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ot secretion stimulating ash growth in larch-ash mixed forest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俊民 刘广平 +1 位作者 王晓水 吴保国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9-22,共4页
Allelopathic effect of larch (Larix gmelini ) on the ash growth (Fraximus mandshurica) was studied in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es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arch root secretion obviously stimulated the ash growt... Allelopathic effect of larch (Larix gmelini ) on the ash growth (Fraximus mandshurica) was studied in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es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arch root secretion obviously stimulated the ash growth.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ain stimulation allelochemicals,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analyzed. By contrasting the contents of carbohydrate and aminoacid in root secretion of larch and ash,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arbohydrate and aminoacid were not important stimulation allelochemicals. The organic acid and other components in root secration of larch and ash were analyzed by GC and GC-MS analysis. The sand cultur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ed selected model compou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nzeneacetic acid, benzenepropionic acid and phenolic acids in root secretion of larch were the main stimulation allelochemic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ch ASH ALLELOPATHY ROOT SECRETION mixed forest
下载PDF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LARCH STAND MIXED WITH ASH
2
作者 李茹秀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71-73,共3页
Permanent sample plots were set up for researching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the artificia1 larch stand mixed with natural ash in the slash site in Maoershan Experiment Forestry Farm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 Permanent sample plots were set up for researching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 of the artificia1 larch stand mixed with natural ash in the slash site in Maoershan Experiment Forestry Farm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All trees in the plots were taken as objective trees and tree number,DBH, distance between trees and that of crown diameter were measured in range of 1-6m from every objective tree. Then study by Alemdag competition index, varianc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on method were mad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was more intensive than th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Especiall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larch and ash was least relatively. For these kinds of site, the suitable mixture at 20-30 ages should be 2800 Ind/hm2 in density and 2 larch;1 ash in mixed ratio, which might improve site condition to promote stand produe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hurian larch FRAXINUS mandshurica mixed forest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下载PDF
GROWTH EFFECT OF DAHURIAN LARCH-MANCHURIAN ASH MIXED FORESTS
3
作者 王凤霞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20-24,共5页
With the method of stem analyses by the microscope, the xylem’s accumulations atdifferent ages were quantitatively studied using the data of typical plant association for Dahurianlarch (Larix gmelini Rupr) and Manchu... With the method of stem analyses by the microscope, the xylem’s accumulations atdifferent ages were quantitatively studied using the data of typical plant association for Dahurianlarch (Larix gmelini Rupr) and Manchurian ash (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 mixed forests. Thedeveloping process for this important mixed forest type in the study area was systematically establish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n the artificial stand of Dahurian larch mixed with naturalManchurian ash. only those which have the same origin as Dahurian larch can grow up before theclosing of stand and form the components of the main layers. After 24 years seif-thinning, when theywere 29 years old, Dahurian larch would be at the stage of no self-thinning. At last the stand woulddevelop to the broad-leaved forests dominating with the Manchurian a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forest Dahurian larch Manchurian ASH SPECIES RELATION Growth effect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OIL AGGREGATE INLARCH AND LARCH-WALNUT FORESTS
4
作者 陈喜全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23-27,共5页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soils under the 34-year-old Larch forest and Larch-Walnut mixed forest. It tvas concluded that, in mixed forest, the total content of water- stable aggregate (0. 25- 5mm) in the upper layers ...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soils under the 34-year-old Larch forest and Larch-Walnut mixed forest. It tvas concluded that, in mixed forest, the total content of water- stable aggregate (0. 25- 5mm) in the upper layers (0- 30cm) of soil was significant ly higher than that in pure forest. The 2mm aggregates increased 48% in mixed forest soil compared with pure fOrest. and consequently, the three-phase ratio of soil was regulate 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improved and the fertility of soil raised. Because of the stability of total aggregate cont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2mm aggregate content in soil fertility.it s advisable using the two indices above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mixed forest on soil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ch WALNUT mixed forest Soil Water STABLE AGGREGATE
下载PDF
Allelopathic effect of larch leaching on ash growth in mixed forest
5
作者 吴俊民 吴保国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3-105,共3页
Allelopathic effect of larch (Larix gmelini) leaching on ash (Fraxinus mandshurica) growth was studied with sand culture test. It was understood that the ash growth was stimulated by the larch leaching. The chemical c... Allelopathic effect of larch (Larix gmelini) leaching on ash (Fraxinus mandshurica) growth was studied with sand culture test. It was understood that the ash growth was stimulated by the larch leach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larch and ash leaching were identified and determined by chemical and instrument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larch and ash leaching there were fatty acids (including monocarboxylic, dicarboxylic and tricarboxylic acids), phenolic acids, tannin, aromatic alcohols, polylol, aminoacids and carbohydrate, etc.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sults of model compound tes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itric acid in the larch leaching was the main simulative allelochemical to the ash growth, and trihydroxybenzeneacetic acid was the subordinate stimulative allelochem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ch ASH ALLELOPATHY leaching mixed forest
下载PDF
不同氮沉降水平下两种林型的主要土壤酶活性 被引量:39
6
作者 赵玉涛 李雪峰 +1 位作者 韩士杰 胡艳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769-2773,共5页
模拟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不同氮沉降(0、25和50kgN.hm-2.a-1)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对土壤酶活性的作用与林分类型有关,短期施氮可以显著影响土壤酶的活性;... 模拟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不同氮沉降(0、25和50kgN.hm-2.a-1)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对土壤酶活性的作用与林分类型有关,短期施氮可以显著影响土壤酶的活性;高氮沉降降低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且随着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两种林型土壤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也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土壤酶 氮沉降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不同类型白桦落叶松混交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红振 李凤日 +1 位作者 贾炜玮 王树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3-46,52,共5页
以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国家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的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中设置4块40mx40m标准地.通过枯落物不同组分累积量以及持水量的测定、计算和分析,对落叶松林和白桦一落叶松混交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 以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国家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的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中设置4块40mx40m标准地.通过枯落物不同组分累积量以及持水量的测定、计算和分析,对落叶松林和白桦一落叶松混交林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林分的枯落物干物质累积量为17.46~22.48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60.30~81.48t/hm2,两者均在各林分间差异显著,都随着落叶松所占比例的减小而减小,由大到小顺序为:10落、8落2白、6落4白、4落6白。不同树种组成的林分枯落物对降雨的有效拦蓄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4落6白、6落4白、10落、8落2白,且与半分解有效拦蓄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8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落叶松混交林 枯落物 持水能力 水源涵养
下载PDF
提高落叶松人工林林地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陈立新 陈祥伟 +1 位作者 史桂香 武兰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11,共6页
文章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方法,从林地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凋落物分解、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对落叶松人工林与人工落叶松天然白桦混交林的地力变化进行了综合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落叶松人工林地力变化的... 文章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方法,从林地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凋落物分解、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对落叶松人工林与人工落叶松天然白桦混交林的地力变化进行了综合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落叶松人工林地力变化的基本规律,为落叶松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和林地质量的提高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落叶松天然白桦混交林能加快落叶松凋落物的分解,缓和林地凋落物层积累与分解的矛盾,改善林地环境条件,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从而提高林地质量。试验证明通过对现有落叶松人工纯林进行适度的抚育间伐,人工诱导阔叶树种进入,从而形成针阔混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落叶松纯林的地力衰退,实现落叶松人工林地力长期维持的经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人工林 白桦 混交林 林地质量
下载PDF
长白山3种主要林型林分生长过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洋 亢新刚 +3 位作者 郭艳荣 铁牛 高祥 赵东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3-67,共5页
利用924株冷杉、844株云杉、183株白桦、158株山杨和227株落叶松解析木的数据,建立了长白山优势树种的直径生长方程。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长白山245块云冷杉林、32块杨桦次生林和260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结合优势树种的直径... 利用924株冷杉、844株云杉、183株白桦、158株山杨和227株落叶松解析木的数据,建立了长白山优势树种的直径生长方程。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长白山245块云冷杉林、32块杨桦次生林和260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结合优势树种的直径生长方程,分析了长白山3种主要林型林分的平均直径、树高、单位面积林木平均株数和蓄积的生长过程。另外,用未参与建模的28块云冷杉林、4块杨桦次生林和30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复测样地对拟合的3种林型林分生长过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预估的相对误差为3.26%~4.96%,估计精度为95.04%~9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林 杨桦次生林 落叶松人工林 林分生长模型 长白山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玉涛 韩士杰 +1 位作者 李雪峰 胡艳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1,共3页
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中土壤微生物碳、氮对大气氮沉降升高的响应。林地控制施氮量分别为:对照(0)、低氮(25 kg.(hm2.a)-1)和高氮(50 kg.(hm2.a)-1)。施氮后的第一个生长季,生长初期(5月)、生长旺季(7月)... 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中土壤微生物碳、氮对大气氮沉降升高的响应。林地控制施氮量分别为:对照(0)、低氮(25 kg.(hm2.a)-1)和高氮(50 kg.(hm2.a)-1)。施氮后的第一个生长季,生长初期(5月)、生长旺季(7月)和生长末期(9月)的观测研究表明:氮沉降增加对微生物C、N的影响因森林类型和时间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1 a的施氮试验并没有使土壤氮达到饱和状态,但是短期的施氮可以在某些月份内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C、N及其微生物m(C)∶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氮沉降 微生物量
下载PDF
金沟岭林场3种林型不同郁闭度林下灌草生物量 被引量:7
11
作者 季蕾 亢新刚 +2 位作者 郭韦韦 汪晶 张青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9-33,39,共6页
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林、杨桦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郁闭度0.20、0.40、0.60、0.80、1.00样地,采用灌木生物量模型法和草本生物量平均木法,估算出不同林型不同郁闭度林下灌草生物量。结果表明:云冷杉林郁闭度为0.02时... 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林、杨桦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郁闭度0.20、0.40、0.60、0.80、1.00样地,采用灌木生物量模型法和草本生物量平均木法,估算出不同林型不同郁闭度林下灌草生物量。结果表明:云冷杉林郁闭度为0.02时灌草生物量最大,郁闭度1.00时,灌草生物量最小,灌草生物量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小;杨桦次生林郁闭度为0.20时灌草生物量最大,郁闭度1.00时,灌草生物量最小,灌草生物量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小;落叶松人工林在林龄较小时,灌草生物量最小,母树林灌草生物量最大。不同林型在同一郁闭度林下灌草生物量差异显著。郁闭度为0.20和0.40时,杨桦次生林灌草生物量均大于云冷杉林;郁闭度为0.60时,灌草生物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云冷杉林、杨桦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郁闭度为0.80时,3种林型灌草生物量几乎相等;郁闭度为1.00时,落叶松人工林灌草生物量最大,且其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均大于其他两种林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林 杨桦次生林 落叶松人工林 郁闭度 灌草生物量
下载PDF
辽东山区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及其纯林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健 高慧淋 +4 位作者 王骞春 曹颖 卜鹏图 王占伟 陈东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27,32,共7页
分析落叶松(Larix spp.)纯林和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混交林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旨在探究混交林与纯林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上的差异。以24~28年生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为研究对象,对... 分析落叶松(Larix spp.)纯林和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混交林林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特征,旨在探究混交林与纯林在生长和生物量分配上的差异。以24~28年生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为研究对象,对胸径、树高、材积等生长指标和树干、枝、叶、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等生物量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中落叶松、水曲柳树高分别比纯林树高增加2.06%和2.79%,促进了树高生长;枝下高占树高比例分别比纯林提高5.55%和2.01%,增加了枝下高的高度,但差异均不显著;林分蓄积介于落叶松纯林和水曲柳纯林之间。不同林型各树种不同组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由大到小均为树干生物量、根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比、树干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表现为混交林大于纯林;m(叶生物量)∶m(总生物量)、m(根生物量)∶m(总生物量)表现则相反。林分生长指标与生物量指标,生物量指标与植被多样性指标间均有较强的相关性。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树高生长、加速了自然整枝,提高了树木圆满度,复层林结构明显。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在林分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比例上优于纯林,这种针阔混交模式可用于辽东山区培育用材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 树高 胸径 生物量
下载PDF
冀北山地山杨桦木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刘阳 杨新兵 +3 位作者 陈波 赵心苗 田超 张建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65-1669,共5页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与量显得极为重要。对冀北山地山杨桦木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a、Fe、K、Mg、Mn、Zn共6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 降水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的养分输入源,观测并分析降水化学对于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养分元素浓度与量显得极为重要。对冀北山地山杨桦木林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的Ca、Fe、K、Mg、Mn、Zn共6种养分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明显发生了变化,化学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Ca>K>Mg>Fe>Mn>Zn,其中Mn元素的增长倍数最多。树干径流各项指标均增长很多,化学元素含量排序为K>Ca>Mg>Fe>Mn>Zn。枯落物水中K和Ca元素浓度增加最大。(2)大气降雨中Zn的变异系数最大,达2.853;K和Ca元素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158、0.163。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枯透水中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Mn元素0.717、Zn元素为1.588、Fe元素为0.553。(3)经过淋洗后水样中各元素的浓度均有所增加,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K、Ca增加较多,Fe、Zn的淋溶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杨桦木林 大气降雨 穿透雨 树干茎流 枯透水 养分输入
下载PDF
长白山东北坡长白落叶松—白桦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孙越 夏富才 +3 位作者 何怀江 刘宝东 王戈戎 李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38,共11页
长白落叶松-白桦林是由云冷杉林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于2015年8月在长白山东北坡按照CTFS标准建立了面积为1 hm^2(100 m×100 m)的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挂牌、... 长白落叶松-白桦林是由云冷杉林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林,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于2015年8月在长白山东北坡按照CTFS标准建立了面积为1 hm^2(100 m×100 m)的长期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DBH≥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挂牌、定位、调查,并应用双相关函数g(r)分析了样地内长白落叶松和白桦2个优势树种不同等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样地共调查到活立木个体1 499株,隶属于9科16属22种,大都属于北温带植物区系类型;样地优势种明显,长白落叶松和白桦是样地的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36.08%和24.75%。样地内物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Pielou指数Jsw分别为2.87、1.71、0.62和0.56。样地内林下更新良好,所有个体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8个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存在差异,长白落叶松呈倒"J"型,白桦和山杨呈近似正态分布,其余5种(包括花楸、毛山楂、红松、稠李和臭松)呈"L"型。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8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g(r)函数分析表明,2个优势种空间分布随径级和尺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格局类型,长白落叶松随径级增大聚集程度逐渐降低;与小径木和大径木相比,白桦中径木具有更强的聚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落叶松-白桦次生林 物种组成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会儒 武纪成 +1 位作者 杨洪波 陈新美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9-325,共7页
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长白山过伐林区特有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云杉Picea jezo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混交林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混交林林分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结果... 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长白山过伐林区特有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云杉Picea jezo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混交林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混交林林分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20,林木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4,说明它是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的呈现中度混交结构状态的较复杂森林群落;从直径大小比数来看,林分中针叶树种具有胸径优势,尤其是云杉的直径优势最突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则分化严重,生长处于劣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林分平均角尺度以及各树种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分树种来确定采伐木,逐步使林分结构得到调整,接近最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学 落叶松-云杉-冷杉混交林 角尺度 混交度 大小比数
下载PDF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的昆虫多样性 被引量:30
16
作者 贾玉珍 赵秀海 孟庆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36-1243,共8页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分析了昆虫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规律及与植被群落之间的关系。系统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183头,隶属于14个目699种,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是主要优势类群。次生针阔混交林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物种数最多。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差异不显著,但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的Fisher’sα指数显著高于次生白桦林。目水平上的昆虫多样性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昆虫多样性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由于食性和生境选择的不同,森林演替过程中鳞翅目昆虫多样性逐渐升高,而鞘翅目多样性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次生白桦林 次生针阔混交林 原始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下载PDF
人工落叶松与天然水曲柳混交林中树种关系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茹秀 柴一新 王义弘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6,共6页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爷岭生态站11林班次生林区撂荒地上人工栽植的落叶松与天然侵入的水曲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所设置的固定标准地内,分别以落叶松、水曲柳和其它阔叶树为目的树,调查半径1~6m内树木的株数和胸径;并以每...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爷岭生态站11林班次生林区撂荒地上人工栽植的落叶松与天然侵入的水曲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所设置的固定标准地内,分别以落叶松、水曲柳和其它阔叶树为目的树,调查半径1~6m内树木的株数和胸径;并以每株树为圆心测定最近8株树之间的距离、胸径和冠幅,获得基本数据。应用Alemdag模型计算竞争指数,并用方差分析和数量化模型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的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且落叶松与水曲柳之间的竞争相对最小。就试验地的条件而言,在20~30年生时每公顷保留2800株左右,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比以2∶1为宜,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林地条件,而且可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水曲柳 混交林
下载PDF
金沟岭天然和半天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会儒 李春明 武纪成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79-84,共6页
使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长白山过伐林区特有的半天然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云杉(Picea jazo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混交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天然混交林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使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长白山过伐林区特有的半天然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云杉(Picea jazo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混交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天然混交林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平均角尺度0.52,林木皆为团状分布;半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64,呈现中度混交特征;从胸径大小比数来看,林分中针叶树种具有胸径优势,尤其是云杉的胸径优势最突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则分化严重,生长处于劣势。原始天然混交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83,高于半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呈现强度混交特征;从胸径大小比数看,阔叶树种胸径优势明显,针叶树种中只有冷杉处于优势,红松和云杉都处于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混交林 半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 角尺度 混交度 大小比数
下载PDF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主要生理类群 被引量:5
19
作者 邹莉 李国江 郑国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9-51,共3页
采用盆栽和现实林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曲柳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理 类群。结果表明.水曲柳纯林和落叶松混交林的微生物总量均较高。而落叶松纯林的数量相对较低。在水曲柳纯 林土壤中.磷细菌、巨大芽孢杆菌... 采用盆栽和现实林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曲柳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理 类群。结果表明.水曲柳纯林和落叶松混交林的微生物总量均较高。而落叶松纯林的数量相对较低。在水曲柳纯 林土壤中.磷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数量最多、混交林与落叶松纯林均较低。根际土与非根际土 (林地土)之间微生物总量的变化因树种而异、水曲柳无论在纯林和混交林中.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均高于林地 土.增力幅度为11%~62%。而落叶松根际土的微生物总数等于或略高于林地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落叶松 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 生理类群
下载PDF
辽东山区3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有 阎品初 +4 位作者 井艳丽 魏亚伟 倪鹏跃 刘源跃 周永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2-558,共7页
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底层(20~30cm)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含量及其二者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土壤pH值较次生林和落叶... 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人工混交林和次生林3种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底层(20~30cm)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含量及其二者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土壤pH值较次生林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分别平均降低了5.4%和4.5%,落叶松纯林土壤存在酸化趋势。各林分类型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碳氮比均表现为次生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落叶松纯林,且各指标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土壤微生物含量受土层的影响显著(p<0.05),其中表层含量最高,表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含量分别为19.09~29.68nmol·g^(-1)、2.47~3.71nmol·g^(-1)和5.59~7.68nmol·g^(-1);次生林表层土壤细菌、放线菌的含量显著高于落叶松纯林(p<0.05)。不同林型之间各土层细菌真菌比(B/F)、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之比(G+/G-)差异显著(p<0.05)。土壤总微生物含量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辽东山区的天然次生林、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与落叶松纯林相比,土壤环境水平改善,为提升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纯林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混交林 次生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