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中国农民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三农”报道为例
1
作者 黄加振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0-47,共8页
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词、关键词和“农民”的搭配词等角度,分析了《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所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研究表明,《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塑造的中国农民既有依靠土地、种植农产品的传统农... 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词、关键词和“农民”的搭配词等角度,分析了《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所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研究表明,《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塑造的中国农民既有依靠土地、种植农产品的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又有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和规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更为凸显。它既构建了中国农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三农”经营主体形象和国民经济经营主体形象,又塑造了他们弱势群体经济形象和获益后的受益者形象以及以“培训”为途经的新型职业农民形象。文章认为这些特征及其形象的形成是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也与中国政府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政策举措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人民日报》 “三农” 中国农民形象
下载PDF
位卑心忧黎民 情深长歌当哭——郑义、朱晓平、李锐知青小说人民性浅论 被引量:2
2
作者 谢维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郑义、朱晓平、李锐的知青小说主要是对秦晋高原乡村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三位作家以贫困的乡村生活为背景 ,叙述了山区农民深重的苦难与不幸 ,深切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怜悯 ,同时也理性地对乡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予以了深刻的揭示与批... 郑义、朱晓平、李锐的知青小说主要是对秦晋高原乡村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三位作家以贫困的乡村生活为背景 ,叙述了山区农民深重的苦难与不幸 ,深切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怜悯 ,同时也理性地对乡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予以了深刻的揭示与批判。他们的作品对农民的生存境遇与命运的真实摹写 ,充分体现了宝贵的人民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小说 农民 苦难 人民性 关义 朱晓平 李锐
下载PDF
浅析路遥小说的农民形象
3
作者 张连义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1-65,共5页
路遥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农民形象,复杂的性格和真善美的追求使其作品始终洋溢着温馨的气氛,弥补了其童年形成的心理创伤。农民形象的还原和乡村文化的呈现表现出作家人民性的写作品格和对美好人情的向往,也证明着其作品的不朽价值。
关键词 路遥 农民形象 人民性 心理创伤
下载PDF
新时代《人民日报》农民形象的框架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彭雅伦 张莉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69-74,共6页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期。中国农民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向来都是政府、社会和媒体的关注重心。文章以《人民日报》三年来的农民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视...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期。中国农民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向来都是政府、社会和媒体的关注重心。文章以《人民日报》三年来的农民报道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视角、报道体裁等方面出发,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在成果框架、经济影响框架、精神文明框架下建构出了致富模范、参与分红的股东、开拓进取的新型职业农民等多种农民形象。同时也发现了农民形象传递具有报道不均衡、形象塑造模式化和主体性稍弱的问题,以期此次研究分析能为今后农民报道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人民日报》 农民形象 框架分析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形象的媒介框架演变--以《人民日报》为例
5
作者 杨芸 姚小烈 《铜陵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93-96,共4页
农民作为中国最广泛的职业之一,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经济、政治、文化角色,也是官方媒体报道宣传的重要形象之一。从文本内容着手,关注农民形象是如何通过媒体所赋予的新闻框架而被建构的,发现随着农民形象媒介框架的建构与... 农民作为中国最广泛的职业之一,在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略的经济、政治、文化角色,也是官方媒体报道宣传的重要形象之一。从文本内容着手,关注农民形象是如何通过媒体所赋予的新闻框架而被建构的,发现随着农民形象媒介框架的建构与嬗变,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媒体的宣传导向。通过对1978-2021年间在《人民日报》上报道的农民形象给以框架分析,概括了其嬗变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民形象 《人民日报》 媒介框架 框架分析
下载PDF
“人民文艺”中农民历史主体性的想象与构建
6
作者 阎浩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启蒙农民”“改造农民”重任,最后由“人民文艺”逐步实现了。“人民文艺”使农民完成了观念上的转换与更新。要深刻理解“人民文艺”,首先要理解区别于资产阶级现代性文化的无产阶级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新文化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则将“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一道作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此时,“人民文艺”更突出革命农民对“无产阶级意识”的接受过程;“人民文艺”赋予了农民以新的“人民”品性,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成为其重要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艺 无产阶级新文化 农民历史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