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Ka-band Solid-state Transmitter Cloud Radar and Data Merging Algorithm for Its Measurements 被引量:8
1
作者 Liping LIU Jiafeng ZHENG Jingya W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545-558,共14页
This study concerns a Ka-band solid-state transmitter cloud radar, made in China, which can operate in three different work modes, with different pulse widths, and coherent and incoherent integration numbers, to meet ... This study concerns a Ka-band solid-state transmitter cloud radar, made in China, which can operate in three different work modes, with different pulse widths, and coherent and incoherent integration number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cloud remote sens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Specifically, the design of the three operational modes of the radar(i.e., boundary mode M1, cirrus mode M2, and precipitation mode M3) is introduced. Also, a cloud radar data merging algorithm for the three modes is proposed. Using one month's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during summertime at Naqu on the Tibetan Plateau,we analyzed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cloud radar measurements of the three modes.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radar detections of hydrometeors and the percentage contributions of the different modes' data to the merged data were estimated.The performance of the merging algorithm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nimum detectable reflectivity for each mode was consistent with theoretical results. Merged data provided measurements with a minimum reflectivity of -35 dBZ at the height of 5 km, and obtained information above the height of 0.2 km. Measurements of radial velocity by the three operational modes agreed very well, and systematic errors in measurements of reflectivity were less than 2 dB. However,large discrepancies existed in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linear depolarization ratio taken from the different operational modes.The percentage of radar detections of hydrometeors in mid- and high-level clouds increased by 60% through application of pulse compression techniques. In conclusion, the merged data are appropriate for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studi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ta merging algorithm operational mode Ka-band radar cloud Tibetan Plateau pulse compression technique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Bright Band Characteristics Measured by Micro Rain Radar (MRR) at a Mountain and a Coastal Site in South Korea 被引量:8
2
作者 Joo-Wan CHA Ki-Ho CHANG +1 位作者 Seong Soo YUM Young-Jean CHO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Data from a long term measurement of Micro Rain Radar (MRR) at a mountain site (Daegwallyeong, DG, one year period of 2005) and a coastal site (Haenam, HN, three years 2004-2006) in South Korea were analyzed to ... Data from a long term measurement of Micro Rain Radar (MRR) at a mountain site (Daegwallyeong, DG, one year period of 2005) and a coastal site (Haenam, HN, three years 2004-2006) in South Korea were analyzed to compare the MRR measured bright b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form precipitation at the two sites. On average, the bright band was somewhat thicker and the sharpness (average gradient of reflectivity above and below the reflectivity peak) was slightly weaker at DG, compared to those values at HN. The peak reflectivity itself was twice as strong and the relative location of the peak reflectivity within the bright band was higher at HN than at DG. Importantly, the variability of these values was much larger at HN than at DG. The key parameter to cause these differences is suggested to be the difference of the snow particle densities at the two site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riming. Therefore, it is speculated that the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t HN may have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un-rimed snow growth, producing low density snow particles, to the riming of higher density particles, while snow particle growth at DG was more consistently affected by the riming process, and therefore high density snow particles. Forced uplifting of cloudy air over the mountain area around DG might have resulted in an orographic supercooling effect that led to the enhanced riming of supercooled cloud d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Rain Radar bright band thickness and sharpness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lo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基于CloudSat卫星对地基云雷达反射率因子的校准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晨 苏婧 +4 位作者 汪美华 胡晓宇 杨宣 母庆渝 葛觐铭 《气象科技》 2022年第3期314-323,共10页
地基云雷达是云的重要探测手段,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雷达发射机、接收器等参数的变化,会使观测数据产生漂移偏差,从而对云物理特性的反演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云雷达数据的校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针对KAZR(Ka-Band Zenith Radar,K波... 地基云雷达是云的重要探测手段,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雷达发射机、接收器等参数的变化,会使观测数据产生漂移偏差,从而对云物理特性的反演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云雷达数据的校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针对KAZR(Ka-Band Zenith Radar,K波段云雷达)云雷达特征,本文在Pavlos等提出的雷达数据校准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了对弱云和降水的信号识别,利用CloudSat星载雷达观测的反射率因子,气体衰减校正等数据,对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环境监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KAZR云雷达2013年8月至2017年5月反射率因子数据进行了校准,建立了KAZR雷达反射率因子46个月的历史资料校准数据库,并对校准周期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校准数据库的建立对SACOL站云的长期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不同波段地基雷达的对比增加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达(KAZR) 云剖面雷达(CPR) 反射率因子 校准
下载PDF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N THE GENERATION OF RADAR ECHO BRIGHT BAND
4
作者 董慧杰 王振会 +1 位作者 郭丽君 王云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5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In this study,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radar refractive factor(Z) observed with an X-band Doppler radar in Jurong on July 13, 2012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 stratiform cloud precipitation process were simulated using... In this study,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radar refractive factor(Z) observed with an X-band Doppler radar in Jurong on July 13, 2012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a stratiform cloud precipitation process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 Sim RAD software,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each impact resulting in the bright band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In the simulation, the parameters inputted into Sim RAD were updated until the output Z profile was nearly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input parameters were then deemed to reflect real conditions of the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wider(narrower) and brighter(darker) bright band corresponded to a larger(smaller) amount, wider(narrower) vertical distribution, and larger(smaller) mean diameter of melting particles in the melting layer. Besides this,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s under the wider(narrower) melting layer were larger(smaller). This may be contributed to the adequate growth of larger rain drops in the upper melting layer.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radar bright band showed that a drastic increasing of the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 due to melting led to the largest impact,making th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increase by about 15 d BZ. Fragmentation of large particles wa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making the value decrease by 10 d BZ. The collision-coalescence between melting particles, volumetric shrinking due to melting, and the falling speed of raindrops made th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change by about 3-7d BZ. Shape transformation from spheres to oblate ellipsoids resulted in only a slight increase in th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s(about 0.2 d BZ), which might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few large particles in stratiform clou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ght band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cloud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下载PDF
An Algorithm for Detecting Ice Cloud at Different Altitudes by Combining Dual CrIS Full Spectrum Resolution CO2 Channels
5
作者 WANG Li-wen ZHENG You-fei +1 位作者 TIAN Miao XU Jing-xi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0年第3期300-310,共11页
Using infrared sensors to detect ice clouds in different atmospheric layers is still a challenge.The different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longwave and shortwave infrared channels can be utilized to fulfil... Using infrared sensors to detect ice clouds in different atmospheric layers is still a challenge.The different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longwave and shortwave infrared channels can be utilized to fulfill this purpose.In this study,the release of Suomi-NPP Cross-track Infrared Sounder(Cr IS)full spectrum resolution is used to select and pair channels from longwave(~15μm)and shortwave(~4.3μm)CO2 absorption bands under stricter conditions,so as to better detect ice clouds.Besides,the differences of the weighting function peaks and cloud insensitive level altitudes of the paired channels are both within 50 h Pa so that the variances due to atmospheric conditions can be minimized.The training data of clear sky are determined by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cloud mask product and used to find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ired longwave and shortwave CO2 absorption channels.From the linear relationship,the so-called cloud emission and scattering index(CESI)is derived to detect ice clouds.CESI clearly captures the center and the ice cloud features of the Super Typhoon Hato located above 415 h Pa.Moreover,the CESI distributions agree with cloud top pressure from the VIIRS in both daytime and nighttime in different atmospheric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track Infrared Sounder Full Spectral Resolution(CrIS FSR) ice cloud detection dual CO2 absorption bands
下载PDF
基于OneNET云平台的智慧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楠 苏航 +1 位作者 张安莉 徐艳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9期56-60,65,共6页
针对传统消防监控系统存在开发成本高、误警率高、实时监控不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慧消防远程监控系统。采用STM32单片机作为中枢控制芯片,经多传感器采集温度、湿度、烟雾、火焰等环境数据,通过窄带物联网(NB-IoT,Nar... 针对传统消防监控系统存在开发成本高、误警率高、实时监控不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慧消防远程监控系统。采用STM32单片机作为中枢控制芯片,经多传感器采集温度、湿度、烟雾、火焰等环境数据,通过窄带物联网(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上传至OneNET云平台。经数据分析后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对异常数据触发报警实时响应。通过手机APP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及一键处置。经测试,监控系统报警准确率高于97.2%,数据延迟低于50 ms,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消防火警的无线远程监控,并做出快速反应,满足中小微企业和普通家庭用户的消防监控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消防 窄带物联网 云平台 传感器 远程监控系统
下载PDF
太平洋上空“射线状”云的观测分析
7
作者 王忠石 傅刚 孙维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2,共13页
本文研究太平洋上“射线状”云——一种尚未纳入现行云分类体系的云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NOAA-20和Suomi NPP可见光和红外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太平洋上空257个“射线状”云... 本文研究太平洋上“射线状”云——一种尚未纳入现行云分类体系的云的基本特征及分布规律。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卫星云图、NOAA-20和Suomi NPP可见光和红外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太平洋上空257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射线状”云呈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云系中心和清晰的带状径向云臂由中心向四周延伸,多数个例发生在中低纬度的东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上空,全年除4月份外各月份均有“射线状”云发生,高频月份为6、7和8月,中频月份为5、9、10和11月,低频月份为1、2、3、4和12月。部分“射线状”云个例的云系有旋转态势,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射线状”云云顶之上有逆温层存在,“射线状”云内部的运动特征为:云系低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低层辐合;云系中层以上升运动为主,水平方向辐合辐散较弱;云系顶层受稳定逆温层的阻碍无法继续向上发展,垂直气压速度(p-速度)近乎消失,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强辐散。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射线状”云形成的物理机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线状”云 带状云臂 太平洋 统计分析 大气逆温层
下载PDF
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对青藏高原东南缘降水回波的分析
8
作者 王卫民 徐八林 +2 位作者 雷勇 舒斌 马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302,共12页
利用丽江站新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获得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垂直观测资料,结合同址的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雨滴谱的分钟数据、常规探空数据和附近C波段天气雷达的强度回波,分析了两次降水过程前后云雷达反射率因子Z、径向速度V_(r)、速度谱宽... 利用丽江站新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获得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垂直观测资料,结合同址的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雨滴谱的分钟数据、常规探空数据和附近C波段天气雷达的强度回波,分析了两次降水过程前后云雷达反射率因子Z、径向速度V_(r)、速度谱宽S_(w)的垂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在发生弱降水时,云雷达Z在垂直方向的变化不明显;但V_(r)、S_(w)值在0℃层稍低位置有一个明显的分界层(融化层),粒子通过融化层后V_(r)、S_(w)都是快速变大,这个变化主要是粒子的相态由固态变成液态引发的,可以通过V_(r)、S_(w)突变值的位置来识别0℃层亮带的高度。从C波段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剖面图及云雷达位置的时间-高度图看,对毛毛雨和小雨的回波,强度和高度差异比较明显,毛毛雨比小雨回波高度低、强度弱,与云雷达相比C波段雷达对高一些的云观测不到,对距离较远的弱降水回波无法观测到;由于相同粒子对不同波长电磁波的散射不一样,造成两种雷达垂直方向观测到的Z变化不同。对比弱降水回波,云雷达在强降水时:Z出现缺口;V_(r)在0℃层以上有较大的正值(弱降水的V_(r)都是负值);在0℃层以上S_(w)变得更大(弱降水时S_(w)在0℃层以上值较小,在0℃层以下较大)。在强降水时,从C波段雷达回波强度时间-高度图看,垂直方向回波强度变化明显,在同一时刻回波强度由地面向空中的变化是逐渐减小的;不同时间同一高度层强度也有变化,云雷达雨衰缺口时段回波明显强于其他时段。在个例分析中,发生分钟降水量在0.3 mm以下强度的降水,云雷达可以观测到完整的云信息;发生分钟降水量在0.5 mm以上强度的降水,云雷达会有严重的雨衰,无法观测到完整的云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分钟降水量 C波段天气雷达 降水回波分析
下载PDF
一次层状云弱降水过程的机载Ka波段云雷达探测特征分析
9
作者 孙国德 蔡兆鑫 +2 位作者 张佃国 王烁 易田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利用2019年11月17日一次层状云系弱降水过程中获取的机载Ka波段云雷达(Ka-band precipitation cloud radar,KPR)和云粒子测量系统(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DMT)资料,将利用云粒子谱正演得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Z_(c))与KPR探测... 利用2019年11月17日一次层状云系弱降水过程中获取的机载Ka波段云雷达(Ka-band precipitation cloud radar,KPR)和云粒子测量系统(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DMT)资料,将利用云粒子谱正演得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Z_(c))与KPR探测值(Z_(m))进行对比,并对影响两者偏差的成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发现:(1)在层状云内部,Z_(c)与Z_(m)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偏差和均方根偏差分别为4.1 dBZ和4.3 dBZ。(2)在KPR径向速度变化和速度谱宽较大的区域,或在云层比较薄的区域,Z_(c)与Z_(m)之间的偏差和均方根偏差变大,但在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变化趋势上有较好的一致性。(3)云粒子数浓度(N_(c))、云粒子有效直径和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变化均对Z_(c)与Z_(m)之间的偏差有一定的影响,但偏差总体控制在±10 dBZ范围内。随着N_(c)的增大,两者之间的偏差变小,当N_(c)>200 cm^(-3)时,偏差大于10 dBZ的时次极少。当有效直径在50~230μm、液态水含量在0.15~0.50 g·m^(-3)范围内时,Z_(c)<Z_(m);当有效直径大于230μm、液态水含量大于0.50 g·m^(-3)时,Z_(c)>Z_(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波段云雷达(KPR) 飞机观测 云微物理结构
下载PDF
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系统设计与研究
10
作者 谷洁 唐浩文 +1 位作者 宋宏伟 刘楠 《电气自动化》 2024年第3期83-86,共4页
针对保护地数据收集较为困难、管理云平台的利用普遍低下等问题,对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系统进行设计与研究。采用分布式系统对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进行设计,其结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实现对... 针对保护地数据收集较为困难、管理云平台的利用普遍低下等问题,对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系统进行设计与研究。采用分布式系统对智慧保护地管理云平台进行设计,其结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实现对保护地数据的采集;网络层在窄带物联网技术上增加一个定时节能模块,可在对采集到的信息传送时节省功耗;应用层主要是对数据存储进行设计,可避免产生冗余重复数据,节省数据空间,增强索引能力和响应速度。通过试验,验证了数据采集的完整度和帧图像分辨率的稳定性都较传统方法更为优越。管理云平台数据存储占用空间较传统方法少,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增长幅度更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保护地 管理云平台系统 无人机遥感技术 窄带物联网 数据存储 空间占用
下载PDF
智慧城市下的智慧窨井监测系统的应用
11
作者 张建强 韦校飞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2期239-241,I0021,共4页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种市政管线窨井井盖丢失、移位、管道溢流、井内有害气体聚集而伴随的安全隐患问题,探索一种具备信息化管理、智慧化监控、精准化调度的功能的智慧窨井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及时快速处理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智慧...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各种市政管线窨井井盖丢失、移位、管道溢流、井内有害气体聚集而伴随的安全隐患问题,探索一种具备信息化管理、智慧化监控、精准化调度的功能的智慧窨井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及时快速处理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智慧窨井监测系统主要包含井盖监测、水位监测、环境温湿度、流量监测、可燃/有害气体监测、水质检测、视频监测等,根据窨井的性质与需求选择监测类别,超限发出预警,及时发送报警信息至平台或相关运维人员的手机APP。实现“一张图”实时对窨井的全过程管控与危害处理,做到全面管控,智慧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窨井监测 智能传感 蜂窝窄带物联网 监控云平台
下载PDF
云底高度的地基毫米波云雷达观测及其对比 被引量:32
12
作者 唐英杰 马舒庆 +4 位作者 杨玲 陶法 李思腾 谢成华 唐凡洁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0-687,共8页
对2014年11月20日-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综合试验基地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Vaisala CL51激光云高仪、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观测的云底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毫米波云雷达对云的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激光云高仪,... 对2014年11月20日-12月31日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综合试验基地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Vaisala CL51激光云高仪、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观测的云底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毫米波云雷达对云的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激光云高仪,随着能见度的增加,两设备云探测能力差距在减小;毫米波云雷达与激光云高仪同时观测到有云时,二者观测的云底高度相关系数为0.92;毫米波云雷达与探空观测云底、云顶高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78;云雷达观测的云底高度均略低于激光云高仪和探空,云雷达观测的云顶高度略高于探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云雷达 激光云高仪 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 云底高度
下载PDF
L波段探空判别云区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3
13
作者 蔡淼 欧建军 +2 位作者 周毓荃 杨棋 蔡兆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利用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的L波段探空资料,和与之时空匹配的Cloudsat云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云内和云外相对湿度的累积频率分布,发现以75%作为相对湿度阈值判断云准确率可达81%。随后利用BS(Bias Score)和TS(Threat Score)评分方法,对... 利用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的L波段探空资料,和与之时空匹配的Cloudsat云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云内和云外相对湿度的累积频率分布,发现以75%作为相对湿度阈值判断云准确率可达81%。随后利用BS(Bias Score)和TS(Threat Score)评分方法,对不同相对湿度阈值进行评分分析,发现以81%作为相对湿度阈值TS评分可达0.66,为最高。接着利用BS和TS评分方法分不同高度对相对湿度阈值进行评分分析,发现随高度的增加该高度上具有最好TS评分的相对湿度阈值在减小。利用这些阈值对云判断时,总的TS评分高于0.6,且其准确率达到84%以上,比利用单一相对湿度阈值判断云准确率要高。最后对这些阈值进行优化,得到一套适合于我国L波段探空秒数据的云垂直结构的判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探空 云区 BS评分 TS评分
下载PDF
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4
14
作者 肖辉 王孝波 +2 位作者 周非非 洪延超 黄美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5-404,共20页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 利用改进的三维完全弹性强对流云模式 ,模拟了 1 998年 7月 2 1日晨发生在武汉附近的特大暴雨个例 ,结果显示 ,该模式模拟得到的降雨量与实测接近 ,计算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最大值也与实际观测相一致 ,说明该模式对实际对流性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 ,通过冷云和暖云两种不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研究了云微物理过程在强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详细云物理过程的考虑对深入理解武汉这次强降水的形成过程是有意义的。该个例雨水的形成主要是暖雨过程 ,冰相微物理过程对该对流性强降水过程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形成雨水的冷相过程中 ,霰的融化及其在 0℃层下碰并云水形成雨水的过程是主要的。模式云在 0℃层附近存在明显的雷达回波亮带 ,亮带中间含有强回波核和及地下挂回波。分析表明 ,这种强回波核和下挂回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冰相粒子在 0℃层融化形成的 ,融化的冰相粒子与云滴碰并又加速雨水的产生。在这些融化的冰相粒子中 ,贡献最大的是霰粒。文中还分析了该强降水暴雨云维持长时间强降水的云物理机制。在低层大气温暖高湿和环境风切变有利条件下 ,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的准稳态结构可能是暴雨强降水得以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云物理过程 三维数值模拟 对流云 雷达回波亮带
下载PDF
毫米波雷达与无线电探空对云垂直结构探测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喆 王振会 曹晓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5-826,共12页
在众多种针对云垂直结构的探测中,毫米波雷达可获取云底、云顶、云厚等完整的云垂直结构信息,并可以连续监测云的垂直剖面变化,是有力的探测手段之一。而无线电探空因其直接的测量优势,能直观、确切地描述大气湿度垂直结构,可将其进一... 在众多种针对云垂直结构的探测中,毫米波雷达可获取云底、云顶、云厚等完整的云垂直结构信息,并可以连续监测云的垂直剖面变化,是有力的探测手段之一。而无线电探空因其直接的测量优势,能直观、确切地描述大气湿度垂直结构,可将其进一步处理生成云垂直结构信息,并作为一种数据源用于与毫米波雷达云垂直结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以评估毫米波雷达针对云宏观垂直结构的探测性能,为毫米波雷达更好地应用于云探测提供参考。通过获取位于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毫米波雷达2014年10月28日至2015年2月17日长达113天连续观测的反射率因子以及探空温、压、湿数据,设计或选取合适的方法对二者进行云边界的计算,并进行云高(包括云底高和云顶高)以及云层数的一致性比对分析。结果认为,除对于高层云的云顶高度毫米波雷达由于探测限制不能探测到10 km以上的云顶,某些时刻与探空产生较大差异外,在云底高度以及中低云的云顶高度上可以与探空观测取得很好的匹配效果,对于云的垂直分层上二者也有较强的一致性。该毫米波雷达具有较为准确并连续刻画10 km以下云垂直结构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测云雷达 L波段无线电气球探空 云垂直结构 一致性分析
下载PDF
对称不稳定理论的天气分析与预报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费建芳 伍荣生 宋金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333,共11页
锋面降水、暴雨、暴雪、台风、飑线和爆发性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和倾斜对流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密切相关.在此研究领域,近年来国际间逐步发展起来的对称不稳定理论正在引起国内外气象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介绍了对称不稳定理论... 锋面降水、暴雨、暴雪、台风、飑线和爆发性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和倾斜对流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密切相关.在此研究领域,近年来国际间逐步发展起来的对称不稳定理论正在引起国内外气象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介绍了对称不稳定理论的概念、天气学特征及计算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对称不稳定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提出了引起带状云和降水的倾斜对流发生发展机理和对称不稳定理论相关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不稳定 倾斜对流 带状云和降水 灾害性天气
下载PDF
C-RAN:面向绿色的未来无线接入网演进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晓云 黄宇红 +2 位作者 崔春风 陈奎林 陈沫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0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在高速发展的移动业务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移动运营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高额的能耗、高涨的建设和运维成本、紧张的频谱资源、快速增长的业务流量以及日趋严峻的成本压力。为解决这些挑战并追求未来可持续的增长,根据现网条件和... 在高速发展的移动业务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移动运营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高额的能耗、高涨的建设和运维成本、紧张的频谱资源、快速增长的业务流量以及日趋严峻的成本压力。为解决这些挑战并追求未来可持续的增长,根据现网条件和技术进步的趋势,提出了面向绿色演进的新型无线接入网构架C-RAN。C-RAN是基于集中化处理(Centralized),协作式无线电(Cooperative Radio)和实时云计算构架(Real-time Cloud Infrastructure)的无线接入网构架,集中式基带处理可以大大减少覆盖同样区域所需基站的数量;面向协作的无线远端模块和天线可以提高系统频谱效率;基于开放平台的实时云型基础设施和基站虚拟化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共享处理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这些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移动运营商所面临的上述挑战,并满足营收和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同步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化基带池 协作式无线电 云计算 无线接入网 网络架构
下载PDF
北上台风生成和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包澄澜 马卫民 +1 位作者 陈信雄 吴晓彤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8,共7页
对在太平洋上北上转向登陆日本的台风的生成和移动,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和云顶黑体温度计算作 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有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且云顶黑体温度降低 到-70℃以下,而-60℃的范围... 对在太平洋上北上转向登陆日本的台风的生成和移动,利用卫星云图分析和云顶黑体温度计算作 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如果有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且云顶黑体温度降低 到-70℃以下,而-60℃的范围扩大到3x4个纬距以上,则热带低压很可能在24h以内发展成为热带 风暴-台风。本文还确认,海表面温度Tss≥29℃是台风生成最重要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北上台风移动 的卫星云图特征的研究,指出台风外围卷入的长云带走向往往预示着台风的未来移向。尤其是台风南部 来自SW-S-SE方向的季风汇合带云带,不仅意味着台风强度的加强和维持,更预示着台风将往北 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台风 卫星云图 长云带 云顶黑体温度
下载PDF
基于红外窗区与水汽通道对流云团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文化 单海滨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4-824,共11页
卫星观测与辐射传输分析证明,对流云团红外水汽与窗区亮温差(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BTD)具有显著特征,利用对流云团BTD红外亮温特征可以识别对流云团。基于对流云团BTD特征建立的全球对流识别系统(global convection diagn... 卫星观测与辐射传输分析证明,对流云团红外水汽与窗区亮温差(brightness temperature difference,BTD)具有显著特征,利用对流云团BTD红外亮温特征可以识别对流云团。基于对流云团BTD特征建立的全球对流识别系统(global convection diagnostic,GCD)算法通过设立一个BTD单阈值检测对流云团的有无,但是它不能进一步量化对流云团强度。本文利用FY-2GVISSR红外观测数据与CINRAD CAR(CAPPI of reflectivity)雷达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BTD/CAR具有较好线性正相关关系;BTD不仅可以用于识别对流云团的存在,还可以进一步量化对流云团强度;BTD作为对流云团识别因子优于IRW(infrared window)亮温法。基于BTD/CAR相关关系可以实现基于静止卫星红外水汽和窗区观测的对流云团识别与定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窗区 红外水汽 对流云团 识别方法
下载PDF
台风生成的卫星云图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马卫民 吴晓彤 +1 位作者 陈信雄 包澄澜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0,共10页
本文对1993~1999年近100个台风过程作了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并计算了10个过程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结合旬平均海表面温度分布,以研究台风生成前期的特征条件,得出结论为:具有涡旋状结构的热带云团,如果出现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 本文对1993~1999年近100个台风过程作了卫星云图特征分析,并计算了10个过程的云顶黑体温度(TBB),结合旬平均海表面温度分布,以研究台风生成前期的特征条件,得出结论为:具有涡旋状结构的热带云团,如果出现一条或几条长达500~1000km以上的长云带卷入低压内部,云团中心部分的云顶黑体温度(TBB)降低到河-70℃以下,而且TBB=-60℃的范围扩大到3×4个纬距以上,则低压很可能在24h以内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台风。另外海表面温度SST≥29℃则很可能是台风生成的最重要的环境条件。这些结论不仅加深了对台风生成前期条件的认识,还提供了若干台风生成的量化条件,可应用于实际台风生成的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TBB 海温 长云带 台风生成 台风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