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武白芨滩柠条固沙林演替过程中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特征
1
作者 于双 李小伟 +3 位作者 杨学霞 王瑞霞 杨君珑 马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84-2093,共10页
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对柠条固沙林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不同种植年限(3、5、10、20、30、40、50、60和70 a)柠条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 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对柠条固沙林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不同种植年限(3、5、10、20、30、40、50、60和70 a)柠条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各种植年限中,10 a时草本植物的物种数最少,40 a时草本植物的种类最多,截止到2020年8月为止,植物种数达到38种。2)随着林龄的增加,一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逐渐降低,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逐渐升高。3)柠条固沙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3~10 a时变化一致,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10~40 a时丰富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10~30 a时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也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0~70 a时,各项指标趋于平稳。4)3~30 a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性指数波动较大,到30 a之后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指数变幅不大,逐渐趋于平稳。这表明在柠条群落建立30 a后,柠条林下草本群落已逐渐趋于稳定。种植柠条有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并在种植30 a时适当的抚育管理,将有利于林下草本多样性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固沙林 林龄 草本植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相似性
下载PDF
不同带间距对沙区河岸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黄伟 杨光 +1 位作者 马勇 刘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带间距8,16,22,28m的固沙林样地进行土壤取样和植被调查,统计不同带间距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植被群落特征,并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行带式固沙林中的土壤水分与植被指数整体上均随带间距增大而提升。②各样地带间0—100cm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也随水平间距增加而升高,至11m后变化趋于稳定。③各样地带间土壤水分均与植被指数大体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均匀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有所差异。带间距越大,植被恢复效果越好,带间距22m时约达峰值。[结论]以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进行沙地治理时,植被恢复效果随带间距增大而增长,但带间距并非越宽越好。22m带间距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效应最佳,对沙地的近自然修复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河岸 带间距 土壤水分 植被群落 固沙林带
下载PDF
民勤荒漠梭梭茎干液流动态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锦春 徐先英 +7 位作者 孙学兵 郭树江 强玉泉 闫沛迎 赵艳丽 段晓峰 柳小平 马福元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耗水过程研究是维持干旱区人工固沙林生存和生长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基于热扩散(TDP)监测技术获取民勤生长季梭梭茎干液流实时数据,分析梭梭茎干液流动态,为明晰梭梭生长过程的耗水提供重要佐证。结果表明:梭...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耗水过程研究是维持干旱区人工固沙林生存和生长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基于热扩散(TDP)监测技术获取民勤生长季梭梭茎干液流实时数据,分析梭梭茎干液流动态,为明晰梭梭生长过程的耗水提供重要佐证。结果表明:梭梭茎干液流流速随林龄生长而增大,也随着梭梭老龄化生长衰退而减弱,10龄、15龄、20龄梭梭茎干日平均液流流速分别为1.059、1.460和0.570 cm^(3)·(cm^(2)·h)^(-1),5月-10月生长季累计液流量分别为423.386、1 041.186和430.212 kg。梭梭茎干液流随梭梭地径增粗而增大,不同茎级梭梭茎干日平均液流流速介于0.276~2.132 cm^(3)·(cm^(2)·h)^(-1),生长季累计液流量介于121.656~1 722.810 kg。不同龄林梭梭液流以大径级梭梭启动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峰值高,液流启动时间07:00-08:00,日均最大液流流速2.767~5.536 cm^(3)·(cm^(2)·h)^(-1),日最大液流流速出现时间随林龄生长延迟了1.5~4.0 h。不同龄林梭梭液流变化反映了梭梭生长耗水过程及其对干旱环境的响应,而不同径级梭梭液流变化反映了梭梭个体生长差异也存在明显的竞争优势。分析结果可为荒漠梭梭固沙林生态用水估算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梭梭 液流 动态变化 人工固沙林 耗水 生态用水 民勤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固沙梭梭林生长季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郝需婷 黄雅茹 +6 位作者 马迎宾 张帅 韩春霞 庞嘉诚 徐光甫 郝惠忠 刘雅婧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196,共10页
土壤水分是干旱沙区荒漠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解乌兰布和沙漠固沙梭梭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采用烘干法于2021年4—9月对梭梭林生长季土壤水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梭梭林地0—20 cm土壤含水量0.23%~2.13%,为浅层干沙层... 土壤水分是干旱沙区荒漠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解乌兰布和沙漠固沙梭梭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采用烘干法于2021年4—9月对梭梭林生长季土壤水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梭梭林地0—20 cm土壤含水量0.23%~2.13%,为浅层干沙层;20—80 cm土壤含水量0.36%~3.59%,为中层剧烈变化层;80—120 cm土壤含水量0.45%~1.63%,为深层稳定层。土壤含水量的月变化显示在4月处于土壤水分消耗较弱阶段;5—8月处于土壤水分消耗旺盛阶段;9月处于土壤水分缓慢恢复稳定阶段。土壤水分与土壤水势之间存在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R~2均大于0.514 2)。综上所述,梭梭林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分层特征明显,时间上变异程度高于空间,具有较强的时间变异性,对该区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时空变化 乌兰布和沙漠 固沙梭梭林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固沙林枯落物-土壤连续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杨京 张延文 +4 位作者 李灿 拓卫卫 王逸聪 董文煊 佟小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2,共8页
为揭示不同固沙林模式恢复过程中主要养分含量变化关系与差异特征。以榆林毛乌素沙区半固定沙地以及恢复25~56年的人工灌木和乔木林地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从枯落物层到腐殖质层,再到矿质土层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恢复... 为揭示不同固沙林模式恢复过程中主要养分含量变化关系与差异特征。以榆林毛乌素沙区半固定沙地以及恢复25~56年的人工灌木和乔木林地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从枯落物层到腐殖质层,再到矿质土层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恢复年限和连续体剖面的动态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2种林地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均表现为枯落物层>腐殖质层>矿质土层。但随林地恢复年限延长,2种林地枯落物、腐殖质及矿质土层C含量均显著增加,到恢复56年时,分别比半固定沙地平均增加1.76,35.70,6.45倍;P含量在腐殖质层和矿质土层中显著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67,2.11倍;N含量仅在矿质土层显著增加,平均增幅为4.16倍。2种林地化学计量变化则表现为,随恢复年限延长,腐殖质层C∶N呈显著增加趋势,到恢复56年时,比半固定沙地平均增长18.6倍;N∶P只在灌木连续体中显著增加,C∶P未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2种林地连续体各层间C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矿质土层C与N、P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腐殖质层C∶N、C∶P与矿质土层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榆林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枯落物—土壤连续体C含量为协同增长,N、P含量仅在矿质土层中增长明显,C∶P是连续体中相对平衡稳定的化学计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磷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枯落物—土壤连续体 人工固沙林 毛乌素沙地
下载PDF
樟子松固沙林地可培养溶磷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6
作者 李建男 郝若尧 +3 位作者 樊丽婷 李玉萌 张胜男 孟建宇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1期6-10,共5页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但在土壤中很难被植物直接利用,从而限制了植物的生长,而土壤中的溶磷菌可以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与利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土壤中溶磷菌的种类,从而为微生物肥料菌种的资源库以及微生物解磷菌剂的...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但在土壤中很难被植物直接利用,从而限制了植物的生长,而土壤中的溶磷菌可以促进植物对磷的吸收与利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土壤中溶磷菌的种类,从而为微生物肥料菌种的资源库以及微生物解磷菌剂的开发和生产提供菌种资源。本研究通过纯培养方法以及选择性培养基对从樟子松固沙林土壤分离出的解磷细菌的溶磷能力进行定性分析,钼锑抗比色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以及16S rDNA扩增、测序、比对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樟子松固沙林土壤中筛选出3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编号分别为30-3、30-4和36-5;其近缘物种分别为Bacillus aryabhattai、Paenibacillus tyrfis和Rhizobium tropici,溶磷量分别为37.63、37.63、32.24 mg·L^(-1)。由此可知,樟子松固沙林土壤中具有较多种类的溶磷菌,并且溶磷能力较强,可为后续微生物肥料的开发以及研制提供种质资源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细菌 固沙林 樟子松 16S rDNA
下载PDF
沙漠植被调节气温的生物学功能初步测定分析——以民勤沙区为例
7
作者 赵建梅 王晓燕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9期41-44,共4页
国内外关于沙漠植物调节气温、平抑沙漠地区剧烈增温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本文运用民勤沙区5种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沙漠植物具有调节沙漠气温、平抑气温剧变的生态功能,尤其是对减缓西北地区每年春季... 国内外关于沙漠植物调节气温、平抑沙漠地区剧烈增温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本文运用民勤沙区5种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沙漠植物具有调节沙漠气温、平抑气温剧变的生态功能,尤其是对减缓西北地区每年春季的沙尘暴具有沙障等物理固沙措施不可替代的生物学生态功能。森林地区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气候相对稳定。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气温变化较为剧烈。民勤绿洲边缘单位面积沙漠植被太阳辐射利用率虽然仅为5.8%,但其对调节当地沙漠气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调节气温只是沙漠植物的生物环境交互功能之一。以往的荒漠植被的生态功能研究一般都只考虑防风、固沙阻沙功能,忽视了沙漠植被调节气温的功能,这是区别于沙障等物理治沙措施的生物改善生态措施。研究沙漠植物/植被的生物学生态功能,对于沙漠化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林 调节气温 生物学生态功能 沙尘暴 民勤沙区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87
8
作者 曾德慧 尤文忠 +1 位作者 范志平 刘明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57-261,共5页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试验的方法 ,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影响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郁闭度、枯枝落叶层、植被盖度和立地条件 .天然更新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引种地降雪覆盖少 ,温度偏高等原因 ,使土...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试验的方法 ,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影响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郁闭度、枯枝落叶层、植被盖度和立地条件 .天然更新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引种地降雪覆盖少 ,温度偏高等原因 ,使土壤蒸发大、苗木蒸腾大 ,造成水分的亏缺 ,从而导致 1~ 2年生更新幼苗死亡 .针对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及其更新特点 ,提出在适宜立地上采取人工促进措施 ,如埋土、灌水等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固沙法 天然更新 更新障碍
下载PDF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特征 被引量:59
9
作者 曾德慧 尤文忠 +1 位作者 范志平 刘明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调查的方法 ,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 .能够进行天然更新的引种地区天然更新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 ,与特定年份的某些降水因子密切相关 ;在空间上主要有 3种更新方式 :林隙更新、林缘更新、阔叶林下...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调查的方法 ,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 .能够进行天然更新的引种地区天然更新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 ,与特定年份的某些降水因子密切相关 ;在空间上主要有 3种更新方式 :林隙更新、林缘更新、阔叶林下更新 ;天然更新幼树生长情况与人工林的生长差异不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固沙林 天然更新 更新特点
下载PDF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的修复效应 被引量:19
10
作者 姜丽娜 杨文斌 +2 位作者 卢琦 姚云峰 蔺瑞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192-3204,共13页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下行带式固沙林土壤与植被自然恢复程度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带宽的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修复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带宽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因子与植被因子的变化过程,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行带式杨树固沙林能够明显的促进带间土壤与植被修复;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宽带间距固沙林带间植被多样性指数高,地上生物量大,根系生物量,总长度及表面积均高,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好,微生物数量大植物残体分解快,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土壤植被恢复程度不同,宽带间距20m的恢复效果>带间距15m>带间距10m。行带式固沙林通过带间宽度的变化可以调节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窄带间距固沙林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则由于造林密度大而受到抑制。宽带间距可以明显加快土壤及植被修复的速度,进而缩短土壤及植被修复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 行带式固沙林 带间距 自然恢复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典型固沙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黄雅茹 郝玉光 +3 位作者 董礼隆 马迎宾 辛智鸣 徐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共9页
在乌兰布和沙漠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固沙林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为(4.74±3.31)g·kg^(-1),全N、全K、全P分别为(0.28±0.16)g·kg^(-1)、(17.58&#... 在乌兰布和沙漠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固沙林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为(4.74±3.31)g·kg^(-1),全N、全K、全P分别为(0.28±0.16)g·kg^(-1)、(17.58±7.32)g·kg^(-1)、(0.37±0.12)g·kg^(-1),碱解N、速效K、速效P分别为(19.20±7.46)mg·kg^(-1)、(162.00±177.28)mg·kg^(-1)、(4.13±2.69)mg·kg^(-1),pH值为(8.63±0.38)。土壤有机质表现为二白杨林>沙棘林>新疆杨林>裸沙地。二白杨林全N含量最高,沙棘林的碱解N含量最高。全P含量、速效P含量表现为新疆杨林>二白杨林>沙棘林>裸沙地。新疆杨林土壤全K含量最高,二白杨林速效K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碱解N、全P、速效P、全K、速效K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各养分因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3个典型林地pH值与其他各养分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其他各养分因子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排序为二白杨林(0.365)>新疆杨林(0.328)>沙棘林(0.295)>裸沙地(0.1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性质 固沙林 乌兰布和沙漠
下载PDF
退化人工梭梭林的恢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马全林 王继和 +2 位作者 赵明 詹科杰 刘虎俊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滴灌可使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梭梭光合作用增强;群落物种数增多,盖度增大;防风固沙作用增强。布设机械沙障可使退化梭梭林地表粗糙度增大,林内近地面层风速、输沙量显著下降。春灌3... 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滴灌可使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梭梭光合作用增强;群落物种数增多,盖度增大;防风固沙作用增强。布设机械沙障可使退化梭梭林地表粗糙度增大,林内近地面层风速、输沙量显著下降。春灌3a后,不仅退化梭梭个体恢复正常生长,同时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数明显增加,盖度显著增大,生态功能也逐渐恢复。雨水集流和雨水下渗改造两种模式应用1~2a后,退化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均有明显提高。滴灌、布设机械沙障、春灌和改造结皮4种技术措施对退化梭梭林生长及其环境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其中滴灌、机械沙障恢复技术是当前和今后推广的主要措施;春灌和改造结皮可作为前两种技术的补充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林 恢复技术 机械沙障 滴灌 春灌 结皮 防风固沙
下载PDF
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四种生境夏季鸟类群落变化 被引量:22
13
作者 黄族豪 刘荣国 +2 位作者 刘迺发 吴洪斌 郝耀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9-273,共5页
1999年夏季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 4种生境鸟的种数和数量 ,并与 1986年用相同取样方法得到的数据 (Liu&Chang ,1990 )进行比较 ,以了解 13年间鸟类群落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 1999年共记录到 6 7种鸟 ,比 1986年新增... 1999年夏季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宁夏沙坡头自然保护区 4种生境鸟的种数和数量 ,并与 1986年用相同取样方法得到的数据 (Liu&Chang ,1990 )进行比较 ,以了解 13年间鸟类群落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 1999年共记录到 6 7种鸟 ,比 1986年新增 36种 ,同时减少 10种。荒漠生境鸟类的数量减少到不足 1986年的 5 0 % ,但种数、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与 1986年接近 ;湿地生境鸟类的种数和数量都增加 1倍多 ,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略有增加 ;固沙林生境鸟类的种数从 8种增加到 34种 (增加了食虫、荒漠鸟类 ) ,但数量略减少 ,群落多样性增加 6 7% ,优势度减少 6 3% ;村庄农田生境鸟类种数与 1986年接近 ,数量、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都减少。湿地鸟类群落的状态变好 ,是鱼塘水域增加的结果 ;固沙林鸟类群落的状况看似好转 ,但潜伏着虫害所致的荒漠化危机 ;村庄农田生境鸟类群落状态变差 ,与农村传统土房大量消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群落 荒漠 湿地 固沙林 村庄农田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人工杨树林生态服务效能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华 李锋瑞 +2 位作者 张铜会 赵丽娅 Yasuhito Shirato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591-1596,共6页
采用定位观测法,系统评价了杨树(脚Populus smonii)林的防风、抗蚀和滞尘等生态服务效能及其间接价值,同时定量探讨了风速减弱系数与实测林地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主害风(西北风)天气下,林地迎风区6 H(H为平均树高)、3 H... 采用定位观测法,系统评价了杨树(脚Populus smonii)林的防风、抗蚀和滞尘等生态服务效能及其间接价值,同时定量探讨了风速减弱系数与实测林地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主害风(西北风)天气下,林地迎风区6 H(H为平均树高)、3 H、林地中央、林地背风区林缘、6和8 H处2 m高度的日平均风速与对照点(流动沙丘)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弱,风速减弱系数在18.3%~66.2%之间.林地背风区6 H处0.25、0.5、1和2 m 4个高度的月平均风速减弱系数与林地叶面积指数呈显著非线性相关,其间存在良好的三次曲线关系(P<0.0001,R2=0.43~0.94,n=80).在主害风天气下,林地各观测点的地表日风蚀量与对照点相比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85.2%~99.9%.在观测期内,林地中央的日平均降尘量为13.2 kg·hm-2,而林地迎风区6H处的日平均降尘量为9.9 kg·hm-2,林地的日滞尘能力约为3.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杨树林 生态服务效能 风速减弱系数 地表风蚀量 滞尘能力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固沙林土壤物理性状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彦武 廖超英 徐恒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39,共4页
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几种不同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在0~5cm土层,花棒林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20a生樟子松林对土壤容重... 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几种不同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在0~5cm土层,花棒林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20a生樟子松林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影响最大;在5~20cm土层,沙棘林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花棒林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影响最大;同一固沙林地,0~5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状明显优于5-20cm土层,且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固沙林对林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固沙林 土壤物理性状
下载PDF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卫 冯伟 +5 位作者 杨文斌 石星 段磊 李显玉 乌志颜 梁海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通过对低覆盖度(15%~30%)行带式赤峰杨固沙林不同部位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定位观测,探讨了行带式分布格局下固沙林不同部位的土壤水分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行带式这种特殊的分布格局下,在垂直于林带的方向上,土壤水分分... 通过对低覆盖度(15%~30%)行带式赤峰杨固沙林不同部位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定位观测,探讨了行带式分布格局下固沙林不同部位的土壤水分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行带式这种特殊的分布格局下,在垂直于林带的方向上,土壤水分分布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根据土壤水分空间分布规律发现,低覆盖度行带式分布格局的固沙林林带内存在水分利用带和入渗补给带;在0-40cm深度水分利用带和入渗补给带土壤水分含量受降雨量影响上下波动剧烈,但入渗补给带和带间6m处水分利用带土壤水分含量对于降雨的响应较18m处利用带更加敏感;40-160cm深度,土壤水分含量受降雨量和林带蒸腾耗水影响,入渗补给带对水分利用带的土壤水分具有一定的补给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带式固沙林 土壤水分动态 土壤体积含水量 配置格局
下载PDF
不同配置的行带式杨树固沙林与带间植被修复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姜丽娜 杨文斌 +1 位作者 姚云峰 卢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2期88-92,105,共6页
在研究低覆盖度(15%~25%)行带式固沙林的水量平衡和防风固沙机制后,通过植被调查,研究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以及不同时间梯度上的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修复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 在研究低覆盖度(15%~25%)行带式固沙林的水量平衡和防风固沙机制后,通过植被调查,研究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以及不同时间梯度上的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修复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林带间距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的效果,适宜带间距离的林带具有明显的加快和促进植被修复的作用;2)恢复年限相近的情况下带间距为20 m林带带间植被恢复效果优于带间距为10 m和15m林带,其群落也较稳定;3)带间距为20 m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经过一段时间演替逐渐趋于自然植被,而带间距为10 m固沙林带间植被则越来越稀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带式固沙林 物种多样性 自然修复 重要值
下载PDF
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其有效性 被引量:28
18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2 位作者 范志平 陈广生 Singh A.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1-348,共8页
土壤氮素(N)转化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可作为生态恢复评价的重要指标。以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章古台地区草地、30年生的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赤松(P.densiflora)和杨树(Populussimonii)人工林为对象,采用... 土壤氮素(N)转化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可作为生态恢复评价的重要指标。以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章古台地区草地、30年生的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赤松(P.densiflora)和杨树(Populussimonii)人工林为对象,采用PVC顶盖埋管法和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土壤N矿化特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土壤N净矿化量表现为草地(8.06μgg)和赤松林(9.06μgg)低于樟子松林(18.36μgg)和杨树林(17.88μgg)(p<0.05);树脂吸附的无机N表现为草地(283.50μggdryresin)和杨树林(297.00μggdryresin)最低,樟子松林(440.10μggdryresin)居中,而赤松林(835.65μggdryresin)最高(p<0.05)。综合分析林地土壤理化特性、矿化特征和N有效性,表明樟子松、赤松和小叶杨均可作为固沙造林选择树种,其表现为赤松>樟子松>小叶杨。认为深入开展生态系统N平衡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评价固沙林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林 土壤氮素 矿化过程 顶盖埋管法 离子交换树脂袋法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河北省沙化治理现状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云昌 马增旺 +5 位作者 王学勇 王超 邢存旺 赵广智 王立方 孟宪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7期80-82,共3页
简述了河北省沙化土地分布特征,采取的沙化治理措施以及治沙成效,提出了营建人工固沙林过程中在植被恢复、林牧矛盾、抚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 河北省 沙化治理 现状 人工固沙林
下载PDF
接坝地区沙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冯学赞 张万军 +1 位作者 曹建生 张宝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73-75,共3页
通过对丰宁小坝子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技术的效果分析 ,提出了冀北接坝地区植被恢复技术。在河道、沟口、滩地采用乔灌草低等植物相结合的复合防风固沙植被恢复技术营建防风固沙林 ;在裸沙地和流动沙丘通过沟施营养调理剂改良土壤促进的天... 通过对丰宁小坝子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技术的效果分析 ,提出了冀北接坝地区植被恢复技术。在河道、沟口、滩地采用乔灌草低等植物相结合的复合防风固沙植被恢复技术营建防风固沙林 ;在裸沙地和流动沙丘通过沟施营养调理剂改良土壤促进的天然植被快速恢复 ,通过生物网格沙障固沙为植被恢复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坝沙地 植被恢复 防风固沙林 土壤生物结皮 沙土改良 生物沙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