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Fiber Motion in Condensing Zone of Compact Spinning with Lattice Apron 被引量:3
1
作者 汪燕 华志宏 +1 位作者 程隆棣 袁力军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0年第5期600-605,共6页
To get fiber motion in condensing zone of compact spinning,velocity of this area is achieved by simulation,and then a bead-elastic rod fiber model is established.Based on simulation and dynamic analysis on this zone,g... To get fiber motion in condensing zone of compact spinning,velocity of this area is achieved by simulation,and then a bead-elastic rod fiber model is established.Based on simulation and dynamic analysis on this zone,governing equations are constructed and Runge-Kutta approach is used.Lastly,trajectories of fibers are calculated by specially designed Matlab procedur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mentioned above.Results show that fiber motions at different initial positions are different;X-axis velocity component makes fibers gathering on sides of suction slot;Y-axis airflow gets fibers gradually close and then stick to the surface of lattice apron.Fiber motions also reflect that the compact spinning process in condensing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fast convergence zone,adjustment convergence zone,and steady convergenc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ct spinning with lattice apron fiber model kinetic analysis simulation of flow field fiber motion compact mechanism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Fiber Motion within Rotor Spinning Unit
2
作者 JIN Yuzhen LI Xiangdong +2 位作者 JIANG Shunwei CUI Jingyu ZHU Zuchao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85-389,共5页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is constructed to photograph fibers' motion within rotor spinning unit,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transparent rotor and a transport channel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theory. The fibers will...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is constructed to photograph fibers' motion within rotor spinning unit,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transparent rotor and a transport channel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theory. The fibers will stretch and gather into a fiber bundle in the transport channel. The velocity of fibers is increasing along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of the transport channel, and the fibers' maximum velocity appears at the outlet of transport channel. The straightness of the fiber bundle is related to the convergence degree of the transport channel, and the greater the convergence degree is, the straighter the fiber bundle stretches.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a useful insight to the yam-forming mechanism of rotor spi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or spinning unit rotor cup transport channel fibers moti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原文传递
Novel weigh-in-motion system based on FBGs 被引量:2
3
作者 LIU Quan-jie JIANG Ming-shun +2 位作者 LI Yan-hua YANG Hong-mei ZENG Li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6-199,共4页
In this weigh-in-motion(WIM)research,a novel fiber Bragg grating(FBG)-based weigh-in-motion(WIM)system was introduced.The design derived from the idea using in-service bridge abutments as the weigh scale.The bridge be... In this weigh-in-motion(WIM)research,a novel fiber Bragg grating(FBG)-based weigh-in-motion(WIM)system was introduced.The design derived from the idea using in-service bridge abutments as the weigh scale.The bridge beam was replaced by a piece of steel plate which supports the weight of the traveling vehicle.All weights would be finally transferred into the tubes where four FBGs were attached and could record the weight-induced strains by shifting their Bragg wavelengths.The system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parameters estimation was initiated.Over 40-ton load had been applied on the system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a good repeatability and linearity.The system resolution had been achieved as low as 10 kg.Compared with other designs of fiber-optic WIM systems,this design is easy and rel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称重系统 光纤光栅 布拉格波长 参数估计 识别算法 设计 重量 线性度
下载PDF
Study of the Motion of a Weighted Cotton Ball in an Air Stream with a Known Impact Trajectory
4
作者 Mamatqulov Orifjon Tursunovich Juraeva Gulkhayo Ravshanbekovna Kambarov Elmurod Akhmadali Ugli 《Engineering(科研)》 2020年第12期886-892,共7页
In the cotton factories ginning process bales of raw cotton in cotton tube transporting through the air has written in the article. As a result, cotton with cotton in the air separated by a separator device with air t... In the cotton factories ginning process bales of raw cotton in cotton tube transporting through the air has written in the article. As a result, cotton with cotton in the air separated by a separator device with air traffic,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tudy. First of all, the air flow that affects the dynamic pressure and laws is based on the model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AIR fiber Friction motion Working Camera Pressure Transportation ADDITIONS Speed
下载PDF
Optic Fiber-Based Dynamic Pressure Sensor 被引量:1
5
作者 Jiu-Lin Gan Hai-Wen Cai Jian-Xin Geng Zheng-Qing Pan Rong-Hui Qu Zu-Jie Fang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08年第4期482-485,共4页
Weigh-in-Motion(WIM) technique is the process of measuring the dynamic tire forces of a moving vehicle and estimating the corresponding tire loads of the static vehicle. Compared with the static weigh station, WIM s... Weigh-in-Motion(WIM) technique is the process of measuring the dynamic tire forces of a moving vehicle and estimating the corresponding tire loads of the static vehicle. Compared with the static weigh station, WIM station is an efficient and cost effective choice that will minimize unneccessary stops and delay for truckers. The way to turn birefringence of single-mode fiber into a prime quality for a powerful and reliable sensor is shown. Preliminary resul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weigh-in-motion (WIM) technique based on sagnac-loop sensor are presented. After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ensor and its principle of operati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characterization made in is developed. Then, a full static conditions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fiber sensor Sagnac loop weight-in-motion.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与实验模拟的纺织梳理设备优化
6
作者 董关震 姜茜 +1 位作者 钱晓明 吴利伟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5,共11页
为提升梳理质量、减少能耗,基于有限元分析与实验模拟,探讨了纺织梳理设备的优化问题,总结了有限元在解决梳理环节中关键机件(如锡林、工作辊、钳板机构和支承结构等机件)变形问题的应用,探讨了通过实验对梳理工艺(如梳理速度、隔距)的... 为提升梳理质量、减少能耗,基于有限元分析与实验模拟,探讨了纺织梳理设备的优化问题,总结了有限元在解决梳理环节中关键机件(如锡林、工作辊、钳板机构和支承结构等机件)变形问题的应用,探讨了通过实验对梳理工艺(如梳理速度、隔距)的改进措施,介绍了针布的优化设计、静电场和气流附加装置对梳理效果的改善以及不同的梳理辊组合结构对纤维转移效果的影响,并从梳理模型、纤维模型与气流场角度探讨了数值建模和仿真在优化梳理环节的应用,最后归纳了优化梳理环节的困难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纺织梳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并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有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理 有限元 变形 流场 纤维运动
下载PDF
动态牵伸过程中浮游纤维变速点分布模拟
7
作者 范居乐 张玉泽 汪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48,共5页
为研究牵伸条件的变化对牵伸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动态牵伸模型,仿真浮游纤维在动态牵伸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的加速过程,得到动态牵伸过程中浮游纤维变速点分布。纤维的牵伸过程被细化为后纤维、慢浮游纤维、快浮游纤维和前纤维4种纤维... 为研究牵伸条件的变化对牵伸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动态牵伸模型,仿真浮游纤维在动态牵伸过程中受到摩擦力作用的加速过程,得到动态牵伸过程中浮游纤维变速点分布。纤维的牵伸过程被细化为后纤维、慢浮游纤维、快浮游纤维和前纤维4种纤维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通过记录纤维在牵伸过程中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计算得到纤维保持每种状态的时间。模拟过程中,通过获取纤维在牵伸过程中速度和位置的变化,得到每根纤维在牵伸区内分别维持4种运动状态的时间,从而建立动态的牵伸模型。此外,通过确定浮游纤维与快速纤维和慢速纤维相互接触的长度,计算浮游纤维在动态牵伸过程中受到的控制力与引导力,模拟浮游纤维在动态牵伸过程中的加速过程。同时计算简单罗拉牵伸的摩擦力界分布,通过改变牵伸模型的牵伸倍数和纤维长度,模拟不同牵伸条件下浮游纤维变速点分布。结果表明:仿真得到的变速点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与实际牵伸过程中变速点分布形态接近;牵伸倍数越大,纤维的长度越长,变速点分布越接近前罗拉,并且变速点分布范围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牵伸模型 牵伸 浮游纤维 变速点分布 纤维运动状态 摩擦力界分布
下载PDF
纤维基柔性传感器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8
作者 范松柏 廖文怡 +1 位作者 吴玉婷 潘志娟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46-57,共12页
纤维基柔性传感器作为一种基于纤维材料的柔性器件,不仅具有纺织品的柔韧性,还兼具信号感知与处理等功能,因其结构多样性和可组合设计性的优势,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智能服装、医疗健康、人机交互和机器人触觉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 纤维基柔性传感器作为一种基于纤维材料的柔性器件,不仅具有纺织品的柔韧性,还兼具信号感知与处理等功能,因其结构多样性和可组合设计性的优势,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智能服装、医疗健康、人机交互和机器人触觉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纤维基柔性传感器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力敏传感、气敏传感、温敏传感、湿敏传感、生物传感等五大方面全面综述了纤维基柔性传感器的应用现状,着重分析了能够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纤维基柔性传感器的结构设计策略、性能改善途径及相应的制备方法,对相同类型的传感器从原料制备、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最后对纤维基柔性传感器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未来,随着传感器灵敏度、分辨率和稳定性的不断提高,纤维基传感器将趋于向材料多元化和绿色化、功能集成化和智能化及应用领域扩大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纤维 柔性传感器 智能可穿戴 健康监测 运动识别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立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泽平 李红昌 +3 位作者 郭苗苗 刘美扬 彭彧 王康东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3期393-402,共10页
采煤沉陷带来耕地受损、生态破坏和地灾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开展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识别沉陷范围、预测沉陷边界、监测沉陷速率,有利于及时掌握沉陷地类、沉陷机理和稳沉状态,为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合... 采煤沉陷带来耕地受损、生态破坏和地灾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开展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识别沉陷范围、预测沉陷边界、监测沉陷速率,有利于及时掌握沉陷地类、沉陷机理和稳沉状态,为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nSAR)、微动勘探实测数据和沉陷区地层相近区域的地面沉降光纤孔监测数据研究皖北某煤矿沉陷区边界和采空区,结果表明:以10 mm为界线,利用InSAR可以快速划定沉降边界;通过微动勘探实测数据发现1000 m深度煤系地层的横波速度比正常地层低25~50 m/s,InSAR结果也显示该区域出现了地面沉降;分析收集到相近区域12组光纤孔监测数据,77.7~200 m深度段地层为主要变形区域,压缩量约为163.77 mm,数据频率能达到分钟级。由此可见,基于InSAR、微动和光纤孔监测三种方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耦合,能够在“高潜水位、中厚煤层、千米以深”的采煤沉陷区达到“由表、及里、实时”的立体化调查监测效果,构建立体化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存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调查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微动勘探 光纤孔监测
下载PDF
光纤传感在动态称重领域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文龙 王述诚 +3 位作者 申东滨 刘平 张凯 刘娜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随着“互联网+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光纤传感称重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光纤传感在动态称重领域的最新进展,分析总结了光纤传感动态称重的原理及性能,讨论了其在性能方面的提升方法,最后对... 随着“互联网+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光纤传感称重系统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光纤传感在动态称重领域的最新进展,分析总结了光纤传感动态称重的原理及性能,讨论了其在性能方面的提升方法,最后对光纤传感称重系统的实验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 传感器 动态称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动态力学分析方法的渔用纤维适配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余雯雯 石建高 +4 位作者 陈晓雪 闵明华 王磊 刘永利 王鲁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3-539,共7页
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方法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尼龙(PA)、聚丙烯(PP)、涤纶(PET)、中高分子量聚乙烯(MHMWPE)等6种常用渔用纤维材料的低温适配性及外部介质对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测定了样品的动态... 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方法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尼龙(PA)、聚丙烯(PP)、涤纶(PET)、中高分子量聚乙烯(MHMWPE)等6种常用渔用纤维材料的低温适配性及外部介质对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测定了样品的动态力学性能参数。结果表明:当测试温度由-20℃升至30℃时,几种渔用纤维材料的拉伸模量均下降。其中,UHMWPE、PET纤维具有较低的变化率,而PP单丝具有最高的变化率。DMA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在使用温度区间或附近出现玻璃化转变峰或与结晶相关的α转变峰,使用温度区间纤维的力学性能对温度的敏感性高。若使用温度区间距离转变峰值对应温度远,则对温度的敏感性低。在水介质中,与UHMWPE纤维相比,PA分子链由于酰胺亲水基团的存在吸收了更多水分,模量下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力学分析 渔用纤维 分子运动 适配性
下载PDF
纤维在输纤通道气流场中运动的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惠婷 汪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深入探讨纤维在转杯纺纱通道尤其是输纤通道气流场中的运动形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转杯纺纱通道内的气流流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纤维在气流场中的动力学方程,并讨论了伸直纤维和不同弯钩度的前弯钩纤维在输纤通道内的运动... 为深入探讨纤维在转杯纺纱通道尤其是输纤通道气流场中的运动形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转杯纺纱通道内的气流流动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纤维在气流场中的动力学方程,并讨论了伸直纤维和不同弯钩度的前弯钩纤维在输纤通道内的运动形态。模拟结果表明:输纤通道入口处存在气流漩涡;输纤通道横截面上的气流速度分布不均匀,通道中心比壁面附近的气流速度高,纵向方向的气流速度则不断增大;输纤通道内的纤维倾向于沿着气流速度较高的通道中心运动;纵向加速气流有利于保持伸直纤维的形态和伸直弯钩纤维;伸直弯钩的耗时随着弯钩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增大通道内的气流速度有利于缩短弯钩伸直的耗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运动 弯钩 输纤通道 气流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喷气涡流纺喷嘴中纤维运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3
作者 裴泽光 郁崇文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5-621,644,共8页
建立了能够反映柔性纤维物理与力学特征的二维模型,结合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求解纤维在喷气涡流纺喷嘴中与气流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问题及纤维与喷嘴壁面的接触问题,数值模拟纤维在喷气涡流纺喷嘴高速气流中的运动与变形.研究表明,在喷... 建立了能够反映柔性纤维物理与力学特征的二维模型,结合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求解纤维在喷气涡流纺喷嘴中与气流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问题及纤维与喷嘴壁面的接触问题,数值模拟纤维在喷气涡流纺喷嘴高速气流中的运动与变形.研究表明,在喷嘴内气流的作用下纤维随时间呈现波浪形的螺旋运动,并向下游运动,在此过程中与锭子内壁多次发生接触;纤维尾端在完全进入锭子之前以较大的幅度在喷嘴壁面间进行螺旋回转,从纤维束中分离出来并做包缠运动,使纤维束加上捻度;纤维加捻的强度可以用纤维尾端周期性转动的幅度与频率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涡流纺 喷嘴 纤维运动 气流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皮胶原纤维聚集结构与皮革感官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邹祥龙 柴玉叶 +2 位作者 兰云军 许晓红 任便利 《中国皮革》 CAS 2019年第11期7-11,共5页
对绵羊蓝湿革进行复揉加脂试验,得到系列具有不同感官性能的皮革样品,采用应力-应变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感官评分的方法,对样品的感官性能和胶原纤维的聚集结构进行了表征,从纤维运动的角度研究了胶原纤维聚集结构与皮革感官性... 对绵羊蓝湿革进行复揉加脂试验,得到系列具有不同感官性能的皮革样品,采用应力-应变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感官评分的方法,对样品的感官性能和胶原纤维的聚集结构进行了表征,从纤维运动的角度研究了胶原纤维聚集结构与皮革感官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柔软度、紧实度和弹性是胶原纤维运动能力的反应,当纤维束变细、孔隙率增大,股原纤维运动能力增强,皮革的柔软度增加,紧实度和弹性下降;皮革粒面平细度、厚度与胶原纤维聚集的有序性有关,随胶原纤维取向度的降低,皮革厚度增加,粒面平细度下降;丰满度与样品的厚度及胶原纤维运动能力有关,当胶原纤维具有一定运动能力时,随胶原纤维取向度的下降,皮革厚度增大,丰满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革 感官性能 胶原纤维 纤维聚集结构 纤维运动
下载PDF
基于珠-杆模型的喷气涡流纺喷嘴气流场中的纤维运动规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勇 曾泳春 +1 位作者 王云侠 易建设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3-589,共7页
采用有限体积法对喷气涡流纺喷嘴中的高速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Fluent软件获得了喷嘴中气流场的流动特征,并对气流场中的纤维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纤维/气流力学模型,求解纤维运动方程,从而对纤维在涡流纺喷嘴气流场中... 采用有限体积法对喷气涡流纺喷嘴中的高速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Fluent软件获得了喷嘴中气流场的流动特征,并对气流场中的纤维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纤维/气流力学模型,求解纤维运动方程,从而对纤维在涡流纺喷嘴气流场中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模拟结果表明:喷气涡流纺喷嘴内部气流呈中心对称分布,纤维在喷嘴内部呈波浪形运动,纤维尾端越靠近加捻室区域,其摆动越明显;当纤维全部进入空心管后摆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气涡流纺 喷嘴气流场 数值模拟 纤维模型 纤维运动
下载PDF
熔体静电纺丝的电场分布及其对PET纤维成形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宏 徐阳 宋明玉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7,共7页
借助ANSYS软件模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体静电纺丝在不同参数(纺丝电压、接收距离、接收板面积)条件下的电场分布,探讨电场分布对熔体静电纺丝PET射流运动与纤维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喷嘴–平板结构模型中,提高纺丝电压将增... 借助ANSYS软件模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熔体静电纺丝在不同参数(纺丝电压、接收距离、接收板面积)条件下的电场分布,探讨电场分布对熔体静电纺丝PET射流运动与纤维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喷嘴–平板结构模型中,提高纺丝电压将增强整体空间电场强度,使电场对PET熔体射流的控制力加强,PET熔体射流的摆动半径减小,当纺丝电压由24 k V升高到30 k V时,摆动半径由11.7 mm减至9.9 mm,而摆动角增大,由10.1°增至11.2°,PET纤维直径显著减小,由3.275μm减至2.202μm;接收距离的改变对接收板表面电场的影响显著,随着接收距离的增加,PET射流的直线段比例明显下降,当接收距离由50 mm增加至90 mm时,PET熔体射流的直线段比例由68.0%减至54.0%,PET纤维直径在适中接收距离(70 mm)下表现较细,可达2.184μm;接收板面积的减小加强了对PET熔体射流的控制,使PET熔体射流直线段比例显著增加,当接收板面积由15 cm×15 cm减小至10 cm×10 cm时,PET熔体射流直线段比例由68.0%增加至82.6%,摆动半径减小,由9.9 mm减至4.2 mm,沉积角因PET熔体射流贴服接收板而减小,由12.2°减至9.1°,PET纤维直径稍有增加,由2.202μm增加至2.53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静电纺丝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 电场分布 射流运动 纤维形貌
下载PDF
柔性可穿戴的腕关节运动角度传感器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敏 何博 +4 位作者 徐光华 陈佳洲 郭文亮 郑翔 张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2-37,共6页
为解决难以在柔性康复机器人上安装角度传感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柔性可穿戴的腕关节掌屈运动角度传感器。基于光纤宏弯损耗原理,将光纤嵌入硅橡胶,构成柔性传感模块。硅胶模块与织物结合,组成测量腕关节掌屈运动的角度传感器。该传感器... 为解决难以在柔性康复机器人上安装角度传感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柔性可穿戴的腕关节掌屈运动角度传感器。基于光纤宏弯损耗原理,将光纤嵌入硅橡胶,构成柔性传感模块。硅胶模块与织物结合,组成测量腕关节掌屈运动的角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对温度不敏感,不受电磁干扰,成本低,不干扰柔性驱动器工作等优点。设计并制造该传感器,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硅胶模块在重复拉伸收缩运动时的重复性误差为1.42%、迟滞为1.39%、标定误差为0.53%。与传统的用量角器测量关节运动角度的方法比较,该传感器的测量误差更低,能够实现实时角度监测,与驱动器组成闭环控制,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运动 光纤宏弯损耗 柔性传感器 硅胶模块
下载PDF
利用光纤光栅制作动态称重仪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汉平 王健刚 +2 位作者 王科 崔洪亮 陈冰泉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0-542,共3页
为了克服目前使用的公路汽车动态称重仪的成本高、误差大、使用寿命短等缺陷,提出了利用光纤光栅制作动态称重仪的方案.通过把光纤光栅镶嵌在光纤加强复合材料中,利用光栅为传感元件测量横向负载,设计了一种汽车动态称重轴重仪,并进行... 为了克服目前使用的公路汽车动态称重仪的成本高、误差大、使用寿命短等缺陷,提出了利用光纤光栅制作动态称重仪的方案.通过把光纤光栅镶嵌在光纤加强复合材料中,利用光栅为传感元件测量横向负载,设计了一种汽车动态称重轴重仪,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我们设计的光纤光栅动态称重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较大的称重量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称重 光纤加强复合材料 光纤光栅 轴重仪
下载PDF
7自由度自动铺丝机器人参数化的自运动流形 被引量:12
19
作者 葛新锋 赵东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7-31,共5页
提出了一种分析冗余自由度机器人运动学逆解的自运动流形方法。对冗余自由度机器人工作空间中的点,根据关节空间流形和工作空间流形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点的自然坐标作为独立的运动参数来分析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自运动流形,然后把所提... 提出了一种分析冗余自由度机器人运动学逆解的自运动流形方法。对冗余自由度机器人工作空间中的点,根据关节空间流形和工作空间流形之间的映射关系,采用点的自然坐标作为独立的运动参数来分析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自运动流形,然后把所提出的方法应用到7自由度自动铺丝机器人的自运动流形分析中,得出7自由度自动铺丝机器人的自运动流形。把采用参数化分析方法得到的7自由度自动铺丝机器人的自运动流形曲线和采用数值方法得到的自运动流形曲线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采用参数化的分析方法得到的自运动流形曲线和采用数值方法得到的自运动流形曲线高度吻合,所以采用参数化的分析方法来求解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自运动流形,是求解冗余自由度机器人运动学逆解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冗余度机器人 参数化 自运动流形 铺丝
下载PDF
数字强震动台网远程光纤通信方案及其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翟世龙 黄静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42,共6页
经济、高效、稳定的通信技术是强震观测和地震工程研究的重要基石,将光纤通信技术应用于数字强震动台网,是对强震仪现有通信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它既可以独立成网,也可以接入国际互联网。本文详细研究各种类型强震仪的通信接口,将远程光... 经济、高效、稳定的通信技术是强震观测和地震工程研究的重要基石,将光纤通信技术应用于数字强震动台网,是对强震仪现有通信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它既可以独立成网,也可以接入国际互联网。本文详细研究各种类型强震仪的通信接口,将远程光纤通信分为基于RS-232串口和基于RJ-45以太网口两个方案,其方法是通过不同型号的光电转换设备和光纤将强震仪和计算机连接起来,它具有保证数据可靠性、完整性和避免强震仪通信引雷等诸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技术 强震观测 数字强震动台网 光纤通信 强震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