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nake Goddess as Woman: De-Mythologization in a Folk Epic
1
作者 Saumitra Chakravarty 《History Research》 2013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Mangal Kavyas of Bengal, folk epics arising out of an oral tradition practiced by rural women. The female deities to whom these epics are devoted, like the snake goddess Manasa, are also par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Mangal Kavyas of Bengal, folk epics arising out of an oral tradition practiced by rural women. The female deities to whom these epics are devoted, like the snake goddess Manasa, are also part of the folk tradition, far removed from the Hindu pantheon of gods or the Vedic ways of worship and are related to the particular fears of village life. There is therefore, a de-mythologized version of these deities represented in these epics,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desires, wants, and ways of life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hrough the figure of the goddess, a version these village women can readily empathize with, making these epics rich in social docum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village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k epic Mangal Kavyas of Bengal snake goddess Manasa Mangal Kavya de-mythologization synthesis of folk and mainstream goddess cults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阐释学的《江格尔》史诗传播与传承形态转变
2
作者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2-69,共8页
《江格尔》作为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在中国史诗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史诗《江格尔》不仅以传统的演唱方式传承,还以印刷文本、图像文本、音视频文本、影视文本、雕塑画廊和文物遗址等多种形式加以传承和传播,不断实现着史诗《江... 《江格尔》作为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在中国史诗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史诗《江格尔》不仅以传统的演唱方式传承,还以印刷文本、图像文本、音视频文本、影视文本、雕塑画廊和文物遗址等多种形式加以传承和传播,不断实现着史诗《江格尔》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要求。史诗《江格尔》这些多种传承和传播方式,构成了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整体存在形态。基于“双创”理念,我们从阐释学研究维度就英雄史诗《江格尔》多模态传承与传播加以理论阐述,指出每一种史诗传承传播形态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新时代优秀文化遗产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需要客观、科学和辩证的阐述和解读。我们要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积极为新时代民间文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江格尔》传承 多形态文本 阐释学 民间文艺学
下载PDF
北疆史诗文化的基本学理建构
3
作者 白图亚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北疆史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和谐共生、求真务实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呈现,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因子。北疆史诗文化的神圣性、传承性、多元交融性、精神性、开放兼容性... 北疆史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和谐共生、求真务实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呈现,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因子。北疆史诗文化的神圣性、传承性、多元交融性、精神性、开放兼容性等基本特征体现了北疆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建构北疆史诗文化的基本学理体系是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史诗文化 民间文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理建构
下载PDF
民间信仰在活态史诗翻译中的叙事重构——以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英译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晶晶 穆雷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79,112,共7页
创世史诗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民间信仰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英译个案中,译者团队采用了民族志诗学的深度翻译方式,在副文本中以创世神话叙事为铺垫,结合生态批评、历史叙事和民俗叙事的视角,较为完... 创世史诗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也是民间信仰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英译个案中,译者团队采用了民族志诗学的深度翻译方式,在副文本中以创世神话叙事为铺垫,结合生态批评、历史叙事和民俗叙事的视角,较为完整地为目的语读者重构了彝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毕摩崇拜等民间信仰,为读者理解并欣赏创世史诗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创造了条件,也为创世史诗外译及民族民间文学外译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叙事重构 创世史诗 《勒俄特依》英译
下载PDF
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试谈史诗写本《苗族古歌》中的民俗文化描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兴禄 何佩雯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3期90-94,共5页
史诗《苗族古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诗,也是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学。作为写本的《苗族古歌》是某一时空的产物,是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饱含着挥之不去的民俗文化,具备民族志特征。不过,呈现在史诗写本中饱含着民族志信息的民俗文化既有... 史诗《苗族古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诗,也是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学。作为写本的《苗族古歌》是某一时空的产物,是族群文化记忆的再现,饱含着挥之不去的民俗文化,具备民族志特征。不过,呈现在史诗写本中饱含着民族志信息的民俗文化既有客观真实的一面,又有时代性和个人性烙印,其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苗族古歌》 民俗文化 民族志
下载PDF
语法隐喻视角下的广西民歌英译--以《布洛陀史诗》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黄艺平 钟婕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52-57,共6页
《布洛陀史诗》是壮族人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集体口头创作的史诗,包括壮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方面内容,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语法隐喻视角对其译本进行解读,以期说明该理... 《布洛陀史诗》是壮族人民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集体口头创作的史诗,包括壮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方面内容,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该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语法隐喻视角对其译本进行解读,以期说明该理论框架对民歌英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隐喻 《布洛陀史诗》 广西民歌 英译
下载PDF
蒙古英雄史诗传统与叙事民歌 被引量:2
7
作者 包海青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6-29,共4页
本文立足于蒙古英雄史诗与蒙古族叙事民歌之间的相承性特征,并从它们的题材、英雄形象塑造、程式化特征等三个方面着眼,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承性特征以及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历史根源、地理单元等诸层面... 本文立足于蒙古英雄史诗与蒙古族叙事民歌之间的相承性特征,并从它们的题材、英雄形象塑造、程式化特征等三个方面着眼,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承性特征以及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渊源、社会历史根源、地理单元等诸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叙事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渊源于蒙古民歌传统与英雄史诗传统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英雄史诗传统 叙事民歌 渊源
下载PDF
论太湖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的艺术智慧
8
作者 吴欢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5-8,共4页
近年来由无锡地区民间文学家朱海容搜集、整理和出版的太湖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打破了“汉族无史诗”、“江南无英雄诗”的成见,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大发现。这部长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凝聚了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智慧,具有重要的... 近年来由无锡地区民间文学家朱海容搜集、整理和出版的太湖民间英雄史诗《华抱山》,打破了“汉族无史诗”、“江南无英雄诗”的成见,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大发现。这部长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凝聚了劳动人民丰富的艺术智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抱山》 民间英雄史诗 艺术智慧 太湖地区 美学价值 诗歌 结构 自然描写
下载PDF
两种文化视野,两种审美倾向——贾平凹、陈忠实比较谈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兆虹 《商洛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陕西作家贾平凹、陈忠实都来自于农村,关注农村,体现出恋土情怀,但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下,体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贾平凹的作品空灵、典雅,凸显阴柔之美,陈忠实的创作则恢宏、大气磅礴,体现出阳刚之气;陈忠实的作品具有悲剧... 陕西作家贾平凹、陈忠实都来自于农村,关注农村,体现出恋土情怀,但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下,体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审美倾向。贾平凹的作品空灵、典雅,凸显阴柔之美,陈忠实的创作则恢宏、大气磅礴,体现出阳刚之气;陈忠实的作品具有悲剧因素,人物充满苦难与悲凉,贾平凹的作品体现和谐与宁静,迷茫与困惑;陈忠实具有明确的史诗意识,构建具有鲜明史诗品格的作品,而贾平凹则更关注原生民间文化形态;陈忠实受儒家文化影响大,其作品具有反思思辨色彩,深邃而浑厚,而贾平凹受佛道思想影响较大,注重直觉与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陈忠实 民间文化形态 恋土情结 悲剧 史诗
下载PDF
郑振铎对民间文学诸体裁的研究
10
作者 黎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2-96,共5页
本文把郑振铎对神话、史诗、故事、民歌等民间文学体裁的研究 ,放在当时的学术背景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中进行分析 ,说明他在民间文学方面成就卓越 ,以引起人们对这位学者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 郑振铎 民间文学 神话 史诗 故事 民歌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蒙古族表演艺术:游牧文化的瑰宝
11
作者 李玉林 孙晓燕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在中国北方那一望无垠的莽原上,千百年的游牧生活,积淀了伟大淳朴的草原文化,同时也孕育出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艺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之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艺术。蒙古族艺术,是适应草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中国北方那一望无垠的莽原上,千百年的游牧生活,积淀了伟大淳朴的草原文化,同时也孕育出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艺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之为马背民族的蒙古族艺术。蒙古族艺术,是适应草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表演艺术 史诗民间 长调 呼麦 叙事民歌 马头琴 蒙古舞
下载PDF
民间英雄史诗:张承志和张炜的想象
12
作者 李咏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73,113,共8页
英雄主义豪情,不仅决定了张承志与张炜创作的诗性气质,而且,决定了张承志与张炜对生活的理解,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英雄形象塑造。这就涉及张承志与张炜作品中的"我"或"主体抒情形象"与"民间英雄"之间的... 英雄主义豪情,不仅决定了张承志与张炜创作的诗性气质,而且,决定了张承志与张炜对生活的理解,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英雄形象塑造。这就涉及张承志与张炜作品中的"我"或"主体抒情形象"与"民间英雄"之间的深刻关联问题,从诗学意义上说,这涉及作品中的"替代的主体"或"诗人自己"。张承志和张炜对英雄主义的深刻理解,对历史主义的真正透视,对民族命运的直接关怀,使他们的史诗性创作显示出"绝代的光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民间史诗 替代性主体 张承志 张炜
下载PDF
苗族史诗分类问题再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正彪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3-70,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苗族史诗的分类模糊不清,或以"苗族古歌"概而论之,或借用别的民族史诗分类方法来套在苗族的史诗分类上,无法反映出苗族史诗分类的科学性。从已经出版和抢救记录到的苗族史诗情况看,国内外苗族的史诗属于创世... 长期以来,学界对苗族史诗的分类模糊不清,或以"苗族古歌"概而论之,或借用别的民族史诗分类方法来套在苗族的史诗分类上,无法反映出苗族史诗分类的科学性。从已经出版和抢救记录到的苗族史诗情况看,国内外苗族的史诗属于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婚姻史诗和英雄史诗四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史诗 古歌 分类问题
下载PDF
苗族古歌的问答叙事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一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6-11,共6页
以往学术界对"苗族古歌"的研究重在"外部",诸如叙事艺术等"内部研究"几为空白。该文以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苗族古歌通解》文本为基础,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苗族古歌的问答叙事形式进... 以往学术界对"苗族古歌"的研究重在"外部",诸如叙事艺术等"内部研究"几为空白。该文以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苗族古歌通解》文本为基础,运用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苗族古歌的问答叙事形式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问答是苗族古歌的基本叙事结构;总结了苗族古歌的五种问答叙事形式——一问一答、一问多答、多问多答、自问自答和否定追溯式问答;分析了问答叙事具有集中主题、便于记忆、清晰脉络三大主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苗族古歌 民间叙事 问答
下载PDF
论《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
15
作者 曹赟 程欢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5期35-39,共5页
湖北作家刘醒龙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圣天门口》,着力展现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性及创作主体的价值诉求,极力追寻作品的史诗品格。通过细读文本,从民间视角下的史诗品格、人物命运的变化映现历史变迁、独特的史诗结构等三方面可以见其叙... 湖北作家刘醒龙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圣天门口》,着力展现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性及创作主体的价值诉求,极力追寻作品的史诗品格。通过细读文本,从民间视角下的史诗品格、人物命运的变化映现历史变迁、独特的史诗结构等三方面可以见其叙事的史诗品格,以及作家彰显的仁爱、和谐的道德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民间视角 历史变迁 结构
下载PDF
记忆或忘却:90年代诗歌命题解读
16
作者 刘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61,共7页
通过对史诗神话、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先锋情结、女性意识、身体写作等命题的全面寻绎,可以发现90年代诗坛呈现以下特点:史诗神话已离我们远去,长诗写作只是诗人们理想主义情怀的某种实现;“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命题并不... 通过对史诗神话、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先锋情结、女性意识、身体写作等命题的全面寻绎,可以发现90年代诗坛呈现以下特点:史诗神话已离我们远去,长诗写作只是诗人们理想主义情怀的某种实现;“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命题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倒是有着很强的通约性;先锋情结趋于淡化,乡土意识开始回归;走出身体写作的误区,成为诗歌中女性意识自觉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 诗歌 命题 史诗神话 知识分子写作 民间写作 先锋情结 女性意识
下载PDF
壮族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研究
17
作者 梁银湘 唐凯兴 《百色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3-87,共5页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①与《布洛陀经诗》②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①与《布洛陀经诗》②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那”文化 政治伦理 治平 《传扬歌》 《布洛陀经诗》
下载PDF
史诗/反史诗: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在悖论
18
作者 陈国和 《咸宁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8,共4页
针对新时期文学中反史诗的创作思潮,以十七年文学中的代表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为例,从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中发掘其史诗追求与反史诗颠覆的内在悖论,这种内在的悖论主要表现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小说的想象虚构、时代... 针对新时期文学中反史诗的创作思潮,以十七年文学中的代表题材———革命历史小说为例,从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中发掘其史诗追求与反史诗颠覆的内在悖论,这种内在的悖论主要表现在革命历史小说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小说的想象虚构、时代的史诗期待与读者世俗的审美取向等方面。而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反史诗追求主要是在民间文化资源中吸取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小说 史诗 反史诗 民间文化
下载PDF
中朝韩文化共同体的心灵史诗——论原始宗教与中朝韩民间文学的生成发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穆禹含 李官福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89-95,144,共8页
中朝韩原始先民最初以联想思维与感应思维而演化为原始宗教。而原始宗教对万物有灵的信仰生成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寓言等构成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体现民生、民情、民意,体现中朝韩各民族心灵文... 中朝韩原始先民最初以联想思维与感应思维而演化为原始宗教。而原始宗教对万物有灵的信仰生成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寓言等构成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体现民生、民情、民意,体现中朝韩各民族心灵文化的自然生态,原始先民的民俗文化则是建立在原始命运共同体基础上的文化。今天探索、研讨这些渊源深厚的基础文化,对强化新时代东北亚文化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韩 文化共同体 原始宗教 民间文学 民俗文化 心灵史诗
下载PDF
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叙事诗——评李发模的叙事长诗《呵嗬》
20
作者 黄景忠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0-72,共3页
《呵嗬》是李发模为仡佬族创作的英雄史诗。诗歌以一对仡佬族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为主线,以仡佬族的神话传说、历史变迁为辅线,表现仡佬族的文化精神。与以前的史诗创作多是围绕战争的过程或英雄人物的成长单维度地推进叙事不同,这部诗... 《呵嗬》是李发模为仡佬族创作的英雄史诗。诗歌以一对仡佬族青年男女的爱情追求为主线,以仡佬族的神话传说、历史变迁为辅线,表现仡佬族的文化精神。与以前的史诗创作多是围绕战争的过程或英雄人物的成长单维度地推进叙事不同,这部诗歌从现实、历史、哲理多个层面构建一个丰富复杂的艺术世界。在诗歌的抒情方式上,诗人的歌唱采用的是自由体,其间又夹杂着仡佬族的情歌、儿歌、酒歌、甚至打闹歌。仡佬族民间诗歌的情感气质已渗透在这部长诗之中,使整部诗歌呈现出粗犷、朴实、明朗、奇丽的风格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发模 《呵嗬》 史诗 个人创作 民族精神 民间诗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