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visual perception training on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in patients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1
作者 Yu Su Fei Wang +1 位作者 Tao Wang Qin-Mei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23年第10期1657-1661,共5页
AIM: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isual perception learning software training(VPT)on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in children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METHODS:Ninety children with i... AIM: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visual perception learning software training(VPT)on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in children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METHODS:Ninety children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December 2018 were included,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VPT and control groups.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asic binocular vision training,while those in the VPT group received VPT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Tertiary visual function,visual perception function,Newcastle Control Score(NCS),and ocular position retraction rate were compared at 3 and 12mo after the surgery.RESULTS:At 3 and 12mo after the surgery,the proportion of simultaneous perception,binocular fusion version and binocular stereo vision in the VPT group was conspicu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he vision training,the binocular visual perception functions of children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aining(P<0.05).Interestingly,the grating sharpness,texture perception and texture motion perception in the VPT group were dramatical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P<0.01).The NCS in the VP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ocular position retraction rate in the VP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12mo(8.89%vs 26.67%,P=0.03).CONCLUSION:VPT effectively promotes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children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and reduces the strabismus severity and ocular position retraction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RE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visual perception training ocular position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下载PDF
双眼视觉训练联合眼位矫正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观察
2
作者 叶海力 杜素芬 +1 位作者 张婷 颜玉娥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9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联合眼位矫正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昌普瑞眼科医院收治的5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均进行眼位矫...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联合眼位矫正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昌普瑞眼科医院收治的5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均进行眼位矫正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视觉训练,观察组术后予以双眼视觉训练。比较两组眼位情况、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正位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正常立体视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儿童量表、家长评分量表(p-CIXTQ)、家长代理量表(pp-CIXT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儿童量表、pp-CIXTQ、p-CIXTQ评分均高于术前,斜视度数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儿童量表、pp-CIXTQ、p-CIXTQ均高于对照组,斜视度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眼位矫正手术后实施双眼视觉训练效果较好,利于减少斜视度,促进眼位恢复正常,重建双眼视功能,进而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觉训练 眼位矫正手术 视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感知觉训练对各级视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丁艳丽 董彦平 +2 位作者 刘勤 王玉瑾 王福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训练组35例患者进行双眼视感知觉训练,对照组39例患者不进行任何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 3mo各级视功能和知觉眼位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训练组有同时视者24例(69%),术后3mo同时视功能恢复患者为34例(97%),显著高于术后1d(P=0.002);术后3mo对照组有融合功能者22例(56%)、远立体视者13例(33%)、动态立体视者20例(51%)、静态精细立体视者17例(44%),训练组有融合功能者31例(89%)、远立体视者25例(71%)、动态立体视者30例(86%)、静态精细立体视者27例(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患者知觉眼位偏移程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IXT儿童患者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促进各级视功能恢复,并改善知觉眼位,提高大脑知觉水平对眼位的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视感知觉训练 双眼视觉功能 知觉眼位
下载PDF
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姚雪辉 张士宏 丁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777-1779,共3页
目的:研究影响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眼科住院诊治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儿90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并术后回访1a,分析其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 目的:研究影响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眼科住院诊治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儿90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并术后回访1a,分析其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就诊年龄、手术前远立体视功能、手术前近立体视功能、手术后眼位等。结果: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Timus立体视功能、斜视临床分型不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婴幼儿期行外斜视术的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后恢复的患儿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术 婴幼儿 眼位及双眼视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斐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23期175-176,共2页
目的:研究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术后不采取干预措施;研究组术后采取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眼位... 目的:研究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术后不采取干预措施;研究组术后采取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眼位及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双眼视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对患者采取功能训练,可以有效增强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及眼位情况,并有效降低复发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 调整缝线术 双眼视功能 复发 眼位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梦瑶 《临床研究》 2022年第8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均等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均等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年的正位率,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患者斜视度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1年后双眼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的差异。结果术后研究组正位率(95.56%)高于对照组(64.44%),欠矫率(6.67%)低于对照组(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过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及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及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均低于本组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双眼视功能较手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近立体视功能正常和异常情况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近立体视功能占比高于本组手术前,异常占比低于本组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正常和异常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改善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但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相较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而言在提高正位率和纠正斜视度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 正位率 双眼视功能 近立体视功能
下载PDF
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和知觉眼位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樊新皓 冯雪亮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5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和知觉眼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接受斜视手术的70例(70只眼)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37只眼),女性33例(33只...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和知觉眼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接受斜视手术的70例(70只眼)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37只眼),女性33例(33只眼);年龄4-27岁,平均年龄(9.9±4.6岁)。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2例(32只眼),训练组38例(38只眼)。两组患者均行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组检查后再训练2个月,对照组不做任何训练。检查所有患者训练前后同视机三级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及知觉眼位。性别和具有同时视功能人数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融合范围及知觉眼位偏移程度经正态性检验,当符合正态分布时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立体视锐度为等级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训练组患者中具有同时视功能者分别有25例和28例,分别占78.1%和73.7%;训练2个月后,具有同时视功能者分别有27例和37例,分别占84.4%和97.4%。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对照组与训练组患者的融合范围分别为12.0(18.75)°与6.5(17.25)°;训练2个月后,融合范围分别为13.0(20.75)°与18.0(12.25)°。经非参数秩和检验,训练组患者训练前后和训练后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4,-2.49;P<0.05)。训练2个月后,训练组患者具有远立体视功能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22例,占57.9%,较训练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08;P<0.05)。训练2个月后,两组患者具有近立体视功能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分别为20例和30例,分别占62.5%和78.9%,较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5,-3.26;P<0.05)。训练前,对照组患者的水平知觉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48.5(232.25)像素和14.0(23.75)像素;训练组分别为78.5(234.25)像素和10.0(28.00)像素。训练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知觉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43.0(155.25)像素和9.0(14.25)像素;训练组分别为13.0(27.25)像素和4.0(6.00)像素。经非参数秩和检验,训练前后患者水平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0,-3.43;P<0.05);两组训练后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4,-3.28;P<0.05)。结论知觉眼位能够更加精准且定量地反映中枢视知觉功能受损的程度,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修复中枢视知觉功能并重建双眼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知觉眼位 视感知觉训练 双眼视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