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颈骨折60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
6
1
作者
周昌龙
王永盛
张建伟
《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髁突颈部骨折时进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对髁突颈部骨折出现髁头脱位突破关节囊、髁突和髁突颈下骨折移位成角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 mm的骨折患者,...
目的探讨髁突颈部骨折时进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对髁突颈部骨折出现髁头脱位突破关节囊、髁突和髁突颈下骨折移位成角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 mm的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绕耳轮脚向上后耳颅沟切口,行翼外肌-髁突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1、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牙合关系、咀嚼力、面神经功能,三维CT重建上下颌骨,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月,所有患者面型对称、牙合关系好、开口度均较术前增大;无骨折移位、患侧咀嚼力减弱、8例额纹变浅。3月后,所有病例面型对称、开口度≥3.5 cm、开口型无偏斜、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6月后观察所有项目同术后3月。结论髁突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颈骨折
解剖复位
翼外肌-髁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下颌升支垂直/斜行骨切开术涉及骨性标志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唐杰
姜德建
+1 位作者
胡静
戚孟春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4期279-280,共2页
目的测量分析成年人下颌升支与垂直或斜行骨切开术相关的骨性标志。方法收集成年离体下颌骨标本105例(男54例,女51例)。测量下颌孔最下点、下颌孔后点与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并观察下颌孔最下点与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的垂直向关系,...
目的测量分析成年人下颌升支与垂直或斜行骨切开术相关的骨性标志。方法收集成年离体下颌骨标本105例(男54例,女51例)。测量下颌孔最下点、下颌孔后点与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并观察下颌孔最下点与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的垂直向关系,翼肌粗隆最上点与下颌孔最下点的垂直向关系,以及下颌升支外侧隆突存在的比例。结果下颌孔最下点到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男性为16.12nm,女性为16.03mm;最小距离男性为11.20nm,女性为10.68nm。下颌孔后点到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男性为13.50nm,女性为13.60mm;最小距离男性为10.06nm,女性为10.18mm。90.17%的标本下颌孔最下点低于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85.34%的标本下颌升支翼肌粗隆最上点超越下颌孔最下点平面;72.41%的升支外侧隆突明显存在。结论下颌孔最下点及后点到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男女相似,无性别差异。在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水平距升支后缘8.10nm作骨切开线一般可以避开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升支内侧翼内肌附着有利于近心骨段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孔
翼肌粗隆
下颌升支外侧隆突
垂直骨切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颈骨折60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
6
1
作者
周昌龙
王永盛
张建伟
机构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口腔科
出处
《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8期491-494,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髁突颈部骨折时进行髁突-翼外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对髁突颈部骨折出现髁头脱位突破关节囊、髁突和髁突颈下骨折移位成角大于30°-45°、下颌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 mm的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绕耳轮脚向上后耳颅沟切口,行翼外肌-髁突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1、3、6个月复诊,检查面型、开口度、开口型、牙合关系、咀嚼力、面神经功能,三维CT重建上下颌骨,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月,所有患者面型对称、牙合关系好、开口度均较术前增大;无骨折移位、患侧咀嚼力减弱、8例额纹变浅。3月后,所有病例面型对称、开口度≥3.5 cm、开口型无偏斜、骨折一期愈合、髁突表面未见骨质吸收、面神经瘫痪症状恢复、双侧咬合力对称。6月后观察所有项目同术后3月。结论髁突骨折经耳屏前后上绕耳轮脚切口,能较好的保护颞下颌关节区相关血管神经;对髁突颈部骨折行翼外肌-髁突解剖结构开放性复位内固定,是一种恢复解剖形态和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在术后3月内可判定其效果。
关键词
髁突颈骨折
解剖复位
翼外肌-髁突
Keywords
condylar neck fracture
anatomical reduction
external pterygoid muscle-condyle
分类号
R782.4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下颌升支垂直/斜行骨切开术涉及骨性标志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唐杰
姜德建
胡静
戚孟春
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出处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4期279-280,共2页
文摘
目的测量分析成年人下颌升支与垂直或斜行骨切开术相关的骨性标志。方法收集成年离体下颌骨标本105例(男54例,女51例)。测量下颌孔最下点、下颌孔后点与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并观察下颌孔最下点与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的垂直向关系,翼肌粗隆最上点与下颌孔最下点的垂直向关系,以及下颌升支外侧隆突存在的比例。结果下颌孔最下点到升支后缘的平均距离男性为16.12nm,女性为16.03mm;最小距离男性为11.20nm,女性为10.68nm。下颌孔后点到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男性为13.50nm,女性为13.60mm;最小距离男性为10.06nm,女性为10.18mm。90.17%的标本下颌孔最下点低于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85.34%的标本下颌升支翼肌粗隆最上点超越下颌孔最下点平面;72.41%的升支外侧隆突明显存在。结论下颌孔最下点及后点到升支后缘的水平距离男女相似,无性别差异。在下颌第二磨牙殆平面水平距升支后缘8.10nm作骨切开线一般可以避开下齿槽神经血管束;升支内侧翼内肌附着有利于近心骨段的血液供应。
关键词
下颌孔
翼肌粗隆
下颌升支外侧隆突
垂直骨切开术
Keywords
foramen
attachment of medial
pterygoid
external
carina of ramus
vertical ramus osteotomy
分类号
R322.41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翼外肌-髁突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颈骨折60例的临床分析
周昌龙
王永盛
张建伟
《口腔医学》
CAS
2010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下颌升支垂直/斜行骨切开术涉及骨性标志的测量分析
唐杰
姜德建
胡静
戚孟春
《口腔医学》
CAS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