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vention the fever of NHTR reactions using blood transfusion set with leucocyte removal filter 被引量:1
1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335-,共1页
关键词 Prevention the fever of NHTR reactions using blood transfusion set with leucocyte removal filter
下载PDF
Isolated fever induced by mesalamine treatment 被引量:1
2
作者 Rita Slim Joseph Amara +5 位作者 Roy Nasnas Khalil Honein Joseph Bou Jaoude Cesar Yaghi Fady Daniel Raymond Sayeg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7期1147-1149,共3页
Adverse reactions to mesalamine,a treatment used to induce and maintain remiss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particularly ulcerative colitis,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as case reports.This case illustra... Adverse reactions to mesalamine,a treatment used to induce and maintain remiss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particularly ulcerative colitis,have been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as case reports.This case illustrates an unusual adverse reaction.Our patient developed an isolated fever of unexplained etiology,which wa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mesalamine treatment.A 22-year-old patient diagnosed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developed a fever with rigors and anorexia 10 d after starting oral mesalamine while his colitis was clinically resolving.Testing revealed no infection.A mesalamineinduced fever was considered,and treatment was stopped,which led to spontaneous resolution of the fever.The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reintroducing the mesalamine.One year later,this side effect was noticed again in the same patient after he was administered topical mesalamine.This reaction to mesalamine seems to be idiosyncratic,and the mechanism that induces fever remains unclear.Fever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of a mesalamine treatment in ulcerative colitis must be considered a mesalamine-induced fever when i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disease activity,an associated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or an infectious eti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ALAMINE 5-aminosalicylic acid SIDE effects ADVERSE reactionS fever
下载PDF
Azathioprine-induced fever in autoimmune hepatitis 被引量:3
3
作者 Tawfik Khoury Jacob E Ollech +2 位作者 Shmuel Chen Meir Mizrahi Meir Shalit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25期4083-4086,共4页
Under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fever leads to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prolong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and may lead to multiple unnecessary invasive procedures and a wrong diagnosis. Azathioprine is a widely used ... Under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fever leads to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prolong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and may lead to multiple unnecessary invasive procedures and a wrong diagnosis. Azathioprine is a widely used immunosuppressive drug. We report a case of a 53-year-old female patient diagnosed with autoimmune hepatitis treated with azathioprine, who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room with a 6-wk history of fever and chills without other associated symptoms. Since the patient's fever was of unknown origin, she was hospitalized. All treatment was stopped and an extensive workup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fever and chills was performed. Results of chest X-ray, viral, urine, and blood cultures, autoimmune serology, transthoracic and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and abdominal ultrasound revealed no source of infection. A rechallenge test of azathioprine was performed and the fever and chills returned within a few hours. Azathioprine was established as the definite cause following rechallenge. Fever as an adverse drug reaction is often unrecognized. Azathioprine has been reported to cause druginduced fever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sarcoidosis. To the bestof our knowledge there have been no previous reports documenting azathioprine-induced fever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hepatitis. The occurrence of fever following the readministration of azathioprine suggests the diagnosis of drug-induced fever, particularly after the exclusion of other causes. A careful rechallenge is recommended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E hepatiti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ZATHIOPRINE DRUG fever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Prevalence in Nigerian Indigenous Pig, Its Hybrid and Backcross in an Environment Prone to African Swine Fever 被引量:1
4
作者 O. O. Oluwole G. O. Omitogun +1 位作者 M. O. Oladele-Bukola B. A. Boladuro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6年第1期53-62,共10页
This work investigated on the pres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in Nigerian Indigenous pig (NIP), its hybrid and backcross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creening method on the extracted DNA and hae... This work investigated on the pres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in Nigerian Indigenous pig (NIP), its hybrid and backcross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creening method on the extracted DNA and haematological screening from these pig bloods. Pig populations selected from Southwestern Nigeria were used for this study. ASFV infected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badan were used as positive control.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st in hybrid (31.27 ± 1.79 × 10<sup>3</sup>/μl) and higher in backcross (27.71 ± 2.01 × 10<sup>3</sup>/μl) compared with NIP (18.16 ± 3.01 × 10<sup>3</sup>/μl) for NIP, and while Lymphocyte count was found to be highest in hybrid (86.17% ± 1.95%) and lowest in backcross (56.23% ± 1.17%). The PAS primers (PAS<sub>1</sub>F: 5’-ATG GAT ACC GAG GGA ATA GC-3’ and PAS<sub>2</sub>R: 5’-CTT ACC GAT GAA AAT GAT AC-3’) amplified the 278 bp of ASFV in the DNA extracted from NIP, its hybrids and backcross.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NIP, its hybrid and backcross have ASFV in their genome in an ASF-prone environment and thus confirming the continuous prevalence of ASF in Southwest Nigeria. This is an on-going research where the severity and virulence of the virus has to be measu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frican Swine fever
下载PD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of ASFV Infection in Nigerian Indigenous Pig
5
作者 Olufunke O. Oluwole Galman O. Omitogun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4年第3期159-162,共4页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pres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in Nigerian Indigenous Pig (NIP)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creening method on the extracted DNA from the pig blood. NIP population s...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pres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in Nigerian Indigenous Pig (NIP)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creening method on the extracted DNA from the pig blood. NIP population selected from south western Nigeria were used for this study. ASFV infected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badan were used as positive control. Adiscrete and specific band was observed in both NIP and the infected samples show the presence of ASFV in NIP. The bands were of the expected size 278 base pairs (bp).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finding is that NIPs have domiciled ASFV without showing any clinical sympt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GERIAN Indigenous PI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frican Swine fever
下载PDF
2018-2023年北京市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6
作者 刘红 白羽 +3 位作者 王啸洋 张文思 张本静 张艳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663-2667,共5页
目的为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上报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出现ADR的患者性别、年龄、转归情况、所患癌症种类和ADR发生... 目的为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18年6月至2023年5月上报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出现ADR的患者性别、年龄、转归情况、所患癌症种类和ADR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累及器官/系统等,并对患者发热及ADR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95例患者累计318例次ADR纳入研究。女性(87.69%)和60~69岁年龄段(33.85%)患者出现ADR的情况较多;在癌症种类分布上,乳腺癌占据主导位置(86.67%);从转归情况来看,大多数患者(67.69%)表现出好转,部分患者(27.69%)实现痊愈。68.72%的ADR主要在用药当天出现,95.38%的ADR严重程度为“一般”。出现ADR最多的器官/系统是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40.57%),以寒战(18.87%)和发热(18.24%)最为常见。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多出现在用药后1 d内(OR=5.63,95%CI为2.26~14.02,P<0.001);ADR发生时间≥1 d是ADR预后差的危险因素(OR=20.08,95%CI为2.45~164.43,P=0.005),多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粒细胞增多症、心脏呼吸骤停和混合性肝损伤为该药说明书未记录的新的ADR。结论女性和≥60岁患者为注射用曲妥珠单抗ADR的高发人群;寒战和发热是该药最常见的ADR,且多在用药后1 d内出现,但预后较好。在输注该药当天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适时干预;用药后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关注其是否存在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曲妥珠单抗 药品不良反应 寒战 发热 预后
下载PDF
1例牛恶性卡他热病的诊断
7
作者 郭宏军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牛恶性卡他热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牛接触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主要表现持续高热,全眼炎、角膜混浊,鼻腔黏膜、口腔黏膜溃疡、糜烂,流泡沫样的口涎,大量的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全身淋巴结肿大,该病虽呈散发形式,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给养牛户... 牛恶性卡他热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牛接触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主要表现持续高热,全眼炎、角膜混浊,鼻腔黏膜、口腔黏膜溃疡、糜烂,流泡沫样的口涎,大量的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全身淋巴结肿大,该病虽呈散发形式,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给养牛户造成一定损失,为防控牛恶性卡他热病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采集病牛鼻液、唾液拭子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检验[1],对发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某肉牛散养户1头疑似恶性卡他热的3岁西门塔尔牛进行诊断,确诊为绵羊2型疱疹病毒(OHV-2)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疱疹病毒2型 恶性卡他热 聚合酶链式反应 诊断
下载PDF
基于PCR-LFIA的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研究
8
作者 向四意 苏晓娜 +4 位作者 张咏仪 陈俊杰 杨旭琼 沈玉栋 杨金易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8-932,共5页
该文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扩增后,以侧流免疫层析方法(LFIA)对核酸进行检测,建立了一种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设计引物,构建了pUC57-ASFV-(1-1941)质粒作为阳性质控品,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用... 该文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扩增后,以侧流免疫层析方法(LFIA)对核酸进行检测,建立了一种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设计引物,构建了pUC57-ASFV-(1-1941)质粒作为阳性质控品,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用于标记抗体建立免疫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在质粒浓度1.6×10^(-2)~1.6×10^(8)copies/μL范围内,得到pUC57-ASFV-(1-1941)阳性质粒的检出限为1.6 copies/μL。该方法与其他猪病毒无交叉,特异性良好,可作为非洲猪瘟现场筛查的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免疫层析 可视化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万古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及药物热临床实践
9
作者 张井明 张中伟 陈燕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3期I0002-I0005,共4页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万古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及药物热的救治过程,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结合文献及患者每日检查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导致DILI及药物热的线索,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结果通过DILI因果...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万古霉素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及药物热的救治过程,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结合文献及患者每日检查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导致DILI及药物热的线索,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结果通过DILI因果关系评估量表(RUCAM)评分发现导致DILI的药物,通过排除性诊断发现导致药物热的药物,查阅文献并结合患者的检查指标,推断万古霉素致DILI和药物热同时发生,与体液免疫的超敏反应有关。结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时除要关注患者的肾功能不良反应外,还需关注患者的肝功能、体温变化,若出现肝功能损伤、体温升高等,则需警惕万古霉素诱发的药品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热 万古霉素 超敏反应 临床药师
下载PDF
肾盂内压力监测和调控在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陈斌 邬凌峰 +4 位作者 陆林峰 曹益方 陈伟 汪雪萍 谢文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4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肾盂内压力(intra pelvic pressure,IPP)在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super mini-PCNL,SMP)术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肾盂内压力(intra pelvic pressure,IPP)在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super mini-PCNL,SMP)术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进行治疗,而试验组在术中实时监测及调控IPP,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IPP、发热、尿蛋白、肾功能、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结石清除率升高(P<0.05);试验组6min、12min、24min及36min时IP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d、3d、4d及5d时,试验组的发热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d、2d、3d、4d时试验组的尿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降低,Hb水平均升高(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中监测并调控肾盂内压力有利于减少泌尿系结石患者术后发热,同时可降低尿蛋白表达减少肾功能损伤,并可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超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 肾盂内压力 发热 尿蛋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1例利奈唑胺替换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病例的诊疗分析
11
作者 高林 范磊 +2 位作者 逄积敏 刘鸿志 毛阳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6期574-577,共4页
目的:分析1例利奈唑胺替换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病例的诊疗过程,为临床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外伤致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9 d”而入院治疗,膝关节镜检查显示存在化脓性关节炎,随即经... 目的:分析1例利奈唑胺替换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病例的诊疗过程,为临床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患者因“外伤致右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9 d”而入院治疗,膝关节镜检查显示存在化脓性关节炎,随即经验性予以万古霉素治疗,后续关节引流液果然培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治疗10 d后,血液和关节引流液培养均呈阴性,但患者仍时有发热,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呈进行性下降,低至1.29×10^(9)/L;感染科专家会诊认为,此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可能是由万古霉素所致,并建议可改用利奈唑胺;改用利奈唑胺的1周内,中性粒细胞计数仍持续下降,甚至已低于0.1×10^(9)/L,遂立即停用利奈唑胺,并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 d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回升,13 d后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且未再下降。结论:非化疗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可以引发粒细胞缺乏,临床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警惕无其他明显诱因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为患者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粒细胞缺乏 发热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羟苯磺酸钙口服制剂上市后安全性分析
12
作者 孟康康 汤韧 《中国药物警戒》 2024年第11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分析羟苯磺酸钙口服制剂安全性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羟苯磺酸钙口服制剂的ADR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汇总;对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国内外文献数据... 目的分析羟苯磺酸钙口服制剂安全性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羟苯磺酸钙口服制剂的ADR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汇总;对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相关ADR报道进行整理;对国内外药品说明书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共有羟苯磺酸钙制剂ADR病例报告3815例,其中严重病例182例,严重病例报告中,皮肤损害报告较多;文献报道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较突出,且患者均伴随有肾功能损害。结论羟苯磺酸钙口服制剂可致严重皮肤损害,尤其肾功能损害需透析的患者需慎用,医疗机构应关注此风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加强ADR监测,及时完善羟苯磺酸钙口服制剂说明书安全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苯磺酸钙 药品不良反应 风险 发热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监管措施 说明书
下载PDF
患儿发热实施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13
作者 王猛 刘艳春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8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对患儿发热患者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于2021年3月—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患儿采用小儿豉翘清热... 目的探讨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对患儿发热患者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于2021年3月—2024年1月收治的80例发热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患儿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完成发热治疗,研究组患儿采用布洛芬混悬液完成发热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退热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39/40)高于参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4,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30 min退热情况、1 h退热情况、2 h退热情况相比,研究组体温降低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对患儿发热进行治疗时,布洛芬混悬液较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表现出更高的总有效率,并且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上应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发热患儿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发热 布洛芬混悬液 用药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时引起的急性期发热反应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邓海鸥 李东风 +3 位作者 张伟杰 智喜梅 许翎 吴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76-2078,共3页
目的明确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急性发热反应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观察2010年度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静脉用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的所有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共38人。观察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按是否出现发热症状分为发... 目的明确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急性发热反应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观察2010年度在我院住院期间,使用静脉用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的所有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共38人。观察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按是否出现发热症状分为发热组与无发热组。观察发热组发热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发热时平均最高体温、退热药物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骨质疏松病程、性别比例、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β-胶原分解片段、降钙素、骨钙素、血清钙差异,及治疗前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差异。结果⑨38位使用唑来膦酸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共观察到12人发热,占31.6%。16.7%(2/12)的患者治疗当天出现发热,其余患者均在治疗后第1天出现发热。平均发热持续时间为1 d。发热时平均最高体温(38.5±0.84)℃。所有患者均需要退热治疗,退热药物使用日夜百服咛片,平均用量为(3.55±1.21)片。⑨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发热组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无发热组(P值<0.05);骨钙素、降钙素、β-胶原分解片段、血钙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并不少见,虽为中等程度发热,但是均为一过性。治疗前PTH水平可能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静脉用唑来膦酸时出现的急性期发热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用唑来膦酸 老年骨质疏松 急性期发热反应
下载PDF
唑来膦酸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所致急性发热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毅 李蓬秋 +7 位作者 鲜杨 张学军 包明晶 张磊 杨艳 朱显军 曹旭 刘丽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引起的急性发热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使用静脉用唑来膦酸5mg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共63人。观察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按是否出现发热症状分... 目的分析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引起的急性发热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使用静脉用唑来膦酸5mg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共63人。观察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按是否出现发热症状分为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前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钙差异,及治疗前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差异。结果 63例患者中共观察到21例发热,占33.3%。71%(15/21)的患者治疗当天出现发热,于患者均为次日出现发热。66.7%(14/21)的患者发热持续1天,5例发热持续2天,发热时平均体温(38.8±0.5)℃。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发热组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无发热组(P值<0.05);骨质疏松严重程度、血清钙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并不少见,但均为一过性。治疗前PTH水平与发热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用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急性期发热反应
下载PDF
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与兔体定型热试验对于检测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平行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葛叶 张兴娟 +5 位作者 朱庆虎 韩秋影 王牟平 李伟杰 孙建宏 仇华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99-703,共5页
为探讨荧光定量RT-PCR技术与传统兔体定型热试验对于检测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平行关系,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与兔体定型热试验对5份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成品和6份半成品样品进行平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存在正相关性,最低... 为探讨荧光定量RT-PCR技术与传统兔体定型热试验对于检测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平行关系,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与兔体定型热试验对5份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成品和6份半成品样品进行平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存在正相关性,最低105个病毒拷贝可以使家兔产生定型热反应,最低103个病毒拷贝可以使家兔产生轻热反应。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检测过程仅需3.5 h,大大缩短了猪瘟疫苗的检测时间,该方法可以补充传统的兔体定型热反应用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半成品与成品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荧光定量RT-PCR 兔体定型热试验
下载PDF
临床输血反应统计与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锁良 王露 +2 位作者 蒋文艳 刘桂娥 丁虹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154-155,共2页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性质,以指导临床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十字会医院46561例临床输血病例,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为准进行统计。结果统计显示,输血不良反应41例,占总例数...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性质,以指导临床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十字会医院46561例临床输血病例,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为准进行统计。结果统计显示,输血不良反应41例,占总例数的0.09%。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主。输血不良反应随着年度用血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分另4为:14例,18例,8例,1例。由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27例,14例。按症状体征分过敏反应38例,发热反应3例。结论发生的输血反应中,非溶血性过敏和发热反应是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下载PDF
对93例静脉输液反应的分析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庆凤 李凤琴 +1 位作者 朱文 刘晓辉 《护理管理杂志》 2002年第5期20-22,共3页
目的 :减少静脉输液的热原反应。方法 :分析 93例静脉输液热原反应情况。结果 :输液反应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登记不全 ;取样范围局限和热原检测比例不足 ;两种药物热原检测方法—家兔试验法与鲎试验法的结论有不一致性 ;医务人员思想... 目的 :减少静脉输液的热原反应。方法 :分析 93例静脉输液热原反应情况。结果 :输液反应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登记不全 ;取样范围局限和热原检测比例不足 ;两种药物热原检测方法—家兔试验法与鲎试验法的结论有不一致性 ;医务人员思想认识模糊 ,原因排查不力。结论 :健全医院输液反应管理制度 ,做好各种原始记录 ,在输液反应热原检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热原反应 护理管理 临床资料 治疗
下载PDF
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鲁岚 马淑红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774-776,共3页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输血患者9 264例,分析其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血类型、临床特点、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的9 26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49例,发生率为0.529%,其中无溶血反应.过敏反...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输血患者9 264例,分析其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血类型、临床特点、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的9 26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49例,发生率为0.529%,其中无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生例数为37例,占总输血患者的75.51%,发热反应12例.对血浆、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冷沉淀这4种常见的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小板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浆、红细胞悬液、冷沉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8岁的未成年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18岁的成年组,有输血史、过敏史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过敏史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液病区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液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白细胞滤器输注红细胞的患者中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对于输注血小板、有输血史或过敏史、未成年或血液病区的患者应更加警惕输血不良反应,可积极采用滤除白细胞过滤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下载PDF
静脉输液发热反应处理程序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毕娜 刘玉莹 +1 位作者 黄津芳 曹力 《护理管理杂志》 2005年第5期47-49,共3页
输液反应具有极强的不可预见性,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甚至会引发护理纠纷和法律事件。热原反应、微粒污染、细菌病毒污染、药物不良反应是引起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制订静脉输液发热反应预防程序,防止操作失误;建立静... 输液反应具有极强的不可预见性,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甚至会引发护理纠纷和法律事件。热原反应、微粒污染、细菌病毒污染、药物不良反应是引起静脉输液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制订静脉输液发热反应预防程序,防止操作失误;建立静脉输液反应应急护理程序,提高护士处理水平;规范静脉输液护理记录程序,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实施护理对策,护士对静脉输液发热反应防范意识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发热反应 预防 应急处理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