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acked-bed reactor for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1
作者 Zhao Zhang Ziqi Guo Shengfu Ji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3-30,共8页
A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c model of the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OCM) packed-bed reactor loaded with Na2WO4-Mn/SiO2 partic- ulate catalyst was set up, and an improved Stansch kinet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t... A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ic model of the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OCM) packed-bed reactor loaded with Na2WO4-Mn/SiO2 partic- ulate catalyst was set up, and an improved Stansch kinet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OCM reactions using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and Fluent software. The simulation conditions were completely the same with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at the volume velocity of the reactant was 80 mL/min under standard state, the ratio of CH4/O2 was 3,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were 800 ℃ and 1 atm, respectively. The contour of the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in the catalyst bed was analyzed, such as the species mass fractions, temperature, the heat flux on side wall surface, pressure, fluid density and velo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lculated values matched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on the conversion of CH4 and the selectivity to products (C2H6, C2H4, CO2, CO) in the reactor outlet with an error range of 4-2%. The mass fractions of CH4 and O2 decreased from 0.6 and 0.4 in the catalyst bed inlet to 0.436 and 0.142 in the outlet, where the mass fractions of C2H6, C2H4, CO and CO2 were 0.035, 0.061, 0.032 and 0.106, respectively.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laminar boundary layer, the contours of each component bent upward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boundary layer. This OCM reaction was volume increase reaction and the total moles of product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reactants. The flow field in the catalyst bed maintained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fluid density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2.28 kg/m3 in the inlet of the catalyst bed to 2.22 kg/m3 in the outlet of the catalyst bed, while the velocity increased from 0.108 m/s to 0.115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packed-bed react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Geldart C类脱硫灰颗粒在环流耦合提升管内稳定流动特性
2
作者 王成秀 宋大山 +4 位作者 李之辉 杨潇 蓝兴英 高金森 徐春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5-1496,F0004,共13页
我国CO_(2)的排放中70%来自工业领域,故工业过程的碳捕集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工业烟气中往往含有的硫氧化物会腐蚀设备并使后续脱碳等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中毒。因此,工业烟气的深度脱硫技术对后续的CO_(2)捕集或提纯过程至关重... 我国CO_(2)的排放中70%来自工业领域,故工业过程的碳捕集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工业烟气中往往含有的硫氧化物会腐蚀设备并使后续脱碳等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中毒。因此,工业烟气的深度脱硫技术对后续的CO_(2)捕集或提纯过程至关重要。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因具有脱硫效率高、无污染、停留时间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中作为脱硫剂的脱硫灰颗粒为典型Geldart C类颗粒。由于C类颗粒的强黏附性,其在循环流化床操作中容易结块,从而影响装置稳定运行。为了强化脱硫灰颗粒在循环流化床内的流动稳定性,提出了环流强化的耦合提升管反应器的概念,并自行设计搭建了一套导流筒内径100 mm、高度300 mm,外筒内径160 mm、高度760 mm,输送段内径75 mm、总高度12.6 m的环流耦合提升管。在U_(g)=4 m/s、G_(s)=45 kg/(m^(2)·s),U_(g)=7 m/s、G_(s)=25 kg/(m^(2)·s)的操作条件下,考察了环流段的压力分布、标准差以及功率谱密度。当环隙区气速为0.4 m/s时,环流流动能够实现稳定、连续的密相环流流动。在C类颗粒形成稳定流动基础上,讨论了环流耦合提升管内的流动特性分布规律,包括固含率和颗粒速度。实验发现,环流流动的设计可以强化C类颗粒的流动特性,大幅提高耦合反应器内C类颗粒脱硫灰固含率,并实现了C类颗粒循环流态化装置的稳定运行。同时,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C类颗粒新型循环流态化反应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多相反应器 流体力学 脱硫灰颗粒 Geldart C颗粒 环流反应器
下载PDF
固定床管式反应器内催化剂颗粒堆积与反应模拟
3
作者 汤之强 段晓霞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0,共10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反应动力学,针对乙烯环氧化生产环氧乙烷的反应,考察了直径40.0mm的反应管中填充不同宏观尺寸的单孔或七孔催化剂颗粒时,反应器床层平均空隙率、堆密度以及单位床层高度压降、乙烯转化率、环氧乙烷选择性等参数的...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反应动力学,针对乙烯环氧化生产环氧乙烷的反应,考察了直径40.0mm的反应管中填充不同宏观尺寸的单孔或七孔催化剂颗粒时,反应器床层平均空隙率、堆密度以及单位床层高度压降、乙烯转化率、环氧乙烷选择性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七孔催化剂颗粒,随着催化剂外径的增加,床层平均空隙率大体呈现减小的趋势,这与单孔催化剂颗粒的变化趋势类似;而床层堆密度、乙烯转化率、环氧乙烷选择性均大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与单孔催化剂颗粒的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反应器 计算流体力学 银催化剂 乙烯 环氧化 环氧乙烷
下载PDF
催化裂化汽油催化裂解生产化学品工艺研究
4
作者 辛利 李京芳 +1 位作者 季超 张耀日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769-773,共5页
以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催化裂化汽油在提升管工艺和流化床工艺催化裂解生产低碳烯烃和芳烃化学品的产物分布和性质,分析了2种工艺化学品收率以及氢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化床工艺具有更高的原料裂解深度,表现出更高的干气... 以催化裂化汽油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催化裂化汽油在提升管工艺和流化床工艺催化裂解生产低碳烯烃和芳烃化学品的产物分布和性质,分析了2种工艺化学品收率以及氢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流化床工艺具有更高的原料裂解深度,表现出更高的干气、液化气和焦炭收率,以及汽油产物中更高的芳烃质量分数。提升管工艺氢转移反应较弱,气体产物中低碳烯烃质量分数明显高于流化床工艺。反应温度提高,提升管工艺中气体产物收率增幅更大,流化床工艺中焦炭收率增加显著。在600℃反应温度下,提升管工艺低碳烯烃收率30.77%(质量分数)、芳烃收率39.71%(质量分数),总化学品收率为70.48%(质量分数),高于流化床工艺总化学品收率2个百分点以上。提升管和流化床工艺中原料氢分别有约50%和约60%转移至产物,提升管工艺化学品收率更高而氢消耗更少,体现出提升管工艺对原料氢有更高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汽油 催化裂解 低碳烯烃 芳烃 提升管 流化床
下载PDF
Bioleaching of refractory gold ore (Ⅲ)--Fluid leaching Jinya refractory gold concentrate by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被引量:1
5
作者 闵小波 柴立元 +3 位作者 陈为亮 于霞 张传福 邝中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CSCD 2002年第2期334-339,共6页
A novel fluidized bed reactor was designed and installed for bioleaching in a semi continuous way, by which a process for bioleaching cyanidation of Jinya refractory gold arsenical concentrate was studied. The arsenic... A novel fluidized bed reactor was designed and installed for bioleaching in a semi continuous way, by which a process for bioleaching cyanidation of Jinya refractory gold arsenical concentrate was studied. The arsenic extraction rate reaches 82.5% after 4 day batch biooxidation of the concentrate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 of pH 2.0, ferric ion concentration 6.5?g/L and pulp concentration 10%. And leached rate of gold in the following cyanidation is over 90%. The parameters of three series fluidized bed reactors exhibit stability during the semi continuous bioleaching of the concentrate. Arsenic in the concentrate can be got rid of 91% after 6 day leaching. Even after 4 days, 82% of arsenic extraction rate was still obtained. The recovery rates of gold are 92% and 87.5% respectively in cyaniding the above bioleached residues.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a base for further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gol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融砷金浓缩物 流化床反应器 半连续生物滤化 难融金矿 氧化铁硫杆菌
下载PDF
甲醇反应器的CFD模拟与换热优化
6
作者 陈一骏 魏顺安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3期1-2,63,共3页
混合气制备甲醇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工业生产甲醇方法,利用CFD软件模拟甲醇的固定床反应器,在Fluent中输入主副反应的动力学,得到模拟结果并针对该强放热反应提出设备换热上的优化方案,在提高甲醇产量的同时,保证反应器内部有较高的正向反... 混合气制备甲醇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工业生产甲醇方法,利用CFD软件模拟甲醇的固定床反应器,在Fluent中输入主副反应的动力学,得到模拟结果并针对该强放热反应提出设备换热上的优化方案,在提高甲醇产量的同时,保证反应器内部有较高的正向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固定床反应器 计算流体力学 换热优化
下载PDF
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反应器不同分配器中液体分布的CFD模拟
7
作者 罗成 范晓勇 +6 位作者 朱永红 田丰 崔楼伟 杜崇鹏 王飞利 李冬 郑化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538-4549,共12页
中低温煤焦油(LTCT)是一种高密度、高黏度的重质油品,加氢处理是对其清洁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其过程主要在滴流床反应器(TBR)内完成。气液分配器作为TBR中的重要部件,影响着反应器中催化剂床层的表现。本文建立了基于Euler-Euler方法的计... 中低温煤焦油(LTCT)是一种高密度、高黏度的重质油品,加氢处理是对其清洁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其过程主要在滴流床反应器(TBR)内完成。气液分配器作为TBR中的重要部件,影响着反应器中催化剂床层的表现。本文建立了基于Euler-Euler方法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并根据已报道的文献冷模实验结果完成模型验证,对LTCT和氢气在4种分配器(泡罩型、多孔烟囱型、齿缝烟囱型和气提管型)中的流动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了分配器液相的分布、流动行为以及进出口压降;并且引入液体分布不均匀度(M_(f))概念,对4种分配器的气液分配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LTCT通过泡罩型分配器后的液相覆盖范围最广;泡罩型分配器在y=-200mm截面处Mf为0.13,分配效果最好,且气液两相流集中现象不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 滴流床反应器 分配器 两相流动 计算流体力学 模拟
下载PDF
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数值模拟及中试实验研究
8
作者 朱仁诚 陈义会 +1 位作者 唐碧超 胡湛波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3期15-21,共7页
以中试规模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FBBR)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模拟了反应器内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曝气量组合下的流动模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HRT和曝气量的增加,流动模式从单涡旋向多涡旋转变。与HRT相比,... 以中试规模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FBBR)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模拟了反应器内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曝气量组合下的流动模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HRT和曝气量的增加,流动模式从单涡旋向多涡旋转变。与HRT相比,曝气量的增加对含气率、液速、流型等的贡献更为显著,进而通过均匀性指数分析得到HRT为9 h、曝气量为0.75 m^(3)/h时,为污染物去除最佳条件。进行实际污水处理实验,通过响应面与遗传算法优化,综合调整后HRT为9.5 h,曝气量为0.72 m^(3)/h时,整体处理效果最佳,COD、氨氮、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5.78%、90.97%、46.12%,不同工况下处理效果与CFD模拟预测变化趋势一致。利用CFD数值模拟能有效地指导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优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 计算流体动力学 流动模式 响应面 污水处理
下载PDF
丙烯腈装置流化床反应器的正交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孙德敏 吴刚 +2 位作者 薛美盛 张志刚 张玉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30-435,共6页
本文介绍了丙烯腈装置流化床反应器操作条件的正交优化设计以及现场试验结果.正交优化试验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正交优化设计对确定影响化工反应器收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反应器操作条件。
关键词 丙烯腈 流化床反应器 正交优化
下载PDF
氧热法电石生产气流床反应器性能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洋 李文涛 +1 位作者 窦雅玲 刘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1,共5页
针对氧热法电石生产工艺中气流床反应器内的燃烧放热和电石生成的吸放热耦合体系,建立了包含传质、传热和反应的多相反应器模型,基于模拟重点考察了反应器几何参数和操作条件对器内传递和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体通过气流床中... 针对氧热法电石生产工艺中气流床反应器内的燃烧放热和电石生成的吸放热耦合体系,建立了包含传质、传热和反应的多相反应器模型,基于模拟重点考察了反应器几何参数和操作条件对器内传递和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体通过气流床中的预热段、扩大段时,温度达到1000 K以上,反应段的局部温度达到3000 K以上,可以满足原料预热和电石合成需要的温度;(2)焦炭的粒度增大,其火焰中心位置下移,可以更好地为底部电石合成反应提供热量;但是焦炭的粒度增大,气体出口温度变大,能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适宜焦炭粒度为120μm,对合成电石和减小能耗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石合成 气流床反应器 数值模拟 焦炭粒度 火焰中心
下载PDF
流化床三维电极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焦化废水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垒 段爱民 +3 位作者 王丽娜 付本全 刘霞 吴高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0-374,共5页
研究了以焦粒为粒子电极的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对二级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采用以焦粒为粒子电极的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COD去除率依赖于粒子投加量、电流密度、电导率、pH值、曝气... 研究了以焦粒为粒子电极的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对二级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采用以焦粒为粒子电极的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COD去除率依赖于粒子投加量、电流密度、电导率、pH值、曝气量等操作参数的影响。在电导率(以S计)为7.1 m.cm-1,曝气量为160 L.h-1,电流密度(以A计)为48 m.cm-2,pH值为5.0,投加量30 g.L-1时,电解30 min,COD的去除率超过60%,表明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在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有很好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 COD去除率 深度处理
下载PDF
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先进控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伟 薛美盛 +1 位作者 张毅 刘云松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CAS 2008年第3期58-61,66,共5页
温度是丙烯腈生产的重要条件,在研究丙烯腈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进料系统PID控制器参数进行了整定,进一步采用阶梯式控制策略,用渐消记忆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模型实现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反应温度的广义预测控制,较好... 温度是丙烯腈生产的重要条件,在研究丙烯腈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进料系统PID控制器参数进行了整定,进一步采用阶梯式控制策略,用渐消记忆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模型实现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反应温度的广义预测控制,较好地解决了由反应器进料流量波动、反应压力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反应温度的大幅波动问题,提高了反应器温度的控制品质,同时也提高了丙烯腈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 流化床反应器 反应温度 先进控制 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
下载PDF
自适应在线稳态优化方法及其在丙烯腈装置上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德敏 张志刚 +1 位作者 薛美盛 吴刚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3-80,共8页
介绍了一种自适应优化方法,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结构辨识确定系统的模型结构,采用在线运行数据拟合过程动态模型参数,并依此计算目标函数相对于各操作参数的梯度,最终确定优化的方向.根据算法设计的计算机软件ANOPT在一个丙烯... 介绍了一种自适应优化方法,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结构辨识确定系统的模型结构,采用在线运行数据拟合过程动态模型参数,并依此计算目标函数相对于各操作参数的梯度,最终确定优化的方向.根据算法设计的计算机软件ANOPT在一个丙烯腈装置上得到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适应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寻优速度快等特点,并且不需在线组分分析仪表,非常适用于实际工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辨识 自适应优化法 丙烯腈装置
下载PDF
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性能的模拟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沛存 宫晓燕 陈晓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48-1053,共6页
针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腈纶厂丙烯腈装置应用新技术改造后,反应器性能发生较大变化,丙烯腈收率达不到设计值的情况,建立了多釜串反应器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了反应器性能出现异常的可能原因,并制订... 针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腈纶厂丙烯腈装置应用新技术改造后,反应器性能发生较大变化,丙烯腈收率达不到设计值的情况,建立了多釜串反应器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了反应器性能出现异常的可能原因,并制订了相应措施。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基本反映了床层中的传递和反应特性,可用于反应器模拟和分析。利用该模型得到的优化操作参数为:氨气与丙烯的摩尔比1.12~1.15、空气与丙烯的摩尔比9.5~10.0、操作压力0.145~0.155 MPa、操作温度435~445℃。技术改造后反应器性能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扩能幅度太大,催化剂装填量增加,总进气量增加,造成床层偏高,深度氧化加剧。在调整了反应器的操作参数及采取降低投料负荷、减少催化剂装填量、反应器上部高出换热管的部分设简易内构件等措施后,丙烯腈收率一直保持在较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反应器 数学模型 丙烯腈 模拟
下载PDF
径向移动床反应器流场特性及其数学模拟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金福 景山 +3 位作者 王铁峰 金涌 马燮琦 高丽萍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35-441,共7页
本文根据主流道变质量流及颗粒床层气固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完整的径向移动床反应器流体力学数学模型,开发了模拟计算床层气相二维流场的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及相应的计算程序。借此可以模拟计算床层气相压力和轴径向速度的二维分布、内... 本文根据主流道变质量流及颗粒床层气固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完整的径向移动床反应器流体力学数学模型,开发了模拟计算床层气相二维流场的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及相应的计算程序。借此可以模拟计算床层气相压力和轴径向速度的二维分布、内外主流道压力和流速分布以及布气孔道的过孔气速和压降。根据模拟计算结果,提出首先优化设计两主流道截面积分配,然后采用变开孔率设计消除开孔区端效应的两步设计方法。借此实现径向移动床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及优化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移动床 反应器 流体流动 设计 模拟 移动床
下载PDF
载氧型氧化还原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廷录 余长春 沈师孔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对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模型、循环流化床反应工艺及载氧型催化剂的制备、成型、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烃类的选择性催化氧化工艺已有较大的改进,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得到广泛... 对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催化反应的机理与动力学模型、循环流化床反应工艺及载氧型催化剂的制备、成型、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烃类的选择性催化氧化工艺已有较大的改进,循环流化床反应器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催化剂的晶格氧在烃类选择氧化反应中的作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但对载氧型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性能尚缺乏较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氧型 催化剂 氧化 顺酐 还原
下载PDF
钼酸铵的硫化床热分解与还原 被引量:12
17
作者 徐志昌 张萍 《中国钼业》 1995年第4期3-6,共4页
叙述了在采用流化床和固定沫热分解与还原钼酸铵过程中控制用粉粒度与形状的两种工艺试验结果,比较了它们的技术经济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流化床热分解与还原工艺,不仅能生产出粒度和形状可控的优质钼粉产品,而且能实现大规模、自动... 叙述了在采用流化床和固定沫热分解与还原钼酸铵过程中控制用粉粒度与形状的两种工艺试验结果,比较了它们的技术经济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流化床热分解与还原工艺,不仅能生产出粒度和形状可控的优质钼粉产品,而且能实现大规模、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经济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酸盐 钼粉 流化床反应器 热分解 还原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的模拟与离线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伟 张述伟 +3 位作者 王长英 张沛存 严仲明 王效斗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02年第2期172-178,共7页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工业合成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与梯度下降法相结合的方法训练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阀值。经过训练和可靠性检验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模拟要求。利用单纯型算法与遗传算法相...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工业合成丙烯腈流化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与梯度下降法相结合的方法训练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阀值。经过训练和可靠性检验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模拟要求。利用单纯型算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对合成丙烯腈工业流化床反应器进行了操作条件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离线优化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单纯型法 流化床反应器 丙烯腈
下载PDF
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的冷模探索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黄克峰 毛安国 +1 位作者 许克家 侯栓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7-53,共7页
提出了一种由提升管加流化床层以及旋风分离器组成的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结构,在大型冷模装置上考察了床层料位、床层线速、快分结构对装置催化剂回收的影响,给出了装置的适宜操作条件,并对反应器催化剂稀相密度进行了关联计算。装置... 提出了一种由提升管加流化床层以及旋风分离器组成的催化裂化新型反应器结构,在大型冷模装置上考察了床层料位、床层线速、快分结构对装置催化剂回收的影响,给出了装置的适宜操作条件,并对反应器催化剂稀相密度进行了关联计算。装置运行结果表明,在料位上限平稳运行时,旋风分离器入口催化剂的密度在0.62~3.75kg/m^3,说明催化剂回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提升管反应器 流化床 旋风分离器 数据关联
下载PDF
活化温度对Cr/SiO_2系催化剂结构及催化乙烯聚合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鉴 刘富龙 +1 位作者 张健伟 祝宝东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19年第1期60-63,共4页
通过浸渍负载碱式醋酸铬、脉冲流化程序升温焙烧活化法制备了硅胶负载型铬系催化剂(Cr/SiO2),研究了活化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变化不大,但是平均孔径和Cr(Ⅵ)含量... 通过浸渍负载碱式醋酸铬、脉冲流化程序升温焙烧活化法制备了硅胶负载型铬系催化剂(Cr/SiO2),研究了活化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升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变化不大,但是平均孔径和Cr(Ⅵ)含量有所下降;硅胶破损程度加剧,但大部分硅胶能保证完整的球状结构,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增加,在700℃活化的催化剂活性最高,达到18.3 gPE·(gcat·h)-1。用脉冲流化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聚合活性均随聚合反应时间的增加先快速上升随后迅速降低并趋于一个稳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系催化剂 脉冲流化 活化温度 乙烯聚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