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1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w Rate Measurement of Gravity Infusion Set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Drop Counter: A Pilot Study
1
作者 Rina Sakai Shuichi Tanaka +3 位作者 Kaya Murakami Tomomi Mizuhashi Kazuhiro Yoshida Masanobu Ujihira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年第7期129-135,共7页
Developing a novel drop counter by introduc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oncept has been vigorously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Understanding the newly introduced drop counter’s flow rate control accuracy and flow rate ... Developing a novel drop counter by introduc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oncept has been vigorously conducted in recent years. Understanding the newly introduced drop counter’s flow rate control accuracy and flow rate count feature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safety in infusion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ed to verify if the new drop counters could secure accurate flow rate and drip count by conducting actual flow rate measurements using gravimetry and functional evaluation. A drop counter was attached to each drip chamber of the infusion set, and an IV drip was conducted at the 100 ml/h flow rate. The weight of discharged physiological saline was measured to plot trumpet curves. Next,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drop counters were evaluated to determine if they maintained drip count accurac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ir position angles. The flow rate errors in all conditions indicated trumpet-like curves, exhibiting an overall error range within ±10% in all observation windows. Although every drop counter successfully detected and measured dripping, it was challenging in some counters to detect dripping when the drip chamber was tilted. In comparing adult and pediatric IV sets, the adult IV set was found to be less likely to detect dripping in the angled position.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ults were confirmed between high and low flow rates, suggesting that the drop count function would not be affected by the flow rate in the ranges of typical infusion practices. Doppler sensors have a wide range of measurements and high sensitivity;the dripping was detected successfully even when the drip chamber was tilted, probably 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se sensors. In contrast, miscounts occurred in those equipped with infrared sensors, which could not detect light intensity changes in tilted positions. Understanding the tendencies in flow rate errors in infusion can b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infusion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Infusion Set Drop Counter IV fluids Flow rate Trumpet Curves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New Weighted Slippery Water Fracturing Fluid System
2
作者 Yuanfan Shi Weichu Yu +5 位作者 Dongkui Zhou Fei Ding Wengming Shu Ying Zhang Yiwen Ju Zhengdong Lei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24年第8期2101-2111,共11页
Deep and ultra-deep reservoirs have dense matrix and high fracture pressure, which leads to high pressure and difficulty in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Conventional aggravated fracturing fluids have the problems of low a... Deep and ultra-deep reservoirs have dense matrix and high fracture pressure, which leads to high pressure and difficulty in fracturing construction. Conventional aggravated fracturing fluids have the problems of low aggravation efficiency, high friction resistance, etc., and the reduction of construction pressure cannot reach the theoretical effect.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adopts the weighting agent HD160 and the drag reducing agent JHFR-2 to form a new type of weighted slippery water fracturing fluid system. And the weighting performance, drag reduction performance, corrosion performance, anti-expansion performance and reservoir damage of this system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nsity of the system is adjustable within 1.1 - 1.6 g·cm−3, and the drag reduction rate can be up to 68% at 1.5 g·cm−3, with low corrosion rate, surface tension less than 28 mN·m−1, anti-expansion rate as high as 94.5%, and the damage rate of 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less than 10%, which is of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ravated Fracturing fluid Aggravator Slickwater Corrosive Properties Anti-Swelling rate
下载PDF
GLOBAL EXISTENCE AND OPTIMAL CONVERGENCE RATES OF SOLUTIONS FOR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MAGNETIC FLUID SYSTEM
3
作者 Yin LZ Ruiying WEI Zheng-an YAO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469-490,共22页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the electromagnetic fluid system in three-dimensional whole space R^3. Under assumption of small initial data, we establish the unique global solution by energy method. Moreover, we obtain th... 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the electromagnetic fluid system in three-dimensional whole space R^3. Under assumption of small initial data, we establish the unique global solution by energy method. Moreover, we obtain the time decay rates of the higher-order spatial derivatives of the solution by combining the L^p-L^q estimates for the linearized equations and an elaborate energy method when the L^1-norm of the perturbation is bou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fluid DECAY rates Fourier-splitting method
下载PDF
基于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的页岩气压裂液滤失定量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琳琳 蔺小博 +3 位作者 冷静怡 周长静 马占国 肖元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8,共7页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常使用水力压裂技术提高单井产量,然而压裂现场数据表明,大量压裂液会滞留在地层中导致压裂液的返排率较低,将对储层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压裂液滤失机理并准确预测压裂液滤失量,首先建立了由毛细... 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常使用水力压裂技术提高单井产量,然而压裂现场数据表明,大量压裂液会滞留在地层中导致压裂液的返排率较低,将对储层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压裂液滤失机理并准确预测压裂液滤失量,首先建立了由毛细管力作用引起的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然后对压裂液滤失量进行定量计算,并在现场进行了验证。最后,引入无量纲吸入率参数分析了控制压裂液滤失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施工中大约50%~95%的压裂液通过基质吸入,压裂液吸入量仅与吸入率参数、裂缝面积和吸收时间有关;(2)当润湿相黏度与非润湿相黏度之比超过阈值时,吸入率参数主要由岩石的孔径分布参数决定,流体黏度的影响非常有限;(3)当孔径分布参数介于0.5~0.7时,吸入率参数达到相对较高的值,即更多的压裂液被吸收到地层中;(4)当润湿相黏度与非润湿相黏度之比大于10,孔径分布参数小于0.8时,优化后的自吸模型具有较大的适用性;(5)由毛细管力机理引起的压裂液滤失量与实际储层观察到的滤失量相近,可认为页岩储层有足够的存储滤失液的能力,不会影响地下水层中的饮用水。结论认为,建立的压裂液自发吸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液滤失量,为非常规油气的生产及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毛细管力 滤失 自发吸入 吸入率参数 流体黏度 孔径分布参数
下载PDF
地下盐岩溶腔储库单井水平溶解建造流体运移研究
5
作者 李超 梁卫国 +2 位作者 张胜利 肖宁 李静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7-1265,1297,共10页
为提高水平盐穴储库单井后退式溶腔建腔速率,通过相似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开展建腔期注水方向对腔内流体运移规律影响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入淡水接触腔内卤水后浓度会迅速升高,当浓度达到23%左右变为缓慢升高;上下同时入射有利于... 为提高水平盐穴储库单井后退式溶腔建腔速率,通过相似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开展建腔期注水方向对腔内流体运移规律影响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入淡水接触腔内卤水后浓度会迅速升高,当浓度达到23%左右变为缓慢升高;上下同时入射有利于快速溶腔,垂直向下入射有利于建造更大腔体。相似模型试验流体运移规律与数值模拟基本一致,证明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试验发现:腔内流体主要分为羽流区、边界溶解区、对流扩散区和底部饱和区4个区域;改变注水方向使羽流区流体浓度和流速改变,进而影响边界溶解区高度,与水平入射相比,垂直向上入射、上下型入射、四周型入射和垂直向下入射高度增加了22.2%、26.9%、51.1%、135.6%;改变注水方向使淡水初始向下流速改变,进而改变底部饱和区高度,与水平入射相比,垂上、四周、上下、垂下入射高度降低0%、12.9%、29.9%、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水平溶腔 注水方向 流体运移 溶解速率 后退式建腔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水平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
6
作者 黄全华 黄智程 +4 位作者 杨亚涛 刘书炳 王定峰 颜学成 刘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0,共8页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捕捉典型流态,发现管斜角在45°~60°出现过渡流,通过编制流态识别程序进一步确定管斜角为46°时开始出现过渡流,此时携液最困难。基于液滴理论,引入井斜修正系数,建立了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新模型在长北区块气井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新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由强到弱影响气井携液能力的因素依次为油管内径、井底流压、井斜角、井底温度。绘制的临界携液流量图版为后期开展停喷井治理措施的时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气液比 水平井 积液机理 液滴模型 流态实验 临界携液流量
下载PDF
熔石英元件磁性复合流体抛光去除特性研究
7
作者 叶卉 李壮 +2 位作者 王健 姜晨 孙来喜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4-225,共12页
基于磁性复合流体(Magnetic Compound Fluid,MCF)抛光技术开展了熔石英元件抛光工艺研究,对比了传统MCF和超声辅助MCF(以下简称UMCF)抛光对熔石英材料去除特性的影响,探究了不同抛光时间下MCF和UMCF抛光对熔石英材料去除量/去除率和表... 基于磁性复合流体(Magnetic Compound Fluid,MCF)抛光技术开展了熔石英元件抛光工艺研究,对比了传统MCF和超声辅助MCF(以下简称UMCF)抛光对熔石英材料去除特性的影响,探究了不同抛光时间下MCF和UMCF抛光对熔石英材料去除量/去除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构建了与抛光应力和抛光时间有关的材料去除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MCF,UMCF在提高材料去除率和降低表面粗糙度方面均有优势。两种抛光方式下材料去除机制均为弹塑性去除,UMCF抛光获得的表面粗糙度相比于MCF抛光优化了68.88%。由于流体动压力和超声振动压力的联合作用,UMCF抛光材料去除率最高可达5.74×10^(-3)mm^(3)/min,相比于MCF抛光提升了4.04倍。MCF和UMCF抛光材料去除率与抛光应力和抛光时间均呈现幂函数相关性,且在UMCF抛光中抛光应力对去除率的影响权重大于MCF抛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复合流体抛光 超声振动辅助 材料去除率 粗糙度 抛光应力
下载PDF
胃肠微环境下吻合钉仿生表面对细菌黏附的微流场仿真
8
作者 冯荣川 胡亚辉 +4 位作者 马言 张春秋 刘淑红 刘帮 付蔚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9-345,共7页
目的模拟在吻合钉植入人体以后,吻合钉表面与肠壁组织之间的微流场环境,研究其仿生疏水化表面对细胞外液流速和壁面处流体剪切力的影响,进而通过流场的变化调控细菌的黏附。方法观察鲨鱼皮肤微结构,建立细菌在微流场环境中的简化二维运... 目的模拟在吻合钉植入人体以后,吻合钉表面与肠壁组织之间的微流场环境,研究其仿生疏水化表面对细胞外液流速和壁面处流体剪切力的影响,进而通过流场的变化调控细菌的黏附。方法观察鲨鱼皮肤微结构,建立细菌在微流场环境中的简化二维运动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模拟静态流场和动态流场中,细菌分别在光滑表面和微织构表面的运动,比较两种表面环境下细菌周围的流场特征和流体剪切力,分析流体剪切力影响细菌黏附的内在机制。结果仿生微织构的加入增强了微流场内细胞外液的流速,在静态流场中流体对细菌的黏滞作用较小;动态流场中流体对细菌的推动作用更强;一定范围内的微坑宽度使微织构壁面所受流体剪切力更大。结论吻合钉的仿生微织构表面,加快了细胞外液的流速,提高了微织构壁面和细菌所受流体剪切力,对细菌的附着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吻合钉抑菌表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鲨鱼皮肤结构 吻合钉 抑菌性 细胞外液流速 壁面剪切力
下载PDF
无菌体液分离病原菌菌种构成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变迁
9
作者 吕宏培 王远 +2 位作者 刘丽萍 王优良 曹明月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1156-1166,共11页
目的了解2017—2023年本院无菌体液标本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本地区医疗机构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及时依据。方法选取2017—2023年本院无菌体液标本,排除同一患者重复株,使用WHONET 5.6软件对药物敏感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了解2017—2023年本院无菌体液标本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本地区医疗机构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及时依据。方法选取2017—2023年本院无菌体液标本,排除同一患者重复株,使用WHONET 5.6软件对药物敏感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菌株671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927株,革兰阳性球菌2530株,真菌145株,厌氧菌59株。分离病原菌前五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目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升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平均为1.2%和12.8%。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且有降低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且稳定。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1.2%和71.4%,两者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稳定,MRSA的检出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均保持高度活性,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稳定。结论2017—2023年本院无菌体液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及时监测病原菌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可有效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体液 病原菌 耐药性 耐药率变迁
下载PDF
基于井筒-地层置换效应的页岩油钻井环空流体温度分布
10
作者 王江帅 任茜钰 +6 位作者 邓嵩 汪海阁 崔猛 徐守坤 徐明华 李军 殷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为了准确掌握井筒钻井液与地层页岩油置换条件下的环空流体温度分布规律,基于流体流动与传热理论,充分考虑置换后环空混合流体流动方式和热物性参数的变化,建立页岩油钻井环空流体温度分布预测模型,探究置换条件下环空流体温度分布规律... 为了准确掌握井筒钻井液与地层页岩油置换条件下的环空流体温度分布规律,基于流体流动与传热理论,充分考虑置换后环空混合流体流动方式和热物性参数的变化,建立页岩油钻井环空流体温度分布预测模型,探究置换条件下环空流体温度分布规律,并分析置换位置、置换流体类型、置换速率对环空流体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置换条件下的环空流体温度高于正常循环条件下的温度;置换发生在井底时,环空流体温度分布曲线无明显拐点,而置换发生在非井底时,曲线存在明显拐点,且拐点位置与置换点位置一致;与低比热容的地层页岩油相比,高比热容的地层水与井筒钻井液发生置换时环空流体温度更高;当地层页岩油侵入速率大于井筒钻井液漏失速率时,置换速率越大,置换后的环空流体温度越高,反之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钻井 环空流体温度 置换位置 置换流体类型 置换速率
下载PDF
利用体外胃蛋白酶-胰酶-盲肠液法评价驴不同粗饲料组合的营养物质降解率与组合效应
11
作者 刘畅 赵艳丽 +3 位作者 郭晓宇 郭咏梅 郑亚光 闫素梅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83-3191,共9页
本试验利用体外三步法(胃蛋白酶-胰酶-盲肠液法),比较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的营养物质体外胃-小肠-盲肠降解率(GICD)与胃-小肠的体外降解贡献率;并以经胃与小肠降解后的残渣为底物研究其盲肠体外发酵参数,探究主要粗饲料的组合效应,为驴... 本试验利用体外三步法(胃蛋白酶-胰酶-盲肠液法),比较研究不同粗饲料组合的营养物质体外胃-小肠-盲肠降解率(GICD)与胃-小肠的体外降解贡献率;并以经胃与小肠降解后的残渣为底物研究其盲肠体外发酵参数,探究主要粗饲料的组合效应,为驴生产中粗饲料资源的科学搭配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依据。试验选择成年健康德州驴作为盲肠液供体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将谷草与玉米秸秆的混合草(谷草∶玉米秸秆=6∶4)作为对照组(CON组),其余3组分别利用苜蓿草、全株玉米青贮和羊草等比例替代CON组中20%的谷草和玉米秸秆混合草,依次为Ⅰ组、Ⅱ组和Ⅲ组。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Ⅱ组干物质(DM)和有机物(OM)的GICD与消化能(DE)及Ⅰ组粗蛋白质(CP)的GICD显著升高(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中性洗涤纤维的GICD及Ⅰ组和Ⅲ组酸性洗涤纤维的GICD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半纤维素的GICD差异不显著(P>0.05)。Ⅰ组和Ⅱ组的DM和OM在胃-小肠(盲肠前)的体外降解贡献率及Ⅰ组、Ⅱ组和Ⅲ组的CP体外降解贡献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体外盲肠发酵结果表明,各组间pH与氨态氮浓度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CON组的菌体蛋白(P=0.091)与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75)有低于其他组的趋势。在3、24和48 h,CON组的产气量均有低于其他3组的趋势(P=0.061,P=0.096,P=0.080);在其余时间点,各组间产气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多项组合效应值(MFAEI)从高到低依次为Ⅱ组、Ⅰ组、Ⅲ组和CON组。综上可知,将苜蓿草、全株玉米青贮和羊草分别替代20%的谷草和玉米秸秆混合草,均产生正组合效应,提高了营养物质降解率和盲肠发酵功能,尤以苜蓿草和全株玉米青贮替代组的组合效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胃-胰酶-盲肠液法 营养物质降解率 盲肠体外发酵 组合效应
下载PDF
江西某三甲医院2013—2022年临床无菌体液标本分离的酵母菌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特点
12
作者 邓林强 陈益国 +1 位作者 陈会 杜宇娜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8-1174,共7页
目的了解江西某三甲医院无菌体液中酵母菌分布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3—2022年无菌体液标本分离出酵母菌的分布和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①从临床无菌体液标本中... 目的了解江西某三甲医院无菌体液中酵母菌分布及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3—2022年无菌体液标本分离出酵母菌的分布和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①从临床无菌体液标本中共分离出1028株酵母菌,以念珠菌属为主(95.2%),白念珠菌分离出398株(38.7%),近平滑念珠菌有239株(23.2%),其他酵母菌如新型隐球菌45株(4.4%),菌株分布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②1028例分离出酵母菌的患者中,年龄以18~<65岁为主(53.1%),年龄段人员分布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标本分离率最高的是血液标本(41.1%),其次是尿液标本(12.6%),标本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标本来源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患者总分离率占比较高(40.5%),门诊分布较少(1.2%),病区分布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01)。③1028株酵母菌中,近平滑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为32.2%,高于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占比(均在10%以下);对伊曲康唑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为6.3%,低于光滑念珠菌(37.0%)和热带念珠菌(60.9%)的占比;对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76.2%和88.7%)也高于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非野生型菌株占比为2.2%~20%。结论某院2013—2022年无菌体液标本分离出的酵母菌在菌株、患者年龄、病区和标本种类分布存在差异。不同的酵母菌对抗真菌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在治疗其感染时需结合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体液标本 酵母菌 抗真菌类药物 念珠菌属 非野生株 敏感率
下载PDF
多唇往复滑环式组合密封数值模拟与分析
13
作者 王跃明 刘丽丽 +3 位作者 吕晓仁 项冲 黄乐 郭飞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2,共8页
构建一种适用于多唇往复滑环式组合密封的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中包含固体力学分析、流体力学分析、接触力学分析、流固耦合分析。以含有3段密封唇的PS封为例,基于数值模型求解得到密封面油膜厚度分布、油膜压力分布、粗糙峰接触压力分布,... 构建一种适用于多唇往复滑环式组合密封的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中包含固体力学分析、流体力学分析、接触力学分析、流固耦合分析。以含有3段密封唇的PS封为例,基于数值模型求解得到密封面油膜厚度分布、油膜压力分布、粗糙峰接触压力分布,以及内外行程的流量和密封界面的摩擦力。该数值计算方法解决了多唇密封中边界条件难确定的问题,通过迭代计算可得到稳态运行时各密封唇的边界条件。明确多唇PS封的密封机制,分析不同往复速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唇PS封内外行程中各唇边界条件差异较大,外行程中,两唇之间的空隙处存在一定压力,内行程中空隙压力为0;外行程的密封面接触压力要小于内行程;增大往复速度会使多唇PS封净泄漏增加,摩擦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密封 泄漏率 多唇密封 往复式密封 密封性能
下载PDF
天然气储层裂隙中气-液两相流的流态转变条件数学模型
14
作者 闫晋 倪小明 +3 位作者 郭盛强 何庆宏 赵彦伟 宋金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64,共10页
气-液两相在储层裂隙中流动时可能存在气泡流、段塞流、环雾流等流态,查明流动时流态转变条件能为气-液两相流流态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有助于天然气井的生产管控。根据气-液两相流不同流态的流动特点,结合连续介质控制理论和动量守恒... 气-液两相在储层裂隙中流动时可能存在气泡流、段塞流、环雾流等流态,查明流动时流态转变条件能为气-液两相流流态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有助于天然气井的生产管控。根据气-液两相流不同流态的流动特点,结合连续介质控制理论和动量守恒原理,构建了气泡流-段塞流-环雾状流等流态之间转变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各流态间变化的临界条件和主控因素,通过气-液运移产出微观流动物理模拟试验验证了所建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气-液两相在裂隙中的流态转变是气/液相的物理性质、注气通道孔径、裂隙流动通道孔径、气相流体流速、液相流体流速等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气泡流与段塞流能否转变主要取决于初生气泡大小、流动通道空间、液相界面波高度;段塞流与环雾流间能否转变取决于气相流体能否击碎液相流体并使之悬浮。不同流态间转变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气泡流与段塞流相互转变的主控因素为裂隙系统的孔径,注气通道孔径越大、流动通道孔径越小,越容易发生段塞流;段塞流与环雾流相互转化的主控制因素为流体流速、气/液相流体的物理性质,气/液相对速度越大、气/液密度差越小、液相表面张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环雾流。研究成果能够为天然气储层裂隙中气-液两相流态形成机理和天然气运移产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裂隙 气-液两相流 流态转化 流体流速 气泡流 段塞流 环雾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15
作者 徐珂 鞠玮 +6 位作者 张辉 梁艳 尹国庆 王志民 徐浩然 张玮 梁景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3-832,共10页
为查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力学特性,结合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场问题,采用三轴压缩实验定量研究了围压、流体和加载速率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变化的规律,并初步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砂岩试样最大主... 为查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力学特性,结合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场问题,采用三轴压缩实验定量研究了围压、流体和加载速率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变化的规律,并初步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砂岩试样最大主应力差、弹性模量均随着围压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其微观原因在于围压增大使岩石内部质点彼此之间距离缩短,增强了岩石的内聚力,颗粒之间不易离散;砂岩试样经历低围压脆性→脆—韧性转换→高围压韧性变形破裂演化的过程。与干燥砂岩试样相比,纯净水浸泡样、150 g/L溶液浸泡样、250 g/L溶液浸泡样和350 g/L溶液浸泡样弹性模量降低幅度分别为67.71%、61.45%、64.69%和57.32%,纯净水浸泡造成的降低幅度最大,流体矿化度的升高能够减弱岩石力学参数弱化的趋势;晶体表面结晶和双电层厚度变化是上述变化规律的重要控制因素。在较低的加载速率条件时,砂岩试样的最大主应力差、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值都较小,但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增速较快;当加载速率达到一定关键数值之后(本次实验为0.05 mm/min左右),岩石力学参数值增速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性质 加载速率 流体类型 巴什基奇克组 白垩系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2017—2022年山东地区不同人群关节感染病原谱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16
作者 林心丹 王世富 +3 位作者 张春艳 王梦园 李政 王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5-1031,共7页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年份分离自关节液标本的病原谱构成和耐药性差异,为关节部位感染的临床早期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WHONET5.6分析软件,回顾分析山东地区2017—2022年间SPARSS网成员单位上报的1243株关节液标... 目的了解山东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年份分离自关节液标本的病原谱构成和耐药性差异,为关节部位感染的临床早期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WHONET5.6分析软件,回顾分析山东地区2017—2022年间SPARSS网成员单位上报的1243株关节液标本病原菌构成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变迁规律。结果关节液中的主要分离菌为大肠埃希菌(42.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9.1%);男女菌株构成比为59:41;不同年份菌株构成差异加大,2019年分离菌株360株,为历年最多。儿童组和中青年组关节液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老年组关节液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儿童组、中青年组与老年组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菌种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42.84,P<0.0001)。肠杆菌科中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占比为49.8%,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占比1.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率为29.8%。结论山东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年份关节液病原菌菌种分布不同,且不同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不同人群进行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监测,对提高关节部位感染的诊治水平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液 病原菌 耐药率 成人 儿童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电参数对真空度及工质流率的敏感特性实验研究
17
作者 李贺 祁小峰 +4 位作者 张宏 陈新伟 颜能文 郑茂繁 刘超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4期445-449,共5页
为探究影响LIPS-200离子推力器地面测试一致性的因素,深入理解离子推力器工作机理,通过实验研究获取了LIPS-200离子推力器电参数对真空度及工质流率的敏感特性。结果表明:真空度从2×10^(-3)Pa至1×10^(-2)Pa的变化过程中,束电... 为探究影响LIPS-200离子推力器地面测试一致性的因素,深入理解离子推力器工作机理,通过实验研究获取了LIPS-200离子推力器电参数对真空度及工质流率的敏感特性。结果表明:真空度从2×10^(-3)Pa至1×10^(-2)Pa的变化过程中,束电流为额定束电流的1.7%左右,而加速电流升高了3倍;在改变中和器工质流率时,束电流及阳极电压几乎没有变化;而在增大阳极及主阴极工质流率的过程中,阳极电压均减小,束电流随着阳极工质流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随着主阴极工质流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对提升离子推力器地面测试一致性及优化工作点设置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真空度 工质流率 电参数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数值模拟
18
作者 彭建 孙伟 +6 位作者 沈政昌 韩海生 晋应升 肖遥 高志勇 孙磊 罗远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01-2818,共18页
本文对一种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稳流板的加入可增强粗颗粒浮选柱内流体的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促进气泡和粗颗粒的相互作用以及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和液相速度的均匀分布,从而利于矿化气泡的输送。射流... 本文对一种新型三段式粗颗粒浮选柱内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稳流板的加入可增强粗颗粒浮选柱内流体的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促进气泡和粗颗粒的相互作用以及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和液相速度的均匀分布,从而利于矿化气泡的输送。射流管个数的增加使粗颗粒浮选柱内湍动能和湍流耗散率分布趋向于均匀。对称的4个射流管可显著改善流场分布,形成的漩涡促进了气泡与颗粒的相互作用,稳流板使气泡速度分布均匀。浮选柱内湍动能随着上升水量和充气量的增加而增大,稳流板作用明显。上升水量对稳流板上下方区域湍流耗散率的影响呈梯级分布,可实现底部紊流矿化、中部紊流−稳流转变、上部静态流态化浮选的三段式流体环境,利于粗颗粒矿物浮选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柱 流场特性 湍动能 湍流耗散率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GD油田采出液高效破乳剂研制及应用效果
19
作者 殷鹏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4年第10期36-41,共6页
GD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伴随着弱碱三元复合驱的开采,采出液含水量、含药量不断升高,集输过程中油水易乳化,不易分离。针对这一问题,开展高效破乳剂的室内评价实验。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筛选出高效破乳剂,并依据筛选得出的最佳复配比、最... GD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伴随着弱碱三元复合驱的开采,采出液含水量、含药量不断升高,集输过程中油水易乳化,不易分离。针对这一问题,开展高效破乳剂的室内评价实验。基于正交设计实验,筛选出高效破乳剂,并依据筛选得出的最佳复配比、最佳处理温度区间,制定出适应GD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的工艺方案。结果表明,破乳剂DQZY-2C和LJZ-425对采出液具有良好的破乳效果,在50℃条件下沉降90 min脱水率均达90%以上;进一步复配后,在2∶1复配比时,二者协同作用的脱水率达93%以上;随着处理温度和体系含水率的升高,破乳效果逐渐增强;现场实施应用1年后,实现了脱水处理后净化油含水率≤1.0%,水中含油质量浓度≤1000 mg/L,有效解决了GD油田弱碱三元采出液破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破乳剂 采出液 脱水率 处理温度
下载PDF
基于试验设计方法的液相孔型-迷宫密封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20
作者 薛文松 王天昊 +1 位作者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为了评估新型液相孔型-迷宫密封在转子偏心下的泄漏特性,提高其运行稳定性,提出了中心组合设计的试验设计方法。对新型液相密封中影响泄漏特性和静态转子动力特性的关键几何参数(迷宫腔室深度、宽度、孔深和孔径)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基... 为了评估新型液相孔型-迷宫密封在转子偏心下的泄漏特性,提高其运行稳定性,提出了中心组合设计的试验设计方法。对新型液相密封中影响泄漏特性和静态转子动力特性的关键几何参数(迷宫腔室深度、宽度、孔深和孔径)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基于动网格技术和稳态RANS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求解25种几何参数组合的新型液相密封在2种偏心率(0.1、0.2)下的泄漏量、静态气流激振力和静态刚度系数;分别以泄漏量、静态气流激振力和静态刚度系数为响应,以4个几何参数为变量获得主效应图。结果表明:偏心率对泄漏量的大小以及其几何参数敏感性影响很小,当腔室深度、宽度、孔深和孔径分别在40%、24%、56%、44%水平时,泄漏量最小;在转子偏心下,切向力随着迷宫腔室深度与宽度的增加而单调递减,随着孔深与孔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径向力随着腔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腔室宽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当偏心率增加到0.2时能找到使静态直接刚度最大的几何参数组合,此时腔室深度、宽度、孔深和孔径分别在24%、48%、40%和64%水平。在转子偏心与不偏心工况下,腔室深度与宽度的增加均会造成静态交叉刚度的单调递减;转子偏心时静态交叉刚度随着孔深与孔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该研究结果可为液相孔型-迷宫密封的性能分析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密封 泄漏量 静态流体激振力 静态刚度系数 试验设计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