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ke Swarm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Case Studies in Eastern Tianshan and Western Junggar 被引量:1
1
作者 FENG Qianwen LI Jinyi LIU Jian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S1期152-153,共2页
Dykes are a special kind of intrusive rocks which were formed by deep magma intruded into the existing brittle fractures in the crust.Dykes swarms in different tectonic environments are very significant to re-construc... Dykes are a special kind of intrusive rocks which were formed by deep magma intruded into the existing brittle fractures in the crust.Dykes swarms in different tectonic environments are very significant to re-construct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asia Case Studies in eastern Tianshan and Western Junggar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yke Swarm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
下载PDF
Linkage Between European and East Asian Heatwaves on Synoptic Scales
2
作者 蔡奋颖 刘彩红 +2 位作者 杨崧 邓开强 KURTHS Jürgen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
Concurren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 geographically distant areas potentially cause high-end risks for societies.By using network analysis,the present study managed to identify significant nearly-simultaneous occurren... Concurren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 geographically distant areas potentially cause high-end risks for societies.By using network analysis,the present study managed to identify significant nearly-simultaneous occurrences of heatwaves between the grid cells in East Asia and Eastern Europe,even though they are geographically far away from each other.By further composite analysis,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hot events first occurred in Eastern Europe,typically with a time lag of3-4 days before the East Asian heatwave events.An eastward propagating atmospheric wave train,known as the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CGT)pattern,bridged the sequent occurrences of extreme events in these two remote regions.Atmospheric blockings,amplified by surface warming over Eastern Europe,not only enhanced local heat extremes but also excited a CGT-like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ve anomalies of high and low pressures.Subsequent downstream anticyclone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reduced local cloud cover and increased downward solar radiation,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of heatwaves over East Asia.Nearly half of East Asian heatwave events were preceded by Eastern European heatwave events in the 10-day time range before East Asian heatwave events.This investigation of heatwave teleconnection in the two distant regions exhibits strong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East Asian heat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urrent heatwaves eastern Europe East asia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下载PDF
Plastic-Flow/Seismic" Network Systems and Tectonic Units in Central-Eastern Asia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 Shengzu and Zhang ZongchunInstitute of Geology,SSB,Beijing 100029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95年第3期103-115,共13页
The study of the netlik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Asia continent there are two network systems: the central-eastern Asia system and the southeastern China system.As interpr... The study of the netlike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indicates that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rt of Asia continent there are two network systems: the central-eastern Asia system and the southeastern China system.As interpreted by the multilayer tectonic model,they might be a manifestation of the plastic-flow network systems in the lower lithosphere,including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mantle lid.Each network system is enclos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boundaries,including one driving boundary and some constraining and releasing boundaries.The two plastic-flow network systems with the Himalayan and Taiwan arcs as their driving boundaries play the role of controlling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deformation,stress field,seismicity,and sub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ITY PLASTIC-flow network inTRAPLATE TECTONIC CENTRAL and eastern asia
下载PDF
Primary study on pattern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f atmosphere befor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eastern Asia 被引量:9
4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付清平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8期680-688,共10页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GCA) in eastern Asia. The pattern of the GCA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well known,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GC...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for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GCA) in eastern Asia. The pattern of the GCA after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well known,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GCA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s lack of direct evidences. Based on the knowability of desert, a section recording wind directions across the Cretaceous northern hemisphere mid-low latitude desert belt is measured and the pattern of the GCA in the Cretaceous is reveal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stern Asia was really controlled by the planetary circulation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i.e. westerlies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 trades in the south. The convert belt between westerlies and trades had drifted northwards and southwards. The possibility of existence of paleo-monsoon is also dealt with and a possibly imposed paleo-monsoon is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fore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Cretaceous desert belt the pattern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in eastern asia
原文传递
华北夏季降水地域特征的旋转主分量研究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淑清 应明 马淑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74-86,共13页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研究华北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给出了华北降水空间分布的RPC的前10个模态。它们概括广华北地区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历史上的大旱和大涝年的地域分布。每一种降水模态的时间系数都表现出了长周期的年代际... 用旋转主分量(RPC)方法,研究华北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给出了华北降水空间分布的RPC的前10个模态。它们概括广华北地区降水的基本特征及历史上的大旱和大涝年的地域分布。每一种降水模态的时间系数都表现出了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的规律。华北发生大旱与大涝的最可能的分布是模态3、4与模态10。如1965、1968和1983年的大旱;1963和1973年的大涝年等。分析了各个模态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东亚环流指数、前冬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以及江淮流域降水的相关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都有各自的最佳模态。如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而言,最佳模态的特征是:当海温呈El Nino型和西太副高偏强时,华北降水的最可能分布是东部沿海为强的干旱区,其余地区降水皆偏多。与江淮流域降水和EAP流型的相关则主要以1954、1980及1991年为代表的第1和第9模态为主要形态。它们与华北降水有极好的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旋转主分量 东亚环流 海温异常 夏季 空间分布 华北地区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亚洲东部“大三角”地震构造区的周边和深部动力环境 被引量:9
6
作者 高祥林 马晓静 李晓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42,共10页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显示不均匀的块体边界和块内变形;区外基本上是稳定的刚性陆块,地震很少,变形较弱,处于整体缓慢运动之中。这个宽阔的板内变形区起源于印度、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板块之间的动力作用以及深部地幔流的影响。向北快速运动的印度次大陆已近水平地插入到西藏板块下,沿喜马拉雅弧产生多种运动和变形,并向亚洲内部远距离地扩散。沿东经95°~100°,向北的地壳运动向东和东南方向偏转,阻截了喜马拉雅弧东端的北向运动;而在喜马拉雅弧西端,帕米尔继续向北挤进中亚,受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一线西北側稳定地壳的限制,扩散的变形被中国、蒙古、俄罗斯边境地区一系列EW向和NW向的老断层吸收并在它们的西端终止。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消减-俯冲导致沿海沟-岛弧的漫长而狭窄的地震带,但对亚洲大陆的水平挤压较小,未能阻挡亚洲大陆东部向东移动。其部分原因可能是俯冲板片受到来自欧亚大陆下的ES向地幔流的推挤,这个ES向地幔流与来自印度下面的N向地幔流在西藏中部汇合并向东偏转,在大尺度上与GPS观测到的地表移动图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东部 大三角地震区 印度板块 菲律宾海—西太平洋 欧亚大陆 地幔流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WA遥相关型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可能途径 被引量:8
7
作者 徐海明 何金海 +1 位作者 管兆勇 王黎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61-369,共9页
通过 SVD和滞后相关分析 ,研究了北半球冬季 WA遥相关型与后期初夏东亚季风的联系及可能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 ,北半球冬季 WA型与东亚初夏季风存在密切的联系 ,其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过程可概述为 :在北半球冬季 ,WA型强弱可引起西北大... 通过 SVD和滞后相关分析 ,研究了北半球冬季 WA遥相关型与后期初夏东亚季风的联系及可能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 ,北半球冬季 WA型与东亚初夏季风存在密切的联系 ,其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过程可概述为 :在北半球冬季 ,WA型强弱可引起西北大西洋海温异常 ,由于海温具有很好的持续性 ,这种海温异常可一直持续到春季和初夏 6月份 ;而春季和初夏 6月份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又反过来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引起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 ,特别是初夏 6月西北欧以及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附近的大气环流的异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遥相关型 东亚初夏季风 影响途径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亚洲中东部岩浆岩网络状分布与塑性流动网络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5-247,共13页
亚洲中东部的岩浆岩分布具有明显的网络状特征,共轭相交的岩浆岩带构成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不同的岩浆岩网络系统。岩浆岩网络受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控制,是塑性流动带剪切变形、摩擦热效应及带内介质弱化、轻化,以至促... 亚洲中东部的岩浆岩分布具有明显的网络状特征,共轭相交的岩浆岩带构成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不同的岩浆岩网络系统。岩浆岩网络受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控制,是塑性流动带剪切变形、摩擦热效应及带内介质弱化、轻化,以至促成地幔上隆和岩浆上涌的结果。根据“塑性流动-岩浆岩”网络,推测了不同地质时期大陆构造变形的驱动边界、驱动力方向和古构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岩浆岩 网状图象 古应力场 塑性流动 多层构造
下载PDF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强震成组活动迁移图像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傅征祥 吕晓健 +1 位作者 郝平 陈丹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21,共9页
本文分析了1900—2008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图像,认为:①1902—1974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7.5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活动的主体地区,沿着大三角地震区的边界顺时针迁移,到了1997—2001年开始转移到大三... 本文分析了1900—2008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7.5级以上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图像,认为:①1902—1974年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的7.5级以上浅源地震成组活动的主体地区,沿着大三角地震区的边界顺时针迁移,到了1997—2001年开始转移到大三角地震区的内部;②对于整个大三角地震区而言,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震级(M)-时间(t)过程表明,地震活动是活跃和平静交替出现的幕式过程;③大三角地震区近代7.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时空迁移图像的力学机制,可能是地震区内地震断层应力转移和耦合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陆大三角地震区 成组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迁移 幕式地震活动
下载PDF
亚洲中东部“塑性流动-地震”网络系统及板内构造单元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38-250,共13页
对于地震的网络状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在亚洲的中东部地区存在着两个网络系统,即分布于大部分地区的中东亚网络系统和位于其东南的华东南网络系统。根据多层构造模型,这些地震网络系统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 对于地震的网络状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在亚洲的中东部地区存在着两个网络系统,即分布于大部分地区的中东亚网络系统和位于其东南的华东南网络系统。根据多层构造模型,这些地震网络系统实际上是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一种显示。每一“塑性流动-地震”网络系统为不同类型的边界所围限,其中包括一段驱动边界以及若干段约束边界和泄流边界。本地区的两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分别以喜马拉雅弧和台湾弧为驱动边界,对板块内部的构造变形、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以及构造单元(亚板块、地体等)的划分起着控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流动网络 地震带 构造应力场 构造单元
下载PDF
亚洲中东部地区塑性流动波(“慢波”)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 ,在板块边界驱动下 ,沿岩石圈下层 (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 )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 ,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 ,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 10 0 ~ 10 2 km/a量级的速度传播 ,已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迁移的研究所证实。文中根据 7级以上强震的条带状分布图像 ,证明在喜马拉雅弧驱动下还存在着波速仅为 10 0 ~ 10 1m/a量级的“慢波” ,其中对 7级以上强震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慢波”的辅波 ,其平均波长为 4 45km ,波速为 0 81~ 2 80m/a ,周期为 0 .16~ 0 .5 5Ma。“慢波”的边界起波时间距今约 1.34~ 4 .6 6Ma ,相当于上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中期 ,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主要活跃期 (幕 )之一相吻合。以喜马拉雅弧西段和东段为波源所形成的2个“慢波”系统的波峰带相互重叠 ,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塑性流动波 地震能量背景 强震
下载PDF
日本参与东亚国际分工战略目标、形式的调整与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炳雕 尹小平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共4页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唯一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在东亚的经济发展与既有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 ,日本所倡导的东亚“雁行模式”国际分工 ,是一把“双刃剑” ,对日本来说已在长期发展中显露了双重效果 ,90年代...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唯一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在东亚的经济发展与既有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 ,日本所倡导的东亚“雁行模式”国际分工 ,是一把“双刃剑” ,对日本来说已在长期发展中显露了双重效果 ,90年代以后 ,其负效果日益突出起来 ,这不仅对日本经济发展不利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亚国际分工的发展 ,因此 ,调整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形式与目标 ,建立双向开放的国际化经济 ,就成为日本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经济发展 对外经济关系 国际经济关系 日本 国际分工 战略目标
下载PDF
东亚大国关系格局演变及内在规律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江永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4,共4页
东亚地区中日美俄之间的四国六边(中日、中美、中俄、日美、日俄、俄美)关系,不是由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客观上存在的共同利益与国内外矛盾等社会存在所决定、所制约的。与此同时,各国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形势判断与决... 东亚地区中日美俄之间的四国六边(中日、中美、中俄、日美、日俄、俄美)关系,不是由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客观上存在的共同利益与国内外矛盾等社会存在所决定、所制约的。与此同时,各国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形势判断与决策,也会反作用于各国之间的关系,或扩大共同利益并缓解、化解国际矛盾,或扩大彼此分歧并增添、加剧国际矛盾。任何一组双边关系都会对多边格局产生影响,而多边格局也会反作用于中日双边关系。要营造对中国有利又不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崭新国际格局,就需要高超的外交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四国六边 关系格局 演变 规律
下载PDF
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水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包中进 徐岗 +1 位作者 王斌 于利均 《浙江水利科技》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萧山枢纽为浙东引水工程的关键工程,规划引水量为8.9亿m3/a。该工程的进水口位于感潮河段,水文条件比较复杂。通过物理模型和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进水口引渠布置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并对进水口布置进行了优化,消除了原布置方案引水渠内... 萧山枢纽为浙东引水工程的关键工程,规划引水量为8.9亿m3/a。该工程的进水口位于感潮河段,水文条件比较复杂。通过物理模型和平面二维数学模型,对进水口引渠布置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并对进水口布置进行了优化,消除了原布置方案引水渠内存在的大范围回流区。对工程运行给上游新坝船闸口门的通航带来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该工程运行对上游新坝船闸口门的通航基本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水口 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 水流流态 浙东引水 萧山枢纽
下载PDF
东亚“雁行”分工模式局限性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面板协整分析
15
作者 欧定余 陈维涛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9-62,共4页
"雁行模式"理论是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之上的"追赶型"发展模式,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以中国相关经济数据为依据,分析在... "雁行模式"理论是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基础之上的"追赶型"发展模式,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以中国相关经济数据为依据,分析在当今全球经济失衡、金融危机蔓延新形势下"雁行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行模式 东亚 生产分工 经济再增长
下载PDF
金融危机后第二代东亚模式的产生
16
作者 穆书涛 张静一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491-494,共4页
东亚经济模式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它既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金融危机后, 东亚模式经过振荡、调整,
关键词 东亚经济模式 区域经济合作 第二代
下载PDF
东亚区域货币联盟实践、前景与对策 被引量:5
17
作者 丁志杰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3,121,共5页
东亚区域货币联盟得到大多数理论研究的支持,各国政府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东盟10+3货币互换安排和亚洲债券基金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在可预见的将来,东亚有可能出现某种松散的货币联盟,以流动性提供机制为核心、建立相... 东亚区域货币联盟得到大多数理论研究的支持,各国政府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东盟10+3货币互换安排和亚洲债券基金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在可预见的将来,东亚有可能出现某种松散的货币联盟,以流动性提供机制为核心、建立相对灵活的汇率稳定机制、以其他经济领域一体化为基础、保持“亚洲传统”的特色,是东亚货币联盟的四大特点。中国应该采取积极、灵活的政策,在全面经济金融合作的基础上支持区域货币联盟,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货币联盟 东亚区域 中国 合作 亚洲债券基金 货币金融 汇率稳定 兴趣 融合 支持
原文传递
中国与“一带一路”中东欧国家创新国际化发展及模式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吕瑶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5-136,共12页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创新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显著,研究显示创新国际化对一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一带一路”中东欧国家创新投入、国际技术流动和创新产出的发展以及创新国际化模式的不同,得...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创新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显著,研究显示创新国际化对一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一带一路”中东欧国家创新投入、国际技术流动和创新产出的发展以及创新国际化模式的不同,得出结论: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相对“一带一路”中东欧国家水平较高,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由“低低”转向“低高”,大部分中东欧国家仍停留在“低低”模式;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与经济水平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创新国际化发展受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密切。基于此,提出几点推进创新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投入 国际技术流动 创新产出 创新国际化模式 “一带一路”中东欧国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