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举制下清代官学教师考核与升迁制度研究
1
作者 程春玉 施克灿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清代举业极盛,读书人追捧仕进,官学教师普遍被认为逐官轻学,忽视教育本职。本文从与清代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官学教师的考核需对标统一的文官标准,并符合专门职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清代举业极盛,读书人追捧仕进,官学教师普遍被认为逐官轻学,忽视教育本职。本文从与清代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官学教师的考核需对标统一的文官标准,并符合专门职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其次,官学教师的升迁深受科举身份影响,由于多选择外升,且晋升空间狭窄,限制了教师职业的长期发展。再次,官学教师的升迁制度存在非公正性、滞后性,间接损害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最后,清代官学教师的考核与升迁系统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与延展性,是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通的原因所在。清代官学教师的考核升迁制度对当今的教师评价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教师考核 文官升迁 教师职业发展
下载PDF
Th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400-1900 被引量:2
2
作者 Benjamin A, Elma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3年第1期32-50,共19页
Scholars often contend that civil examinations were what made imperial China a political meritocracy. They point to the examination system to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process served more as a common training program fo... Scholars often contend that civil examinations were what made imperial China a political meritocracy. They point to the examination system to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process served more as a common training program for literati than as a gate-keeper to keep non-elites out. Despite the symbio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rt and its literati, the emperor played the final card in the selection process. The asymmetr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one and its elites nevertheless empowered elites to seek upward mobility as scholar-officials through the system. But true social mobility, peasants becoming officials, was never the goal of state polic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modest level of social circulation was an unexpected consequence of the meritocratic civil service. Moreover, the meri^t-based bureaucracy never broke free of its dependence on an authoritarian imperial system. A modem political system might be more compatible with meritocracy, however. One of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he civil examinations was creation of classically literate men (and women), who used their linguistic talents for a variety of non-official purposes, from literati physicians to local pettifoggers, from fiction-writers to examination essay teachers, from Buddhist and Daoist monks to mothers and daughters. If there was much social mobility, i.e., the opportunity for members of the lower classes to rise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it was likely here. Rather than "social mobility," this phenomenon might be better described as a healthy "circulation" of lower and upper elites when compared to aristocratic Europe and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TOCRACY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late imperial China EDUCATION REPRODUCTION
原文传递
八股文百年祭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0-97,共8页
八股文的形成是明清以前科场中经术与文学矛盾互动的结果 ,它在明清两代共被废止过 4次。八股文具有牢笼英才、驱策志士 ,规范竞争、引导备考 ,严定程式、防止作弊 ,客观衡文、快速评卷 ,训练思维、测验智力 ,训练写作、锻字炼句等功用... 八股文的形成是明清以前科场中经术与文学矛盾互动的结果 ,它在明清两代共被废止过 4次。八股文具有牢笼英才、驱策志士 ,规范竞争、引导备考 ,严定程式、防止作弊 ,客观衡文、快速评卷 ,训练思维、测验智力 ,训练写作、锻字炼句等功用。回顾八股文废止百年来的评价变化 ,或许从文学史的角度可以为八股文平反 ,从考试史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八股文的产生和存在的价值 ,然而从中国文化教育史和社会发展史方面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股文 科举考试 评价 文学史 教育史 文化史 社会发展史
下载PDF
明清河北进士时空分布之刍议 被引量:6
4
作者 刘虹 张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6,共7页
河北省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为君主辇毂之地,全国首善之区。明清之际,河北科举业绩显著,尤其至清代,河北成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它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 河北省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为君主辇毂之地,全国首善之区。明清之际,河北科举业绩显著,尤其至清代,河北成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它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它幅员辽阔,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表现突出,所以河北明清进士时空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科举 明清 进士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明清科举制度对民营教育的促进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日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8-104,共7页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实施得最充分的时期。经过明初的反复 ,科举制度确立起了至尊的地位。官学无法满足大众接受教育的欲求 ,各种民间教育形式便大行其道 ,仕宦望族、商人子弟、一般民众的子弟都积极致力于此 ,形成了文化教育的全面繁荣... 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实施得最充分的时期。经过明初的反复 ,科举制度确立起了至尊的地位。官学无法满足大众接受教育的欲求 ,各种民间教育形式便大行其道 ,仕宦望族、商人子弟、一般民众的子弟都积极致力于此 ,形成了文化教育的全面繁荣。其中 ,科举制度是民营教育发展的关键动力。尽管科举制度的实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 ,但由科举促成的民营教育的发展却为明清时期的政治建设发挥过积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民营教育 文化发展 明代 清代 教育史 科举教育 家族教育 文化教育 实用教育
下载PDF
试析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考试视野下的中国“官本位”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孟凯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48-52,共5页
近年来,"科举学"研究开始兴盛,研究者们对科举制度不再一味地批判,为科举正名者不在少数。重新审视科举制度时,应该看到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到某些促进作用,保证了中国文官体制的完整性、连续性,让国家机器可以正常运转;促... 近年来,"科举学"研究开始兴盛,研究者们对科举制度不再一味地批判,为科举正名者不在少数。重新审视科举制度时,应该看到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到某些促进作用,保证了中国文官体制的完整性、连续性,让国家机器可以正常运转;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自唐代以来几乎所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皆出身科举。但科举制度也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选官制度,促使中国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普遍的"官本位"心态。中国目前实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又有反复传统"官本位"思想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公务员考试 官本位
下载PDF
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被引量:3
7
作者 徐萍 《教育与考试》 2012年第2期41-45,共5页
科举制度的核心要义是考试选官,近现代西方国家吸收了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任职因素建立起文官制度。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主要以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又继承了科举制度的某些因子建立起来。由于民国中期以后的文官制度体现出一种专制与... 科举制度的核心要义是考试选官,近现代西方国家吸收了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任职因素建立起文官制度。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主要以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又继承了科举制度的某些因子建立起来。由于民国中期以后的文官制度体现出一种专制与民主的混合物特征,因而其制度运作的效果显示为:民国文官制度期望以考试实现两官分途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通过考试选官维护社会稳定则达到了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士科举 西方文官制度 民国文官制度
下载PDF
试论清代八旗官学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凯旋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74-180,共7页
八旗官学是清代八旗教育与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八旗官学教育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和科举取向,在清代科举制度中,八旗官学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本身即是满族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又是与汉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 清代八旗官学 科举文化 八旗科举考试 八旗宗学
下载PDF
科举文章命题特点、演变轨迹及对考试作文命题的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光成 《中国考试》 2013年第5期53-57,共5页
科举文章命题以"德"、"才"为价值取向,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以特定文体为载体;科举文章命题经历了科目由繁到简、内容由博到窄、限制由宽到严的变化。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变化启示我们,考试命题应以"人"为本... 科举文章命题以"德"、"才"为价值取向,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以特定文体为载体;科举文章命题经历了科目由繁到简、内容由博到窄、限制由宽到严的变化。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变化启示我们,考试命题应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本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文章命题 启示
下载PDF
论唐代科举制度对社会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志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4-147,共4页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 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 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具有启动效应等。也有消极影响,如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教育活动片面追求政治功能的取向,从而造成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科举制度 社会教育
下载PDF
施闰章是蒲松龄屡试不第的“罪魁祸首”——蒲松龄科举失利原因再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锋 《淄博师专学报》 2007年第2期52-54,共3页
蒲松龄科举失利的原因很多,但直接导致其屡试不中的原因却缘自于考中秀才时清代大文学家施闰章的赏识,而正是这"赏识"导致了几十年的科举路上蒲松龄科举文章写作的"偏离"。
关键词 施闰章 蒲松龄 科举失利 原因
下载PDF
科举阴影下的“郎丈”之情 被引量:1
12
作者 伏涛 《湘南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1-44,共4页
从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语言、行动的变化以及所送礼物的不同,可以看出科举引起的癌变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每一层面,它使世风更为浇薄、人们更加势利、人情更趋淡漠。在科举阴影下,郎丈之情被亵渎、被异化。通过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可以看出... 从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语言、行动的变化以及所送礼物的不同,可以看出科举引起的癌变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每一层面,它使世风更为浇薄、人们更加势利、人情更趋淡漠。在科举阴影下,郎丈之情被亵渎、被异化。通过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可以看出,抨击世风日下是其主题,作者除了关注士子外,也"为市井细民写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礼 人情 科举
下载PDF
试论“随园第一女弟子”席佩兰的科举诗 被引量:1
13
作者 伏涛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37-40,55,共5页
席佩兰,清代常熟著名性灵派女诗人,被袁枚推尊为本朝第一。她有极为明显的男性意识,且伉俪能诗。其夫孙原湘与王昙、舒位合称"江左三君",然场屋不畅,席佩兰诗中对此有所记述,该类描摹科举情状之诗颇见性灵派诗歌的特色,既具... 席佩兰,清代常熟著名性灵派女诗人,被袁枚推尊为本朝第一。她有极为明显的男性意识,且伉俪能诗。其夫孙原湘与王昙、舒位合称"江左三君",然场屋不畅,席佩兰诗中对此有所记述,该类描摹科举情状之诗颇见性灵派诗歌的特色,既具审美价值,又有认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佩兰 科举诗 审美价值 认知价值 性灵派
下载PDF
废科举与辛亥革命爆发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代华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31-33,共3页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变革,造成了士绅阶层对清政府的离心力,松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新学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科学与技术,更是民主与革命。清政府失去了整合社会基础的功能,造...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变革,造成了士绅阶层对清政府的离心力,松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新学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科学与技术,更是民主与革命。清政府失去了整合社会基础的功能,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广泛地趋于动荡不宁。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倾向和新军的崛起,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新学堂 离心力 辛亥革命
下载PDF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以一个应会试的书院老师的视角
15
作者 李兵 邹艳妮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4,共6页
丁治棠曾经求学于成都锦江书院,先后任四川尊经书院分教,合州瑞山、合宗两书院山长。丁治棠虽然在经学方面较有建树,但他仍然热衷于科举功名,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会试的全过程,所... 丁治棠曾经求学于成都锦江书院,先后任四川尊经书院分教,合州瑞山、合宗两书院山长。丁治棠虽然在经学方面较有建树,但他仍然热衷于科举功名,三次赴京参加会试。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参加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会试的全过程,所记科举实施情况与清代统治者规定的科举制度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实施环节甚至完全背离了科举严密的制度。这使得晚清科举陷入到既无法达到统治者的预期值,亦无法吸引读书人积极应试的困境之中。而清末统治者既无力,也无心重整科举,因此其走向停废似乎就是必然的结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丁治棠 举人 科举制度 废止
下载PDF
李白不与科举原因考辨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杨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48-50,共3页
由李白一生求仕的行为及其诗文考察,李白在主观态度上并非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李白不参加科举的原因在于客观方面,最关键的原因是其"潜还者"的身份、没有谱牒文书以及无法出具合格的家状。
关键词 李白 科举 谱牒
下载PDF
清初三部小说中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原因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银 《科技视界》 2013年第35期231-232,共2页
科举制度在清代走向了衰败期,在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三部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作者对科举制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文章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由于发展的原因导致其本身的衰败;从个体的层面分析由于... 科举制度在清代走向了衰败期,在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三部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作者对科举制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文章从社会的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由于发展的原因导致其本身的衰败;从个体的层面分析由于其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对这个制度的感情而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衰败期 作者经历
下载PDF
宋代科举制下社会结构与社会性别互动
18
作者 丁雨晴 董金权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3-46,共4页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性别的社会属性,提出性别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科举制的结构性要素与行动主体交互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男女角色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本文以宋代为例,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科举制下的... 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性别的社会属性,提出性别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科举制的结构性要素与行动主体交互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男女角色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本文以宋代为例,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科举制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性别互动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社会性别 经济理性 社会理性 角色实践
下载PDF
封建国家平衡科举考试管理权限的精心设计——试论唐代贡举权的转移
19
作者 杜成宪 《中国考试》 2018年第1期59-66,共8页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知贡举、考功员外郎李昂与考生李权之争,引发科举考试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即贡举权由吏部转入礼部,由礼部侍郎知贡举。这一改制,体现了制度设计者平衡科举考试管理权限的精心设计,即事权相称、部门分权、权力制衡...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知贡举、考功员外郎李昂与考生李权之争,引发科举考试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即贡举权由吏部转入礼部,由礼部侍郎知贡举。这一改制,体现了制度设计者平衡科举考试管理权限的精心设计,即事权相称、部门分权、权力制衡和有限制的权力专属。这一改制奠定之后历代王朝科举考试管理的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考试管理 权力制衡 贡举权 唐代
下载PDF
学而优则仕——从科举制到公务员考试的历史嬗变
20
作者 顾月琴 《教育与考试》 2008年第5期40-44,共5页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有影响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尤其与当今公务员考试有着不可割离的渊源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科举制度的历史轨迹及其积极意义,并指出了对当今公务员考试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公务员考试 选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