小麦品种作供体,提取其总DNA,采用花粉管直接携带法导入75(198)红粒品种受体植株。DNA导入的第一代(D1),目的性状的转化频率为1.75%和2.94%。D2代变异率显著低于D1代。对D1、D... 本研究选用两个白粒小麦品种作供体,提取其总DNA,采用花粉管直接携带法导入75(198)红粒品种受体植株。DNA导入的第一代(D1),目的性状的转化频率为1.75%和2.94%。D2代变异率显著低于D1代。对D1、D2代所得目的性状变异后代,按照常规育种程序进行D3代观察与鉴定,得到已稳定遗传的后代。从中选取保持原品种其它优良性状而籽粒为白色的变异类型混合脱粒,获得75(198)改良新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dna 小麦 育种
下载PDF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被引量:68
6
作者 雷勃钧 尹光初 +4 位作者 卢翠华 钱华 张开旺 周思君 王树林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8-63,共6页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外源dna 导入 花粉管通道
下载PDF
外源DNA导入小麦后的变异系生物学特性及胚乳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亚馥 陈克明 +2 位作者 焦成瑾 周文麟 倪建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4-411,共8页
应用受粉后的花粉管通道将C_4作物高粱DNA和抗逆性强的长穗偃麦草DNA导入小麦,结果在不同组合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广泛变异,在三个组合中已选育出几个稳定遗传的优良变异系,其生物学性状大多是介于原受体和供体之间.主要特性是叶功能期延... 应用受粉后的花粉管通道将C_4作物高粱DNA和抗逆性强的长穗偃麦草DNA导入小麦,结果在不同组合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广泛变异,在三个组合中已选育出几个稳定遗传的优良变异系,其生物学性状大多是介于原受体和供体之间.主要特性是叶功能期延长,籽粒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增加,增产显著,抗锈病能力增强等;其胚乳蛋白电泳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变异系中产生了新的蛋白质组分,而且A区和B区增加的是蛋白质群,相反原受体68-73-20-3中W_2和D蛋白质组分在变异系89108-10中消失,还有蛋白质组分迁移率发生改变等.进一步分析表明.蛋白质组分变异除少量是来自供体外,大量是小麦系谱中原有蛋白质组分的增减变化.由此推测,外源DNA导入后受体后代发生广泛变异的机理可能是供体基因转移和外源DNA片段“重组插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外源dna 生物学特性 胚乳蛋白
下载PDF
导入外源DNA获得抗SMV大豆品系 被引量:41
8
作者 刘德璞 廖林 +1 位作者 袁鹰 刘玉芝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7-282,共6页
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导入抗SMV(大豆花叶病毒)的品种间、种间以及属间材料DNA,结合常规育种程序,培育出抗病丰产品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抗性是遗传稳定的。与对照相比,在保证和提高原品种丰产性水平前提下,水... 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向大豆导入抗SMV(大豆花叶病毒)的品种间、种间以及属间材料DNA,结合常规育种程序,培育出抗病丰产品系。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抗性是遗传稳定的。与对照相比,在保证和提高原品种丰产性水平前提下,水平抗性明显提高;同一品系对SMV的Ⅰ、Ⅱ、Ⅲ不同毒系抗性水平有差异。讨论认为,用外源DNA导入技术创造和培育抗SMV大豆种质和品种的途径是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MV 抗性遗传 外源dna导入 花粉管通道
下载PDF
山羊精子结合外源DNA能力的年龄及品种依赖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永聚 李福兵 +2 位作者 孙新明 周建华 魏泓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58-1066,共9页
本文应用正交设计L16(44),优化精子和外源DNA处理条件;用建立的方法转染1-4岁川东白山羊和波南F1公羊、2岁波尔山羊和南江黄羊公羊共149只,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精子结合外源DNA的效率,比较不同品种、年龄的山羊(Capra hircus)精子结合外源... 本文应用正交设计L16(44),优化精子和外源DNA处理条件;用建立的方法转染1-4岁川东白山羊和波南F1公羊、2岁波尔山羊和南江黄羊公羊共149只,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精子结合外源DNA的效率,比较不同品种、年龄的山羊(Capra hircus)精子结合外源DNA的能力。结果显示川东白山羊1岁时的阳性精子率为39.34%±13.76%,4岁时降为23.40%±19.37%,与1岁和2岁时相比,差异显著;南江黄羊的阳性精子率最高,波尔山羊最低;并筛选到一种山羊精子和外源DNA处理方法。表明实验山羊的精子结合外源DNA的能力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并表现出品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精子 外源dna 发育 品种
下载PDF
大麦DNA导入小麦产生抗白粉病变异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阎新甫 刘文轩 +2 位作者 王胜军 王西成 王锡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6-30,共5页
本研究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通过花粉管途径直接导入感病的小麦品种花76中,后代出现13株抗白粉病变异株.其中5株在以后的世代中抗性稳定,另8株则继续分离.第2代分离株系的抗病株形成的第3代株系(或株行)中,抗性有分离的株行与无... 本研究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通过花粉管途径直接导入感病的小麦品种花76中,后代出现13株抗白粉病变异株.其中5株在以后的世代中抗性稳定,另8株则继续分离.第2代分离株系的抗病株形成的第3代株系(或株行)中,抗性有分离的株行与无分离的株行比例为1.9:1,而分离株行内抗病株与不抗病株之比为335:1。抗性稳定株系与感病亲本杂交,F1表现高抗病,再与感病亲本回交,后代抗感病株比例为1:1。自交Fn的比例为2.8:1.说明所获得的抗白粉病性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抗病为显性.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比较表明,这个抗病基因可能是来自大麦的一个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小麦 白粉病 抗病性 遗传
下载PDF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被引量:27
11
作者 雷勃钧 卢翠华 +5 位作者 钱华 李希臣 吕云波 赵凯 刘广阳 杨兴勇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3-208,共6页
本文报道了利用大豆自花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野生大豆总DNA直接导入受体栽培大豆品种中,其中一组合(D8701)获得的导入后代D89-982,蛋白质含量比受体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球蛋白总量提高近10个百分点,... 本文报道了利用大豆自花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野生大豆总DNA直接导入受体栽培大豆品种中,其中一组合(D8701)获得的导入后代D89-982,蛋白质含量比受体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球蛋白总量提高近10个百分点,并使其与大豆加工品质密切相关的11S球蛋白组分所占比例超过了70%,该品系经品比和异地鉴定,产量比标准品种提高11%,于1995年进入省区域试验;另一组合(D8705)的导入后代D90-1217,平均蛋白质含量比受体提高9个百分点,达48.47%,脂肪含量达18.34%,蛋白质含量十脂肪含量达到了66.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外源dna导入 高蛋白 球蛋白 品种
下载PDF
导入南瓜DNA选育抗枯萎病西瓜新种质的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浩波 林茂 +3 位作者 杨坤 戴祖云 程国旺 余增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4-27,共4页
采用子房注射法将南瓜总 DNA导入西瓜 ,企望使西瓜和南瓜实现分子水平上的远缘杂交 ,从而获得整合有控制抗病的南瓜 DNA片段而不改变受体西瓜农艺性状的西瓜新种质。用该方法在西瓜自交授粉后 2 4h从子房顶端将 1 5 μl南瓜 DNA注入胚囊... 采用子房注射法将南瓜总 DNA导入西瓜 ,企望使西瓜和南瓜实现分子水平上的远缘杂交 ,从而获得整合有控制抗病的南瓜 DNA片段而不改变受体西瓜农艺性状的西瓜新种质。用该方法在西瓜自交授粉后 2 4h从子房顶端将 1 5 μl南瓜 DNA注入胚囊中 ,经病圃田间筛选和 6代自交纯化已获得 5份稳定西瓜新材料。经苗期人工接种和病圃田间自然抗病鉴定 ,其抗病性明显提高。所获抗病材料的品质与受体无明显差异。其中 2份材料的果皮色泽和花纹是不同于供受体的新变异类型。试验表明 ,子房注射法将外源 DNA导入西瓜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分子育种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dna 选育 新种质 西瓜 外源dna 抗病育种 枯萎病
下载PDF
外源DNA导入诱导水稻高蛋白质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国华 陈立云 +3 位作者 洪亚辉 李国泰 肖应辉 唐文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15-417,共3页
为探明外源 DNA导入水稻 ,其后代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 ,采用浸种法 ,将大豆、高粱、玉米的 DNA导入水稻品种 0 146 ,91- 2 6 4,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逐代分析 .结果发现 ,后代蛋白质含量出现广泛变异 ,并分离出高蛋白含量的优良单株 ... 为探明外源 DNA导入水稻 ,其后代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 ,采用浸种法 ,将大豆、高粱、玉米的 DNA导入水稻品种 0 146 ,91- 2 6 4,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逐代分析 .结果发现 ,后代蛋白质含量出现广泛变异 ,并分离出高蛋白含量的优良单株 ,各世代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随种植世代的增加而变小 ,并趋于稳定 .研究证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源脱氧核糖核酸 诱导 高蛋白含量 育种
下载PDF
大豆总DNA直接导入法培育优质高蛋白玉米材料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丁明忠 潘光堂 +3 位作者 荣廷昭 杨婉身 张莉萍 付凤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8-12,共5页
利用外源总DNA转导的花粉管通道法和经我们发展的减压渗透法将大豆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统 4 8- 2和S3 7,在 74 3份后代材料中筛选出 8份高蛋白含量变异材料 ,它们的蛋白质与受体相比提高 2 0 %以上。用种子蛋白SDS -PAGE、谷氨酸 -草酰... 利用外源总DNA转导的花粉管通道法和经我们发展的减压渗透法将大豆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统 4 8- 2和S3 7,在 74 3份后代材料中筛选出 8份高蛋白含量变异材料 ,它们的蛋白质与受体相比提高 2 0 %以上。用种子蛋白SDS -PAGE、谷氨酸 -草酰乙酸同工酶及RAPD等分析方法对变异材料及其受体进行了鉴定分析 ,同时也对此 8份变异材料的自交后代进行了筛选和在田间比较观察了变异材料与受体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 ,这些高蛋白变异材料与受体 4 8- 2和S3 7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其自交后代中仍有部分株系保持了高蛋白含量特性。此外 ,4 8- 2的变异材料在植株形态、花药颜色上有明显变化。上述结果初步证明高蛋白特性是可遗传的 ,这为选育高蛋白玉米新自交系提供了新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外源总dna导入 变异材料鉴定 SDS-PAGF RAPD 高蛋白 品质育种
下载PDF
山羊精子结合和内化外源DNA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叶华虎 刘彦 +5 位作者 刘珠果 宋维平 卢建申 周艳荣 绳纪坡 邓继先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9-664,共6页
外源DNA与精子相互作用后的定位及内化率是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的关键环节。实验以标记的DNA片段为示踪材料,就精子与外源DNA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羊精子可自发性结合外源DNA,外源DNA最初结合... 外源DNA与精子相互作用后的定位及内化率是精子载体法制备转基因动物的关键环节。实验以标记的DNA片段为示踪材料,就精子与外源DNA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羊精子可自发性结合外源DNA,外源DNA最初结合于顶体后区质膜外表面,随后部分内化进入细胞内。精子对外源DNA的结合和内化能力随供体的不同而差异明显,在实验所检查的35只公羊中,结合率(DNaseⅠ消化前)波动于4.6%~62.4%,内化率(DNaseⅠ消化后)波动于2.1%~53.8%,个体间差异显著(P〈0.01)。对于同一供体的精子而言,阻止DNA结合的最主要因素是精浆,与射出的原精液相比,洗涤后精子的结合率和内化率分别提高了3倍和5倍;其次精子获能也将导致结合率和内化率降低(P〈0.01)。死精子不能完成外源DNA的内化过程,但反复冻融导致质膜破裂的死精子具有更高的结合率,而且阳性率与动物个体无关。上述结果提示,筛选合适的精子供体,采用优化的转染处理方法是提高精子载体方法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dna 结合 内化 精子 山羊
下载PDF
异科外源DNA导入陆地棉引起性状变异初报 被引量:13
16
作者 于元杰 尹承佾 +2 位作者 马骏 沈法富 黄清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1年第4期335-340,共6页
受体自花授粉后24小时,应用微量注射法将供体蓖麻(Ricinus communis)DNA和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DNA 导入陆地棉(G.hirsutum)品种鲁棉6号和品系85-16子房,其后代在抗病性、生育期、株型、铃型、以及纤维的强度、长度、整齐度和麦克... 受体自花授粉后24小时,应用微量注射法将供体蓖麻(Ricinus communis)DNA和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DNA 导入陆地棉(G.hirsutum)品种鲁棉6号和品系85-16子房,其后代在抗病性、生育期、株型、铃型、以及纤维的强度、长度、整齐度和麦克隆值等都出现变异,变异率达8.85~9.69%。变异性状可遗传的事实表明,异科DNA 导入受体子房,为卵细胞或合子甚至为早期胚胎细胞所吸收,使外源DNA 可能通过同源重组、插入或整合进入受体基因组,导致受体性状的变异。对D_1和D_2代变异株种子,采用刘士庄的棉枯萎病鉴定法鉴定,其中反应高抗的棉株高达24.8%。其遗传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外源dna 导入 变异 棉花
下载PDF
红树DNA导入茄子获得耐盐性后代的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林栖凤 邓用川 +2 位作者 黄薇 陈菊培 李冠一 《生物工程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0-44,共5页
将海滩耐盐植物红树DNA经花粉管通道导入茄子 ,其后代在海滩试种 ,用海水直接浇灌 ,筛选出耐盐性转化株 ,约 90 %能开花结果 ,完成生长周期 ,并对其在盐胁迫下的生长情况、蒸腾速率、光合速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酶活以及叶片气孔... 将海滩耐盐植物红树DNA经花粉管通道导入茄子 ,其后代在海滩试种 ,用海水直接浇灌 ,筛选出耐盐性转化株 ,约 90 %能开花结果 ,完成生长周期 ,并对其在盐胁迫下的生长情况、蒸腾速率、光合速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酶活以及叶片气孔的电镜观察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红树DNA培育的茄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性 红树总dna 茄子 外源dna导入
下载PDF
远缘物种DNA导入水稻保持系的种质创新及SSR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炳然 夏红爱 +4 位作者 阳和华 唐家斌 周成 朱立煌 袁隆平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50,共4页
将小粒野生稻 (Oryza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 0B和IR5 80 2 5B ,在第 1代 (D1 )获得变异 ,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 ,而高粱DNA导入IR5 80 2 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 开始在形态... 将小粒野生稻 (Oryzaminuta)、高粱的DNA分别导入水稻保持系V2 0B和IR5 80 2 5B ,在第 1代 (D1 )获得变异 ,从前者变异株的后代中选育出了新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株系野威A和野威B ,而高粱DNA导入IR5 80 2 5B获得的变异系从D2 开始在形态上已不出现分离。SSR分析表明 ,变异系野威B、香粱 5均与受体存在遗传多态性 ,并含有供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带型。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证明 ,通过导入外源DNA获得的变异株确实存在无分离的现象。说明导入远缘物种DNA是创造水稻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微卫星(SSR)标记 外源dna导入
下载PDF
外源DNA注射茄子子房后代性状的变异 被引量:29
19
作者 许勇 周长久 +1 位作者 王福钧 李丙东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9-54,共6页
在中国长茄(Solanum melongena L.var.serpemtium Bailey)人工自花授粉24小时后,给其子房注射粘毛茄(S.sisymbriifolium Lam.)的总DNA,其后代性状发生了变异。出现变异的后代D_1株系中23.48%的植株叶面着生硬刺,倾向供体;多花序出现频... 在中国长茄(Solanum melongena L.var.serpemtium Bailey)人工自花授粉24小时后,给其子房注射粘毛茄(S.sisymbriifolium Lam.)的总DNA,其后代性状发生了变异。出现变异的后代D_1株系中23.48%的植株叶面着生硬刺,倾向供体;多花序出现频率由5%提高到16.42%;有4.67%的植株果形由细长形变为长圆形。后代D_2变异性状有分离。D_2苗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有变异。初步认为,变异是外源DNA导入受体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外源dna导入 授粉 性状变异
下载PDF
外源DNA导入大豆获得一不育材料 被引量:13
20
作者 赵丽梅 刘德璞 +2 位作者 孙寰 袁英 黄梅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3-87,共5页
获得不育系的途径有许多.如远缘杂交,自然变异,无性系变异等。本试验以吉林20号大豆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导入远缘材料鹰咀豆(CicerL.arieticem)总体DNA,于D2代获得一不育变异株D8804—... 获得不育系的途径有许多.如远缘杂交,自然变异,无性系变异等。本试验以吉林20号大豆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导入远缘材料鹰咀豆(CicerL.arieticem)总体DNA,于D2代获得一不育变异株D8804—7,通过对该材料雌雄育性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初步认为,D8804—7材料为雌雄育性均不正常,自交可结少量种子,不育性可自交保持的不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粉管通道 不育系 外源导入 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