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angiosome-targeted infrapopliteal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in critical diabetic limb ischemia 被引量:6
1
作者 Donghua Ji Tao Zhang +2 位作者 Cheng Li Yongsheng Liu Feng Wang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8年第3期176-181,共6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ates of wound healing and limb preservation following angiosome-targeted infrapopliteal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limb ischemia.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ates of wound healing and limb preservation following angiosome-targeted infrapopliteal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limb ischemia.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ata gathered from 102 infrapopliteal angioplasty cases(60 males and 42 females; mean age, 72 ± 11 years) with Fontaine IV ischemia(ankle-brachial index, ABI: 0.16 ± 0.06). Forty-seven angioplastie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the angiosome concept(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DR), while 55 did not incorporate the angiosome concept(in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IR).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angioplasty were assessed by postoperative determinations of ABI performed every 3 months during clinical follow-up visits conducted to assess healing of the ischemic wound. Amputation and death events were recorded throughout the study. Results All 102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revasculariz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and during a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18 ± 11 months, the mean postoperative ABI improved to 0.84 ± 0.10. The postoperative 6 and 12 month healing rates in the DR group were 85.1% and 93.5%, respectively, while the limb-salvage rates were 100% and 93.5%, respectively. The postoperative 6 and 12 month healing rates in the IR group were 60% and 76.4%, respectively, while the limb-salvage rates were 90.1%, and 85.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ngiosome-based Infrapopliteal angioplasty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wound healing and higher rates of limb salvage in cases of critical diabetic foot ischemia. Revasculariz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to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indirect perfusion of the ischemic angiosome, as acceptable rates of limb salvage a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some infrapopliteal ANGIOPLASTY foot CRITICAL ischemia
下载PDF
Current Issues and Interrogations in Angiosome Wound Targeted Revascularization for Chronic Limb Threatening Ischemia: A Review
2
作者 Vlad Adrian Alexandrescu Tommy Sinatra Coralie Maufroy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9年第3期168-192,共25页
Despite a lack of solid evidence in applying the angiosome concept (AC) in current chronic limb threatening ischemia (CLTI) treatment, several encouraging results for improved wound healing and less for limb preservat... Despite a lack of solid evidence in applying the angiosome concept (AC) in current chronic limb threatening ischemia (CLTI) treatment, several encouraging results for improved wound healing and less for limb preservation were reported in various consistency studies. 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DR) following the foot angiosomes distribution (whenever feasible) may afford better clinical results compared to angiosome indifferent, or in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IR), however without clear benefit on survival and for major adverse limb events (MALE). Inside this interrogation,?the notable influence of the remnant collaterals, the foot arches, the w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ype of revascularization (bypass versus endovascular) still remain ardent topics. Curr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pplying DR in daily vascular practice requires practitioners to be committed to every individual hemodynamic variable in a thorough macro- and micro-vascular evaluation of the ischemic foot. It becomes clearer nowadays that not all CLTI foot ulcers hold same ischemic burden and seemingly need specific DR. In the same setting,?a novel wound targeted revascularization (WTR) design was proposed assembling wider circulatory targets than genuine DR notion, as used by some authors. Beyond specific angiosomal artery reperfusion, WTR associates the available arches,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ollaterals, and the arterial-arterial communicants, in an intentional “source artery” and “collateral” topographic foot revascularization. However,?up to date, the notion of angiosome wound-guided revascularization (DR and WTR) detains only a reserved level of confirmation. As for DR, the WTR equally needs higher levels of evidence allowed by standardized definition, uniform indications, and pertinent results from multicenter larger prospective analysis, before large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ical LIMB ischemia WOUND Healing Diabetic foot Angiosome BALLOON ANGIOPLASTY
下载PDF
伤口、缺血和足部感染分级对糖尿病足溃疡1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及预测模型构建
3
作者 魏磊 王玉涛 孙岩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454-1459,1470,共7页
目的探讨伤口、缺血和足部感染(WIfI)分级对糖尿病足溃疡(DFU)1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的226例DF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内DFU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47)和对照... 目的探讨伤口、缺血和足部感染(WIfI)分级对糖尿病足溃疡(DFU)1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就诊的226例DF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内DFU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47)和对照组(n=17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DFU复发相关的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验证WIfI分级预测1年内DFU复发的可行性,构建DFU复发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溃疡位置、W分级、I分级、fI分级、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W、I、fI分级AUC分别为0.691、0.798和0.775,可有效预测1年内DFU复发情况。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溃疡位置、W分级、I分级、fI分级、hs-CRP均是1年内DFU复发的预测因素(P﹤0.05),利用DFU复发的预测因素构建的DFU复发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结论性别、年龄、BMI、溃疡位置、W分级、I分级、fI分级、hs-CRP均是1年内DFU复发的预测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复发 创面-缺血-足部感染分级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糖尿病足下肢血运重建技术与治疗策略
4
作者 林学广 陈波 +4 位作者 姜帅 李佳隆 邓颖 汤敬东 史伟浩 《中国临床医学》 2023年第1期4-11,共8页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患有糖尿病的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在多达50%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症状或体征,同...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患有糖尿病的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在多达50%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症状或体征,同时PAD也是伤口愈合不良和截肢的危险因素。治疗患有糖尿病的PAD患者更困难,因为其更易发生长节段闭塞、严重钙化且更多累及远端。因此,针对这些患者的治疗策略与其他PAD患者应该有所区分。最近研究强调了糖尿病足患者的不同血运重建方法、治疗技术、设备及其疗效,这些治疗方式与技术有望缓解缺血性疼痛,治愈足部溃疡,降低截肢率和缩小截肢范围,并改善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本文对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运重建不同治疗方式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不同方式的优点,详细介绍糖尿病足下肢血运重建策略,还关注了可用于糖尿病足下肢血运重建的最新治疗技术和设备,旨在提供较为全面的糖尿病足下肢血运重建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血运重建 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 WIfI分期 angiosome概念
下载PDF
经足背-足底或足底-足背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悦琦 赵俊功 +6 位作者 李明华 谭华桥 王建波 刘芳 程英升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to-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to-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 目的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to-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to-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足背或者足底动脉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术前术后均行比较。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缓解,伤口愈合,肢体挽救及靶血管的再狭窄。结果经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在8例患者中的5例(62.5%)获得成功。足部疼痛明显改善,动脉搏动评分和ABI指数从术前的0.60±0.55和0.32±0.20分别上升至术后的2.40±0.55和0.75±0.12(P<0.01)。12个月随访结束时,视觉疼痛评分从术前的7.40±1.14改善至2.20±1.48(P=0.002)。2例难愈性溃疡患者术后1例完全愈合,1例明显缩小。所有手术成功患者均未接受截肢。随访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1条靶血管再狭窄。结论经TDP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的糖尿病足部缺血患者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肢体缺血 足缺血 球囊成形 内膜下成形 糖尿病
下载PDF
干细胞重建糖尿病足缺血态组织血流 被引量:5
6
作者 高雪 叶吉云 +2 位作者 曾希云 苏斌 杨镛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改善糖尿病足缺血态组织血流的临床效应.方法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糖尿病足42例,均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随访1 a.术前术后观察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谱勒检测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及数字减...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改善糖尿病足缺血态组织血流的临床效应.方法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糖尿病足42例,均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随访1 a.术前术后观察均采用多功能监测仪、多谱勒检测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等于皮肤、血管及血液3种组织层面测算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程度.结果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肢体局部血流量变效应指标皮温指数(1.6±0.3),经皮氧分压(37.6±9.5)mmHg,踝肱指数(0.9±0.2),光电容积微血流态指数(0.8±0.1),血氧饱和度(79.4±20.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1.3±0.2),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46.2±10.6)m.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可促进糖尿病足缺血态组织部分血管新生和改善下肢的缺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糖尿病足 缺血 血流 重建
下载PDF
缺血性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邹晓慧 周旦阳 +2 位作者 陈慧萍 任昉 韩伟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 初步了解本院缺血性糖尿病患者足病的发病比例,并评价以血管重建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足病患者,根据体格检查、踝肱指数测定和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 筛选出下肢缺血患者,并计算其所占比例.同时予血管重... 目的 初步了解本院缺血性糖尿病患者足病的发病比例,并评价以血管重建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足病患者,根据体格检查、踝肱指数测定和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 筛选出下肢缺血患者,并计算其所占比例.同时予血管重建术治疗为主,结合抗感染等综合疗法,并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糖尿病足病患者81例,确诊为缺血性糖尿病足病11例(13.58%),其中接受外科血管重建术治疗者10例,手术成功率为90.9%;9例患者创面愈合,2例截肢,临床成功率为81.9%.结论 明确缺血性糖尿病足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并予针对性治疗,可大幅提高保肢率、改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病 缺血 血管重建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5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谷涌泉 齐立行 +9 位作者 郭连瑞 张建 徐娟 冀冰心 李建新 俞恒锡 李学锋 崔世军 董宗俊 汪忠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87-688,共2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2003年3—8月,我们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1-81岁,平均71.5岁;其中有4例为糖尿病足坏疽或溃疡,1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2003年3—8月,我们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1-81岁,平均71.5岁;其中有4例为糖尿病足坏疽或溃疡,1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350ml,在体外经过离心等处理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再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小腿肌肉局部注射,其中第5例并进行了大腿和小腿联合移植。结果:5例患者全部得以保存下肢,有效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在入院时由于左足大部就已坏疽,且已达肌腱深度,不得不截去左足。疼痛缓解3例,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肢体虽然仍有疼痛感,但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并不缺血;考虑与长期应用杜冷丁成瘾有关。患者下肢远端的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平均为30mmHg,高于截肢的临界值20mmHg,2例患者进行了下肢动脉造影复查,显示血管侧支建立非常丰富。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治疗 严重下肢缺血 糖尿病足
下载PDF
一站式治疗重症缺血性糖尿病足感染15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佳佺 谢辉 +4 位作者 倪其泓 阚科佳 叶猛 张岚 郭相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总结重症缺血性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一站式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5例重症缺血性糖尿病足坏疽患者(15条患肢)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用腔内修复术(EVR)开通闭塞段血管、手术清创及创面封闭负压引流(NP... 目的总结重症缺血性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一站式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5例重症缺血性糖尿病足坏疽患者(15条患肢)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采用腔内修复术(EVR)开通闭塞段血管、手术清创及创面封闭负压引流(NPWT)、抗菌保湿伤口敷料进行一站式序贯治疗,评价感染创面愈合率及患肢保肢率。结果 15例患者中下肢动脉造影显示下肢多节段病变13例,单纯小腿病变2例;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分级D级小腿动脉病变13条,C级病变2条。EVR术后,14条患肢至少开通1支小腿流出道;足底动脉环路(PPL)呈完整弓6例,半弓7例,无弓2例;清创后应用带自制冲洗设备NPWT,创面感染控制时间为(7.85±2.84)d。出院后每3~4日随访,并以抗菌保湿的磺胺嘧啶银脂质水胶伤口敷料换药,结果显示创面愈合12例,平均愈合时间(3.70±0.87)个月,3例未愈合,其中2例小腿截肢(13.3%,足部均为PPL无弓),1例死于心血管事件;创面愈合组PPL病变情况与未愈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6 7)。结论重症缺血性糖尿病足感染治疗较复杂。EVR、带自制冲洗设备NPWT及抗菌保湿创面敷料一站式联合治疗,可作为首选方法有效增加患肢血供,缩短感染控制时间,降低截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缺血 糖尿病足 感染 一站式治疗
下载PDF
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明 刘长建 乔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足末梢严重缺血患者37例(39条下肢),其中FontaineⅢ期24例(25条下肢),FontaineⅣ期13例(14条下肢),均行股深动脉成形术,患者手术前后1周行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糖尿病足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足末梢严重缺血患者37例(39条下肢),其中FontaineⅢ期24例(25条下肢),FontaineⅣ期13例(14条下肢),均行股深动脉成形术,患者手术前后1周行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_2)检测,随访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7例(39条下肢)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末梢溃疡愈合、效果优良27例(29条下肢),另有2例(2条)静息痛无缓解。FontaineⅣ期有10例肢体或足趾坏死,分别行膝下截肢3例(3条下肢),截趾7例(7条下肢)。与手术前比较,FontaineⅢ期和FontaineⅣ期患者手术后ABI和tcPO_2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血管补片32条下肢,长期通畅率为82.1%。结论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糖尿病足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是挽救老年糖尿病足患肢的良好治疗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股动脉 缺血 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成形术 人工血管
下载PDF
新型高危下肢分型系统及在老年糖尿病足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韧石 刘凯 +2 位作者 王蕾 陈光 赵文光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11-317,共7页
在严重下肢缺血的人群中, Fontaine 和Rutherford 系统可以对截肢风险和患者血管重建的必要性进行系统分型, 但这并不包含糖尿病患者.然而,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与血管重建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们发现利用现存分型系统评估高危肢体的... 在严重下肢缺血的人群中, Fontaine 和Rutherford 系统可以对截肢风险和患者血管重建的必要性进行系统分型, 但这并不包含糖尿病患者.然而,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与血管重建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们发现利用现存分型系统评估高危肢体的预后与结局,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变得愈发困难.因此美国血管外科协会制定了一个全新的分型系统, 考虑了创面、缺血及足部感染3 个主要因素, 用于评估截肢风险及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回顾了该分型系统的重点释义内容及其在糖尿病足的评估与治疗预后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SVS WIFI 创面 缺血 足部感染
下载PDF
活血生肌汤联合干细胞移植干预糖尿病足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高申 郭梅珍 +1 位作者 牛美兰 何雄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活血生肌汤联合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常规内科治疗组+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常规内科治疗+活血生肌汤联合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 目的:探讨活血生肌汤联合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分为常规内科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常规内科治疗组+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移植+常规内科治疗+活血生肌汤联合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治疗3个月后对各指标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糖、血脂、静息疼、足冷感觉、间歇跛行、足趾皮温、踝肱指数、血压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左侧患足溃疡面积/创面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量、愈合率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活血生肌汤组较干细胞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血管显影比较,常规治疗组左膝下胫后动脉阻塞,干细胞移植组左胫后动脉畅通,活血生肌汤组血流直达左足部;治疗3个月后干细胞移植组、活血生肌汤组左下肢腘动脉管径、足背动脉管径及血流速度、左下肢正中、腓神经传导速度的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活血生肌汤组优于干细胞移植组。结论:活血生肌汤能明显提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 活血生肌汤 糖尿病足及下肢缺血
下载PDF
格列本脲改善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银凤 张华 +1 位作者 孙志岭 黄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7-922,共6页
目的:研究格列本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后期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应用C57BL/6小鼠,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经灌胃给予格列本脲(20 mg/kg)连续治疗5周,每周监测小鼠的空腹血糖与体重变化。通过角测试、圆柱体测试... 目的:研究格列本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后期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应用C57BL/6小鼠,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经灌胃给予格列本脲(20 mg/kg)连续治疗5周,每周监测小鼠的空腹血糖与体重变化。通过角测试、圆柱体测试、转棒实验及踏空实验等观察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缺血脑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格列本脲(20 mg/kg)连续治疗5周,不影响小鼠的空腹血糖;与对照组比较,从治疗第2周开始,能显著增加小鼠的体重(P<0.01);从治疗第3周开始,能减少踏空实验中小鼠的足失误率(P<0.05)及延长转棒实验中的棒上停留时间(P<0.05),并减少缺血脑区胶质瘢痕的形成范围(P<0.05)。结论:格列本脲连续治疗能够促进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期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本脲 脑缺血 踏空实验 转棒实验 星形胶质细胞
下载PDF
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严重下肢缺血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国忠 李蕾 +8 位作者 李雪岩 崔凤奎 赵健飞 董智强 魏福庆 徐新 鹿凯 马琳 刘巍立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457-459,466,共4页
目的探讨斑块旋切术(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在糖尿病足溃疡(DFU)合并严重下肢缺血(CL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66例DFU合并CLI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斑块旋切术(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在糖尿病足溃疡(DFU)合并严重下肢缺血(CL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66例DFU合并CLI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截肢率、溃疡愈合天数、术后12个月复发率、术后12个月行走距离。结果两组患者愈合率、截肢率和溃疡愈合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行走距离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联合DCB在DFU合并CLI治疗中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旋切 药物涂层球囊 糖尿病足溃疡 严重下肢缺血
下载PDF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附5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里 谢春明 《当代医学》 2009年第5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足下肢的DSA改变及治疗方法,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及DSA检查,糖尿病足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5例7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行... 目的分析探讨糖尿病足下肢的DSA改变及治疗方法,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及DSA检查,糖尿病足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5例7条下肢节段性狭窄动脉行介入治疗(5例5支血管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5例6支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3到6个月后血管造影或血管超声复查。结果5例患者中6条患肢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溃疡面治愈,1条患肢在外科拉栓术后截肢。结论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糖尿病足下肢动脉阻塞部位及程度,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通过控制血糖和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糖尿病足 腘动脉 股动脉
下载PDF
Angiosome理念在糖尿病足及下肢重度肢体缺血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滕玲 覃建阳 +1 位作者 周佳 张庆雨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1期188-190,242,共4页
目的研究Angiosome理念在糖尿病足以及下肢重度肢体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51例糖尿病足患者以及48例下肢重度肢体缺血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A组与B组,均采取Angiosome理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Angiosome理念在糖尿病足以及下肢重度肢体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51例糖尿病足患者以及48例下肢重度肢体缺血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A组与B组,均采取Angiosome理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发现两组大截肢、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复发后再截肢发生率较B组高(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iosome理念在糖尿病足以及下肢重度肢体缺血患者中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安全性较高,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预后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观察 糖尿病足 Angiosome理念 下肢重度肢体缺血
下载PDF
联用克林澳、甲磺酸倍他司汀和中药足浴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莹 王永德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1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联用克林澳、甲磺酸倍他司汀和中药足浴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接诊的10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53例)和对比组(53例)。为... 目的:探讨联用克林澳、甲磺酸倍他司汀和中药足浴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期间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接诊的10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53例)和对比组(53例)。为联合组患者联用克林澳、甲磺酸倍他司汀和中药足浴法进行治疗,为对比组患者联用克林澳和甲磺酸倍他司汀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其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相比,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慢于对比组患者,P<0.05。结论:联用克林澳、甲磺酸倍他司汀和中药足浴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脑组织的供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中药足浴 克林澳 甲磺酸倍他司汀
下载PDF
低压力负压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足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闫程程 鞠上 +4 位作者 黄天一 连晓彤 李创 李伟红 张定坤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771-774,共4页
目的:观察低压力负压治疗中度缺血的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度缺血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60例,均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分别采用120mmHg、90mmHg、60mmHg负压治疗(... 目的:观察低压力负压治疗中度缺血的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方法:选择中度缺血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160例,均进行系统的内科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分别采用120mmHg、90mmHg、60mmHg负压治疗(间歇模式),每组各40例,以比较常规负压治疗与低压力负压治疗的疗效差异。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记录治疗2周、4周后伤口面积、局部症状积分及治疗过程的疼痛评分。结果:治疗2周、4周时,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个亚组之间,伤口面积和局部症状积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疼痛评分方面,60mmHg负压治疗组疼痛评分最低,2周时(2.76±2.75),4周时(2.25±2.21);90mmHg负压治疗组次之,2周时(3.75±3.01),4周时(3.88±2.59);120负压治疗组疼痛评分最高,2周时(5.13±2.64),4周时(4.38±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各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60mmHg负压治疗组为本次研究的最优治疗方案。结论:低压力负压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足溃疡,疗效确切,可以有效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 糖尿病足 溃疡 肢体缺血
下载PDF
膝下动脉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桂喜 李强 +5 位作者 于宗学 管金平 苗进 范砚超 薛智军 张娟子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研究小口径球囊(2~4mm)扩张膝下血管对糖尿病导致的下肢严重缺血(critica llimb ischaemia)的疗效。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导致的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使用小口径球囊进行扩张。结果:成功地对110例患者进行了扩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成功... 目的:研究小口径球囊(2~4mm)扩张膝下血管对糖尿病导致的下肢严重缺血(critica llimb ischaemia)的疗效。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导致的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使用小口径球囊进行扩张。结果:成功地对110例患者进行了扩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成功率91.6%。踝肱指数平均0.85%。结论:小球囊扩张膝下血管对糖尿病导致的下肢严重缺血疗效显著,近期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糖尿病足 严重肢体缺血
下载PDF
芪参通脉饮Ⅱ号方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江南 高杰 +5 位作者 丁戊坤 宋美玉 马苗苗 金璨 郝奕菲 李旭东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769-774,共6页
目的:探讨芪参通脉饮Ⅱ号方治疗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选用芪参通脉饮Ⅱ号方口服,对照... 目的:探讨芪参通脉饮Ⅱ号方治疗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选用芪参通脉饮Ⅱ号方口服,对照组选用通塞脉片口服,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踝肱指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红外热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的治疗组中医症候评分(5.28±3.27)分较观察组(6.65±2.6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踝肱指数为(0.72±0.08),高于对照组(0.6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红外热像温度变化情况为治疗组下肢左侧、右侧各部位足部温度高于观察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为(3.80±1.24)分,较观察组(4.60±1.01)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通脉饮Ⅱ号方可有效缓解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型糖尿病足患者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乏力等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通脉饮Ⅱ号方 糖尿病足 红外热像技术 下肢缺血 微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