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n the regional feature of 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s off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waters 被引量:8
1
作者 YUANHuamao LIUZhigang +4 位作者 SONGJinming LüXiaoxia LIXuegang LINing ZHANTianr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9-134,共6页
Organic carbon (OC) in definitely small area sediments(according to marine dimension)off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i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ture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 Organic carbon (OC) in definitely small area sediments(according to marine dimension)off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i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feature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marginal sea sediments.The distributions of OC in sediments with natural grain siz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H,Eh ,Es and Fe3+/Fe2+ are discussed.In addition,OC decomposition rates in surfacial/subsurfacial sediments are estimated.OC concentrations range from 0.26% to 1.8%(wt)in the study are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C content and i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various trends in surfacial /subsurfacial sediments exhibit the feature of regional difference remarkably in marginal sea sediments. The complicated distribution of OC in surface sediments i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bacterial activity and abundance, bioturbation of benthos and physical disturbance. The OC decomposition rate constant in surfacial /subsurfacial sediments ranges from 0.009 7 to 0.076 a-1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values may be mainly related to bacteria that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OC mineralization;meio-and macrofauna affect OC degradation both directly, through feeding on it, and indirectly through bioturb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coarse sediments are also disadvantageous to OC preservation.In almost all the middle and bottom sediments the contents of OC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osition depth, which indicates that mineralization of OC in the middle and bottom sediments has occurred via processes like SO reduction and Fe-oxide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feature organic carbon SEDIMENTS Huanghe River Estuary
下载PDF
Carbon Storage Dynamics in Lower Shimentan Formation of the Qiantang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Stratigraphy, Reservoir ‒ Cap Analysis, and Source ‒ Sink Compatibility
2
作者 Kailong Feng Weilin Zhu +6 位作者 Kai Zhong Qiang Fu Weizhen Chen Zengyuan Zhou Guanyu Zhang Ji Teng Zhe Yang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 CSCD 2024年第3期565-574,共10页
Excessive carbon emissions have resulted in the greenhouse effect, causing considerable global climate change. Marine carbon storage has emerged as a crucial approach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he Qiantang Sag(QTS... Excessive carbon emissions have resulted in the greenhouse effect, causing considerable global climate change. Marine carbon storage has emerged as a crucial approach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The Qiantang Sag(QTS) in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characterized by its extensive area, thick sedimentary strata, and optimal depth, presents distinct geological advantages for carbon dioxide(CO_(2)) storage. Focusing o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Shimentan Formation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the QTS, this study integrates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drilling data with core and thin-section analysis. We reveal the vertic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ta by providing a detailed stratigraphic description. We use petrophysical data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carbon-storage layers and favorable reservoircaprock combinations, thereby evaluating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CO_(2) storage in various stratigraphic sections. We identify Layer B of the lower Shimentan Formation as the most advantageous stratum for marine CO_(2) storage. Furthermore, we analyze the carbon emission trends in the adjacent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and sink areas, we suggest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rbon emission sourc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CO_(2) storage area of the QTS, making the latter a priority area for conducting experiments on marine CO_(2)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storage Qiantang Sag Reservoir-cap source-sink dynamics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下载PDF
Mapping Highly Cost-Effective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Opportunities in India
3
作者 Richard A. Beck Yolanda M. Price +2 位作者 S. Julio Friedmann Lynn Wilder Lee Neh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3年第10期1088-1098,共11页
Carbon dioxide (CO2) is the primary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GHG). India’s CO2 emission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70% by 2025. Geologic carbon storage (GCS) offers a way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Here we present ... Carbon dioxide (CO2) is the primary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GHG). India’s CO2 emission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70% by 2025. Geologic carbon storage (GCS) offers a way to reduce CO2 emission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search for the most cost-effective GCS opportunities in India. Source-Sink matching for large and concentrated CO2 sources near geological storage in India indicates one very high priority target, a fertilizer plant in the city of Narmadanagar in Bharuch District of Gujarat Province, India that is <20 km from old oil and gas fields in the Cambay Basin. Two pure CO2 sources are <20 km from deep saline aquifers and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Warming carbon Dioxide CO2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 GEOLOGIC carbon SEQUESTRATION GCS INDIA source-sink Matching
下载PDF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carbon disclosure:An empirical study of CDP in China
4
作者 SONG Yu-yuan ZHANG Qiao-liang 《Ecological Economy》 2014年第2期144-158,共15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carbon disclosure and to analyz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the hand-collected carbon information from annual repor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corporate carbon disclosure and to analyz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ith the hand-collected carbon information from annual repor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 sustainability reports and opened CDP questionnaires of the sample of 100 Chinese companies investigated by CDP from 2008-2011, the quality of carbon disclosure is defined by evaluating indicators obtained from factor analysi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studi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company characteristics, financial featur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by means of correlation, differences comparison and regression analyses. Finding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ompanies' carbon disclosure is mainly affected by company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one's industry and dual listed)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such as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but in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features, there seems to be littl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closure quality and financing motivations.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 of the paper is to help Chinese companies find out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carbon disclosure quality.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carbon disclosure literature by expla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carbon information, providing a se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carbon disclosure and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lity of carbon disclosure evaluation index company characteristics financial features corporate governance
下载PDF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钟文 杨俊 +2 位作者 郑明贵 董娟 严芝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7-437,共11页
在分析数字经济影响物流业碳排放机理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11-2021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物流业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当前处... 在分析数字经济影响物流业碳排放机理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011-2021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与物流业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当前处于U型的上半部分.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革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改进两条路径显著降低物流业碳排放,同时,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城市自身规模与资源禀赋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业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和进化作用,随着分位数的增加,数字经济发展对物流业碳减排的边际影响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物流业 碳排放 技术革新 要素配置效率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学磊 任学勇 +3 位作者 宋曙光 吕雪强 丁紫妍 段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1-4,24,共5页
全国每年产生7000万~10000万t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巨大,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为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利用,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缓解城市有机... 全国每年产生7000万~10000万t园林绿化废弃物,数量巨大,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为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利用,实现其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缓解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压力。系统总结和探讨了覆盖物化、堆肥化、养料化、材料化、固体燃料化、生物燃气化、热解多联产、景观化等绿色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加快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绿色低碳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废弃物 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 资源特性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黑土与潮土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7
作者 孙悦 任科宇 +7 位作者 邹洪琴 高洪军 张水清 李德近 李冰洁 廖楚芊 段英华 徐明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823-3834,共12页
【目的】旨在探究不同旱地土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性质的差异及其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方法】基于1990年开始位于我国吉林公主岭和河南郑州的黑土和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长期定位试验中的不施肥对照(CK)、... 【目的】旨在探究不同旱地土壤中不同类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性质的差异及其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方法】基于1990年开始位于我国吉林公主岭和河南郑州的黑土和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长期定位试验中的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化肥+秸秆还田(NPKS)3个处理进行。通过连续浸提法获取土壤中络合铁(Fe_(PP))、非晶型铁氧化物(Fe_(HH))及晶型铁氧化物(Fe_(DH)),探究不同形态铁氧化物及其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差异;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探究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的性质差异。【结果】与CK及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下黑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18.1%和14.9%,潮土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了46.1%和13.3%。两种土壤中Fe_(PP)含量均低于Fe_(HH)及Fe_(DH)含量,但络合铁结合态有机碳(OC_(PP))含量明显高于非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_(HH))及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OC_(DH))含量,可占总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71.4%—93.2%,说明OC_(PP)是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态。与NPK相比,NPKS处理黑土中Fe_(PP)含量显著降低了65.6%,Fe_(HH)含量显著降低了17.8%,Fe_(D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潮土中Fe_(PP)含量显著增加了15.9%,Fe_(HH)含量没有显著变化,Fe_(DH)含量显著提高了24.6%。NPKS较NPK处理显著降低了黑土中总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其中OC_(PP)降低了11.3%,OC_(DH)增加了53.7%,OC_(HH)没有显著变化,而对潮土中总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每克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分析发现,与NPK相比,NPKS处理显著增加了黑土中3种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能力,而对潮土中结合有机碳的能力没有显著影响。Fe_(PP)主要与疏水性较强、芳香性较弱的大分子有机碳结合,Fe_(HH)主要与疏水性、芳香性均较强的小分子有机碳结合,而Fe_(DH)主要与一些疏水性及芳香性均较差的大分子化合物结合。【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秸秆还田后黑土和潮土中晶型和非晶型铁氧化物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均显著增加,而络合铁结合有机碳在黑土中显著降低,在潮土中无变化。这是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水平提升且在土壤类型中存在差异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性质 铁氧化物
下载PDF
圆管内氦氙混合气体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特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宁可为 刘凯 +4 位作者 孙汝雷 赵富龙 游尔胜 余霖 谭思超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8,共9页
小型化、高紧凑反应堆系统是陆上多用途能源供给的研究重点,直接热-动循环下的能量转换对冷却剂工质选型提出极高要求。为了明确氦氙混合气体、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工质适用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二者在圆管内的换热特性进行计算,对比... 小型化、高紧凑反应堆系统是陆上多用途能源供给的研究重点,直接热-动循环下的能量转换对冷却剂工质选型提出极高要求。为了明确氦氙混合气体、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工质适用性,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二者在圆管内的换热特性进行计算,对比了2种冷却剂的物性,分析了不同加热功率、入口速度、入口温度对冷却剂换热系数的影响,拟合提出了2种冷却剂工质圆管内换热的经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堆在加热功率超过100 kW/m~2、入口流速大于10 m/s下,对流换热系数较大;氦氙混合气体入口温度在1 000~1 200 K、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入口温度550~600 K附近时,对流换热系数存在极大值;在高雷诺数区(Re>10~4),2冷却剂的修正关系式与计算值吻合良好。本文计算能够为新型反应堆开发提供数据及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反应堆 氦氙混合气体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圆管通道 数值模拟 模型修正 换热特性 安全特性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高光谱特征及定量监测研究
9
作者 杨林婧 杨莎 +4 位作者 张圣杨 张文颜 左圆瑔 闫碧瑶 杨武德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16-325,共10页
为实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快速定量监测,采用9种常规预处理分析方法,优化原始光谱信息并分析各预处理光谱与小麦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提取土壤有机碳的光谱特征,并建立基于全谱和光谱特征波段的两类土壤... 为实现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快速定量监测,采用9种常规预处理分析方法,优化原始光谱信息并分析各预处理光谱与小麦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提取土壤有机碳的光谱特征,并建立基于全谱和光谱特征波段的两类土壤有机碳光谱监测模型。研究表明,与原始光谱相比,预处理光谱可以显著提高其与小麦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同时,采用SPA方法提取并证实了光谱区域400~450 nm、510~620 nm、1010~1060 nm、2000~2400 n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等重要信息。对比两类模型表现可知,相同预处理光谱条件下,连续投影算法-多元线性回归(SPA-MLR)模型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其中,基于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光谱条件下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估算模型整体表现最好(R_(v)^(2)=0.726、RMSE_(v)=0.109、RPDv=1.956),且具有实践上的应用潜力。本研究证实,光谱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光谱反射率与小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且影响监测模型表现,同时模型构建方法可能对模型估算精度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检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有机碳 预处理 高光谱 响应特性
下载PDF
季节性淹水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遥感预测及空间分布特征
10
作者 邹霞 钱海燕 +2 位作者 周杨明 黄灵光 杨梅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为探讨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遥感方法在土壤有机碳估算中的适用性,依托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蚌湖、常湖池和泗洲头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实测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和同期的Landsat8OLT遥感影像,... 为探讨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遥感方法在土壤有机碳估算中的适用性,依托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蚌湖、常湖池和泗洲头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实测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和同期的Landsat8OLT遥感影像,采用遥感图像处理和GIS技术提取影像中遥感特征因子,构建遥感参数与土壤有机碳的一元线性、一元曲线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优遥感估算模型,预测鄱阳湖季节性淹水湿地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提取了影像中33个遥感特征因子,包括7个波段的反射率值(b_(1)~b_(7))、4个植被指数(NDVI、SR、SAVI、EVI)、第一主成分特征(PCA1)、单波段纹理特征的均值(MEAN)、熵(ENT)和相关性(COR),其中纹理特征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的重要遥感因子,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构建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772,平均相对误差45.53%,均方根误差2.417。遥感反演发现,研究区预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0~20g/kg,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约为10.75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土壤有机碳 遥感预测 遥感特征因子 碳循环 土壤碳储量 土壤固碳能力
下载PDF
岩溶水库水体总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11
作者 李梨 周忠发 +4 位作者 邹艳 孔杰 王翠 张富强 王艳碧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88,共12页
为探究有机碳在深水型水库中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以西南喀斯特腹地平寨水库为研究对象,在水体热力分层期间和混合期间采集不同点位和不同水层的水样,采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和相对水柱稳定性(RWCS)分析等方法,分析深水型水库热力... 为探究有机碳在深水型水库中的垂向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以西南喀斯特腹地平寨水库为研究对象,在水体热力分层期间和混合期间采集不同点位和不同水层的水样,采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和相对水柱稳定性(RWCS)分析等方法,分析深水型水库热力状况以及水动力差异对总有机碳(TOC)的时空及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深水采样点均存在温跃层,且温跃层厚度因季节而异;TOC浓度变化范围为0.44~5.65 mg/L,全年均值为2.16±0.99 mg/L,TOC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平寨水库TOC浓度对水环境的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外源碳素入库,秋季降雨稀释,冬季微生物分解和沉积物再释放以及春季藻类繁殖和生物碳泵效应是导致TOC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同深水点的TOC浓度及理化因子剖面波动幅度主要受控于3个不同水力特征驱动的水域。RWCS主要影响有机碳等物质的沉降速率,从而导致TOC浓度和理化因子剖面分布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剖面特征 影响机制 岩溶水库
下载PDF
基于BayesianOpt-XGBoost的煤电机组碳排放因子预测
12
作者 赵敬皓 王娜娜 +1 位作者 蒋嘉铭 田亚峻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7-426,共10页
以贝叶斯参数优化的XGBoost算法为基础,基于机组特征和煤炭特性建立BayesianOpt-XGBoost预测模型,其发电、供热碳排放因子预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1和0.87,绝对误差百分比为2.51%和2.91%.进一步,通过特征标准化方法减少对煤炭特性... 以贝叶斯参数优化的XGBoost算法为基础,基于机组特征和煤炭特性建立BayesianOpt-XGBoost预测模型,其发电、供热碳排放因子预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1和0.87,绝对误差百分比为2.51%和2.91%.进一步,通过特征标准化方法减少对煤炭特性的依赖,模型预测R2分别为0.79和0.77,绝对误差百分比为3.94%和2.75%,精度仍可得到保障.基于该模型分析全国各省区煤电机组碳排放因子并与公布数据进行比较,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对机组预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对现存的低容量机组进行改造、对新建造电机组采用大容量高参数可以减少碳排放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核算 煤电碳排放因子预测 贝叶斯参数优化 XGBoost 特征标准化
下载PDF
基于设计特征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方法
13
作者 吕虹朋 白硕玮 +3 位作者 王继荣 王清 王玉奇 鞠军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7-94,共8页
面对全球变暖这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减少机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从设计源头出发,以降低机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为目标,研究其碳排放特性及其相关设计要素关联关系是机床低碳设计的基础工作。为有助于在早期... 面对全球变暖这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减少机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从设计源头出发,以降低机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为目标,研究其碳排放特性及其相关设计要素关联关系是机床低碳设计的基础工作。为有助于在早期设计阶段评估机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提出一种面向方案设计阶段的基于设计特征的机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方法。提出机床系统特征(关系特征与运行特征)与单体特征(几何特征、技术处理特征、材料特征)的概念,表征机床零部件间层层约束关系,并建立基于设计特征的机床设计方案表达模型。将机床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活动归类为面向设计特征的六类特征关联活动,建立设计特征与碳排放活动之间的关联机制。提出基于设计特征的碳足迹量化方法,建立机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模型。以计算和分析某锯切机床的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床 设计特征 碳足迹 全生命周期 低碳设计
下载PDF
基于非刚性特征的发动机积碳程度判别模型
14
作者 黄倩 王召巴 +2 位作者 陈香 张航佳 陈友兴 《测试技术学报》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汽车发动机积碳的长期累积会引起发动机动力下降、油耗上升、排放性能降低等问题,对发动机及时的检测和清理可以有效缓解积碳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非刚性特征的模型,用于积碳程度的判别。首先,在模型中使用可变形卷积调... 汽车发动机积碳的长期累积会引起发动机动力下降、油耗上升、排放性能降低等问题,对发动机及时的检测和清理可以有效缓解积碳造成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非刚性特征的模型,用于积碳程度的判别。首先,在模型中使用可变形卷积调整卷积核的偏移位置和偏移幅度,提高网络的有效感受野,提取非刚性特征信息;其次,根据核区域中像素的相关性,使用自适应指数度量池化核对神经元进行加权,以此捕获更好的细节特征信息;最后,添加基于自注意机制的特征增强模块,获取特征图的上下文信息。经过实验测试,本文方法的测试准确率为87.1%,各项指标相较原始模型平均提高2.5%,证明本文方法可以提取有效的积碳程度判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碳程度识别 非刚性特征 可变形卷积 下采样 自注意机制
下载PDF
基于特征增强的汽车发动机积碳程度识别模型
15
作者 张永玲 黄倩 +2 位作者 陈友兴 陈香 张航佳 《测试技术学报》 2024年第3期315-322,共8页
汽车发动机积碳的长期累积容易加速汽车老化,及时检测并清理可以有效延长汽车使用寿命。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图像的积碳程度识别方法,首先针对积碳图像数据量小且类别分布不均的问题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其次基于积碳图像特征分布范围... 汽车发动机积碳的长期累积容易加速汽车老化,及时检测并清理可以有效延长汽车使用寿命。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图像的积碳程度识别方法,首先针对积碳图像数据量小且类别分布不均的问题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其次基于积碳图像特征分布范围广及细粒度特点设计了一个特征重采样模块,从空间和通道两个方向加强特征表达,最后设计了一个轻量化的积碳程度识别模型方便检测部署。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速度,为179帧/s,且测试精度为84.5%,满足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碳程度识别 小样本学习 细粒度图像 特征重采样 轻量化模型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主控因素研究
16
作者 任俊帆 薛亮 +2 位作者 聂捷 肖镭 廖广志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是经济可行的碳减排的主要技术手段。明确影响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效果的主控因素,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驱油与封存的基础。在行业标准算例PUNQ-S3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二氧化碳与原油混相...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是经济可行的碳减排的主要技术手段。明确影响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效果的主控因素,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驱油与封存的基础。在行业标准算例PUNQ-S3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二氧化碳与原油混相作用和二氧化碳构造、残余、溶解、矿化封存机理,构建了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与地质封存一体化数值模拟模型,结合随机森林智能算法,开展了影响二氧化碳驱产油量和封存量的储层和生产参数特征重要性分析,考虑驱油与封存时间尺度的差异,建立了参数时序特征重要性分析方法,实现了在不同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阶段的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时序随机森林模型准确性高,在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前期,二氧化碳构造封存量受储层含水饱和度控制,溶解封存量受地层水矿化度控制;在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中、后期,二氧化碳构造封存量则受储层渗透率控制,溶解封存量则受储层渗透率与地层水矿化度控制;残余封存量在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前期较小,导致其主控因素不明显,在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中后期受储层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控制;二氧化碳矿化封存量在整个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阶段受地层水pH值与矿化度控制;二氧化碳驱油量在整个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阶段受储层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控制。时序随机森林算法可以明确不同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阶段的主控因素,为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地质封存的高效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 随机森林算法 特征重要性分析 原油采收率 数值模拟 地层水矿化度 储层
下载PDF
面向方案设计的机械产品制造阶段碳足迹评估
17
作者 吕虹朋 白硕玮 +2 位作者 王继荣 王清 王玉奇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降低机械产品在制造阶段的碳足迹,提供更精确的碳足迹核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特征的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评估方法。在方案设计阶段,利用特征建模理论定义产品系统特征与单体特征,阐述产品零部件之间的约束关系,形成基于设计... 为降低机械产品在制造阶段的碳足迹,提供更精确的碳足迹核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特征的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评估方法。在方案设计阶段,利用特征建模理论定义产品系统特征与单体特征,阐述产品零部件之间的约束关系,形成基于设计特征的产品设计方案表达模型,分析制造过程碳足迹与产品设计特征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碳足迹量化模型。为检验所提方法的实用性,计算分析夹层复合型圆锯片在制造阶段的碳足迹。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帮助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阶段洞察产品制造阶段的碳排放关键因素,优化产品设计方案,实现制造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案设计 碳足迹 设计特征 锯片
下载PDF
电力系统定碳排运行域:概念与方法
18
作者 冯健冰 任洲洋 +1 位作者 姜云鹏 李文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8846-8859,I0013,共15页
该文首次提出电力系统定碳排运行域(committed carbon emissions operation regions,CCEOR)的概念,刻画电力系统低碳安全运行空间(low-carbon operation space,LCOS),为新型电力系统低碳、安全运行提供科学、全面的决策依据,进一步丰富... 该文首次提出电力系统定碳排运行域(committed carbon emissions operation regions,CCEOR)的概念,刻画电力系统低碳安全运行空间(low-carbon operation space,LCOS),为新型电力系统低碳、安全运行提供科学、全面的决策依据,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低碳分析理论。针对高维非线性时空耦合变量下,定碳排运行域边界求解的关键技术瓶颈,基于数据与模型混合驱动思想建立域边界的高效求解方法。该方法结合特征工程,基于注意力机制与深度卷积的神经网络架构,以及数据与模型混合驱动的训练机制,有效保障CCEOR边界求解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最后,通过IEEE-118测试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CCEOR能够有效评估系统的低碳运行态势,并确定低碳安全的调控方向。同时,验证所提域边界求解方法的高效性和高维适用性。通过可视化分析CCEOR随关键约束的变化特性,剖析LCOS的边界特征并发现其存在的空间饱和现象,进一步揭示电力系统运行的电碳耦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运行 域理论 深度学习 特征工程 数据与模型混合驱动
下载PDF
产业结构升级会降低碳排放强度吗?——基于绿色税收视角的考察
19
作者 陈加鹏 刘丹丹 徐蔼婷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在“双碳”目标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碳减排有利于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6-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并实证检验绿色税收视角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 在“双碳”目标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碳减排有利于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6-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并实证检验绿色税收视角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邻近区域之间存在互相影响的可能;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直接效应与经济效应、技术效应的间接效应抑制碳排放强度;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存在地区内溢出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绿色税收的调节下存在时空异质性;绿色税收强度存在单一门槛特征,门槛值为0.3998%,当超过门槛值,绿色税收强度显著抑制产业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应;绿色税收强度处于门槛值内的省份数量,在2018年突增,2018年排污费改征环境保护税显著增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碳排放强度 绿色税收 空间特征 门槛效应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特色院校教育改革的路径研究
20
作者 黄建 李敏慧 冯升波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25,共8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决定了我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教育体系,煤炭行业特色院校作为我国能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从煤炭行业特色院校的定位、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 “双碳”目标的提出决定了我国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教育体系,煤炭行业特色院校作为我国能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从煤炭行业特色院校的定位、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特色院校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社会需求,并探索其教育改革的路径,助力煤炭行业特色院校锚定“双碳”目标,加快人才培育。基于此,建议顺应时代发展,推动“双碳”院校和专业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双碳”领域师资队伍建设;以“双碳”需求为导向,培养“煤炭+”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以“双碳”创新研发为引领,多渠道推动产学研用;提升国际视野,加强“双碳”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煤炭行业特色院校 教育改革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能源教育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