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Subjected to Uniaxial Tension
1
作者 Gyula Szabó Károly Váradi Dávid Felhos 《Moder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7年第4期91-112,共22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subjected to uniaxial tension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Uniaxial tensile test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subjected to uniaxial tension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Uniaxial tensile test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standard specimen and hose piece in order to verify finite element model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also to assess failure mode of composite plies.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plies are modeled as linear orthotropic, while elastomer liners are described by hyperelastic material model.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models and experiments show good agreement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uniaxial tension, which justifies utilized material models in the operating rang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models show that transverse tension and shear load are dominant under tension. It is determined that principal failure mode of reinforcement plies is intra-ply yarn-matrix debonding caused by intensive shear of rubber matri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Uniaxial Tension Tensile Test DEBONDING DAMAG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下载PDF
Bending Analysis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2
作者 Gyula Szabó Károly Váradi Dávid Felhos 《Moder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8年第1期66-77,共12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subjected to three-point bending and bending in accordance with standard EN?15807:2011?(railway applications-pneumatic half c...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subjected to three-point bending and bending in accordance with standard EN?15807:2011?(railway applications-pneumatic half couplings) along with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composite reinforcement plie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linear orthotropic material model, while rubber liners have been described by a two-parameter MooneyRivlin model. Force-displacement curves of three-point bending show fairly good agreement between simulation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data. Reaction forces of F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of standard bending test are in good agre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ament-wound Composite tube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Bending Analysis Finite Element Model
下载PDF
Porous hollow carbon tube derived from kapok fibres as efficient metal-free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3
作者 TANG JiaHuan WANG YaJun +2 位作者 ZHAO WenQi YE Wen Yuan ZHOU ShunGu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710-1718,共9页
Pyrogenic biomass carbon has been deemed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Pt/C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owing to its low cost, excellent activity, and eco-friendly properties. Herein, a porous carbon tube mate... Pyrogenic biomass carbon has been deemed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Pt/C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owing to its low cost, excellent activity, and eco-friendly properties. Herein, a porous carbon tube material derived from kapok fibres was prepared by combining activation with pyrolysis.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kapok fibre-derived material prepared at 900°C had excellent ORR performance with a half-wave potential –0.14 V(vs. Ag/Ag Cl) close to that of commercial Pt/C(–0.13 V vs. Ag/Ag Cl) in 0.1 mol L–1 KOH. The prepared material also displayed remarkable methanol tolerance and durability. Furthermore, the maximum power density output of the microbial fuel cell using the prepared material was(801±40) mW m–2,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Pt/C cathode((778±31) mW m–2). The present work provides a facile way of using economical and renewable biomass to develop a porous structure and high-activity cathode ORR catalyst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OK fibre POROUS carbon tub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microbial fuel cell
原文传递
纤维铺设角度和加载速率对复合材料圆管吸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罗敏 杨嘉陵 胡大勇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37-241,共5页
研究不同纤维铺设角度和加载速率对复合材料圆管轴向压溃变形过程、初始峰值载荷和比吸能的影响。对G827/5224碳纤维/环氧树脂和759/5224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圆管进行了轴向压溃的准静态和冲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环氧树... 研究不同纤维铺设角度和加载速率对复合材料圆管轴向压溃变形过程、初始峰值载荷和比吸能的影响。对G827/5224碳纤维/环氧树脂和759/5224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圆管进行了轴向压溃的准静态和冲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碳纤维/环氧树脂圆管随着纤维铺设角度的增大,比吸能明显下降,同时初始峰值载荷缓慢降低。而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圆管的比吸能和初始峰值载荷随纤维铺设角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准静态和冲击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加载速率对2种复合材料圆管能量吸收特性影响较小;2种复合材料圆管均具有稳定的轴向压溃变形和高的能量吸收效率。研究结果为这2类复合材料圆管作为能量吸收元件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圆管 纤维铺层角度 能量吸收 轴向压溃
下载PDF
钢纤维增韧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 被引量:4
5
作者 丁庆军 刘荣进 +1 位作者 牟廷敏 宋晓波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10-14,共5页
钢管混凝土(CFST)桁架连续梁桥因跨度大(大于50m)、同时承受纵向压应力和横向拉应力双重作用导致核心混凝土韧性不足.对此开展了钢纤维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的增韧、及工作性、力学性能等研究.通过微膨胀剂的合理掺入和系列配合... 钢管混凝土(CFST)桁架连续梁桥因跨度大(大于50m)、同时承受纵向压应力和横向拉应力双重作用导致核心混凝土韧性不足.对此开展了钢纤维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的增韧、及工作性、力学性能等研究.通过微膨胀剂的合理掺入和系列配合比优化设计,成功试配了钢纤维增韧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结果显示,所得自密实微膨胀钢管混凝土坍落度在220mm以上,扩展度在550mm以上,自密实性良好.波纹状钢纤维对改善混凝土抗压性能有明显作用,抗压强度提高了25%~35%,而多锚点状钢纤维对改善混凝土抗弯性能有明显作用,韧性提高约2~3倍,混凝土破坏呈现延性破坏而不是常见的脆性破坏.钢纤维最优体积掺量为0.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海子特大桥 钢纤维 自密实钢管混凝土 弯曲韧性 延性破坏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管材热缩成型工艺技术 被引量:5
6
作者 靳武刚 高建军 吴利英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02年第2期30-32,共3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CFRP(碳纤维复合材料管 )成型工艺方法。该工艺采用预浸料铺层、热压罐固化工艺 ,通过对热缩材料的性能研究 ,发现可将其作为CFRP管成型的表面辅助均压材料。制品具有厚度均匀、表面光滑平整的优点 ,满足结构使用要求。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管 热缩管 成型工艺 预浸料 铺层 热压罐 固化工艺
下载PDF
含内衬纤维缠绕筒水压试验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光磊 阮文俊 +1 位作者 王浩 杨庆平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29,共3页
采用内衬和纤维层厚度均相同,以钢内衬纯玻璃纤维缠绕筒和钢内衬玻璃-碳纤维混杂缠绕筒进行落锤冲击试验和水压试验。落锤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纯玻璃纤维缠绕筒的抗冲击性能优于玻璃-碳纤维混杂缠绕筒。水压试验结果表明,纯玻纤筒的爆破... 采用内衬和纤维层厚度均相同,以钢内衬纯玻璃纤维缠绕筒和钢内衬玻璃-碳纤维混杂缠绕筒进行落锤冲击试验和水压试验。落锤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纯玻璃纤维缠绕筒的抗冲击性能优于玻璃-碳纤维混杂缠绕筒。水压试验结果表明,纯玻纤筒的爆破强度低于后者,且破坏模式差异较大。碳纤维层的加入虽然降低了缠绕筒的抗冲击性能,但却提高了缠绕筒的抗压能力。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衬 纤维缠绕筒 抗冲击性能 爆破压强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玻璃钢管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张东兴 黄龙男 +1 位作者 王荣国 赵景海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EI 2000年第1期73-76,共4页
本文探讨了玻璃钢 (FRP)缠绕管增强混凝土柱的可行性 ,并对单轴压力下玻璃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玻璃钢管提供的紧箍力 ,不仅使混凝土柱的强度和韧性得到较大提高 ,而且玻璃钢管也在双向荷载作用下 ,... 本文探讨了玻璃钢 (FRP)缠绕管增强混凝土柱的可行性 ,并对单轴压力下玻璃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玻璃钢管提供的紧箍力 ,不仅使混凝土柱的强度和韧性得到较大提高 ,而且玻璃钢管也在双向荷载作用下 ,轴向承载力大大提高。玻璃钢的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性 ,使得玻璃钢管混凝土柱可以应用在腐蚀性介质环境及对结构自重要求比较苛刻的建筑结构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钢管 混凝土柱 力学性能 玻璃钢
下载PDF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经鼻气管导管拔除的指针和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戴建强 尹庆水 +3 位作者 夏虹 郑国栋 张亮达 黄显华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后经鼻气管导管拔除的指针和方法。方法 187例行TARP内固定手术成年患者,术前均经鼻腔放置加强型气管导管,术毕留置气管导管并口腔填塞纱条压迫止血。术后第1天起每日进行拔管指针评估,在神...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后经鼻气管导管拔除的指针和方法。方法 187例行TARP内固定手术成年患者,术前均经鼻腔放置加强型气管导管,术毕留置气管导管并口腔填塞纱条压迫止血。术后第1天起每日进行拔管指针评估,在神志清楚、咳嗽能力及呼吸循环功能正常、伤口无裂开出血前提下,依据气囊漏气试验(CLT)指导拔管,CLT阴性者即行常规拔管。若术后第3天CLT仍阳性则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FBA)试拔管。记录拔管后喘鸣和24 h内再插管率,分析该拔管方法的优点和安全性。结果术后第1、2天常规拔管者分别为69、82例。第3天常规拔管15例,其余21例采用FBA试拔管,其中11例拔管成功,10例试拔管后出现喘鸣和呼吸困难而留管至第4天。第4天6例常规拔管,4例FBA拔管成功。第1~4天常规拔管者中喘鸣发生例数分别为4、6、1、1例(共12例),其中1例于拔管后4 h被迫再次插管。FBA拔管成功者中没有出现拔管后喘鸣和需再插管。结论严格掌握拔管指针和拔管方法,TARP内固定术后患者大多能在术后2 d内顺利拔除气管导管。CLT结合FBA拔管安全有效,能避免拔管后24 h内再插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经鼻气管导管 拔管 气囊漏气试验 纤维支气管镜辅助
下载PDF
含内衬纤维缠绕筒强度分析及水压实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光磊 阮文俊 +1 位作者 王浩 杨庆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772-2776,2781,共6页
给出了含内衬纤维缠绕筒承受内压时的强度分析模型,假设内衬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将模型分为弹性和塑性两个阶段,分别得到了缠绕筒的工作压强与爆破压强。应用该模型计算了含钢内衬纯碳纤维缠绕筒和含钢内衬纯玻璃纤维缠绕筒的工作压强和... 给出了含内衬纤维缠绕筒承受内压时的强度分析模型,假设内衬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将模型分为弹性和塑性两个阶段,分别得到了缠绕筒的工作压强与爆破压强。应用该模型计算了含钢内衬纯碳纤维缠绕筒和含钢内衬纯玻璃纤维缠绕筒的工作压强和爆破压强,并预测了缠绕筒的破坏模式。水压实验结果表明,该强度分析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衬 纤维缠绕筒 水压实验 工作压强 爆破压强 破坏模式
下载PDF
玻璃纤维硅砂增强管结构在涵洞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元平 汤蓉 +2 位作者 蒋沧如 何晓鸣 岳林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05年第1期15-16,31,共3页
该项目完成了玻璃纤维硅砂增强管结构在公路涵洞中的试验。通过静载试验,对涵管的竖向变形、最大挠度、裂缝开展情况、涵管整体沉降等进行了实测与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可为玻璃纤维硅砂增强管结构在公路涵洞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玻璃纤维硅砂增强管 涵洞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新型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海泉 《电线电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2-24,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OPGW)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 ,对几种典型结构的光纤单元进行性能比较 ,介绍一种新型的光纤单元及其 OPGW生产、检测情况 ,以及产品结构及性能特点。
关键词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光纤单元 光缆 输电线路 OPGW
下载PDF
一种新的耐蚀管线──塑料内衬钢管 被引量:5
13
作者 冼爱平 王仪康 陈民 《油气田地面工程》 1996年第4期44-47,共4页
简要介绍国外一种塑料内衬钢管,它是一种很好的耐蚀管线,能有效地解决油田地面工程和井下遇到的多种严重的管道腐蚀问题。制造内衬钢管工艺的关键是在钢管内镶入一个整体的PVC或FRP耐蚀衬套,并保证接头有效的密封。用这种技术制成的... 简要介绍国外一种塑料内衬钢管,它是一种很好的耐蚀管线,能有效地解决油田地面工程和井下遇到的多种严重的管道腐蚀问题。制造内衬钢管工艺的关键是在钢管内镶入一个整体的PVC或FRP耐蚀衬套,并保证接头有效的密封。用这种技术制成的油井管线具有很好的耐蚀性能,尤其适合作为强化采油工艺的油管,油田废水处理用的耐蚀油管,注水井油管及地面管线,以及油田生产遇到的其它腐蚀环境中的石油管线,包括油管、输送管和石油套管。主要介绍了这种内衬钢管的结构设计,内衬材料,接箍保护,PVC或FRP的适用范围和选择原则,以及制造工艺中的几个主要生产环节,最后还介绍了在运输、安装这种内衬钢管作业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 防腐 衬管 聚氯乙烯树脂 玻璃纤维 接箍
下载PDF
纳米碳管新用途:石棉纤维的屏蔽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效锋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57-162,共6页
本文报道了对石棉纤维外围生长的纳米碳管的观察和研究。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以直径为几十纳米的柱形石棉纤维表面为基可通过电弧放电的方法在石棉纤维表面生长屏蔽碳管。内部的石棉纤维及其外部的碳管均经过X射线能量损失谱(E... 本文报道了对石棉纤维外围生长的纳米碳管的观察和研究。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以直径为几十纳米的柱形石棉纤维表面为基可通过电弧放电的方法在石棉纤维表面生长屏蔽碳管。内部的石棉纤维及其外部的碳管均经过X射线能量损失谱(EDX)的成份分析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的结构分析加以证实。本文还对以石棉纤维为基体的碳管生长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棉纤维 碳管 纳米级 电子显微术 屏蔽
下载PDF
中心管式和绞合式光缆中光纤余长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邹林森 《光通信研究》 1993年第1期1-7,共7页
松结构光缆可概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心管式,另一类是绞合式。两类光缆中光纤余长的获取方法和理论计算各不相同。本文旨在讨论这些问题,并从理论上推导出可供光缆设计计算的参考公式。
关键词 光纤余长 中心管式光缆 绞合式光缆
下载PDF
烟台东山宾馆屋面钢结构的设计、加工与施工
16
作者 田文宝 焦红 王松岩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304-305,284,共3页
简要介绍了烟台东山宾馆贵宾楼屋盖钢结构的设计、加工和安装,对复杂的改造扩建工程的特殊性进行了总结,特别对方钢管桁架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方钢管 荷载 节点 中空玻璃 碳纤维
下载PDF
玻纤增强聚脂弯管应变导纳试验研究及其动应力分析
17
作者 马功勋 王新生 +1 位作者 梁晓瑷 徐郁文 《化工机械》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6,共6页
探讨了测定玻纤增强聚脂弯管应变导纳的试验方法。给出了力通道和应变通道的标定曲线。确定了玻纤聚脂弯管的第一、第二阶模态频率和阻尼比以及单位力幅下的动应变值。借助应变导纳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分析了弯管动应力。
关键词 弯管 应变导纳 动应力 玻璃纤维增强 聚酯 管材
下载PDF
价值工程理论下钢管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短柱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金锁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14年第1期28-32,共5页
用正交试验法设计9根钢管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短柱,以短柱实测承载力作为功能评定指标,以短柱原材料成本费用作为成本评定指标,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短柱的经济性分析:承载力条件下最优因素水平并不是经济效果最好、价值指数最高的因素水平... 用正交试验法设计9根钢管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短柱,以短柱实测承载力作为功能评定指标,以短柱原材料成本费用作为成本评定指标,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短柱的经济性分析:承载力条件下最优因素水平并不是经济效果最好、价值指数最高的因素水平,含钢率较低的钢管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短柱其经济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钢管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价值工程理论
下载PDF
钢管包钢纤维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的弹塑性理论分析
19
作者 何正勇 王文安 马兰 《河南科学》 2002年第6期705-709,共5页
运用弹塑性理论 ,对钢管包钢纤维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的受力状态、屈服准则、应力与应变计算和力学特性等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米塞斯屈服准则 ,并考虑到单向纵压屈服和单向环拉屈服的边界条件下 ,提出了钢管包钢纤维混凝土轴压短柱 。
关键词 钢管包钢纤维混凝土短柱 轴心受压 弹塑性理论 应力状态 屈服准则 力学特性
下载PDF
热管纺丝中温度对PET纤维结构的影响
20
作者 朱介民 胡学超 +2 位作者 蔡卫平 张瑜 吴宗铨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4-22,共9页
本文介绍了纺程加热一步法制取充分结晶纤维中的远红外加热法。为了弄清纤维力学性质随温度上升而引起的变化,研究了加热温度对纤维结构形成的影响。应用红外光谱的分离技术,研究了加热过程中结晶形成的机理。发现不仅PET纤维的848cm^(... 本文介绍了纺程加热一步法制取充分结晶纤维中的远红外加热法。为了弄清纤维力学性质随温度上升而引起的变化,研究了加热温度对纤维结构形成的影响。应用红外光谱的分离技术,研究了加热过程中结晶形成的机理。发现不仅PET纤维的848cm^(-1)谱带发生了变化,而且通过对848cm^(-1)谱带分离成代表PET三种结构的三个峰838cm^(-1),846cm^(-1),853cm^(-1)也发生了变化。充分说明了温度在加工过程中对PET纤维结晶结构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为了证实这些变化,又以大角X射线衍射及力学性能的测定作了旁证。表明了在红外光谱、大角X射线衍射和力学性能间有一致的变化。本文还对结晶结构的形成与工艺条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获得了用远红外加热法制取充分结晶纤维合适的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纤维 热管纺丝 温度 纤维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