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izotinib-induced acute fatal liver failure in an Asian ALK-positive lung adenocarcinoma patient with liver metastasis: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1
作者 Ying Zhang Yan-Yan Xu +2 位作者 Yi Chen Jin-Na Li Ying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9期1080-1086,共7页
BACKGROUND Crizotinib-induce hepatotoxicity is rare and non-specific, and severe hepatotoxicity can develop into fatal liver failure. Herein, we report a case of fatal crizotinib-induced liver failure in a 37-year-old... BACKGROUND Crizotinib-induce hepatotoxicity is rare and non-specific, and severe hepatotoxicity can develop into fatal liver failure. Herein, we report a case of fatal crizotinib-induced liver failure in a 37-year-old Asian patient.CASE SUMMARY The patient complained of dyspnea and upper abdominal pain for a week in August 2017. He was diagnosed with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rearranged lung adenocarcinoma combined with multiple distant metastases. Crizotinib was initiated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at a dosage of 250 mg twice daily. No adverse effects were seen until day 46. On day 55, he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402 IU/L),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215 IU/L) and total bilirubin(145 μmol/L) and was diagnosed with crizotinib-induced fulminant liver failure. Despite crizotinib discontinuation and intensive supportive therapy, the level of AST(1075 IU/L),ALT(240 IU/L) and total bilirubin(233 μmol/L) continued to rapidly increase,and he died on day 60.CONCLUSION Phys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potential fatal adverse effects of crizotini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al liver failure CRIZOTINIB HEPATOTOXICITY liver METASTASES ALK rearrangement Lung adenocarcinoma Case report
下载PDF
应用RH技术定位人胎肝的7个新基因 被引量:6
2
作者 翟芸 刘孟珉 +3 位作者 张成岗 瞿祥虎 周钢桥 贺福初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3-96,共4页
辐射杂交细胞系(RH)技术是一种体细胞遗传学技术,是继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后新建立的染色体定位方法。本文应用该技术将发现于22周孕龄人胎肝的7个新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肝细胞生成素(hepatopoietin,HPO)定位于Chr.16q22.... 辐射杂交细胞系(RH)技术是一种体细胞遗传学技术,是继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后新建立的染色体定位方法。本文应用该技术将发现于22周孕龄人胎肝的7个新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肝细胞生成素(hepatopoietin,HPO)定位于Chr.16q22.1~22.3,HQ0508定位于Chr.22q13.31~13.32,HQ0750定位于Chr.11q24.3,HQ0915定位于Chr.16p13.3,HQ1880定位于Chr.11q13.2~13.4, HQ2180定位于Chr.19q13.2~13.3,HQ3091定位于Chr.12q2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定位 辐射杂交细胞系 新基因 胎儿肝脏
下载PDF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终前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余丽娜 柯伟民 +2 位作者 李晓鹤 梅咏予 李建国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65-66,75,共3页
目的 弄清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临终前不同时段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存活组的差别。方法 检测并比较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组和105例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在临终前四个不同时段119次的甲胎蛋白水平。结果 慢性乙... 目的 弄清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临终前不同时段甲胎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与存活组的差别。方法 检测并比较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组和105例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在临终前四个不同时段119次的甲胎蛋白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组及死亡组在临终前21-40天、11~20天、6~10天和1~5天四个时段的甲胎蛋白水平(μg/L)分别为273.4±317.4、119.3±128.8、119.8±197.6、72.9±121.9和49.1±86.0;存活组与死亡组临终前四个时段比较,以及临终前1~5天时段分别与临终前11~20天时段或21~40天时段相比较,统计学上:薛在差异(P〈0.000-0.034)。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活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临终前的四个时段,随着致死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病程向终末期发展,AFP水平逐渐下降,到临终前下降至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致死性肝衰竭 甲胎蛋白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症肝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20
4
作者 何金秋 陈川英 +3 位作者 邓见廷 祁红霞 张小青 陈绛青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症肝炎(重肝)的疗效和血浆置换(PE)、血浆吸附(PP)、血液灌流(DHP)治疗重肝的适应证。方法:治疗组64 例,对照组60 例。2 组病例内科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ALS...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症肝炎(重肝)的疗效和血浆置换(PE)、血浆吸附(PP)、血液灌流(DHP)治疗重肝的适应证。方法:治疗组64 例,对照组60 例。2 组病例内科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ALSS治疗,其中PE每次置换40~60 m l/kg 异体同型等量血浆;PP每次交换100~150 m l/kg 血浆;DHP每次交换170~250 m l/kg 全血量,2~7 日治疗1 次,直到病情稳定好转。结果:治疗组共计治疗168 例次,平均2.6 次,存活44 例,存活率68.75% ;对照组存活28 例,存活率46.67% (P< 0.01)。治疗组早、中、晚期存活率分别为85.71% 、76.47% 和52.17% ,PE、PP和DHP治疗存活率分别为73.81% 、66.67% 和50.00% 。结果显示PE适合中毒症状严重的各型重肝,PP宜用于严重胆汁淤积的重肝,DHP以降低NH3 为主,适宜高氨血症和肝性脑病的治疗。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24 例次(15.58% ),经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均能缓解。结论:ALSS治疗重症肝炎能有效清除体内病理成分,包括血清总胆红素、血氨、肿瘤坏死因子和内毒素等,提高存活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 血浆置换 治疗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梅小平 敬雪明 +4 位作者 李健 曾跃 常茂华 唐宁 谭赤县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37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40次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清总胆红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37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40次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清总胆红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T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上升。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降低TNF-α水平,提高近期存活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 疗效评估 凝血酶原活动度 血清总胆红素 重型肝炎患者 丙氨酸转氨酶 近期存活率 临床表现 治疗前后 症状改善 临床症状 生化指标 治疗方法 白蛋白 治疗后 水平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鲁朝晖 章秋霞 +4 位作者 常立非 高人焘 吴晓玲 李宜 徐少保 《安徽医学》 2003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WLXGX -888)对 1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 3 5例次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浆总胆红素 (TBIL)、血氨 (NH3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WLXGX -888)对 1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 3 5例次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浆总胆红素 (TBIL)、血氨 (NH3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丙氨酸转氨酶 (ALT )、白蛋白 (ALB)。选择同期住院病情相近的病例15例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血总胆红素 (TBIL)、血氨 (NH3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明显下降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明显上升。治疗组有效率为 68.8% ,对照组有效率为 3 3 .3 % (P <0 .0 5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不良反应在处理后均能好转。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 ,降低TNF -α水平 ,提高近期存活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重型病毒性肝炎 疗效 评估 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鲁朝晖 章秋霞 +1 位作者 常立非 徐少保 《安徽医药》 CAS 2002年第4期36-37,共2页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 1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 35例次的治疗。结果 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血总胆红素 (TBIL)、血氨 (NH3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明显下降 ,凝血...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 1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 35例次的治疗。结果 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血总胆红素 (TBIL)、血氨 (NH3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明显下降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明显上升。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不良反应在处理后均能好转。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病毒性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 疗效 治疗方法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灯盏乙素对对乙酰氨基酚和脂多糖致小鼠肝功能损伤和致死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秀芬 郭菁菁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614-2616,共3页
目的观察灯盏乙素对对乙酰氨基酚和脂多糖致小鼠肝功能损伤和致死率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不同模型的小鼠灌胃给予灯盏乙素25—500mg·kg^-1,1次/d。7~14d后,一次性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和脂多糖,观察小鼠肝功能变化和... 目的观察灯盏乙素对对乙酰氨基酚和脂多糖致小鼠肝功能损伤和致死率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不同模型的小鼠灌胃给予灯盏乙素25—500mg·kg^-1,1次/d。7~14d后,一次性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和脂多糖,观察小鼠肝功能变化和致死情况。结果小剂量的灯盏乙素不影响对乙酰氨基酚所致小鼠肝功能损伤,但加大剂量后小鼠致死率明显升高;小剂量的灯盏乙素就能显著加重脂多糖所致小鼠肝功能损伤、明显增加脂多糖致小鼠死亡率。结论使用灯盏乙素治疗心或脑血管疾病,当病人遇到感染性疾病时,要注意灯盏乙素的使用剂量,灯盏乙素的不当使用可能会加重脂多糖(内毒素)诱导的肝损伤;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各种疾病所致发热时,合用灯盏乙素也要注意灯盏乙素的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乙素 对乙酰氨基酚 脂多糖 肝损伤 致死率
下载PDF
药物性肝病预后预测因子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波 方建江 陈卫星 《浙江预防医学》 2008年第2期6-8,共3页
目的对各类重症药物性肝病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评估与预后相关的重要预测因子。方法将我院1997年以来疑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实验室检查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对患病与药物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评价。结果265例... 目的对各类重症药物性肝病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评估与预后相关的重要预测因子。方法将我院1997年以来疑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实验室检查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对患病与药物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评价。结果265例药物性肝病中女性占52.8%。肝细胞型肝损伤是最常见的的类型,占72.1%,该组患者的病死率是9.9%;而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组的病死率是9.5%。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年龄无差异,男女比例及住院时间两组亦相似;死亡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AST水平高于存活组。64例患者(24.2%)因为服用中草药而发生药物性肝病,9例患者因为服用抗结核药发生药物性肝病。与患者死亡相关的因素有:肝性脑病、腹水、黄疸、嗜酒、直接胆红素。结论我院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死率是9.8%。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是中草药。但是抗结核药物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肝性脑病、腹水、黄疸、嗜酒和直接胆红素的水平与患者的死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 预后 预测因子 死亡率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评估
10
作者 鲁朝晖 章秋霞 +4 位作者 常立非 高人焘 吴晓玲 李宜 徐少保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4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WLXGX- 888)对 2 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 5 2例次的治疗。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和血液滤过 4种治疗方法。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WLXGX- 888)对 2 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 5 2例次的治疗。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和血液滤过 4种治疗方法。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血浆总胆红素 (TBIL )、血氨(NH3 )、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 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丙氨酸转氨酶 (ALT)、白蛋白(ALB)。选择同期住院病情相近的病例 2 0例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血总胆红素(TBIL)、血氨 (NH3 )、肿瘤坏死因子 - α(TNF- α)水平明显下降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明显上升。治疗组有效率为 6 9.6 % ,对照组有效率为 35 .0 % (p<0 .0 5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不良反应在处理后均能好转。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 ,降低 TNF-α水平 ,提高近期存活率 ,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治疗 重型病毒性肝炎 疗效 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
下载PDF
RIFLE、AKIN和KDIGO标准预测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准确性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洵 薛梅 吴安石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9-373,390,共6页
目的比较RIFLE、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和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3个急性肾损伤(AKI)标准对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术后30 d)死亡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RIFLE、AKIN和KDIGO 3个标准计算术后AKI... 目的比较RIFLE、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和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3个急性肾损伤(AKI)标准对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术后30 d)死亡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RIFLE、AKIN和KDIGO 3个标准计算术后AKI发生率,分析术后30 d全因病死率及死因,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3个标准对术后30 d内死亡的预测准确性。结果根据RIFLE、AKIN和KDIGO标准,术后AKI发生率分别为48.0%、51.4%和53.8%,术后30 d内死亡13例,病死率为7.5%。RIFLE、AKIN和KDIGO分期是术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RIFLE、AKIN和KDIGO分期预测肝移植术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0.766和0.844,AKIN与KDIG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IGO标准对于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能力更好。但作为工具,三者之间的比较选择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急性肾损伤 RIFLE标准 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标准 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标准 病死率 终末期肝病模型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联合持续血液滤过透析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金秋 齐青松 +3 位作者 刘燕 张岂庸 邓见庭 吕定英 《中国血液净化》 2002年第12期27-30,共4页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联合持续血液滤过透析(CHDF)治疗重型肝炎中晚期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改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和清除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33例重症肝炎中晚期病例使用ALSS联合CHDF治疗96次,平均2.9次,比较治疗前...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联合持续血液滤过透析(CHDF)治疗重型肝炎中晚期病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改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和清除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33例重症肝炎中晚期病例使用ALSS联合CHDF治疗96次,平均2.9次,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性脑病程度,肾功能恢复状况,TBIL、NH_3、PT、PTa、BUN、Cr、电解质、TNF-α、IL-6和LSP水平。设同期住院病情相近似的病例36例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存活率达到63.64%,病死率27.27%,对照组为36.11%和52.78%(P<0.05);肝性脑病苏醒率81.80%;13例肝肾综合征9例肾功能恢复,对照组14例肝肾功能2例恢复;TBIL、NH_3、BUN、Cr显著下降,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TNF-α、IL-6、LSP分别由治疗前(81.14±22.65)pg/ml、(66.67±18.37)pg/ml、(3.81±0.62)Eu/ml降至治疗后(53.60±14.27)pg/ml(P<0.01)、(39.48±13.15)pg/ml(P<0.01)和(1.33±0.41)Eu/ml(P<0.05)。21例(64次)血浆置换联合CHDF治疗中发生8例次(12.50%)血浆过敏,9例(25次)血浆吸附联合CHDF和血液灌流联合CHDF治疗后有2例5次出现血小板降低。术后有6例9次静脉穿刺处渗血、1例血浆置换联合CHDF治疗过程中发生右肾破裂;3例单独使用CHDF治疗者未有不良反应。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中晚期 人工肝支持 持续血液滤过透析 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术后血小板计数低对术中未输注血小板的成人肝移植早期病死率的影响
13
作者 王赛楠 吴志涛 +1 位作者 吴延 吴安石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378,共5页
目的探讨在肝移植受者术中未输注血小板(PLT)的情况下,术后早期PLT计数低对受者早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180例受者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术后7 d PLT计数预测术后早期病死率的临... 目的探讨在肝移植受者术中未输注血小板(PLT)的情况下,术后早期PLT计数低对受者早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180例受者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术后7 d PLT计数预测术后早期病死率的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受者分为低PLT计数组和对照组。纳入肝移植受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PLT计数、术前一般情况、术中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并比较两组肝移植受者的早期预后情况,包括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率、术后30 d病死率。结果术后7 d PLT计数<32×10^9/L是肝移植受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PLT计数组受者的术后ICU住院时间为9(5,14)d,明显长于对照组受者的5(3,6)d(P<0.05);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率为55.0%,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20.6%(P<0.05);术后30 d病死率为40.0%,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者的2.5%(P<0.05)。两组受者间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7 d PLT计数<32×10^9/L是肝移植受者术后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以提示术后初期移植肝功能异常,辅助预测肝移植受者早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危险因素 血小板计数 病死率 血小板输注 预后 移植肝功能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美平 杜杰 +3 位作者 徐春华 曾德欣 陈杨志 王继红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37-139,171,共4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病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6例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其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①PE治疗肝衰竭患者病死率为21.1%...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进行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病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6例PE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其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①PE治疗肝衰竭患者病死率为21.1%,肝衰竭好发年龄分布于20~5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P〈0.01);②性别对肝衰竭病死率无影响(P〉0.05);③药物性及重叠/混合性病毒感染所致肝衰竭的病死率高于单纯HBV感染所致肝衰竭(P〈0.05);④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和慢性肝衰竭的病死率分别为85.0%、11.0%和29.6%;⑤凝血酶原活动度、天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LT/AST)、血清总胆红素、低血糖、低钠血症等与PE治疗肝衰竭的病死率密切相关;⑥抗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衰竭病死率影响明显(P〈0.01);⑦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对肝衰竭病死率的影响显著(P〈0.01)。结论:肝衰竭进行PE治疗的病死率受年龄、病因、临床病型、血生化结果、抗病毒治疗、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肝衰竭 病死率
下载PDF
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肝衰竭并发难治性黄疸疗效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芳红 杨伟宁 李锋 《陕西中医》 CAS 2021年第3期304-307,共4页
目的:观察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肝衰竭并发难治性黄疸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肝衰竭并发难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临... 目的:观察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肝衰竭并发难治性黄疸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肝衰竭并发难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血清TBA、ChE、Alb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黄、腹胀、纳差、乏力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AST、ALT、TBA指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PTA、ChE、Alb指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术附汤可有效改善肝衰竭并发难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且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术附汤 肝衰竭 黄疸 肝功能 病死率
下载PDF
胆源性与非胆源性急性重症胰腺炎肝损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惠民 陈观发 +4 位作者 王惠芳 郭平学 周新民 王铎 李勇强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第18期2417-2418,共2页
目的:比较研究胆源性与非胆源性急性重症胰腺炎(ASP)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运用χ^2检验或t检验,回顾性分析了95例胆源性ASP(BASP)与42例非胆源性ASP(NASP)入院2周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 目的:比较研究胆源性与非胆源性急性重症胰腺炎(ASP)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运用χ^2检验或t检验,回顾性分析了95例胆源性ASP(BASP)与42例非胆源性ASP(NASP)入院2周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胺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SB)的极值、经治疗第4周各指标的治愈率、患者中转手术构成比、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在院病死率。结果:BASP组入院2周内ALT、AST、ALP、GGT、TB、SB极值均较NASP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经治疗后第4周,BASP组中ALP、GGT治愈率较NASP组低,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则无显著性;BASP组并发症发生率、中转手术构成比均较NASP组高,差异有显著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源性疾患是ASP的主导性始发病因,在ASP致肝损害过程中起着迭加作用,内、外科协同治疗,尤其是不失时机地中转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ASP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胆源性疾病 肝损伤 病死率
下载PDF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17
作者 汪晓平 廖红 +3 位作者 王红 吴莉 刘凯 黄士洁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3年第2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方法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WLXGX-888)对2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52例次的治疗。总结出所存在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结果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但术...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方法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WLXGX-888)对23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52例次的治疗。总结出所存在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结果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但术前病人对此项新技术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术中出现过敏反应、低血压等护理问题。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成功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重型病毒性肝炎 护理措施 AISS 护理问题
下载PDF
背驮式与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围术期临床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菊霞 吴安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4-959,共6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采用背驮式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两种术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对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收集3家临床医疗中心于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背驮...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采用背驮式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两种术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对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收集3家临床医疗中心于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完成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背驮式肝移植组和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组两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来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究两组之间围术期肌酐浓度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分析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411例患者,其中背驮式肝移植组共纳入445例,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组共966例。出院时死亡人数为54人,病死率为3.83%(54/1411);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肌酐浓度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3,P=0.11),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肌酐浓度有明显变化(F=25.86,P=0.00);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整体分析两种术式在出院时转归(死亡或生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P=0.231),对3个中心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中心3中采用两种术式的患者在出院时转归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3;P=0.04)。进一步对中心3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式、术后发生血滤、肺部感染及肾衰竭均为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典非转流术式组与背驮式肝移植组患者术后肌酐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式、术后血滤、肺部感染及肾衰竭为肝移植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驮式肝移植 经典非转流式肝移植 肾功能 病死率
下载PDF
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价
19
作者 唐琰 李文庭 高人焘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ID)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判断预后以及人工肝治疗时机选择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将75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ID)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判断预后以及人工肝治疗时机选择过程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将75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应用MELD评分系统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和病死率,探讨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1)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LNR)、MELD分值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人工肝组经治疗后总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EID分值在20~29的患者,其病死率为3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分值≥30者,其病死率为57.1%,与对照组的93.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死率MELD分值在20~29组(42.7%)明显高于MELD≥30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TBil、Cr、INR和MELD评分,改善肝功能.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MELD分值在20~29组明显优于MELD≥30组,因而早期施行人工肝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慢性肝衰竭 终末期肝病模型 病死率
原文传递
2017-2019年江苏省苏州市某区肝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文娟 王莹莹 +4 位作者 高胜利 钮志林 宁志强 张玉 邵建国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63-769,共7页
目的分析2017-2019年某区户籍居民肝癌发病和死亡趋势。方法利用某区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及死因监测系统中相关数据,计算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粗发病率和粗病死率,并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及Segi's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分别计算各... 目的分析2017-2019年某区户籍居民肝癌发病和死亡趋势。方法利用某区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及死因监测系统中相关数据,计算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粗发病率和粗病死率,并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及Segi's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分别计算各人群的中标率和世标率。利用变化百分比(percent change,PC)、年度变化百分比和经病例数加权的年度变化百分比来评价肝癌发病和死亡的变化趋势。利用年龄别率来分析肝癌随年龄增长的流行趋势。结果某区2017-2019年全人群、男性和女性的肝癌粗发病率分别为18.86/10万、26.05/10万和11.90/10万,粗病死率分别为21.20/10万、29.29/10万和13.38/10万。男性肝癌粗发病率和粗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PC分别为-16.77%和-20.15%),女性肝癌粗发病率和粗病死率变化不一致,粗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粗病死率先升后降(PC分别为-19.42%和-0.30%)。肝癌发病和死亡随年龄增长而递增,男性30岁之后开始攀升,65岁和75岁左右为加速增长的两个关键点,80岁之后达到发病高峰(130.78/10万)和死亡高峰(201.96/10万)。女性60岁之前为零星发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男性,65岁之后迅速上升,逐渐接近于男性,80岁之后(发病高峰104.40/10万,死亡高峰132.87/10万)约为75~79岁的近2倍。结论2017-2019年某区肝癌发病和死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增,老年人群疾病负担较重;肝癌在男性中更高发,应积极加大对中老年男性肝癌流行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发病率 病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