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钻井井斜控制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8
1
作者 项德贵 葛云华 +3 位作者 孙梦慈 于文华 赖晓晴 陈志学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13,共4页
玉门青西油田地层岩性不均,岩性变化频繁,地层极硬,研磨性极强,可钻性差,机械钻速较低,造成全井钻井速度较慢。为了提高机械钻速,在窿9井等4口井试验了空气钻井,大幅度地提高机械钻速,但出现空气钻井井斜不易控制的问题。文中阐述和分... 玉门青西油田地层岩性不均,岩性变化频繁,地层极硬,研磨性极强,可钻性差,机械钻速较低,造成全井钻井速度较慢。为了提高机械钻速,在窿9井等4口井试验了空气钻井,大幅度地提高机械钻速,但出现空气钻井井斜不易控制的问题。文中阐述和分析了影响空气钻井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对井斜影响的机理;阐述了空气锤防斜技术,分析了空气锤在窿15井试验未起到防斜的原因,对今后空气钻井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西油田 空气钻井 井斜 钻具组合 空气锤 地层可钻性
下载PDF
青西油田下沟组构造裂缝发育特征与分布预测 被引量:6
2
作者 孙维凤 宋岩 +1 位作者 公言杰 桂丽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1189,共9页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低孔低渗泥云岩是该区主要的储集层,其中构造裂缝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和储集空间。本次研究首先基于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然后在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层对构造裂缝形成的影响...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低孔低渗泥云岩是该区主要的储集层,其中构造裂缝是油气渗流的重要通道和储集空间。本次研究首先基于岩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然后在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考虑断层对构造裂缝形成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青西油田主要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并预测出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预测结果表明:在青西油田的东部和西部存在两个构造裂缝发育区,尤其是在窿10井和柳102井等附近,构造裂缝较为发育,而中部地区构造裂缝相对不发育。本次研究可为该区下沟组构造裂缝评价和油气勘探提供新的地质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预测 低孔低渗泥云岩储层 下白垩统下沟组 青西油田
下载PDF
应用正态分布法判别青西复杂油藏的油水层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志文 马彩琴 +2 位作者 吴辉 郑应钊 刘子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1-723,共3页
如今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储层识别评价技术。但是利用这套技术对复杂岩 性裂缝型油气藏的流体性质判别仍感力不从心,例如由于岩性和裂缝的影响,地层流体在电性上的反映难以区 分。尤其是青西油田储集层测井响... 如今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评价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储层识别评价技术。但是利用这套技术对复杂岩 性裂缝型油气藏的流体性质判别仍感力不从心,例如由于岩性和裂缝的影响,地层流体在电性上的反映难以区 分。尤其是青西油田储集层测井响应复杂,利用测井资料判断油水层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为此,本文利用正态 分布法在青西油田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了相应储层段的流体性质,较好地识别出油水层,在油田应用中取得了较 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西油田 流体性质 正态分布 视地层水电阻率 油水层
下载PDF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成藏条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维凤 宋岩 +1 位作者 公言杰 桂丽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0,共9页
致密油资源是青西油田非常规油气中最现实、也是最容易获得突破的领域。从烃源岩、储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等方面,深入探讨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丰... 致密油资源是青西油田非常规油气中最现实、也是最容易获得突破的领域。从烃源岩、储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等方面,深入探讨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的成藏条件。结果表明: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干酪根类型较好,生烃潜力大;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但研究区内构造活动强烈,不仅有利于形成富集油气的圈闭,而且还能改善储层的品质,发育的构造裂缝以及构造溶蚀裂缝是下白垩统下沟组致密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下白垩统下沟组及中沟组泥岩、古近系泥岩和膏盐岩为主要盖层,生储盖组合包括自生自储型和下生上储型两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成藏条件 下白垩统下沟组 青西油田 裂缝
下载PDF
南堡油田深部地层微心PDC钻头个性化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岩 宋巍 +2 位作者 程东 朱宽亮 党辉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69,190,共6页
南堡油田东三、沙河街深部地层压实程度高,岩性复杂,泥岩胶结致密、研磨性强,可钻性差,导致常规PDC钻头机械钻速低。在深入分析该地层岩石力学性质基础上,开展了微心PDC钻头的研制。该钻头中心区域不布置切削齿,即采用无心轴式特殊结构... 南堡油田东三、沙河街深部地层压实程度高,岩性复杂,泥岩胶结致密、研磨性强,可钻性差,导致常规PDC钻头机械钻速低。在深入分析该地层岩石力学性质基础上,开展了微心PDC钻头的研制。该钻头中心区域不布置切削齿,即采用无心轴式特殊结构,平内锥、宽冠顶、加长外锥设计,将更多的能量分配给承担更多工作的切削结构,提升切削齿的有效比钻压,提高破岩效率。现场应用十余井次,平均机械钻速8.7m/h,同比提高40%以上,单只钻头平均进尺470m,同比提高一倍以上。研究成果为南堡油田深部地层及其他类似地层钻井提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层 复杂岩性 泥岩 可钻性 微心PDC钻头 现场试验 南堡油田
下载PDF
青西油田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永清 陈志学 +2 位作者 于文华 朱敬祖 孙梦慈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31,共3页
地层压力预测对提高钻井速度、保护油层、合理设计井身结构和钻井液密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完成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分析处理,建立了青西油田地层压力预测数学模型,十多口井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压力预测结果误差小于10%;完井试油发... 地层压力预测对提高钻井速度、保护油层、合理设计井身结构和钻井液密度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完成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分析处理,建立了青西油田地层压力预测数学模型,十多口井的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压力预测结果误差小于10%;完井试油发现,储层污染明显减小,产量与邻井相比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青西油田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提高勘探开发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预测 孔隙压力 地层破裂压力 青西油田
下载PDF
红河油田地层可钻性研究与钻头优选 被引量:7
7
作者 闫吉曾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8年第6期63-66,共4页
红河油田水平井钻头适应性差、起下钻频繁,导致机械钻速低和钻井周期长,严重制约了钻井提速提效。通过对红河油田地层岩心进行室内可钻性实验,建立了该地区岩石可钻性与声波测井相关性数学模型,从而确定了岩石可钻性级值剖面。实验及计... 红河油田水平井钻头适应性差、起下钻频繁,导致机械钻速低和钻井周期长,严重制约了钻井提速提效。通过对红河油田地层岩心进行室内可钻性实验,建立了该地区岩石可钻性与声波测井相关性数学模型,从而确定了岩石可钻性级值剖面。实验及计算结果表明,红河油田地层可钻性级别为3~6级,上部属于软地层,下部属于中硬地层。基于地层可钻性优选了PDC钻头,经现场试验与应用,平均单只钻头进尺、机械钻速大幅提高,大大缩短了钻井周期,达到了水平井钻井提速提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岩石可钻性 声波测井 钻头优选 机械钻速 红河油田
下载PDF
青西油田窿六区块下沟组裂缝特征及成因
8
作者 陈培元 杨辉廷 +1 位作者 钟金银 杨茜 《四川地质学报》 2017年第3期389-392,共4页
青西油田窿六区块是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的复杂岩性裂缝性油藏,岩相多变、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综合钻井、取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裂缝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以构造裂缝为主,且多数都未充填;裂缝走向主... 青西油田窿六区块是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的复杂岩性裂缝性油藏,岩相多变、裂缝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极强。综合钻井、取心及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裂缝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以构造裂缝为主,且多数都未充填;裂缝走向主要为北东东~北北东向,以水平缝为主,次为斜交缝;裂缝在砂砾岩密度最大,其次是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裂缝密度较小。研究区裂缝受断层和岩性共同控制,其中喜山期北东向断层发育带为有效裂缝发育带,岩性控制裂缝的发育程度,含脆性成分高的砂砾岩裂缝最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裂缝特征 成因机制 青西油田
下载PDF
窟窿山逆掩推覆带速度建场及其特征
9
作者 方晨 孙万高 +1 位作者 唐光华 杨克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0-282,共3页
采用层位控制法,对区内窟窿山、金海子两块三维探区进行了精细速度建场及成图,对地震速度在纵向、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本区速度纵向上成层性较明显,在表层-浅层段及中-深层段存在速度倒转现象;推覆体速度在... 采用层位控制法,对区内窟窿山、金海子两块三维探区进行了精细速度建场及成图,对地震速度在纵向、横向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本区速度纵向上成层性较明显,在表层-浅层段及中-深层段存在速度倒转现象;推覆体速度在横向上呈清晰的块状特征;平面速度变化总体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变化梯度北小南大;速度等值线大体呈北西向分布;两个三维探区均存在速度异常区。深浅层岩性、厚度以及压实程度的差异,是造成速度异常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位控制法 速度建场 地层 岩石 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