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clival removal of tumors of the clivus and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140 pati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Alexey N. Shkarubo Konstantin V. Koval +3 位作者 Ilia V. Chernov Dmitry N. Andreev Alexey B. Kurnosov Andrey A. Panteleyev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18年第4期219-232,共14页
Background: Until recently, tumors of the clivus and the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were considered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ccess and often inoperable using standard transcranial approaches. With t... Background: Until recently, tumors of the clivus and the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were considered extremely difficult to access and often inoperable using standard transcranial approaches. With the introduction into the neurosurgical practice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s utilizing endoscopic techniques, it became possible to effectively remove hard-to-reach tumors, including central tumors of the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Methods: From 2008 to the present time, the inpatient institution has operated on 140 patients with various tumors of the base of the skull, localized to the clivus and anterior region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65 men and 75 women). The age of patients ranged from 3 to 74 years. Tumor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histopathological features was as follows: chordomas, 103 (73.57%);meningiomas, 12 (8.57%);pituitary adenomas, 9 (6.43%);fibrous dysplasia, 4 (2.86%);cholesteatoma, 3 (2.14%);craniopharyngiomas, 2 (1.43%);plasmacytomas, 2 (1.43%);and other tumors (giant cell tumor, neurohypophyseal glioma, osteoma, carcinoid, chondroma), 5 (3.57%). The tumors had the following size distribution: giant (more than 60 mm), 35 (25%);large (35–59 mm), 83 (59.3%);medium (21–35 mm), 21 (15%);and small (less than 20 mm), 1 (0.7%). In 11 cases,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the cranial nerves was performed (21 cranial nerves were identified). Results: Upper, middle, and lower transclival approaches provide access to the anterior surface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neurovascular complexes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The chordoma cases were distributed as follows according to extent of removal: total removal, 68 (66.02%);subtotal removal, 25 (24.27%);and partial removal, 10 (9.71%). The adenomas of the pituitary gland were removed totally in 6 cases, subtotally in 1 case and partially in 2 cases. The meningiomas were removed totally in 1 case, subtotally in 5 cases, and partially in 5 cases, with less than 50% of the tumor removed in 1 case. Other tumors (cholesteatoma, craniopharyngioma, fibrous dysplasia, giant cell tumor, glioma of the neurohypophysis, osteoma, plasmacytoma, carcinoid, and chondroma) were removed totally in 9 cases and subtotally in 7 cases. Postoperative CSF leaks occurred in 9 cases (6.43%) and meningitis in 13 cases (9.29%). Oculomotor disorders developed in 19 patients (13.57%), 12 of which regress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4 to 38 days after surgery, and 7 of which were permanent. In 2 cases, surgical treatment had a lethal outcome (1.43%). (Continued on next page) (Continued from previous page) Conclusion: The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clival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obtain access to the centrally located tumors of the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It is an alternative to transcranial approaches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umors of the clivus. The results of using this approach are comparable with the results of transcranial and transfacial approaches and, in some cases, surpass them in effectiveness. The exte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posterior (transclival) approach, considering its minimally invasive nature, allows fora radical and low-risk (in term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lethality) removal of various skull base tumors of central localization with the involvement and without the involvement of the clivus, which, until recently, were considered to be almost inope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vus Clival chordoma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clival approach Monitoring of CRANIAL nerves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SKULL BASE anatomy SKULL BASE surgery
原文传递
Exte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for pituitary adenoma: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of 171 patients 被引量:1
2
作者 Xiaobing Jiang Zhen Liu +2 位作者 Xing Huang Haijun Wang Hongyang Zhao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17年第3期134-141,共8页
Background: Pituitary adenoma (PA) is a common intracranial tumor and surgical treat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treatment for most patients. The exte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EEEA) has been used to tre... Background: Pituitary adenoma (PA) is a common intracranial tumor and surgical treat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treatment for most patients. The extende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EEEA) has been used to treat increasing numbers of patients with PA in recent years. We conducted this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is approach for PA resection.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ll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n EEEA to remove PA by a binostril, four-handed technique between October 2013 and April 2016 in our department. The medical information of the patients including gender, age, tumor size, hormone level, clinical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Results: From a total of 593 pituitary adenoma surgeries, 171 patients (101 male and 70 female, mean age 47.4 ± 12.8 years) underwent EEEA, including 96 with functional adenomas (56.14%) and 75 with nonfunctional adenomas (43.86%). The most common symptoms were headache and vision change. Gross total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126 patients (73.68%). Common complications were hyposmia or anosmia, diabetes insipidus, hypopituitarism,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epistaxis. Th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14.6 months (range: 6–31 months).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EEEA for PA resection by a binostril, four-handed technique provided great surgical freedom with minimal invasion, and resulted in few complications. EEEA is a secure and effective surgical method that could be used for the majority of 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tuitary adenoma ENDOSCOPE Extend 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
原文传递
扩大经鼻-经鞍结节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鞍上Rathke's囊肿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李倩 武丹洋 +5 位作者 宋东昊 杨绍成 续岭 柯代波 谢明祥 肖顺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鞍上Rathke’s囊肿(RCCs)的临床特点及扩大经鼻-经鞍结节入路神经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1例鞍上RCCs的临床资料,均行扩大经鼻-鞍结节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根据影像学特征及神经内... 目的探讨鞍上Rathke’s囊肿(RCCs)的临床特点及扩大经鼻-经鞍结节入路神经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1例鞍上RCCs的临床资料,均行扩大经鼻-鞍结节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根据影像学特征及神经内镜下探查分型:鞍上型7例,脚间池型2例,垂体柄型1例,混合型1例。入院血清泌乳素增高5例、头痛10例、视力受损5例、月经紊乱2例,术后均改善。术后随访0.5~30个月,出现迟发性脑脊液鼻漏1例、蝶窦脓肿1例,无囊肿复发。结论鞍上RCCs易出现症状,根据术前头颅MRI和术中神经内镜表现进行分型,有利于术中对囊周结构的保护,并制定有效手术方案。在掌握颅底重建技术基础上,经鼻-鞍结节扩大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鞍上RCCs是安全的、有效的,而且创伤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上Rathke’s囊肿 神经内镜手术 扩大经鼻-鞍结节入路 疗效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与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松 阮伦亮 +4 位作者 靳凯 王福超 牟家民 黄华 杨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77-58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与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46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和54例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肿瘤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内镜组较开颅组肿...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与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46例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和54例开颅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的肿瘤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内镜组较开颅组肿瘤直径更大[(3.5±1.3)cm vs.(3.0±0.8)cm,P<0.05],切除率更高(67.4%vs.46.3%,P<0.05),术后视力、视野损害改善更佳(84.2%vs.59.5%,P<0.05),而术后腺垂体功能减退(56.5%vs.75.9%,P<0.05)、永久性尿崩症(51.4%vs.72.7%,P<0.05)的发生率更低,但脑脊液漏发生率更高(4.3%vs.0.0%,P>0.05),住院时间更长[(17.0±3.6)d vs.(13.1±2.3)d,P<0.01]。嗅觉减退(34.8%)和鼻出血(2.2%)为内镜组特有的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相比开颅入路肿瘤全切率、临床症状缓解率更高,部分并发症更低,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神经内镜 扩大经鼻入路 开颅入路 预后
下载PDF
扩大经蝶窦入路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学军 袁贤瑞 +1 位作者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1-236,共6页
目的: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取经10%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头颅标本20例,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对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向鞍上扩展,两侧为视神经管,前... 目的: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取经10%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头颅标本20例,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对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向鞍上扩展,两侧为视神经管,前方有筛后神经血管丛。鞍结节隐窝邻近蝶鞍前壁其下为前海绵间窦。斜坡拓展的下限距鞍底中点距离为(43.6±4.5)mm,咽鼓管圆枕及硬腭阻碍向下扩展;骨性后鼻孔下界为腭骨水平板后缘,外界为翼突内侧板,两者间距(25.9±1.76)mm,颈内动脉鞍底间距(13.8±0.67)mm,向内移动颈内动脉必须松解床突段的远近硬膜环及破裂孔的纤维环,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了从前方处理累及鞍上、海绵窦及斜坡病变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经蝶窦入路 海绵窦 斜坡 蝶鞍 显微解剖
下载PDF
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至鞍上区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清 鲁晓杰 +2 位作者 严正村 李兵 季卫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40-443,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10具灌注固定的正常尸头,模拟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内镜下观察鞍上区解剖结构,应用神经导航获取并分析解剖数据。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10具灌注固定的正常尸头,模拟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内镜下观察鞍上区解剖结构,应用神经导航获取并分析解剖数据。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12例,并以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和生物胶"三明治"式结构重建颅底。结果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中恒定且关键的解剖标志。剪开硬脑膜后,可显露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其中视交叉下间隙可见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垂体上动脉、垂体上部、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视交叉上间隙内可见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前交通动脉以及直回。12例鞍上区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随访12例,时间6~ 62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1例,再次行内镜下修补术后恢复。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是可行和安全的,熟练的内镜技术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入路 经鼻扩大蝶窦 鞍上区 解剖学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洋 邓侃 +5 位作者 冯铭 包新杰 幸兵 连伟 王任直 姚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99-304,共6页
目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能够直视肿瘤、无脑组织牵拉,已广泛应用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提高了鞍上肿瘤及海绵窦区域肿瘤的切除率。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 目的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术中能够直视肿瘤、无脑组织牵拉,已广泛应用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提高了鞍上肿瘤及海绵窦区域肿瘤的切除率。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是目前关注的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窦入路鞍区病变切除,结合国内外该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0例均实现肿瘤全切除,无死亡病例。15例无任何并发症,4例出现1项并发症,1例出现2项并发症。仅1例术后新发视力、视野损伤;2例新发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新发垂体功能减退;2例术中保留垂体柄,垂体功能并未见明显变化;2例术后感染,予抗生素治疗控制良好。术后随访:2例在术后8、18个月垂体核磁示可疑复发,其余最长随诊时间12个月复查时没有任何复发迹象。保留垂体柄的患者术后7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均比较乐观。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手术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经鼻蝶窦入路 神经内镜手术 颅咽管瘤 颅底重建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 被引量:3
8
作者 顾晔 张晓彪 +5 位作者 李文生 胡凡 余勇 谢涛 徐文龙 王学建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特点,寻找手术入路中各阶段的解剖标志点,并探讨从鞍上区进入第三脑室的不同方法。方法 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和1具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暴露鞍上区,0°和30... 目的探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特点,寻找手术入路中各阶段的解剖标志点,并探讨从鞍上区进入第三脑室的不同方法。方法 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和1具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暴露鞍上区,0°和30°镜头观察视交叉下间隙和视交叉上间隙,然后分别通过视交叉下间隙及视交叉上间隙进入第三脑室,观察第三脑室内结构,解剖过程中测量相应结构。结果鼻腔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后鼻孔和蝶窦开口,蝶窦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视神经隆起、内侧和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颈内动脉隆起、鞍底、鞍结节、蝶骨平台、斜坡凹陷,硬膜内阶段的解剖标志点是终板和灰结节。5具标本中蝶窦内骨性分隔数量范围是1~4个,其中4具标本各有2个骨性分隔延伸至颈内动脉隆起。左侧后鼻孔到同侧蝶窦开口间距是(12.1±2.3)mm,范围是9.9~15.0 mm;右侧后鼻孔到同侧蝶窦开口间距是(13.3±2.6)mm,范围是9.6~16.8mm;内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间距为(9.5±3.0)mm,范围是5.5~13.8mm;外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间距为(14.8±3.7)mm,范围是9.2~19.2mm;颈内动脉隆起间距是(16.0±3.1)mm,范围是11.3~18.8mm。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内各解剖结构显露充分。经视交叉下间隙打开灰结节可观察到第三脑室顶、后壁、底各结构,经视交叉上间隙开放终板同样可观察到第三脑室内相应结构。经终板观察第三脑室底更佳,而经灰结节观察第三脑室顶更佳,30°镜头能补充0°镜头的观察视野。结论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暴露鞍上区,并分别通过视交叉下方和上方间隙进入第三脑室,显露第三脑室内所有结构,是切除鞍上和第三脑室区域病变的安全方法。各阶段解剖标志点可以引导解剖入路方向、提供安全操作范围,必须正确地寻找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扩大经鼻蝶入路 鞍上区 第三脑室 解剖学
下载PDF
内窥镜下经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解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邢立举 周配权 +4 位作者 房振忠 李显伟 王迪 刘禹兵 黄鑫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研究经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确定解剖标志及内镜手术操作范围。方法选取10例灌注尸头,模拟经鼻蝶窦入路,在内镜下显露鞍区及上斜坡区,确定解剖标志,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 目的研究经鼻蝶入路鞍区及上斜坡区的内镜解剖,确定解剖标志及内镜手术操作范围。方法选取10例灌注尸头,模拟经鼻蝶窦入路,在内镜下显露鞍区及上斜坡区,确定解剖标志,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及斜坡凹陷是蝶窦后壁的重要解剖标志。内镜下显露范围广泛,从鞍区至枕骨大孔前缘、寰枢椎,外侧可达海绵窦及斜坡颈内动脉、枕髁和咽鼓管。结论熟悉掌握内镜下鞍区及上斜坡区重要解剖结构及其相对位置关系,是进行中央颅底区手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经鼻蝶入路 鞍区 斜坡区
下载PDF
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鞍上三脑室内颅咽管瘤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晓彪 胡凡 +2 位作者 顾晔 谢涛 余勇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4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位于鞍上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完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位于鞍上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1例。结果:肿瘤被全部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在内分泌替代治下生活正常。结论... 目的:探讨完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位于鞍上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完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切除位于鞍上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1例。结果:肿瘤被全部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在内分泌替代治下生活正常。结论:完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安全有效地切除位于鞍上三脑室内的颅咽管瘤。对于选择性的颅咽管瘤病例,该手术入路是一种切除肿瘤的更新、更微创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扩大经鼻蝶入路 颅咽管瘤 鞍上区 三脑室
下载PDF
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巨型斜坡脊索瘤(附13例报告)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冬雷 宣宏飞 +2 位作者 徐启武 高翔 徐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7-329,共3页
目的 探讨巨型斜坡中线区脊索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经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 13例巨型斜坡脊索瘤 (直径大于 4cm)。介绍入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和疗效随访 ,探讨肿瘤残留的原因和处理 ,并与其它入路比较适用范围。结果 本组... 目的 探讨巨型斜坡中线区脊索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经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 13例巨型斜坡脊索瘤 (直径大于 4cm)。介绍入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和疗效随访 ,探讨肿瘤残留的原因和处理 ,并与其它入路比较适用范围。结果 本组巨型斜坡脊索瘤全切除 3例 ,次全或大部切除 7例 ,部分切除 3例 ,无手术死亡 ,无严重并发症。随访2~ 7年 ,3例肿瘤全切除者未见复发 ,其余 10例中 2例死亡 ,1例失访 ,3例病情稳定 ,另 4例因斜坡中线区以外肿瘤复发经其它入路再次手术 ,生存至今。结论 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 ,切除主要沿颅底中线方向生长的巨型斜坡脊索瘤 ,疗效满意。对偏离中线方向生长的较大肿瘤 ,须采用联合入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斜坡脊索瘤 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鼻至斜坡区解剖特点及经扩大的鼻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喜光 詹升全 丁自海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位置关系。方法防腐尸头标本1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扩大的经鼻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结构。新鲜尸头标本5例,模拟扩大的内镜经鼻入路斜坡手术。另外,对2例侵犯斜坡区的病例,采... 目的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位置关系。方法防腐尸头标本1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扩大的经鼻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结构。新鲜尸头标本5例,模拟扩大的内镜经鼻入路斜坡手术。另外,对2例侵犯斜坡区的病例,采用扩大的内镜下经单鼻孔手术入路,结合影像检查资料,观察肿瘤影像解剖结构及切除情况。结果扩大的内镜经鼻至斜坡区中线部位主要标志点由前至后依次为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双侧蝶窦口、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等结构。手术中斜坡能够磨除的最大范围(分别以两侧颅内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最短距离):翼管左侧(9.25±0.26)mm,右侧(9.19±0.27)mm;破裂孔左侧(10.64±0.43)mm和右侧(10.75±0.51)mm。内镜下完全模拟手术操作表明,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及斜坡的解剖结构,完全达到真实内镜下操作要求。2例肿瘤全切,术中、术后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扩大的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可更直接到达斜坡区,并可安全切除肿瘤,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经鼻入路 斜坡 解剖学
下载PDF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内镜下斜坡对比解剖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海勇 叶卓鹏 +5 位作者 李文胜 王辉 蔡梅钦 罗伦 张保豫 郭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 目的通过分析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对下斜坡及其相关区域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格式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颅底骨质、血管,整合为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下斜坡骨质磨除,明确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并行内镜解剖,对比3DDM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数据,计算骨质磨除的实际完成率。结果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实体解剖所见一致。3D-DM测量与实际解剖相关测量间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可模拟下斜坡骨质磨除并定量测量。内镜经鼻入路可显示下斜坡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最重要的定位标志。磨除枕髁骨质,可增加侧方暴露。磨除颈静脉结节可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结论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下斜坡腹侧结构,可术前明确下斜坡的主要解剖标志及其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和变异,为术中安全骨质磨除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经鼻入路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 颅底 解剖 下斜坡
下载PDF
扩大前颅底入路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颜士卫 李爱民 +1 位作者 刘希光 李宁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年第11期655-657,660,共4页
目的量化研究扩大前颅底入路中每一步骤骨切除后所获得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范围及手术自由度变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0%甲醛溶液固定的头颅标本20例,在CT辅助下利用立体定向仪在头颅标本上标记斜坡中央凹陷区中心点。采用... 目的量化研究扩大前颅底入路中每一步骤骨切除后所获得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范围及手术自由度变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0%甲醛溶液固定的头颅标本20例,在CT辅助下利用立体定向仪在头颅标本上标记斜坡中央凹陷区中心点。采用扩大前颅底入路,骨切除分四步进行:单纯额下蝶窦斜坡,额下蝶筛窦斜坡,扩大额下蝶筛窦斜坡,扩大截眶、视神经管内侧壁磨除。每一步完成后分别测量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位于斜坡中央凹陷区中心点上方15cm处术者操作空间的面积。结果随着骨切除范围的增加,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手术自由度逐渐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扩大额下蝶筛窦斜坡完成后,所获得的显露范围为(210±18)mm2,占整个入路完成后的(96±1)%,所获得的手术自由度为(4035±376)mm2,占整个入路完成后的(91±8)%。结论扩大前颅底入路在完成扩大额下蝶筛窦斜坡后即能较好的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并能提供足够的手术自由度,主要适用于硬膜外颅底中线部位肿瘤的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斜坡中央凹陷区 数量化 扩大前颅底入路
下载PDF
扩大经蝶进路斜坡肿瘤切除术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建春 胡国汉 刘环海 《解剖与临床》 2008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进路处理斜坡病变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和结果:复习扩大经蝶手术入路的解剖文献,经临床应用该入路并取得成功。结论:了解鼻中隔、蝶窦的解剖及恰当处理斜坡骨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鼻中隔 蝶窦 斜坡 解剖 扩大经蝶进路
下载PDF
扩大经蝶入路切除斜坡脊索瘤的临床应用探讨
16
作者 徐伦 顾艳 +1 位作者 周胜利 李爱民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9期141-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扩大经蝶入路(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ETSA)切除斜坡脊索瘤临床适应症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经鼻入路(Transnasal septum approach,TNSA)、经唇下入路(Sublabial septum approach,SLSA)及改良...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扩大经蝶入路(Extended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ETSA)切除斜坡脊索瘤临床适应症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经鼻入路(Transnasal septum approach,TNSA)、经唇下入路(Sublabial septum approach,SLSA)及改良唇下入路(Modified Sublabial approach,MSLA)切除斜坡脊索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结果 TNSA、SLSA能较好的切除中上斜坡脊索瘤,对于下斜坡脊索瘤则应选用MSLA。结论 ETSA是切除斜坡脊索瘤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扩大经蝶入路 斜坡
下载PDF
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至颅底斜坡区的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3
17
作者 许德栋 王文波 +4 位作者 李勇 段震映 姚翰勋 戚圣金 夏学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9-11,I0002,I0003,共5页
目的观察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至颅底斜坡区的解剖标志,为内镜下进行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5具,应用硬质内镜(Karl Storz)经双侧鼻腔插管,模拟扩大经鼻入路进行斜坡区解剖学观察。结果斜坡区划分为3... 目的观察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至颅底斜坡区的解剖标志,为内镜下进行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5具,应用硬质内镜(Karl Storz)经双侧鼻腔插管,模拟扩大经鼻入路进行斜坡区解剖学观察。结果斜坡区划分为3个部分:上斜坡、中斜坡、下斜坡。鞍旁颈内动脉管隆起、斜坡旁段颈内动脉管隆起、视神经管隆起等为斜坡区骨性解剖标志,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脑神经Ⅵ、脑桥、椎动脉、脑神经Ⅸ-Ⅻ、延髓等为硬膜下解剖标志。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至颅底斜坡区的解剖学标志明确,可依据上述解剖标志进行该入路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扩大经鼻入路 颅底斜坡区 解剖学
下载PDF
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战祥新 滕文荃 +2 位作者 宋明 孙炜 张亚卓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464-466,共3页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为海绵窦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3种扩大经鼻蝶入路即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中鼻道入路,观察各手术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解剖学研究,为海绵窦病变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成人头颅标本上模拟3种扩大经鼻蝶入路即鼻中隔旁入路、中鼻甲切除入路、中鼻道入路,观察各手术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结果蝶窦开口、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翼管等为重要的手术标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双弯曲型18侧,不典型弯曲型2侧。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是海绵窦病变的重要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入路 扩大经鼻蝶 神经内镜 海绵窦
下载PDF
扩大经鼻蝶入路在颅底中线区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郎丽颖 史彦芳 +2 位作者 王佳良 郑克彬 张新婷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7年第5期63-70,共8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神经外科技能的发展,微创理念逐步渗透到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其中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神经内镜辅助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通过颅底自然腔隙到达手术区域,切除颅底中线区的病变,较其它入路对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神经外科技能的发展,微创理念逐步渗透到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其中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神经内镜辅助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通过颅底自然腔隙到达手术区域,切除颅底中线区的病变,较其它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小,该入路研究逐渐成为主流。通过了解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解剖研究进展及颅底重建的解剖研究进展,为扩大经鼻蝶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适应证及术后颅底重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扩大经鼻蝶入路 颅底重建 解剖研究
下载PDF
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曾宪海 汤文龙 +2 位作者 李娟娟 赵海亮 邱书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7年第10期529-532,共4页
目的对颅底斜坡区周围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观察,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临床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具湿性头颅标本,分别进行显微和内镜解剖学研究。结果 (1)通过模拟经鼻扩大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确定了内镜下磨除... 目的对颅底斜坡区周围的重要解剖标志进行观察,为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斜坡区的临床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具湿性头颅标本,分别进行显微和内镜解剖学研究。结果 (1)通过模拟经鼻扩大至斜坡区的手术入路,确定了内镜下磨除斜坡区域骨质可以暴露自脚间窝至枕骨大孔的脑干腹侧面及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2)骨性斜坡区由蝶骨体及枕骨斜坡部共同构成,该区域的上界为鞍背,下界为枕骨大孔前缘。岩斜裂位于斜坡区的外缘,将枕骨与颞骨岩部分隔开。结论 (1)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可根据斜坡区及其邻近的后颅窝病变的具体位置通过磨除局部斜坡区骨质后到达并切除病变组织;(2)理解和掌握斜坡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颅窝 解剖 经鼻扩大入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