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 (UFLC) Method for 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Domperidone in Human Serum and Application to Pharmacokinetic Study 被引量:1
1
作者 Chinna Reddy Palem Satyanarayana Goda +1 位作者 Narendar Reddy Dudhipala Madhusudan Rao Yamsani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年第1期12-21,共10页
A simple and sensitive 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domperidone by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n human serum. For the evaluation of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s, conducting of pharm... A simple and sensitive 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domperidone by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n human serum. For the evaluation of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s, conducting of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in human volunteers is essential for approval to marketing after preclinical evaluation in animal models. The present method consists of protein precipitation, extraction of analytes from human serum into dichloromethane and separation using reversed-phase C<sub>18</sub> column. Propranolol hydrochloride was used as an internal standard and the eluent was monitored by fluorescence detector at excitation 282 and emission 328 nm. The mobile phase used was 62:38 ratio of 10 mM phosphate buffer pH adjusted to 3.1 with OPA and methanol at a flow rate of 1 mL·min<sup>-1</sup>. The method was evaluated for assay, LLOD, LLOQ, recovery and stability studies. The retention times for domperidone and propranolol hydrochloride were found to be 6.36 and 7.94 minutes respectively. The intraday and inter-da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percent error values of assay method were less than 5%;mean recovery was more than 96% for each analyte and the method was found to be precise, accurate and specific during study. The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immediate and controlled release bioadhesive hot melt extruded buccal patches of domperidone after buccal administration to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 The C<sub>max</sub>, T<sub>max</sub>, and AUC<sub>0–24 </sub>of domperidone from immediate and controlled release buccal patches were found to be 129.7 ng·mL<sup>-1</sup>, 1.5 h, 455.1 ng·h·mL<sup>-1</sup> and 145.7 ng·mL<sup>-1</sup>, 5.25 h, 911.0 ng·h·mL<sup>-1</sup> respectively. A simple, sensitiv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fluorescence determination of domperidone in human serum by UFLC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PERIDONE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 Fluorescence Human Serum Buccal Patches Pharmacokinetics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oxide fuel rod performance analysis code for the liquid metal fast reactor
2
作者 Guang-Liang Yang Hai-Long Liao +1 位作者 Tao Ding Hong-Li Che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67-177,共11页
The integrity and reliability of fuel rods under both normal and accidental operating condition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nuclear reactors.In this study,considering various irradiation behaviors,a fuel rod performa... The integrity and reliability of fuel rods under both normal and accidental operating condition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nuclear reactors.In this study,considering various irradiation behaviors,a fuel rod performance analysis code,named KMC-Fueltra,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thermal–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oxide fuel rods under both normal and transient conditions in the LMFR.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KMC-Fueltra were validated by analytical solutions,as well as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codes and experiment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KMC-Fueltra can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oxide fuel rods under both normal and transient conditions in the LMF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el rod analysis code Thermal-mechanical performance Irradiation behaviors Pellet-cladding mechanical interaction liquid metal fast reactor
下载PDF
Validated Chiral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nantiomeric Vildagliptin
3
作者 Chinta Srinivas Husna Kanwal Qureshi Ciddi Veeresham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1年第11期429-439,共11页
A rapid, accurate, and precise chiral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 (UFLC)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for enantiomeric separation of racemic vildagliptin and <i>S</i>-vildagliptin according to t... A rapid, accurate, and precise chiral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 (UFLC) method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for enantiomeric separation of racemic vildagliptin and <i>S</i>-vildagliptin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ICH). The chiral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was achieved with a mobile phase consisting of 20 mM borax buffer (pH 9.0 ± 0.05), ACN, and 0.1% Triethylamine (50:50:0.1, v/v/v) at a flow rate of 1 ml/min using a chiralcel OD-RH column, tris(3,5-dimethyl phenyl carbamate) (250 mm × 4.6 mm, 5 μm) column. The UFLC analysis was monitored at 210 nm. The method showed good linearity with a regression coefficient (r<sup>2</sup>) of 0.999 in the range of 1 - 12 μg/ml for <i>S</i>-vilda. The detection limit (LOD), quantitation limit (LOQ), and the average percentage recovery for <i>S</i>-vilda were found to be 0.024, 0.075 μg/mL, and 99.19% to 100.4%, respectively. The percentages of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 RSD) for intra- and inter-day precision were found to be 0.346% and 0.364%, respectively. The developed method proved to be reproducible as % RSD was <2% and it had robustness within the acceptable limit. The percentage purity of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of <i>S</i>-vilda was found to be 99.19 w/w. The proposed chiral method can be put in application for the enantiomeric purity determination of <i>S</i>-vilda for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dard Vildagliptin S-Vilda Ultra fast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Development Validation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low blockage formation in fast reactor
4
作者 Wen-Hui Jin Song-Bai Cheng Xiao-Xing Liu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71-182,共12页
Various sources of solid particles might exist in the coolant flow of a liquid metal cooled fast reactor(e.g.,through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olant and impurities,air,or water,through corrosion of structura... Various sources of solid particles might exist in the coolant flow of a liquid metal cooled fast reactor(e.g.,through chemic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olant and impurities,air,or water,through corrosion of structural materials,or from damaged/molten fuel).Such particles may cause flow blockage accidents in a fuel assembly,resulting in a reduction in coolant flow,which potentially causes a local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fuel cladding,cladding failure,and fuel melt.To understand the blockage formation mechanism,in this study,a series of simulated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by releasing different solid particles from a release device into a reducer pipe using gravity.Through detailed analyses,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experimental parameters(e.g.,particle diameter,capacity,shape,and st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and the diameter and height of the particle release nozzle)on the blockage characteristics(i.e.,blockage probability and position)was examined.Under the current range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blockage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aforementioned parameters.The ratio between the particle diameter and outlet size of the reducer pipe might be one of the determining factors governing the occurrence of blockage.Specifically,increasing the ratio enhanced blockage(i.e.,larger probability and higher position within the reducer pipe).Increasing the particle size,particle capacity,particle static friction coefficient,and particle release nozzle diameter led to a rise in the blockage probability;however,increasing the particle release nozzle height had a downward influence on the blockage probability.Finally,blockage was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non-spherical particles case than that of spherical particles.This study provides a large experimental database to promot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flow blockage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validation process of fast reactor safety analysis c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metal cooled fast reactor Flow blockage Granular jamming Experimental study
下载PDF
Liquid Metal Coolants Technology for Fast Reactors
5
作者 Poplavsky Vladimir Mikhailovich Efanov Alexander Dmitrievich Kozlov Fedor Alekseevich Orlov Yury Ivanovich Sorokin Alexander Pavlovich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B版)》 2011年第7期913-928,共16页
关键词 钠冷快堆 液态金属 冷却剂 技术 快中子反应堆 加速器驱动系统 设计方法 杂质控制
下载PDF
纤维素生物质与废塑料共催化热解制取富烃液体燃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马中青 丁紫霞 +4 位作者 李逍然 朱亮 岑珂慧 黄明 陈登宇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8-451,共14页
生物质能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其高效利用成为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关键,并对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纤维素生物质与废塑料的共催化热解技术,不仅能制备高附加值的富烃液体燃料,还可达到“以废治废... 生物质能是国际公认的零碳可再生能源,其高效利用成为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关键,并对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纤维素生物质与废塑料的共催化热解技术,不仅能制备高附加值的富烃液体燃料,还可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进而实现生物质与废塑料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本工作从生物质与废塑料高值化利用的角度出发,对生物质和废塑料共催化热解制备富烃液体燃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纤维素生物质和废塑料的基础化学特性差异,论述了废塑料种类、催化剂种类、物料和催化剂比例、催化热解温度等因素对生物质和废塑料共催化热解生物油产率和品质的影响,阐述了生物质和废塑料单独催化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并揭示了共催化热解过程中的协同反应机理,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生物质与废塑料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参考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塑料 共催化热解 催化剂 富烃液体燃料
下载PDF
基于MOOSE平台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燃料性能分析程序开发 被引量:1
7
作者 邵世豪 刘宙宇 +3 位作者 许晓北 宗育凡 曹良志 吴宏春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对于我国核能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发适用其的燃料性能分析程序对于快堆的设计与安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物理耦合平台MOOSE,开发了燃料性能分析程序LoongCALF,程序面向金属冷却快堆燃料元件。...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对于我国核能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开发适用其的燃料性能分析程序对于快堆的设计与安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物理耦合平台MOOSE,开发了燃料性能分析程序LoongCALF,程序面向金属冷却快堆燃料元件。程序采用有限元方法和JFNK方法,能够求解核反应堆燃料的热-力耦合方程,从而得到温度、应力、应变及裂变气体释放等物理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适用于芯块材料为UO 2和MOX、包壳材料为1515Ti和HT-9的燃料元件。为验证程序的准确性,设计了两个燃料元件算例,并使用LoongCALF程序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Fiber-Oxide程序对算例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LoongCALF程序能够准确模拟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稳态工况条件下燃料元件内部的燃料行为与关键参数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 MOOSE 有限元方法 燃料性能分析
下载PDF
基于EJ-301液闪的快中子多重性测量装置对Pu样品质量的测量研究
8
作者 张岩 程伟 +2 位作者 李多宏 程璨 贾文宝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8-1663,共6页
快中子多重性测量技术(FNMC)可以对保密封装或者非固定状态的核裂变材料的质量进行无损检测,且不需要标准样品刻度,在核保障领域,特别是核材料衡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研究了EJ-301液体闪烁体探测器组成的快中子多重性测量装置对P... 快中子多重性测量技术(FNMC)可以对保密封装或者非固定状态的核裂变材料的质量进行无损检测,且不需要标准样品刻度,在核保障领域,特别是核材料衡算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研究了EJ-301液体闪烁体探测器组成的快中子多重性测量装置对Pu样品质量测量的准确性。利用Geant4模拟软件搭建了1×6 EJ-301液体闪烁体探测器组成的快中子多重性测量系统,并对Pu-240自发裂变中子源的方向、能量、时间分布进行了模拟。通过对不同质量的Pu-240源进行多重性质量计算,得到其相对质量偏差均在10%以下,但随着裂变材料质量的增加,相对质量偏差也相应增加。对钚金属进行多重性测量,得到其平均相对质量偏差为15.5%左右,偏差相对于模拟结果较大的原因可能由n/γ甄别误差导致。该结果比中子多重性测量装置的相对质量偏差降低了16%。结果表明,基于EJ-301液闪的快中子多重性测量装置能够较好地实现对钚金属的质量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中子多重性测量技术 液体闪烁体 Geant4模拟 核材料质量
下载PDF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堆芯物理分析软件LoongSARAX的验证与确认
9
作者 路瑶 杜夏楠 +5 位作者 李爱鑫 高杰豪 陈文杰 郑友琦 王永平 吴宏春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9-562,共14页
NECP-SARAX是西安交通大学核工程计算物理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先进反应堆中子学分析计算系统。在此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针对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堆芯物理工程设计与安全审评,定制开发了LoongSARAX。为了实现LoongSARAX的工程应用,规范性、... NECP-SARAX是西安交通大学核工程计算物理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先进反应堆中子学分析计算系统。在此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针对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的堆芯物理工程设计与安全审评,定制开发了LoongSARAX。为了实现LoongSARAX的工程应用,规范性、系统性的验证与确认是该过程的重要一环。为此,本文针对LoongSARAX验证与确认研究,在搜集整理国际上关于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物理计算基准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其验证与确认矩阵,并将程序分成不同模块,分别进行了模块验证、子系统验证和系统确认,范围涵盖冷却剂为钠和铅的快堆,如JOYO、ZPPR17A等。程序验证与确认表明LoongSARAX程序对于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同时针对中国实验快堆(CEFR)开展了不确定度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99%置信度下,有效增殖因数计算结果的不确定度有90%的概率落在[-389 pcm,300 pc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ongSARAX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 堆芯物理分析 验证与确认
下载PDF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子通道分析软件SACOS-LMR研发与工程应用
10
作者 王金顺 陈荣华 +4 位作者 朱昕阳 田家豪 田文喜 秋穗正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1-592,共12页
子通道分析方法是反应堆堆芯设计和热工水力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国提出的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开发适用于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热工安全分析的子通道分析程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安交通大学热工水力研究室自主... 子通道分析方法是反应堆堆芯设计和热工水力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国提出的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核能发展战略,开发适用于液态金属冷却快堆热工安全分析的子通道分析程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西安交通大学热工水力研究室自主开发的压水堆子通道程序SACOS,通过添加液态金属快堆特有的模型,如绕丝模型、盒间流模型、液态金属对流换热模型等,扩展至适用于液态金属快堆的子通道分析程序SACOS-LMR,该程序具备对液态金属快堆组件开展稳态和瞬态热工水力分析的功能。结合卡尔斯鲁厄开展的37棒钠冷瞬态实验,完成了SACOS-LMR程序的瞬态功能验证。基于验证后的SACOS-LMR程序,对欧洲铅冷快堆(ALFRED)堆芯开展了稳态工况和瞬态事故工况下的热工安全特性分析,计算结果合理,且与同类程序保持一致,表明SACOS-LMR程序可用于液态金属快堆的堆芯设计和热工水力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冷却快堆 堆芯热工水力分析 子通道分析方法 ALFRED
下载PDF
气泡在液态铅铋金属中的运动特性及曳力系数模型研究
11
作者 罗皓天 刘莉 +4 位作者 袁俊杰 包睿祺 田晓艳 李达 顾汉洋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当铅铋快堆发生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Steam Generator Tube Rupture,SGTR)事故后,一回路高温液态铅铋合金(Lead-Bismuth Eutectic,LBE)与二回路高压过冷水相互作用产生大量蒸汽,这些气泡在LBE的携带作用下可能进入堆芯,引起局部传热恶... 当铅铋快堆发生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Steam Generator Tube Rupture,SGTR)事故后,一回路高温液态铅铋合金(Lead-Bismuth Eutectic,LBE)与二回路高压过冷水相互作用产生大量蒸汽,这些气泡在LBE的携带作用下可能进入堆芯,引起局部传热恶化和功率瞬变,严重影响反应堆的安全运行。掌握气泡在液态LBE中的运动特性及其动力学行为,开发适用于LBE中气泡迁移的曳力系数模型,是开展SGTR事故堆芯安全评估的基础。基于CLSVOF(Coupled Level-Set and Volume-Of-Fluid)方法建立了气泡在高温液态LBE中迁移运动的三维数值模型,通过分析气泡的运动轨迹、速度和粒径的变化规律,结合气泡受力平衡方程,获得了气泡曳力系数的模拟值。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现有曳力模型对LBE中气泡迁移的适用性,优选了最佳曳力系数模型并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优化后的模型对于液态LBE中气泡曳力系数的计算误差在15%之内。研究结果可为后续SGTR事故安全分析程序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铋快堆 SGTR事故 气泡-液态金属两相流 气泡动力学 曳力系数
下载PDF
高温液钠与不锈钢界面润湿机制研究
12
作者 田浪浪 马誉高 +4 位作者 张卢腾 朱怡儒 唐思邈 马在勇 潘良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02-1911,共10页
钠冷快堆的主要特点是将液态钠作为堆芯冷却剂,因此液态钠与不锈钢固液界面的润湿现象在该堆芯系统中普遍存在。高温液钠在不锈钢界面的润湿性能与结构材料的腐蚀程度、材料自洁以及测量仪器精度等直接相关。本文通过可视化实验和分子... 钠冷快堆的主要特点是将液态钠作为堆芯冷却剂,因此液态钠与不锈钢固液界面的润湿现象在该堆芯系统中普遍存在。高温液钠在不锈钢界面的润湿性能与结构材料的腐蚀程度、材料自洁以及测量仪器精度等直接相关。本文通过可视化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高温液钠与不锈钢界面的润湿特性开展研究,结果发现:液钠与不锈钢的润湿转捩(接触角90°)温度在320~335℃附近;不锈钢表面的Cr_(2)O_(3)层会抑制液钠前驱膜的形成,使得液钠等效润湿半径减小,导致液钠与不锈钢界面润湿性变差;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液钠与Cr_(2)O_(3)层逐渐反应生成NaCrO2,使得液钠与不锈钢界面润湿性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液钠 不锈钢 润湿性 接触角
下载PDF
双目中子散射相机快速定位方法研究
13
作者 侯英伟 宋玉收 +3 位作者 吴冬冬 刘鲁涛 周志波 武朝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32-1638,共7页
为了探究使用中子散射成像法对核材料的定位分辨率和测距精度与源项方位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定位性能的可行方案,本文利用Geant4软件模拟了位于不同方位的Cf-252中子源成像过程。使用交点反投影成像法与双目视觉测距法进行二维成像与测... 为了探究使用中子散射成像法对核材料的定位分辨率和测距精度与源项方位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定位性能的可行方案,本文利用Geant4软件模拟了位于不同方位的Cf-252中子源成像过程。使用交点反投影成像法与双目视觉测距法进行二维成像与测距,研究了定位误差与中子源方位之间的依赖性。研究表明:源项位置距离成像平面中心越远,成像效果越差,当改变探测系统布置时可能出现定位死区,并且通使探测器面向源项所在方向会增强成像性能。本文提出的快速定位未知位置中子源或核材料的方法及探测器布置方案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散射成像 交点反投影成像 双目视觉测距 核材料定位 蒙特卡罗模拟 快速定位 液闪探测器 双目对焦
下载PDF
极端快速条件下液体电导率实时测量技术
14
作者 黄钰 孙燕云 《电子测试》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基于对称差分原理,发展了一套用于极端快速条件下液体介质电导率的实时原位测量技术,主要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在极端快速条件下测量液体电导率时液体介质易电解,以及快速冲击过程中液体介质的冲击极化对电压信号测量带来困难等问题。该... 基于对称差分原理,发展了一套用于极端快速条件下液体介质电导率的实时原位测量技术,主要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在极端快速条件下测量液体电导率时液体介质易电解,以及快速冲击过程中液体介质的冲击极化对电压信号测量带来困难等问题。该实时测量技术在样品测试过程中两端电压不超过电极电势,且测量时间仅为数微秒,从而保证了液体介质不受强电场影响发生电解,通过对样品中两电极分别测量的电压信号进行差分,有效消除由液体介质受到快速冲击时产生的极化干扰,从而提升在极端快速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以对去离子水进行快速冲击测试实验为例,结果显示该测量技术能在纳秒时间尺度内准确反映导电性变化历史,展现出广泛的科研和工程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差分电路 快速加载 电导率 液体 实时测量
下载PDF
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水中10种抗生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昕庆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70-72,共3页
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4大类10种抗生素含量的在线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样品通过在线固相萃取提取,采用含有0.1%甲酸的乙腈和超纯水为流动相,Hypersil GOLD为分离色谱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检测和... 建立了一种测定水中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4大类10种抗生素含量的在线固相萃取-液质联用法。样品通过在线固相萃取提取,采用含有0.1%甲酸的乙腈和超纯水为流动相,Hypersil GOLD为分离色谱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检测和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扫描模式(HESI+)。结果表明10种抗生素在1.0~1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范围0.126~0.227ng/mL,RSD范围0.5%~6.7%,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1.4%~1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 抗生素 在线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耦合传热数值研究
16
作者 刘佳伦 宁亮 +3 位作者 林金鹏 辛杰 李敏 李会雄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62,共12页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是液态金属快堆中能量传递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对核电站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构建了液态金属快堆螺旋管蒸汽发生器一次侧、二次侧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别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NEA)物性手册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数据库建立液态金属和水-水蒸气变物性计算关联式,采用Lee相变模型计算二次侧水-水蒸气蒸发过程中两相间的质量传递。基于实验数据,分别对本文模型一次侧传热以及二次侧传热的计算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铅铋快堆为例,研究了不同一次侧进口参数下蒸汽发生器一、二次侧之间的耦合传热特性,并与传统水冷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相比于传统水冷堆,一次侧采用铅铋液态金属时,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明显提升,热流密度峰值可达1439.97 kW·m^(-2),比水冷堆相应数值提升5~6倍,这导致二次侧管内气相蒸发过程明显加剧,体积含气率急剧上升;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沿程热流密度分布相对偏差值比水冷堆相应数值增大3~4倍。随着一次侧进口铅铋温度从350℃增大到450℃,一、二次侧之间的壁面热流密度随之增大,对应的热流密度峰值从950.7 kW·m^(-2)增大到1439.97 kW·m^(-2),提升约1.5倍,同时一、二次侧之间的沿程热流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不均匀度增大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快堆 螺旋管蒸汽发生器 三维耦合传热模型 水-水蒸气两相流 沸腾相变
下载PDF
池式快堆堆本体中液体晃动效应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张康康 尹训强 徐舒桐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9-189,共11页
堆本体是核反应堆的核心组件,也是核反应堆进行核聚变或核裂变反应的关键部位。池式快堆堆本体内部的液态金属冷却具有大自由液面特征,其内部液体出现晃动可能会对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开展池式快堆堆本体中液体... 堆本体是核反应堆的核心组件,也是核反应堆进行核聚变或核裂变反应的关键部位。池式快堆堆本体内部的液态金属冷却具有大自由液面特征,其内部液体出现晃动可能会对核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开展池式快堆堆本体中液体晃动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阐述了液体的晃动效应,并介绍了池式快堆堆本体的结构形式;其次,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三个方面对池式快堆堆本体的液体晃动研究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理论方法、数值模拟或振动台试验难以准确捕捉液体晃动对堆本体结构的实际影响,结合使用这三种方法能够获得更为准确和全面的研究效果;最后,对既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以期为池式快堆堆本体的进一步抗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堆 堆本体 池式结构 液体晃动 液态金属
下载PDF
用于液晶调控器件的过压驱动技术进展
18
作者 史文雄 卢绮涵 +2 位作者 梁如标 覃炜贤 姚丽双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392,共9页
液晶显示近乎覆盖了所有的应用显示领域,在非显示领域也展现出了高精度、多参量调控的应用特点。目前,针对高速调控应用,液晶器件仍需进一步提升其响应速度。为此,过压驱动技术走进了研究者们的视野。本文主要综述了应用于液晶显示与调... 液晶显示近乎覆盖了所有的应用显示领域,在非显示领域也展现出了高精度、多参量调控的应用特点。目前,针对高速调控应用,液晶器件仍需进一步提升其响应速度。为此,过压驱动技术走进了研究者们的视野。本文主要综述了应用于液晶显示与调控领域的过压驱动技术。首先,简明介绍了过压驱动技术的原理和主要应用,以及在不同类型液晶显示器中应用过压驱动技术后,器件响应等性能的优化提升。此外,对过压驱动技术在非显示领域液晶器件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如空间光调制器和液晶透镜等。最后,总结了过压驱动技术用于液晶显示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概括了现有的主要解决手段,并对其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显示 过压驱动 快速响应 伪影 背流效应
下载PDF
基于UFLC-QTrap-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乌药中核苷和氨基酸类成分分析
19
作者 罗益远 顾海燕 +5 位作者 谢叶菲 蒋新苗 王娟 蔡红蝶 马舒伟 陈宏降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UFLC-QTrap-MS/MS)同时测定乌药中11种核苷类和14种氨基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乌药的质量。采用Waters XBridge Amide色谱柱(2....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UFLC-QTrap-MS/MS)同时测定乌药中11种核苷类和14种氨基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乌药的质量。采用Waters XBridge Amide色谱柱(2.1 mm×100 mm×3.5μm),以0.2%甲酸水溶液(A)-0.2%甲酸乙腈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进行质谱检测;基于各成分的质量浓度,用方差分析(ANOV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层次聚类分析(HCA)、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乌药样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测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24;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4.86%~106.47%,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55%。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乌药样品间存在一定的差异,HCA和PCA 2种方法均将样品分为3类。OPLS-DA模型分析通过VIP值共筛选得到6个差异性化合物,分别为尿苷、丙氨酸、胞嘧啶、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乌药中核苷和氨基酸类成分的同时测定,为药材质量评价和综合利用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UFLC-QTrap-MS/MS) 乌药 氨基酸 核苷 不同产地 不同部位
下载PDF
低给液快速汽蒸成衣染色关键技术研究
20
作者 梁佳钧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61,共4页
目前两种成衣染色设备,即边桨式成衣染色机和滚动式成衣染色机,耗汽、耗时、耗电又耗水,不符合目前碳中和要求。文中介绍了低给液快速汽蒸成衣染色技术,并阐述了5个方面关键技术:一是超低浴比染液浸泡着色;二是汽蒸染色固色;三是浸泡染... 目前两种成衣染色设备,即边桨式成衣染色机和滚动式成衣染色机,耗汽、耗时、耗电又耗水,不符合目前碳中和要求。文中介绍了低给液快速汽蒸成衣染色技术,并阐述了5个方面关键技术:一是超低浴比染液浸泡着色;二是汽蒸染色固色;三是浸泡染液的重复回用;四是低浴比后处理;五是能满足上面4个关键技术要求的成衣染色设备。指出此成衣染色技术实现了染色阶段零排放,水洗及后处理低浴比大幅度减少了整个染色过程的用汽、用时、用水和用电,达到了减碳、减排的目的,对目前国际、国内实现碳足迹、碳达峰、碳中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给液 快速汽蒸 成衣染色 染液回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