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Space的民间说唱研究可视化分析
1
作者 杨增宏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民间说唱取得了长足可持续发展。通过对1998至2023年相关论文的发文数量、作者、研究机构与关键词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梳理出25年来民间说唱研究主题聚焦于说唱文学、说唱音乐、少数民族说...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民间说唱取得了长足可持续发展。通过对1998至2023年相关论文的发文数量、作者、研究机构与关键词进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梳理出25年来民间说唱研究主题聚焦于说唱文学、说唱音乐、少数民族说唱及其传承发展,研究经历发展期和繁荣期后进入调整期,图谱也显示近年来研究关注热点是“红楼梦”“文化”“冯梦龙”“地方曲艺”和“集体记忆”。根据可视化图谱数据,本研究进一步剖析了民间说唱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说唱 主题热点 演进路线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地方曲艺音乐融入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以青田鼓词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周云杰 《丽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38-41,共4页
曲艺音乐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但新世纪以来,地方曲艺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受到极大冲击,将其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对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有积极意义。青田鼓词是丽水民间曲艺中较为独特的一... 曲艺音乐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但新世纪以来,地方曲艺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受到极大冲击,将其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对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有积极意义。青田鼓词是丽水民间曲艺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说唱艺术,将青田鼓词引入当地高校音乐教学,可以凸显高校音乐教育的地方特色,有助于完善民族音乐的教学,充实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本土民间音乐的特色,探索出更好的教学实践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曲艺音乐 青田鼓词 高校音乐教学 策略
下载PDF
试论越剧前身“落地唱书”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被引量:2
3
作者 龙升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7-42,共6页
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是民间的说唱曲种,解放后,"落地唱书"的艺人寥若晨星,又没有文字脚本,大部分书目都已经失传。本文由张继舜同志整理出的《落地唱书》为全部语料,唱书基本上直接使用嵊州农民的口头语言,生动幽默... 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是民间的说唱曲种,解放后,"落地唱书"的艺人寥若晨星,又没有文字脚本,大部分书目都已经失传。本文由张继舜同志整理出的《落地唱书》为全部语料,唱书基本上直接使用嵊州农民的口头语言,生动幽默,俗而不粗,语汇丰富,表现力强,这显然与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分不开的。同时,品评这些说唱,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了解并领悟到他们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内涵。本文正是从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对"落地唱书"进行分析阐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地唱书 语言特色 文化内涵
下载PDF
西北宝卷与明清小说传播 被引量:3
4
作者 丁一清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07-109,共3页
宝卷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传得益于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在西北宝卷中保留着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诸多明清小说故事素材,其流传过程与小说话本之间存在同源母题关系,既有小说故事的生发特点,也是小说内容的延伸过程,借助于民间宗教活动使... 宝卷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传得益于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在西北宝卷中保留着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诸多明清小说故事素材,其流传过程与小说话本之间存在同源母题关系,既有小说故事的生发特点,也是小说内容的延伸过程,借助于民间宗教活动使小说故事内容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成为明清小说在西北民间传播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卷 佛教 明清小说 民间说唱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荀子·成相篇》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良武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6-121,共6页
《荀子.成相篇》形式独特,但长期得不到文学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秦简.成相篇》的发现,吸引了众多学者对以《荀子.成相篇》为代表的"成相辞"的关注。通过二重证据法可以证实:"成相辞"这种艺术形式并非荀子首创,... 《荀子.成相篇》形式独特,但长期得不到文学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秦简.成相篇》的发现,吸引了众多学者对以《荀子.成相篇》为代表的"成相辞"的关注。通过二重证据法可以证实:"成相辞"这种艺术形式并非荀子首创,而在《荀子.成相篇》之前就已经广泛流传;民间歌谣与瞽史说唱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促进了"成相辞"的最终定型。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成相辞"的性质、起源等诸多论而未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确立荀子及"成相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推动先秦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简.成相篇》 《荀子·成相篇》 民间歌谣 瞽史说唱
下载PDF
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旋律风格特征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世相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0-64,65,共6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如何划分民歌风格色彩区关注较多,而对于各风格色彩区民歌的旋律音高组织、音乐节奏组合、旋律展衍规律等学理上的研究较少。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独具特色,旋律风格体现于"平稳进行的说唱性""节奏组...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如何划分民歌风格色彩区关注较多,而对于各风格色彩区民歌的旋律音高组织、音乐节奏组合、旋律展衍规律等学理上的研究较少。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独具特色,旋律风格体现于"平稳进行的说唱性""节奏组合的对称性""善用衬腔的抒情性"与"调性思维的丰富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 科尔沁 短调民歌 旋律风格 说唱性 叙事性 节奏组合 衬腔抒情
下载PDF
中国陵川书鼓砖雕产生原因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豫 于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2-26,共5页
山西陵川县境内最近发现的两千余块书鼓砖雕艺术图案作品,是中国境内首次在以县为单位的地区发现的传统曲艺曲种与砖雕工艺美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为研究晋东南地区在清代时期的曲艺兴盛提... 山西陵川县境内最近发现的两千余块书鼓砖雕艺术图案作品,是中国境内首次在以县为单位的地区发现的传统曲艺曲种与砖雕工艺美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为研究晋东南地区在清代时期的曲艺兴盛提供了佐证,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砖雕工艺在本地区曲艺兴盛的情况下转化为一种民俗事象之成因提供了前提。文章从陵川书鼓砖雕形制概念、书鼓说唱在本地兴盛情况,书鼓说唱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砖雕艺人和本地说唱与民众思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阐释,以期对此文化现象的深层次揭示、研究提供前提和可资参考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陵川鼓书 说唱艺术 建筑艺术 书鼓砖雕 民俗
下载PDF
千古俗韵从头觅,穷源索流成江河——评《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
8
作者 刘秀荣 《晋图学刊》 2012年第6期71-74,共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是国内外首部研究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历史的"通史"类专著,这部专著不仅从先秦至当今鼓词发展历史的全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利用了众多...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是国内外首部研究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历史的"通史"类专著,这部专著不仅从先秦至当今鼓词发展历史的全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利用了众多的新发现的第一手资料。这部专著的出版,为中国曲艺、中国文学的融合与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思想,也为目前开展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词类曲种名录的继承保护和走向未来规划了美好的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词文学 曲艺 说唱
下载PDF
试论《明成化说唱词话》的用字特点
9
作者 李福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37-140,共4页
作为迄今发现的中国俗文学的最早刻本,《明成化说唱词话》对于研究近代汉语文字具有重大价值。书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用字现象,主要包括用同音通用字代替正字;使用古今字中的古字;沿用古汉语的通假字;使用简体字、异体字等。这些不规范用... 作为迄今发现的中国俗文学的最早刻本,《明成化说唱词话》对于研究近代汉语文字具有重大价值。书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用字现象,主要包括用同音通用字代替正字;使用古今字中的古字;沿用古汉语的通假字;使用简体字、异体字等。这些不规范用字,本来为民间所创造,继而被俗文学作品所采用,成为俗文学作品在形式上的重要特点之一。对《明成化说唱词话》不规范用字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明成化说唱词话》乃至其他俗文学作品用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成化说唱词话》 俗文学作品 用字特点
下载PDF
说唱形式在戏曲文学中的运用
10
作者 吴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57-65,共9页
文章考察了词话、缠令、缠达、鼓子词、道情、叫果子、莲花落、货郎儿、评话几种说唱形式在戏曲中的运用,并辨析了词话与判文之区别。这些说唱形式在戏曲中具有叙事、抒情、描写、评论、戏剧性对话、复述、概括剧情等多种功能。其叙事... 文章考察了词话、缠令、缠达、鼓子词、道情、叫果子、莲花落、货郎儿、评话几种说唱形式在戏曲中的运用,并辨析了词话与判文之区别。这些说唱形式在戏曲中具有叙事、抒情、描写、评论、戏剧性对话、复述、概括剧情等多种功能。其叙事的角色化、艺术化、戏剧化,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的舞台语言,既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又在听觉上获得一种艺术享受。说唱形式是构成我国传统戏曲俗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唱形式 戏曲 叙事 概括剧情 俗文化
下载PDF
曲艺(说唱)创作中传承与创新之我见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佳 《大众科技》 2016年第8期160-161,共2页
曲艺是中国特有的舞台艺术品种,发展曲艺(说唱)需要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文章总结了曲艺(说唱)创作的历史演变,分析了曲艺(说唱)创作的传承与创新,以期推动曲艺(说唱)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 曲艺(说唱)创作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戏曲的流传生成和故事内容的变化
12
作者 李莉薇(译)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52-61,共10页
本文通过对同一故事主题的各类民间文艺题材进行深度的挖掘、解读,指出戏曲作品的流传、生成,是以多种多样的民间说唱形式在口头传承中流传的,并呈现扩散性扇形分布的特点。
关键词 戏曲 流传生成 民间说唱 口头传承
下载PDF
石阡“说春”:传承千年的“国字号”名片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宇浩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说春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其最初的主要作用为劝农课桑、指导农事,同时"春贴"也兼有统一时令的作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其历史作用逐渐被... 说春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其最初的主要作用为劝农课桑、指导农事,同时"春贴"也兼有统一时令的作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其历史作用逐渐被取代。说春成为民间文化现象,正在濒临传承断链的危机。文章以"石阡说春"为对象,从其历史演变、道具与仪式、社会功能、传承因由及其保护路径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以从中窥视"说春"这一民俗文化之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阡“说春”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新文科视野下的俗文学研究——新文科视野下的俗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20年年会综述
14
作者 陈姵瑄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8-12,共5页
中国俗文学学会主办、扬州大学俗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文科视野下的俗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20年年会”于2020年11月13—15日在扬州大学召开,学者们结合新文科建设发表的111篇论文,涵盖说唱、戏曲、小说等多种文体,涉及学... 中国俗文学学会主办、扬州大学俗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文科视野下的俗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20年年会”于2020年11月13—15日在扬州大学召开,学者们结合新文科建设发表的111篇论文,涵盖说唱、戏曲、小说等多种文体,涉及学术史梳理、文献整理、跨文本研究、多学科分析等多个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俗文学 说唱 戏曲 小说
下载PDF
“十五贯”故事跨文本研究
15
作者 杜頔 谭淑娟 《菏泽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04-109,共6页
"十五贯"故事来源于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篇,以朱?所作传奇《十五贯》故事为定型,讲述熊友兰与苏戍娟以及熊友蕙与侯三姑两个冤案故事。小说、戏剧和说唱三大艺术形式在传播中各具特色且相互促进发展。作为通俗文艺,讲... "十五贯"故事来源于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篇,以朱?所作传奇《十五贯》故事为定型,讲述熊友兰与苏戍娟以及熊友蕙与侯三姑两个冤案故事。小说、戏剧和说唱三大艺术形式在传播中各具特色且相互促进发展。作为通俗文艺,讲唱版本中民间思想表现的最为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贯” 跨文本 说唱 民间思想
下载PDF
致广大而尽精微——关德栋教授的俗文学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车振华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51,158,共10页
关德栋教授是我国著名俗文学专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学派的重要成员,其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见证了中国俗文学研究的起承转合。他的俗文学研究始于佛教通俗文学研究,在敦煌俗文学、明清时调民歌... 关德栋教授是我国著名俗文学专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学派的重要成员,其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见证了中国俗文学研究的起承转合。他的俗文学研究始于佛教通俗文学研究,在敦煌俗文学、明清时调民歌、说唱文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治学严谨,视野开阔,注重对俗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提倡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能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关德栋为中国俗文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俗文学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德栋 俗文学 敦煌俗文学 时调民歌 说唱文学
原文传递
20世纪中期中国戏剧的造剧运动——造剧运动在东北地区的表现
17
作者 张福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2-49,共8页
1958年“大跃进”的背景下,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的精神,黑、吉、辽三省及全国其他各省以“大跃进”的精神和气魄,掀起了一场持续长达六年之久的造剧运动;各省的造剧均以本土的歌舞、说唱等民间艺术为基础或母体,以传统... 1958年“大跃进”的背景下,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的精神,黑、吉、辽三省及全国其他各省以“大跃进”的精神和气魄,掀起了一场持续长达六年之久的造剧运动;各省的造剧均以本土的歌舞、说唱等民间艺术为基础或母体,以传统戏剧形式为模式,创造出数量不等的新的剧种和标志新剧种形成的剧目;作为政治任务,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时间短、任务重,试验出的新剧种成活率不高,更多的是实验中途便难以为继,仅存硕果寥寥无几。作为一个激进时代的造剧运动,却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启人深思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剧运动 古典戏剧形式 民间歌舞 说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