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n the Heavy Metals in a Severely Degraded Subtropical Red Soil Region
1
作者 Fang Wang Yun Zhou +5 位作者 Xiangping Fu Yuxiao Zhao Yiyao Wen Xintao Cui Shunbao Lu Yanjie Zhang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CAS 2024年第2期110-121,共12页
5 different forests of Pinus massoniana, Schima superba, Liquidambar formosana, P. massoniana × S. superba, P. massoniana × L. formosa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Cr, Cu and Zn content ... 5 different forests of Pinus massoniana, Schima superba, Liquidambar formosana, P. massoniana × S. superba, P. massoniana × L. formosa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Cr, Cu and Zn content of degraded red soil region in subtropics. The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degree was evaluated by nat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II clas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e soil metals of P. massoniana × S. superba were the highest, and the soil metals enrichment ability was strong. The order of single factor pollution index of metal elements was Cu (1.38) > Cr (0.81) > Zn (0.42), and moderately pollution, pollution warning and no pollution,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ree soil heavy metals and soil total carbon (TC),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was not derived from the parent material of soi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metal element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ources of the three elements were similar.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howed that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ultimately affected the activity of heavy metals by cascad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tropical forest Type Degraded red soil Heavy Metals Pollution Evaluation
下载PDF
降雨季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透冠雨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迁移作用
2
作者 王宏宇 吴福忠 +4 位作者 张耀艺 郑旭灵 吴捷录 张雪 张欣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1-189,197,共10页
[目的]作为森林土壤中活性最高的组分,可溶性有机质(DOM)不仅可以直接被微生物利用,还是生态系统中C、N、P等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其迁移过程受到透冠雨驱动的水力作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原位控制透冠雨输入试验,以亚热带... [目的]作为森林土壤中活性最高的组分,可溶性有机质(DOM)不仅可以直接被微生物利用,还是生态系统中C、N、P等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其迁移过程受到透冠雨驱动的水力作用和溶解过程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原位控制透冠雨输入试验,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砂质红壤为对象,对照林窗降雨,分析降雨季节森林透冠雨对不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可溶性有机磷(DOP)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1)相对于林窗降雨,整个降雨季节以透冠雨为载体输入到土壤的DOM显著增加(p<0.01),DOC、DON和DOP浓度分别增加37.00%,93.47%,85.12%,DOC、DON和DOP通量分别增加20.76%,49.93%,61.55%,但通过40 cm深土壤后,其输出通量差异并不显著,表明土壤对透冠雨中DOM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2)相较于林窗降雨,透冠雨显著降低土壤表层输入C/N的29.19%,C/P的26.00%,而无明显改变N/P,而经过40 cm深土壤后,透冠雨显著降低土壤40 cm深度输入C/N的19.35%,C/P的13.35%和N/P的7.45%。表明透冠雨DOM增加主要是因为吸收冠层中的DON与DOP,而在土壤中DOM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DOC与DOP。(3)土壤DOC与DOP表现为截留减少,而DON表现为富集增加。相较于林窗降雨,透冠雨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对DOC截留量的39.93%和DOP截留量的72.42%,显著减少对DON释放量的32.37%。[结论]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透冠雨能促进DOM的输入,有利于土壤各层次对DOM的吸收,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 砂质红壤 可溶性有机质 林冠截留 林窗降雨
下载PDF
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王芳 文艺瑶 +4 位作者 赵玉枭 崔鑫涛 段小华 鲁顺保 张艳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1-418,共8页
【目的】旨在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角度分析不同林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选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及马尾松-木荷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等5种不同林型为研究对象,对不... 【目的】旨在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角度分析不同林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选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及马尾松-木荷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等5种不同林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土壤溶解性碳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林型对土壤pH、含水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木荷林地土壤全氮和全磷、DOC、DON和NO_(3)^(-)-N的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MB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MBN显著高于枫香纯林。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枫香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枫香和木荷纯林;马尾松纯林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土壤全碳、全氮与土壤全磷、DOC、DON呈差异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含水量呈差异显著性正相关,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磷含量与DOC、DON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DOC与DON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DON和NO_(3)^(-)-N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B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1);酸性蛋白酶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在所有生态因子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蔗糖酶和脱氢酶的影响最大。【结论】木荷、枫香纯林以及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要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林型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营林抚育措施对红锥林土壤的影响
4
作者 陆婷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营林抚育措施对红锥林土壤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红锥林种植基地开展研究,试验基地选择地势坡缓、长势健康的林区,在生长基地内开展不同营林抚育措施,不做任何处理纳入CK组,铲草纳入Z1组,施肥纳入Z2组,铲草+施... 目的:分析不同营林抚育措施对红锥林土壤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红锥林种植基地开展研究,试验基地选择地势坡缓、长势健康的林区,在生长基地内开展不同营林抚育措施,不做任何处理纳入CK组,铲草纳入Z1组,施肥纳入Z2组,铲草+施肥纳入Z3组,对比不同营林抚育措施对红锥林土壤的影响。结果:Z3组的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各项指标高于Z2组、Z1组和CK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Z2组的pH值、有机质、全钾、碱解氮、速效钾高于Z1组和CK组(P<0.05),全氮、全磷、速效磷和Z1组对比无差异(P>0.05)。Z1组的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高于CK组(P<0.05),pH值和CK组无差异(P>0.05),总体而言,Z3组>Z2组>Z1组>CK组。Z3组0~20 cm、20~40 cm、40~60 cm 0和60~80 cm不同土层的含水率不同,均有差异(P<0.05),Z3组的各个土层土壤含水率分层明显。CK组、Z1组和Z2组不同土层含水率存在相同比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小组采用不同营林抚育措施后,Z3组的N、P、K的径流水、径流泥沙总量均少于Z2组、Z1组和CK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红锥林土壤采用铲草+施肥的方式进行抚育处理,能改善土壤成分,提升土壤的养分含量,促进红锥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林抚育 红锥林 土壤成分
下载PDF
不同林龄红椎林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含量变化
5
作者 赵凌霄 于江珊 张国微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4-16,共3页
红椎树是南方造林规模最大的树种。该树种能起到水土保持和防风抗灾的作用,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对不同林龄红椎林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期望能够为红椎林地生态系统的优化和营林措施的制定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龄 红锥林地 微生物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改良剂对红壤水土流失恢复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6
作者 袁华光 章仕斌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4年第2期1-5,24,共6页
为探究不同改良剂对红壤恢复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提高红壤恢复林地的土壤质量和水土保持效能,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恢复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原状林地(CK)和施加有机改良剂(OF)、生物炭(BF)... 为探究不同改良剂对红壤恢复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提高红壤恢复林地的土壤质量和水土保持效能,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恢复林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原状林地(CK)和施加有机改良剂(OF)、生物炭(BF)、复合改良剂(CF)3种处理,研究其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与多样性,探讨红壤区侵蚀退化恢复林地土壤肥力与细菌群落结构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土壤改良剂的响应,分析土壤化学性质与细菌群落结构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改良剂使土壤pH值与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20%~6.72%与40.20%~102.37%,有机改良剂使土壤全磷含量提高了56.98%(P<0.05),生物炭使土壤全氮含量提高了73.09%(P<0.05),复合改良剂使土壤全磷与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64.57%与72.09%(P<0.05);(2)施加不同改良剂土壤细菌群落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与酸杆菌门,优势菌纲均为酸杆菌纲、α-变形菌纲与放线菌纲;(3)所有土壤改良剂均降低了细菌群落多样性,而施加生物炭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4)土壤全磷含量对细菌群落组成产生显著影响,有机碳含量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5)施加复合改良剂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新陈代谢通路相对丰度。本研究结果可为提升红壤区恢复林地土壤肥力,合理调节细菌群落结构提供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红壤 恢复林地 土壤改良剂 细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技术
下载PDF
基于BIOME-BGC模型的红壤丘陵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GPP和NPP 被引量:40
7
作者 曾慧卿 刘琪璟 +2 位作者 冯宗炜 王效科 马泽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314-5321,共8页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ME-BGC模型估算了1993~2004年红壤丘陵区湿地松林总第一性生产力(GPP)、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并分析GPP、NPP年际变化对气候的响应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GPP、NPP的响应。结果表明,湿地松林1993~2004年GPP、... 应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ME-BGC模型估算了1993~2004年红壤丘陵区湿地松林总第一性生产力(GPP)、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并分析GPP、NPP年际变化对气候的响应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GPP、NPP的响应。结果表明,湿地松林1993~2004年GPP、NPP的总量变化波动于1777~2160g Cm-2a-1之间和453~828gCm-2a-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941g Cm-2a-1和695gCm-2a-1。在研究时段内,GPP、NPP有缓慢增长趋势,GPP、NPP总量平均值从1990年代初期(1993~1996年)的1826、687gCm-2a-1上升到21世纪初期(2001~2004年)的2026、693gCm-2a-1。这主要是由于研究时段内GPP、NPP对降水缓慢增长的正响应造成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分析表明,CO2浓度倍增不利于湿地松林GPP、NPP的增长,但均不超过1.5%。在CO2浓度不增加条件下,GPP正向响应了降水单独变化和温度升高1.5℃且降水增加情景,正向响应NPP的情景条件是降水的单独变化;当CO2浓度倍增和气候改变时,预测的GPP正向响应了降水的变化,同时正向响应了温度升高1.5℃且降水变化;正向响应NPP的情景条件是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湿地松林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下南方针叶林红壤的养分淋溶和酸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孙本华 胡正义 +2 位作者 吕家珑 周丽娜 徐成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0-1826,共7页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针叶林红壤为研究对象,在恒温(20℃)条件下,通过大土柱(直径10cm、高60cm),8个月间隙性淋溶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氮输入量(0、7.8、26和52mgN/月/柱)对针叶林红壤NO3-、NH4+、H+和土壤盐基离子(C...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针叶林红壤为研究对象,在恒温(20℃)条件下,通过大土柱(直径10cm、高60cm),8个月间隙性淋溶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氮输入量(0、7.8、26和52mgN/月/柱)对针叶林红壤NO3-、NH4+、H+和土壤盐基离子(Ca2+、Mg2+、K+、Na+)淋溶以及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态盐基总量、Ca2+和Mg2+淋溶量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交换态Na+和K+则无明显影响.4种N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盐基总量净淋溶(淋溶出的盐基与淋洗液累计输入的盐基之差)分别占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13.9%、18.6%、31.8%和57.9%,土壤交换态Ca2+净淋溶分别占土壤交换性Ca2+总量的19.6%、25.8%、45.3%和84.8%,土壤交换态Mg2+净淋溶分别占土壤交换性Mg2+总量的4.4%、6.1%、10.9%和17.1%.随氮输入量增加,表层土壤pH值逐渐下降,4种N输入处理的表层土壤pH(KCl)分别为3.85、3.84、3.80和3.75;随氮输入量增加,淋溶液中无机氮、NO3-和H+逐渐增加.氮沉降可促进针叶林红壤的有机氮矿化,加速养分淋失和土壤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红壤 氮沉降 盐基离子 养分淋溶 土壤酸化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对阔叶林红壤淋溶水化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孙本华 胡正义 +2 位作者 吕家珑 周丽娜 徐成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72-1881,共10页
在氮饱和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氮沉降的增加将导致NO3-淋溶的增加及土壤酸度的提高,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大气氮沉降对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影响研究还很少,尤其是氮沉降引起的土壤淋溶液化学组成方... 在氮饱和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氮沉降的增加将导致NO3-淋溶的增加及土壤酸度的提高,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大气氮沉降对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的影响研究还很少,尤其是氮沉降引起的土壤淋溶液化学组成方面。研究中,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阔叶林红壤为对象,在恒温(20℃)条件下,通过土壤淋洗柱(直径10cm、高60cm)进行了8个月间隙性淋溶试验,来模拟研究不同氮输入量(0、7.8、26mg月-1.柱-1和52mg月-1柱-1)对阔叶林红壤NO3-、NH4+、SO42-、H+和土壤盐基离子(Ca2+、Mg2+、K+和Na+)的淋溶和土壤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输入量增加,淋溶液中NO3-、EC、H+和总盐基离子逐渐增加,但淋溶液中无NH4+。不同氮处理时,土壤有机氮总表观矿化量分别为189.6、263.9、372.8mg月-1.柱-1与554.2mg柱-1,氮输入明显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且土壤有机氮的表观矿化量与氮输入量间呈正线性相关(R2=0.997**)。无氮(0mg月-1柱-1)、低氮(7.8mg月-1柱-1)、中氮(26mg月-1柱-1)和高氮(52mg月-1柱-1)输入处理下,土壤交换态盐基淋溶总量分别占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13.6、18.4、27.7%和48.1%。不同的盐基离子对氮输入的反应不同,Ca2+和Mg2+淋溶量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对Na+和K+则无明显影响。土壤交换态离子中随淋洗液输出最多的为Ca2+(无氮、低氮、中氮和高氮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输出量占土壤交换态的比例分别为22.6、31.4、46.7%和82.5%),其次为Na+(无氮、低氮、中氮和高氮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输出量占土壤交换态的比例分别为16.0、10.7、17.6%和26.3%),最少的为Mg2+(无氮、低氮、中氮和高氮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输出量占土壤交换态的比例分别为5.0、6.9、11.1%和16.9%),几乎没有土壤交换性K+输出。与对照相比,有氮处理后土壤中硫酸根离子的淋失量明显减少(p<0.05)。表层土壤pH值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可见,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将加速阔叶林红壤的养分淋失和土壤酸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林 红壤 大气氮沉降 盐基离子 养分淋溶 土壤酸化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针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模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红旗 陈永瑞 牛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以红壤丘陵典型区千烟洲及其周边为研究区,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和同期野外实测的37个针叶林样地有效叶面积指数数据,分析了遥感植被指数(NDVI)与湿地松、杉木林、马尾松和针叶林总体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分别建立了NDVI与不同林型针... 以红壤丘陵典型区千烟洲及其周边为研究区,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和同期野外实测的37个针叶林样地有效叶面积指数数据,分析了遥感植被指数(NDVI)与湿地松、杉木林、马尾松和针叶林总体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分别建立了NDVI与不同林型针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间的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NDVI与不同林型针叶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林型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一定差异;所建立的针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模型以三次曲线回归方程拟合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针叶林 有效叶面积指数 遥感 植被指数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红壤退化地森林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荣珍 朱丽琴 +5 位作者 王赫 贾龙 刘勇 段洪浪 吴建平 刘文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水库各种库容差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森林恢复类型死库容呈上升趋势,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下降趋势,防洪库容变化趋势不明显,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兴利库容略高。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同一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而活性有机碳密度则以阔叶混交林最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P=0.01),其中对有机碳水平起到主导性贡献作用的是水溶性有机碳。因此,对于退化红壤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提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针叶林分中补植阔叶乔灌木,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水库容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水库结构和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库 库容 土壤有机碳 典型相关分析 森林恢复 红壤
下载PDF
退化第四纪红粘土重建森林模式及其土壤恢复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苑秋 杜天真 +2 位作者 郭晓敏 杨国平 罗良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37,共4页
以江西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种模式重建的林龄10年的森林,调查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明显增加,而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有机质;土壤全钾、有效钾都较大程度提高。(2)土壤有机... 以江西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种模式重建的林龄10年的森林,调查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明显增加,而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有机质;土壤全钾、有效钾都较大程度提高。(2)土壤有机质、全氮浓度随土层深度明显下降,有效磷、有效钾、有效氮浓度则随土层深度平缓下降,全磷、全钾浓度随土层变化不明显。(3)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也呈较大幅度降低;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呈不同幅度增加;不同重建模式总孔隙度变化的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第四纪红粘土 森林模式 土壤恢复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森林红壤中铝的溶出及不同土层酸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运湘 廖柏寒 王志坤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8-482,共5页
为进一步探明酸沉降对森林红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模拟长沙地区降水酸度及离子组成,采用浸泡试验对两种森林红壤活性铝的释出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浸泡初期,土壤活性铝的释出量随浸泡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原... 为进一步探明酸沉降对森林红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模拟长沙地区降水酸度及离子组成,采用浸泡试验对两种森林红壤活性铝的释出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浸泡初期,土壤活性铝的释出量随浸泡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原始土壤pH值愈低,活性铝释出愈多;强酸度、高离子浓度(AR4)模拟酸雨对土壤中活性铝的溶出量远大于基础酸雨(AR3)及弱酸、低离子浓度酸雨(AR2)和对照酸雨(AR1)。模拟酸雨酸度愈大,对土壤pH值的影响愈明显,不同土层间,以A层土壤pH值下降最明显,B、C层土壤则下降较小。模拟酸雨模拟浸泡土壤25年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机质含量高,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的土壤下降幅度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森林红壤 铝释出 土层酸度 阳离子交换量
下载PDF
红壤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性状的演变 被引量:47
14
作者 吴蔚东 张桃林 +3 位作者 高超 孙波 彭补拙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通过在江西省红壤地区主要林区的铜鼓县和德兴县选择不同林龄 (1~ 2 8年 )的杉木人工林样地采用随机网格法对土壤分层取样 ,并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后的研究结果表明 ,从造林阶段到 5~ 8年的幼林期 ,包括林地凋落物层、土层厚度、有机... 通过在江西省红壤地区主要林区的铜鼓县和德兴县选择不同林龄 (1~ 2 8年 )的杉木人工林样地采用随机网格法对土壤分层取样 ,并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后的研究结果表明 ,从造林阶段到 5~ 8年的幼林期 ,包括林地凋落物层、土层厚度、有机质、全N、CEC、BS、pH和速效N、P、K在内的林地主要土壤质量性状大幅度退化。随着树龄的增大 ,林地土壤质量性状开始缓慢恢复。但是 ,即使杉木人工林进入了主伐期 ,土壤质量性状的恢复程度仍远低于其初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地区 人工杉木林 土壤肥力 质量性状
下载PDF
红壤丘岗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动态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何园球 王兴祥 +1 位作者 胡锋 陈家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1-93,97,共4页
针对红壤丘岗区自然条件和地形特点,在岗地上坡布置了4组人工林恢复实验,研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林地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动态。12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水分和养分径流损失随植被生长而减少,渗漏损失则随植被生长而增加;水分、养分径流损... 针对红壤丘岗区自然条件和地形特点,在岗地上坡布置了4组人工林恢复实验,研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林地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动态。12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水分和养分径流损失随植被生长而减少,渗漏损失则随植被生长而增加;水分、养分径流损失量依次为自然草被>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渗漏损失量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岗区 人工林 土壤水分 动态研究 土壤养分 水工流失
下载PDF
退化红壤重建森林初期细根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苑秋 罗良兴 +2 位作者 刘亮英 杨家林 夏晓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35-1739,共5页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上不同模式重建的森林第10年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了细根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0~40cm土层的73.39%~87.41%;不同重建森林模式细根的养... 以江西泰和严重退化红壤上不同模式重建的森林第10年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了细根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0~40cm土层的73.39%~87.41%;不同重建森林模式细根的养分贮量有较明显差异,中等栽植密度晚松纯林细根的全N、全P和全K贮量远远高于其它林地,细根中全N、全P、全K、Ca、Mg贮量分别达84.47、5.55、38.42、17和10.76kg·hm-2;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N、有效K、pH值与细根现存量相关显著(P<0.05),细根对物理性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上;植物细根显著提高了>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而增加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土壤细根与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重建森林 细根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应用遥感数据反演针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 被引量:32
17
作者 席建超 张红旗 张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39,共4页
以红壤丘陵典型区千烟洲及其周边为研究区,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和同期野外实测的37个针叶林样地有效叶面积指数数据,分析了遥感植被指数与湿地松、杉木林、马尾松和针叶林总体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分别建立了遥感植被指数与不同林型... 以红壤丘陵典型区千烟洲及其周边为研究区,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数据和同期野外实测的37个针叶林样地有效叶面积指数数据,分析了遥感植被指数与湿地松、杉木林、马尾松和针叶林总体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分别建立了遥感植被指数与不同林型针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间的线性与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遥感植被指数与不同林型针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林型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一定差异;所建立的针叶林有效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模型以三次曲线回归方程拟合精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叶面积指数 植被指数 遥感 针叶林 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退化第四纪红粘土重建森林恢复27年后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凤 黄荣珍 +3 位作者 樊后保 肖龙 李燕燕 廖迎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9-192,219,共5页
以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模式重建森林恢复27a后的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建模式27a后群落Marglef丰富度指数R为封育马尾松林分>谷坊马尾松林分>竹节沟湿地松林分>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 以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7种模式重建森林恢复27a后的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建模式27a后群落Marglef丰富度指数R为封育马尾松林分>谷坊马尾松林分>竹节沟湿地松林分>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无谷坊马尾松林分>竹节沟马尾松林分>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分,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P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表现为封育马尾松林分、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竹节沟湿地松林分较大,而竹节沟马尾松林分、谷坊马尾松林分、无谷坊马尾松林分较小。群落稳定性大小顺序为竹节沟马尾松林分>无谷坊马尾松林分>谷坊马尾松林分>封育马尾松林分>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分>竹节沟湿地松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红粘土 重建森林 多样性 稳定性
下载PDF
中国红壤坡地不同林地养分动态变化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长青 卞新民 何园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0-246,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对红壤坡地不同林地进行6a(1991-1996)定位观测,对N、P、K养分动态循环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养分循环的分室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林地N、P、K贮量绝大部分存在土壤分室中占97%以上,6年生阔叶林、针叶...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对红壤坡地不同林地进行6a(1991-1996)定位观测,对N、P、K养分动态循环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养分循环的分室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林地N、P、K贮量绝大部分存在土壤分室中占97%以上,6年生阔叶林、针叶林N、P、K年总净积累量为正,分别为36.51kg hm^-2、29.70kg hm^-2,系统养分盈余,另外N、P、K各分量积累量均为正,表现为各营养元素系统内盈余;对照(自然荒坡)N、P、K年净积累总量为-9.59kg hm^-2,为养分流失状态,N、P、K各分量也为流失状态。同时对有林坡地和荒坡地进行了0—10a的系统N、P、K在各分室的运转状态模拟,模拟结果表明:N、P、K在阔叶林和针叶林系统均表现盈余,植株地上部分累积量较大,土壤分室N轻微流失,而P、K盈余,自然荒坡土壤养分有轻微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林地 养分动态 模拟
下载PDF
中亚热带红壤区油桐(Vernicia fordii)林冠水文效应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曹云 欧阳志云 +1 位作者 黄志刚 郑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40-1747,共8页
于从2004年7月到2005年9月,对南方红壤区油桐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的水文特征进行了监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期间,油桐林穿透雨占总降雨量75.6%±8.6%,树干流占3.6%±1.1%,而截留量占2... 于从2004年7月到2005年9月,对南方红壤区油桐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流和林冠截留的水文特征进行了监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期间,油桐林穿透雨占总降雨量75.6%±8.6%,树干流占3.6%±1.1%,而截留量占20.8%±9.1%。油桐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受到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随着雨量的增加,穿透雨、树干流和截留量相应地提高,并且树干流和截留量在高的雨量下逐渐趋于稳定;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穿透雨率逐渐升高,而树干流率和截留率降低。在不同雨量级间,油桐穿透雨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树干流的差异不显著。油桐林下水分输入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在不同观测点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靠近树干的林冠内部穿透雨低于林冠边缘,而且随着降雨量或降雨强度的增加,穿透雨的空间异质性(穿透雨率的变异系数CV)降低;树干流对降雨也具有明显的汇集作用,在树干周围输入的雨量是林外降雨量20~70倍,并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这种汇集效应(漏斗比率)先提高后降低。同时油桐单株树干流(cm·3mm-1)与胸径、树高和冠层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是与枝下高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再分配 穿透雨 树干流 水文效应 漏斗比率 南方红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