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face effects of monolayer-protected gold nanoparticles on the redox reactions between ferricyanide and thiosulfate 被引量:1
1
作者 LI Di1, SUN Chunyan1, HUANG Yunjie1, LI Jinghong1,2 & CHEN Shaowei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chun 130022,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Santa Cruz, CA 95064, US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5年第5期424-430,共7页
Electron transfer through th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 on gold nanopar-ticles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monolayer protected gold nanoclusters (MPCs) as elec-tron-transfer mediators. 3-Mercaptopropionic acid... Electron transfer through the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 on gold nanopar-ticles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monolayer protected gold nanoclusters (MPCs) as elec-tron-transfer mediators. 3-Mercaptopropionic acid (MPA) and 11-meraptoundecanoic acid (MUA) MPCs were employed to catalyze the redox reaction between potassium ferricyanide and sodium thiosulfate.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was proposed that the MPCs act as diffusing elec-tron-mediators and electron transfers to and from the MPCs surface. Therefore the electron transfer rate through the capping layers would be proportional to the MPCs catalyzed reaction rate, which was monitored by the UV absorbance of ferricyanide. The calculated apparent rate constant was orders of magnitude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maximum of tunneling current, 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splited energy level of the nanoscale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transfer three-dimensional 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redox reaction ELECTRON TRANSFER mediator surface effect.
原文传递
Influence Predictions of Contact Effects on Mesh Stiffness of Face Gear Drives with Spur Gear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政民卿 王晶 朱如鹏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5年第5期566-570,共5页
Mesh stiffness is one of important base parameters of face gear dynamic studies.However,a calculation solution of mesh stiffness of face gear drives is not to be constructed due to complex geometric flakes of face gea... Mesh stiffness is one of important base parameters of face gear dynamic studies.However,a calculation solution of mesh stiffness of face gear drives is not to be constructed due to complex geometric flakes of face gear teeth.Thus,a calculation solution of mesh stiffness of face gear drives with a spur gear,which is based on the proposed equivalent face gear teeth and Ishikawa model,is constructed,and the influence of contact effects on mesh stiffness of face gear drives i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mesh stiffness of face gear drives is sensitive to contact effects under heavy loaded operating conditions,specially.These contributions will benefit to improve dynamic studies of face gear dr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gear drive mesh stiffness contact effect equivalent tooth Ishikawa model
下载PDF
Available Face-Changing Effect
3
作者 Xiaobai Ai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8年第12期2193-2205,共13页
Based on mathematical foresight and beyond the mainstream inertial thinking patter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f neutrinos were really tachyons, the mystery of neutrinos might be solved. Fortunately, the space-like th... Based on mathematical foresight and beyond the mainstream inertial thinking patter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f neutrinos were really tachyons, the mystery of neutrinos might be solved. Fortunately, the space-like 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 reveals that there would exist an observable effect i.e. a “face-changing effect”, not oscillation, which was just related to the superluminal motion. As long as the motion velocity of an electron anti-neutrino was greater than c2/v, where v was the instantaneous thermal motion velocity of its mother neutron at the time of &beta;-decay, a corresponding electron neutrino formed from the face-changing would be observed on the journey. Therefore, a special and easy way to judge the physical nature of neutrinos may be suggested the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al groups all over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the current studies involving the disappearance mode of , to add a new experimental search after ve in the current, to see whether a few ve neutrinos would exceed the background counting. “Yes” result would reveal the neutrinos being tachyons, and “no” would be n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ial RELATIVITY in Space-Like Region TACHYON face-Changing effect Mother Neutron in β-Decay Reactor NEUTRINO Experiments
下载PDF
Dislocation stability in three-phase nanocomposites with imperfect interface
4
作者 Ying-Xin Zhao You-Wen Liu Qi-Hong Fang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93-702,共10页
Interface imperf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ailure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strength and toughness of nanocomposites. The elastic behavior of a screw dislocation in nanoscale coatin... Interface imperf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failure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strength and toughness of nanocomposites. The elastic behavior of a screw dislocation in nanoscale coating with imperfect interface is studied in the three-phase composite cylinder model.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ner nanoin- homogeneity and intermediate coating is assumed as perfectly bonded. The bonding between intermediate coating and outer matrix is considered to be imperfect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interface imperfection is uniform, and a linear spring model is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weakness of imperfect interface. The explicit expression for image force acting on dislocation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a complex variable method. The analy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ner interface effect and outer interface imperfection, simultaneously taken into account, would influence greatly image force, equilibrium position and stability of dislocation, and various critical parameters that would change dislocation stability. The weaker interface is a very strong trap for glide dislocation and, thus, a more effective barrier for slip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mposites -Dislocation Imperfect inter- face - Interface effect Complex variable method
下载PDF
SPLIT-FACE模式评价肌底液产品对抗衰老护肤品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雅倩 金银珠 +3 位作者 孙楠 吴艳 延在昊 安水善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640-644,共5页
目的:采用split-face模式评价肌底液产品对抗衰老护肤品boosting效应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名北京地区健康女性受试者进行使用前后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让受试者分左、右脸使用肌底液+/-抗衰老面霜(联合侧与面霜侧)4周,分别在0周... 目的:采用split-face模式评价肌底液产品对抗衰老护肤品boosting效应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名北京地区健康女性受试者进行使用前后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让受试者分左、右脸使用肌底液+/-抗衰老面霜(联合侧与面霜侧)4周,分别在0周、2周、4周检测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光泽度、皮肤弹力、眼部细纹以及角质细胞脱落数量。结果:与0周(联合侧54.58±8.43,面霜侧53.92±10.3)相比,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在4周(联合侧65.68±9.61,面霜侧59.66±7.25)有明显的升高,组间比较4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皮肤光泽度在4周(联合侧9.41±1.73,面霜侧9.24±1.53)与0周(联合侧8.09±1.56,面霜侧7.97±1.67)相比有明显的升高,2周、4周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皮肤弹性从2周(联合侧0.74±0.08,面霜侧0.71±0.07)开始提高,4周(联合侧0.78±0.08,面霜侧0.73±0.05)提高更为明显,4周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部细纹各参数在2周、4周与0周相比有明显改善,但各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角质细胞剥脱数量在4周(联合侧45.36±5.67,面霜侧47.65±5.08)比0周(联合侧48.53±5.53,面霜侧48.94±3.93)有明显改善,且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同时使用肌底液产品和抗衰老面霜比单独使用抗衰老面霜具有更好的效果,对于干性皮肤人群来说,有改善皮肤眼部细纹和皮肤弹性,提高皮肤光泽度,角质层含水量和皮肤角质层完整性的作用,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ing效应 肌底液产品 split-face模型 抗衰老护肤品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ecological effect of cropland heavy metal contaminants by CO_2 enrichment in atmosphere 被引量:4
6
作者 Hongyan GUO Haixia JIA +1 位作者 Jianguo ZHU Xiaorong WA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6年第B08期212-212,共1页
关键词 环境行为 生态效应 重金属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 face
下载PDF
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政治审思、优势资源和实践效能
7
作者 蔡文成 张之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1-59,87,共10页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建设问题的重要思考。从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身份、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境遇问题对大党独有难题进行透视,深入发掘中国共产... “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建设问题的重要思考。从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身份、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境遇问题对大党独有难题进行透视,深入发掘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发展的优势资源,可以看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于自我革命、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密切联系群众等独有优势构成了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政治资源、理论资源、精神资源、组织资源和实践资源。以大党的独有优势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效能就体现在: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中提升人民群众认同,在思想与制度同向发力中提增党建质量,在借鉴与创新相融合中提供政党治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党独有难题 优势资源 实践效能
下载PDF
黄铁矿氧化产活性氧及其地球化学效应
8
作者 黄娥 蒋燕虹 +2 位作者 李亚欢 鲜海洋 梁晓亮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739,共12页
黄铁矿是地壳中分布最广泛的硫化物矿物,其氧化过程产生多种活性氧物种,对环境物质转化和污染物衰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黄铁矿氧化产活性氧的反应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地球化学效应。在酸性、缺氧条件下,表面硫缺陷位Fe^(3+)氧... 黄铁矿是地壳中分布最广泛的硫化物矿物,其氧化过程产生多种活性氧物种,对环境物质转化和污染物衰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黄铁矿氧化产活性氧的反应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地球化学效应。在酸性、缺氧条件下,表面硫缺陷位Fe^(3+)氧化吸附态H_(2)O是产·OH的主要机制;而在有氧条件下,黄铁矿表面Fe(Ⅱ)与O_(2)反应生成吸附态H_(2)O_(2),后者通过非均相/均相Fenton反应产生·OH。在光照条件下,作为半导体矿物的黄铁矿产生光生空穴和电子,促进活性氧物种的产生。黄铁矿氧化产活性氧活性具有晶面选择性,受其结构中的类质同象置换、环境中的共存物质所影响。黄铁矿氧化产活性氧很可能是早期地球氧化驱动力来源之一,对全球陆-海硫通量增加以及条带状铁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还对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归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未来相关研究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均相/非均相反应以及各活性氧物种在氧化反应中的贡献;置换离子种类及微观局域环境对黄铁矿氧化活性氧反应性的影响;反应过程中黄铁矿表面微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氧化反应 活性氧物种 晶面效应 类质同象置换
下载PDF
CuO材料在锂电池及气敏材料以及催化中的晶面、结构、形貌效应
9
作者 杨娜 杜秋月 +4 位作者 杨淇 张海东 熊昆 龚海峰 宋钰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2,共5页
氧化铜(CuO)材料广泛应用于锂电池、气敏材料和催化等领域,是极具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但是对其构效关系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机制仍然未达成统一认识,制约了新型CuO功能材料的研发。从晶面、微观结构和微观形貌这样不同尺度的视角分析了Cu... 氧化铜(CuO)材料广泛应用于锂电池、气敏材料和催化等领域,是极具前景的新型功能材料。但是对其构效关系的内在本质和作用机制仍然未达成统一认识,制约了新型CuO功能材料的研发。从晶面、微观结构和微观形貌这样不同尺度的视角分析了CuO纳米材料在锂电池、气敏材料和催化中的构效关系,展望了其构效关系研究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 锂电池 气敏材料 催化 晶面效应 结构效应 形貌效应
下载PDF
基于均匀试验法的清水混凝土清水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郑宏翔 陆凤华 +2 位作者 王山 储洪强 蒋林华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6期32-36,共5页
通过均匀试验法研究了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矿渣掺量、砂率对清水混凝土清水效果的影响,以混凝土表面色差、气孔率、裂缝率为指标,建立了量化评价清水混凝土清水效果的方法,使用二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清水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对清水... 通过均匀试验法研究了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矿渣掺量、砂率对清水混凝土清水效果的影响,以混凝土表面色差、气孔率、裂缝率为指标,建立了量化评价清水混凝土清水效果的方法,使用二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清水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对清水效果影响的方程,并得到最优配合比。结果表明,水胶比对清水混凝土清水效果影响最大,胶凝材料用量次之,砂率主要影响混凝土的表面气孔率和表面裂缝率,矿渣掺量对清水效果没有明显影响;清水效果最好的配合比为水胶比0.43,胶凝材料用量475 kg/m^(3),矿渣掺量25%,砂率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混凝土 清水效果 均匀试验法 回归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巨厚硬岩下综放工作面超前效应失效机制研究
11
作者 郝其林 魏全德 +2 位作者 宋建芳 杨伟利 王军辉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7期260-266,共7页
以河南义马煤田上赋巨厚硬岩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索工作面开采中的超前效应失效机制,并提出了相应防控策略。研究表明,低位大厚度软岩的易垮性、高位巨厚硬岩的整体性和超前高强卸压是导致... 以河南义马煤田上赋巨厚硬岩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索工作面开采中的超前效应失效机制,并提出了相应防控策略。研究表明,低位大厚度软岩的易垮性、高位巨厚硬岩的整体性和超前高强卸压是导致超前效应失效的根本原因,低位大厚度软岩随推采即时垮落,高位巨厚硬岩未达到极限跨距时以整体静载作用于下方煤体,煤体所承受的覆岩自重应力被均化,进而导致超前效应显现不明显;超前高强卸压不但阻断了传力路径,同时降低了应力集中程度。据此提出了设计合理推采长度、留设合理隔离煤柱以减少远场悬露岩层的生成,近场实施超前强卸压降力的防控策略,将大幅减少或消除巨厚硬岩下工作面超前效应的影响,对冲击地压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硬岩 综放工作面 超前效应 失效机制 冲击地压
下载PDF
头面部深Ⅱ度烧伤患者行综合性康复护理的康复效果分析
12
作者 温淑华 周雪 唐玮炜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6期99-103,共5页
目的:探讨头面部深Ⅱ度烧伤患者行综合性康复护理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头面部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 目的:探讨头面部深Ⅱ度烧伤患者行综合性康复护理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头面部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满意度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知识掌握度、遵医行为、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护理能提高头面部烧伤患者整体疗效、稳定病情,值得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烧伤 综合性康复护理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康复效果
下载PDF
孤岛工作面的概念及判定探讨
13
作者 薛伟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1-75,共5页
孤岛工作面在煤矿生产和安全监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概念至今尚无准确界定。定义了工作面的孤岛属性,分析了孤岛工作面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工作面孤岛属性的判定流程。以龙家堡煤矿305工作面为例,通过分析工作面西翼和北翼煤柱体... 孤岛工作面在煤矿生产和安全监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概念至今尚无准确界定。定义了工作面的孤岛属性,分析了孤岛工作面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工作面孤岛属性的判定流程。以龙家堡煤矿305工作面为例,通过分析工作面西翼和北翼煤柱体的煤柱尺寸效应,对305工作面的孤岛属性进行了判定。结果表明,305工作面不具有孤岛属性,305工作面不属于孤岛工作面,给出了非典型孤岛工作面孤岛属性的判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属性 孤岛工作面 尺寸效应 应力集中 采空区 煤柱
下载PDF
润东煤业综放工作面CO_(2)爆破顶煤技术研究
14
作者 高宏 《煤》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针对润东煤矿放顶煤开采工作面推进后顶煤坚硬不易断裂并呈大块状态,无法进入后部溜槽的问题,结合CO_(2)预裂爆破的特点,在工作面两巷道距切眼20 m外使用炸药进行预裂爆破、工作面机头机尾段各15 m范围采用CO_(2)预裂爆破技术进行顶煤... 针对润东煤矿放顶煤开采工作面推进后顶煤坚硬不易断裂并呈大块状态,无法进入后部溜槽的问题,结合CO_(2)预裂爆破的特点,在工作面两巷道距切眼20 m外使用炸药进行预裂爆破、工作面机头机尾段各15 m范围采用CO_(2)预裂爆破技术进行顶煤预裂爆破试验,并对现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通过在巷道两侧提前用炸药爆破和切眼范围内用CO_(2)预裂顶煤爆破两项措施的结合,CO_(2)致裂爆破区域支架后方顶煤大部分垮落。工作面煤块大块率由40%降低至5%,块煤基本可顺利进入后部溜槽,提高了煤炭回收率,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CO_(2)预裂爆破 综放工作面 效果分析
下载PDF
胶凝砂砾石坝层面效应及其稳定性研究
15
作者 徐刚(文/翻译) 陈晗 《江西水利科技》 2024年第2期98-101,107,共5页
以莆田萩芦溪西音水库工程拟建胶凝砂砾石坝为例,概化出静力刚体极限计算模型,并按建基面及不同高程处胶凝砂砾石填筑面进行坝体抗剪断系数与上下游垂直正应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水位荷载时,上游面垂直正应力随胶凝层面所处坝体高... 以莆田萩芦溪西音水库工程拟建胶凝砂砾石坝为例,概化出静力刚体极限计算模型,并按建基面及不同高程处胶凝砂砾石填筑面进行坝体抗剪断系数与上下游垂直正应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水位荷载时,上游面垂直正应力随胶凝层面所处坝体高程位置升高而减小;当胶凝层面位置一定时,上游面垂直正应力随荷载水位升高而存在降低的趋势。坝基面抗剪断系数及坝踵处正应力随库水位升高而减小,坝趾处正应力随库水位升高而增大;工程建设及正常营运过程中,建议采取相应措施监测及检测胶凝砂砾石坝层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面效应 胶凝砂砾石坝 抗剪断系数 垂直正应力
下载PDF
活鸡兔井12^(上)317工作面过空巷顶板防治技术研究
16
作者 葛海军 冯志忠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4-160,共7页
为保证工作面过空巷过程中顶板的稳定,以大柳塔矿活鸡兔井12^(上)317工作面过空巷为工程背景,提出了利用柔模泵送支柱支撑空巷顶板的技术手段,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工作面过空巷不同时期的围岩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开... 为保证工作面过空巷过程中顶板的稳定,以大柳塔矿活鸡兔井12^(上)317工作面过空巷为工程背景,提出了利用柔模泵送支柱支撑空巷顶板的技术手段,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工作面过空巷不同时期的围岩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开切眼空巷采用柔模泵送支柱后,工作面过空巷期间围岩应力分布均匀,未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顶板下沉量显著减小,保证了12^(上)317综采工作面过空巷期间的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空巷 工作面支护 数值模拟 效果评价
下载PDF
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瓦斯治理及效果研究
17
作者 靳鹏飞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94-196,共3页
针对某煤炭井下综采工作面实际情况,制定了瓦斯治理方案,结合了开采保护层、网格式上向穿层钻孔、地面钻井、高位穿层拦截钻孔、小曲率梳状长钻孔、高位钻孔、老塘埋管等先进技术,之后逐项完成了抽采技术的实施方案设计与实施。监测了11... 针对某煤炭井下综采工作面实际情况,制定了瓦斯治理方案,结合了开采保护层、网格式上向穿层钻孔、地面钻井、高位穿层拦截钻孔、小曲率梳状长钻孔、高位钻孔、老塘埋管等先进技术,之后逐项完成了抽采技术的实施方案设计与实施。监测了1183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瓦斯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回采期间回风巷瓦斯平均浓度小于《煤矿安全规程》限值,未出现瓦斯超限情况,满足井下作业人员安全工作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综采工作面 瓦斯 治理效果 研究
下载PDF
高性能无机注浆材料在“孤岛”工作面巷道加固中的应用
18
作者 赵建阳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59-161,共3页
为保证“孤岛”工作面巷道顶板和煤柱结构稳定性,针对工作面两巷在回采过程中受到叠加动压影响,变形严重的问题,采取注浆加固措施,使用硫铝酸盐水泥熟料与生石灰、石膏等材料作为主要注浆原材料进行配比,加入添加剂后改良其可塑性及抗... 为保证“孤岛”工作面巷道顶板和煤柱结构稳定性,针对工作面两巷在回采过程中受到叠加动压影响,变形严重的问题,采取注浆加固措施,使用硫铝酸盐水泥熟料与生石灰、石膏等材料作为主要注浆原材料进行配比,加入添加剂后改良其可塑性及抗压强度,经过实践验证,加固后,巷道两帮移近量217.5~252.6 mm,顶底移近量达212.3~239.4 mm,巷道变形情况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工作面 动压影响 注浆加固 巷道变形
下载PDF
表面波度对液体椭圆孔端面密封上游泵送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顾广溪 宋源森 白少先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4,共6页
表面波度与端面几何型槽的耦合影响使得密封性能的变化规律更为复杂。基于粗糙和波度表面假设,建立空化效应下端面椭圆孔液体上游泵送密封的理论分析模型,对上游泵送端面密封的压力分布和泄漏率进行数值求解计算,分析周向表面波度幅值... 表面波度与端面几何型槽的耦合影响使得密封性能的变化规律更为复杂。基于粗糙和波度表面假设,建立空化效应下端面椭圆孔液体上游泵送密封的理论分析模型,对上游泵送端面密封的压力分布和泄漏率进行数值求解计算,分析周向表面波度幅值、数量等几何参数和转速、密封压力等操作参数对开启力和泄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表面波度使得密封端面产生更高的流体动压效果,并减弱上游泵送效果,容易导致密封介质的泄漏;随着波高和周向波数的增加,开启力略有增加;泄漏率随着波高的增加呈现正向增强趋势,但波数对泄漏率没有明显影响;在空化效应和表面波度的影响下,速度剪切产生的密封端面开启力可增加50%以上,并形成流体的完全上游泵送;密封压力和膜厚的增加,使得流体的上游泵送性能和密封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波度 空化效应 上游泵送 椭圆孔 液体端面密封
下载PDF
基于CFD的车辆空调吹面出风方向优化研究
20
作者 张峰 李锋 +1 位作者 王德远 郝庆全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11期100-103,共4页
某乘用车型由于吹面风道风口出风导向结构布置受限以及风口局部曲面的外观需求,在出风口壳体面后存在连续斜面结构时,吹面出风气流与风口局部曲面结构易产生康达效应,影响夏季车内乘员的降温舒适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CFD分析方法... 某乘用车型由于吹面风道风口出风导向结构布置受限以及风口局部曲面的外观需求,在出风口壳体面后存在连续斜面结构时,吹面出风气流与风口局部曲面结构易产生康达效应,影响夏季车内乘员的降温舒适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CFD分析方法计算吹面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流场分析,并通过优化风口局部曲面结构改善风口局部康达效应影响。优化后的结构满足吹面风口出风方向设计要求,改善了乘员舱的夏季降温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分析 乘员舱舒适性 吹面流场 康达效应 出风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