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学生限定话题语篇中词汇衔接状况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田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在通过限定话题对中介语语料库中提取的留学生语篇的词汇衔接状况考察中,发现留学生词语衔接时所存在的超低性问题、转换问题以及常用词衔接方式所出现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尚未引起关注。词语运用对留学生来说是... 在通过限定话题对中介语语料库中提取的留学生语篇的词汇衔接状况考察中,发现留学生词语衔接时所存在的超低性问题、转换问题以及常用词衔接方式所出现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尚未引起关注。词语运用对留学生来说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在今后的教材词汇编写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定话题 词汇衔接 衔接问题 应用意义
下载PDF
关联理论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彬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2-113,共2页
文章从关联理论角度阐释分析听力理解同时以平时听力教学中的材料为例,分析了如何运用关联理论指导听力教学及其对日常听力教学的启示,包括引导学生根据最佳关联原则确定词义、消除歧义,加强背景知识介绍等。
关键词 关联理论 确定词义 加强背景知识
下载PDF
解读《英汉翻译例句词典》
3
作者 丁志聪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18-123,共6页
《英汉翻译例句词典》词目下不列注解只举例句,使读者对“没有上下文,就没有意义”豁然开朗。该部词典从上千部(篇)作品、文献中选出妙句及佳译,揭示了“词无‘定义’”、“译无‘定法’”的译学真理,堪称独树一帜、雅俗共赏的翻译词典。
关键词 《英汉翻译例句词典》 “词无'定义'” “译无'定法'” 译学真理
下载PDF
论结构体意义的整体性
4
作者 严戎庚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119-125,共7页
结构体意义的整体性,是确定词和固定词组的前提。该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限定了结构体意义的整体性,并将之分为六个比较好把握的等级:压缩性整体义、粘着性整体义、标记性整体义、修辞性整体义、融合性整体义、语源性整体义。
关键词 词语 固定词组 结构体意义 整体性 词义 成语
下载PDF
词的比喻义与“城”字现象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炼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6期35-41,共7页
词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化发展,变化发展的方式之一是在原词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比喻义。本文结合“城”字现象,从比喻的本质特点和结构形式阐明词的比喻义的产生过程和被社会接受的若干条件。
关键词 “城”字现象 词义派生 比喻 修饰喻 比喻用法 比喻义 临时比喻义 固定比喻义
下载PDF
浅析“有”的词义
6
作者 王蕾 赵建军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9-61,共3页
"有"是一个高频词语,词性多变,用法灵活,蕴意深刻;继而"有+V"现象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致使人们对"有"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这里针对"有"这个词的词义,分别从本义探寻、各种释义、固定结构三个... "有"是一个高频词语,词性多变,用法灵活,蕴意深刻;继而"有+V"现象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议,致使人们对"有"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这里针对"有"这个词的词义,分别从本义探寻、各种释义、固定结构三个方面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两大平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有"这个词的各种词性及其词义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 本义 词义 词性 固定结构
下载PDF
仂语的特点及其与熟语的区别——以建国以来产生的仂语为研究对象
7
作者 王蕊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3,共6页
本文从仂语的特点及与熟语的区别入手,以《当代汉语新词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入的仂语为研究对象,采取比较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建国以来产生的仂语进行研究,提出建国以来产生的仂语应作为固定短语中的一类,反映了语言的词汇... 本文从仂语的特点及与熟语的区别入手,以《当代汉语新词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入的仂语为研究对象,采取比较分析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建国以来产生的仂语进行研究,提出建国以来产生的仂语应作为固定短语中的一类,反映了语言的词汇如同适应该语言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变化也同样体现在语言词汇的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仂语 时代色彩 语意直白 固定短语
下载PDF
由模糊意义观谈中华文化专有项英译
8
作者 连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9期51-56,共6页
“语言意义”是语言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的共同命题,在中华文化英译中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要求译者不得不在固定意义观和模糊意义观中做出选择。比较了两种意义观,对中华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并以专有名词类别中的地名和组织名、一般名... “语言意义”是语言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的共同命题,在中华文化英译中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要求译者不得不在固定意义观和模糊意义观中做出选择。比较了两种意义观,对中华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并以专有名词类别中的地名和组织名、一般名词类别中的抽象概念词为例子说明模糊语言观在处理这类翻译难点的可行性,旨在鼓励译者灵活处理语言表征,通过尝试实现意义层面的模糊对等,以在不同语言表征难以一致的困境中解放手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意义 固定意义观 模糊意义观 中华文化专有项
下载PDF
“文本于天”——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9
作者 刘国民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16,共9页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奉天而法古”是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奉天”即法天道,“法古”即法圣人经典之道,这蕴含着“文本于天”的观念,是刘勰《文心雕龙》之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来源。其二,董仲舒认为天人同...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奉天而法古”是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奉天”即法天道,“法古”即法圣人经典之道,这蕴含着“文本于天”的观念,是刘勰《文心雕龙》之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来源。其二,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相应,即天人在道德、情感等方面相感应、感通,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追求。天人同类相应不仅仅是隐喻方法,更是思维方式,把古人的内心世界(德性、情感)与天地的外部世界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三,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中的一般特征,也构成了他的解释方法。文本没有恒常不变的原义,文本的意义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创造性地解释文本。其四,董仲舒指出《春秋》文本的基本特征——“微言大义”,也构成了他的解释方法:一是《春秋》之辞字面义与深层义有间距性,解释者由文辞的字面义入手,又要突破其字面义而把握其深层义,“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二是《春秋》所记之事与事实真相背离,即“微言”“讳”,要求解释者推见至隐,以把握事实的真相及其隐含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文学 文本于天 天人合一 《诗》无达诂 微言大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