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辩证法基础
1
作者 万资姿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从理论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成不变、既成性的,而是与时俱进、生成性的。从理论形态来看,从19世纪到20世纪、再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形态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从理论特质来看,马克思主义并非是一成不变、既成性的,而是与时俱进、生成性的。从理论形态来看,从19世纪到20世纪、再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生成形态大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态”“发展形态”和“创新形态”。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态”即“原生形态”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欧洲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态”即列宁主义是由列宁根据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具体实际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形态”。从辩证法基础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典形态”的基础是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态”的基础是认识辩证法,那么,马克思主义“创新形态”的基础就是战略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形态 历史辩证法 认识辩证法 战略辩证法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国利 路则权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4-123,共10页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主体 主体意识 主客体关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工具或主体?--兼论人工智能奇点 被引量:11
3
作者 程承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2,共8页
人类智能的本质在于思维,思维是意识的表现。意识是神经元复杂系统涌现的结果,意识不遵守物质守恒定理等物质性规定,因而意识属于非物质。人工智能是非生命的物质,它不可能产生意识。就内容而言,作为物质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模拟非物质的... 人类智能的本质在于思维,思维是意识的表现。意识是神经元复杂系统涌现的结果,意识不遵守物质守恒定理等物质性规定,因而意识属于非物质。人工智能是非生命的物质,它不可能产生意识。就内容而言,作为物质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模拟非物质的意识。人工智能只能从形式上模拟意识。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只能模拟思维,却不拥有思维、不能思维。因而,人工智能不可能成为主体,它只能是工具。但随着人工智能从形式上对人类智能模拟能力的提高,部分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形式上的主体。缺乏意识的人工智能体不可能实现奇点,但人机结合有可能实现奇点。人机结合奇点虽然不会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但会给现有社会秩序以及人性带来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工具 形式主体 具身认知 非物质 人机结合 奇点
下载PDF
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述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国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 ,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探讨了认识的起源和形成 ,阐发了在人文界认识的体用不二性和人文性。... 钱穆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 ,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探讨了认识的起源和形成 ,阐发了在人文界认识的体用不二性和人文性。他深入分析了人文科学的认识方式及其特征 ,即重经验、直觉和综括 ,寓价值观与仁慈心 ,这和自然科学认识方式是绝然不同的。进而他还就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进行了具体分析。钱穆的人文历史认识思想既有积极合理的方面 ,也有局限和错误 ,需要正确分析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人文性 历史认识 主观性
下载PDF
试论潜意识认识的具体形式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实践证明,潜意识反映是认识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它既能增加认识的内容,又能扩充主体的知识和经验。潜意识既是一种反映形式,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而潜意识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充分自由组合的,它会变换和组合许多逻辑思维... 实践证明,潜意识反映是认识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它既能增加认识的内容,又能扩充主体的知识和经验。潜意识既是一种反映形式,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而潜意识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充分自由组合的,它会变换和组合许多逻辑思维所不能具有的新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意识 主体 认识形式 思维方法
下载PDF
史家主体意识及其与史学繁荣和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小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23-27,共5页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正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史家主体意识的前提。历史认识活动是史家主体意识结构同化外来刺激的过程 ,它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史家的主体意识。加强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是历史认识活动和史学理论发展的...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正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史家主体意识的前提。历史认识活动是史家主体意识结构同化外来刺激的过程 ,它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史家的主体意识。加强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是历史认识活动和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20世纪西方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史家主体意识增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家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结构 历史认识主体 创新 新史学
下载PDF
历史认识的性质与历史学的科学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郑先兴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2期13-19,共7页
历史认识的性质在于发展眼光、线性分析、叙述事实 ,一句话 ,在于求真 ;其特点为平等性、间接性、歧义性和时代性。在历史认识求真的道路上 ,主体性的介入并不决定历史学是否科学。历史学的科学性取决于历史认识是采用由感性到理性 ,还... 历史认识的性质在于发展眼光、线性分析、叙述事实 ,一句话 ,在于求真 ;其特点为平等性、间接性、歧义性和时代性。在历史认识求真的道路上 ,主体性的介入并不决定历史学是否科学。历史学的科学性取决于历史认识是采用由感性到理性 ,还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认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 性质 体性 历史学 科学性
下载PDF
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 被引量:3
8
作者 钟力力 《华中建筑》 2009年第7期255-261,共7页
该文阐述了建筑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手段、操作方法、评分规则等方面有亟待改善的问题,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主题教学 形式与认知
下载PDF
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观之辨正 被引量:1
9
作者 汲安庆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48-155,共8页
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观本是为了追求语文的科学化,捍卫语文的体性,提升教育的品质,但因为在形式本体的建构中,既注意形式知识的积累,又关注语感的训练、情味的体验、诗趣的领略与人格的陶冶,所以不仅对当时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语文教育现... 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观本是为了追求语文的科学化,捍卫语文的体性,提升教育的品质,但因为在形式本体的建构中,既注意形式知识的积累,又关注语感的训练、情味的体验、诗趣的领略与人格的陶冶,所以不仅对当时功利主义大行其道的语文教育现状是一种有力的反拨,对当下语文教育中"工具理性"盛行,"价值理性"受挫的不良趋向,还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整体感、生命感、美感严重缺失的状况,更是一种有力的矫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还有诸种误读,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观中很多深刻、丰富的思想价值一直未得到积极、有效的开掘和利用。基于此,深入、系统地梳理夏丏尊语文教育形式观的发展流脉,对之加以理性地辨正,客观地估定其语文学意义和价值,便显得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形式观 语文体性 流变 辨正
下载PDF
“宿命论”诘难之贫困——《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第三章》的辩护逻辑
10
作者 谭希培 杨竞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5,37,共6页
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第三章中,伊格尔顿从辨析马克思主义中的"独到之处"入手,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没那么简单;阶级斗争既是必然的亦是自由的;社会形态之更替是统一的、多样的、有代价的;社会历史趋向与人... 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第三章中,伊格尔顿从辨析马克思主义中的"独到之处"入手,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没那么简单;阶级斗争既是必然的亦是自由的;社会形态之更替是统一的、多样的、有代价的;社会历史趋向与人们主体选择性的邂逅并不完美。这些观点给予了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宿命论"的论调以有力反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方式 阶级斗争 社会形态 历史趋向 主体选择
下载PDF
实践视野、方法构成与价值取向——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在关联
11
作者 颜卫青 周茜蓉 朱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32-137,共6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承担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范式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支撑之上,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键性环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承担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范式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支撑之上,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键性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为核心,通过实践的构成视野、方法论原则与价值取向,系统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范式构成机理。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构成完整的整体提供了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范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核心精神 历史科学 实践
下载PDF
纵观认识论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方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安泽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5-11,共7页
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方向,就必须科学地区分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阶段,必须以求实的态度正视现今认识论的进展现状,充分肯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识论发展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客... 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方向,就必须科学地区分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阶段,必须以求实的态度正视现今认识论的进展现状,充分肯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识论发展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客体阶段、主体阶段和主客体阶段,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是第三阶段的最高成果,又是使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从主体和客体关系演变为认识与实践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从而开辟了认识论发展的新纪元。我们应该继续沿着实践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和客体 认识与实践 历史阶段 发展方向
下载PDF
试析历史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密托的争论
13
作者 王志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54,共6页
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分两个方面,在陈述句子层面有指称;在叙述文本的层面则无指称,而仅仅是"关于"历史实在。扎密托对安克斯密特的文本无指称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主体间的共识可以成为叙述文本的指称。其实,... 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表现与认知的关系分两个方面,在陈述句子层面有指称;在叙述文本的层面则无指称,而仅仅是"关于"历史实在。扎密托对安克斯密特的文本无指称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主体间的共识可以成为叙述文本的指称。其实,扎密托混淆了自然科学与史学,主体间的共识标准也和当下的史学实践相左,因此其观点和立论均不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表现与历史认知 安克斯密特 扎密托 指称 关于 主体间性
下载PDF
社会历史批评形成过程综述
14
作者 王萌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47-50,共4页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即将文艺纳入社会历史中考察,并从中发现规律,解读作品。社会历史批评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批评家柏拉图的"模仿说",到维柯时期基本成熟,后经斯达尔夫...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即将文艺纳入社会历史中考察,并从中发现规律,解读作品。社会历史批评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批评家柏拉图的"模仿说",到维柯时期基本成熟,后经斯达尔夫人、丹纳的阐释得到进一步完善,又经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批评家的拓展、延伸,其地位在文学理论界得以完全确立。纵观社会历史批评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批评视角上,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但经济因素缺失;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从单一的社会主体上升为文学与社会互为主体;在方法上,从单纯以社会学的方法解读文艺发展为与其他学科的交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批评 形成过程 综述 社会环境 主体 美学
下载PDF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之缘起与定义之纷争(下)——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学案之一
15
作者 周祥森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7-86,共10页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点,也是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核心所在。在新时期以来30年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中,历史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之兴起的内缘、外缘因素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差别只在于认识是否全面和侧重... 历史认识主体研究是新时期中国历史认识论研究的突破点,也是历史认识论研究的重点、核心所在。在新时期以来30年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中,历史学者们对这一研究之兴起的内缘、外缘因素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差别只在于认识是否全面和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在历史认识主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上,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和严重的混乱现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不少学者不同程度上混淆了概念的前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把历史认识论范畴中的历史认识主体混同于其他语境里的主体。如何科学地界定历史认识主体的内涵和划分它的层次(外延),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主体形式 存在形态
下载PDF
拓宽审美空间,更新主体认知——新时期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嬗变
16
作者 曾丹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3-27,共5页
新时期长篇历史小说的题材大为拓展。历史认知的嬗变 ,使作家摆脱了“政治先行”的主观性 ,创作意识出现了多元的趋势 ,多了些历史的批判精神和深入的文化思考 ,个性意识突出了 ,但也存在着“帝王”泛滥等问题 ,有媚俗、美化之嫌。艺术... 新时期长篇历史小说的题材大为拓展。历史认知的嬗变 ,使作家摆脱了“政治先行”的主观性 ,创作意识出现了多元的趋势 ,多了些历史的批判精神和深入的文化思考 ,个性意识突出了 ,但也存在着“帝王”泛滥等问题 ,有媚俗、美化之嫌。艺术表现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历史小说 题材 拓宽 主体认识 更新
下载PDF
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
17
作者 吴礼权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33-36,共4页
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多。从修辞史的角度切入,专就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进行定量统计与计算分析,这对揭示话本小说在“题目”这一修辞“标的”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其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话本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多。从修辞史的角度切入,专就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进行定量统计与计算分析,这对揭示话本小说在“题目”这一修辞“标的”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其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本小说 题目 形式 历史演进
下载PDF
“就算”句句式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梦婷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51-54,共4页
"就算"是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让步连词。根据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对"就算"句进行分析:语表方面,着重考察了关联词语的位置以及前后分句的形式特征;语里方面,根据前分句是否已经发生,将"就算&q... "就算"是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让步连词。根据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对"就算"句进行分析:语表方面,着重考察了关联词语的位置以及前后分句的形式特征;语里方面,根据前分句是否已经发生,将"就算"句分为3类,并借助信赖程度揭示3种"就算"句在认知层面的不同;语值方面,主要挖掘说话人在使用该句式时所传达的3种不同的主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算”句 形式特征 认知层面 主观态度
下载PDF
主体间性·客观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音弦 徐丽燕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4期147-148,共2页
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一直是历史认识论乃至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对客观性的涵义进行解释,只有这样,对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在此,笔者选择了一种主体间性... 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一直是历史认识论乃至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对客观性的涵义进行解释,只有这样,对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在此,笔者选择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维度,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做了一次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客观性 历史认识
下载PDF
社会形态更替中的主体选择问题
20
作者 李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32-34,共3页
社会形态更替中的主体选择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而成功的主体选择可以使一个民族或国家出现跳跃性的巨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场成功的主体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开端,具有深邃的历史哲学蕴含和长久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社会形态 主体选择 历史必然性 民族特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