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C投加对絮体破碎后再絮凝特性和颗粒去除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赫俊国 刘剑 +4 位作者 何开帆 于淼 董志虎 袁一星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8,共6页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 为改善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能力,提高颗粒的去除效率,以西宁地区低温低浊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及数学拟合方式,分析补投聚合氯化铝(PAC)对破碎后絮体粒径与分布、生长速率变化的影响,描述颗粒及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PAC补投量的升高,絮体粒径和生长速率均先增大后减小,各自达到峰值所需补投药量分别为4和6 mg/L;剩余浊度和颗粒数先降低后升高,最低时可分别降至0.79 NTU、90个·m L^-1.补投2 mg/L药剂后,280-630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22.85%增大到46.36%,4-35μm絮体颗粒体积分数由1.21%减小至0.19%,再絮凝后絮体平均粒径为400μm,大于未破碎前的370μm,粒径增长率为8.11%,絮体生长速率为77.26μm/min.补投PAC可促进絮体破碎后的再絮凝,提高浊度及颗粒数的去除效果,可有效改善实际工程絮凝工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体破碎 再絮凝 聚合氯化铝 粒径分布 颗粒数
下载PDF
融合株SPSC发酵生产酒精的工艺研究——自絮凝细胞颗粒粒径分布、细胞生长和产物酒精生成动力学 被引量:14
2
作者 白凤武 靳艳 +1 位作者 冯朴荪 何秀良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55-460,共6页
在测定了融合株 S P S C 自絮凝颗粒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培养过程细胞颗粒生长和连续发酵过程产物酒精生成的动力学规律,建立了如下的动力学模型:μ= 0 .134 S19 .23 + S  υ= 0 .747 S10 .87... 在测定了融合株 S P S C 自絮凝颗粒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培养过程细胞颗粒生长和连续发酵过程产物酒精生成的动力学规律,建立了如下的动力学模型:μ= 0 .134 S19 .23 + S  υ= 0 .747 S10 .871 + S[(1 - p1263)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絮凝细胞颗粒 细胞生长 酒精发酵 动力学
下载PDF
三种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的水质特征及养殖效果 被引量:16
3
作者 索建杰 王玉玮 +5 位作者 姜玉声 李晓东 司永国 刘谞 吴俊 孙娜 《水产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12-17,共6页
本实验研究日常规换水(1次,总水体的1/3)、循环水和"生物絮团"三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模式中,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对虾的存活与生长。在水温22~28℃、溶氧6mg/L左右、盐度6.8~8.9条件下,将体长为(2.70±0.15... 本实验研究日常规换水(1次,总水体的1/3)、循环水和"生物絮团"三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模式中,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对虾的存活与生长。在水温22~28℃、溶氧6mg/L左右、盐度6.8~8.9条件下,将体长为(2.70±0.15)cm的仔虾分为3组,饲养在6个容积为200L的圆形水槽中,每槽30尾(167尾/m3),养殖80d。结果表明:3组水中氨氮含量均先升后降,后期稳定,各组氨氮含量的峰值分别为0.68mg/L、0.39mg/L和0.83mg/L;日常规换水组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呈波动上升,中期时达到峰值1.63mg/L,而后下降至(0.85±0.03)mg/L左右波动,而循环水和"生物絮团"组的亚硝酸盐含量始终稳定在0.1mg/L左右;循环水组中的硝酸盐含量一直在累积上升,至实验结束时达到峰值3.9mg/L,而其他两组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基本未检出;3组的COD值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生物絮团"组〉日常规换水组〉循环水组,各组峰值分别为13.33mg/L、11.41mg/L和14.41mg/L;养殖过程各组水体p H在7.6~8.6之间,日常规换水组p H维持在8.3左右,其他两组则呈下降趋势,至实验结束时出现最小值,分别为7.6和7.76。日常规换水、循环水和"生物絮团"组中对虾的存活率分别为78.33%、91.67%和93.33%,日常规换水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对虾平均出池体质量分别为(7.23±0.8)g、(7.48±0.2)g和(8.26±0.06)g,"生物絮团"组与其他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循环水 生物絮团 水质 生长
下载PDF
温度和初始颗粒大小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俞文正 杨艳玲 +2 位作者 孙敏 刘婷 李圭白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72-1576,共5页
鉴于絮体的形成/破碎/再絮凝过程在适当条件下具有强化去除水中颗粒物的效果,研究温度和初始颗粒大小对絮体破碎再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的影响.采用PDA2000透光率脉动检测仪对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絮... 鉴于絮体的形成/破碎/再絮凝过程在适当条件下具有强化去除水中颗粒物的效果,研究温度和初始颗粒大小对絮体破碎再絮凝去除水中颗粒的影响.采用PDA2000透光率脉动检测仪对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进行在线监测.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絮体破碎后能有较大的恢复率;初始颗粒越大,絮体大小恢复率越高,由较小初始颗粒产生的絮体经破碎后再絮凝其再生能力不如大颗粒,沉后水浊度与大颗粒相比不具有降低优势.当电中和机理占主导作用时,絮体破碎后能重新絮凝,絮体大小能恢复到破碎之前;而当网捕卷扫机理占主导作用时,絮体的恢复能力不如电中和条件,再絮凝能力降低.絮体破碎后再絮凝的沉后水浊度明显低于破碎前,水温对其结果的影响不大.絮体破碎后再絮凝,适用于较大的初始颗粒和较低水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体破碎 重新絮凝 FI指数 电中和 温度 颗粒大小
下载PDF
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絮体生长多重分形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肖佳 韩凯东 张泽的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1-907,共7页
采用多重分形理论描述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絮体生长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浆体絮体生长特征与多重分形谱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总比表面积(SSA)的增加,絮体间的小空隙与大空隙数目增加,絮体分布变分散,小粒径絮体数目减小,大粒... 采用多重分形理论描述了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絮体生长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浆体絮体生长特征与多重分形谱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颗粒总比表面积(SSA)的增加,絮体间的小空隙与大空隙数目增加,絮体分布变分散,小粒径絮体数目减小,大粒径絮体数目稳定,絮体尺寸减小,整体上延缓了絮体生长,而随着SSA的继续增加,絮体生长呈现相反的结果;水泥-石灰石粉浆体絮体生长具有多重分形特征,谱宽、左谱宽和右谱宽可表征絮体生长的空间分布,且谱宽的准确性更高;谱差与左谱值可描述絮体生长的尺寸分布,且谱差的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分形 絮体生长 谱宽 谱差 最小分维
下载PDF
生物絮团技术对室内培育小规格罗非鱼种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朝兵 李志斐 +1 位作者 韩林强 杜玉东 《水产养殖》 CAS 2015年第7期29-35,共7页
本试验以罗非鱼鱼种[体质量(15.1±0.80)g]为对象,在罗非鱼养殖废水中添加合适的C:N,培养生物絮团,饲养罗非鱼鱼种,研究生物絮团对罗非鱼鱼种养殖效果。采用生物絮团的养殖系统培育罗非鱼鱼种,以不使用生物絮团系统的饲喂组为对照,5... 本试验以罗非鱼鱼种[体质量(15.1±0.80)g]为对象,在罗非鱼养殖废水中添加合适的C:N,培养生物絮团,饲养罗非鱼鱼种,研究生物絮团对罗非鱼鱼种养殖效果。采用生物絮团的养殖系统培育罗非鱼鱼种,以不使用生物絮团系统的饲喂组为对照,56 d后,探讨生物絮团对罗非鱼鱼种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及水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物絮团组罗非鱼鱼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生物絮团组罗非鱼鱼种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含量相反(P<0.05),两组间水分和灰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3生物絮团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氨氮含量(P<0.05),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比试验前含量下降了35.8%,对照组上升了44.7%。生物絮团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蛋白饵料被罗非鱼鱼种摄食利用,提高生长性能,对实现养殖水体的重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罗非鱼鱼种 生长 营养成分 水质
下载PDF
三维DLA模型与絮凝工艺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南军 郭航 任鹏飞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6,20,共4页
利用Matlab软件建立的三维扩散有限凝聚(DLA)模型,将三维DLA模型中的几个控制参数与实际絮凝工艺中的影响因素联系起来,通过改变释放粒子数目、初始释放半径、碰撞并粘附的概率,解释实际絮凝工艺中絮体成长过程变化规律,低浊水难以处理... 利用Matlab软件建立的三维扩散有限凝聚(DLA)模型,将三维DLA模型中的几个控制参数与实际絮凝工艺中的影响因素联系起来,通过改变释放粒子数目、初始释放半径、碰撞并粘附的概率,解释实际絮凝工艺中絮体成长过程变化规律,低浊水难以处理的原因,以及不同絮凝剂时不同碰撞并粘附的概率对絮体成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LA 分形维数 絮体成长 低浊水 碰撞几率
下载PDF
罗非鱼藻菌共处型生物絮团养殖系统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于永霞 罗国芝 +4 位作者 刘文畅 谭洪新 张南南 黎爽 付贤茂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85,92,共7页
为建立高效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设置藻菌共处型(实验组)和全菌型(对照组)生物絮团系统。实验组提供光照度为(9 056.67±89.63)lx,昼夜节律为12L∶12D,对照组无光照。养殖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114 d,对比生物絮团... 为建立高效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设置藻菌共处型(实验组)和全菌型(对照组)生物絮团系统。实验组提供光照度为(9 056.67±89.63)lx,昼夜节律为12L∶12D,对照组无光照。养殖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114 d,对比生物絮团系统的水质、鱼体生长和非特异免疫酶活性。结果发现:实验组叶绿素a(Chl a)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氨氮和NO-2-N浓度均在罗非鱼可以耐受的范围;NO-3-N前期低于对照组,后期高于对照组;磷酸盐低于对照组,总悬浮固体颗粒物(TSS)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罗非鱼的成活率、饵料系数、末均质量、终末密度、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藻菌共处型生物絮团养殖系统有利于控制NO-3-N和PO 3-4-P,减少饲料成本,适合罗非鱼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 藻菌共处型生物絮团 水质 生长性能 非特异免疫
下载PDF
生物絮团在斑节对虾养殖系统中的形成条件及作用效果 被引量:24
9
作者 邓吉朋 黄建华 +4 位作者 江世贵 李涛 杨其彬 周发林 邱丽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37,共9页
为确定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养殖系统中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最适碳源及添加量,试验选取葡萄糖、蔗糖、糖蜜3种碳源按碳(C)与氮(N)比(C/N)为20∶1添加,再按日投饲量的0%、25%、50%、75%和100%添加蔗糖,以期获得其最适添加量。结果显... 为确定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养殖系统中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最适碳源及添加量,试验选取葡萄糖、蔗糖、糖蜜3种碳源按碳(C)与氮(N)比(C/N)为20∶1添加,再按日投饲量的0%、25%、50%、75%和100%添加蔗糖,以期获得其最适添加量。结果显示,添加3种不同糖作为碳源均可以显著提高斑节对虾的特定生长率(P<0.05),而添加蔗糖可以显著提高斑节对虾的成活率(P<0.05);与其他组相比,添加75%的蔗糖组可以显著提高斑节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P<0.05),促进异养细菌和浮游植物的繁殖,水体氨氮(NH4-N)、亚硝酸氮(NO2-N)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较低,过多的添加蔗糖却会起到反作用。结果表明添加75%的蔗糖最适合生物絮团在斑节对虾养殖系统中形成,并促进斑节对虾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斑节对虾 碳源 特定生长率 成活率
下载PDF
微生物絮体替代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对基围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杨萌 刘亚敏 +2 位作者 陈玉峰 常春石 郝卓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2-75,共4页
悬浮生长生物反应器生产的微生物絮体可以为虾产业提供一种新的饲料原料。本研究以养鱼后的废水和糖为生长介质,在反应器中制备微生物絮体。将微生物絮体作为基围虾的日粮原料经过35d的饲养试验,比较2种对照日粮(无微生物絮体)与3种处... 悬浮生长生物反应器生产的微生物絮体可以为虾产业提供一种新的饲料原料。本研究以养鱼后的废水和糖为生长介质,在反应器中制备微生物絮体。将微生物絮体作为基围虾的日粮原料经过35d的饲养试验,比较2种对照日粮(无微生物絮体)与3种处理组日粮(含微生物絮体)对基围虾生产性能的影响。对照1和微生物絮体日粮(日粮1~3)粗蛋白质、总脂肪、粗纤维、钙、镁、磷、钾和钠的水平相当。对照1和对照2不含微生物絮凝体,在大豆油、虾粉和矿物质盐水平上略有不同。对于日粮1(微生物絮体7.8%)和日粮2(微生物絮体15.6%)以蛋白为基础的大豆浓缩蛋白替换为以干物质为基础的微生物絮体,其水平分别为7.8和15.6%。日粮3用微生物絮体7.8%和鱼油0.50%(微生物絮体+鱼油)代替鱼粉。每个饲喂箱饲养4只基围虾,在35d的饲养试验中,每组10个重复。各组基围虾的最终存活率(93%~100%)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1、2组、日粮1~3每周体重增重分别为1.09,0.88,1.64,1.61,1.63g。3种含有微生物絮体的日粮组总增重为8.07~8.18g,3种微生物絮体组每周增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日粮添加微生物絮体使基围虾的生长提高了1800%,而对照饲料中虾的体重变化约为1100%。此外,添加7.8%的微生物絮体足以在本试验条件下提供这种未知的营养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体 基围虾 生长性能
下载PDF
Coagulation effect and floc properties of polyferric silicate sulphate and polyferric sulphate in the Yellow River water treatment 被引量:1
11
作者 Cao, Bai Chuan Gao, Bao Yu +2 位作者 Yue, Qin Yan Fu, Ying Xu, Chun Hu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663-669,共7页
Two inorganic polymer coagulants,polyferric silicate sulphate(PFSS) and polyferric sulphate(PFS),were comparatively evalu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water treatment.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urbidity and UV254 were inve... Two inorganic polymer coagulants,polyferric silicate sulphate(PFSS) and polyferric sulphate(PFS),were comparatively evalu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water treatment.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urbidity and UV254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zeta potential was measured.An online laser scatter instrument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flocs formed in the coagulation processes.Compared with PFS,PFSS forms flocs with higher growth rates and larger sizes.The formed flocs were exposed to a series of shear forces,and the floc strength was measur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lied shear speed and the resulting floc size.The flocs formed by PFSS had a higher strength.The floc breakage(expressed as breakage factor,Bf) and re-growth ability(expressed as breakage factor,Rf) under different shear forces and different shear periods were investigated,and it was found that larger Bf and Rf appeared after exposure to stronger shear force and longer shear period.Under the same shear condition,the flocs formed by PFSS showed a larger Bf while the flocs formed by PFS had better re-growth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ic based INORGANIC polymer COAGULANTS the Yellow River water floc growth floc strength floc BREAKAGE and re-growth
原文传递
Influential factors of formation kinetics of flocs produced by water treatment coagulants 被引量:1
12
作者 Chunde Wu Lin Wang +1 位作者 Bing Hu Jian Y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015-1022,共8页
The growth rate and size of floc form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water treatment especially in coagulation process.The floc formation kinetics and the coagulation efficiency of synthetic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growth rate and size of floc form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water treatment especially in coagulation process.The floc formation kinetics and the coagulation efficiency of synthetic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n on-line continuous optical photometric dispersion analyze and the analysis of water quality.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alum dosage,pH value for coagulation,stirring intensity and initial turbidity were extensively examined.The photometric dispersion analyze results showed that coagulation of kaolin suspensions with two coagulants(alum and polyaluminium chloride) could be taken as a two-phase process:slow and rapid growth periods.Operating conditions with higher coagulant doses,appropriate pH and average shear rate might be particularly advantageous.The rate of overall floc growth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hydraulic and water quality conditions such as pH and turbidity.The measurement of zeta potential indicates that polyaluminium chloride exhibited higher charge-neutralizing ability than alum and achieved lower turbidities than alum for equivalent Al dosages.Under the same operating conditions,the alum showed a higher grow rate,but with smaller floc s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c flocculation index growth rate KINETICS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pH on coagulation behavior and floc properties in Yellow River water treatment using ferric based coagulants 被引量:4
13
作者 CAO BaiChuan GAO BaoYu +1 位作者 XU ChunHual, FU Ying LIU X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4期1382-1387,共6页
Enhanced coagul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methods to control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in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Coagulation p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enhanced coagulation. Recently, many studi... Enhanced coagul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methods to control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in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Coagulation p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enhanced coagulation. Recently, many studies focus on the coagulation effects and mechanisms, and few researchers studied the properties of flocs formed under different coagulation pH. Two inorganic polymer coagulants, polyferric silicate sulphate (PFSS) and polyferric sulphate (PFS), were used in Yellow River water treatment. The influence of pH on coagulation effect was investigated under the optimum dosage,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coagulants gave excellent organism removal efficiency when pH was 5.50.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zeta potential in coagulation process, coagu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coagulants were analyzed. An on-line laser scatter instrument was used to record the development of floc sizes during the coagulation period. For PFSS, pH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floc growth rates but little influence on formed floc sizes. In PFS coagulation process, when pH was 4.00, PFS flocs did not reach the steady-state during the whole co-agulation period, while little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floc formation when pH was 5.50 and above. The preformed flocs were exposed to strong shear force, and the variation of floc sizes was determin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pH on floc strength and re-growth capability. In comparison of the two coagulants, PFS flocs had higher floc strength and better recovery capability when pH was 4.00, while PFSS flocs had higher floc strength but weaker recovery capability when pH was 5.50 and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性能 pH值 混凝剂 水处理 铁基 黄河 行为 凝血
原文传递
机械破碎强度对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任鹏飞 南军 郑凯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6-60,共5页
采用连续流混凝沉淀反应器,研究了絮凝过程中机械搅拌强度对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以及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絮体破碎再絮凝的平均粒径无法恢复至破碎前的水平,同时絮体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破碎阶段的搅拌转速为250 r/min时,破碎... 采用连续流混凝沉淀反应器,研究了絮凝过程中机械搅拌强度对絮体破碎再絮凝过程以及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絮体破碎再絮凝的平均粒径无法恢复至破碎前的水平,同时絮体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当破碎阶段的搅拌转速为250 r/min时,破碎后的絮体再絮凝程度较高,絮凝结束阶段絮体平均粒径为72.9μm,接近破碎前的水平(76.1μm),同时几何分形维数由未破碎时的1.80降至1.75,说明絮体的内部结构变得更加紧实;近球态絮体的比例升至58.7%,长链态絮体比例则降至41.3%,说明机械破碎可以改变絮体形态;对于浊度为100 NTU的原水,沉淀出水浊度由未破碎时的6.69 NTU降至破碎再絮凝后的5.85 NTU,说明适当地进行机械破碎可以提高絮凝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沉淀 絮体 机械破碎 再絮凝 分形维数
原文传递
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及沉后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伟强 李星 +4 位作者 杨艳玲 周志伟 马长红 张洋 邬艳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70-72,76,共4页
采用铁盐污泥回流处理低浊、微污染原水,研究了不同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特性和沉后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污泥回流工艺相比,回流2%~10%的污泥可使絮体的絮凝指数(FI值)大幅提高,但不同回流比条件下的FI值差别不... 采用铁盐污泥回流处理低浊、微污染原水,研究了不同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特性和沉后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污泥回流工艺相比,回流2%~10%的污泥可使絮体的絮凝指数(FI值)大幅提高,但不同回流比条件下的FI值差别不显著;污泥回流使絮体的抗破碎能力有所提高,但破碎后絮体的再絮凝能力明显下降;絮体的成长速率和强度因子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逐渐提高,而恢复因子却逐渐降低。另外,回流2%~8%的铁盐污泥能够显著提高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且浊度去除率与絮体恢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回流比 絮体破碎再絮凝 强度因子 恢复因子 混凝效能
原文传递
驯化硝化型生物絮体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谭洪新 庞云 +2 位作者 王潮辉 罗国芝 刘文畅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0-500,共11页
尝试在养殖中期逐渐降低碳源添加量至零,探讨驯化硝化型生物絮体对生物絮凝高密度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水质、生物絮体细菌群落动态变化和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在3个跑道式养殖系统中进行,放养密度均为685尾/m^3。水质结果表明养殖... 尝试在养殖中期逐渐降低碳源添加量至零,探讨驯化硝化型生物絮体对生物絮凝高密度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的水质、生物絮体细菌群落动态变化和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在3个跑道式养殖系统中进行,放养密度均为685尾/m^3。水质结果表明养殖前1~45 d,每日按日投饵量的100%~150%添加葡萄糖,能很好地降低氨氮的浓度,但对亚硝酸盐氮处理效果不明显。投糖量下降至零后,氨氮仍能维持在较低水平,亚硝酸盐氮浓度明显下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絮体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异养型和硝化型生物絮体的主要优势菌群都是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在纲水平上,异养型生物絮体的优势菌群是Alph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而硝化型生物絮体的优势菌群有Alpha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Flavobacteria(黄杆菌纲)和Gammaproteobacteria(γ-变形纲)。系统在65 d后不添加碳源情况下,生物絮体的异养细菌丰度减少,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l)开始快速增多并发展成为硝化细菌的优势菌群属,异养型生物絮体逐渐转变为硝化型生物絮体。实验结束时,总投糖量占总投饵量的41.03%±7.86%。南美白对虾的存活率和产量分别为43.35%±7.57%和(3.03±0.59)kg/m3。研究表明驯化硝化型生物絮体能优化高密度零水交换对虾养殖系统生物絮体的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改善养殖水环境,保证对虾的生长和存活,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养殖系统 硝化型生物絮体 南美白对虾 水质 生长 细菌群落
原文传递
pH对微生物絮团氨氮转化效率及细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莉 李文清 +1 位作者 谭洪新 罗国芝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71-679,共9页
研究不同pH(6.5、7.5和8.5)对利用高体革[鱼刺](Scortum barcoo)淡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废弃物培养的微生物絮团的氨氮转化效率和絮团细菌活性效果的影响,实验温度为29~32℃。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均无亚硝酸盐、硝酸盐的明显积累,对活性磷... 研究不同pH(6.5、7.5和8.5)对利用高体革[鱼刺](Scortum barcoo)淡水养殖系统中的固体废弃物培养的微生物絮团的氨氮转化效率和絮团细菌活性效果的影响,实验温度为29~32℃。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均无亚硝酸盐、硝酸盐的明显积累,对活性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29、0.92、0.80 mg/(L·d)。pH对絮团氨氮转化有明显影响:实验结束时pH 6.5、pH 7.5、pH 8.5组的总氨氮浓度分别为37.71、12.74、17.55 mg/L,pH 7.5、pH 8.5组氨氮向有机氮转化效率均显著高于pH 6.5组。pH对微生物絮团的总微生物活性、微生物含量、异养细菌及硝化细菌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H 6.5组的微生物絮凝团胞外聚合物(ext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的胞外蛋白质、胞外多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H 6.5组的微生物絮团的平均粗蛋白含量为20.61%,高于pH 7.5组(18.83%)和pH 8.5组(19.04%)。结果表明:在6.5~8.5的范围内,pH对微生物絮团氮素转化效率有明显影响,对微生物活性影响不显著;pH为7.5和8.5时更有利于微生物絮团对水体中氨氮的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PH 水产养殖固体废弃物 悬浮式生物反应器 氨氮转化
原文传递
聚合硅酸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铁处理黄河水的效果及其絮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百川 高宝玉 +2 位作者 岳钦艳 付英 许春华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9-406,共8页
采用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和聚合硫酸铁(PFS)两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黄河水,考察了两种混凝剂对浊度和UV254的去除效果,并结合混凝过程中絮体zeta电位的变化,分析了两种混凝剂的混凝机理.通过激光粒度仪在线观察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生长... 采用聚合硅酸硫酸铁(PFSS)和聚合硫酸铁(PFS)两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处理黄河水,考察了两种混凝剂对浊度和UV254的去除效果,并结合混凝过程中絮体zeta电位的变化,分析了两种混凝剂的混凝机理.通过激光粒度仪在线观察混凝过程中絮体的生长情况,发现PFSS比PFS生成的絮体生长速度快,尺寸大.对形成的絮体施加不同强度的剪切力,通过观察絮体粒径的变化来比较絮体的强度,发现PFSS生成的絮体强度较大.研究了在不同剪切强度和不同剪切时间下絮体的破碎程度和絮体的恢复能力(分别以破碎因子Bf和恢复因子Rf表示),发现在强剪切力和长剪切时间下Bf和Rf均较大;在相同条件下PFSS生成絮体的Bf较小而PFS生成絮体的Rf较大,这表明前者的抗剪切能力较强,而后者具有更强的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盐无机高分子混凝剂 黄河水 絮体生长 絮体强度 絮体破碎再生
原文传递
养殖密度对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亦晨 谭洪新 罗国芝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5,共9页
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0.25) cm,体质量(... 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0.25) cm,体质量(0.98±0.16)g],分成5个密度梯度组放养到养殖池中,进行为期45 d的养殖。结果表明:80~610尾/m^3范围内,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氮可以控制在警戒浓度(0.2 mg/L)附近波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养殖存活率,另外该系统下适当的排污可以避免高密度养殖下硝酸盐氮积累太快;80~610尾/m^3时存活率随密度升高而下降,但产量随密度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养殖系统 硝化型生物絮团 凡纳滨对虾 生长 水质
原文传递
混凝剂投加量及污泥回流量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邹青 柯水洲 +1 位作者 朱佳 韦伟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5-68,共4页
以聚合硫酸铁为混凝剂,利用智能光散射分析仪(IPDA)对絮凝过程进行连续在线监测。考察不同混凝剂投加量、污泥回流量对絮体形成及破碎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性中和起主导作用时(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0.08 mg/L),形成絮体强度较大,破... 以聚合硫酸铁为混凝剂,利用智能光散射分析仪(IPDA)对絮凝过程进行连续在线监测。考察不同混凝剂投加量、污泥回流量对絮体形成及破碎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性中和起主导作用时(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0.08 mg/L),形成絮体强度较大,破碎后恢复能力较强,而网捕卷扫占据主导作用(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0.2 mg/L)形成的絮体比较松散,恢复因子低至49%,再次形成的絮体FI值较低;污泥回流时,絮凝过程絮体生长速度加快,稳定期絮体FI值大幅提高;回流污泥量越大,絮体的强度因子越大,恢复因子越低,浊度去除率与絮体破碎后恢复能力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回流 絮体破碎再絮凝 絮凝指数 强度因子 恢复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