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chostracan” Records from Western Gondwana Related to Cretaceous Palaeoclimatic Features
1
作者 Oscar Gallego Nora Cabaleri +4 位作者 Claudia Armella Mateo Monferran Victoria Jiménez Iracema Zacarías Diego Silva Nieto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9年第10期616-618,共3页
Cretaceous System is widely represented in South America. “Conchostracans” are best represented with 47 early Cretaceous species and only 5 Late Cretaceous ones. Its warm climate with rainfall and marked seasonality... Cretaceous System is widely represented in South America. “Conchostracans” are best represented with 47 early Cretaceous species and only 5 Late Cretaceous ones. Its warm climate with rainfall and marked seasonality allow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hostracan” populations. This information shows that more detailed analysis between climate and “conchostracan” records is needed to reconstruct environments in the Cretaceous t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hostraca” CRETACEOUS Climate fossil record South AMERICA
下载PDF
铁杉属的起源、扩散与传播——基于化石证据
2
作者 肖良 王宏宇 +4 位作者 国丽妍 李相传 孙楠 夏孝远 王佳楠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9-26,共18页
铁杉属是松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北美—东亚间断分布特征。关于该属的起源、扩散与传播,目前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次研究收集了亚洲铁杉属大化石记录,整合了铁杉属花粉记录,获取地质历史时期该属在中国的分布,推测该属的起源和传... 铁杉属是松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北美—东亚间断分布特征。关于该属的起源、扩散与传播,目前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次研究收集了亚洲铁杉属大化石记录,整合了铁杉属花粉记录,获取地质历史时期该属在中国的分布,推测该属的起源和传播路径。该属大约起源于晚白垩世的西欧地区,于马特斯里赫特期—达宁期通过欧亚大陆传播到中国,而在古新世—始新世时期通过北大西洋陆桥传播到北美。早始新世以后北美与东亚的铁杉属植物可以通过白令陆桥进行物种交流,当图尔盖海峡在渐新世干涸后,铁杉属能够通过西西伯利亚和中亚哈萨克斯坦地区在欧亚大陆上交流。在晚中新世铁杉属可以通过北大西洋陆桥进行交流。依据化石记录推断的铁杉属起源和传播的结果与分子学研究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更多的铁杉属化石记录及分子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杉属(Tsuga) 化石记录 植物古地理学 哈萨克斯坦 北大西洋陆桥
下载PDF
Oldest Peach Fossil Found in Yunnan
3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年第4期245-246,共2页
Prunus persica(peach)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deciduous tree in the Rosaceae family that produces20 million tons of fruit per year.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peach cultivation known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archa... Prunus persica(peach)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deciduous tree in the Rosaceae family that produces20 million tons of fruit per year.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peach cultivation known from both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s.So far.the oldest evidence f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栽培 化石 云南 落叶乔木 考古证据 蔷薇科 历史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法 被引量:123
4
作者 王飞宇 金之钧 +3 位作者 吕修祥 肖贤明 彭平安 孙永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5期754-762,共9页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 ,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 ,常用的 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近 10年来成藏期分析是...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 ,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 ,常用的 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近 10年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埋藏史、热演化史、沉积成岩史 4个方面地质历史分析基础上 ,更多地依靠成藏化石记录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结果 ,获得成藏期定量数据。评述了成藏期定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包括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充注序次、自生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储层磁性矿物古地磁学、生烃期精确分析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成藏期 成藏化石记录 流体历史分析 地质年代学 储层有机岩石学
下载PDF
古油层识别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飞宇 庞雄奇 +3 位作者 曾花森 师玉雷 胡剑峰 刘可禹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5-569,共5页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 古油层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高孔隙度和渗透率层段识别,二是残留烃数量分析,三是盆地流体历史模拟技术。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分别采用显微岩石学和激光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储集层中油包裹体的丰度,而储集层中油包裹体丰度反映它在地质历史中古含油饱和度。油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大于5%,并至少有一部分样品大于10%,水层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小于1%。一些油层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高值缺乏指示了快速成藏或浅部成藏。在石油运移通道层段,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值主体值为1%~5%,但这些层段在垂向上仅局部分布。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和荧光颗粒定量技术可用于识别古油层,判识古油水界面,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存在早期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气藏 石油运移途径 成藏化石记录 流体包裹体 烃类流体
下载PDF
分子钟假说与化石记录 被引量:10
6
作者 唐先华 赖旭龙 +2 位作者 钟扬 李涛 杨淑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65-474,共10页
进化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 ,而早期的生命演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基于生物的遗传距离所建立的分子进化速率 ,可用于进一步推测不同生物类群在进化历史上的分歧时间。这一间接时间... 进化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 ,而早期的生命演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基于生物的遗传距离所建立的分子进化速率 ,可用于进一步推测不同生物类群在进化历史上的分歧时间。这一间接时间数据可与化石记录所反映的直接数据进行比较。分子钟研究为探究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不仅可用来对基于化石记录的传统结论加以验证 ,同时对于化石记录不完整的生物类群起源历史的推测具有特殊意义。然而 ,利用分子钟方法所得出的不同门类起源时间总是早于化石记录 ,因此分子钟与化石记录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文中综述了基于化石证据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被子植物起源等早期生命演化的研究进展 ,介绍并分析、讨论了分子钟方法及利用分子钟研究早期生命起源时间问题及其与化石记录间的矛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钟假说 化石记录 早期生命演化 古DNA 分子进化速度
下载PDF
利用油包裹体丰度识别古油藏和限定成藏方式 被引量:44
7
作者 王飞宇 师玉雷 +1 位作者 曾花森 刘可禹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2-18,共7页
储集层中残留烃类数量指示了它在地质历史中的古含油饱和度,它包括赋存于孔隙和裂隙之中的烃类和胶结物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目前采用的分析技术有储层可溶烃数量和成分(抽提、TLC-FID、HPLC、ROCK-EVAL),油包裹体丰度(含油包裹体颗粒指... 储集层中残留烃类数量指示了它在地质历史中的古含油饱和度,它包括赋存于孔隙和裂隙之中的烃类和胶结物中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目前采用的分析技术有储层可溶烃数量和成分(抽提、TLC-FID、HPLC、ROCK-EVAL),油包裹体丰度(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荧光颗粒定量QGF)、储层固体沥青数量(SBI)与流体包裹体地层学(FIS)。利用油包裹体丰度可识别古油藏,判识古油水界面(POWC),寻找再运移石油,确定天然气或凝析气藏早期是否有石油充注事件,识别次生油藏,寻找下伏油藏,限定油气充注模式。本文以塔里木盆地牙哈凝析气气藏与英南2气藏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油包裹体丰度识别古油藏和限定成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成藏化石记录 流体包裹体 烃类流体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孢子花粉与植物大化石:地质记录的差异及其古植物学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朱怀诚 欧阳舒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174,共14页
分散孢粉与植物大化石地质记录的不一致是常见现象,基本上是受孢粉的高产量及其外壁的较强抗腐蚀性,以及沉积环境的影响所致。主要根据我国古、中生代孢粉及植物化石资料,举例说明其地质记录的差异和其导致的不同解析和结论,及其古植物... 分散孢粉与植物大化石地质记录的不一致是常见现象,基本上是受孢粉的高产量及其外壁的较强抗腐蚀性,以及沉积环境的影响所致。主要根据我国古、中生代孢粉及植物化石资料,举例说明其地质记录的差异和其导致的不同解析和结论,及其古植物学意义。涉及的问题包括:1.新疆北部石炭二叠纪和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的植物区系性质,2.我国古、中生代的主要成煤植物,3.古植代/中植代界线和植物在二叠纪末有无群体灭绝,4.某些植物类群的最早化石记录或起源,5.某些地层的地质时代问题。本文对此等问题提出的与古植物学家不甚一致的结论,如塔里木自早二叠世已属亚安加拉区,我国古、中生代主要成煤植物是真蕨类尤其是树蕨,而非鳞木类、科达类,或中生代裸子植物;如果将盾籽类作为中植代植物,则古植代/中植代界线在亚安加拉区要下降到Bashkirian之内或Bashkirian Moscovian之交,等等,是否正确,有待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记录 古植物学 大化石 孢子花粉 成煤植物 塔里木盆地 石炭二叠纪 中生代 抗腐蚀性 沉积环境 化石资料 区系性质 新疆北部 二叠纪末 化石记录 植物类群 地质时代 植物学家 早二叠世 裸子植物 孢粉 高产量 界线 灭绝
下载PDF
前寒武纪生物起源时间的化石和分子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柯叶艳 齐文同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7-462,共6页
时间尺度的确定,对于估计生物有机体的分子和形态改变的速率,以及建立大进化和生物古地理学模式都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化石记录和新兴的分子钟研究,是可以提供生物谱系起源和分支时间的两种手段。占整个地球生命历史七分之六的前寒武纪... 时间尺度的确定,对于估计生物有机体的分子和形态改变的速率,以及建立大进化和生物古地理学模式都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化石记录和新兴的分子钟研究,是可以提供生物谱系起源和分支时间的两种手段。占整个地球生命历史七分之六的前寒武纪,是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重要时期。对前寒武纪相当繁荣的微生物的起源时间和后生动物各门类的分支演化时间的研究,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在总结化石记录和分子钟研究结果时发现:由分子钟研究得出的早期微生物的起源时间明显晚于化石记录,而在后生动物分支演化时间的估算上却早于化石资料。本文试图从两种方法自身的特点来探讨这种分支演化时间的重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起源时间 前寒武纪 化石 分子钟 有机体 形态 生物古地理学模式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方法及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邢卫新 费永涛 +3 位作者 杨永毅 何祖荣 杨铭 唐晓川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6年第6期12-15,共4页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方法是通过盆地的构造发育史、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来分析油气藏形成期,属于间接确定油气的成藏期的方法。近些年来随着地球化学科学和有机岩石学的发展,...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方法是通过盆地的构造发育史、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来分析油气藏形成期,属于间接确定油气的成藏期的方法。近些年来随着地球化学科学和有机岩石学的发展,各种依靠成藏化石记录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方法应用到油气成藏期研究中,提供了油气成藏期研究的多种手段,主要包括: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充注序次、自生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储层磁性矿物古地磁学、生烃期精确分析等,并讨论了这些方法目前实际应用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 成岩化石记录 油气充注 地球化学 有机岩石学
下载PDF
中国硅藻化石新种和新记录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艳玲 龚志军 +1 位作者 谢平 沈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9-324,共6页
在对江汉平原钻孔中的化石硅藻进行鉴定时,发现1个新种类:江汉异极藻(新种)Gomphonema jianghanensis sp.nov.,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壳面狭披针形或线性披针形,端部和基部圆形,中轴区窄。中心区宽呈横矩形,在紧靠中心区的一侧具1条很短的线... 在对江汉平原钻孔中的化石硅藻进行鉴定时,发现1个新种类:江汉异极藻(新种)Gomphonema jianghanensis sp.nov.,该种的主要特征为:壳面狭披针形或线性披针形,端部和基部圆形,中轴区窄。中心区宽呈横矩形,在紧靠中心区的一侧具1条很短的线纹,另一侧有时有1条很短的线纹,有时没有线纹,无孤点。壳缝呈直线,在中央区附近略弯向一侧,在极节处折向另一侧。线纹轻微放射状,中部略弯曲,在近顶端处没有线纹,在10μm内,中部具6—13条。长20—30μm,宽4—7μm。4个中国新记录属:楔异极藻属Gomphosphenia Lange-Bertalot、楔月藻属(新记录属)Cymbopleura Krammer、优美藻属Delicata Krammer、尖月藻属Encyonopsis Krammer,8个中国新记录种:微小异极藻Gomphonema minutiforme Lange-Bertalot&Reichardt、较细楔异极藻Gomphosphenia tenerrima(Hustedt)Reichardt、舌状楔异极藻Gomphosphenia lingulatiforme(Hustedt)Lange-Bertalot、瑞克舟形藻Navicula rakowskae Lange-Bertalot、北方羽纹藻岛屿变种Pinnularia borealis var.islandica Lange-Bertalot,舟形盖斯勒藻Geissleria tectissima(Lange-Bertalot)Lange-Bertalot&Metaeltin、岩生楔月藻小变种Cymbopleura rupicola var.minor Krammer和法国尖月藻Encyonopsis falaisensis(Grunow)Krammer,1个种的补充说明:中华优美藻Delicata sinensis Krammer & Metzet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硅藻 新种 新记录
下载PDF
当雄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珍汉 孟宪刚 +7 位作者 胡道功 江万 叶培盛 朱大岗 刘琦胜 杨欣德 邵兆刚 吴中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4-491,共8页
发现青藏高原内部最古老的年龄记录,测出土那片麻岩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766Ma,玛尔穷片麻岩岩浆锆石U-Pb年龄为727~772Ma。在乌鲁龙来姑组剖面底部新发现一批腕足类化石,在麦隆岗组中新发现一批牙形石,在设兴组上部地层中发现始新世—... 发现青藏高原内部最古老的年龄记录,测出土那片麻岩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766Ma,玛尔穷片麻岩岩浆锆石U-Pb年龄为727~772Ma。在乌鲁龙来姑组剖面底部新发现一批腕足类化石,在麦隆岗组中新发现一批牙形石,在设兴组上部地层中发现始新世—渐新世孢粉组合。发现纳木错逆冲推覆构造与旁多逆冲推覆构造,厘定了拉萨地块北部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查明纳木错逆冲推覆构造经历191~144Ma、109Ma和44Ma三期构造变形事件,旁多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发现念青唐古拉地区出露面积达1500km2的巨型中新世花岗岩侵入体,岩浆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8.3~11.1Ma。新建晚第四纪湖相岩石地层单位——纳木错群,重新划分念青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期,新建第四纪地层系统及时代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老基底信息 年龄记录 化石新资料 推覆构造 古大湖 冈底斯
下载PDF
云南新生代断陷盆地的环境地质记录 被引量:3
13
作者 贝丰 宋振亚 +1 位作者 林丽 吴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5-33,共9页
盆地的环境地质记录是从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变、沉积物形成的地球化学与古气候环境、沉积物堆积后所经历的压实、成岩来加以研究的。除无机介质(矿物)外的有机质,在成岩压实受热过程中化学成分与结构的变化,也是盆地环境地质记录的... 盆地的环境地质记录是从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变、沉积物形成的地球化学与古气候环境、沉积物堆积后所经历的压实、成岩来加以研究的。除无机介质(矿物)外的有机质,在成岩压实受热过程中化学成分与结构的变化,也是盆地环境地质记录的一部分,环境地质研究的归宿是对矿产—化石燃料形成与潜能的估价,完整的研究应该包括化石燃料形成(成烃成煤)环境及成藏(保存)环境等。对云南滇西陇川、瑞丽及保山等三个新生代断陷盆地环境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在极其相似的盆地形成演变、沉积地球化学与古气候、成岩与成烃背景基础上,化石燃料的形成与潜能在三个盆地具有差异性;指出陇川盆地以找寻煤型气及初熟(低熟)油为主,保山盆地以寻找浅部生物成因气及煤型气为主,瑞丽盆地相对潜能较差,仅有生物气浅部产出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断陷盆地 环境地质记录 化石燃料 云南
下载PDF
木兰科的化石记录(英文)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光富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通过整理和分析木兰科植物的化石记录发现 :不论是植物大化石还是花粉 ,迄今为止在白垩纪以前地层中尚无可靠的记录。自白垩纪以来 ,木兰科的许多种广泛发生于北半球 ,如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 ,但非洲和大洋洲至今尚未发现木兰科的化石... 通过整理和分析木兰科植物的化石记录发现 :不论是植物大化石还是花粉 ,迄今为止在白垩纪以前地层中尚无可靠的记录。自白垩纪以来 ,木兰科的许多种广泛发生于北半球 ,如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 ,但非洲和大洋洲至今尚未发现木兰科的化石记录。该科最早的化石记录为中国东北延吉地区早白垩世大拉子组的喙柱始木兰Archimagnoliarostrato stylosaTaoetZhang。根据现有化石记录 ,并结合木兰科现代植物的地理分布 ,推测 :1)木兰科的起源时间不迟于早白垩世Aptian Albian期 ;2 )木兰科起源地点可能是东亚 ,后来经过欧洲进入北美 ,再从北美迁移到达南美洲 ;3)在地质历史时期 ,木兰属的出现比鹅掌楸属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科 化石记录 地理分布 起源
下载PDF
柏科扁柏属(Chamaecyparis,Cupressaceae)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小慧 杨柳荫 +1 位作者 孙柏年 王永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3-1570,共8页
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 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文结合扁柏属最新的化石证据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其生物地理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石证据显示,地史时期该属种类较现在丰富,自早白垩世以来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根据化石记录推测扁柏属植物很可能在早白垩世起源于东亚地区,晚白垩世时已通过白令陆桥传播至北美西部并进一步传播至北美高纬度地区,北美东部目前尚缺少化石记录,该区域的扁柏植物可能是从欧洲或者北美高纬度地区迁徙而来。欧洲扁柏可能在渐新世由北美通过北大西洋陆桥传播而来,或从东亚地区传播而来。新近纪气候持续变冷以及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使扁柏属在欧洲、亚洲中西部以及北美中部局部灭绝,东亚大陆的种不断向南迁移至日本岛和台湾岛,最后在亚洲大陆消失,最终形成了该属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台湾局限分布的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柏属 化石记录 生物地理历史 陆桥 分布区演化
下载PDF
广义柏科主要分类群起源时间的推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春香 杨群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3-333,共11页
通过构建分子钟对广义柏科主要分类群的起源时间进行了探讨。采用相对速率检验法分析广义柏科matK、rbcL进化速率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rbcL的非同义替代速率只在Pinaceae与Taxodiaceae的分类群及柏科北半球的支系 (Cupressoideae)之间通... 通过构建分子钟对广义柏科主要分类群的起源时间进行了探讨。采用相对速率检验法分析广义柏科matK、rbcL进化速率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rbcL的非同义替代速率只在Pinaceae与Taxodiaceae的分类群及柏科北半球的支系 (Cupressoideae)之间通过相对速率检验 ,而Pinaceae与柏科南半球分支 (Cal litrodeae)之间没有通过相对速率检验。matK基因的非同义替代速率在Pinaceae与广义柏科的所有分类群之间通过相对速率检验。根据通过相对速率检验的分类群之间的遗传距离和基因进化速率 ,计算它们发生分歧的时间。据此推测 ,杉科的主要分类群Taiwanioideae、Athrotaxidoideae、Sequoioideae与其他分支发生分歧的时间均在侏罗纪 ,支持现存杉科在侏罗纪就已经建立起来的观点 ;Cupressaceae (s.s.)的两个支系 (亚科 )发生分歧的时间在 1 2 4Ma之前 ,相当于早白垩世早期 ,可能由于南北古大陆的完全分离 ,其祖先居群被分隔成两个亚群 ,随后各自演化为不同的支系。Callitrodeae、Cupressoideae各属发生分歧的时间也均在白垩纪 ,表明Cupressaceae (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柏科 分子系统学 分子钟 化石记录 起源时间
下载PDF
化石记录的再评估
17
作者 王玥 杨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7-302,共6页
分子生物学和分支系统学的发展以及化石记录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古生物地层资料在生物演化研究中的地位遭到质疑。连续的化石记录的发现肯定了化石分析的意义 ,数据库的建立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增添了新生力量。
关键词 化石记录 评估 分子生物学 分支系统学 古生物学
下载PDF
从化石记录看古人类起源和演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迈平 《江苏地质》 2003年第2期65-77,F003,T001,T002,共16页
古人类的起源及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远未解决的问题 ,目前掌握的重要化石材料包括 :距今约 5 6 0 0万年的灵长类 ,约 170 0万年的人猿超科代表 ,6 2 0万年 (?)~ 4 4 0万年的人科动物 ,以及约 35 0万年 (?)~ 2 0 0万年的古人类和人造... 古人类的起源及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远未解决的问题 ,目前掌握的重要化石材料包括 :距今约 5 6 0 0万年的灵长类 ,约 170 0万年的人猿超科代表 ,6 2 0万年 (?)~ 4 4 0万年的人科动物 ,以及约 35 0万年 (?)~ 2 0 0万年的古人类和人造石器等。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及与之演化相关的化石发现最多的国家之一 ,先后找到已知最早的高级灵长类———约 4 5 0 0万年前的曙猿化石 ,人猿超科的早期代表——— 14 0 0万年和 80 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 ,2 4 0万年~ 2 0 0万年前的人造石器 ,2 0 0万年前的能人 (?)化石 ,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及 2 8万年~ 2 0万年前的智人化石等。拟从迄今的化石记录入手勾勒出古人类起源及演化的大致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 起源 演化 化石记录
下载PDF
论产学研基地建设与古生物化石产品开发——以安顺学院地质标本研发基地为例
19
作者 王家录 张大鹏 雍荣生 《安顺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24-127,共4页
文章通过地质标本产学研基建设与古生物化石产品开发的相互关系分析,探究在地质标本产学研基地建设中古生物化石产品的开发内容,古生物化石产品开发对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经济、科普教育的作用,提出古生物化石产品开发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安顺学院 地质标本产学研基地 古生物化石产品
下载PDF
松属植物地质历史及生物地理演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祎 梁莉娜 +1 位作者 肖良 李相传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243-256,共14页
松属(Pinus L.)约113种,是松科现代属中最原始的类群。松属植物种类丰富且研究领域广泛,对其已经积累的资料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松属大化石资料,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地质背景和地理隔离事件讨论了其地史分... 松属(Pinus L.)约113种,是松科现代属中最原始的类群。松属植物种类丰富且研究领域广泛,对其已经积累的资料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松属大化石资料,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地质背景和地理隔离事件讨论了其地史分布及植物地理学意义;该属化石在早白垩世至全新世地层中均有记录。化石证据表明松属很可能在早白垩世(之前)起源于西欧地区,从这一起源地通过北大西洋陆桥扩散到北美洲东部,而东亚的类群可能是从北美洲西部经过白令陆桥散布的。在晚白垩世分化出双维管束松亚属Subgenus Pinus L.及单维管束松亚属Subgenus Strobus(D.Don)Lemmon,前者更接近祖先类群。古新世由于全球显著增温以及白垩纪末期大灭绝等地质事件的影响使松属数量急剧减少,在晚始新世至中新世时期随着气温转凉转冷再次分化扩散,中新世达到其发展高峰且分布面貌与现代类群近似。松属多样性时空历史可能和新生代气候变迁及晚新生代构造运动塑造的山地隆升等环境变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属 地理迁移 化石记录 单维管束松亚属 双维管束松亚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