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环境主义视角下中国乡村生态建设
1
作者 陆薇薇 甘靖超 孙师皓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83-86,共4页
乡村发展问题是近年来政府、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该文运用环境民俗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从生活者的视角出发解决环境问题的日本生活环境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 乡村发展问题是近年来政府、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生态文化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该文运用环境民俗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从生活者的视角出发解决环境问题的日本生活环境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的小型社群论与多层次共有资源管理论,提出乡村生态建设的新路径,包括构建共识、提升地方意识、践行共同体理念等,旨在将环境保护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环境主义 乡村生态建设 环境民俗学 日常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关联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帆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1期63-65,共3页
民间美术源自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是他们自发创作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将实际生活的实用性与精神的审美性融为一体,是农业经济自给自足模式下孕育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情感、思想和心理... 民间美术源自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是他们自发创作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将实际生活的实用性与精神的审美性融为一体,是农业经济自给自足模式下孕育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情感、思想和心理的寄托,更是国家情感的浓缩,具有鲜明的连续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艺术设计而言,民间美术所带来的启迪是多维度且深远的。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当代艺术设计作品才能找到其创作的根基,实现材料与精神的高度融合。在运用民间美术元素时,当代设计需要将其精华与现代审美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真正反映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本文将从民间美术的基础特征和本质特征出发,探讨其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关联,并分析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能够提供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 生活 特征 艺术设计
下载PDF
“枫桥经验”中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与生活实践
3
作者 贾琛 萧放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2-51,共10页
在从礼俗性的民间社会到法理性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建构与生活实践,探索着中国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可行方案。“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将维系生活秩序的民间社会规约改造为“国家嵌入... 在从礼俗性的民间社会到法理性的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建构与生活实践,探索着中国基层社会再组织化的可行方案。“枫桥经验”通过“民俗传统的制度化运作”,将维系生活秩序的民间社会规约改造为“国家嵌入逻辑”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秩序;同时通过“国家制度的民俗化实践”,创造性地保留着民间治理传统对现代治理过程的参与。“枫桥之制”与“枫桥之治”的循环校正、叠加渐进是“枫桥经验”的运作动力,它们共同整合着充满褶皱的日常生活与法典化的制度规则,实现着国家制度与民俗生活的双向建设,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经验” 基层治理 民俗传统 生活实践
下载PDF
新时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学实践
4
作者 黄文富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6-51,共6页
民间化叙事是当代作家常用的一种叙事策略。东西创作的长篇小说《篡改的命》“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以老百姓的身份,从老百姓的视角,按老百姓的逻辑,用老百姓的语言,书写老百姓的生活。小说富有个性和张力,充满想象、荒诞、戏谑,富有深... 民间化叙事是当代作家常用的一种叙事策略。东西创作的长篇小说《篡改的命》“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以老百姓的身份,从老百姓的视角,按老百姓的逻辑,用老百姓的语言,书写老百姓的生活。小说富有个性和张力,充满想象、荒诞、戏谑,富有深刻性、趣味性、可读性,展示了民间化叙事的强大能量,展现了东西的乡土情怀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写作姿态,不失为新时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学实践的成功写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小说 篡改的命 民间化叙事
下载PDF
主体·空间·行动:民俗主义视角下民俗体育传承的思考
5
作者 李文鸿 赖炳森 李雪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民俗主义是民俗文化脱离原生环境后,以艺术化、商业化等适应社会之变的现象.民俗体育以草根性、传统性和地方性为核心特征,是以身体运动技艺呈现、为一定区域普通民众所世代传承的民间体育文化形态.因置身当下民俗主义之中,民俗体育传... 民俗主义是民俗文化脱离原生环境后,以艺术化、商业化等适应社会之变的现象.民俗体育以草根性、传统性和地方性为核心特征,是以身体运动技艺呈现、为一定区域普通民众所世代传承的民间体育文化形态.因置身当下民俗主义之中,民俗体育传承应以顺应时变、扩大传承群体和生存空间为旨归,需要在传承的主体—空间—行动框架下予以思考.具体而言:传承主体是由传者、承者和支持者等构建的完整人际生态,担负承续和光大技艺的双重任务,以重新融入当下社会为前提;传承主体需要主动建构适宜生存的新空间,从文化观念、文化符码、文化记忆等方面融入城乡文化共同体;具体行动上,传承主体应以兼职传承再嵌入日常生活,以社会资本的充分利用融入当下社会结构,以实质性传统传续化解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体育 民俗主义 传承主体 空间 日常生活
下载PDF
范成大乐府诗中的农民生活、民俗活动镜像
6
作者 李冰燕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6-101,共6页
南宋文人乐府诗继承了新乐府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传统,宋代文人乐府诗呈现出徒诗化倾向。范成大乐府诗揭露统治者的剥削,体恤民生艰难。范成大乐府诗继承了乐府精神,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乐府诗记风俗的新功能,对民俗如实记录是范成大乐府... 南宋文人乐府诗继承了新乐府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传统,宋代文人乐府诗呈现出徒诗化倾向。范成大乐府诗揭露统治者的剥削,体恤民生艰难。范成大乐府诗继承了乐府精神,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乐府诗记风俗的新功能,对民俗如实记录是范成大乐府诗的新特点。范成大创作的《夔州竹枝歌》等民歌体乐府,实现民俗内容与民歌体裁的完美融合,为研究江南农村生活提供了多元视角,保存了珍贵资料。范成大乐府组诗影响到后世组诗的创作,提升了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成大 乐府诗 农民生活 民俗活动
下载PDF
陇东南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意蕴及其文化渊源
7
作者 余永红 《民族艺林》 2024年第3期126-137,共12页
陇东南是古代关中通往西部的主要枢纽,也是远古时期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视角,通过对陇东南地区史前考古资料以及文物图像资料的梳理,和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等艺术造型及图案的分析,认... 陇东南是古代关中通往西部的主要枢纽,也是远古时期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视角,通过对陇东南地区史前考古资料以及文物图像资料的梳理,和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等艺术造型及图案的分析,认为陇东南民间美术作品具有深厚悠久的文化渊源和强烈的生命意蕴。文章契合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南 民间美术 文化渊源 生命意蕴
下载PDF
生活结构视域中的艺术与民俗——以鲁中小章竹马为个案
8
作者 张士闪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5,共14页
鲁中西小章村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竹马表演活动,是村民情感交流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亦彰显出国家政治对于民间传统的深刻影响。借助罗姆巴赫的“生活结构”理论,分析乡村精英如何运用历史记忆在小章竹马与国家政治、地方社会之间建立关... 鲁中西小章村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竹马表演活动,是村民情感交流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亦彰显出国家政治对于民间传统的深刻影响。借助罗姆巴赫的“生活结构”理论,分析乡村精英如何运用历史记忆在小章竹马与国家政治、地方社会之间建立关联,可以揭示出这一民间传统在与时俱进中发挥的社会建构能力。小章竹马不是单一的文化形式或静态的文化遗产,而是混融“艺术”“民俗”等多元要素的杂糅文化形态与鲜活社会实践,也因之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处于边缘位置,其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易被低估甚或忽视。应坚决摒弃相关学术偏见与认知误区,从村民对其生活世界的感知出发,以生活结构为视域统合其艺术、民俗等多元逻辑,探究民众深层的意向结构与行动逻辑,充分释放这一个案的学术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反思与突破以西学为主导的现代学术规范的局限,探索更具解释力的学术范式,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增砖添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结构 艺术 民俗 小章竹马 民间传统
下载PDF
北京市郊区两所敬老院健康养老现状与问题初探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丽 陈孝曙 +2 位作者 杨正雄 薛安娜 赵文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705-707,共3页
目的 探讨敬老院健康养老的现状与问题。方法 对北京市郊区两所敬老院的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小组讨论 ,对入住两所敬老院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所敬老院的入住率均达 1 0 0 % ,但医护人员配置都较少 ,膳食安排缺乏营养专业人员指... 目的 探讨敬老院健康养老的现状与问题。方法 对北京市郊区两所敬老院的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小组讨论 ,对入住两所敬老院的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所敬老院的入住率均达 1 0 0 % ,但医护人员配置都较少 ,膳食安排缺乏营养专业人员指导。两所敬老院入住老人的职业、文化程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入住老人大多具有 1种或以上慢性病 ,且多有不良膳食习惯。结论 敬老院健康养老的社会需求很大 ,社会各部门应加强对敬老院的支持和管理。敬老院应配备具有综合医疗卫生素质的全科医务人员 ,尤其是要开展营养宣教活动 ,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敬老院 健康养老 敬老院管理
下载PDF
民俗体育的存在——生命价值解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旻航 孙玲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共5页
民俗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对于民俗体育本原价值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我们对于民俗体育的把握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本研究试图立足研究民俗体育的本原——客观实在,对于民俗体育存在本身... 民俗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我们长期对于民俗体育本原价值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我们对于民俗体育的把握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本研究试图立足研究民俗体育的本原——客观实在,对于民俗体育存在本身——生命价值和存在的本质属性等问题逐一进行探讨。重点研究民俗体育的生命表现和生命自觉,即民俗体育的实体变化、性质变化、数量变化以及位置变化等问题,从生命存在的价值角度对民俗体育进行解读,试图能够更好地理解民俗体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体育 存在 生命 价值
下载PDF
晚清徽州民间社会生活管窥——《新旧碎锦杂录》抄本两种整理札记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振忠 陶明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8-103,共6页
在徽州民间的日用类书中,人们根据需要,将随时所见的应酬文字抄录下来,汇录成册,这些杂抄往往就被称作“碎锦”或“杂锦”。本文以《新旧碎锦杂录》抄本两种为中心,通过整理、分析,对抄本所见晚清徽州民间的社会生活作了初步的勾勒。
关键词 碎(杂)锦 《新旧碎锦杂录》 徽州 社会生活
下载PDF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被引量:53
12
作者 陈思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 ,海派文学的定名大约是在 2 0世纪的 30年代。但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 ,其自身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形象在文学创作上获得艺术再现并不是 30年代才出现的要求 ,而是开埠以来的洋场生活逐渐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长期结果。自《... 在中国文学史上 ,海派文学的定名大约是在 2 0世纪的 30年代。但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 ,其自身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形象在文学创作上获得艺术再现并不是 30年代才出现的要求 ,而是开埠以来的洋场生活逐渐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长期结果。自《海上花列传》以来 ,海派文学出现了两种传统 :一种是以繁华与糜烂同体的文化模式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 ,即突出现代性的传统 ;一种是以左翼文化立场揭示出都市文化的阶级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判 ,即突出批判性的传统。 30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这两个传统推向顶峰。到 4 0年代 ,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文学 文字传统 现代性 批判性 现代文学 新感觉派 左翼文化 韩邦庆 《海上花列传》 审美范畴 郁达夫
下载PDF
苗族接龙舞展演的“民俗生活”与“国家舞台”——基于湘西吕洞山地区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0
13
作者 罗婉红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5-68,92,共5页
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探讨当下接龙舞展演场域的位移,并对接龙舞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新的思路。结论认为,在现代语境之下,苗族接龙舞拥有两个展演场域,即苗族民间的"民俗生活"与政府建构的"国家舞台"。随着接龙舞展演... 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探讨当下接龙舞展演场域的位移,并对接龙舞的保护与发展提出新的思路。结论认为,在现代语境之下,苗族接龙舞拥有两个展演场域,即苗族民间的"民俗生活"与政府建构的"国家舞台"。随着接龙舞展演的"民俗生活"场域日趋式微必须努力实现其从"民俗生活"向"国家舞台"的场域位移,与此同时,依靠"国家"的强大的影响力来扭转接龙舞在"民俗生活"场域里的弱势,并最终实现在两个展演场域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龙舞 场域 民俗生活 国家舞台 民族传统体育
下载PDF
辰河高腔目连戏:湘西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被引量:6
14
作者 明跃玲 向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6-40,共5页
辰河高腔目连戏将宗教与世俗两种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戏中所蕴含的巫傩文化、灵魂信仰以及民俗生活都是民众的世俗精神的展演,因为它的创造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来自于民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化的... 辰河高腔目连戏将宗教与世俗两种不同的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戏中所蕴含的巫傩文化、灵魂信仰以及民俗生活都是民众的世俗精神的展演,因为它的创造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来自于民间,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化的世俗生活。辰河高腔目连戏已演变为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是湘西辰沅流域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辰河流域目连戏 文化表象 湘西民俗生活
下载PDF
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华智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48-352,共5页
对普通村民而言,族谱不仅是宗族的象征和宗族组织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个人及家庭的记忆,以及对远祖、对宗族和村落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通过族谱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得以维系传承,并提供村落社会认同的深层基... 对普通村民而言,族谱不仅是宗族的象征和宗族组织的组成要素,而且是一种记忆的载体。它承载着个人及家庭的记忆,以及对远祖、对宗族和村落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通过族谱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得以维系传承,并提供村落社会认同的深层基础。族谱对记忆的承载与维系功能受到民俗生活的制约,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民俗生活为之提供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谱 民俗生活 记忆 集体记忆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域下我国民俗体育“脱域”发展历程及未来路向——以傈僳族“爬刀杆”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军 高振云 +1 位作者 仇军 代坤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3,共8页
选取傈僳族“爬刀杆”为研究个案,以“日常生活”为视角,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为分析框架,对爬刀杆“脱域”历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爬刀杆”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知识向现代知识形态的转变,也是在“脱域”机制作... 选取傈僳族“爬刀杆”为研究个案,以“日常生活”为视角,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为分析框架,对爬刀杆“脱域”历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爬刀杆”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知识向现代知识形态的转变,也是在“脱域”机制作用下,从其所属群体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来的结果,并由此遭遇了“文化内涵的丧失”、功能式微的风险,以及表面化、形式化、同质化的发展困境;2)风险与困境的出现根源于它与族群日常生活情境的脱离,故而需要选取“入域”于日常生活的发展路向予以纠正,策略上可从理念革新与实践方式转化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民俗体育 现代化 脱域
下载PDF
民俗与生活世界 被引量:31
17
作者 户晓辉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53-60,共8页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这一概念给当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研究可能带来的重要革新作用。本文在胡塞尔的意义上把"生活世界"理解为非现成的、非物的、纯粹主(直)观的意义世界,认为民俗学真正惟一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一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民间文学 生活世界 主观构造
下载PDF
《雪花秘扇》中“老同”现象及其反思 被引量:5
18
作者 曾莹 杨向荣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雪花秘扇》将一种新的民俗观念纳入文学的大家庭,为中国当代影视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素材。作为一部民俗电影,《雪花秘扇》不仅让人们对于"老同"的真挚情感有了深刻的体验,还引发了对于女性生存与斗争的思考,并使人们立... 《雪花秘扇》将一种新的民俗观念纳入文学的大家庭,为中国当代影视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素材。作为一部民俗电影,《雪花秘扇》不仅让人们对于"老同"的真挚情感有了深刻的体验,还引发了对于女性生存与斗争的思考,并使人们立足于当下社会反思女性的生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花秘扇》 “老同” 同性恋 女性生活 民俗
下载PDF
从泥土到艺术——泥塑的文化属性及其审美特征探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林继富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7-21,共5页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成为当代中国泥塑艺术生存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塑 元艺术 民俗生活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论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征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5,共5页
民间艺术起源于生活 ,生活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底蕴使得民间艺术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 ,都显现出特有的中华文化的美 ,从而对现实生活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追求“热烈”和“幸福”是中国民间艺术表现的主题... 民间艺术起源于生活 ,生活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淀和底蕴使得民间艺术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 ,都显现出特有的中华文化的美 ,从而对现实生活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追求“热烈”和“幸福”是中国民间艺术表现的主题。今天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该如何继承和借鉴这一优秀的民族艺术 ,把握好传统与时代的关系 ,高扬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使之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图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中国 继承 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