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paramete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3D geological models for complex fault-block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3
1
作者 TAN Xuequn LIU Yunyan +3 位作者 ZHOU Xiaozhou LIU JiANDang ZHENG Rongchen JIA Ch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In the field of 3 D geologic modeling, researchers oft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modeling methods and workflows, but neglect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models. If the evaluation is narrowed to the same reservoir typ... In the field of 3 D geologic modeling, researchers oft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modeling methods and workflows, but neglect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models. If the evaluation is narrowed to the same reservoir type, the compara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will be emerg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include three parts: data verification,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nd process check. Data verification mainly involves testing the accuracy of local prediction with actual data, and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is to examine whether the global estimation honors geological principles and prior insights. Process check is also indispensable to avoid occasionality. To this end, we produced a set of assessment criteria, taking complex fault-block sandstone oil reservoir as an example. To be specific, thirteen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were totally selected, setting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ir rated importance, formulating three-level evaluation standards in a centesimal system for each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and obtaining the final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cumulative scor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ch evaluation can not only access the quality of the model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but also identify the aspects in need of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deduction i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GEOLOGICAL modeling quality evaluation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RESERVES estimation faultblock oil reservoir
下载PDF
Formation damage mechanism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compound function of drilling fluid and fracturing fluid in shale reservoirs
2
作者 SUN Jinsheng XU Chengyuan +6 位作者 KANG Yili JING Haoran ZHANG Jie YANG Bin YOU Lijun ZHANG Hanshi LONG Yif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430-439,共10页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the compound function of drilling fluid and fracturing fluid,the prediction method for dynamic invasion depth of drilling fluid is developed considering the fracture ...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the compound function of drilling fluid and fracturing fluid,the prediction method for dynamic invasion depth of drilling fluid is developed considering the fracture extension due to shale minerals erosion by oil-based drilling fluid.With the evaluation for the damage of natural and hydraulic fractures caused by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akening of shale fracture surface,fracture closure and rock powder blocking,the formation damage pattern is propos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pound effect of drilling fluid and fracturing fluid.The formation damage mechanism during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process in shale reservoir is revealed,and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raised.The drilling fluid can deeply invade into the shale formation through natural and induced fractures,erode shale minerals and weake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ale during the drilling process.In the process of hydraulic fracturing,the compound effect of drilling fluid and fracturing fluid further weaken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ale,results in fracture closure and rock powder shedding,and thus induces stress-sensitive damage and solid blocking damage of natural/hydraulic fractures.The damage can yield significant conductivity decrease of fractures,and restrict the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 of shale oil and gas wells.The measures of anti-collapse and anti-blocking to accelerate the drilling of reservoir section,forming chemical membrane to prevent the weakening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ale fracture surface,strengthening the plugging of shale fracture and reducing the invasion range of drilling fluid,optimizing fracturing fluid system to protect fracture conductivity are put forward for reservoir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and gas drilling fluid fracturing fluid stress-sensitive solid blocking formation damage reservoir protection
下载PDF
KRYLOV SUBSPACE PROJEC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N OIL RESERVOIR SIMULATION
3
作者 刘晓明 卢志明 刘宇陆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0年第6期607-616,共10页
Krylov subspace projection methods are known to be highly efficient for solving large linear systems.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arise from different choices to the left and right subspaces. These methods were classified... Krylov subspace projection methods are known to be highly efficient for solving large linear systems. Many different versions arise from different choices to the left and right subspaces. These methods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t forms of matrix H-m, the main properties in applications and the new versions of these two types of methods were briefly reviewed, then one of the most efficient versions, GMRES method was applied to oil reservoir simulation. The block Pseudo-Elimin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generate the preconditioned matrix. Numerical results show much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is preconditioned techniques and the GMRES method than that of preconditioned ORTHMIN method, which is now in use in oil reservoir simulation. Finally, some limitations of Krylov subspace methods and some potential improvements to this type of methods are further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ylov subspace methods block PE method numerical oil reservoir simulation
下载PDF
Parallel Reservoir Integrated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One Million Grid Blocks Cases 被引量:1
4
作者 Feng Pan Jianwen Cao 《通讯和计算机(中英文版)》 2005年第11期29-33,42,共6页
下载PDF
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微观模拟
5
作者 孔维军 李立峰 +4 位作者 张建宁 苏书震 师国记 黄耀 张美丹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 基于微观可视化光刻玻璃模型,从微观角度定性、定量研究了断块油藏高含水井关井后剩余油再动用运移规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关井期间剩余油再动用类型主要为滴状、柱状和簇状。关井期间剩余油会沿模型倾斜方向向高部位运移聚集,有利于后续水驱阶段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地层倾角的增大、原油黏度的减小有利于剩余油再动用;关井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剩余油向高部位采出端接近聚集;后续水驱阶段注入速度的增大会增加波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断块油藏 剩余油再动用 运移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
6
作者 张军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为解决复杂断块油藏面临的油藏构造碎小、低序级断层数量多、准确识别难度大和油藏描述效率低等问题。【方法】充分应用地震资料、测井数据等储层信息,开展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现场生产动态... 【目的】为解决复杂断块油藏面临的油藏构造碎小、低序级断层数量多、准确识别难度大和油藏描述效率低等问题。【方法】充分应用地震资料、测井数据等储层信息,开展井震联合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现场生产动态响应情况开展断层精细解释、断裂系统精细刻画,准确落实低序级断层发育及组合方式,在精细地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与模型互检,迭代修正更新模型,尽可能保证模型精准,以便厘清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后期开发。【结果】该技术在胜利油田复杂断块区D块、L块等多个区块先后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断点吻合率均达到100%,数模含水拟合率达到90%以上。【结论】该技术能够实现复杂断块构造的精细描述,对特高含水期自然断块剩余油潜力认识、提高老区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和良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建模数模一体化 复杂断块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利用长水平井实现超薄层未动用储量有效开发——以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区块为例
7
作者 李伟才 刘宇 +2 位作者 张云 杨璐 闫荣杰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18-22,共5页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区块受有效厚度薄、含油层位单一、储层物性差、单井产量低等因素限制,探明储量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差。为提高该区储量动用程度,积极推广应用水平井开发技术,通过加强油藏地质综合研究,进一步落实了可动用潜力...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梨树凹区块受有效厚度薄、含油层位单一、储层物性差、单井产量低等因素限制,探明储量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差。为提高该区储量动用程度,积极推广应用水平井开发技术,通过加强油藏地质综合研究,进一步落实了可动用潜力;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通过多靶点+近钻头方位伽马技术严控水平段轨迹,提高了储层及油层钻遇符合率;通过优化射孔井段,提高了单井产量,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河南油田薄层油藏长水平井开发技术。现场实施结果表明,水平井实钻水平段长达892 m,储层钻遇符合率为100%,油层钻遇符合率为91.4%,初期日产油14.1 t。该区块水平井的成功实施,为超薄层油藏挖潜技术指出方向,对河南油田未动用储量的有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油田 梨树凹区块 未动用储量 长水平井 薄层油藏
下载PDF
页岩储层钻井液-压裂液复合损害机理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金声 许成元 +6 位作者 康毅力 经浩然 张洁 杨斌 游利军 张瀚奭 龙一夫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0-388,共9页
为了分析钻井液与压裂液复合作用导致的储层损害,考虑油基钻井液侵蚀页岩矿物诱发的裂缝延伸,建立钻井液动态侵入深度预测方法,评价页岩裂缝面力学性质弱化、裂缝闭合与岩粉堵塞导致的天然/水力裂缝损害,提出钻井液-压裂液复合作用储层... 为了分析钻井液与压裂液复合作用导致的储层损害,考虑油基钻井液侵蚀页岩矿物诱发的裂缝延伸,建立钻井液动态侵入深度预测方法,评价页岩裂缝面力学性质弱化、裂缝闭合与岩粉堵塞导致的天然/水力裂缝损害,提出钻井液-压裂液复合作用储层损害模式,揭示页岩油气层钻完井损害机理并提出保护对策。研究表明,钻开储层过程中,钻井液通过页岩诱导裂缝和天然裂缝深度侵入储层,侵蚀页岩矿物并导致侵入带页岩力学性质普遍弱化;水力压裂过程中,钻井液-压裂液复合作用进一步弱化页岩力学性质,导致生产过程裂缝更易闭合并发生岩粉脱落,诱发天然/水力裂缝应力敏感损害和固相堵塞损害,造成钻井液-压裂液复合作用带裂缝导流能力大幅降低,制约页岩油气井高产稳产。提出了防塌防漏加速储层段钻进、化学成膜防止页岩裂缝面力学性质弱化、强化页岩裂缝封堵减少钻井液侵入范围、优化压裂液体系保护裂缝导流能力的页岩储层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钻井液 压裂液 应力敏感 固相堵塞 储层损害 储层保护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10井区中深层稠油CO_(2)非混相驱油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海鹏 张新奇 +3 位作者 刘蕊 夏近杰 王倩 董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48,共7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10井区头屯河组油藏具有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储层强水敏的特点,自探明以来一直未获得有效动用。为了解决油藏难动用的难题进行了CO_(2)-稠油实验,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区生产现状提出“非混相驱+吞吐”措施,利... 准噶尔盆地东部北10井区头屯河组油藏具有埋藏深、原油黏度大、储层强水敏的特点,自探明以来一直未获得有效动用。为了解决油藏难动用的难题进行了CO_(2)-稠油实验,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试验区生产现状提出“非混相驱+吞吐”措施,利用数值模拟手段优化生产参数得到最优方案并预测出生产指标。结果表明:地层稠油注入CO_(2)后原油体积膨胀和黏度降低的能力大幅增强,是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井区稠油CO_(2)驱替方式为非混相驱,驱替过程中CO_(2)先以溶解和扩散作用为主,待建立驱替通道后才开始产出原油,采收率为29.60%;试验区非混相驱初期见效慢,为加快受效提出“油井吞吐”措施,数值模拟预测非混相驱配合3轮油井吞吐生产,最终采收率可达21.0%,解决了研究区油藏难动用的难题。研究成果对中深层强水敏稠油油藏的动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稠油 强水敏 CO_(2)非混相驱 提高采收率 北10井区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致密油藏泡沫封窜机理与新进展
10
作者 许星光 张鹏 +2 位作者 张希文 张旭 王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8,共12页
针对我国裂缝性砂砾岩油藏窜漏问题及致密油藏超低的孔隙度与基质渗透率,多采用注气以保持地层能量,但由于存在裂缝,致使气窜严重,因此需要进行防气窜措施以抑制气窜。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从气液分异和黏性指进的角度分析了泡沫驱见... 针对我国裂缝性砂砾岩油藏窜漏问题及致密油藏超低的孔隙度与基质渗透率,多采用注气以保持地层能量,但由于存在裂缝,致使气窜严重,因此需要进行防气窜措施以抑制气窜。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从气液分异和黏性指进的角度分析了泡沫驱见气特征。泡沫主要通过降低气相相对渗透率、调剖作用、气体上浮驱油作用、对原油的选择性、流度控制作用和乳化作用进行封窜。在综合分析泡沫驱见气特征和泡沫封窜机理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深部封窜技术,包括泡沫防气窜技术和泡沫封窜体系。从渗透率范围、起泡剂浓度、注入方式、注入速度、含油饱和度、体系组成6个方面分析了防气窜措施的影响因素,介绍了低渗透致密储层中泡沫封堵的施工效果。最后,对该类油层封窜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泡沫体系在油藏深层封闭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低渗透/致密油藏中,其性能评价指标和封堵能力均有明显改善,并且对高渗透、裂缝和非均质油藏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致密油藏 泡沫 气窜 封窜机理 封窜技术 综述
下载PDF
海上高温高盐油藏深部堵水用高强度凝胶体系的制备及性能
11
作者 林昊昕 何宏 +3 位作者 张雪硕 王晨 徐国瑞 常振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19-1624,共6页
制备了一种由非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酚醛树脂交联剂、促凝剂氯化铵和硫脲组成的凝胶堵剂体系,考察了各组分含量、温度和矿化度等对凝胶体系的成胶情况的影响,评价了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注入、运移和选择性封堵能力。实验结果表... 制备了一种由非离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PAM)、酚醛树脂交联剂、促凝剂氯化铵和硫脲组成的凝胶堵剂体系,考察了各组分含量、温度和矿化度等对凝胶体系的成胶情况的影响,评价了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中注入、运移和选择性封堵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凝胶体系最优配方为:0.4%(w)PAM+0.4%(w)交联剂+0.3%(w)促凝剂。聚合物凝胶体系在不同矿化度模拟地层水中老化90 d后,脱水率为5.4%,具有良好的抗盐性和热稳定性。聚合物凝胶体系对高渗岩心封堵率均高于97.0%,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藏 高温高盐 凝胶堵剂 深部堵水 性能评价
下载PDF
CO_(2)对稠油油藏的物性调控及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
12
作者 魏鸿坤 王健 +3 位作者 许天寒 路宇豪 周娅芹 王俊衡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为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开发效率,聚焦“双碳”背景下CCUS-EOR(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J6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O_(2)作用前后的稠油四组分分析,测试饱和压力、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变化情况,探究CO... 为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开发效率,聚焦“双碳”背景下CCUS-EOR(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J6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O_(2)作用前后的稠油四组分分析,测试饱和压力、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变化情况,探究CO_(2)对稠油物性的调控效果;通过并联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CO_(2)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稠油黏度主要受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影响,稠油随着CO_(2)溶解气量的增加,饱和压力由2.08 MPa上升至11.11 MPa,膨胀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7.6%;同时,黏度降低30.5%,密度减小3.5%。表明CO_(2)在提高饱和压力的同时,通过优化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有效改善了稠油物性。此外,采用CO_(2)辅助蒸汽驱后,在CO_(2)溶解降黏、破乳的作用下,稠油采收率从38.55%提高至46.46%,相比纯蒸汽驱提高了7.91%。为CO_(2)辅助蒸汽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可为同类型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J6区 稠油油藏 CO_(2) 蒸汽驱 提高采收率 物性调控 四组分分析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强边底水断块油藏剩余油二次富集规律及开发策略
13
作者 姚秀田 徐磊 +2 位作者 闫森 文章 薛继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12932-12942,共11页
强边底水油藏总体储量规模巨大,但一直面临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以沾化凹陷孤南油田152块油藏为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开展了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强边底水油藏的流体属性、岩... 强边底水油藏总体储量规模巨大,但一直面临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难题。以沾化凹陷孤南油田152块油藏为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开展了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强边底水油藏的流体属性、岩石储层物性以及地层属性等对剩余油二次富集过程的影响效果和程度不一,其中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含油条带宽度、渗透率、地层水密度、岩石压缩系数、反韵律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二次富集的有利因素。当油层渗透率小于500 mD,地层倾角小于35°,地层水密度小于1.3 g/cm^(3),油层厚度小于15 m,含油条带宽度小于400 m时,压缩系数、反韵律变化幅度、水侵速度(水动力梯度、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幅度)等参数变化越大,油藏剩余油二次富集时间越短,油水二次运移速度越快,注采周期越短,水驱油效果越好,是加速剩余油二次富集和注采耦合驱油进程的主控因素。针对孤南152块和孤南2块的现场实践,提出了以缩放合理注采井距实施边外注水为主的人工调整剩余油二次加速富集策略,精准优化井位完善井网,提高单井储量控制,调整后单元日油能力从调整前的143 t提升至262.9 t,水驱控制程度达到91.1%,平均采收率由35.5%提高到46%,提高10.5个百分点,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强边底水 二次富集 注采井距 断块油藏 孤南油田
下载PDF
基于运聚过程的断块内油气富集层位差异原因分析——以南堡M断块明化镇组为例
14
作者 王英彪 黄鹏 徐波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了厘定南堡M断块明化镇组油气富集层位差异的原因,将油气成藏过程细分为油气进入圈闭、在圈闭中运移及在圈闭中聚集三个不同的运聚阶段,分析各阶段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差异,结合断块内油气富集层位,明确了南堡M断块明化镇组不同小层... 为了厘定南堡M断块明化镇组油气富集层位差异的原因,将油气成藏过程细分为油气进入圈闭、在圈闭中运移及在圈闭中聚集三个不同的运聚阶段,分析各阶段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差异,结合断块内油气富集层位,明确了南堡M断块明化镇组不同小层油气富集程度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油气进入圈闭条件和聚集条件的差异是南堡M断块明化镇组油气富集层位差异的主要原因;造成油气进入圈闭和在圈闭中聚集条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小层的输导断层和遮挡断层的断—储排驱压力差;断—储排驱压力差除了受断层断距、储层厚度的影响外,还与相邻地层的岩性组合有关。研究认识对于断块油藏精细滚动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 油气富集 运聚过程 原因分析 断—储排驱压力差
下载PDF
苏北盆地陆相“断块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实践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志雄 肖秋生 +1 位作者 张殿伟 段宏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8-1478,共11页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中-新生代发育多套巨厚的湖相富有机质页岩,蕴含丰厚的页岩油资源,但富有机质页岩普遍受断层切割,形成若干独立断块,与北美连续稳定分布的页岩地层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能否获得稳定的商业油流是勘探面临的首要问题... 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中-新生代发育多套巨厚的湖相富有机质页岩,蕴含丰厚的页岩油资源,但富有机质页岩普遍受断层切割,形成若干独立断块,与北美连续稳定分布的页岩地层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能否获得稳定的商业油流是勘探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阜(阜宁组)二段页岩岩性、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研究与综合评价,研究认为阜二段发育3套厚层有利层,具备“多层楼”立体勘探开发条件;基于阜二段有利层、断层和断块发育地质现状,提出水平井在同一断块内或跨断块、在同一或多个有利层长距离穿行的“断块型”页岩油勘探思路;根据断层断距与有利层厚度之间的配置关系,将“断块型”页岩油划分为“连续稳定”型、“微断层切割”型和“跨断块多甜点”型等3种勘探目标类型。通过勘探实践,证实3种勘探目标类型均可获得稳定的商业油流。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领域和类型,对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型” 地质特征 页岩油 阜宁组二段 古近系 苏北盆地
下载PDF
低渗稠油高压降黏驱高黏阻滞带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以胜利油田王152油藏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飞鹏 丁步杰 +2 位作者 张戈 邢振华 张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147,共9页
化学降黏剂驱已在胜利油田深层低渗稠油中开展了初步先导试验,但试验表明井间存在高黏阻滞带,降低了地层渗流能力。因此,借助降黏剂驱岩心流动实验,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剖析低渗稠油降黏驱高黏阻滞带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大排... 化学降黏剂驱已在胜利油田深层低渗稠油中开展了初步先导试验,但试验表明井间存在高黏阻滞带,降低了地层渗流能力。因此,借助降黏剂驱岩心流动实验,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剖析低渗稠油降黏驱高黏阻滞带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大排量高压注入降黏剂会在驱替前缘形成高黏阻滞带,影响驱替压力传导、降低驱油效果。该高黏阻滞带形成核心机制在于:(1)高压注入增加低孔压区域有效应力,地层孔喉受到挤压损害渗流能力;(2)高压快速降黏剂驱时,轻质组分优先流出,重质组分滞留、堆积、压实从而堵塞细小孔隙,形成高黏稠油沉聚的高饱和度油墙;(3)高压注入降黏剂会加剧其指进窜流,驱替前缘易形成W/O乳状液,增大混合流体的黏度。由此,对于低渗稠油油藏降黏驱开发,应采取多轮次温和注入降黏剂的开发模式,渐进式建立注采井间稠油整体驱动,进而有效规避稠油高黏阻滞带的形成,提高降黏剂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降黏驱 低渗油藏 稠油高黏阻滞带 组分分异
下载PDF
顺北一区超深断控油藏注天然气开发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勇 朱乐乐 刘学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3-209,共7页
顺北一区矿场天然气资源丰富、油藏压力高、顶部剩余油富集,具备注天然气混相驱的开发潜力。通过注气流体相态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从注气原油相态、混相条件、注气方式等方面,论证顺北一区注天然气混相驱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注... 顺北一区矿场天然气资源丰富、油藏压力高、顶部剩余油富集,具备注天然气混相驱的开发潜力。通过注气流体相态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从注气原油相态、混相条件、注气方式等方面,论证顺北一区注天然气混相驱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注CH4原油具有饱和压力低、体积膨胀系数大、混相压力低等优势;注CH4最小混相压力约为46.80 MPa,注伴生气最小混相压力较注干气约降低4.00 MPa。回注天然气,80%以上的井组可实现混相驱替;气水交替注入可延缓气水突破时间,提高驱替相波及系数,补充地层能量和实现均衡驱替,模拟3年可提高采出程度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北一区 断控油藏 天然气混相驱 注气机理 相态特征 最小混相压力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新型嵌段硅油防水锁剂的研制与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金家锋 邓妍 +2 位作者 黄贤斌 王金堂 刘克松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3年第3期38-41,共4页
针对低渗气藏钻完井过程中外来流体侵入引发的水锁损害问题,以高含氢嵌段硅油为主剂,复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消泡剂等助剂,制备了一种适用于低渗气藏的高性能防水锁剂FWB。采用红外光谱对嵌段硅油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表面张力... 针对低渗气藏钻完井过程中外来流体侵入引发的水锁损害问题,以高含氢嵌段硅油为主剂,复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消泡剂等助剂,制备了一种适用于低渗气藏的高性能防水锁剂FWB。采用红外光谱对嵌段硅油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表面张力法、接触角法、岩心自吸法、渗透率恢复率实验和钻井液配伍性等实验综合评价了防水锁剂FWB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防水锁剂FWB可将水相表面张力大幅降低至22.28 mN/m,将水相接触角由29°提高至120°,岩心自吸水量的减少幅度达69.2%,且渗透率恢复率可提高至89.3%。该防水锁剂具有良好的钻井液配伍性。研制的防水锁剂FWB可以显著降低钻完井过程中的水锁损害程度,能有效保护低渗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气藏 防水锁剂 嵌段硅油 渗透率恢复率 接触角 储层保护
下载PDF
小井眼高性能水基钻井液的研制和应用
19
作者 王媛媛 谢鑫 +4 位作者 窦正道 赵进 付成林 徐浩 张骥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15-20,共6页
针对江苏油田“低渗、低产”油气藏钻井投资高的问题,小井眼钻井可节约投资,但其对钻井液性能要求高。通过对水基钻井液核心处理剂优选,研制出一种适合小井眼钻探要求的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体... 针对江苏油田“低渗、低产”油气藏钻井投资高的问题,小井眼钻井可节约投资,但其对钻井液性能要求高。通过对水基钻井液核心处理剂优选,研制出一种适合小井眼钻探要求的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配方悬浮携岩性能强、润滑性优良,润滑系数仅0.078,防塌抑制性强,页岩膨胀率<20%,储层保护效果好,渗透率恢复值>78%。经现场应用证明,该体系易转化维护,定向段携岩好,返出岩屑颗粒较大、完整度好,钻进中无垮塌掉块,机械钻速高,符合小井眼钻井液性能要求。本研究成果可为东部油田低成本的小井眼钻井提供钻井液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井眼钻井 流变性 润滑性 封堵性 水基钻井液体系 低渗油气藏开发
下载PDF
多种驱替方式后储层物性及剩余油变化规律研究——以GD油田中一区Ng3单元11-检11井区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姚秀田 盖丽鹏 +3 位作者 崔传智 吴忠维 王春雪 马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8-1493,共6页
目前GD油田中一区Ng3单元11-检11井区经历了水驱、聚合物驱、后续水驱及非均相复合驱等多种驱替方式开发。探索多种驱替方式后的储层物性及剩余油分布变化规律对高含水期油藏进一步挖潜,特别是GD油田中一区Ng3单元的进一步稳产、增产具... 目前GD油田中一区Ng3单元11-检11井区经历了水驱、聚合物驱、后续水驱及非均相复合驱等多种驱替方式开发。探索多种驱替方式后的储层物性及剩余油分布变化规律对高含水期油藏进一步挖潜,特别是GD油田中一区Ng3单元的进一步稳产、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一区Ng3单元中11-检11井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密闭取芯井及开发动态资料,对注水、注聚及非均相复合驱等多种驱替方式后的油藏物性变化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聚合物驱前相比,聚合物驱后的储层非均质性得到了一定改善;对正韵律储层,聚合物驱后底部层位储层非均质性在聚合物驱后进一步增强,而其他部分层位的储层非均质性减弱;对于复合正韵律储层,分段水洗明显,各韵律段中下部水洗较强,各韵律段上部水洗弱、剩余油富集。非均相复合驱前后的储层孔隙度分布变化差异小,但非均相复合驱后储层的非均质性变强。研究成果对GD油田中一区及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一区Ng3单元 聚合物驱 非均相复合驱 储层物性 剩余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