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METHOD TO CALCULATE VELOCITIES OF SOLID PHASE AND LIQUID PHASE IN DEBRIS FLOW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洪凯 唐红梅 陈野鹰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6年第3期399-408,共10页
Velocities of solid phase and liquid phase in debris flow are one key problem to research on impact and abrasion mechanism of banks and control structures under action of debris flow. Debris flow was simplified as two... Velocities of solid phase and liquid phase in debris flow are one key problem to research on impact and abrasion mechanism of banks and control structures under action of debris flow. Debris flow was simplified as two-phase liquid composed of solid phase with the same diameter particles and liquid phase with the same mechanical features. Assume debris flow was one-dimension two-phase liquid moving to one direction, then general equations of velocities of solid phase and liquid phase were founded in two-phase theory. Methods to calculate average pressures, volume forces and surface forces of debris flow control volume were established. Specially, surface forces were ascertained using Bingham's rheology equation of liquid phase and Bagnold's testing results about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les of solid phase. Proportional coefficient of velocities between liquid phase and solid phase was put forward, meanwhile, divergent coefficient between theoretical velocity and real velocity of solid phase was provided too. To state succinctly before, method to calculate velocities of solid phase and liquid phase was obtained through solution to general equations. The method is suitable for both viscous debris flow and thin debris flow. Additionally, velocities every phase can be identified through analyzing deposits in-situ after occurring of debris flow. It is obvious from engineering case the result in the method is consistent to that in real-time field ob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two-phase fluid velocities of solid phase and liquid phase calculation method VERIFICATION
下载PDF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流固耦合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特征
2
作者 刘强 李静 +4 位作者 李婷 郑明君 徐梦佳 王轩 吴明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1-459,共9页
为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探究其流固耦合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特性,根据不同介质中的流体流动规律,建立了Stokes-Darcy两相流体流动模型;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广义胡克定律,建立了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两相Stokes-Darcy流... 为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探究其流固耦合下的油水两相流动特性,根据不同介质中的流体流动规律,建立了Stokes-Darcy两相流体流动模型;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广义胡克定律,建立了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两相Stokes-Darcy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分别针对有无流固耦合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了宏观和细观的油水两相流体流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油藏有无流固耦合作用,其油水两相流体流动特性在基质区差异较大,在溶洞内差异较小,注水速度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油水流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流固耦合 油水两相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岩体突水通道骨料灌注运移堆积机制试验
3
作者 苏培莉 杨述 刘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46-4455,共10页
为揭示突水通道中骨料运移堆积的演化规律,开展了动水条件下骨料灌注试验,得到了骨料的初始沉积位置、堆积体形成方向以及堆积体极限堆积高度与水流速、骨料灌注速度等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在1.0 m/s高流速动水环境中,骨料堆... 为揭示突水通道中骨料运移堆积的演化规律,开展了动水条件下骨料灌注试验,得到了骨料的初始沉积位置、堆积体形成方向以及堆积体极限堆积高度与水流速、骨料灌注速度等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在1.0 m/s高流速动水环境中,骨料堆积体形成方向为先逆水流方向生长至投料孔底后转为顺水流方向生长;在0.3 m/s低流速条件下,采用口径36 mm漏斗投料同口径18 mm相比,骨料灌注总量相同时,其堆积体的极限高度提升了41%。基于数值力学模型——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distinct element method,CFD-DEM),研究了骨料灌注期间突水通道内流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骨料堆积体的过水阻力作用对突水通道内静水压力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突水 骨料灌注 堆积形态 固-液两相流
下载PDF
变含水量泥流本构及泥流-桥墩冲刷的流固耦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庞彪 董洪晶 +3 位作者 范文阳 谭婕婕 陈熹 戴瑛 《力学季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泥石流是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山区桥梁破坏严重.在流动过程中,泥石流受到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其本构模型会发生变化.本文对泥石流的一种特殊形式——泥流的质量含水量进行分析,将含水量引入泥浆的Herschel-Bulkley模型中,提出质量... 泥石流是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山区桥梁破坏严重.在流动过程中,泥石流受到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其本构模型会发生变化.本文对泥石流的一种特殊形式——泥流的质量含水量进行分析,将含水量引入泥浆的Herschel-Bulkley模型中,提出质量含水量及剪切速率同时变化下的泥流材料本构模型,并与成都黏土泥浆流变实验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而后基于两相流体的Navier-Stokes方程,将该本构模型应用于三维泥流-桥墩立柱冲击的流固耦合分析中,通过与相关规范及文献冲击压力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对比,证实了模型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流 本构模型 两相流 桥墩 流固耦合
下载PDF
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中颗粒黏性对液固散式流态化的影响
5
作者 祝赫 张仪 +1 位作者 齐娜娜 张锴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03-3112,共10页
采用无黏性双流体模型、基于颗粒动理学的双流体模型以及Brandani和Zhang简化双流体模型探究了颗粒黏性对液固散式流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经与文献中实验数据和Gibilaro公式计算值对比后发现:3种双流体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整体固含率,与实... 采用无黏性双流体模型、基于颗粒动理学的双流体模型以及Brandani和Zhang简化双流体模型探究了颗粒黏性对液固散式流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经与文献中实验数据和Gibilaro公式计算值对比后发现:3种双流体模型均能较好地预测整体固含率,与实验值相对偏差在3%以内,其中无黏性双流体模型和简化双流体模型对固含率预测更符合散式流态化特点;3种双流体模型对时均颗粒轴向速度预测均呈现整体环核结构的固有属性,其中简化双流体模型在较低和较高两组液速工况下预测的相对偏差平均值分别为0.277和1.028;当入口液速突然变化后,收缩过程中简化双流体模型对响应时间预测准确度略高,而膨胀过程中因低浓度区界面不稳定以及膨胀过程中床内颗粒形成的由浓到稀过渡段延长了稳定时间,3种模型预测均与理想过程存在一定偏差,其中液速较低时三者差异不明显,但液速较高时简化双流体模型准确性略高。基于颗粒动理学的双流体模型对动态过程模拟的计算耗时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化 计算流体力学 流体动力学 双流体模型 液固两相流 颗粒黏性
下载PDF
液固两相流对高压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研究
6
作者 闫冲冲 华剑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140,共9页
为探究水力压裂作业中各因素对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规律,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利用FLUENT软件研究压裂液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安装角度、公称直径、连接长度、曲率半径对活动弯头冲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动弯头易冲蚀区域... 为探究水力压裂作业中各因素对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规律,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利用FLUENT软件研究压裂液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安装角度、公称直径、连接长度、曲率半径对活动弯头冲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动弯头易冲蚀区域主要集中在弯头外侧,其最大冲蚀速率和平均冲蚀速率随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的增大而增大,随安装角度、公称直径的增大整体上逐渐减小,安装角度位于90°~180°时,最大冲蚀速率和平均冲蚀速率较小且变化平缓;随曲率半径的增大,最大冲蚀速率整体上先减小后增大,平均冲蚀速率逐渐减小;连接长度对最大冲蚀速率和平均冲蚀速率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压裂液流速是导致冲蚀速率增加的主要因素,通过合理调整压裂液流速可以大大降低活动弯头的冲蚀磨损。该研究结果可为活动弯头的现场使用、冲蚀防护、结构改进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液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活动弯头 冲蚀速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A-RAFT模型的垂直管道输送测速方法
7
作者 田惠东 邹敏 +2 位作者 陈哲涵 马飞 刘博深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9-2168,共10页
流速作为流动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垂直管道提升效率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以管道固液两相流为研究对象,研究管道测速的方法.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光流全场递归匹配模型(A-RAFT),提高了网络对速度场突变区域的估计能... 流速作为流动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垂直管道提升效率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以管道固液两相流为研究对象,研究管道测速的方法.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光流全场递归匹配模型(A-RAFT),提高了网络对速度场突变区域的估计能力;构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数据集,用于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对新提出的模型与数据集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合成的图像上实现了高精度的速度场计算,与现有其他模型相比,估计误差减小了15.6%;开展了垂直管道固体颗粒输送的模拟实验,本模型在实验中所采集的真实流场数据上同样展现了准确的估计性能,该模型对颗粒速度的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低于5%.上述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该方法在速度场中有较高的估计精度,模型有较强的泛化能力.这一研究能够为能源开采、隧道掘进、污水处理以及长距离管道运输等领域中的固液两相流特性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流 流体测速 固液两相流 神经网络 管道输送
下载PDF
过滤双流体模型的水平管道内稠油输送数值模拟
8
作者 陈羽佳 王淑彦 +3 位作者 邵宝力 袁子涵 谢磊 马一玫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5-793,共9页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 针对介观尺度下蜡晶颗粒聚团在管壁形成宏观尺度下石蜡层的现象,采用过滤双流体模型研究水平管道输送伴有固态沥青质的稠油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和传热特性.对比均匀结构曳力模型和亚格子曳力模型的模拟结果,获得了颗粒相时均体积分数、颗粒相压力和过滤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等参数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壁面温度对稠油温度分布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均匀模型Gidaspow model相比,过滤模型能够揭示蜡晶颗粒非均匀流动结构对液固两相流的变化规律.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更加接近于试验结果,Filtered modelⅡ的结果随着蜡晶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当蜡晶颗粒相体积分数增加到12%时,加入壁面修正的亚格子模型的误差仅为4.1%.而ZAMBRANO等人模拟结果与试验压降的误差为12.9%.亚格子尺度模型能够详细地再现沥青质颗粒聚团的介观尺度流动行为,为稠油输送过程中的蜡晶聚集以及流动过程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过滤双流体模型 水平管道 液固两相流 传热
下载PDF
卧式双轴固液两相均浆设备流场试验及数值模拟
9
作者 孙建成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730-1735,共6页
溶剂萃取工艺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机械搅拌设备的土壤匀浆化效果对污染土壤修复影响显著。针对3 m3处理工况,对比分析了斜桨式与铲式2种卧式搅拌设备,采用内流场可视化试验与流场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种型式搅拌器与搅拌... 溶剂萃取工艺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机械搅拌设备的土壤匀浆化效果对污染土壤修复影响显著。针对3 m3处理工况,对比分析了斜桨式与铲式2种卧式搅拌设备,采用内流场可视化试验与流场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种型式搅拌器与搅拌转速的固液混合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转速下,与斜桨式搅拌器相比,铲式搅拌器土壤体积分数方差更小,底部固相沉积更少,应力显著降低,综合性能更好;对于铲式搅拌器,随着搅拌器转速的提高,固液两相混合效果增强,搅拌装置应力、应变略微增大,超过30 r·min-1后,固液两相混合效果基本不再变化,可作为推荐的工作转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式搅拌器 固液两相流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可视化试验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unter-current flow field in the downcomer of a liquid-sol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被引量:4
10
作者 Abbas Dadashi Chao Zhang Jingxu(Jesse)Zhu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8-54,共7页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hydrodynamics in the downcomer of a liquid-sol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LSCFB) is crucial in the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xtraction process using an ion exchange LSCFB. A com...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hydrodynamics in the downcomer of a liquid-sol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LSCFB) is crucial in the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xtraction process using an ion exchange LSCFB.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o simulate the counter-current two-phase flow in the downcomer of the LSCFB.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Eulerian-Eulerian approach incorporating the kinetic theory of granular flow. The predic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our earlier experimental data. Furthermore, it is shown that the bed expansion of the particles in the downcomer is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superfcial liquid velocity in downcomer and solids circulation rate. The model also predicts the residence time of solid particles in the downcomer using a pulse techniqu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superficial liquid velocity decreases the solids dispersion in the downcomer of the LSCF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soli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DOWNCOMER two-phase flow Ion-exchange system
原文传递
基于气−水两相流的注热CO_(2)增产CH_(4)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张林峰 杨艳国 +3 位作者 穆永亮 范楠 刘康 姚文军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8,共14页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 注CO_(2)增产煤层气技术(CO_(2)−ECBM)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功能。为研究气−水两相流条件下,在含水煤层中注CO_(2)增产CH_(4)的排采规律以及不同初始含水饱和度、不同CO_(2)注入条件对CH_(4)产量、CO_(2)储存和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构建了竞争吸附、温度变化、煤体变形以及水运移的流−固−热耦合模型,通过与现场数据、已有试验以及现有模型的数值解结果,对比证明了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对模型的优势做出具体阐述,随后利用COMSOL开展了CO_(2)−ECB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CO_(2)可以提升CH_(4)产气速率和产气量,这表明了注CO_(2)增产的可行性。随着CO_(2)持续注入,储层CH_(4)浓度降低,CO_(2)浓度升高,注气井附近温度升高,生产井附近温度降低且从注气井到生产井的温度缓慢下降;注气抽采期间,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减小,气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由于有效应力、基质收缩/膨胀共同作用,储层渗透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煤层初始含水饱和度越大,CH_(4)产量越低,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小。累计CH_(4)产量最大下降15.19%,忽略煤层中水的影响会高估CH_(4)产量,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要考虑煤层水的影响;CO_(2)注入温度与注入压力越大,CH_(4)产量越大,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累计CH_(4)产量分别增加13.27%、39.77%,渗透率分别下降20.4%、46.14%,提高CO_(2)注入温度和注入压力有利于提高CH_(4)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增产 流−固−热耦合模型 气−水两相流 含水饱和度 注入温度 注入压力 渗透率 CO_(2)封存
下载PDF
垂直井筒井液携砂流动规律研究及其在油井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明忠 王卫阳 赵国景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5-392,共8页
借助自建的实验装置 ,研究了油井出砂砂粒在流体中的沉降规律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井液携砂能力计算模型 ,然后将这一研究结果与常规有杆泵抽油井生产参数设计方法相结合 ,提出了有杆泵抽油系统在携砂生产条件下的参数设计方法 .
关键词 垂直井筒 井液携砂 流动规律 油井生产 有杆泵生产系统设计 固液两相流 砂粒沉降 砂岩油藏开采
下载PDF
流固两相流的稀疏离散相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彬 颜欢 +1 位作者 刘阁 韩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00-3412,共13页
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广泛存在于化工、储运、分离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其复杂的湍流运动规律的描述是目前两相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离散相轨道模型的理论依据、建模过程... 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广泛存在于化工、储运、分离等工程实际应用中,其复杂的湍流运动规律的描述是目前两相流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对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从离散相轨道模型的理论依据、建模过程、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应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离散相既定轨道模型、随机轨道模型、改进随机轨道模型等模型,并针对离散相和连续相间的相互耦合关系进行了阐述,进而对相应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并指出离散相轨道模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对连续相脉动速度进行随机处理提出基于随机Fourier级数描述离散相合力的改进随机轨道模型,从而较好地描述离散相的运动规律,同时结合考虑两相耦合的方法建立两相流的全耦合振动动力学模型,可全面、系统地描述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的运动特征,为流固两相流中稀疏离散相模型的深入发展提供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随机轨道模型 稀疏离散相 两相耦合
下载PDF
煤层气两相流阶段的热流固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永存 王仲勋 胡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3-74,共2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相当丰富,如何有效地开发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煤岩的特殊性,煤层气在煤层中赋存的状态和流动机理与常规砂岩储层中不同,其开采过程是一个流体渗流、多孔介质弹塑性变形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极强的过程。考虑煤层气渗... 我国煤层气资源相当丰富,如何有效地开发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煤岩的特殊性,煤层气在煤层中赋存的状态和流动机理与常规砂岩储层中不同,其开采过程是一个流体渗流、多孔介质弹塑性变形与温度场耦合作用极强的过程。考虑煤层气渗流场、温度场、变形场耦合关系,根据多相流体达西渗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多孔介质弹塑性理论、有效应力原理、传热学理论建立了煤层气的气、水两相流阶段渗流方程、变形方程及温度场方程,给出了数值求解渗流方程的定解条件,从而得到煤层气在气、水两相流阶段热流固渗流数学模型,为改进和完善煤层气开采方法、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流体 固体 耦合 两相流动 数学模型
下载PDF
不同曳力模型对鼓泡床内气固两相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林亮成 郑忠 +1 位作者 陈伟 张晋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0-398,共9页
基于双流体模型,应用Fluent商业软件包对带有单喷嘴的二维鼓泡床中气固两相流进行模拟研究。采用三种基于不同机理的曳力模型;半经验的Gidaspow模型、由格子波尔兹曼方法导出的Koch-Hill模型与修正的半经验的McKeen模型,通过模拟气泡的... 基于双流体模型,应用Fluent商业软件包对带有单喷嘴的二维鼓泡床中气固两相流进行模拟研究。采用三种基于不同机理的曳力模型;半经验的Gidaspow模型、由格子波尔兹曼方法导出的Koch-Hill模型与修正的半经验的McKeen模型,通过模拟气泡的形成、上升及破裂过程,气泡形状和颗粒运动特征,计算气体泄漏率、气泡直径及气泡上升速度,对不同曳力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编程实现了Koch-Hill和McKeen曳力模型模块。通过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Gidaspow模型对气泡形状的模拟效果较好,与实验数据的误差介于其他两种模型之间;Koch-Hill模型捕捉到的气泡特征最逼真,且床层膨胀效果明显,但定量计算的误差最大;而McKeen模型与实验数据的误差最小,但对气泡形状的模拟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曳力模型 双流体模型 气固两相流 鼓泡流化床
下载PDF
90°弯管内稀疏气固两相流及固粒对壁面磨损量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柳成文 毛靖儒 俞茂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3-57,共5页
采用有限容积差分法及压力修正法,数值求解了气固两相三维稳态时均NS 方程组.应用双流体模型,在适体坐标系下对一90°方形截面弯管内的稀疏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实了计算方法的适... 采用有限容积差分法及压力修正法,数值求解了气固两相三维稳态时均NS 方程组.应用双流体模型,在适体坐标系下对一90°方形截面弯管内的稀疏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实了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指出了固粒对壁面的磨损主要取决于壁面处粒子的速度分布、碰撞角度及浓度分布.利用冲蚀模型对弯管外侧壁面上的磨损量进行了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管 气固两相流 磨损 固体颗粒 壁面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脱硫器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艳平 胡金榜 赵凯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4-459,共6页
以双流体模型为基础,结合颗粒动力学理论,对下部装有文丘里气体分布器的新型循环流化床脱硫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为全面描述气固两相的相互作用以及固相的出现对气相湍流作用的影响,模型中引入了物理意义上更加合... 以双流体模型为基础,结合颗粒动力学理论,对下部装有文丘里气体分布器的新型循环流化床脱硫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为全面描述气固两相的相互作用以及固相的出现对气相湍流作用的影响,模型中引入了物理意义上更加合理的源项公式,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验证了双流体模型方程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文丘里管特殊结构的影响,流化床提升管内颗粒浓度分布非常不均匀,颗粒速度沿提升管高度发生强烈变化,流动非常复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循环流化床脱硫反应器入口结构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双流体模型 气固两相流 进口结构
下载PDF
反吹式吸嘴流场数值分析及吸尘效率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郗元 成凯 +3 位作者 娄希同 程磊 张钦国 胡艳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提高扫路车的吸尘效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反吹式吸嘴流场进行计算,分析结构参数对吸尘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气固两相流动模型对优化后模型的吸尘效率进行计算.研究表明:吸尘口的直径不大... 为提高扫路车的吸尘效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对反吹式吸嘴流场进行计算,分析结构参数对吸尘效果的影响规律,并结合气固两相流动模型对优化后模型的吸尘效率进行计算.研究表明:吸尘口的直径不大于反吹式吸嘴宽度的0.47倍、倾角不大于105°时,分别增大吸尘口直径和倾斜角度,均可提高吸尘效率;反吹式吸嘴近地面气流速度大且方向紧贴地面,不存在气流外泄造成的二次污染;车速由5 km/h提高到15 km/h时,总除尘效率下降了27%,其中45μm粒径颗粒的分级除尘效率下降了9%,152μm粒径颗粒的分级除尘效率下降了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路车 反吹式吸嘴 CFD 气固两相流 吸尘效率
下载PDF
连续管外壁冲蚀磨损规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少胡 张益维 涂忆柳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83,共4页
基于液-固两相流和冲蚀理论,建立环空携砂压裂液冲蚀磨损连续管外壁模型,采用Grant和Tabakoff模型求解砂砾冲蚀速率,并借助实验数据验证CFD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弯曲连续管与直连续管、质量流量、砂砾粒度、压裂液注入排量及压裂液... 基于液-固两相流和冲蚀理论,建立环空携砂压裂液冲蚀磨损连续管外壁模型,采用Grant和Tabakoff模型求解砂砾冲蚀速率,并借助实验数据验证CFD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弯曲连续管与直连续管、质量流量、砂砾粒度、压裂液注入排量及压裂液黏度对连续管外壁冲蚀磨损规律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弯曲连续管冲蚀磨损严重,且最大冲蚀磨损发生在弯曲连续管与套管形成的小间隙处;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连续管冲蚀磨损愈加严重;砂砾粒度对连续管外壁冲蚀磨损影响敏感;随着注入流量的增加,连续管外壁冲蚀磨损呈快速增长趋势;压裂液黏度的增加,最大冲蚀率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管 液固两相流 冲蚀 外壁 环空加砂压裂
下载PDF
水轮机转轮固液两相三维紊流计算及磨损预估 被引量:10
20
作者 高忠信 周先进 +1 位作者 张世雄 陆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7-43,共7页
本文在两流体模型的基础上 ,使用贴体坐标的有限体积法 ,利用有科氏力修正的κ -ε -Ap两相流紊流模型建立了水轮机转轮内部的三维泥沙固液两相紊流计算模型。模型中求解了考虑压力对固粒相影响的时均Reynolds动量方程 ,并利用泥沙相的... 本文在两流体模型的基础上 ,使用贴体坐标的有限体积法 ,利用有科氏力修正的κ -ε -Ap两相流紊流模型建立了水轮机转轮内部的三维泥沙固液两相紊流计算模型。模型中求解了考虑压力对固粒相影响的时均Reynolds动量方程 ,并利用泥沙相的速度和浓度分布 ,数值计算了转轮的泥沙磨损。为了验证模型的可行性 ,用该模型计算了刘家峡HL0 0 1- 2 5模型水轮机转轮内部的三维泥沙固液两相紊流流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轮 计算 磨损 预估 水轮机 固液两相紊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