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我国高龄高血压住院患者在降压标准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下的降压达标率、用药及并发症分布情况。方法选择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所有科室年龄≥80岁且被诊断为高血压的40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09例患者分为强...目的分析我国高龄高血压住院患者在降压标准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下的降压达标率、用药及并发症分布情况。方法选择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所有科室年龄≥80岁且被诊断为高血压的40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09例患者分为强化降压组(106例,收缩压<130 mm Hg)、标准降压组(155例,收缩压130~149 mm Hg)和降压未达标组(148例,收缩压≥150 mm Hg),分析各组患者血压控制现状。结果以150/90 mm Hg为降压标准时,强化降压组占25.9%,标准降压组占37.9%,降压未达标组占36.2%,降压未达标组年龄>90岁比例显著低于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4.1%vs 7.5%、12.3%,P<0.05)。标准降压组一联用药比例显著高于强化降压组(46.5%vs 32.1%),强化降压组二联用药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降压组(35.8%vs 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压组并发心脏损害和脑血管损害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降压组(43.4%vs 21.9%,26.4%vs 14.8%),合并视网膜病变比例显著低于标准降压组(11.3%vs 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高血压患者,以150/90 mm Hg为启动降压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强化降压反而增加了高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损害。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替罗非班药物利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标准,为临床合理应用替罗非班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替罗非班说明书内容,结合相关指南和文献,经过临床和药学专家讨论,建立替罗非班DUE标准。标准内容包括用药指征、用药过程和用药...目的建立替罗非班药物利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标准,为临床合理应用替罗非班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替罗非班说明书内容,结合相关指南和文献,经过临床和药学专家讨论,建立替罗非班DUE标准。标准内容包括用药指征、用药过程和用药结果三个方面,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使用替罗非班的住院患者病历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本次共收集病历信息133份,使用替罗非班的合理率为46.62%,不合理使用情况主要是超说明书用药(53.38%)。结论替罗非班DUE标准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提示对药品说明书的修改迫在眉睫。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我国高龄高血压住院患者在降压标准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下的降压达标率、用药及并发症分布情况。方法选择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所有科室年龄≥80岁且被诊断为高血压的40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09例患者分为强化降压组(106例,收缩压<130 mm Hg)、标准降压组(155例,收缩压130~149 mm Hg)和降压未达标组(148例,收缩压≥150 mm Hg),分析各组患者血压控制现状。结果以150/90 mm Hg为降压标准时,强化降压组占25.9%,标准降压组占37.9%,降压未达标组占36.2%,降压未达标组年龄>90岁比例显著低于强化降压组和标准降压组(4.1%vs 7.5%、12.3%,P<0.05)。标准降压组一联用药比例显著高于强化降压组(46.5%vs 32.1%),强化降压组二联用药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降压组(35.8%vs 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压组并发心脏损害和脑血管损害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降压组(43.4%vs 21.9%,26.4%vs 14.8%),合并视网膜病变比例显著低于标准降压组(11.3%vs 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高血压患者,以150/90 mm Hg为启动降压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强化降压反而增加了高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损害。
文摘目的建立替罗非班药物利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标准,为临床合理应用替罗非班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替罗非班说明书内容,结合相关指南和文献,经过临床和药学专家讨论,建立替罗非班DUE标准。标准内容包括用药指征、用药过程和用药结果三个方面,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使用替罗非班的住院患者病历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本次共收集病历信息133份,使用替罗非班的合理率为46.62%,不合理使用情况主要是超说明书用药(53.38%)。结论替罗非班DUE标准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提示对药品说明书的修改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