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汉唐舞《踏歌》为例谈古代舞蹈形式“踏歌”的传承与发展
1
作者 陈依依 《民族艺林》 2023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汉唐古典舞《踏歌》是北京舞蹈学院创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女子群舞,是编导孙颖先生通过参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编创而成的,蕴含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形态。作品《踏歌》既是历史的综合形态体现,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的集中展现,更... 汉唐古典舞《踏歌》是北京舞蹈学院创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女子群舞,是编导孙颖先生通过参考文物中的舞蹈形象资料编创而成的,蕴含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形态。作品《踏歌》既是历史的综合形态体现,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的集中展现,更是古代审美在现代肢体语言上的创造性复现。本文以最初版的《踏歌》为基础,剖析其独有的时代审美特性及典型特征。并结合作品的传播,兼谈“踏歌”这一古老歌舞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古典舞 踏歌 魏晋南北朝 传统文化 传承
下载PDF
齐如山的戏曲实践与汉魏俗舞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维昭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齐如山在近代京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应被忽视,而经由他改造之后的梅兰芳京剧艺术的美学本质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遭到鲁迅辛辣讽刺的梅兰芳艺术在西方世界受到普遍赞美,这使国人从此因自豪而无法看清梅兰芳艺术的本质,也因此无法深入... 齐如山在近代京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应被忽视,而经由他改造之后的梅兰芳京剧艺术的美学本质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遭到鲁迅辛辣讽刺的梅兰芳艺术在西方世界受到普遍赞美,这使国人从此因自豪而无法看清梅兰芳艺术的本质,也因此无法深入地评估齐如山戏曲实践的得失。齐如山的戏曲实践主要是为皮黄戏设计舞蹈和服装。为了给他的"戏曲舞蹈化"实践寻求存在的合理性,齐如山引用了大量汉魏以来的舞蹈文献,但其实他的舞蹈设计的灵感主要来自他对皮黄戏舞台的熟悉。由于舞蹈化的程式动作占据了剧作的主体,梅兰芳艺术成了一种追求形式美的艺术,人文关怀的主题也就被淡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如山 戏曲 皮黄戏 舞蹈化 人文关怀 汉魏俗舞
下载PDF
论谶纬对汉代七言诗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从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95-99,共5页
汉代诗歌从七言句、七言段到完整的七言诗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到西汉后期七言民谣初具规模,到东汉中期文人七言诗基本形成。从今存纬书文献来看,纬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句式工整的七言韵文。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纬书成为儒生必修&qu... 汉代诗歌从七言句、七言段到完整的七言诗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到西汉后期七言民谣初具规模,到东汉中期文人七言诗基本形成。从今存纬书文献来看,纬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句式工整的七言韵文。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纬书成为儒生必修"功课",因此东汉文人多通于纬学。在风格、用韵、句式节奏和内容主题等方面,纬书七言韵文超越了民间歌谣而与后来的文人七言诗颇多相似。由此可以推断,纬书七言韵文是民间歌谣向着文人七言诗演进的重要桥梁,谶纬促进了文人七言诗的发展与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谶纬 七言诗 民间歌谣 文人诗
下载PDF
论汉代俗乐舞风尚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晔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8-102,共5页
经过先秦文化的转型,礼乐等级制度逐步废除,乐舞丧失了其在文化建构中的核心地位。两汉时代,统治阶级的提倡,经济的迅猛发展,享乐风气的盛行,以及人们对自身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关注,共同推动了俗乐舞的繁荣。当时的俗乐与雅乐交融并存,有... 经过先秦文化的转型,礼乐等级制度逐步废除,乐舞丧失了其在文化建构中的核心地位。两汉时代,统治阶级的提倡,经济的迅猛发展,享乐风气的盛行,以及人们对自身情感和现实生活的关注,共同推动了俗乐舞的繁荣。当时的俗乐与雅乐交融并存,有着民间与官方两种浑然不分的文化品格,从而第一次成为上下雅俗趋同的、主流的社会风尚。从根本上说,汉代乐舞百戏的普遍流行,是"大一统"格局所带来的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俗乐舞 百戏 乐府 文化融合
下载PDF
汉代俗舞服饰探究——从考古发掘资料谈起 被引量:1
5
作者 宋丙玲 《艺术探索》 2010年第2期38-42,共5页
两汉时期,舞蹈艺术繁盛,俗舞艺术尤为发达,这在考古发掘出土的画像石、陶俑、玉雕等艺术品中均有表现。舞蹈服饰作为服饰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可以体现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审美风尚。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发掘出土的... 两汉时期,舞蹈艺术繁盛,俗舞艺术尤为发达,这在考古发掘出土的画像石、陶俑、玉雕等艺术品中均有表现。舞蹈服饰作为服饰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可以体现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审美风尚。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发掘出土的舞蹈文物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汉代俗舞服饰风貌,并探讨俗舞服饰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出土文物 俗舞服饰 时代精神
下载PDF
民族民间乐舞的繁兴与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
6
作者 吴贤哲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1-66,共6页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代文人的注意并开始模拟它们,将它们引进文坛,为后世多种诗体特别是直接为五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乐舞 乐府诗
下载PDF
北方壁画墓乐舞百戏图像与汉晋之际“焦点式身体”的生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34-38,共5页
研究将以汉晋之际为例,以墓葬壁画中的乐舞百戏图像为具体对象,通过三方面来阐释图像在观念史上的有效性:身体要素在图像中的不同组合情况,表征着特定时期的人们对个体身体的不同理解;个体身体和整体场景之间的互动,使图像中的身体开始... 研究将以汉晋之际为例,以墓葬壁画中的乐舞百戏图像为具体对象,通过三方面来阐释图像在观念史上的有效性:身体要素在图像中的不同组合情况,表征着特定时期的人们对个体身体的不同理解;个体身体和整体场景之间的互动,使图像中的身体开始具有时空的特征;图像为身体规定了存在的场域,并赋予其焦点性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壁画 乐舞百戏 汉代 魏晋
下载PDF
汉魏六朝舞赋史料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心乐 严可 张薇 《枣庄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86-91,共6页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许多的乐舞赋,其中的多篇舞赋中有很多对舞蹈描述的文字,这些文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汉魏六朝时期所存的七篇舞赋为主体,从舞蹈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和探讨了汉魏六朝时期舞蹈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形式及功用。...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许多的乐舞赋,其中的多篇舞赋中有很多对舞蹈描述的文字,这些文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汉魏六朝时期所存的七篇舞赋为主体,从舞蹈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和探讨了汉魏六朝时期舞蹈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形式及功用。这些研究有益于我们了解汉魏六朝时期的舞蹈艺术发展的真实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乐舞赋 舞赋 史料研究
下载PDF
唐代墓葬乐舞图分期研究
9
作者 李孟雅 《四川文物》 2024年第4期69-79,共11页
唐代墓葬乐舞图可分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期。初唐以汉地女乐为特色,这是新生的唐王朝对汉魏旧乐的刻意选择,目的是彰显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盛唐时男性和胡人伎乐出现,原因是墓葬装饰整体发生变化,唐玄宗的用人政策和个人喜好提高... 唐代墓葬乐舞图可分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期。初唐以汉地女乐为特色,这是新生的唐王朝对汉魏旧乐的刻意选择,目的是彰显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盛唐时男性和胡人伎乐出现,原因是墓葬装饰整体发生变化,唐玄宗的用人政策和个人喜好提高了胡人和胡乐的地位,此时乐舞内容多为大曲。前两期都有新型的乐队出现,也可看出长安与敦煌的文化交流。中晚唐新出现散乐,乐舞图整体呈现出过渡性特征。唐代墓葬乐舞图受礼乐制度、统治者喜好、国家政策、社会流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 乐舞图 汉魏旧乐 胡乐 散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