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body model composed of rock and coal with different strength and stiffness 被引量:15
1
作者 赵增辉 王渭明 +1 位作者 代春泉 严纪兴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538-1546,共9页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three-body model composed of rock and coal with different strength and stiffness wer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model such as roof-coal-floor. Throug...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three-body model composed of rock and coal with different strength and stiffness wer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model such as roof-coal-floor. Through stress analysis of the element with variabl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extracted from the strong-weak interface, the tr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weak body and strong body near the interface as well as the areas away from the contact surface was foun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ree-dimensional fast Lagrangian method of continua and strain softening constitutive model composed of Coulomb-Mohr shear failure with tensile cut-off, stress and strain relationship of the four three-body combined models we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Finally,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local shear zones and plastic failure areas of the four different model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end with increasing confining pressure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ditional stresses are derived due to the lateral deformation constraints near the strong-weak interface area,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ength increasing in weak body and strength decreasing in strong body. The weakly consolidated soft rock and coal cementation exhibit significant strain softening behavior and bear compound tension-shear failur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the tensile failure disappears from the model, and the failure type of composed model changes to local shear failure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shearing bands and plastic failure zones. This work show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echanism study of seismic, rock burst, and coal bu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body model composed of rock and coal strength near strong-weak interface local shear band plastic failure zone
下载PDF
Lat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Localized Interlayer Rock Stratum and the Impact on Deep Multi-Seam Coal Mining
2
作者 Mingwei Zhang Hideki Shimada +1 位作者 Takashi Sasaoka Kikuo Matsu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3年第9期1248-1255,共8页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lat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interlayer rock stratum on the exploitation of protected coal seam,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 multi-seam mining structure. Lateral stress redistri...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lat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interlayer rock stratum on the exploitation of protected coal seam,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 multi-seam mining structure. Lateral stress redistribution and interlayer rock failure behavior were surveyed. Then an assistant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was implemented to evolve the effect of liberated seam min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stress reconstruction in surrounding rock mass. The cause of lat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its impact were discussed finally. Key findings turn out that a certain lateral stress increases in interlayer rock stratum and concentrates on its lower region. Lat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interlayer rock failure are interactional. The former is an inducing factor of the latter;the latter promotes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degree. Extent of lat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to the maximum as seam distance is about 50 m. But the efficacy of liberated seam mining decreases as the seam spacing gets larger. Protected seam mining is then classified based upon the impact of lat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which helps to prevent the rock burst hazard and then to achieve a reliable mining in deep 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STRESS CONCENTRATION INTERLAYER Rock STRATUM Multi-Seam coal mining STRESS Relaxation zone Floor failure Behavior
下载PDF
深埋煤层开采对河流安全性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学阳 邵宪赟 +3 位作者 郑懿敬 张天宇 赵振宇 谢桐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03,共9页
以文家坡煤矿4105工作面深埋覆水煤层开采为例,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覆岩破坏和裂隙带发育规律,探究深埋煤层开采对红岩河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工作面不断推进,采空区面积随之增加,覆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 以文家坡煤矿4105工作面深埋覆水煤层开采为例,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覆岩破坏和裂隙带发育规律,探究深埋煤层开采对红岩河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工作面不断推进,采空区面积随之增加,覆岩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离层;当重力超过岩石变形极限时,覆岩会破坏变形,部分离层垮落消失,在垮落体上部发育新离层,两侧形成裂隙;4105工作面垮落带高度稳定在164 m;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导水裂隙带高度逐步上升,最终稳定在244 m;地裂缝自地表向下延伸32 m;导水裂隙带上方存在414 m的岩层做保护层,未导通地表,未与地裂缝沟通,因此红岩河不会发生渗漏,煤层的开采不会对红岩河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水采煤 相似材料模拟 导水裂隙带 覆岩破坏 水害
下载PDF
河流下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特征和陷落柱防水煤柱留设研究
4
作者 韦四江 张林超 +1 位作者 王猛 谭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目的长平矿Ⅲ2317工作面在开切巷处揭露陷落柱,地表丹河流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受采动影响,陷落柱内部水体及河水可能通过开采裂隙导入回采空间,从而造成工作面突水。针对以上问题,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 目的长平矿Ⅲ2317工作面在开切巷处揭露陷落柱,地表丹河流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受采动影响,陷落柱内部水体及河水可能通过开采裂隙导入回采空间,从而造成工作面突水。针对以上问题,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对回采工作面覆岩“两带”高度、覆岩破坏特征和陷落柱煤柱留设宽度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工作面顶板垮落带与导水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分别为18.38,93.85 m,河水对工作面不构成突水威胁;无煤柱开采时,陷落柱一侧顶板裂隙沿陷落柱胶结面向上高度发育;结合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分析,确定煤柱宽度为35 m。工作面在留设35 m煤柱条件下安全完成回采,地表变形特征符合预期,最大下沉量达到4000 mm,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未发生突水事故。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的煤层安全开采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采煤 覆岩破坏特征 “两带”高度 陷落柱活化 防水煤柱
下载PDF
大采高综采覆岩“两带”高度综合探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吉春平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134-139,共6页
为获取大采高综采“两带”高度,促进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以斜沟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经验公式预估、现场试验探测和数值仿真计算,对18102工作面8#煤综采时的覆岩“两带”高度演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拟合得到的经验公式仅考虑了... 为获取大采高综采“两带”高度,促进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以斜沟煤矿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经验公式预估、现场试验探测和数值仿真计算,对18102工作面8#煤综采时的覆岩“两带”高度演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拟合得到的经验公式仅考虑了采厚因素影响,用于预测“两带”发育高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场钻探压水试验和瞬变电磁探测综合探测得到覆岩垮落带高度34.6 m,导水裂隙带高度74.8 m;分析了大采高综采时覆岩破坏高度、围岩应力场变化和位移场变化,“两带”高度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探测结果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矿山的顶板管理、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留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带”高度 综采大采高 厚煤层 覆岩破坏
下载PDF
特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演化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马文新 张乐 +2 位作者 丁宏磊 郭明杰 李小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9期275-280,共6页
煤层开采造成覆岩破坏及裂隙演化发育,因采动卸压而释放的瓦斯在裂隙通道内流动、汇聚,给工作面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采用3DEC数值模拟实验,以宽沟矿B2特厚煤层工作面开采为原型,对采动覆岩应力演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了采动覆岩... 煤层开采造成覆岩破坏及裂隙演化发育,因采动卸压而释放的瓦斯在裂隙通道内流动、汇聚,给工作面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采用3DEC数值模拟实验,以宽沟矿B2特厚煤层工作面开采为原型,对采动覆岩应力演化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了采动覆岩应力演化的4阶段分布特征;在以覆岩卸压系数表征裂隙发育程度的基础上,绘制了裂隙富集区域的动态演化过程;并通过分析采动覆岩破坏及裂隙发育特征,在裂缝带高度范围内沿水平方向将采动覆岩裂隙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压密裂隙区、结构裂隙区、拉张裂隙区和原岩裂隙区。采动覆岩裂隙演化及区域的划分可为矿井布置钻孔抽采采空区卸压瓦斯,从而消除安全隐患,实现瓦斯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开采 数值模拟 覆岩破坏 裂隙演化 区域划分
下载PDF
干河煤矿2-311工作面底板破坏与突水危险性分析
7
作者 高晓华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5期273-275,279,共4页
煤层开采造成的底板破坏带会减小煤层底板的有效隔水层厚度,是影响带压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干河煤矿在2-311工作面2-3111巷和2-3112巷施工底板钻孔,在钻孔中放置应变传感器对2^(#)煤层开采后的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探测,确定煤层底板破坏... 煤层开采造成的底板破坏带会减小煤层底板的有效隔水层厚度,是影响带压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干河煤矿在2-311工作面2-3111巷和2-3112巷施工底板钻孔,在钻孔中放置应变传感器对2^(#)煤层开采后的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探测,确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为16.41~17.49 m,平均16.95 m。可以为干河煤矿2^(#)煤层其他工作面的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底板破坏带 承压水 突水
下载PDF
煤柱应力区的巷道破坏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8
作者 张开昶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4期163-165,共3页
在连续煤层开采过程中,上部采空区残余煤柱常导致下伏长壁开采工作面产生强应力,应力积累会造成回采巷道严重破坏变形。为此,以隆泰煤矿巷道的应力破坏变形过程为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采矿巷道围岩的破坏变形过程,运用FLAC3D模拟了应力... 在连续煤层开采过程中,上部采空区残余煤柱常导致下伏长壁开采工作面产生强应力,应力积累会造成回采巷道严重破坏变形。为此,以隆泰煤矿巷道的应力破坏变形过程为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采矿巷道围岩的破坏变形过程,运用FLAC3D模拟了应力分布特征以及巷道周围垂直应力和破坏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支护煤柱以下工作阻力普遍较高,平均值为9726.6kN,采空区以下普遍较低,平均值为7 655.5 k N;受影响,回采巷道在距工作面30 m以外变形破坏程度相对中等,在距9+10号工作面30 m以内变形破坏程度相对严重;基于残留煤柱集中应力分布特征,采用水力压裂控制其力学特性,改善了回采巷道应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柱 应力区 巷道破坏变形 水力压裂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群不同层间距下回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9
作者 王克伟 朱前程 《煤炭科技》 2024年第1期132-136,共5页
针对高家庄煤矿极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方4201工作面轨道巷掘进过程中,由于层间距不断变化,导致局部顶板破坏严重、裂隙发育等问题,采用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方法研究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和层间距变化规律,将顶板层间距大小划分小于2.8 m、2.... 针对高家庄煤矿极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方4201工作面轨道巷掘进过程中,由于层间距不断变化,导致局部顶板破坏严重、裂隙发育等问题,采用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方法研究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和层间距变化规律,将顶板层间距大小划分小于2.8 m、2.8~3.8 m和大于3.8 m三个支护分区,分别制定了工字钢架棚+锚杆支护、短锚索网支护和长短锚索网支护3种支护方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4201轨道巷掘进期间顶板完整性提高,围岩变形量小于100 mm,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底板破坏深度 不同层间距 分区支护
下载PDF
小窑破坏区充填复采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钱钱 徐金海 +2 位作者 周保精 满在山 王鑫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8,共4页
针对许多矿区存在的小窑破坏区对煤炭资源开采的严重影响,结合井工二矿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过小窑采空区具体条件,提出采用瑞米充填材料注浆充填小窑破坏区,这可使具有流动性的浆液自行流入松散煤堆和冒落矸石中,凝固后的充填体能有效地... 针对许多矿区存在的小窑破坏区对煤炭资源开采的严重影响,结合井工二矿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过小窑采空区具体条件,提出采用瑞米充填材料注浆充填小窑破坏区,这可使具有流动性的浆液自行流入松散煤堆和冒落矸石中,凝固后的充填体能有效地与煤堆和冒矸胶结,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立力学模型,理论分析计算充填形成的再生顶板的厚度下限,计算结果的可行性在工程实践得到验证。结果表明,注浆充填复采技术是处理小窑破坏区的一种先进方法,能最大限度回收小窑破坏区遗留的煤炭资源,是符合绿色开采方向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浆充填 小窑破坏区 复采工艺 再生顶板
下载PDF
河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发育特征实测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43
11
作者 刘贵 张华兴 +3 位作者 刘治国 邹友平 郭爱国 崔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7-993,共7页
下沟煤矿位于泾河下的煤炭资源,采用综放开采,现有的导水断裂带高度计算方法不能满足水体下采煤安全评价的要求。为了掌握泾河下特厚煤层大面积综放开采的覆岩破坏发育特征,实现水体下安全回采,在研究区工作面不同位置布置了5个采后&qu... 下沟煤矿位于泾河下的煤炭资源,采用综放开采,现有的导水断裂带高度计算方法不能满足水体下采煤安全评价的要求。为了掌握泾河下特厚煤层大面积综放开采的覆岩破坏发育特征,实现水体下安全回采,在研究区工作面不同位置布置了5个采后"两带"孔,进行了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和彩色电视观测,并通过物理模拟进一步研究了在各工作面间留设一定宽度隔离煤柱的开采方式的覆岩破坏过程。观测和模拟结果表明:隔离煤柱有效地控制了覆岩破坏发育高度,成为泾河下压煤安全回采的关键。根据得出的单工作面最大裂采比,并通过最小防水安全煤岩柱垂高的计算,认为地质条件满足泾河下安全回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下采煤 综放开采 覆岩破坏 导水断裂带
下载PDF
深部矿井动压回采巷道围岩大变形破坏机理 被引量:73
12
作者 袁越 王卫军 +3 位作者 袁超 余伟健 吴海 彭文庆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40-2950,共11页
针对深部动压回采巷道的大变形失稳破坏及其控制难题,建立了深部动压环境下圆形巷道力学模型,导出了塑性区边界隐性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对深部动压巷道塑性区形态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了第I类及第II类蝶形塑性区形成的力学条件,界... 针对深部动压回采巷道的大变形失稳破坏及其控制难题,建立了深部动压环境下圆形巷道力学模型,导出了塑性区边界隐性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对深部动压巷道塑性区形态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阐明了第I类及第II类蝶形塑性区形成的力学条件,界定了塑性区恶性扩展及其临界的定义,揭示了深部动压回采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开采动压影响比常规条下围岩更易产生蝶形塑性区,且蝶叶发育尺寸、塑性破坏范围更大。随着动压影响的增强,巷道区域应力场成为超常规的超高应力场,巷道顶底、两帮的塑性破坏进一步向深部扩展,变形加剧,致使塑性区恶性扩展,最终造成围岩大变形破坏。对于深部动压回采巷道的设计、支护应充分考虑如何避免或降低动压的影响,改善围岩应力环境,减小蝶叶塑性破坏深度,以便更好地维护巷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井 动压回采巷道 大变形 破坏机理 塑性区
下载PDF
并行电法监测工作面“垮落带”岩层动态变化 被引量:44
13
作者 吴荣新 张卫 张平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1-577,共7页
在工作面高抽巷中布置电法监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采用并行电法仪采集数据,进行高分辨地电阻法反演成像,根据工作面回采与电性参数变化关系,分析了"垮落带"岩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伴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存在采... 在工作面高抽巷中布置电法监测系统,所有电极均布置在巷道底板位置,采用并行电法仪采集数据,进行高分辨地电阻法反演成像,根据工作面回采与电性参数变化关系,分析了"垮落带"岩层的动态变化特征:伴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存在采动应力影响,观测范围局部岩层裂隙发育,导致周期性的电性变化,可能与工作面周期来压事件有关;工作面周期来压期间,覆岩破坏可能以大块破断与冒落为主,电性参数变化大;工作面周期来压间隔期内,覆岩破坏可能以小块破断与冒落为主,电性参数呈渐变形式;给出了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作用范围、周期来压步距及垮落带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电法 煤层工作面 垮落带 电阻率 覆岩破坏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下采煤导水裂隙发育监测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90
14
作者 孙亚军 徐智敏 董青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8-245,共8页
新安矿有8.00×107 t煤炭资源处在小浪底水库水体之下,煤厚变化大(0.0~18.8 m),现有的导水裂隙高度计算方法不能满足水体下采煤安全评价的要求,水体下采煤存在突水隐患。为确定开采过程中覆岩破坏上限及其是否导通地表水体,研究区... 新安矿有8.00×107 t煤炭资源处在小浪底水库水体之下,煤厚变化大(0.0~18.8 m),现有的导水裂隙高度计算方法不能满足水体下采煤安全评价的要求,水体下采煤存在突水隐患。为确定开采过程中覆岩破坏上限及其是否导通地表水体,研究区在5个地面钻孔中进行超声成像观测,在5个井下钻孔中进行并行网络电法CT观测,并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各种不同开采条件下的覆岩破坏过程。观测及模拟结果表明,导水裂隙发育最大高度主要取决于煤层采厚,两者之间为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计算公式,为结合其他突水影响因素确定安全可采分区提供可靠依据,并得到3个位于安全可采区内的工作面工业性试采成功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水体下采煤 覆岩破坏 导水裂隙 矿井突水
下载PDF
厚煤层窄煤柱沿空掘巷中煤柱极限核区计算 被引量:22
15
作者 贾双春 王家臣 +1 位作者 朱建明 马中文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1-84,102,共5页
本文基于厚煤层放顶煤开采中窄煤柱沿空掘巷煤柱所处的特殊环境,考虑煤体材料的应变软化特性,基于黏性材料的SMP(Spatially Mobilized Plane,简称SMP)破坏准则,并依据厚煤层窄煤柱沿空掘巷煤柱在开采过程中所受的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推... 本文基于厚煤层放顶煤开采中窄煤柱沿空掘巷煤柱所处的特殊环境,考虑煤体材料的应变软化特性,基于黏性材料的SMP(Spatially Mobilized Plane,简称SMP)破坏准则,并依据厚煤层窄煤柱沿空掘巷煤柱在开采过程中所受的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推导出了基于SMP破坏准则的厚煤层开采时煤柱中部极限核区宽度计算公式,并将上述计算公式应用到潞安王庄矿厚煤层窄煤柱放顶煤开采中,实现了厚煤层放顶煤条件下区段窄煤柱沿空掘巷的成功开采,完善了厚煤层下区段窄煤柱稳定的理论,对我国厚煤层窄煤柱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P准则 厚煤层 沿空掘巷 弹性核区 窄煤柱
下载PDF
大采高工作面区段窄煤柱合理尺寸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余学义 王琦 +1 位作者 赵兵朝 王飞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7,21,共4页
以亭南煤矿二盘区大采高工作面及区段煤柱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计算、现场实测分析了煤柱中部核区宽度及破坏范围,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盘区已采工作面侧向应力的影响范围及四种不同尺寸煤柱塑性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煤柱破坏情况受... 以亭南煤矿二盘区大采高工作面及区段煤柱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计算、现场实测分析了煤柱中部核区宽度及破坏范围,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盘区已采工作面侧向应力的影响范围及四种不同尺寸煤柱塑性破坏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煤柱破坏情况受采动影响较大;在距煤柱边缘0-3m范围内为破碎区,距煤柱边缘3-6m范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采空区侧向低应力区为4-20m;当宽度为10-12m时煤柱中部破坏小,结构稳定,最终确定适合亭南矿区段窄煤柱合理尺寸为10-1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区段窄煤柱 破碎区 塑性破坏
下载PDF
煤巷煤体破裂区厚度的一种计算方法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郑桂荣 杨万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通过对煤巷两帮煤体受力特点的分析研究 ,从理论上导出煤体破裂区厚度的计算公式 ,分析了各相关因素对煤体破裂区厚度的影响 .与实测破裂区厚度比较 ,相对误差为 10 %左右 .结果表明 ,减小巷道高度、增大煤体与岩层接触面的摩擦角是减... 通过对煤巷两帮煤体受力特点的分析研究 ,从理论上导出煤体破裂区厚度的计算公式 ,分析了各相关因素对煤体破裂区厚度的影响 .与实测破裂区厚度比较 ,相对误差为 10 %左右 .结果表明 ,减小巷道高度、增大煤体与岩层接触面的摩擦角是减小煤体破裂区厚度的有效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巷 支护设计 煤体破裂区厚度 摩擦角 锚杆支护 岩层接触面
下载PDF
软岩大巷合理保护煤柱留设宽度的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井欢庆 高明中 +2 位作者 杨德传 李良山 张小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2,18,共4页
为了确定卧龙湖煤矿南翼大巷的合理保护煤柱宽度,基于满足保护煤柱稳定性及采场端部岩体破坏区理论,探讨了保护煤柱的合理宽度,并采用数值模拟对不同的留设煤柱宽度进行了应力场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保护煤柱宽度留设100m时,对于保持... 为了确定卧龙湖煤矿南翼大巷的合理保护煤柱宽度,基于满足保护煤柱稳定性及采场端部岩体破坏区理论,探讨了保护煤柱的合理宽度,并采用数值模拟对不同的留设煤柱宽度进行了应力场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保护煤柱宽度留设100m时,对于保持大巷的稳定性较为合适,另外,在工作面收作前,南翼轨道大巷还应该加固其帮部和底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大巷 煤柱稳定性 采场岩体破坏区 数值模拟 保护煤柱宽度
下载PDF
大柳塔煤矿多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师修昌 孟召平 +1 位作者 杨圣 张纪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57,共5页
针对大柳塔煤矿远距离多煤层开采冒裂带发育及采动影响问题,通过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计算,系统研究了2个主采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裂隙发育及地表沉陷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浅部2-2煤覆岩主关键层破断后,顶板基岩会发生直达地表的整体... 针对大柳塔煤矿远距离多煤层开采冒裂带发育及采动影响问题,通过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计算,系统研究了2个主采煤层开采过程中覆岩垮落、裂隙发育及地表沉陷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浅部2-2煤覆岩主关键层破断后,顶板基岩会发生直达地表的整体切落现象,5-2煤一次采全高长壁开采冒裂带连通上部采空区,形成工作面涌水的导水通道;重复采动岩层与地表移动和变形值增大,非连续性破坏增加;采空区上覆岩体依据主应力分布可划分为双向拉应力区、拉压应力区和压应力区3个区,主应力状态对采动裂隙的形成、发育起着控制作用;采动影响与工作面几何参数密切相关,地表沉陷随着工作面斜长或采厚的降低而减小。研究成果对大柳塔及类似条件下的煤矿安全开采与设计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煤层开采 覆岩破坏 冒裂带 地表下沉
下载PDF
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带)预测 被引量:28
20
作者 鲜学福 许江 王宏图 《中国工程科学》 2001年第2期39-46,51,共9页
煤矿的生产和实践证明 ,发生在矿井中的动力现象具有分区和成带的特点。文章探讨了把煤、岩和瓦斯作为一个体系 ,采用力学方法的划分问题。根据对煤岩复合样及含瓦斯煤样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力学性质的分析 ,基于对Drucker-prager理论的修... 煤矿的生产和实践证明 ,发生在矿井中的动力现象具有分区和成带的特点。文章探讨了把煤、岩和瓦斯作为一个体系 ,采用力学方法的划分问题。根据对煤岩复合样及含瓦斯煤样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力学性质的分析 ,基于对Drucker-prager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建立了它们的断裂判据 ,并给出了计算稳定性系数和潜在弹性应变能密度的公式 ,提出了按这两个指标划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 (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中的动力现象 煤与瓦斯突出 潜在危险区(带) 断裂判断 稳定性系数 弹性应变能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