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心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邢之华 易亮 +2 位作者 刘卫平 李霞玲 张宗綮 《中国康复》 2006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保心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8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口服中药保心汤,常规组服用常规西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血浆VEGF和b... 目的:探讨保心汤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8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口服中药保心汤,常规组服用常规西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血浆VEGF和bFGF浓度,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血浆VEGF和bFGF浓度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中药组均明显增加(P<0.05);常规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保心汤能提高血浆VEGF和bFGF浓度,通过促进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心汤 稳定型心绞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RA、SHH和bFGF体外诱导人牙髓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智慧 胡伟平 +1 位作者 郭阳 曹潇方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研究体外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RA)、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 factor-basic,bFGF)体外诱导人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 目的:研究体外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RA)、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 factor-basic,bFGF)体外诱导人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以优化DP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从因正畸或阻生拔除的第一前磨牙或第三磨牙中提取牙髓,采用酶消化及过滤法得到单细胞悬液,有限稀释法培养分离的原代DPSCs,并进行克隆化培养,检测STRO-1的表达。将DPSCs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诱导液,MTT法检测三种因子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诱导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克隆来源细胞的STRO-1表达阳性。三种因子联合诱导促增殖作用最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外,各诱导组均检测出神经元样细胞,其中以三因子联合诱导组阳性细胞表达率最高,促分化作用均优于其他组。透射电镜观察到神经元样细胞表现。结论:三因子联合可以在体外有效诱导人DPSCs转化为神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牙髓干细胞 全反式维甲酸 音猬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分化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bFGF,PKB,Cyclin 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林杰 王桂玲 单吉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激酶B(PKB)及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mRNA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TRIzol法分别提取6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组织的RNA,应用RT-PCR方法...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激酶B(PKB)及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mRNA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TRIzol法分别提取6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组织的RNA,应用RT-PCR方法检测bFGF,PKB。Cyclin A mRNA的表达水平,PCR产物经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扫描后,以β-actin为参照标化bFGF,PKB,Cyclin A的含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结果:bFGF,PKB,Cyclin 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bFGF:60%vs10%:PKB:55%vs35%:Cyclin A:70%vs5%:allP〈0.05),其表达水平与大肠癌Dukes分期有关(bFGF:χ^2=4.434,P〈0.05;PKB:χ^2=13.549,P〈0.01:Cyclin A:χ^2=21.210,P〈0.01).PKB在低分化肿瘤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肿瘤(14/14vs29/46,P〈0.05).CyclinA的表达在高、中分化肿瘤中明显高于低分化肿瘤(37/46vs3/14,P〈0.05)结论:bFGF,PKB,Cyclin A的mRNA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蛋白激酶B 细胞周期蛋白A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其对血管生长相关因子水平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升才 罗小琼 +1 位作者 雷志英 李悦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642-1645,共4页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其对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静脉滴注,栓塞组应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两组均治... 目的观察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其对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静脉滴注,栓塞组应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碱性成纤维细胞(B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的变化。结果栓塞组治疗有效率为69.77%(30/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51%(20/43)(P<0.05);栓塞组患者局部复发与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PDGF、FGF-2和BFGF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栓塞组以上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可显著提高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并能抑制血管相关生长因子水平,降低肿瘤复发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卡培他滨 奥沙利铂 动脉栓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碱性成纤维细胞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下载PDF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bFGF、E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丁玲 陈邦国 +1 位作者 张晓明 左朝 《光明中医》 2012年第5期879-881,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围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及内皮抑素(ES)表达的影响。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周围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及内皮抑素(ES)表达的影响。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bFGF、ES表达的影响。结果电针组bFGF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ES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可增强脑缺血大鼠脑内bFGF的表达,同时降低ES的表达,可能为电针促进脑缺血大鼠缺血区血管新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电针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内皮抑素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原皓 李学兴 +4 位作者 王鹤鸣 原子英 赵雪曼 韩雪 董文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3299-3304,共6页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safflower solution,SS)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其对大鼠结肠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safflower solution,SS)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其对大鼠结肠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al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红花组,每组10只.用TNBS灌肠法复制大鼠UC模型,红花组同时给予腹腔注射SS2mL/(kg·d)干预治疗,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10d后,收集标本.对大鼠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VEGF、bFG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红花组、模型组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显著增高(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红花组能显著改善UC症状(P<0.05).模型组大鼠VEGF、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红花组VEGF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SS能够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损伤及炎症反应,这可能与其有效下调VEGF的表达,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红花注射液 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KLOTHO蛋白与腹膜透析患者矿物质骨代谢及腹主动脉钙化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仲思 范秋灵 +3 位作者 卢新星 苏彦 张东成 王力宁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9期525-52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Klotho蛋白(s KL)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矿物质骨代谢指标及腹主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 58例接受腹膜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且临床病情稳定的患者被纳入研究范围,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钙、磷、甲状旁腺激...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Klotho蛋白(s KL)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矿物质骨代谢指标及腹主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 58例接受腹膜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且临床病情稳定的患者被纳入研究范围,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i PTH)、25-羟维生素D等生化指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可溶性Klotho蛋白(s KL)、人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人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浓度。应用腹部侧位片评价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程度,计算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AC)。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分析s KL与AAC及临床指标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CAPD患者发生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s KL诊断腹主动脉钙化的准确性与特异性。结果58例腹膜透析患者中50发生腹主动脉钙化,钙化发生率为86.2%,血清s KL的浓度157.87±33.49 pg/m L。s KL浓度与AAC积分、血磷、FGF23呈负相关(r分别为-0.73、-0.26、-0.33,三者均P<0.05),与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r=0.48,P<0.05),与BAP、PTH、血矫正钙无相关性(r分别为-0.17、-0.23、-0.04,P分别为0.21、0.09、0.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 KL降低(β=0.038,OR=0.96,P<0.05)和FGF23(β=0.08,OR=1.09,P<0.05)是CAP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示s KL诊断腹主动脉钙化的AUC=0.81(截点为153.78 pg/m L,准确性为87.5%,特异性58.0%)。结论血清可溶性Klotho蛋白与腹膜透析患者的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相关,随着血清可溶性Klotho蛋白浓度的下降,腹主动脉钙化的风险升高,血清可溶性Klotho蛋白可以作为血管钙化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CAPD) 血管钙化 人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 可溶性Klotho
下载PDF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王琳 王丙节 +1 位作者 龚园其 王卫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12-614,共3页
目的 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以及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细胞有丝分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目的 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动态变化的规律以及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细胞有丝分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规律以及侧脑室注射外源性bFGF对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变化的影响。结果成年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在弥漫性脑损伤后4—8d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第6天时达到峰值。弥漫性脑损伤大鼠侧脑室注射外源性bFGF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可诱导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在一定的时间窗内上调,外源性bFGF可促进弥漫性脑损伤后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前体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弥漫性脑损伤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诱导因素的比较及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陈瑶 张馨月 +3 位作者 陆玉霞 徐文慧 徐廷云 褚静英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9期669-673,共5页
目的探讨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 UC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最优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h UCB-MSCs CD34、CD29、CD44等免疫表型;用5种不同诱导因子进行诱导:(1)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 目的探讨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 UC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最优条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h UCB-MSCs CD34、CD29、CD44等免疫表型;用5种不同诱导因子进行诱导:(1)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2)维甲酸(RA)+EGF+b FGF;(3)R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b FGF;(4)丹参素+EGF+b FGF;(5)β-巯基乙醇(β-ME)+二甲基亚砜(DMSO)+丁羟基茴香醚(BHA);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前后h UCB-MSCs神经元核抗原(Neu N)、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h UCB-MSCs中CD29[(96.2±3.2)%]、CD44[(97.1±2.4)%]呈强阳性,CD34呈弱阳性[(4.1±2.1)%]。h UCB-MSCs经5种方法诱导后均表现出类似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改变。免疫荧光化学法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高表达Neu N和β-Tubulin-Ⅲ,低表达GFAP。EGF+b FGF诱导组Neu N、β-Tubulin-Ⅲ阳性细胞[(42.7±3.1)%,(55.4±2.2)%]在5个诱导组中表达最低(P<0.05);丹参素+EGF+b FGF诱导组(78.9±4.4%,79.6±3.3%)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 h UCB-MSCs经不同诱导条件均能够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丹参素+EGF+b FGF诱导法诱导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样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全文增补中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阳性肺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
10
作者 穆晶 蔡毅然 +3 位作者 董宇杰 周立娟 苏丹 张海青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58,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SCCL)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GFR1阳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在筛查肺鳞状细胞癌FGFR1阳性病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制备208例SCCL组织微阵... 目的通过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SCCL)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GFR1阳性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在筛查肺鳞状细胞癌FGFR1阳性病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制备208例SCCL组织微阵列;应用IHC检测FGFR1蛋白表达,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比较分析。结果 208例SCCL患者中FGFR1阳性13例,阳性率为6.3%。FGFR1阳性组中肿瘤大于5cm患者比例明显高于FGFR1阴性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FGFR1阳性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增高(9.7%比2.9%,P<0.05);Ⅲ、Ⅳ期患者FGFR1阳性率较Ⅰ、Ⅱ期患者明显增加(13.1%比1.6%,P<0.01)。吸烟患者较不吸烟患者FGFR1阳性率差异不明显(P>0.05),但随吸烟指数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FGFR1阳性表达与SCCL患者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较晚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吸烟等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状细胞癌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改性微环境对体外人牙髓细胞多能性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浩权 刘路 +1 位作者 许喆桢 韦曦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555-562,共8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改性微环境(UM)对人牙髓细胞(DPCs)多能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UCMSCs和DPCs间接共培养体系并形成UM。采用流式细胞术、CCK8、SA-β-gal染色及RT-PCR检测细胞周期、增殖、衰老情况;RT-PCR及Western...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改性微环境(UM)对人牙髓细胞(DPCs)多能性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UCMSCs和DPCs间接共培养体系并形成UM。采用流式细胞术、CCK8、SA-β-gal染色及RT-PCR检测细胞周期、增殖、衰老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多能性相关因子Oct4、Sox2、c-Myc的表达水平;共培养7 d后,对各组细胞进行成牙本质、成脂、成软骨向诱导,分别进行茜素红、油红O、阿尔辛蓝染色定量分析,并利用RT-PCR检测多向分化相关基因(DSPP、PPARγ、Sox9)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UCMSCs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分泌量,并通过单独或联合使用b FGF以及FGF受体拮抗剂SU5402对DPCs进行预处理,检测UM和b FGF对DPCs多能性以及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UM能促进DPCs增殖及多能性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提高DPCs的多向分化能力,同时抑制DPCs的衰老。SU5402抑制UM及b FGF对DPCs增殖、多能性因子、多向分化能力的促进作用(除UM对DPCs成软骨向分化的促进作用外),并促进DPCs衰老。结论:UM能促进DPCs增殖、提高多能性相关因子的表达、增强多向分化能力以及抑制衰老,可能与UCMSCs分泌b FGF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微环境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多能性
下载PDF
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脏病钙磷代谢及成纤维生长因子23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叶敏媛 郑京 +4 位作者 张娟 陈雪兰 刘慈赟 吴心虹 刘亚芳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23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脏病(CKD)3-5期钙、磷代谢及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美国2002年K/DOQI CKD诊断标准3-5期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尿毒清颗粒)和对照组,同时选取正常组20例。测定外周血... 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脏病(CKD)3-5期钙、磷代谢及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美国2002年K/DOQI CKD诊断标准3-5期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尿毒清颗粒)和对照组,同时选取正常组20例。测定外周血中FGF23、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尿素氮(BUN)、血肌酐(Scr)、Ca、P水平,以及尿肌酐水平;根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随着GFR的下降,CKD3-5期患者的血P、FGF23、BUN、Scr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血Ca较正常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3-4期: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Scr下降显著(P〈0.05),P、FGF23均显著下降(P〈0.01),GFR显著提高(P〈0.01),BUN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FGF23显著下降(P〈0.05),Scr下降、GFR提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Ca均提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P、FGF23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CKD5期: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GFR显著提高(P〈0.01),Ca提高(P〈0.05),两组的FGF23也下降(P〈0.05或P〈0.01),BUN、Scr、P也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GFR提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具有改善患者钙、磷代谢以及FGF23水平的作用,且其可能通过改善血中钙、磷代谢水平,降低PTH、FGF23等因子的表达,从而延缓CKD-MB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清颗粒 慢性肾脏病 钙、磷代谢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甲状旁腺激素
下载PDF
外源性FGF-2对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阳 陆晨晖 +3 位作者 陆骊工 张海军 滕皋军 李茂全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观察外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对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小鼠EPCs,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 目的观察外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对高糖环境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小鼠EPCs,并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鉴定,分别在高糖(30 mmol/L)和高糖(30 mol/L)+FGF-2(30、50、100、150、300 ng/m L)条件下干预培养,正常EPCs作为空白对照组,TUNEL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和基质胶在体外观察EPCs的迁移和成管能力;Western印迹法检测活化β-catenin和总β-catenin的表达,构建小鼠后肢缺血模型,分别注射空白组、正常组、高糖组及高糖+FGF2(150 ng/m L)组EPCs,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小鼠缺血后肢血流恢复情况。结果高糖组EPCs比空白对照组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迁移和血管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1);高糖+FGF-2组EPCs与高糖组相比,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5),迁移和血管形成能力显著增强(P<0.05),且在150 ng/m L FGF-2时效果最强(P<0.01)。Western印迹法分析表明,高糖组较空白对照组活化β-catenin/总β-catenin显著下降(P<0.01),而高糖+FGF-2组与高糖组相比则显著升高(P<0.05)。体内实验显示,高糖组小鼠缺血后肢较正常组血流恢复显著减少,而高糖+FGF-2组较高糖组显著增加。结论外源性FGF-2处理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对高糖下受损EPCs的功能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内皮祖细胞 血管新生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高糖环境
下载PDF
离子束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凹陷性痤疮瘢痕疗效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离子束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对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笔者科室就诊的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患者使用离子束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 目的:探讨离子束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对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笔者科室就诊的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患者使用离子束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CCA评分与瘢痕基底层深度值均降低,B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大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513、2.657,P<0.05);A组患者的红斑持续时间均长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77,P<0.05);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39,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0、0.738、1.069,P>0.05)。结论:使用离子束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对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凹陷性痤疮瘢痕 激光磨削治疗 瘢痕评分
下载PDF
Corneal subbasal nerve fiber regeneration in myopic patients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被引量:1
15
作者 Shijing Deng Mengmeng Wang +3 位作者 Fengju Zhang Xuguang Sun Wenbo Hou Ning Gu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0期1556-1562,共7页
A total of 26 myopic patients (52 eyes) underwent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regenerated corneal subbasal nerve fibers in the comeal flap originated from the ... A total of 26 myopic patients (52 eyes) underwent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regenerated corneal subbasal nerve fibers in the comeal flap originated from the stump of corneal subbasal nerve fibers outside the ablation zone and extended towards the center of the cornea in all patients. Meanwhile, new fibers were also found to directly regenerate from deep in the stroma in some cases. Approximately 94% of regenerated corneal subbasal nerve fibers (73/78 eyes) regrew vertically into the peripheral central 6-mm circle area 1 month after surgery, 78% (28/36 eyes) grew into the central 3 6 mm area at 2 months, and 23% into the central 3-mm circle area at 3 months.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rneal subbasal nerve fiber regenerative capacity between th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group and the 20% (vN) deproteinized extract of calf blood group. The majority of corneal subbasal nerve fiber regeneration occurred from the stump of corneal subbasal nerve fibers outside the corneal flap and the remaining growth occurred deep within the str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basal nerve fibers confocal microscopy CORNEA REGENERATION KERATOMILEUSIS 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微创法联合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急性心梗后冠脉侧支新生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洁 马学然 +8 位作者 杨锋 李绍龙 卢竞前 李鸿钧 张玲 刘屹 张荣华 高彦 李易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9期702-705,共4页
目的观察经冠脉联合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急性心梗后冠脉侧支新生。方法开胸结扎法制作小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7只),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冠脉导人生理盐水10ml(对照组),10m... 目的观察经冠脉联合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促进急性心梗后冠脉侧支新生。方法开胸结扎法制作小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7只),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冠脉导人生理盐水10ml(对照组),10ml含1×10^7MSCs的生理盐水(实验A组),含1×10^7MSCs的生理盐水10ml和pcDNA3-bFGF2000μg(实验B组);同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收缩功能。心梗后5周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处死动物后通过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血管计数,观察猪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缺血区血管新生及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动物均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梗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5周后冠脉造影显示实验B组冠脉侧支生长明显,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实验B组新生血管明显,实验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改善。结论联合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可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下载PDF
血清FGF23、Apelin及尿β2-MG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7
作者 石丹 冯文 +2 位作者 张毅 王国华 刘亚琼 《西部医学》 2021年第5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Apelin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HDCP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观...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Apelin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HDCP患者(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根据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轻度GH组、重度GH组、轻度PE组、重度PE组。比较各组血清FGF23、Apelin及尿β2-MG水平,分析HDCP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与FGF23、Apelin及尿β2-MG的相关性,随访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母婴结局,比较不同母婴结局HDCP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中PE组和GH组患者FGF23、尿β2-M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pel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E组FGF23、尿β2-MG水平均高于GH组,Apelin水平低于GH组;PE组和GH组重度者FGF23、尿β2-MG水平均高于轻度者(P<0.05),Apelin水平低于轻度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GF23及尿β2-MG与HDCP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Apelin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急性肾损伤、糖耐量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母婴结局HDCP患者血清FGF23、尿β2-MG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结局者(P<0.05),Apelin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结局者(P<0.05)。结论血清FGF23、Apelin及尿β2-MG水平均与HDCP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监测上述指标水平有利于预测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血清成纤维细胞因子23 尿Β2-微球蛋白 APELIN 相关性
下载PDF
全脱位再植牙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高娟 左文 王璇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10期668-672,共5页
全脱位牙是牙外伤中最严重的一种,目前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牙再植术。由于患牙通常不能及时就诊,导致牙根表面牙周膜坏死,牙再植成功率大大降低。如何利用种子细胞、相关调节因子以及支架材料的应用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提高再植牙的牙周... 全脱位牙是牙外伤中最严重的一种,目前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牙再植术。由于患牙通常不能及时就诊,导致牙根表面牙周膜坏死,牙再植成功率大大降低。如何利用种子细胞、相关调节因子以及支架材料的应用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提高再植牙的牙周膜愈合,实现全脱位牙成功再植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表达干细胞标记物,具有多细胞分化潜能,在牙周组织再生修复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溶血磷脂酸(lysobisphosphatidic acids,LPA)等相关调节因子对牙周组织再生具有促进作用。种子细胞结合支架材料,能更好地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目前研究已经表明PDLSCs等种子细胞具有牙周组织再生潜能,在牙周炎与牙周骨缺损的实验动物模型中也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在全脱位再植牙的应用中报道较少且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全脱位再植牙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将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应用于全脱位牙再植中,实现全脱位再植牙的牙周膜愈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外伤 全脱位牙 牙再植 牙周膜愈合 牙周组织再生 种子细胞 牙周膜干细胞 牙髓干细胞 相关调节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溶血磷脂酸 支架材料
下载PDF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severe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a case-control study of post-transplant cyclophosphamide included regimen vs. anti-thymocyte globulin &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based regimen 被引量:3
19
作者 Lanping Xu Bin Fu +13 位作者 Wenjing Wang Yajing Xu Depei Wu Shunqing Wang Qifa Liu Linghui Xia Sujun Gao Ming Jiang Jianmin Wang Xi Zhang Hai Bai Huiren Chen Chunfu Li Xiaojun Hua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940-942,共3页
Dear Editor,Haploidentical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HSCT),a curative therapy for 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patients,has been used clinically for decades.Two models,not involving ex vit... Dear Editor,Haploidentical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HSCT),a curative therapy for 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patients,has been used clinically for decades.Two models,not involving ex vitro T-cell depletion,have been adopted for haplo-HSCT in patients with SAA.The first is referred to as the"Beijing protocol"(Xu et al.,2017),and comprises a conditioning regimen using busulfex(BU),cyclophosphamide(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F anti-thymocyte globulin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based regimen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severe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a case-control study of post-transplant cyclophosphamide included regimen vs
原文传递
Promoting the Real Economy by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Real Economy:On the Influence to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20
作者 YU Donghua WANG Aiai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2期173-202,共30页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real economy is a vital engine for boosting high-quality growth of the real economy.As a result,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is integration on the ...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real economy is a vital engine for boosting high-quality growth of the real economy.As a result,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is integration on the real economy.This paper develops a two-sector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the production sector and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ector,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the factor attribute and the technical attribute of digital technology.Digital capital,general capital,skilled labor,and unskilled labor are considered as intermediate inputs in the model.Furthermore,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two integration modes,i.e.,factor-based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y-based integration,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Empirical tests are conducted to support the analysis.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th factor-based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y-based integration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although technology-based integration exhibits diminishing marginal effects.Heterogeneity analysis reveals that factor-based integration plays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in regions with geographical advantages,low levels of human resources,high marketization levels,or low market segmentation.On the other hand,technology-based integration assumes a greater role in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in regions with geographical disadvantages,low costs on human resources,low marketization levels,or high market segmentation.Furthe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real economy leads to digital capital-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nd skilled labor-biased technical change.Therefore,it is imperative for the public sector to encourage the expansion of both factor-based integration and technology-based integration in the real economy.Additionally,it is also important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industry layout plan and enhance the skill level of workers to address the rising demand for relevant factors resulting from changes in the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capital factor-based integr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gration digital-real economy integration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