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Analyses of Flow Pattern and Heat Transfer in a Horizontally Oriented Polymer Pulsating Heat Pipe withMerged Liquid Slugs
1
作者 Zhengyuan Pei Yasushi Koito 《Frontier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I 2024年第5期1381-1397,共17页
Extende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rged liquid slugs in a horizontally oriented polymer pulsating heat pipe(PHP).The PHP’s serpentine channel comprised 14 parallel channels wi... Extende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rged liquid slugs in a horizontally oriented polymer pulsating heat pipe(PHP).The PHP’s serpentine channel comprised 14 parallel channels with a width of 1.3 mm and a height of 1.1 mm.The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sections were 25 and 50 mm long,respectively,and the adiabatic section in between was 75mmlong.Using a plastic 3D printer and semi-transparent filament made from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the serpentine channel was printed directly onto a thin polycarbonate sheet to form the PHP.The PHP was charged with hydrofluoroether-7100.In the experiments,the evaporator section was heated,and the condenser section was cooled using high-temperature and low-temperature thermostatic baths,respectively.Flow patterns of the working fluid were obtained with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the PHP.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flow patterns.Themerged liquid slugs were observed in every two channels,and their oscill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 to be approximately the same in time and space.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oscillations of the merged liquid slugs became slower,but the heat transfer rate of the PHP increased with a decrease in the filling ratio of the working fluid.This is because vapor condensation was enhanced in vapor plugs as the filling ratio decreased.However,the filling ratio had a lower limit,and the heat transfer rate was maximum when the filling ratio was 40.6%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ting heat pipe polymer heat pipe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 flow pattern analysis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f flow patterns and pressure drops of heavy oil-water-gas vertical flow
2
作者 刘曦懋 钟海全 +2 位作者 李颖川 刘忠能 王琦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4期646-653,共8页
A stainless steel apparatus of 18.5 m high and 0.05 m in inner diameter is developed, with the heavy oil from Lukeqin Xinjiang oil field as the test medium, to carry out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the interactions... A stainless steel apparatus of 18.5 m high and 0.05 m in inner diameter is developed, with the heavy oil from Lukeqin Xinjiang oil field as the test medium, to carry out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eavy oil-water and heavy oil-water-gas. With the aid of observation window's, the pressure drop signal can be collected and the general multiple flow patterns of heavy oil-water-gas can be observed, including the bubble, slug, churn and annular one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oil, the bubble flows are identified in three specific flow patterns which are the dispersed bubble (DB), the bubble gas-bubble heavy oil (Bg - Bo), and the bubble gas-intermittent heavy oil (Bg -Io). The slug flows are identified in two specific flow patterns which are the intermittent gas-bubble heavy oil (Ig - Bo) and the intermittent gas-intermittent heavy oil (Ig - Io).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 tions in the heavy oil-water experi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ventional models can not accurately predict the pressure gradient. And it is not water but heavy oil and water mixed phase that is in contact with the tube wall. So,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energy con- servation and the kinematic wave theory,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frictional pressure gradient. Furthermore, with the new friction gradient calculation method and a due consideration of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vy oil-water-gas high speed flow, a new model is built to predict the heavy oil-water-gas pressure gradient. The predic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 data and the field data.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ions shows the rationality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new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multiphase flow experiment flow patterns gradient prediction
原文传递
Hydrodynamic behaviour of the lateral flow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3
作者 何强 王胤 +2 位作者 方俊华 张红津 许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4期412-416,共5页
Pulsed sign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hydrodynamic behaviours of lateral flow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LBAF). With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LBAF is viewed as an approximate plug flow ... Pulsed signal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hydrodynamic behaviours of lateral flow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LBAF). With the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LBAF is viewed as an approximate plug flow reactor,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distribution function was derived based on LBAF. The results show that flow rate and aeration strength are two critic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flow patterns in LBAF reactor. The hydrodynamic behaviour analysis of LBAF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uture research on improving capacity factor and developing kinetic model for the re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flow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flow pattern experiment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distribution function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水平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
4
作者 黄全华 黄智程 +4 位作者 杨亚涛 刘书炳 王定峰 颜学成 刘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0,共8页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捕捉典型流态,发现管斜角在45°~60°出现过渡流,通过编制流态识别程序进一步确定管斜角为46°时开始出现过渡流,此时携液最困难。基于液滴理论,引入井斜修正系数,建立了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新模型在长北区块气井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新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由强到弱影响气井携液能力的因素依次为油管内径、井底流压、井斜角、井底温度。绘制的临界携液流量图版为后期开展停喷井治理措施的时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气液比 水平井 积液机理 液滴模型 流态实验 临界携液流量
下载PDF
闸站枢纽泵站前池流态及其改善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王铁力 赵文军 +3 位作者 许潘东 陈武 仇宝云 黄先北 《江苏水利》 2024年第4期1-4,20,共5页
分析了沙集闸站前池泥沙淤积成因,并试图改造在下游新建清污机桥,应用桥墩改善前池流态、减少泥沙淤积,采用三维建模软件UG NX建立河道流场三维模型,基于ICEM CFD进行计算域网格划分,并使用ANSYS CFX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抽... 分析了沙集闸站前池泥沙淤积成因,并试图改造在下游新建清污机桥,应用桥墩改善前池流态、减少泥沙淤积,采用三维建模软件UG NX建立河道流场三维模型,基于ICEM CFD进行计算域网格划分,并使用ANSYS CFX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抽水工况下,导流墙内侧存在大范围低速区,因而产生大范围泥沙淤积。将泵站下游两侧导流墙延长至60 m,在导流墙头部新建清污机桥,应用桥墩导流,导流墙内侧低速淤积区范围大大减小,泵站进水流态大为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站枢纽 前池流态 清污机桥 桥墩导流 流态改善 数值试验
下载PDF
草被覆盖对坡面流流态影响的人工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李勉 姚文艺 +4 位作者 杨剑锋 陈江南 丁文峰 李莉 杨春霞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9年第4期513-523,共11页
草被覆盖是影响坡面流流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揭示黄土丘陵区坡沟系统坡面不同草被覆盖对坡面流流态的影响.试验共涉及坡面5种草被覆盖面积比、3种空间配置和2种放水冲刷流量.结果表明,坡面流流态与放... 草被覆盖是影响坡面流流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揭示黄土丘陵区坡沟系统坡面不同草被覆盖对坡面流流态的影响.试验共涉及坡面5种草被覆盖面积比、3种空间配置和2种放水冲刷流量.结果表明,坡面流流态与放水流量和草被覆盖关系密切,随流量的增大草被覆盖断面坡面流流态由层流-缓流转变为过渡流-缓流,而无草覆盖断面的流态几乎都处于过渡流-缓流或急流状态;沟坡径流大都属于过渡流-急流状态.试验过程中,草被覆盖断面的径流雷诺数和弗汝德数变化很小,无草被覆盖断面径流的雷诺数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弗汝德数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沟系统 草被覆盖 坡面流 流态 冲刷试验
下载PDF
水下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设计原理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邓飞 张宇文 +2 位作者 袁绪龙 陈伟政 杨武刚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6-810,共5页
在对航行体超空泡生成、流型和稳定性水洞模型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从航行体运动力学原理出发 ,研究了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设计需要解决运动平衡、稳定性与可控制等基本问题 ,给出了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设计原理、方法与实现途径 ;并提... 在对航行体超空泡生成、流型和稳定性水洞模型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从航行体运动力学原理出发 ,研究了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设计需要解决运动平衡、稳定性与可控制等基本问题 ,给出了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设计原理、方法与实现途径 ;并提出了一种流体动力设计原理方案 ,设计加工了实验模型 ,在水洞中进行了验证实验。实验获得的航行体超空泡流型照片和流体动力曲线表明提出的超空泡航行体流体动力设计原理是正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空泡航行体 空泡流型 流体动力设计 水洞模型实验
下载PDF
新疆和田河流域灌丛沙堆风洞流场的实验研究(Ⅱ) 被引量:34
8
作者 李志忠 武胜利 +3 位作者 肖晨曦 刘丽梅 孙秋梅 张中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14,共6页
灌丛沙堆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风力、沙源、植物是影响灌丛沙堆发育的主要因素。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的灌丛沙堆数据为基础,按40:1的比例缩小制作成无植被“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选用区间在6~1... 灌丛沙堆是一种重要的风积地貌类型,风力、沙源、植物是影响灌丛沙堆发育的主要因素。依据风沙运动实验相似理论,以新疆和田河流域实测的灌丛沙堆数据为基础,按40:1的比例缩小制作成无植被“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选用区间在6~14m·s^-1的5组不同风速分别对沙堆模型作纯气流模拟实验流场观测,探讨在不同风力作用下灌丛沙堆表面的流场结构变化特征。模拟实验表明,气流在半球形沙堆迎风坡下部受到正面风压影响有较明显反射涡流,丘顶具有高速气流风蚀区域,而圆锥形沙堆迎风坡气流均匀爬坡加速,背风坡涡流强盛,因此两者在无沙情况下的纯气流流场结构特征、沙堆形态动力平衡特点有较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植被沙堆 风洞实验 模拟流场
下载PDF
改变入渗强度的地下水流模式实验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彦 梁杏 +1 位作者 权董杰 靳孟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6,共6页
自Tóth提出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以来,大多学者基于定水头上边界的解析解或数值模拟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发育特征,尤其是多级水流系统模式。认为复杂的盆地"地形势"就会发育多级地下水流系统,简单地形发育单一地下水流系统。利... 自Tóth提出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以来,大多学者基于定水头上边界的解析解或数值模拟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发育特征,尤其是多级水流系统模式。认为复杂的盆地"地形势"就会发育多级地下水流系统,简单地形发育单一地下水流系统。利用自主研发的地下水流系统砂槽模型进行系列实验发现,实验条件下(模型尺寸、介质和多个河谷不变)水流系统的发育受控于降水入渗强度。得出随着降水入渗强度的增大,水流系统模式由单一的区域水流系统,到复杂的多级次水流系统,再到局部的水流系统的结论;盆地多个势汇中,只有实际成为地下水排泄点的汇势才能影响地下水流系统模式,而其他的势汇只是可能的潜在势汇。实验表明,用定流量上边界(降水入渗强度)能够更好地揭示盆地地下水流系统模式发育与变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强度 地下水流模式 模拟实验 河谷势汇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流型影响喷嘴喷雾形态及液滴粒径分布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春华 宁智 +2 位作者 乔信起 李元绪 吕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37,共9页
为了获得气泡雾化喷嘴内不同气液两相流流型对喷雾形态及液滴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该文建立了气泡雾化喷雾可视化试验系统,采用试验方法获得喷嘴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及宏观喷雾形态;该文建立了喷嘴内和喷雾场中气液流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获得气泡雾化喷嘴内不同气液两相流流型对喷雾形态及液滴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该文建立了气泡雾化喷雾可视化试验系统,采用试验方法获得喷嘴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及宏观喷雾形态;该文建立了喷嘴内和喷雾场中气液流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泡状流时喷孔出口含气率呈周期振荡衰减且含气率较低,搅拌流时喷孔出口截面含气率脉动幅度及其变化较小且含气率较高(较泡状流高1倍);搅拌流时喷雾形态脉动不明显,喷雾半锥角分布比较集中,而泡状流时正好相反,搅拌流时喷雾半锥角在8°~14°范围内的占比超过70%,而泡状流不到40%。搅拌流时喷孔出口附近液滴粒径分布更加集中且随轴向距离增加分布范围变化更大,液滴平均粒径比泡状流小4%左右;在喷孔出口附近,搅拌流时液滴粒径标准差明显小于泡状流时液滴粒径标准差,较泡状流小30%以上;不同气液两相流流型时液滴粒径分布的差异随轴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气泡雾化喷射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领域喷嘴内流型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 雾化 气液两相流 流型 液滴粒径分布 可视化试验 仿真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持液率及压降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吕宇玲 杜胜伟 +1 位作者 何利民 陈振瑜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8-51,共4页
研究了不同流型下压力降与持液率的特点,以及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与持液率、气、液相流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分层流动的持液率值最高,平均压降最低;环状流动持液率值最低,平均压降值最高;段塞流动位于两者之间。分层流压降脉动信... 研究了不同流型下压力降与持液率的特点,以及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与持液率、气、液相流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分层流动的持液率值最高,平均压降最低;环状流动持液率值最低,平均压降值最高;段塞流动位于两者之间。分层流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很小,随气、液量和持液率的变化小;段塞流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最大,随气相流量和持液率的变化而变化较大,在相同气量下,方差随持液率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持液率下,方差也随气量的增大而增大;环状流的方差在分层流和段塞流之间,气相流量的变化对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的影响小,但液相流量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随着液相流量和持液率的增大,压降脉动信号的方差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压降 持液率 流型 试验
下载PDF
土壤水入渗均匀特性的染色示踪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华 王康 +1 位作者 张仁铎 唐友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利用土壤染色示踪剂,对初始水头分别为1.25,2.5和5.0 cm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入渗模式进行了全局性的观测。染色水流经过的区域被染色,通过照相记录染色分布获得实际流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水流运动的均匀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即使... 利用土壤染色示踪剂,对初始水头分别为1.25,2.5和5.0 cm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入渗模式进行了全局性的观测。染色水流经过的区域被染色,通过照相记录染色分布获得实际流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水流运动的均匀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即使在相对均匀的介质条件下,流动也表现出非均匀运动特性,入渗的均匀程度表现出随入渗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过多的增加入渗水量,对于均匀程度的影响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示踪剂 入渗试验 流动模式 均匀性
下载PDF
水平管内多孔板后的气液两相流型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杰伟 马有福 +4 位作者 吴恒亮 吕俊复 刘媛 彭安 焦乾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66-2274,共9页
多孔板后是否形成均匀分散的泡状流流型是影响多孔板废气吸收装置吸收效果的关键因素。以空气和水作为两相介质,对气液两相混合物在水平管内流经多孔板后形成的流型进行实验。通过孔径分别为2、3、4、5 mm的4只多孔板在内径98.5 mm水平... 多孔板后是否形成均匀分散的泡状流流型是影响多孔板废气吸收装置吸收效果的关键因素。以空气和水作为两相介质,对气液两相混合物在水平管内流经多孔板后形成的流型进行实验。通过孔径分别为2、3、4、5 mm的4只多孔板在内径98.5 mm水平有机玻璃管内的可视化流动及高速摄像,研究了孔径大小、气相流量变化及液相流量变化对多孔板后流型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水平管内插入多孔板后,分层/塞状流转变边界向液相流量增大方向推移,塞状/泡状流转变边界向液相流量减小方向推移;随气相流量减小或液相流量增大,多孔板后流型趋于形成泡状流;孔径大小对多孔板后流型具有重要影响,减小孔径使塞状/泡状流转变边界移向更大气相流量和更小液相流量,即形成泡状流的两相流量范围增大;随孔径减小,孔板后流型趋于由分层流直接过渡至泡状流,塞状流趋于消失。为保证多孔板吸收装置的良好流型和吸收效果,建议多孔板孔径不大于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气泡 孔板:流动 流型 可视化实验
下载PDF
入汇主河的泥石流龙头运动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春光 姚令侃 杨庆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6,共6页
作者基于野外观测资料和模型试验,提出了泥石流与主河交汇的两种模式,即:有上下分层交汇和无明显分层的潜入式交汇。建立了潜入式交汇的泥石流龙头运动方程,并讨论了模型参数的取值。计算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当主河水流费劳德数比较小(Fr&... 作者基于野外观测资料和模型试验,提出了泥石流与主河交汇的两种模式,即:有上下分层交汇和无明显分层的潜入式交汇。建立了潜入式交汇的泥石流龙头运动方程,并讨论了模型参数的取值。计算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当主河水流费劳德数比较小(Fr<0 35)时,入汇主河泥石流龙头在主河的运动速度近似以线性减速,且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混合流粘滞系数和绕流系数对龙头运动速度影响较大;泥砂沉降速度对龙头内部体积比浓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模型试验 交汇 运动方程
下载PDF
倾斜井筒岩屑运移实验研究评述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好林 李根生 +1 位作者 黄中伟 田守嶒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17,10-11,共5页
石油钻井作业中井筒岩屑运移影响钻井花费、时间及成井质量。随着定向井、水平井及大位移井等复杂结构井的广泛应用,倾斜及水平段井筒岩屑运移问题已经成为钻井作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钻井过程中井眼清洁不充分易引起一系列问题,例如卡... 石油钻井作业中井筒岩屑运移影响钻井花费、时间及成井质量。随着定向井、水平井及大位移井等复杂结构井的广泛应用,倾斜及水平段井筒岩屑运移问题已经成为钻井作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钻井过程中井眼清洁不充分易引起一系列问题,例如卡管柱、高扭矩和摩阻压耗等。笔者对岩屑运移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岩屑运移实验研究目的、影响因素分类和实验观察流型,总结了实验中主要研究因素对岩屑运移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实验尚未完善之处,提出了下步实验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井筒 岩屑运移 多相流实验 运移规律 流型
下载PDF
水平及微倾斜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特性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文红 郭烈锦 +3 位作者 程开河 韩新利 赵新伟 杨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以46号机械油、自来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对水平及微倾斜有机玻璃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观察法和流型识别仪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油、水两相的关系以及气液界面总体特征,将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进行了划... 以46号机械油、自来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对水平及微倾斜有机玻璃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及其转变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观察法和流型识别仪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油、水两相的关系以及气液界面总体特征,将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流型进行了划分,并给出了相应的流型结构及流型图。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了考虑流动参数变化影响的反相点预测关联式。按照现有的关于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转变准则以及考虑流动条件的油水乳状液的变化规律,对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各流型之间的相互转变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气相的作用使油水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流动条件下的油水混合物的物性变化也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水三相流 流型 水平管 倾斜管 油水混合物 反相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纵向沙丘和横向沙丘模拟流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李志忠 关有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0-363,共4页
实验选用半圆柱体沙丘模型脊线与风洞实验段风向构成6组不同大小的交角,通过对其纯气流绕流流场、表面压力分布以及风沙堆积形态的观测和分析,查明了纵向沙丘和横向沙丘模拟流场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纵向沙丘 横向沙丘 风洞实验 模拟流场 沙丘
下载PDF
细长体空泡流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宇文 王育才 +3 位作者 党建军 邓飞 袁绪龙 陈伟政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4-400,共7页
 在水洞中对细长体通气附体空泡流型和控制途径进行了系列模型实验研究;获得了细长体通气附体空泡五种对称基本空泡流型与三种非对称基本空泡流型;在此基础上,从水下超空化超高速自主航行体的需求出发,提出了三种可用的空泡流型:非对...  在水洞中对细长体通气附体空泡流型和控制途径进行了系列模型实验研究;获得了细长体通气附体空泡五种对称基本空泡流型与三种非对称基本空泡流型;在此基础上,从水下超空化超高速自主航行体的需求出发,提出了三种可用的空泡流型:非对称双空泡流型、尾部开式穿透非对称空泡流型和尾部半开式非对称空泡流型。并分析讨论了这三种空泡流型下航行体的重力平衡、运动控制与稳定性问题。同时,通过对有关参数的设计与控制,在水洞模型试验中实现了水下超空化超高速自主航行体的这三种空泡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泡流型 水洞模型实验 细长体 超空化航行体 攻角
下载PDF
基于CAT的水平管油水两相流动成像算法改进 被引量:5
19
作者 董勇 郭海敏 +1 位作者 李梦霞 张闪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2-266,共5页
针对电容阵列测井仪(CAT)水平井油水两相流测井资料,已有的基于高斯权重的改进多相流动成像算法的成像效果严重依赖于数据的来源,对来自某仪器的数据展示出了好的效果,而另外某仪器的数据成像效果很差。分析了已有算法的不足,指出设计... 针对电容阵列测井仪(CAT)水平井油水两相流测井资料,已有的基于高斯权重的改进多相流动成像算法的成像效果严重依赖于数据的来源,对来自某仪器的数据展示出了好的效果,而另外某仪器的数据成像效果很差。分析了已有算法的不足,指出设计成像算法时需要考虑12个探头的响应不一致性,充分考虑流型的特点。给出了水平管及近水平管油水两相流动试验的结论:当总流量不大于300m3/d时,流型是相间界面光滑层流和界面波动层流。对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提出了仅对界面附近区域进行局部插值的成像算法。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测井 油水两相流 流动试验 流型 电容阵列仪 成像算法
下载PDF
苏桥储气库生产井井下节流技术合理气水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建东 王志彬 +3 位作者 李颖川 王海军 潘众 荣伟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81,共4页
为了确定苏桥储气库有水气井井下节流技术适宜的生产气水比条件,在930m模拟实验井上,开展了空气一水两相嘴流实验。利用油嘴流型观察窗和实时采集的实验数据,分流态对嘴流现象及特点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液体段塞流... 为了确定苏桥储气库有水气井井下节流技术适宜的生产气水比条件,在930m模拟实验井上,开展了空气一水两相嘴流实验。利用油嘴流型观察窗和实时采集的实验数据,分流态对嘴流现象及特点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液体段塞流过孔眼所需生产差压远大于气体,段塞流条件下液体在嘴前回落严重,油嘴前后压力、产气量、产水量波动幅度大,嘴流稳定性差;环雾流条件下4参数波动幅度小,嘴流稳定性好。确定了苏桥储气库有水气井段塞流向环雾流转化的气水比条件为1800~2000m^3/m^3。嘴流稳定关系到举升管的正常排液,因此有水气井井下节流技术适宜的生产条件为环雾流;对于大液量气井,井筒为段塞流时嘴径不宜太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有水气井 井下节流 嘴流实验 合理气水比 流型识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