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tracellular matrix components i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how to affect neural cellular response and nerve regeneration? 被引量:5
1
作者 Alba C.de Luca Stephanie P.Lacour +1 位作者 Wassim Raffoul Pietro G.di Summ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2期1943-1948,共6页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a serious problem affecting signiifcantly patients’ life. Autografts are the“gold standard” used to repair the injury gap, however, only 50% of patients fully recover from the trauma. Art...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s a serious problem affecting signiifcantly patients’ life. Autografts are the“gold standard” used to repair the injury gap, however, only 50% of patients fully recover from the trauma. Artiifcial conduits are a valid alternative to repairing peripheral nerve. They aim at conifning the nerve environment throughout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and providing guidance to axon outgrowth. Biocompatible materials have been carefully designed to reduce inlfamma-tion and scar tissue formation, but modiifcations of the inner lumen are still required in order to optimise the scaffolds. Biomicking the native neural tissue with extracellular matrix ifllers or coatings showed great promises in repairing longer gaps and extending cell survival. In addition, extracellular matrix molecules provide a platform to further bind growth factors that can be released in the system over time. Alternatively, conduit ifllers can be used for cell transplantation at the injury site, reducing the lag time required for endogenous Schwann cells to proliferate and take part in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importance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molecules in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extracellular matrix nerve conduits surface modification FILLERS growth factors
下载PDF
Extracellular matrix based biomaterials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issue repair: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被引量:1
2
作者 Sarka Kubinova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430-1432,共3页
Functional repair of injured tissue in the adul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still remains a big challenge for current biomed- ical research and its upcoming clinical translation. The axonal regeneration of the adu... Functional repair of injured tissue in the adul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still remains a big challenge for current biomed- ical research and its upcoming clinical translation. The axonal regeneration of the adult CNS is generally low, and it is addi- tionally restricted after injury by the presence of inhibitory mol- ecules, generated by the glial sc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extracellular matrix based biomaterials f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issue repair
下载PDF
Biological conduits combin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to treat long-segment sciatic nerve defects 被引量:22
3
作者 Yang Wang Zheng-wei Li +2 位作者 Min Luo Ya-jun Li Ke-qiang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65-971,共7页
The transplantation of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s combin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for the repair of sciatic nerve injury is effective in some respects, but few data com... The transplantation of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s combin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for the repair of sciatic nerve injury is effective in some respects, but few data comparing the biomechanic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ciatic nerve are available. In the present study, rabbit models of 10-mm sciatic nerve defects were prepared. The rabbit models were repaired with autologous nerve, a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r a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After 24 weeks, mechanical testing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stress relaxation and creep parameters. Following sciatic nerve injury, the magnitudes of the stress decrease and strain increase at 7,200 seconds were largest in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group, followed by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and then the autologous nerve group.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demonstrat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oup and the autologous nerve group, a more complete sciatic nerve regeneration was found, including good myelination, regularly arranged nerve fibers, and a completely degraded and resorbed conduit, in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group.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ridging 10-mm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sciatic nerve defects with a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construct increases the stress relaxation under a constant strain, reducing anastomotic tension. Large elongations under a constant physiological load can limit the anastomotic opening and shift,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sciatic nerve. Better regeneration was found with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grafts than with the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grafts and the autologous nerve gra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abbits sciatic nerve injury autologous nerye repair polylactic glycolic acid conduit extracellular matrix gel grafting stress relaxation creep viscoelasticity HISTOMORPHOLOGY ELECTROPHYSIOLOG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酰化改性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促进腹壁缺损修复
4
作者 刘忠钰 李文娅 +5 位作者 范永鸿 吕双 裴娟 陈娅琴 刘倍余 孙红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74-2082,共9页
背景:目前用于填充腹壁缺损部位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烯或聚酯)不仅缺乏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还难以适应复杂形状伤口需求,因此,找到免疫原性低、组织相容性好的生物活性材料成为腹壁缺损修复研究的热点。目的:制备甲基丙烯酰化改性... 背景:目前用于填充腹壁缺损部位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烯或聚酯)不仅缺乏可降解性和生物活性,还难以适应复杂形状伤口需求,因此,找到免疫原性低、组织相容性好的生物活性材料成为腹壁缺损修复研究的热点。目的:制备甲基丙烯酰化改性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探讨其在腹壁缺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1)依次用0.25%胰蛋白酶、1%Triton X-100对猪真皮进行脱细胞处理,获得真皮细胞外基质;胃蛋白酶消化真皮细胞外基质,经甲基丙烯酸酐改性后光交联形成甲基丙烯酰化改性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扫描电镜观察水凝胶的微观形貌,测试其流变学性能、溶胀性等理化性质;(2)将L929成纤维细胞接种到甲基丙烯酰化改性的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中,检测细胞相容性;(3)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6),创建保留腹膜的腹壁缺损模型,聚丙烯组缺损部位填充聚丙烯材料,水凝胶组缺损部位填充甲基丙烯酰化改性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两组创面皮肤均用聚丙烯材料覆盖,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采用酶解法对猪真皮进行脱细胞后具有良好的脱细胞效果,并且原有的糖胺聚糖及胶原蛋白保留较好。扫描电镜下可见甲基丙烯酰化改性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为疏松多孔结构,孔径在70-120μm之间,该水凝胶的溶胀比为(16.88±3.24)%,吸水率为(94.24±1.11)%,流变学性能测试表明该水凝胶状态稳定且具有剪切变稀特点,具备可注射性;(2)CCK-8检测与Live/Dead染色结果显示,甲基丙烯酰化改性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7,10,14 d的皮肤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皮肤与肌层组织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显示,与聚丙烯组比较,水凝胶组术后14 d的皮肤创面上皮化情况、毛囊生成、胶原纤维排列及新生血管情况更好,术后28 d的皮肤创面新生组织结构与正常组织相近,并且瘢痕增生较少,术后28 d时可见少量肌肉组织再生;(4)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酰化改性真皮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可促进腹壁缺损大鼠的皮肤创面愈合和肌肉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真皮 真皮细胞外基质 甲基丙烯酰化改性 水凝胶 光固化 腹壁缺损 皮肤愈合 肌肉组织再生
下载PDF
Use of nerve conduits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A Web of Science-based literature analysis
5
作者 Jinniang Nan Xuguang Hu +2 位作者 Hongxiu Li Xiaonong Zhang Renjing Pia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5期2826-2833,共8页
OBJECTIVE: To identify global research trends in the use of nerve conduits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DATA RETRIEVAL: Numerous basic and clinical studies on nerve conduits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OBJECTIVE: To identify global research trends in the use of nerve conduits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DATA RETRIEVAL: Numerous basic and clinical studies on nerve conduits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were performed between 2002-2011. We performed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institutions, authors, and hot topics in the fiel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using the key words peripheral nerve and conduit or tube. SELECTION CRITERIA: Inclusion criteria: peer-reviewed published articles on nerve conduits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index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reviews, meeting abstracts, proceedings papers, book chapters, editorial material, and news items. Exclusion criteria: articles requiring manual searching or telephone access; documents not published in the public domain; and several corrected papers. MAIN OUTCOME MEASURES: (a) Annual publication output; (b) publication type; (c) publication by research field; (d) publication by journal; (e) publication by funding agency; (f) publication by author; (g) publication by country and institution; (h) publications by institution in China; (i) most-cited papers. RESULTS: A total of 793 publications on the use of nerve conduits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repair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between 2002-2011.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gradually increased over the 10-year study period. Articles constituted the main type of publication. The most prolific journals were Biomaterials, Microsurge and Joum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A.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upported 27 papers, more than any other funding agency. Of the 793 publications, almost half came from American and Chines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CONCLUSION: Nerve conduit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however, many problems remain in this field, which are difficult for researchers to reach a consens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conduit biomaterial AXON neurotrophic factor stem cell extracellular matrix peripheralnerve injury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degradation BIOCOMPATIBILIT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中药单体介导相关信号通路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研究现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云云 陈祁青 +6 位作者 赵继荣 朱宝 马东 黄军凯 安德浩 邹继鹏 刘伟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18-2924,共7页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引起的椎间盘衰老、损伤,最终导致严重临床症状的一种病理性变化。中药具有价格低廉、无成瘾性、作用靶点多、毒副作用少、易被患者接受的特点,在椎间盘退行性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目的...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引起的椎间盘衰老、损伤,最终导致严重临床症状的一种病理性变化。中药具有价格低廉、无成瘾性、作用靶点多、毒副作用少、易被患者接受的特点,在椎间盘退行性变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目的:综述中药单体干预相关信号通路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析中药单体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作用机制,为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第一作者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维普、万方数据库查阅2018年1月至2023年2月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词为“椎间盘,信号通路”“intervertebral disc,signal”。通过初步筛查文献标题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的文献,最终选取72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中药单体可以调节多种经典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PI3K/Akt、mTOR、NF-κB、MAPK等,通过调节氧化应激调整细胞内促/抗凋亡蛋白的表达,刺激细胞自噬功能,减轻细胞炎性因子刺激,提高细胞外基质标志物的表达,减少基质降解酶的产成,维持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稳定,并诱导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内源性修复与重建,控制髓核细胞凋亡和衰老,提高髓核细胞的活性,从而改善椎间盘内部微环境,维持椎间盘正常生理功能,延缓椎间盘退行性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髓核细胞 细胞外基质 中药 信号通路 内源性修复 综述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亚家族调控骨关节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郭磊 齐岩松 牛啸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5695-5701,共7页
背景:骨关节炎作为中国最常见的老年慢性退行性疾病之一,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及细胞分子交流途径,目前尚未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而转化生长因子β在早期关节的形成、骨和软骨的发育以及关节重塑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是... 背景:骨关节炎作为中国最常见的老年慢性退行性疾病之一,因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及细胞分子交流途径,目前尚未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而转化生长因子β在早期关节的形成、骨和软骨的发育以及关节重塑各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是维持与调节关节稳态的关键因子之一。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转化生长因子β亚家族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分析其在骨关节炎不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在临床治疗骨关节炎上的应用前景,以期能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骨关节炎,转化生长因子,信号通路,骨重塑,软骨退变,血管生成,治疗”,英文检索词为“Osteoarthritis,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ignaling Pathway,Bone Remodeling,Cartilage Degeneration,Angiogenesis,Treatment”,最终纳入57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1)目前,关于骨关节炎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有统一定论,大量研究表明骨关节炎与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关系密切,以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作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突破口的相关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2)转化生长因子β在早期关节软骨形成与稳态维持上起到关键作用,并对于软骨损伤修复有促进作用;而在关节成型后,转化生长因子β的保护作用会减弱甚至造成破坏效应,其双重调节作用也是目前转化为临床治疗手段的重点,需后续研究明确适用范围以制定标准。(3)高水平活性转化生长因子β在机械应力的介导下参与骨细胞、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调控,并干预随后骨微观结构的重塑,特异性抑制剂可作为治疗疾病的靶向药物,但其作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临床进一步完善。(4)血管增生可能在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软骨退变及软骨下骨重塑中提供潜在的串扰途径,异常的交流途径会进一步破坏骨软骨单元微环境的稳态从而加速骨关节炎中关键的病理学进展。(5)关于转化生长因子β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临床应用前景广泛,目前已有相关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如何控制对其他组织的潜在影响和精准控制靶向递送等关键问题亟需解决,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在延缓骨关节炎治疗方式上作出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转化生长因子Β 信号通路 细胞外基质 软骨修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iRNA 骨重塑 H型血管
下载PDF
椎间盘退变中的Wnt信号通路
8
作者 范志鸿 张贤 李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0-1955,共6页
背景:Wnt信号通路在退变的椎间盘中过表达,而抑制其表达可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因此Wnt信号通路与椎间盘退变关系密切。目的:综述分析Wnt信号通路与椎间盘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Wnt信号通路在椎间盘退变进程中具体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背景:Wnt信号通路在退变的椎间盘中过表达,而抑制其表达可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因此Wnt信号通路与椎间盘退变关系密切。目的:综述分析Wnt信号通路与椎间盘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Wnt信号通路在椎间盘退变进程中具体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方法:第一作者以“Intervertebral disc,Wnt,Cell proliferation,Cell senescence,Cell apoptosis,Extracellular matrix”为英文检索词,检索2000年至2023年1月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OVID LWWspringlink数据库,查阅Wnt信号通路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阅读整理保留54篇英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在胚胎的椎间盘形成过程中,Wnt信号通路可过表达,参与椎间盘形成并促进脊索后伸展。②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Wnt信号通路可停滞细胞周期而抑制细胞增殖,使衰老相关蛋白表达增加并参与氧化应激而促进细胞衰老,此外还可受长链非编码RNA调控参与细胞凋亡。③Wnt信号通路亦可以减少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合成、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而加快椎间盘退变进程。④Wnt信号通路可通过作为早期椎间盘形成信号激活促进细胞再生,并参与诱导干细胞分化为椎间盘细胞而修复损伤的椎间盘,例如Wnt信号通路可诱导源自软骨终板细胞的干细胞向椎间盘迁移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椎间盘退变 细胞增殖 细胞衰老 细胞凋亡 细胞外基质 长链非编码RNA 椎间盘修复 干细胞 中医药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宁 周欣 +4 位作者 李贺 黄体钢 叶帆 陈树涛 丛洪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727-1732,共6页
目的探讨移植巨噬细胞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修复和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MI组,n=23),巨噬细胞移植组(MΦ组,n=20),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移植巨噬细胞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修复和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MI组,n=23),巨噬细胞移植组(MΦ组,n=20),假手术组(n=12)。术后第7天和第28天,取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分别测定膨展指数、梗死面积、非梗死区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CVF)、梗死区胶原成熟程度。结果与AMI组比较,MΦ组术后第7天膨展指数[(0.27±0.13)vs(0.41±0.19),P<0.05]、非梗死区CSA[(330.65±57.30)μm2vs(408.00±99.98)μm2,P<0.01]均显著减少,MΦ组术后第28天膨展指数[(0.30±0.11)vs(0.48±0.12,P<0.01]、非梗死区CSA[(335.80±92.52)μm2 vs(515.41±93.13)μm2,P<0.01]也均显著减少;术后第7天和第28天MΦ组梗死区CVF显著大于AMI组[(53.51±5.82)%vs(45.05±3.66)%,(79.17±5.58)%vs(73.17±5.94)%,P<0.01],非梗死区CVF显著小于AMI组[(2.37±0.65)%vs(4.84±1.81)%,(2.64±0.63)%vs(6.01±1.34)%,P<0.01],梗死区胶原成熟程度显著大于AMI组[(0.566±0.009)vs(0.509±0.011),(2.162±0.047)vs(1.454±0.020),P<0.01]。结论巨噬细胞心肌内移植促进梗死区胶原沉积和成熟度增加,减少梗死范围,减轻非梗死区纤维化程度和心肌肥厚程度,从而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心肌梗死 细胞外基质修复 心室重塑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表皮修复中的生物学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大海 陈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 阐明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 - 1(MMP- 1)在皮肤损伤后 ,表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近年来有关 MMP- 1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总结其在上皮化局部微小环境内的表达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结果 皮肤损伤信号直接... 目的 阐明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 - 1(MMP- 1)在皮肤损伤后 ,表皮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近年来有关 MMP- 1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总结其在上皮化局部微小环境内的表达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结果 皮肤损伤信号直接引发表皮细胞于特定的部位及时间表达 MMP- 1;MMP- 1通过特异性分解创面基质胶原蛋白 ,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由此影响表皮损伤创面的愈合结果。结论 皮肤损伤后表皮细胞表达 M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1 细胞外基质 表皮 修复 生物学作用 皮肤损伤
下载PDF
多配体蛋白聚糖在创伤性愈合和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育智 邢新 《医学综述》 2006年第11期658-659,共2页
多配体蛋白聚糖家族(syndecan)是最近发现跨膜硫酸肝素蛋白聚糖,在伤口修复过程中,介导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调控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信号交流。本文讨论多配体蛋白聚糖家族结构及其功能、分布,与其他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如纤连蛋白(... 多配体蛋白聚糖家族(syndecan)是最近发现跨膜硫酸肝素蛋白聚糖,在伤口修复过程中,介导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调控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信号交流。本文讨论多配体蛋白聚糖家族结构及其功能、分布,与其他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如纤连蛋白(FN),黏蛋白-C,整合素之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多配体蛋白聚糖 细胞外基质 组织修复
下载PDF
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安霖 蒋电明 安洪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元、再生轴突和靶肌肉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化学萃取获得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复合上编码GDNF的质粒DNA,构建成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支架。90只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GDNF基因... 目的探讨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元、再生轴突和靶肌肉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化学萃取获得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复合上编码GDNF的质粒DNA,构建成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支架。90只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桥接组(A组,n=30),ECM桥接组(B组,n=30),自体神经桥接组(C组,n=30),12周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形态学方法及电生理学等方法来评价再生神经功能。结果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能作为局部的基因缓释系统来释放GDNF,高效表达12周以上;再生轴突数达(2 117±294),坐骨神经指数恢复到(30.92±2.98)%。结论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可以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希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外基质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 大鼠
下载PDF
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俊宾 任振峰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观察自制猪耳廓的脱细胞软骨基质 (ExtracellularCartilageMatrixECM )复合自体软骨细胞对兔膝关节软骨 5mm的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6 0只 ,随机分为 3组 ,均制备股骨下端滑车处直径为 5mm、深 4mm的软骨缺损。实验... 目的 观察自制猪耳廓的脱细胞软骨基质 (ExtracellularCartilageMatrixECM )复合自体软骨细胞对兔膝关节软骨 5mm的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6 0只 ,随机分为 3组 ,均制备股骨下端滑车处直径为 5mm、深 4mm的软骨缺损。实验组 (A组 ) :用自制ECM复合自体培养的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实验组 (B组 ) :单纯自制ECM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于 4、8、12、2 4周后分别与空白对照组 (C组 )相比较 ,通过大体形态学观察、组织学检查、胶原含量的测定 ,观察ECM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结果 第 12、2 4周时 ,A组修复效果最好 ,修复组织填充于软骨缺损处 ,与正常组织连接紧密 ,分界较为平滑 ;B组修复效果次之 ;C组最差 ,各阶段缺损少量的新生软骨 ,修复组织多为纤维组织。结论 自制的ECM与自体软骨细胞复合具有较强的软骨生成能力 ,可作为异体软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缺损修复 实验研究 自体软骨细胞 脱细胞软骨基质 matrix 新西兰大白兔 异体软骨移植 修复效果 修复组织 膝关节软骨 形态学观察 组织学检查 ECM 修复作用 股骨下端 细胞修复 胶原含量 正常组织 纤维组织 生成能力
下载PDF
新型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及理化性能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增增 郝春香 +12 位作者 郭维民 陈明学 王振勇 张学亮 李旭 荆晓光 刘雪剑 孙百川 郝立波 眭翔 刘舒云 郭全义 周成福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8年第2期130-136,共7页
目的探索新型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方法,并分析评估其各项理化性能。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三联脱细胞程序,逐步去除动脉血管中的细胞和抗原成分。通过甲苯胺蓝、HE及天狼猩红染色和羟脯氨酸定量分析,对比脱细胞前后血管基质成分与天然半... 目的探索新型脱细胞动脉基质的制备方法,并分析评估其各项理化性能。方法采用自主设计的三联脱细胞程序,逐步去除动脉血管中的细胞和抗原成分。通过甲苯胺蓝、HE及天狼猩红染色和羟脯氨酸定量分析,对比脱细胞前后血管基质成分与天然半月板之间的差异;并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脱细胞前后动脉中DNA残留情况;通过MTT法考察材料经脱细胞程序后的毒性强弱以及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兔半月板细胞接种到脱细胞血管基质后培养,观察两者的相容性。结果三联脱细胞方法制备的牛大动脉基质的组织学染色结果与正常半月板类似,进一步胶原定量证实,材料经脱细胞后胶原含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Hoechst33258染色,未发现血管基质中细胞核和DNA残留;甲苯胺蓝及天狼猩红染色证实脱细胞血管基质支架可以很好地保留胶原成分;MTT结果显示脱细胞动脉基质无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半月板细胞接种材料后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脱细胞血管基质能很好促进细胞黏附,并诱导细胞的增殖。结论自主设计的脱细胞程序能完全去除主要抗原成分,无DNA及细胞碎片的残留,并保留了大部分细胞外基质成分、完整组织结构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对比性分析研究得出,在结构和成分上,脱细胞血管基质与半月板具有高度相似性,是未来非常有应用潜力的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 组织工程 半月板修复
下载PDF
牛去细胞骨基质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德超 郑玉琴 +4 位作者 李丽 刘维钢 史晨辉 董金波 孙建华 《颈腰痛杂志》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骨修复材料牛去细胞基质骨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牛去细胞骨基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热源实验、溶血实验、兔肌肉内种植实验和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实验研究。结果牛去细胞骨基质... 目的研究新型骨修复材料牛去细胞基质骨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牛去细胞骨基质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热源实验、溶血实验、兔肌肉内种植实验和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实验研究。结果牛去细胞骨基质无毒性、无热源性、不引起溶血反应,植入兔肌肉后逐渐发生生物降解并被纤维组织取代,兔骨缺损区植入后可被骨组织取代。结论牛去细胞骨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骨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修复材料 去细胞骨基质 生物相容性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转基因修复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赵献峰 刘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04-1107,共4页
目的综述转基因修复退变椎间盘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发展及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转基因调节椎间盘ECM合成和分解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椎间盘正常的形态、功能与ECM的合成、降解密切相关。ECM已... 目的综述转基因修复退变椎间盘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发展及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转基因调节椎间盘ECM合成和分解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椎间盘正常的形态、功能与ECM的合成、降解密切相关。ECM已经成为转基因修复退变椎间盘的标靶。转基因治疗目前在载体的选择、靶基因的转导、转入基因的调控与安全性等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结论转基因修复退变椎间盘是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导 椎间盘 细胞外基质 修复 综述
下载PDF
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17
作者 梁安霖 蒋电明 安洪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9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化学萃取获得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复合上编码GDNF的质粒DNA,构建成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支架。60只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A组(n=20)GDNF基因活化的细... 目的:探讨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化学萃取获得大鼠坐骨神经细胞外基质,复合上编码GDNF的质粒DNA,构建成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支架。60只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A组(n=20)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桥接组,B组(n=20)ECM桥接组,C组(n=20)自体神经桥接组,术后3天、1周、4周、12周时用RT-PCR、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形态学方法来评价神经元保护作用。结果: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能作为局部的基因缓释系统来释放GDNF,在脊髓中高效表达12周以上。GDNF mRNA的表达和Nissl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在脊髓中明显增加,而iNOS表达明显下降。神经元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78.04%±3.50%vs 56.09%±1.89%)。结论:GDNF基因活化的细胞外基质可以促进GDNF mRNA在脊髓中表达,增加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iNOS受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外基质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 大鼠 神经元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微环境 被引量:12
18
作者 朱正桓 邹红军 +1 位作者 宋志文 刘锦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0,共7页
背景:以往的研究显示单一改变脊髓损伤区域某一基因表达或者某一细胞的状态,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无显著影响,而大量证据表明调控脊髓损伤后紊乱的细胞微环境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目的:对脊髓损伤前后细胞微环境的生物学特性,包... 背景:以往的研究显示单一改变脊髓损伤区域某一基因表达或者某一细胞的状态,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无显著影响,而大量证据表明调控脊髓损伤后紊乱的细胞微环境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目的:对脊髓损伤前后细胞微环境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多种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以及细胞外组分对损伤神经修复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glial cell,neuron,immune cell,neural stem cell,extracellular matrix,cytokine,extracellular vesicle,regeneration”。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最终筛选出6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后,在细胞微环境的细胞组分中,占比最高的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神经元的相互调控作用最为关键。②在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外组分中,利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水凝胶模仿天然细胞外基质,可有效模拟和重建损伤区域内的细胞微环境,促进轴突伸长。③在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外调节因子中,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等加剧了细胞微环境的炎症反应,应用受体抑制剂或阻断相关通路抑制上述促炎因子的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在脊髓微环境中增加白细胞介素10等抗炎因子的表达,抑制损伤区域炎症发展的研究也陆续出现。④最近被重视起来的细胞外囊泡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在细胞微环境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⑤文章揭示了脊髓损伤后细胞微环境中的包括细胞组分和细胞外组分之间的多组相互调控关系,证实了细胞微环境中各组分之间所发挥的神经修复作用并不是孤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细胞微环境 胶质细胞 神经元 免疫细胞 细胞外基质 细胞外囊泡 神经修复
下载PDF
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制备方法及其用于肌腱损伤修复的前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凯红 刘雪剑 +12 位作者 孙百川 黄绍代 鲁长风 曲鹏玮 韩运宁 余文 孙逊 许文静 汪爱媛 王玉 卢世璧 彭江 亓建洪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8年第6期500-505,共6页
目的探究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制备方法及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微组织,为组织工程法修复肌腱损伤所需生物材料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0只150~200 g SD大鼠鼠尾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抽取出大鼠尾腱,经PBS彻底清洗后反复冻融3次,然后经过1... 目的探究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制备方法及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微组织,为组织工程法修复肌腱损伤所需生物材料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20只150~200 g SD大鼠鼠尾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抽取出大鼠尾腱,经PBS彻底清洗后反复冻融3次,然后经过1%SDS于室温下处理24 h,并用大量PBS清洗1周除去细胞残渣,最后^(60)Co消毒备用。对制备的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进行病理学染色,观察细胞残留情况。同时,检测该来源的生物源性材料残留α-Gal含量。此外,观察制备的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用CCK-8试剂盒检测该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大体观察可见,经脱细胞处理过的尾腱体积增大,呈乳白色匀浆状。HE以及DAPI染色结果显示,经脱细胞处理后的尾腱细胞核大量减少,细胞数量显著降低,每个高倍镜视野内细胞残余量不大于5个。脱细胞尾腱残留α-Gal含量与正常尾腱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脱细胞尾腱残留DNA极少。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7 d相比培养1 d活细胞数量明显增多。CCK-8毒性测试结果显示这种脱细胞大鼠尾腱的生物相容性较好,没有细胞毒性。结论经过脱细胞方法制备的大鼠尾腱细胞外基质可有效除去细胞成分,并且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用于肌腱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基质 肌腱修复 大鼠尾腱
下载PDF
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粟香 葛良鹏 李前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2-128,共7页
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是经脱细胞技术处理的一种天然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因此广泛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然而,只有准确的理解SIS各种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的实现SIS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转化应用。... 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是经脱细胞技术处理的一种天然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因此广泛用于组织再生修复。然而,只有准确的理解SIS各种生物学特性,才能更好的实现SIS在再生医学领域的转化应用。SIS作为组织修复材料的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SIS的组成结构、力学特性以及植入体内后降解产生的小分子及其产生的各种特性功能。因此本文就SIS的理化组成、特性、加工方式及应用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助理解SIS的结构与功能,促进SIS的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细胞外基质 组织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