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for Fixed and Semi-Fixed Dunes Using Meteorological Wind Data 被引量:3
1
作者 HU Xia LIU Lian-You +2 位作者 LI Shun-Jiang XIAO Bi-Lin LIU Mu-X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29-136,共8页
Taibus County, Inner Mongolia, China, lies in a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where severe wind erosion and various aeolian sand hazards are prevalent and fixed and semi-fixed sand dunes occur frequently. This study was c... Taibus County, Inner Mongolia, China, lies in a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where severe wind erosion and various aeolian sand hazards are prevalent and fixed and semi-fixed sand dunes occur frequently.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and wind speed for the fixed and semi-fixed sand dunes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 The annual quantity of soil erosion by wind was estimated using meteorological wind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and transportation rate in Taibus County in 2000 was 57.38 kg cm-1 year-1 for the semi-fixed dunes and 4.56 kg cm-1 year-1 for the fixed dunes. The total duration of erosive winds covered 12.5% of the time of the year, and spring posed the highest potential of sand transportation. Wind with low speed (≤ 17 m s-1) and high frequency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sand transportation, while strong wind (≥ 17 m s-1) with low frequency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sand transportation. Erosive wind speed, directions, and frequency were three crucial dynamic factors influencing sand hazards in the farming-pastoral ecotone. The dominant factors intensifying sand and dust storms in Taibus County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favorable wind condi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urable drought, which led to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vegetation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内蒙古 土壤沙漠化 土壤腐蚀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a fixed dune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i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ZHU Hai HU Shunjun +3 位作者 YANG Jingsong Fidele KARAMAGE LI Hao FUSihu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685-700,共16页
Soil moisture is critical for vegetation growth in deserts.However,detailed data regarding the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time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China have not yet been reported.In this study... Soil moisture is critical for vegetation growth in deserts.However,detailed data regarding the soil moisture distribution in space and time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China have not yet been reported.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 series of in situ observation experiments in a fixed sand dune at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from February 2014 to October 2016,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its root zone,and exa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il moisture spatial pattern.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est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exhibited annual periodicity an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throughout a year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namely,a moisturegaining period,a moisture-losing period and a moisture-stable period.According to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the 0–400 cm soil profil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layers:an active layer with moderate variability and a stable layer with weak variability.The temporal variability was larger tha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active layer,and the mean profile soil moisture content at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displayed the trend of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relative height and mainly followed the order of interdune area>west and east slopes>slope top.The mean profil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root zone of dead H.ammodendron individual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oot zones of adult and young individuals,while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root zone of adult individual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oot zone of young individual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moisture was attributabl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nowfall,vegetation and soil texture,whereas the effects of rainfall and evaporation were not significant.The findings may offer a found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sandy soil moisture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ari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xed sand dune soil moisture root zone HALOXYLON ammodendron Gurbantunggut DESERT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侵蚀型新月形沙丘表层砂粒度与石英砂微结构特征的环境意义
3
作者 刘瑞 李志忠 +4 位作者 靳建辉 邹晓君 马运强 谭典佳 陶通炼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1-722,共12页
在全球变暖和生态保护的背景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活动强度减弱,多数沙丘长期处于侵蚀状态。选取沙漠西部呈侵蚀状态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固定新月形沙丘,采集表层砂样进行粒度与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沙丘表层砂细砂占比... 在全球变暖和生态保护的背景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活动强度减弱,多数沙丘长期处于侵蚀状态。选取沙漠西部呈侵蚀状态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固定新月形沙丘,采集表层砂样进行粒度与石英砂表面微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沙丘表层砂细砂占比达50%以上,平均粒径范围2.03~2.88Φ,分选性较好、近对称偏度、中等峰度,迎风坡粒度参数多呈不规则变化,丘顶平均粒径最粗;随着沙丘形态成熟、规模增大,表层砂粒级组分波动范围增大、平均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差;(2)沙丘砂石英颗粒磨圆度普遍较差且有多种原生环境的结构特征,反映物质来源复杂多样,砂物质虽经风力搬运再堆积,但因沙丘的流动性不佳、再搬运距离受限,因此风成砂保存了较多原生环境的作用痕迹;(3)研究区沙丘表层砂粒度与石英砂微结构特征具有侵蚀型沙丘的独特性和植被覆盖影响下的特殊性,粒度参数呈现不规则变化的同时,植被覆盖削弱了不同规模沙丘之间粒度特征的差异,也导致石英砂磨圆度较差、原生作用痕迹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新月形沙丘 侵蚀型沙丘 粒度 微结构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半固定沙丘上油蒿种群的空间格局研究
4
作者 张文豪 张定海 +3 位作者 张志山 单立山 陈国鹏 王艳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37-2145,共9页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自相关性反映了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本文以腾格里沙漠半固定沙丘上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g(r)函数和全局与局部Moran’s I指数等方法在4种微地貌类型上对...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自相关性反映了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本文以腾格里沙漠半固定沙丘上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g(r)函数和全局与局部Moran’s I指数等方法在4种微地貌类型上对油蒿种群株高和冠幅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自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蒿种群在不同微地貌上的密度大小顺序为背风坡>丘底>丘顶>迎风坡,株高冠幅的大小顺序与种群密度大小的顺序呈相反的趋势;油蒿种群在0~14 m尺度范围内均为聚集分布;油蒿种群的株高和冠幅表现为正向空间自相关,主要表现为高高、低高和低低聚集的聚集模式。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半固定沙丘上油蒿种群的空间分布和聚集特征,对今后制定防风固沙措施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植物固沙模式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空间格局 Moran’s I指数 半固定沙丘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新疆艾勒逊乌拉沙漠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径及分形特征
5
作者 曾燚 马倩 王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4,共8页
[目的]对新疆艾勒逊乌拉沙漠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其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影响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因素。[方法]对沙漠及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粒级划分,并对粒度参数、分形维数分析。[结果]①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 [目的]对新疆艾勒逊乌拉沙漠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其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影响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因素。[方法]对沙漠及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进行粒级划分,并对粒度参数、分形维数分析。[结果]①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为284.63μm,中砂为主,占48.93%;偏度为-0.18,呈负偏,距沙源近,搬运介质动力强;分选系数为1.10,分选性极好;峰度值为1.01,属常峰态,沉积物颗粒分布较均匀。②流动性沙丘和半固定沙丘表层沉积物偏度值分别为-0.13和-0.08,分别呈负偏、中等,两类沙丘粗砂砾较多;分选系数分别为1.66和1.76,均呈中等,沉积物粒度分布较均匀;峰度值分别为1.10和1.12,为常峰态和较窄峰,说明沙丘的粗颗粒沉积物在沙漠中相对集中。③流动性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从迎风坡底到背风坡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平均粒径值依次分别为289.58,310.44,290.92,277.64,275.36μm和310.34,306.68,337.78,290.36,277.68μm,两类沙丘粗颗粒沉积物均集中在迎风坡。半固定沙丘迎风坡粗颗粒沉积物含量高于流动性沙丘迎风坡粗颗粒沉积物含量,半固定沙丘截沙能力更强;流动性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分选系数从迎风坡底到背风坡底变化趋势,前者波动大,呈W形变化,后者变化小,呈V形变化,灌丛植被使分选系数变化趋势在丘顶转折;④沙漠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形维数值是1.35,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性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形维数分值别为1.59和1.34。分形维数的波动强度影响沉积物颗粒分布的均匀度、土壤肥力和植被生长。[结论]艾勒逊乌拉沙漠距沙源近,沙丘的粗颗粒沉积物在沙漠中相对集中,灌丛是影响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流动性沙丘 半固定沙丘 分选系数 艾勒逊乌拉沙漠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一年生植物小画眉草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张景光 李新荣 +3 位作者 王新平 王刚 李金贵 王宗灵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235,共4页
通过对一年生草本植物小画眉草 (Eragrostispoaeoides)种群动态的研究 ,可以看到小画眉草的萌发和生长以及数量动态对于降水的强烈依赖 ,使得草本植物的萌发具有成批性 ,小画眉草有 4批出苗。开始出苗后由于连日高温干旱 ,致使第一批苗... 通过对一年生草本植物小画眉草 (Eragrostispoaeoides)种群动态的研究 ,可以看到小画眉草的萌发和生长以及数量动态对于降水的强烈依赖 ,使得草本植物的萌发具有成批性 ,小画眉草有 4批出苗。开始出苗后由于连日高温干旱 ,致使第一批苗全部死亡。之后 ,由于降水较多且相对较集中 ,出苗、生长发育与自疏死亡成连续过程 ,观察到的是其净结果。由于水分对种群的制约 ,种群间对水分的竞争必然导致自疏现象。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存活曲线属于C型 ,生活史对策明显表现为r-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地区 固定沙丘 种群动态 一年生植物 小画眉草
下载PDF
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多样性及固沙作用研究 被引量:96
7
作者 徐杰 白学良 +1 位作者 杨持 张萍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5-551,共7页
根据对沙坡头固定沙丘生物结皮的物种调查、鉴定及盖度和生物量的研究,藓类植物共2科,7属,16种,以真藓(Bryum argentuum)为优势种。随着固沙时间的延长,生物结皮中藓类和藻类总盖度呈上升趋势;沿不同年代固定沙丘坡面向上等距离梯度,藓... 根据对沙坡头固定沙丘生物结皮的物种调查、鉴定及盖度和生物量的研究,藓类植物共2科,7属,16种,以真藓(Bryum argentuum)为优势种。随着固沙时间的延长,生物结皮中藓类和藻类总盖度呈上升趋势;沿不同年代固定沙丘坡面向上等距离梯度,藓类盖度显著下降,而藻类盖度则平稳上升。对不同年代固定沙丘生物结皮优势种真藓的生物量和固沙量的测定表明,随沙丘固定年代的增加,真藓的生物量和固沙量增加,50年代固沙区结皮层真藓生物量是944.33 kg·hm^(-2),固沙量是3.925×10~4kg·hm^(-2),但固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真藓的饱和吸水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50年代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层可吸水7.06×10~3kg·hm^(-2),说明藓类结皮层具有很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对于干燥少雨的沙漠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沙丘 生物结皮 生物量 固沙量 藓类植物 多样性 固沙作用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王世冬 白学良 雍世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4-249,共6页
报道了沙坡头地区藓类植物 2科、5属、13种 ,除前人报道的 2种外 (真藓Bryumargenteum和硬叶对齿藓长尖变种Didymodonrigidulusvar .ditrichoides) ,其它 11个种是首次记录 ,棕色对齿藓Didymodonreedii是中国新记录种。并提供了种的检... 报道了沙坡头地区藓类植物 2科、5属、13种 ,除前人报道的 2种外 (真藓Bryumargenteum和硬叶对齿藓长尖变种Didymodonrigidulusvar .ditrichoides) ,其它 11个种是首次记录 ,棕色对齿藓Didymodonreedii是中国新记录种。并提供了种的检索表、分类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地区 固定沙丘 苔藓植物区系 丛藓科 生境 分布 真藓科
下载PDF
放牧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沙垄地表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雪芹 张元明 +5 位作者 蒋进 杨维康 陈明 张继凯 陈均杰 宋春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8-706,共9页
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同一条半固定沙垄,进行了放牧前后的地表覆盖(包括植物和生物结皮)、沙面活动强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系统监测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2002年,自然沙垄80%以上的地表被植物和生物结皮所覆盖,... 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同一条半固定沙垄,进行了放牧前后的地表覆盖(包括植物和生物结皮)、沙面活动强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系统监测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2002年,自然沙垄80%以上的地表被植物和生物结皮所覆盖,除沙垄顶部外,其他部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2005年受放牧干扰的影响,生物结皮破损率达到80%以上,同期植物覆盖不及2002年的1/5,特别是短命植物变化最明显。2005年输沙势只有2002年的1/3,但沙面活动强度是2002年的2.6倍,活动区域也从垄顶部扩展至整个沙垄表面。放牧后地表组成物中的中沙含量增加了13.9%,而细沙和极细沙含量分别减少了7.4%和8.0%,沙垄各部位有机质含量在放牧后一个风季即下降了近1/2。可见,放牧造成地表保护条件的多重损害,使沙漠地表稳定性趋于丧失。其细粒物质及有机质的大量流失,也将对我国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固定沙垄 地表性质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放牧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的生态功能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1
10
作者 徐杰 白学良 +3 位作者 田桂泉 黄洁 张镝 冯晓慧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4-242,共9页
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 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沿坡向随高度的上升,藓类植物的盖度减少,而藻类植物的盖度却有上升的趋势。自然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盖度明显小于围封的人工固定沙丘。人工固定沙丘随着固定年限的增加,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增高,不同种类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不同,综合盖度因素,真藓拥有该地区最大的生物量。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藓类植物结皮厚度和株高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 01)。不同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土壤的总盐量、阴、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藻结皮和流沙,苔藓结皮中苔藓植物体内Mg/Ca率在0 50~0 98之间,结皮土壤Ca2+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离子,Na+、K+ 离子含量较少。苔藓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磷、土壤有机质呈明显正相关(P<0 05),土壤pH值与土壤磷含量和苔藓植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 分别为<0 01 和<0 05),表明高的 pH值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和植物生物量。磷含量还与氮含量显著相关(P<0 05),充分表明磷是荒漠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生长发育首要的限制因子。藓类结皮土壤中的有机质、全磷、全氮、速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沙丘 盖度 土壤磷 生物量 结皮 有机质含量 土壤环境因子 藓类植物 苔藓植物 维管植物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垄表面的稳定性与顶部流动带的形成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雪芹 李丙文 张元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6-131,共6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惟一受西风气流控制的沙漠,也是我国最大的固定与半固定沙漠。个体沙垄表面的稳定程度从基部至顶部呈现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沙丘的粒度组成、水分动态、土壤植被及生物结皮等下垫面因素的垂直变化,特别是对沙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惟一受西风气流控制的沙漠,也是我国最大的固定与半固定沙漠。个体沙垄表面的稳定程度从基部至顶部呈现明显的差异。通过分析沙丘的粒度组成、水分动态、土壤植被及生物结皮等下垫面因素的垂直变化,特别是对沙丘表面蚀积过程的实地观测和研究,探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半固定沙垄表面的稳定性和顶部流动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西风气流 沙垄 稳定性 沙丘 粒度组成 水分动态 土壤植被 生物结皮 下垫面
下载PDF
沙坡头固定沙丘结皮层的微生物区系动态 被引量:24
12
作者 邵玉琴 赵吉 +3 位作者 包青海 刘新民 雍世鹏 廖仰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303,共6页
对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人工植被固定沙丘、红卫自然植被固定沙丘的结皮层和流动沙丘表层(0~ 0 5cm)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好气性细菌数量影响着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趋势 ;②微生物总数量分布依次排列为 :自然... 对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人工植被固定沙丘、红卫自然植被固定沙丘的结皮层和流动沙丘表层(0~ 0 5cm)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好气性细菌数量影响着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趋势 ;②微生物总数量分布依次排列为 :自然植被固定沙丘 >195 6年栽植区 >196 4年栽植区 >自然半固定沙丘 >1982年栽植区>流动沙丘 ;③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结皮层的形成、植物覆盖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因子有密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 固定沙丘 结皮层 土地微生物区系 人工植被 荒漠化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农田-沙丘交错区白草无性系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世苹 高玉葆 +3 位作者 任安芝 梁宇 刘爽 刘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5-49,共5页
对生长在不同沙地生境下的白草无性系进行了个体生长与形态以及种群生物量等指标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生长在不同生境下的白草无性系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可塑性和不同的生物量分配模式 .生长在农田 沙丘过渡带上的白草无性系与生长在半... 对生长在不同沙地生境下的白草无性系进行了个体生长与形态以及种群生物量等指标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生长在不同生境下的白草无性系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可塑性和不同的生物量分配模式 .生长在农田 沙丘过渡带上的白草无性系与生长在半固定沙丘上的白草无性系相比 ,具有更大的生物量 ,更快的叶片延伸速率 ,根茎总长度和节间长度更长 ,不定芽更多 ,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更大且分布更深 ;这些特征的出现与农田 沙丘过渡带上土壤表层比较疏松而下层水分状况相对优越有着密切关系 ,因而生长在农田 沙丘过渡带上的白草无性系能更快地拓展其生存空间 ,在固沙和沙生植被演替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草 无性系 生态适应性 农田-沙丘交错区 半固定沙丘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人工植被固沙工程系统稳定性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邵玉琴 雍世鹏 +2 位作者 廖仰南 赵吉 张桂枝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5-79,共5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兰线沙坡头地区的人工植被固沙工程系统稳定性进行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的人工植被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均超过自然流动沙丘。2.36龄和28龄人工植被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各类...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包兰线沙坡头地区的人工植被固沙工程系统稳定性进行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的人工植被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均超过自然流动沙丘。2.36龄和28龄人工植被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的垂直分布与自然被国家沙丘相比基本相似,从微生物各类群数量看,到目前为止,最长年限36龄人工植被沙丘与自然植被固定沙丘相比,还没有达到最稳定程度,人工植被固沙工程尚处在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固沙 土壤 微生物 类群数量
下载PDF
青海湖克土沙区不同类型沙丘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鲁瑞洁 唐清亮 +6 位作者 桑艳礼 魏殿生 张登山 石昊 贾飞飞 尚媛 田丽慧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对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区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变化较小,采取措施(人工植被+麦草方格沙障)的流动沙丘在不同深度上的变异最大;从0—80cm平均水平看,土壤含水量为固定沙丘&... 对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区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变化较小,采取措施(人工植被+麦草方格沙障)的流动沙丘在不同深度上的变异最大;从0—80cm平均水平看,土壤含水量为固定沙丘>流动沙丘>采取措施的流动沙丘;三种沙丘土壤水分与降雨的时间变化都基本一致,可以分为冻结滞水期(12月—翌年3月)、水分补偿期(4—7月)和失水期(8—11月)三个阶段,土壤含水量以夏秋季最高;降水对0—80cm的土壤水分都有影响,对上层土壤的影响更显著,采取措施的流动沙丘主要影响深度为60cm,固定沙丘为20cm;在流动沙丘上种植人工植被以及布设麦草方格沙障,可以抑制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在植被恢复前能够有效减少风蚀,对于植物初期生长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流动沙丘 固定沙丘 时空变化 降雨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植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彭羽 蒋高明 +3 位作者 牛书丽 刘美珍 丁圣彦 刘书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14-1419,共6页
运用常规取样方法,2003年夏季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植物群落由阳坡、阴坡、沙脊、腰地、落沙坡、丘顶和风蚀坑植物群落组成,阴坡植物种类复杂,主要为耐阴乔木半乔木+灌木... 运用常规取样方法,2003年夏季对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中部典型固定沙丘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固定沙丘植物群落由阳坡、阴坡、沙脊、腰地、落沙坡、丘顶和风蚀坑植物群落组成,阴坡植物种类复杂,主要为耐阴乔木半乔木+灌木+柳灌丛类,群落较为稳定;阳坡主要以褐沙蒿、雾冰藜和虫实为主,种类组成较为简单,退化严重;沙脊为沙蒿+半旱生杂草类;腰地形成木岩黄芪+半灌木半旱生杂草类;落沙地形成虫实+狗尾草优势群落;风蚀坑形成狗尾草+虫实+褐沙蒿优势群落;顶部则形成虫实(63%)单优势群落。固定沙丘植物群落退化严重,需要加强保护,控制放牧强度,防止沙丘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固定沙丘 植物群落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固定与半固定沙丘成因初探 被引量:50
17
作者 季方 叶玮 魏文寿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2-36,共5页
处于干旱荒漠区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降水、冬季的积雪、悬湿砂层、丘间地和背风坡的植被、沙丘表层微弱的分化、砂物质粒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由于沙丘的稳定性差 ,人类活动过程中应加强对它的保护。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沙丘 成因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丘土壤含水量特点——兼论老固定沙地上油蒿衰退原因 被引量:115
18
作者 郭柯 董学军 刘志茂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5-279,共5页
土壤表面干沙层在冬春少雨季节较厚 ,流动沙地的又明显地大于固定沙地的。流动沙地地表干沙层以下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大于同深度固定沙地的 ,特别是在根系密集分布的土层。冬季或早春土壤含水量比较低 ,雨季的明显较高 ,雨季结束后 ,土层... 土壤表面干沙层在冬春少雨季节较厚 ,流动沙地的又明显地大于固定沙地的。流动沙地地表干沙层以下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大于同深度固定沙地的 ,特别是在根系密集分布的土层。冬季或早春土壤含水量比较低 ,雨季的明显较高 ,雨季结束后 ,土层中的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向深层运动 ,导致根系层土壤含水量下降。在植物生长季 ,缺少降雨时 ,固定沙地的土壤含水量会因植物的蒸腾消耗而变得很低 (1%~ 2 % ) ,而流动沙地的不受或受此影响很小。对土层持水能力的分析表明 ,土壤结构影响降水的有效性。固定沙地相对粘重的表土层影响降雨对灌木根系层土壤水分的补充。大于 1mm的降雨对流动沙地土壤水分的补给就有效果 ,但小于 5 mm的降雨基本上会被固定沙地的表土层吸收 ,对根系层土壤水分的补给效果不大。一般的小雨就有利于根系分布较浅的草本植物的生长 ,而只有较大的降雨才能有效地补给灌木根系层的土壤水分。然而 ,在固定沙地大暴雨还会因发生地表径流而降低其补给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由此可知 ,固定沙地土壤结构对根系分布较深的灌木和半灌木的生长不利 ,而有利于其庇护下的草本植物的生长 ,并促使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在封闭的条件下向气候顶极的本氏针茅草原的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沙地 固定沙地 土壤含水量 土壤结构 油蒿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植被物种多样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4
19
作者 常学礼 赵爱芬 李胜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7-151,共5页
应用1986年到1992年固定沙丘样方调查数据和同期降水量资料,对科尔沁沙地物种多样性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丰富度对降水量变化的反响比较强烈,一个干旱年份可减少固定沙丘植物种丰富度,而随后的恢复却需要3年... 应用1986年到1992年固定沙丘样方调查数据和同期降水量资料,对科尔沁沙地物种多样性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丰富度对降水量变化的反响比较强烈,一个干旱年份可减少固定沙丘植物种丰富度,而随后的恢复却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二者呈正相关。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D对降水量变化的反响大于H。群落均匀度指数C对降水量变化的反响不明显。从不同时期降水量变化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来看,生长期降水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年降水。在固定沙丘植被中,一年生植物种丰富度对降水量变化的反响最大,其次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类植物种丰富度不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在维持沙地物种多样性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降水量 固定沙丘植被 科尔沁地区
下载PDF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春秋季沙丘水分状况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世军 张希明 +3 位作者 王雪梅 侯建国 信汝明 李剑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1-136,共6页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沙丘活化明显,是新疆干旱区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地降水稀少,其沙丘的水分状况便成为植被生存和恢复过程的关键条件,为掌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水分状况,从2003年...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植被破坏严重,沙丘活化明显,是新疆干旱区植被恢复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地降水稀少,其沙丘的水分状况便成为植被生存和恢复过程的关键条件,为掌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不同部位的水分状况,从2003年3月到10月植物生长期内利用中子仪进行连续监测的结果表明:沙丘含水量月变化与月降水量分布相一致;流动沙丘0-30!的含水量低于固定沙丘,而其它各层都高于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含水量从上部到下部依次升高,而固定沙丘则并无此规律;流动沙丘中部和下部稳定湿沙层处在距沙丘表面60!以下,且厚度超过100!,固定沙丘稳定湿沙层只存在于沙丘中部距沙丘表面60~150!深度范围内,其厚度不超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沙丘 水分状况 干沙层 稳定湿沙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