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in a patient heterozygous for factor Ⅴ Leiden and G20210A prothrombin genotypes 被引量:1
1
作者 Paras Karmacharya Madan Raj Aryal Anthony Donat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43期7813-7815,共3页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is a rare but life threatening form of bowel ischemia.It is implicated in 6%-9% of all cases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or idiopathic)MVT vari...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is a rare but life threatening form of bowel ischemia.It is implicated in 6%-9% of all cases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or idiopathic)MVT varies from 0% to 49%,with a decrease in frequency secondary to more recent availability of newer investigations for hypercoagulability.The presence of factor Ⅴ Leiden(FVL)and prothrombin G20210A mutations(PGM)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in these cases.However,there have been scarce case reports describing MVT in heterozygotes of both these mutations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long term management.Our case describes acute MVT in a previously asymptomatic young patient with no prior histor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The patient was found to be heterozygous for FVL and PGM and treated with lifelong anticoagulation with warfarin(goal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2-3)and avoidance of hormonal contracep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 PROTHROMBIN gene factor LEIDEN HETEROZYGOUS Anticoagulation Oral contraceptives
下载PDF
Homozygous factor Ⅴ Leiden mutation in type Ⅳ Ehlers-Danlos patient
2
作者 Marwan Refaat Mostafa Hotait Brion Winsto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4年第3期75-77,共3页
Ehlers-Danlos syndrome(EDS) is a group of inheri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caused by collagen synthesis defects. Several hemostatic abnormaliti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EDS patients that increase the bleeding ten... Ehlers-Danlos syndrome(EDS) is a group of inheri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orders caused by collagen synthesis defects. Several hemostatic abnormalitie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EDS patients that increase the bleeding tendencies of these patients. This case report illustrates a patient with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a patient with type Ⅳ EDS, platelet δ-storage pool disease and factor Ⅴ Leiden mutation. Young woman having previous bilateral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 coexisting with ruptured splenic aneurysm and multiple other aneurysms now presen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sence of factor Ⅴ Leiden mutation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nfarct was due to acute coronary thrombosis, although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known to occur in vascular type ED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in the medical literature of factor Ⅴ Leiden mutation in an EDS patient which made the management of our patient challenging with propensity to both bleeding and clo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HLERS-DANLOS syndrome factor V LEIDEN PLATELETS COAGULOPATHY
下载PDF
Arg485Lys polymorphism of factor Ⅴ increases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乐玮 于金德 +8 位作者 陆林 陶蓉 尤蓓 蔡煦 曹文俊 黄薇 何汝敏 陈竺 龚兰生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3-6,共4页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tic variation in coagulation factor Ⅴ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 (CAD) Methods Unrelated 86 patients with CAD and 102 healthy controls were analyzed by ...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tic variation in coagulation factor Ⅴ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 (CAD) Methods Unrelated 86 patients with CAD and 102 healthy controls were analyz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 DGGE) to detect variations in the entire twenty five exons of the factor Ⅴ gene Results Polymorphisms in exon 4 [642 GT (Ser156)], exon 10 [1628 GA (Arg485Lys)], exon 13 [4070 AG (His1299Arg)] and exon 16 [5380 GA (Val1736Met)] were documented The study also identified a novel polymorphism in exon 2 (327 AG) which did not result in amino acid residue substitution The Leiden mutation (Arg506Gln) was not detected in any of our 188 subjects Among the 5 polymorphisms, the allele frequency of 1628 GA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CAD patients and controls (0 69 vs 0 81, χ 2=6 908, P <0 01)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is finding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Conclusion 1628 GA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CAD and it may be a risk factor for CAD morbidity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gulation fact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原文传递
凝血因子Ⅴ缺乏症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史荣辉 孟强 +4 位作者 吴建君 杨兰 龙小琼 张丽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法术前:为判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对提升FⅤ的效果,采用在静息状态下,交替输注冷沉淀和FFP,监测输注前、输注后1 h、24 h和48 h TEG、凝血功能及凝血...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合并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法术前:为判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对提升FⅤ的效果,采用在静息状态下,交替输注冷沉淀和FFP,监测输注前、输注后1 h、24 h和48 h TEG、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制定术中及术后输血策略,术前补充FFP 600 mL和冷沉淀10 U。术中:手术进行7 h,输注FFP 600 mL,无明显出血。术后:输注FFP。结果术前:患者凝血FⅤ活性2次检测结果分别为1.9%和1.8%,交替输注冷沉淀10 U和FFP 1200 mL后,FⅤ活性均升高,分别为5.1%和6.0%;TEG检测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T和ATPP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手术顺利,无明显出血。术后:术后2 h输注FFP 500 mL,术后1—7 d每天输注FFP 250~500 mL,患者伤口未见明显渗血,TEG、PT、APTT和血红蛋白(Hb)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患者于术后12 d顺利出院。基因检测结果为遗传性凝血FⅤ缺乏症,属于复合杂合变异。结论FⅤ缺乏症合并外科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进行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冷沉淀和FFP均可以有效补充凝血因子。判断FⅤ缺乏症患者的凝血状态时,TEG检测似乎优于凝血功能7项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乏 冷沉淀 新鲜冰冻血浆(FFP) 血栓弹力图(TEG)
下载PDF
口服避孕药与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因子Ⅴ基因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吴玉璘 孔志明 +1 位作者 王心如 李瑛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 探讨国产复方口服避孕药 (COC)与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因子V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测定 14 1例健康妇女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Ⅹ活性 ;分析女性脑卒中患者因子Ⅴ基因多态性。结果 炔诺酮组和炔诺孕酮组凝血因子X活性均数均显著... 目的 探讨国产复方口服避孕药 (COC)与凝血因子的变化及因子V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测定 14 1例健康妇女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Ⅹ活性 ;分析女性脑卒中患者因子Ⅴ基因多态性。结果 炔诺酮组和炔诺孕酮组凝血因子X活性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97 0 8± 14 78,P <0 0 5 ;98 5 8± 13 2 8,P <0 0 1) ;炔诺酮组凝血因子Ⅷ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5 0 96± 5 7 11,P <0 0 5 ) ;二服药组凝血因子Ⅱ、Ⅴ、Ⅶ活性均数与对照组相似 ,差异无显著性 ;女性脑卒中患者中服避孕药者和非服避孕药者均未发现因子Ⅴ基因多态性。结论 长期服用国产低剂量COC对妇女的凝血因子有一些负面影响 ,不同避孕药的影响略有不同 ;COC不会引起中国妇女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 因子V 对照组 口服避孕药 基因突变 脑卒中患者 炔诺酮 活性 服药 孕酮
下载PDF
慢性重型肝炎凝血因子Ⅴ、Ⅶ、Ⅹ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春丽 于金东 +2 位作者 高涛 张月萍 徐建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269-271,共3页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前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后者分为早期、恢复期,采用血凝法动态检测两组各期及对照组中患者凝血因子Ⅴ、Ⅵ、... 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7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前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后者分为早期、恢复期,采用血凝法动态检测两组各期及对照组中患者凝血因子Ⅴ、Ⅵ、Ⅹ的水平,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组早期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分别为34.64±2.89、20.96±2.23、42.62±3.28,中期分别为22.81±2.28、14.40±1.63、32.67±2.70,晚期分别为14.25±1.76、9.90±1.48、25.76±2.44,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肝功能受损程度加剧而呈进行性降低,其中19因子下降最明显。存活组早期3种因子水平分别为45.58±8.69、21.96±6.61、42.27±12.25,均显著低地正常对照组。恢复期中Ⅶ因子为68.85±31.74,Ⅹ因子为64.12±11.65,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Ⅴ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存活组与死亡组的早期Ⅴ因子的活性有显著性差异(t=2.44,P<0.05),而Ⅶ因子、Ⅹ因子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0.38、0.09,P>0.05)。结论:动态观察凝血因子Ⅴ、Ⅶ、Ⅹ水平的变化,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Ⅶ因子是较灵敏的指标,Ⅴ因子是判断预后的最好指标,由于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凝血因换 凝血因子Ⅶ 凝血因子Ⅹ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唐金凤 陈先春 +2 位作者 刘婷 钟磊 肖九长 《黑龙江医学》 201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Ⅷ 抗凝血酶Ⅲ 并发症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Ⅴ和凝血酶原基因型与血栓形成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均 武建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z1期74-78,共5页
凝血因子的基因多态性对凝血系统中生化成分的改变及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 (F )基因型及表现型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重点讨论这两种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可能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的严重损害 ;并认为单基因... 凝血因子的基因多态性对凝血系统中生化成分的改变及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 (F )基因型及表现型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重点讨论这两种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可能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的严重损害 ;并认为单基因变化在疾病中作用甚小 ,但这种变化与特殊的环境因素和 (或 )多个基因突变共同作用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 血栓形成 凝血酶原 因子
下载PDF
利用标准回归方程建立分析因子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As(Ⅲ)和As(Ⅴ) 被引量:8
9
作者 贺与平 李海芳 林金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4-529,共6页
根据As(Ⅲ)和As(Ⅴ)在HG-AFS仪器上的响应差别,利用As(Ⅲ)、As(Ⅴ)标准回归方程建立的分析因子,通过测定溶液中预还原前的荧光强度和预还原后的砷量,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干扰少、快速、操作简便的HG-AFS法直接测定As(Ⅲ)和As(Ⅴ)的分... 根据As(Ⅲ)和As(Ⅴ)在HG-AFS仪器上的响应差别,利用As(Ⅲ)、As(Ⅴ)标准回归方程建立的分析因子,通过测定溶液中预还原前的荧光强度和预还原后的砷量,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干扰少、快速、操作简便的HG-AFS法直接测定As(Ⅲ)和As(Ⅴ)的分析方法.对影响分析因子的各种仪器条件和共存离子干扰进行了试验,考察了样品中不同浓度As(Ⅲ)和As(Ⅴ)的测定精密度.方法的检出限As(Ⅲ)为0.050ng.ml-1,As(Ⅴ)为0.087ng.ml-1,相对误差为0.31%—19.2%,相对标准偏差为1.18%—20.96%.方法对水中As(Ⅲ)和As(Ⅴ)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7.55%—24.97%,回收率为89.5%—110.2%,对土壤中酸提取和磷酸盐交换性As(Ⅲ)和As(Ⅴ)的回收率为91.2%—1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回归方程 分析因子 HG-AFS As(Ⅲ) As() 土壤.
下载PDF
国人布-加综合征与FⅤ Leiden突变的相关研究
10
作者 冯博 徐克 +6 位作者 姜宏 金春元 傅伟能 李福才 李红 苏红英 张曦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国人布 -加综合征 (BCS)与凝血第 因子 L eiden(F L)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 2 9例国人BCS(其中 2 5例为散发 BCS、4例为家族性 BCS)和 2 9名健康对照者 ,并对其血样进行 PCR- RFL P的 F L 突变分析。结果 :2 9例 BCS中 ,... 目的 :探讨国人布 -加综合征 (BCS)与凝血第 因子 L eiden(F L)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 2 9例国人BCS(其中 2 5例为散发 BCS、4例为家族性 BCS)和 2 9名健康对照者 ,并对其血样进行 PCR- RFL P的 F L 突变分析。结果 :2 9例 BCS中 ,共有 3例 F L 突变阳性 ,均为家族性 BCS病例。其中家系 A姐妹均有 F L 突变 ,家系 B妹妹突变阳性 ,均为杂合性突变。散发病例无 1例阳性。对照组无 1例阳性。 2 9例国人 BCS中 ,F L 突变频率为0 .0 5 17,而 4例家族性 BCS的 F L 突变频率则为 0 .375 0。2 9例 BCS病例组与 2 9例对照组间 F L 突变频率无统计学差别 ,但家族性 BCS病例组与对照组间 F L 突变频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别。结论 :国人家族性 BCS与 F L 突变相关 ,国人散发性 BCS与 F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凝血第因子 LEIDEN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载钠硅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中As(Ⅴ)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荣英 唐文清 +3 位作者 康卓 陈静 刘兴 龚道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25-1932,共8页
由于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自然水体和土壤被As(砷)污染,严重危及生态环境并已受到广泛关注.为实现更大程度地去除含As废水的新型吸附材料,以废弃蛋壳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法制备多孔状且较大比表面积的Na-Si-CHAP[Ca10-xNax(PO4)6-y-z(Si O... 由于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自然水体和土壤被As(砷)污染,严重危及生态环境并已受到广泛关注.为实现更大程度地去除含As废水的新型吸附材料,以废弃蛋壳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法制备多孔状且较大比表面积的Na-Si-CHAP[Ca10-xNax(PO4)6-y-z(Si O4)z(CO3)y(OH)2-α,载钠硅碳羟基磷灰石],深入分析去除含As(Ⅴ)废水的吸附特性.通过BET比表面积、扫描电镜(SEM)、EDX(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进一步探讨了pH、吸附时间、初始ρ[As(Ⅴ)]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6. 0、作用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313 K等优化条件下,0. 2 g Na-Si-CHAP对100 mL 30 mg/L含As(Ⅴ)废水的去除率和平衡吸附容量分别为96. 53%和14. 48 mg/g.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吸附试验数据,313 K下相关系数(r2)高达0. 998 0,饱和吸附容量达46. 73 mg/g,明显高于其他同类材料;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较好地描述该吸附行为,相关系数高达0. 999 9;热力学参数ΔG(吉布斯自由能变)、ΔH(焓变)和ΔS(熵变)的计算值显示,该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研究显示,Na-Si-CHAP作为一种吸附剂,对含As(Ⅴ)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同类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i-CHAP As() 吸附因子 优化 吸附机理
下载PDF
FⅤ Leiden突变与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雅妮 潘旭东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3期231-233,共3页
F Ⅴ Leiden突变可导致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是引起白种人静脉血栓栓塞的最常见遗传因素。但对这一突变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尚存有争议。文章综述了F Ⅴ Leiden突变的分子机制及近年来在缺血性卒中方面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 F LEIDEN突变 缺血性卒中 活化蛋白C抵抗 分子机制 抗凝功能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因子Ⅱ、Ⅴ凝血活性的研究
13
作者 张学军 徐世荣 +2 位作者 姚尔固 郭辉 李玉秀 《白血病》 1996年第3期151-153,共3页
对4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血浆Ⅱ:C和Ⅴ:C的研究。正常对照组Ⅱ:C活性为99.83±29.19(%),Ⅴ:C为101.50±39.74(%)。疾病活动期、有出血倾向时Ⅱ:C降低;当外周血幼稚细胞>60%时... 对4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血浆Ⅱ:C和Ⅴ:C的研究。正常对照组Ⅱ:C活性为99.83±29.19(%),Ⅴ:C为101.50±39.74(%)。疾病活动期、有出血倾向时Ⅱ:C降低;当外周血幼稚细胞>60%时,Ⅱ:C降低更明显为59.19±24.55(%);以上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Ⅱ:C水平有所恢复,但未达正常。Ⅴ:C仪表现在疾病活动期活性高于正常,为152.84±77.48(%)(P<0.01),在其它组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显示Ⅱ:C与急性白血病出血倾向相关;Ⅴ:C则可能与白血病细胞促凝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白血病 因子V 凝血活性
下载PDF
肿瘤诱发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丹阳 王晓雪 +1 位作者 潘登 李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4002-4005,共4页
目的:研究肿瘤诱发的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acquired factor V deficiency, AFVD)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肿瘤诱发的AFVD的治疗选择。方法:报道1例肿瘤诱发AFV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及讨论。结果... 目的:研究肿瘤诱发的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acquired factor V deficiency, AFVD)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肿瘤诱发的AFVD的治疗选择。方法:报道1例肿瘤诱发AFV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及讨论。结果: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黑便,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V活性(Factor V∶C)降低,Ⅴ因子抑制物水平升高。PET/CT:结肠及回肠末段代谢增高,提示肿瘤性疾病。对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后疗效欠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出现血压明显升高,继而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紧急给予Ⅶ因子抢救,最终放弃治疗出院,院外患者死亡。结论:获得性凝血因子Ⅴ抑制物所致的凝血障碍是一种少见疾病,预后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除外肿瘤性疾病继发的AFVD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肿瘤 凝血因子抑制物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Ⅱ、Ⅴ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倩 宋治 +2 位作者 胡中扬 杨锡荣 邱玲玲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5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湖南长沙地区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Ⅱ(FⅡ)、凝血因子Ⅴ(FⅤ)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PCR及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351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汉族患者(病例组)及417例对照组FⅡ基因rs1799963位点、FⅤ基因rs602... 目的探讨中国湖南长沙地区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Ⅱ(FⅡ)、凝血因子Ⅴ(FⅤ)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PCR及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351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汉族患者(病例组)及417例对照组FⅡ基因rs1799963位点、FⅤ基因rs602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病例组FⅡ基因rs1799963位点基因型均为G/G,对照组中基因型为G/G和A/G。病例组与对照组中FⅤ基因rs6025位点基因型均为G/G。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进行χ2检验示,病例组FⅡ基因rs1799963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FⅡ基因rs1799963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不相关(P>0.05)。结论 FⅡ基因rs1799963位点多态性和FⅤ基因rs6025位点多态性均可能与中国长沙汉族人群脑梗死之间不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单核苷酸多态性 凝血因子Ⅱ 凝血因子 基因
下载PDF
Thrombos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the role of genetic risk factors 被引量:9
16
作者 Georgia Tsiolakidou Ioannis E Koutroubak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8期4440-4444,共5页
Thromboembolism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Recent data suggest thromboembolism as a disease-specific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 of IBD, whi... Thromboembolism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Recent data suggest thromboembolism as a disease-specific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 of IBD, which is developed a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interac- tions between acquired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There is evidence indicating an imbalance of procoagulant, anticoagulant and fibrinolitic factors predisposing 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IBD. The genetic factors that have been suggested to interfere in the thrombotic manifestations of IBD include factor Leiden, factor (prothrombin, G20210A),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e mutation (MTHFR, 6777T),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 (PAI-1) gene mutation and fac- tor (val34leu).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the current data and future prospects on the role of genetic risk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romboembolism in I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血栓形成 溃疡 消化道疾病
下载PDF
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17
作者 孔容霞 谢耀盛 +2 位作者 谢海啸 罗莎莎 王明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33-2038,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0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促凝活性(... 目的:通过检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0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促凝活性(FⅤ∶C)、FⅤ抗原(FⅤ∶Ag)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分析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证实。使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Swiss-PdbViewer软件在突变位点上进行蛋白质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APTT较正常对照健康体检者显著延长,分别为34.2 vs 13.2 s和119.3 vs 36.0 s;FⅤ∶C和FⅤ∶Ag极度降低,分别为3%和6%。先证者的第二子、第三子、女儿和孙子的PT和APTT略有延长,FⅤ∶C和FⅤ∶Ag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关凝血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6号外显子上存在c.91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Gly276Glu;16号外显子上存在c.5343C>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Ser1781Arg。其第二子、第三子和孙子均携带p.Gly276Glu的杂合子,其女儿携带p.Ser1781Arg的杂合子,其他家庭成员均为野生型。保守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和Ser1781在同源物种中高度保守。2种生物信息学软件的预测结果相同,PROVEAN(得分-6.214和-12.79)表明,该复合杂合突变是一种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得分0.976和0.999)提示,这些突变可能引起相应疾病。p.Gly276Glu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Glu侧链延长,分子量变大,这将增加它与周围氨基酸之间的空间位阻,影响FⅤ蛋白的正常局部折叠,最终导致蛋白质活性和含量降低。由于尚无16号外显子FⅤ的X射线3D结构文件,本研究无法对p.Ser1781Arg突变蛋白进行空间结构分析。结论:在本研究中鉴定的新型复合杂合突变(p.Gly276Glu和p.Ser1781Arg)是该家系FⅤ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Ser1781Arg国内外鲜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缺陷症 基因突变 蛋白质模型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Lma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凝血因子Ⅴ、Ⅷ联合缺乏症 被引量:3
18
作者 葛菁 薛峰 +7 位作者 顾东生 杜伟廷 赵海丰 隋涛 李慧媛 马丽 张磊 杨仁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85-190,共6页
凝血因子Ⅴ和Ⅷ(FⅤ、FⅧ)联合缺乏症(F5F8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近年的研究发现,该病病因在于基因lman1或mcfd2的突变。本研究的目的是对1名F5F8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lman1、mcfd2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以查找... 凝血因子Ⅴ和Ⅷ(FⅤ、FⅧ)联合缺乏症(F5F8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近年的研究发现,该病病因在于基因lman1或mcfd2的突变。本研究的目的是对1名F5F8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lman1、mcfd2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以查找潜在的致病突变。采集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进行了凝血功能相关检查,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FⅤ促凝活性(FⅤ∶C)、FⅧ促凝活性(FⅧ∶C),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法对先证者lman1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mcfd2基因的4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致病突变。根据先证者突变所在位点,选择性扩增其父、母的相应片段,纯化、测序,以便进行家系分析。结果表明:先证者APTT82.2秒、PT19.6秒、TT18.6秒,Fg2.9 g/l,FⅤ∶C 7.1%,FⅧ∶C 18.7%。先证者及其母亲lman1基因第8外显子区出现杂合性单碱基插入c.912_913insA,导致蛋白序列改变p.Glu305fsX20;先证者及其父亲lman1基因11外显子区出现杂合性无义突变c.1366C>T,导致p.Arg456X。结论:先证者lman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912_913insA、c.1366C>T是导致其发病的原因;前者继承自其母,后者继承自其父。这种复合杂合突变的组合方式尚未见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5F8D lmanl基因 mcfd2基因 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Ⅷ 复合杂合突变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凝血因子Ⅴ基因3种多态性和APC-R、LA的检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霍梅 徐勇 何林 《血栓与止血学》 2004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狼疮抗凝物质 (LA)、活化蛋白C抵抗 (APC R)和凝血因子 Ⅴ 基因 3种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浆中LA、APC R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方法测定FⅤ Gl691→A、G10 91→C、A10 90→G等 3...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狼疮抗凝物质 (LA)、活化蛋白C抵抗 (APC R)和凝血因子 Ⅴ 基因 3种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浆中LA、APC R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方法测定FⅤ Gl691→A、G10 91→C、A10 90→G等 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LA阳性占 45 5 6% ,APC R阳性占 3 3 3 % ,但 3种基因多态性均未见阳性。结论 :脑梗死患者L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LA可能是引起脑梗死患者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脑梗死患者存在APC R ,但可能和凝血因子 Ⅴ 基因 3种多态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凝血因子V 基因多态性 活化蛋白C抵抗 狼疮抗凝物质 脑血栓
下载PDF
基于暗Ⅰ-Ⅴ特性曲线对晶硅电池杂质和缺陷性质研究
20
作者 宋扬 陆晓东 +3 位作者 王泽来 赵洋 吕航 张宇峰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9-444,共6页
暗Ⅰ-Ⅴ特性曲线是一种有效监测晶硅电池内部杂质和缺陷性质的表征手段。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杂质和缺陷性质对暗Ⅰ-Ⅴ特性曲线的影响,并给出了利用暗Ⅰ-Ⅴ特性曲线判断晶硅电池内部杂质和缺陷类型和分布的基本准则,结果表... 暗Ⅰ-Ⅴ特性曲线是一种有效监测晶硅电池内部杂质和缺陷性质的表征手段。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杂质和缺陷性质对暗Ⅰ-Ⅴ特性曲线的影响,并给出了利用暗Ⅰ-Ⅴ特性曲线判断晶硅电池内部杂质和缺陷类型和分布的基本准则,结果表明:在大于0.75 V的正向偏压区域,暗Ⅰ-Ⅴ特性曲线的明显变化可作为判断为由晶硅电池体内杂质和缺陷引起;在0.1 V^0.75 V的正向偏压区域,暗Ⅰ-Ⅴ特性曲线的理想因子分区性质可作为晶硅电池体内和表面杂质和缺陷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硅电池 暗Ⅰ-特性曲线 理想因子 杂质 缺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